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
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
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九年六月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开发项目的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国家、省等有关法规规章,结合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简称科技园)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园项目(简称项目)是依据科技园发展目标的需要,以项目经费为引导和支持,由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组织及实施的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成果中试、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等相关的科技开发活动。
第三条 项目由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项目由管委会负责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审定申报项目;
(二)组织项目的论证评估;
(三)确定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
(四)签订《项目合同书》,拨付项目经费;
(五)检查、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进度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六)监督项目经费使用和匹配资金到位情况;
(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调整、中止及撤消;
(八)组织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第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项目合同书》规定,足额匹配自筹的项目经费;
(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按项目的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三)每半年按要求定期向科技园提交《项目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随时报告项目有关的重大事项;
(四)负责组织提供项目验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五)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
第三章 项目立项
第六条 项目申请者(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在相关技术领域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或技术优势,项目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并具有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二)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三)承担单位具有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四)要求有配套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有配套资金;
(五)已经得到科技园支持,尚未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原则上不能继续申请科技园项目。
第七条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项目申请书》 和相关的证实材料。
第八条 项目申请由管委会统一受理,申请时间不限,管委会根据科技园的发展需要和支持能力进行初审。
第九条 管委会根据项目初审情况,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论证。
第十条 管委会依据项目的立项论证结论,研究确定立项项目、项目经费和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章 签订合同
第十一条 管委会依据项目实施计划及确定的任务指标,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签订合同项目的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考核指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内容应与提交论证评估的《项目申请书》等相关内容一致。
第十二条 项目合同由管委会和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订,管委会为甲方,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为乙方。
(一)甲方的责任是:
1、甲方根据申请书向乙方提供部分或全部项目经费,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管理;
2、甲方有权对乙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项目完成后,甲方依据项目合同所确定的经济、技术指标,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
4、乙方如不能按项目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完成项目,甲方有权调整经费,终止合同。
(二)乙方的责任是:
1、乙方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并保证按项目合同要求完成技术、经济指标;
2、乙方按甲方要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3、乙方负责保证项目自筹资金的到位,并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4、乙方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必须向甲方申请验收,并提供有关资料及经费决算。
第十三条 项目执行期间,合同内容原则上不作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合同内容的,须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变更;由于不可抗拒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执行的项目,由甲方做出终止或撤项的决定。
项目承担单位按合同规定确保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落实。项目负责人在合同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第十四条 管委会根据《项目合同书》,核拨项目经费。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期一般为6-12个月,最多不超过18个月。第十六条 项目实行6个月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立项后的第七个月、第十三个月的上旬,向科技园提交上6个月的《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第十七条 项目执行期间,如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项目负责人调整或关键技术方案变更、遭遇不可抗拒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园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项目需要调整、终止或撤消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提出项目调整、终止或撤消的书面意见,报送管委会。管委会根据情况及时做出项目调整、终止或撤消意见,并书面通知项目承担单位。
对于终止或撤消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等情况向管委会提交书面报告。管委会负责对终止或撤消的项目经费进行清算。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和临时雇用工作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有单位工资的人员不得在资助的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费用。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的费用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的性质分别核定。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算与执行
(一)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认真编报预算,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二)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做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需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调整的,必须按程序报科技园管委会批准。
(三)项目经费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在科技园计财处设立单独账户,经项目负责人签字后,由计财处按科技园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负责报销业务。
(四)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会同计财处清理账目,根据经费预算,如实编报经费决算,由管委会主管主任、计财处审核签署意见后存档。项目的结余经费科技园拿出50%作为课题组的奖金,一次性发放给课题组。
(五)项目因故终止,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管委会批准后,科技园收回剩余经费和剩余资产。
第二十一条 监督与检查
(一)管委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申请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二)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杜绝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的行为。
(三)项目完成后,应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结题实行验收制度,在项目规定执行期结束后一个月内组织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应以合同文本规定的内容、完成时间和确定考核指标为基本依据。
(一)项目合同文本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知识产权情况;
(三)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四)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训。第二十四条 项目验收程序如下:
(一)项目在实施期限到达后或提前完成计划合同任务后,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管委会组织验收。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须事先向管委会书面报告理由,经管委会同意后可以延期验收,延期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二)管委会根据《项目合同书》,组织专家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
(三)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时,应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其中包括:
1、项目验收申请表;
2、项目合同书;
3、项目实施工作报告;
4、项目实施技术报告;
5、项目经费总决算表;
7、涉及技术、经济指标的有关证明材料;
9、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
(一)合同规定的主要任务没有完成;
(二)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三)擅自修改《项目合同书》中的考核指标内容;
(四)超过《项目合同书》规定期限未完成任务,事先未作延期申请;
(五)经费(含匹配资金)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八章 奖 惩
第二十六条 项目如期验收合格,科技园给予项目组成员项目经费2%-5%的奖励。
第二十七条 对于没有按《项目合同书》要求完成项目的,科技园给予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经费10%-20%的罚金。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分享比例在《项目合同书》中说明。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管委会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来源: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2005年第8期
文/何晋秋章琰清华大学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将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推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服务,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组织。
我们在为大学科技园进行定位时,应该明确:大学科技园不是大学的一部分,也不是从属于政府机构、或者社会公益团体的组织。具体来讲:
1、大学科技园虽然不是大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与大学有着十分特殊和密切的关系,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应充分向大学科技园开放,而大学科技园更应充分保障大学的合法权益。
2、大学科技园不应是政府机构,也不从属于政府机构,更不行使政府职能,但由于科技园的产出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因而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尽力支持科技园的发展,如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申请政府用于科技开发的资金;有条件地提供风险基金或协助引入风险资金等,使科技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大学科技园不是社会公益团体,应允许其合法经营并从中赢利。鉴于大学科技园在国家高新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应该获得国家和社会对公益团体的某些方面的支持和有关政策方面的优惠。
4、大学科技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具有现代企业的职能,并应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同时它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孵化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职能。
因此,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和互动于大学,为培育高新科技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支持,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并且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盈利性组织。
创建大学科技园的目的是要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大学与经济界的联系,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技术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是大学科技园的一大特点。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大学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这是其对经济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原因。
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一般而言,我们通常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摇篮、官产学研金结合的重要基地。其中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可以说是大学科技园的本质,也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定位。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依托大学的知识创新源的优势,利用其人才优势、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优势,着眼于大学科技—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孵化部分,从策划项目开始,形成培植技术、培育企业、最后形成退出机制的链式发展模式。-1-
一直以来,有人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产业的一个大规模生产基地,这实际上是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错位。从应用研究开始、经过小试、中试、直到产品化这一技术创新的过程,乃是大学科技园活动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科技园正起到了一个孵化器的作用。至于产业化的过程则应由下游的高科技企业来实现,而不应该作为大学科技园的任务。因此,可以形象比喻为,大学科技园在本质上是一种“孵化器”,而不是“养鸡场”。
一般而言,大学的R&D成果往往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导入企业,这种方式呈现出静态、间断的特征,一般只适应用于已有的成熟技术,如专利技术、R&D成果和设计图纸等“可编码的”、文件化的技术,以及表现为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的体现型技术(Embodied Technology),而难以导入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往往体现在成果开发者身上的隐含技术,而这些隐含技术又往往决定着成果转化的成败。大学科技园恰恰为大学的R&D成果导入企业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平台和界面。作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的师生或校外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或创新项目来到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实现R&D成果的“带土移植”。并且通过依靠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在大学科技园的全方位支持和帮助下,将科技成果或创新项目产品化,并逐步推向市场,使企业成长壮大。知识则在这一过程之中,由技术形式物化为产品形式,形成知识流,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略)。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首先,要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这一大学科技园最核心的功能定位。其次,一般来讲,在我国现实情况下,一所或几所大学其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具有市场潜力的大学R&D成果数量相对有限,以及其他相关配套的创新资源比较欠缺和分散的实际情况,大学科技园还要承担起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任务,确立起“创新资源集聚基地”这一独特的基本功能定位。通过这一功能定位,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外地、甚至国际的创新成果为我所用。再次,建园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三个方面,上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资源集聚基地”两方面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方面,而人才的培育及汇集和资金的引入等在科技园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包括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汇集、创新创业资金的引入以及促进高校技术创新、园区土地利用和开发、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辐射、促进官产学研金结合等,形成了科技园的“要素集聚和培育的综合服务基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定位。
综上所述,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三个最主要的方面:
其一,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核心功能定位)
其二,创新资源集聚基地(基本功能定位)
其三,要素集聚和培育的综合服务基地(综合服务功能定位)
大学科技园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
不同的功能定位之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层级和重要性的划分,这种划分对于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的制订和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大学科技园而言,其核心的功能定位应是依托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进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这也是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要区别之一;其基本的功能定位应是扩大范围,不断拓展渠道集聚本地和外
第三篇:昌平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北京市昌平区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利用驻区高校优质的科教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商务花园城市,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高字〔2004〕487号)和北京市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京科文〔2006〕79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昌平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展大学科技园并形成聚集,是昌平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昌平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驻区大学科技园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由区科委负责实施,区发改委、区财政局等单位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支持对象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大学科技园,是指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经过市科委、市教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认定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以及区级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
第五条可申请享受本办法支持政策的大学科技园,是指总部位于昌平区辖区范围内,且大学科技园开发建设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经营管理机构)工商注册在昌平区,并在昌平区办理税务登记的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分园在昌平区内,总部在区外的,分园经营管理机构及园内企业申请本办法规定的支持政策,由大学科技园总部一并提出。提出申请的分园及其园内企业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应在昌平区。
第三章 支持方向 第六条鼓励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与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七条支持大学科技园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第八条鼓励大学科技园协助政府开展对入驻企业的延伸服务,完善自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并加大对创业期、成长期企业的公共服务与投入。
第九条鼓励大学科技园依托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内龙头企业、企业总部、运营中心、销售中心以及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优质企业入驻,调整园内入驻存量和增量企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十条在初创阶段,给予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一次性200万元的支持,用于大学科技园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
第十一条鼓励大学科技园聚集优质企业,对自2009年1月1日之后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新设企业,或从昌平区外迁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区级财政贡献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万元)的,每年将该企业上区级财政贡献的5%用于奖励该企业所在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
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扶持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昌政发〔2005〕34号)中规定的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税收奖励政策。
第十二条鼓励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机构在昌平区发展。自2010年起,以该经营管理机构上年区级财政贡献的10%为额度给予奖励。
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扶持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昌政发〔2005〕34号)中规定的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税收奖励政策。第十三条为鼓励大学科技园对园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或升级改造,对其建设贷款利息给予一年贴息,贴息金额不超过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计算出的利息的50%。
第十四条对大学科技园内孵化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40家以上,有共享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在孵企业开展投融资、技术、营销、生产等方面服务的孵化器,经审核后给予一次性40万元的奖励。
第十五条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按租房建筑面积计算,自租房之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给予房租补助0.8元/平方米/天;第二年和第三年按公历计算,补助0.5元/平方米/天;第三年以后不再给予补助。
本条款仅适用于大学科技园租用社会上的商业写字楼。
第十六条入驻大学科技园企业招用本区城乡劳动力,可参照《昌平区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岗位补贴办法》(昌劳社发〔2009〕1号)和《昌平区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办法》(昌劳社发〔2009〕2号)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
第十七条凡符合《昌平区扶持咨询产业集聚试验区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昌咨组发〔2008〕1号)中规定的咨询企业(包括各类专业咨询以及相关专业培训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自入驻大学科技园第二起,三年内,以上年上缴区级财政收入总额为基数,增长部分全部奖励给该企业。
本条款仅适用于自2009年1月1日之后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新设企业,或从昌平区外迁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政府制定的其他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奖励政策。
第十八条鼓励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上市,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一次性40万元的支持,对完成上市后的企业再给予一次性60万元的奖励。
第十九条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并连续两年上缴财政收入(不含个人所得税)在200万元以上或区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40万元的奖励;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北京名牌产品证书,并连续两年上缴财政收入(不含个人所得税)在200万元以上或区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条凡符合国家、北京市和昌平区各类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协助企业申请相关专项资金。
符合政府投资支持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获得市及市以上支持的,区政府按照10%的比例配套支持。
第五章 专项资金的申报
第二十一条申请区专项资金、奖励资金、贷款贴息补助、房租补助等支持的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需向区科委提交申报材料。
第二十二条申请一次性资金支持和对区级财政贡献奖励的单位,需提交:
1.书面申请书,并携带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2.企业连续两年财务报表和上审计报告复印件;
3.企业缴税情况证明材料;
4.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申请贷款贴息的单位,需携带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或升级改造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施工合同、贷款协议书及竣工验收文件,以及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四条申请孵化器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房产证复印件; 3.上一在孵企业名单、租赁协议和房租发票复印件;
4.上一真实融资服务案例2个以上(含2个),技术、营销、生产等方面服务案例3个以上(含3个);
5.相关证明材料及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申请中国名牌、北京名牌、市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按昌政发〔2005〕34号文件规定提供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申请上市专项资金支持(或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已经改制成功,申请上市辅导期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或北京昌平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成员证明材料;
3.与具有保荐资质的证券公司签订的辅导协议;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督局出具的辅导备案登记受理函;
5.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二)已经上市成功,申请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或北京昌平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成员证明材料;
3.上市成功的证书或证明材料;4.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申请房租补助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房租补助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房屋租赁合同及房租发票复印件。
第二十八条申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配套支持资金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市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批文、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的复印件;2.市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配套资金申请表;3.项目拨款通知单或相关拨款文件复印件、到款凭证复印件;4.国家或北京市要求配套的相关文件。
第六章 财务处理
第二十九条区科委收到申报材料后,定期汇总报区财政局会审。审核通过后,区财政局给与资金拨付。
第三十条企业收到项目支持资金后,应先计入“其它应付款”科目,待项目完工后,形成资产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第三十一条企业收到专项补助资金及专项奖励资金后,计入“补贴收入”科目。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企业在收到专项补助资金及专项奖励资金后,应专项用于项目的发展,不得挪作他用。用款单位应单独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安全合理使用。
第三十三条区财政局、区审计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区科委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十四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业务人员,对资金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在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出现违反规定的,区财政局可随时终止该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权,并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区科委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规范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管理和指导;高校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单位。
第二章 功能与定位
第四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第六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章 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大学科技园,由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并提交《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报告》(报告提纲见附件);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估,根据专家组评估意见予以认定。
第八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报告》的内容和数据应可核查。
第九条 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明确,实际运营时间在2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2.必须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
3.具有边界清晰、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园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场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
4.地方政府和依托高校应有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具体政策,高校资源向大学科技园开放。
5.大学科技园5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依托高校有实质性关联。
6.机构设置合理,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5%以上。
7.服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8.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在园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9.园内的在孵企业达50家以上。
10.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11.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第十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工作场所必须在大学科技园的工作场地内。
2.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大学科技园前企业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3.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企业注册资金一般不超过500万元。
5.迁入的企业,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6.企业租用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不高于1000平方米。
7.企业负责人应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
第十一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实施统计年报制度,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关机构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报送指定的机构,并同时抄报所在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3年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考核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考核条件的,将取消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格。
第四章 政策与措施
第十三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十四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组织制定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编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等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贯彻执行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将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纳入当地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及其在孵、在园企业。
第十六条 高校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向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学校的各种资源,鼓励师生到园区创业,并在园区内构建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鼓励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使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十七条 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07-12-13 14:21:29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经过八年来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学园发展的最多也最快。现将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态势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 1.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2006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又认定了12个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比上年增加了12个。62个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情况:长三角地区,有15个,占总量的24.2%,位居第一,西部地区有14个,占到总量的22.6%;其次是北京地区的12个,占总量的19.4%;中部地区10个,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局面。除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宁波市、青岛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等11个省市尚未建立大学科技园以外,其已覆盖到全国的23个省市,直辖市的27个大中城市,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为广泛。
根据对62个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现有孵化面积516.5万平方米,其中孵化用房219.5万平方米,研发用房83.1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03.8万平方米。
2.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发展情况
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孵化企业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607家、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12家、上海大学大学科技园463家、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268家和重庆大学大学科技园265家。以上5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总数达到了2115家,占孵化企业总量的31.5%。(见表3)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32个建在国家高新区内,占大学科技园总量的51.6%,入驻企业2470家,占总量的39.3%。
截止到2006年止,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6720家,其中仅2006年一年大学科技园就入驻了1384家企业,占孵化企业总量的20.6%。在6720家在孵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633家,由高校师生自办的企业数达到1344家。2006年6720家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企业总收入为294.7亿元;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上缴税额1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
3.大学科技园毕业企业队伍发展
2006年是大学科技园增长较多的一年,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最好的一年。经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后成长起来的毕业企业队伍,已经从2002年的720家企业发展到2006年的1794家,增长了2.5倍。其中仅2006年当年就有毕业企业33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18.7%。在已毕业企业中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4.7%。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毕业企业中有18家已经上市,在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毕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达318.3亿元,工业总产值295.2亿元,累计出口创汇达到4.8亿美元;吸纳就业人员10.6万人,其中留学人员达到了1450人。说明大学科技园是继高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孵化和培养高科技企业的摇篮,发挥了辅助国家高新区培养企业的助手作用。
2006年62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794家,比上年增加474家。毕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的大学科技园有17个,累计毕业企业1055家。
二、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发展情况 1.服务能力建设
各种能力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为入驻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是否周全,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各类服务机构数量达到了925家,其中中介服务机构有414家,排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1.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2.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3.燕山大学大学科技园;4.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5.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其中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130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2.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3.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4.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5.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有风险投资机构122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岳麓山大学科技园;2.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3、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4.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有商务服务机构259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2.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3.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科技园;4.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园;5.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
2.大学科技园所承担项目情况
一年来,大学科技园在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5年有5家大学科技园被创新基金授权为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小额资助,得到支持的企业也较多,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聚集的各类可用资金总额达到82.6亿元,其中企业自有资金31.4亿元,政府拨款3.4亿元,年末贷款余额30亿元,其它地方的来源18.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得到的可用资金约123万元。另外,各类入驻企业筹集的孵化基金总额达6.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为9万元。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企业获得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1项,投入资金3.8亿元。其中获得最多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有145个项目,占项目总量的46.6%;获得资金0.7亿元,占资金总量的18.4%。大学科技园所获得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情况。3.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情况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集中了高等院校的大部分科技资源,是我国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科技园的研发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123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4947件;其中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的数量达到了2985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成果获得国家和各省市的奖励830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达到2809个。
据2006年对62家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目前,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有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的专利有2339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
2006年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进行的科研活动也很活跃,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达到20.9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其中R&D投入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7.5 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
三、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状况 1.管理机构人才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管理人才素质是园区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对大学科技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大学科技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从事服务与管理的各类管理人员178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毕业人员399人,占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总数的22.3%;获得博士学位人员95人,占研究生学历人员的23.8%,获得硕士学历人员306人,占到研究生学历人员的76.2%;本科学历毕业人员905人,占总数的50.6%;大专学历毕业人员326人,占总数的18.2%。以上三类学历人员达到1630人,占到总量的91.2%。2.企业人力资源
2006年62个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了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为国家解决了部分就业的压力,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企业管理型人才。在13.6万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4万人,高出上年0.3万人;本科学历人员5.8万人,高出上年1万人;大专学历人员3.1万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5.7%。
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3.9万人,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2.1万人,吸引留学归国人员1903 人。
四、各区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1.华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华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6个,其中北京地区12个,占到华北地区75%,是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1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有1.9亿,占总量的30.2%。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占总量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1097家,占总量的16.3%;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4.3亿,占总量的1.5%,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9.2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6万人,占总量的19%。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443家,占总量的24.7%。
2.西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西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4个,其中四川地区6个,占西部地区的42.9%。在14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9亿元,占总量的14.3%。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80.6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5.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842家,占总量的12.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50.8亿,占总量的17.2%;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603.3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5万人,占总量的18.4%。累计孵化成功已毕业企业207家,占总量的11.5%。3.东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东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其中辽宁地区3个,哈尔滨地区2个,吉林地区只有1个。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3亿元,占到总量的4.8%。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1.2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542家,占总量的8.1%。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8.9亿,占总量的6.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48.7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9906人,占总量的7.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104家,占总量的5.8%。
4.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长三角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5个,其中上海地区8个,占长三角地区53.3%。在15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2.4亿,占到总量的38.1%。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86.3万平方米,占总量的36.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3027家,占总量的4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22.1亿元,占总量的41.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403.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4.8万人,占总量的35.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549家,占总量的30.6%。
5.中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中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分布在6个城市中。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0.5亿元,占总量的7.9%。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70.5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3.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712家,占总量的10.6%。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26.6亿,占总量的9%,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126.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1.5万人,占总量的11%。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232家,占总量的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