第一篇:滕州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滕州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保障农村供水用水安全,维护用水户和供水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枣庄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枣庄市城市供水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共供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以内、城市规划区以外,利用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农村居民和单位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活动。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村公共供水规划、建设、经营、使用、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农村供水应当遵循开发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保障供水与确保水质相结合的原则,优先保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规模发展、专业运营”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现有工程提质增效,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
第五条
农村公共供水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安全卫生和节约用水的原则,统筹水资源,实
水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破坏或者损坏供水水源、供水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全市农村公共供水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枣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农村公共供水规划,应当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农村供水用水安全,优先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提高供水工程规模效益。
第十条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采取政府投资、群众筹资筹劳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鼓励单位、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农村公共供水事业。
第十一条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村内部分可以由村(居)民委员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在遵循村(居)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下,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式进行建设。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入户部分,由农村居民自行筹资,建设单位统一施工建设。
第十二条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建设用地作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应当优先安排;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使用手续;临时用地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供电部门应积极配合、优化供电方案。
第十七条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所有权:(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二)由集体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三)由个人(企业)投资为主,政府部分补助的,或者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其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单位(个人)转让农村供水工程的,其中政府补助资金转为政府投资资金。
前款第(一)项规定的供水工程,可以依法通过拍卖、租赁或者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改革,所得收入应在水利、财政、审计、国资等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设立专户,用于当地农村公共供水事业发展。
第十八条 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可以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由所有权人确定经营模式和经营者(以下统称供水单位)。
供水单位依法自主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供水单位必须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咨询和评议,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建立报告制度。
第十九条 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水工程,以村级管理贸易结算水表为界,贸易结算水表前工程(不含贸易结算水表)由供水单位统一管理,负责供水稽查、抄表收费、巡查维修等工作;贸易结算水表后(含贸易
消毒,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手续齐全方可供水。
第二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证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转,并定期对各种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正常供水。
因供水设施维修、检修、施工等确需停止供水时,供水单位应当提前48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用户;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而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组织抢修的同时,及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发生水质传染病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事故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并向有关部门报告,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在进行供水工程施工、检查维修、抢修时,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阻拦。
第二十三条
集中供水区村内供水工程(贸易结算水表后工程)和单村供水工程设施应有具体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维护,按时收缴水费,镇(街)农村公共供水管理督查机构要不定期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各村(居)供水工程运行维护和水价收缴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村居民长期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同时各镇(街)应将村内供水设施管理运行和水费收缴情况纳入镇(街)对村级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环境保护、住房与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等有关部门和镇街政府、办事处划定农村公共供水主管道两侧3米内,供水工程的沉淀池、蓄水池、泵站外围50米范围内,供水专用输电线路边线
和群众筹资筹劳部分不参与利润计算。
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村(原自然村)居民生活用水接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不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辐射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区域的用户需要用水的,须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镇街政府、办事处同意,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供水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并与供水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及供用水合同。所需费用由申请用水单位承担。其他类型用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枣庄市城市供水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农村公共供水水价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水区和区域集中供水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水价按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执行,各镇街要根据各村(居)村内供水管网实际运营情况,将村内供水管网日常维护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计入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水价,各镇(街)农村公共供水管理督查组要根据各村供水工程实际运营情况,核定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控制价,杜绝乱抬高供水水价现象的发生。其他用水按市物价部门批准的价格执行。
(二)单村供水工程的供水水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供、用水双方根据供水工程类型、工程实际运营状况、供水规模等情况协商确定,但不得高于政府部门核定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控制价,其他用水按市物价部门批准的价格执行;
(三)农村公共供水工程引用地表水的,原水价格执行农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时交纳水费;逾期不交纳的,供水单位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超过一定期限仍不缴纳者,供水单位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
第二十九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计量设施,计量设施必须由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相关部门实行初装强检、定期校检、超期淘汰;需要安装、改造用水设施的,必须向供水单位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实施,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自建供水管网系统与农村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因特殊情况需连接的,必须经供水单位同意,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三十条
严禁盗用农村公共供水。盗用农村公共供水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下列非法手段,盗用农村公共用水的行为:
(一)擅自在农村公共供水管道及附属设施上打孔、私接管道盗水的。
(二)绕越农村公共用水单位贸易结算水表盗水的。
(三)拆除、伪造、开启贸易结算水表防盗装置盗水的。
(四)改装、损坏贸易结算水表装置使其少计量或不计量盗水的。
(五)用其它方式盗用农村公共供水的。
第三十一条 盗用农村公共供水管网水量、时间的认定。
定。
水源保护区由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国土资源、卫计、住房与城乡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水源保护区,并在水源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征得供水单位的同意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宜种植水源保护林草或发展有机农业。
第三十四条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供水单位、受益群众均有依法保护水资源和水源地不受破坏的义务。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市环境保护、卫计和水行政主管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农村供水水源、供水水质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有关监测机构对水源水质进行化验、检测,并公布结果。
水质化验、检测所需费用由市人民政府承担,不得向供水单位收取。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农村公共供水水源地从事下列活动:
应当设立水质检验室,并配备专业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负责供水水质的日常检验工作。
水质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应根据原水水质、净水工艺、供水规模确定,不低于水利部《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2004)中规定的标准。特殊情况应根据需要增加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
供水单位的日常水质检测资料应当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供水单位从事直接供水的人员,应当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持有市以上卫计部门颁发的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工作。
第四十条 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农村公共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及时向市环境保护、卫计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适时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第四十一条 农村公共供水水源被破坏或者水质被污染的,应当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者负责治理恢复;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农村
未及时组织抢修的。
(三)发生水质污染未及时上报的。
供水单位擅自向用水单位和个人加价收取水费的,用水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交纳;情节严重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二篇: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行政区域内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农村公路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协调发展” 的原则。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保证质量,降低建设成本,节能降耗,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鼓励农村公路建设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系,扶持和促进农村公路发展;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组织、实施、资金筹集、考核、协调等具体工作;应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其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建设工作,并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配合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规范程序,组织村民支持配合本行政村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工作。
第六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行业管理:指导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负责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和考核;拟定技术政策;督促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重庆市公路局负责相应具体工作的实施。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基本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委质监站)负责具体指导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七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负责建立农村公路规划项目库;审核、汇总各区县(自治县)上报的农村公路建议计划,下达计划,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更新电子地图。
重庆市公路局负责初步审核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核查农村公路实施情况。
第九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乡(镇)人 民政府依据规划项目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制定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重点和建设目标,并根据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报农村公路建议计划;负责分解下达上级投资补助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计划项目应优先安排村通畅,兼顾撤并乡镇公路和乡、村公路提档升级。
第十一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审核,严禁多头、重复申报国家和市级交通补助计划。凡申请纳入国家或市级补助计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建设项目已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或符合国家和市级补助适用范围;
——建设单位和资金构成方案明确;在国家和市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每公里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筹集配套资金,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施工图设计或简易设计已完成,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部、市标准;拟通客车公路必须满足通客车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应有排水、防护、安全设施及安全生产措施专项设计等;设计按程序已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复; ——路基工程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其中路基弯沉值(或压实度)、平纵指标、宽度等满足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通村通畅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程序,并解决了涉及建设项目的土地调整、缺口资金筹集、建设管理组织方式等方面问题。
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项目不得申请列入计划。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变更投资、减少建设规模、降低技术标准,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变更的,可在规划范围内调整,调整幅度不超过10%,并按相关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采用“多干多补、奖优罚劣”的竞争性分配机制,计划与项目执行情况、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挂钩,项目实施完成经区县(自治县)交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公示后报重庆市公路局,由重庆市公路局组织对完工项目进行核查。
——未完成计划项目的,未完计划部分占用其下计划指标,情况严重的,将减少下计划指标数量;
——超额完成计划项目的,超额部分可纳入下计划。第十四条 凡是市级下达计划的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完成后,须在当年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数据予以体现,并与规划项目库保持一致。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建设资金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方式。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负责全市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所属的交通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本辖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建设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管理单位要做到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项拨付,严禁平衡一般财政预算;建设单位要做到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竣工验收前对通乡农村公路项目必须进行审计,通村农村公路项目原则上也要进行审计。在建设过程中,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可按一定的项目比例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与下计划挂钩。
第四章 工程设计及建设标准
第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指标。四级及以上公路的设计工作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二级以上公路应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审批;应采用两阶段设计,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第二十条 三级公路一般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第二十一条 四级及以下公路设计文件可简化,但应有平面和纵面设计、路基和路面标准断面设计、构造物标准图和预算等,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等外级农村公路工程的设计,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
第二十二条 大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应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审批;应采用两阶段设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大桥以上桥梁和隧道工程的设计审批文件,由审批单位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标应当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流量、经济地位等合理确定。
新改建县道、乡道原则上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个别困难路段经专家论证可采用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通畅工程原则上要采用等级公路标准,个别困难路段达不到等级公路标准的,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说明原因,同时加强该路段安全防护设施,满足通客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相邻路段,设计车速差不应大于20km/h。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容易判断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臵警示标志。第二十五条 新改建项目选线时应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但利用旧桥需经检测评定,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桥梁采取加固措施,直至达到规范要求后才能使用。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等地质不良地段。
第二十六条 技术指标
(一)乡、村道受限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0 km/h。
(二)设计速度采用15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5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
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km/h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 m,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大于6%。
(三)新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0%;改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特殊情况下可视当地条件确定;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四)乡道、村道受限路段净高不应低于3.5 m。
(五)县道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米。乡道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当路面宽度小于5米时,应在两侧设臵宽度不小于50厘米的硬路肩,同时保证路面结构排水畅通。
(六)县、乡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22厘米,强度不低于30Mpa,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5厘米,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
村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20厘米,强度不低于25Mpa,水稳(泥灰)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4厘米,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
(七)单车道路基应设臵错车道,每公里不少于3处,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10m。
(八)经过场镇或学校等行人密集的路段,宽度原则上采用提高一个行政等级的技术指标,并应在两侧设臵宽75厘米以上的硬路肩,在条件允许时,车行道和人行道通过安装防护栏等措施进行分隔。
第二十七条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路基宽度经论证可适当减窄,但降低技术标准路段的总长度不得大于项目总里程的20%。
第二十八条 桥涵工程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施工简便、经济适用的结构形式。
第二十九条
路面应当选择能够就地取材、经济适用、易于施工、有利于后期养护的结构。
季节性的浅宽河流或泥石流通过区修建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的,应逐步改建,确实不能立即改建的,必须加强安全设施。
第三十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重视排水和防护工程的设臵,提 高公路抗灾能力。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当设臵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平均每公里用于安全设施的费用不少于1万元。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危桥、危隧的整治工作。
第五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市扶持、区县主体;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组织实施,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应按规定每月上报工程建设有关情况。
第三十三条 二级以上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招标。其中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单独招标,其它项目可以在同一乡(镇)范围内多项目一并招标。
通畅工程的路面加铺工作,可由区县(自治县)专业公路管理机构依法组织实施。
群众集资、农民投工投劳的一般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未达到法定招标条件的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三十四条 县道建设项目的招标,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乡道、村道建设项目的招标,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或在其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但招标文件应报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查。
招标结果应当在当地进行公示。第三十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接受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和重庆市公路局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通过招投标的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二级以上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等工程,应当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其它工程中的非专业技术的简单劳动工序,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当地农民有序参加工程建设。
第三十七条
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书面施工合同,依据合同实施管理。
第三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依法办理施工许可。第三十九条 农村公路路面、桥梁和隧道工程应主要采用机械化施工。
第四十条 各区县(自治县)建立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接受检查。项目业主建立项目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四十一条 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应当设定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1年,质量保证金一般为施工合同额的5%。
第四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生工程质量或者安全事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第四十三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质量和安全监督站负责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抽查,督促落实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开展。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建 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四十四条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一个或几个监理组进行监理。有条件的,可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监理机构监理。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工作应当注重技术服务和指导,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加强现场质量抽检,确保质量,避免返工。
第四十五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或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作。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应当设立工程质量主要控制措施的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四十六条 农村公路竣(交)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体和附属工程已完成;
(二)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
(三)项目业主组织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
(四)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主要指标检测鉴定合格;
(五)养护责任、资金、人员已落实;
(六)工程决算已按规定完成,需审计的已经过审计;
(七)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资料、交(竣)工验收文件等已整理归档。
第四十七条 二级以上公路、大桥以上桥梁和隧道工程交工、竣工验收分开进行,其它项目可合并进行。
通畅工程由区县(自治县)交通主管部门按项目逐一验收;通 达工程可以乡(镇)为单位,按分批组织验收。
按通客车要求建设的农村公路项目,应按线路审批权限邀请相关审批部门参加竣(交)工验收。
第四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交工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竣工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大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验收后,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对农村公路工程验收工作进行抽查,各建设管理单位要全力配合,接受检查。
第四十九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参照《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按照适用、从简原则具体制定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办法。
第五十条 各参建单位必须建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工程档案。
第七章 工程监督和罚则
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审计、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监管,其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巡查制度。
第五十二条 各项目法人对项目廉政负总责,应建立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签订工程合同同时签订廉政合同,廉政工作的各项指标与建设的各项业务指标同时下达、同时检查、同时考核。
第五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公开、民主的管理原则,特别是村道建设应让沿线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农民捐资、集资修建的项目,还必须遵守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可核减下计划指标数量。
——提供虚假情况,骗取补助资金的; ——同一项目重复申报补助资金的; ——减少建设规模、降低技术标准的;
——未按相关规定建立项目库、开展前期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重大及以上质量或安全问题的; ——严重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
——无正当理由,未按计划组织实施的; ——未按规定更新电子地图的; ——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违反规定,在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过程中,强制向单位和个人集资,强迫农民出工、备料的,由重庆市公路局或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六条
违反规定,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由重庆市公路局或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七条 违反规定,未经验收即开放交通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重庆市公路局通报批评,报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扣减、停止拨付上级补助资金,直至停止安排补助计划。
第五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发生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重庆市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重庆市公路施工企业 信用评价实施细则》、《重庆市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XXXXX年XX月XX日起施行。
第三篇:张家界市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张家界市水功能区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湖南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水功能区的划分与调整、管理与保护、监测与监督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依照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管理要求的特定区域。
本办法所指的水功能区,是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张家界市水功能区划》和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水功能区划有关成果,其内容包括水功能区名称、范围、现状水质、功能及保护目标等。第四条 水功能区管理应当坚持统一区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全面保护、保障安全、人水和谐的原则,注重水量、水质、水生态的协调性,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市水功能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功能区的统一监督管理。
区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功能区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市、县(区)、乡(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水功能区保护的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水功能区保护的公益宣传工作。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功能区的义务。
第八条 在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水功能区划分
第九条 水功能区划分是指对水域进行分类的过程。水功能区划分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似性合的原则、排斥性分的原则、系统控制的原则、便于管理的原则、分级2 划分的原则。
水功能区划分应当经过资料收集、资料的分析评价、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划成果评审报批等基本环节。
对不一致功能重叠的处理,当同一水域内功能区之间存在矛盾且不能兼容时,依据区划原则确定主导功能、舍弃与之不能兼容的功能,以其主导功能确定水功能区功能类别。
第十条 水功能区分为水功能一级区和水功能二级区。水功能一级区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
第十一条 保护区是为保护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而划定的水域。
缓冲区是为协调行政交界、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保护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
开发利用区是为满足生活、生产、景观娱乐等多种用水需要而划定的水域。
保留区是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饮用水源区是为提供城乡生活饮用水水源而划定的水域。
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 区分别是为满足工业、农业、渔业、景观娱乐等用水需要而划定的水域。
过渡区是为满足水质目标有较大差异的相邻水功能区间水质状况过渡衔接而划定的水域。
排污控制区是为集中接纳生活生产废水、污水而划定的水域。
第十二条 市级重要河流、水库、渠道水功能区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水功能区划报告,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的意见,报湖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在获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技术审查批复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将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区县重要河流、水库、渠道水功能区划,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相应程序组织,在获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技术审查批复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下级水功能区划服从上一级水功能区划,其他专业规划所涉及水功能区的,必须符合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水功能区划。
市水功能区划是在省水功能一级区划基础上,对市境内省水功能二级区和未列入省区划的水功能区进行划分。
区县水功能区划是在市水功能一级区划基础上,对辖区内市水功能二级区和未列入市区划的水功能区进行划分。第十四条 因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对水功能区要求不一致的,由划定双方共同协商,协商不一致的报共同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裁定。
第十五条 水功能区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因经济社会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对水功能区进行调整,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功能区划调整主要包括:长度的调整、功能排序调整、功能种类增减、功能区新设、功能区目标水质调整等。
第十六条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与调整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水功能区标志
第十七条 经公告的水功能区划应当在水功能区的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水功能区标志在一级区中分为保护区标志、缓冲区标志、开发利用区标志和保留区标志,在二级区中分为饮用水源区标志、工业用水区标志、农业水区标志、渔业用水区标志、景观娱乐用水区标志、过渡区标志和排污控制区标志。
第十八条 水功能区标志是指用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和颜色等,向相关人群传递功能区的有关规定和信息的界碑。标志牌碑的内容包括:河流(水库、渠道)名称、水功能区名称、水功能区的起始断面和终止断面、水功能区河长 或水库面积、水质保护目标和代表断面、立碑时间及管理单位等。
第十九条 水功能区标志式样,即标志的类型、内容、规格、位置、构造、制作等的标准,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禁止违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水功能区标志式样标准立水功能区标志。
第二十条 立水功能区标志,按“谁区划、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负责。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水资费支出预算中,将立水功能区标志所需费用列入预算。
第二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水功能区标志。
应当制订工作方案报本级政府审批。
应当依法依规选择制作单位,需要公开招投标的,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定制作单位。
应当依国家技术规范选择立水功能区的位置。应当在水功能区划向社会公告半年内完成所有水功能区标志的建立。
第二十二条 建立水功能区标志保护制度。在水功能区标志牌周边一米的范围内划定为保护区。
禁止在标志牌保护区内进行侵占、生产、破坏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移动、侵占、毁损水功能区标志牌。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辖范围内水功能区标志的保护工作。组织村居委会开展定期巡逻,对发现的问题向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负责管理的水功能区标志状态开展季度巡查。
第二十三条 建立水功能区标志信息系统,包括标志位置东径北纬坐标系统、标志牌图像系统及全部水功能区的鸟瞰图系统。
第二十四条 毁损各级水功能区标志牌的违法案件,按属地管辖原则,由管辖范围内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执法办案。
第四章 水功能区红线
第二十五条 水功能区红线是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红线指标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全市及各区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标控制在95%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督查、考核制度,年中实行督查、年末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实施考核。
第二十七条 除排污控制区外,水功能二级区各功能区 的水质必须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标准执行;澧水三源执行Ⅰ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区执行Ⅱ类水质标准、渔业用水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工业用水区执行Ⅳ类水质标准、农业用水区执行Ⅴ类水质标准、景观用水区执行Ⅳ类、Ⅴ类水质标准。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水功能区的,依最高水功能区的质量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实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经批准在水功能区内开办的项目,必须申领排污许可证,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和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落实节水、环保措施,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
第三十条 在水功能区新建、扩建、改建入河排污口的,应当符合各级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设置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向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入河排污口设申请,在获得水行政主管8 部门行政许可后,方可办理环保手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二)在市或区县人民政府要求消减排污总量的水域;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影响合法取水户用水安全的;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不符合防洪要求的;
(五)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水功能区内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档案。
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入河排污口登记。
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当按向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入河排污有关情况。
入河排污口暂停使用、永久封闭或排污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及时向有管辖权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第三十二条 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水功能区保护目标以及城市发展、水资源保护等规划要求,按照水功能区管理权限编制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和排污控制方案报有关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五章 水功能区监测
第三十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市水 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规划与监测实施计划,主要包括站点的布设与建设、监测频次与监测因子的确定、固定实验室与移动实验室能力建设、自动监测站建设、信息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逐步建成“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应急监督性监测,实现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监测体系。
第三十四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谁区划、谁监测”的原则,委托市水文局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功能区的水量、水质、水生态及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水质、污水量进行监测。
市、区县按照“谁监测、谁负担”的原则分担水功能区监测费用。市级水功能区监测费用由市里解决,区县级水功能区监测费用由区县解决。
监测费用,纳入本级财政年初水资源费支出预算内容。
第三十五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能正确反映水体质量状况的要求统一布设水质监测站,健全水质监测基本站和专用站,健全地表水质监测站和地下水质监测站,按上级要求开展人工监测,选择重要水功能区开展自动监测。
第三十六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张家界市水10 资源监控能力建设规划》和《张家界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开展水功能区体系建设,建立水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完成6个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水位在线监测点建设,实现所有一、二级水功能区水质人工监测。
第三十七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水功能区监测信息公开工作。
水功能区监测信息,指定在《张家界日报》上公布。水功能区监测信息应当按照政务公开原则,每月公布一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环保、卫计、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好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水功能区信息共享。
第三十八条 水功能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应当对其出具的监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水功能区监测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职,恪尽职守,所提供的监测结果应当具有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和科学性,不得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玩忽职守。
对弄虚作假产生的信息实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九条 水功能区监测结果有未达标异常情况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发生水污染事件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向同级环保部门通报,达到启动应急预案条件的,应立即依法启动应急预案。第四十条 建立健全水功能区监测工作队伍,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第六章 水功能区管理
第四十一条 保护区应当按照保护优生、严格限制的原则,维持及恢复保护区功能,严格控制新增取水和与水资源保护无关的工程项目。
缓冲区应当按照综合协调、严格管控的原则,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设置,严格限制新增入河排污量。
保留区应当按照休养生息、控制开发的原则,严格限制新增入河排污量以及与水资源保护无关的活动。
开发利用区应当遵循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
第四十二条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申请或者涉水活动应当对水功能区水质、水量、水生态的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预防、减缓、治理、补偿等措施。
第四十三条 在水功能区沿岸新建港口、码头,应设置接收、处理残油、废油、含油污水、粪便和垃圾等废弃物的设施。现有港口、码头未设置上述设施的,须限期补设。
第四十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功能区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水功能区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源调查,编水功能区水域风险图,建设流域水功能区联防联控机制。
第四十五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12 区水生态特点及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要求,确定水功能区生态流量或生态水位的管理控制目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生态流量或生态水位的批复文件。
第四十六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工程建设、设施建设、污染源预防与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应当防控与管理体系建设等措施,确保水功能区水域功能达标,并对本行政区域的水功能区达标负责。
第四十七条 禁止向水功能区水体排放、倾倒、堆放、贮存和填进下列物质:
(一)含汞、镉、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剧毒物品、废渣和农药;
(二)油类、酸液、碱液和剧毒废液;
(三)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四)含病原体污水;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禁止的物质。
第四十八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水功能区巡查,发现有影响水功能区使用功能的涉水活动,应当依法处理或及时通报有关部门解决。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河南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4年9月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引导村民住宅合理建设,确保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以下统称村民建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基本原则)村民建房应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美观的原则,符合规划,倡导绿色、环保、节能、节地,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四条(村民建房的方式)村民建房按照建房主体分为个人建房和集体建房。个人建房是指单户村民自行建造自住住宅的活动;集体建房是指村民委员会集中建设村民自住住宅的活动。
村民建房按照规模分为限额以上住宅和限额以下住宅。三层(含三层)以上、以及投资额在30万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为限额以上住宅,其余为限额以下住宅。
第五条(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内村民建房,应符合相关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第六条(管理部门职责)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全省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规划管理,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城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建设管理工作,依权限发放施工许可和实施质量安全监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全省村民建房用地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用地管理。
城市、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城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登记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村民住宅房屋登记。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村民建房管理,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履行限额以下村民建房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将其职权范围内的村民建房行政许可事项委托乡、镇人民政府。
第七条(村委会职责)村民委员会负责审查本村范围内村民建房申请,排查村民建房安全隐患,制止违法建设行为,配合做好房屋确权登记等工作。
第八条(村民建房选址)村民建房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它未利用地,严格控制使用耕地和生态公益林地。
第九条(宅基地使用)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在原有宅基地之外申请新建住宅,其原有宅基地由村委会收回,并结合村庄土地整理,重新规划后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条(禁止规定)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售、赠与他人,或者将原有住房改为经营场所,或者已参加集体建房,再申请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
第十一条(技术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工匠培训,提供村民建房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宣传村民建房技术标准、质量安全、减灾防灾、生态环境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有关知识。
第二章个人建房 第十二条(基本要求)村民建房应当遵从先规划、后建设的时序,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严格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要求建房。
村民一般不应在没有乡、村庄规划的地方建房,确需建设的要限定在原址翻建,并严格控制层数和面积,其具体管理办法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村民个人建房一般只能建设限额以下住宅,确需建设限额以上住宅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并适用国家和我省有关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依法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等。
第十三条(申请规划许可程序)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建房,应符合乡、村庄规划。由村民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
村民利用其它土地建房,须依法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手续。由村民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向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村委会审查程序)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应当在本村或者该户村民所在的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出具同意申请人建房的书面意见;公布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五条(申请规划许可材料)村民建房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应提交以下材料:(一)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二)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及户口簿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明材料;(三)拟建房屋四邻书面意见;(四)村民委员会书面意见;(五)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建房,应提交宅基地使用权证或村委会出具的同意村民利用空闲地建设住宅的书面意见。村民利用其它土地建房,应提交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六)房屋用地四至图及房屋设计方案或简要设计说明;(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十六条(受理和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出具接收凭证,并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查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属于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10个工作日内,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批,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勘察设计)村民个人建房,允许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具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的个人设计,或者使用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通用图纸,鼓励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民个人建房工程勘察设计和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第十八条(施工许可及放线)村民个人建房,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经村民委员会组织放线后,即可开工建设。村民个人建房应选用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或经培训合格的建筑工匠。
第十九条(开工和延期)建房申请人应当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实施建设。确需延期的,可以向原核发机关依法申请延期。
第二十条(验收和备案)村民应当严格按照用地批准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施工。房屋竣工后,建房人应当告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核发机关进行规划复核,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核发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进行复核验收和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章集体建房
第二十一条(集体建房的情形)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村镇规划,结合实际有序实施集体建房计划。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倡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国家、集体建设征地需拆迁安置;(二)灾后重建;(三)地质灾害搬迁;(四)扶贫搬迁;(五)依据乡、村庄规划需要进行村民住宅集中建设;(六)其它建设需要。第二十二条(规划许可)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应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包括:(一)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二)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证明或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三)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意见;(四)住房配售初步方案(含住房分配销售对象情况、配售面积、按规定应当退还的原宅基地情况等);(五)房屋用地四至图及房屋设计方案或简要设计说明;(六)拟建房屋四邻书面意见;(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第二十三条(受理和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出具接收凭证,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送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批,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集体建房工程建设管理)集体建房适用国家和河南省有关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集体建房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等。
第二十五条(集体建房的分配销售)集体建房的住房配售方案,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只能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符合条件的村民配售住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集体建房的配售情况进行监督核查,核查结果报城市、县房屋登记机构备案。
村民委员会应当向村民公布集体建房的成本构成和分配销售等情况,接受村民监督。第二十六条(环卫设施配建要求)集体建房应当按规定同时配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设施,并建造集中收集粪便的管道和处理设施。
第二十七条(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集体建房,应当符合有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住宅设计标准和配套设施设置规范。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许可公示)村民委员会应当将村民建房乡村建设规划审批结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九条(变更许可)村民建房应当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经村民委员会同意,报原发证机关批准,并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条(规划监督检查)城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监督检查。违反本办法规定作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上级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发证机关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三十一条(质量安全监管)城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民建房质量安全的管理监管,健全机构、确保经费、配置人员,建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第三十二条(收费)村民建房按乡、村庄规划建设的,只收取土地证书和房屋产权证书工本费,不得收取规划许可证书工本费、建筑施工许可证书工本费、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三十三条(社会监督)村民委员会、村民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当及时劝告、制止,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第五章
房屋登记 第三十四条(申请登记)依照本办法建设的农村村民住宅,可以依法申请房屋产权登记。法律、法规对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五条(登记单元)个人建房住宅,以宅基地上独立建筑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集体建房住宅,以套、间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登记。
第三十六条(申请登记材料)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三)申请人属于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证明;(四)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或者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五)申请登记房屋符合城乡规划的证明;(六)房屋测绘报告或者村民住房平面图;(七)其他必要材料。
村委会集体建房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还应当提交经村民会议同意或者由村民会议授权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的证明材料、集体建房配售方案等。
第三十七条(登记公告)办理村民住房所有权初始登记,房屋登记机构受理登记申请后,应当将申请登记事项在房屋所在地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告。经公告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方可予以登记。
第三十八条(登记注记)房屋登记机构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予以登记的,应当在房屋登记簿和房屋权属证书上注明“集体土地”字样。
第三十九条(时限和委托)城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登记机构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城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登记机构可以将房屋确权登记受理事项委托给乡、镇人民政府。第六章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选址)村民建房选址应避开地质复杂、地基承载力差、地势低洼不易排涝以及易受地震、洪水、风口、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危险地段。
第四十一条(建筑风格)村民建房应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住宅平面布局应设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间(农具堆放间),应满足面积、通风、采光等要求。
房屋造型简洁美观,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平坡屋顶结合。住房单体建筑形式、细部设计和装饰装修应体现当地民居传统建筑风格,优先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做法,并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格局;属于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和传统村落保护范围的村庄,建筑风格应与既有建筑保持一致,建筑高度应符合保护要求。
第四十二条(建筑节能)村民建房应符合当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倡采用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合理利用沼气、太阳能等。
第四十三条(防灾减灾)村民建房必须符合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保证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使住房达到应有的抗震性能;必须考虑防火分隔,设防火墙和防火间距,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规范用电、用气、用水线路,确保线路安全、有序,沿道路两侧应设置排水、排洪管、沟、渠。
第四十四条(配套设施)个人建房应同步建设供水排水管线、三格式化粪池,并考虑配建供电、垃圾收集等设施位置;集体建房需同步规划建设供水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电力通信、道路、广电、绿化和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
第四十五条(宅基地)个人建房宅基地要符合《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用地管理要求。第四十六条(层高、层数和面积)个人建房层高控制应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般宜在3米左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一般不宜超过3.5米。集体建房每户住宅建筑面积应当控制在200平方米以内。第四十七条(间距和朝向)住宅建筑之间应留足间距,以满足日照、通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住宅建筑前后间距与南侧建筑高度比一般不低于1:1,侧向山墙之间(外墙至外墙)的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建筑宜朝南布置。新建住宅路边退让距离必须符合《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要求。
第四十八条(围墙)个人建房需要设立围墙的,不得超越经批准的宅基地范围,围墙高度不宜超过2.5米,不得妨碍公共通道、管线等公共设施,不得影响相邻房屋的通风和采光。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理)对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文件,非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
第五十条(非法批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处理)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书的,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批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并依法收回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
非法批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非法批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机关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非法建房的处理)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严禁对村民未批先建的住宅采取以罚款或者变相收取费用代替审批的办法予以补办手续。
第五十二条(违反质量和安全要求的处罚)参与农村住宅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建筑工匠依法对住宅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规收费的处理)违反本办法规定,向申请住宅建设用地的村民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以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实施村民建房城乡规划、建设和用地管理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 则
第五十五条(制定实施细则)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五十六条(解释部门)***********对本办法负责解释。第五十七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2014年**月**日起施行。
第五篇: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深化导游体制改革,保障导游合法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对导游执业实行许可制度。
旅游主管部门建立导游等级考核制度、导游星级评价制度和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运用标准化、信息化手段对导游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条
旅游行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导游合法权益,促进导游职业发展,加强导游行业自律。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和培训,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应当恪守职业道德,提升服务水平,自觉维护导游队伍形象。
第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弘扬导游队伍先进典型,优化导游执业环境,促进导游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章 导游执业许可
第五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取得导游人员 资格证和导游证。
第六条
经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
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政策、标准,组织导游资格统一考试,以及对地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导游考试实施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导游资格考试具体工作。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旅游局另行制定。
第七条
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并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导游证。
导游证采用电子证件形式,由国家旅游局制定格式标准。电子导游证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于导游个人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设备中,由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本办法所称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是指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县级旅游主管部门。
本办法所称旅游行业组织,是指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 理条例》规定的导游协会,以及在旅游行业组织设立的导游分会或者导游工作部门。
第八条
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并申请取得导游证的人员,应当向所在地旅游行业组织提交以下材料:
(一)身份证;
(二)导游人员资格证;
(三)本人近期照片;
(四)注册申请。
旅游行业组织在接受申请人取得导游证的注册时,不得收取注册费;旅游行业组织收取会员会费的,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以导游证注册费的名义收取会费。
第九条
导游通过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取得导游证的,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在1个月以上。
第十条
申请取得导游证,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填写申请信息,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身份证的电子件;
(二)未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承诺;
(三)无过失犯罪以外的犯罪记录的承诺;
(四)与经常执业地的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经常执业地的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确认信息。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作出受 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需补正相关材料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时或者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逾期不告知的,提交完成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核发或者不予核发导游证的决定。不予核发的,应当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的,不予核发导游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患有甲类、乙类以及其他可能危害旅游者人身健康安全的传染性疾病的;
(三)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
(四)被吊销导游证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导游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
第十二条 导游证的有效期为3年。导游需要在导游证有效期届满后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个月前,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材料。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核实导游信息。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对符合条件的导游,变更导游证信息。第十三条 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导游及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将信息变更情况报告旅游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相应材料,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
(一)姓名、身份证号、导游等级、导游服务星级和语种等信息发生变化的;
(二)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在3个月内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三)经常执业地区发生变化的;
(四)其他导游身份信息发生变化的。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对信息变更情况进行核实。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确认。
本办法所称经常执业地区,是指导游连续执业时间或者3个月内累计执业时间达到30日的省级行政区域。
导游的经常执业地区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注册的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
第三章 导游执业管理
第十五条 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应当接受旅行社委派,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携带电子导游证、佩戴导游身份标识,并开启导游执业相关应用软件。
本办法所称导游身份标识,是指标识有导游姓名、证件号码等导游基本信息,以便于旅游者和执法人员识别身份的标牌。导游身份标识的标准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导游身份标识中标识的导游信息发生变化,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更换导游身份标识,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确认更换。
第十七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职业形象,文明诚信服务;
(三)按照旅游合同提供导游服务,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人文和自然资源、风俗习惯、宗教禁忌及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四)尊重旅游者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
(五)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 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六)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项,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必要措施。
第十八条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导游应当立即采取下列必要的处臵措施:
(一)救助或者协助救助受困旅游者。
(二)向组团社报告,必要时依法直接向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报告;
(三)根据组团社的要求,调整或者终止行程,必要时可以根据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机构的要求,采取停止带团前往风险区域、撤离风险区域等避险措施。
第十九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涉及色情、赌博、毒品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二)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拒绝履行旅游合同;
(三)擅自安排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四)以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情况等方式,诱骗旅游者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参加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五)以殴打、弃臵、限制活动自由、恐吓、侮辱、咒骂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另行付 费等消费项目;
(六)以回扣、佣金、人头费或者奖励费等名义,获取相关经营者给予的财物等不正当利益;
(七)推荐或者安排不合格的经营场所;
(八)向旅游者兜售物品;
(九)向旅游者索取小费;
(十)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具备领队条件的导游从事领队业务的,应当符合《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旅行社应当按要求将本单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报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导游证:
(一)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导游证的;
(二)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证的;
(三)依法可以撤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导游证:
(一)导游死亡的;
(二)导游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发导游证的;
(三)导游证依法被撤销、吊销的;
(四)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超过3个月未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未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五)取得导游证后出现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情形的;
(六)依法应当注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导游证被注销后,导游符合法定执业条件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依法重新申请取得导游证。
第四章 导游执业保障与激励
第二十三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保障。导游有权拒绝旅行社和旅游者的下列要求:
(一)侮辱其人格尊严的要求;
(二)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三)不符合我国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
(四)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维护导游执业安全,并为女性导游提供执业便利。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应当与通过其取得导游证的导游订立不少于1个月期限的固定期限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支付基本工资、带团补贴等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依照旅游、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的导游与其他单位不具有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旅行社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导游应当在旅游车辆“导游专座”就坐,避免在高速公路或者危险路段站立讲解。
旅行社安排乘坐旅游车辆的旅游团队(含导游)人数,不得超出旅游车辆的核定乘员数。
第二十六条 导游星级评价制度是导游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星级评价指标由技能水平、执业经历、社会评价、培训时长和奖惩情况等构成,导游星级根据星级评价指标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根据导游执业情况每更新一次。
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单位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及时、真实地备注各自获取的导游奖惩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七条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导游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等,培训方式可以包括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网 络培训等,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课时。培训不得向参加人员收取费用。
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应当对导游进行包括安全生产、岗位技能、文明服务、文明引导等在内的岗前培训和执业培训。
导游应当参加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开展的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内容的培训;鼓励导游积极参加其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八条 导游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罚;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处罚;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处罚;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项至第(六)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七)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罚;
(九)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八)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十)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九)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导游、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未按期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旅游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变更情况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游有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的;
(二)未更换导游身份标识的;
(三)未按规定参加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的。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导游不采取相应措施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十)项规定,导游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旅行社不按要求报备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或者备案的领队不具备领队条件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从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中清除。
第三十四条 导游执业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
第三十五条 导游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由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导游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导游执业许可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导游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旅游主管部门隐瞒 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旅游行业组织、旅行社为导游申请取得导游证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导游在导游星级评价中提供虚假材料,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下罚款,并列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
第三十九条 旅游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导游执业许可、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