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最新福建省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 “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省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 “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落实建设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增强责任主体诚信意识,对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委办„2015‟14号)以及省政府安委会《关于印发<福建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闽安委„2015‟9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实施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黑名单”及对“黑名单”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责任主体是指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活动的建设(含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和检测检验(监测)机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等工程参建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
第三条
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与层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厅”)负责监督指导全省“黑名单”实施工作,制定纳入省级“黑名单”的标准及约束措施和惩戒制度,并在“福建省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的“信
(五)一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工程质量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个年度内累计发生死亡3人及以上的责任事故,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工程质量事故及等级按住建部《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11号)界定,生产安全事故及等级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界定,下同)。
(六)发生工程质量或生产安全事故,瞒报、谎报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阻止或妨碍事故调查的。
(七)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七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现检测检验(监测)机构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查实后上报省厅,由省厅将其纳入省级“质量安全黑名单”:
(一)在地基与基础、钢材、水泥、钢筋接头、结构实体等涉及结构安全的检(试)验以及建筑起重机械的检验检测中,未经检(试)验(检测)就出具原始记录或检测报告,或违反《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程》(GB50618-2011)第4.4.10条强制性条文,或对上传到检测管理系统的数据、结论等实质性内容弄虚作假的。
(二)在轨道交通工程或深基坑、高边坡工程监控量测中未经监测就出具原始记录或监测报告,或对数据、结论等实质性内容弄虚作假的。
(三)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八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现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查实后上报省厅,由省厅将其纳
入省级“质量安全黑名单”:
(一)根据“福建省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动态远程监管平台”统计数据,发现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水泥或掺合料实际用量与配合比偏差达到-2%及以上的盘数,占本企业生产总盘数的比例按年度统计达到10%且排名全省前5名的。
(二)对上传到“福建省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动态远程监管平台”的生产数据弄虚作假,或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弄虚作假的。
(三)违反《福建省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标准》第二十条规定,将海砂用于钢筋或劲钢(管)混凝土等钢材与混凝土共同受力的结构;或违反现行《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将海砂用于预应力结构构件的。
(四)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计量设备的计量偏差达-5%及以上的。
(五)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三章
文明施工黑名单
第九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现责任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查实后上报省厅,由省厅将其纳入省级“文明施工黑名单”:
(一)项目因施工扬尘或违规排污问题被省厅或其委托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责令停工改正达2次以上(含2次)的施工单位及建造师(项目经理);没有督促施工单位整改或施工单位拒绝改正,未向监管部门报告的监理单位及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
予以采纳。
第十四条
责任主体对纳入“黑名单”无异议的,“黑名单”自异议受理时限结束的次日起生效;有异议的,自处理完结的次日起生效。生效的“黑名单”信息在“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网”向社会公布(省外企业在我省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活动被纳入省级“黑名单”的,由省厅通报企业注册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设区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作出的“黑名单”生效起1个工作日内在“黑名单管理系统”中予以登记,并通过当地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责任主体纳入省级“黑名单”的管理期限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管理期限自公布之日起1年(其中因履职不到位、周期违规记分满150分被纳入“黑名单”的建造师(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其“黑名单”管理的有效期限自“项目监管系统”完成变更手续之日起计算满1年)。发生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管理期限分别为2年、3年。
连续被同一“黑名单”实施机构列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责任主体,从第2次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起,管理期限为3年(若两次“黑名单”的管理期限存在交叉重叠,从其上次“黑名单”解除之日起计算其新一次“黑名单”的管理期限,以此类推)。省外入闽企业2次以上(含2次)纳入省级“质量安全黑名单”的,清出福建市场。
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责任主体,在“黑名单”管理有效期限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责任主体向原“黑名单”实施机构提出缩短期限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经
原“黑名单”实施机构核实的,可缩短6个月“黑名单”管理期限。连续2次以上(含2次)列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责任主体,不得缩短其“黑名单”管理期限。
1.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施工、监理单位,根据“项目监管系统”统计数据,在建项目按季度统计的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平均违规记分值较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时减少10分及以上的。
2.因第八条第(一)款被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其水泥或掺合料实际用量与配合比偏差达到-2%及以上的盘数,占本企业生产总盘数的比例按季度统计小于5%的。
(二)纳入“文明施工黑名单”的,管理期限自公布之日起半年。连续被同一“黑名单”实施机构列入“文明施工黑名单”的责任主体,从第2次纳入“文明施工黑名单”管理起,管理期限为1年(若两次“黑名单”的管理期限存在交叉重叠,从其上次“黑名单”解除之日起计算其新一次“黑名单”的管理期限,以此类推)。
(三)纳入“拖欠工程款黑名单”的,管理期限自公布之日起1年。责任主体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解决欠款问题的,管理期限延长至欠款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后1年;期限内及时解决欠款问题的,可向原“黑名单”实施机构提出缩短期限申请,经原“黑名单”实施机构向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核实后,可缩短其管理期限并移出“黑名单”,但管理期限最短不得少于6个月。
(四)纳入“欠薪黑名单”的,管理期限自公布之日起2年。责任主体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解决欠薪问题的,管理期限延长至欠薪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后2年;期限内及时解决欠薪问题的,可向原“黑名单”实施机构提出缩短期限申请,经原“黑名单”
场远程视频监控。
2.具有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或市政工程材料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应在力学试验室每台压力机、万能试验机位臵各设臵一台固定枪式摄像机;具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应在基桩静载试验现场配重块堆载位臵安装一台可控球形摄像机,在静载仪与机顶盒连接处安装一台固定枪式摄像机。
3.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在每个粉罐的入料口各安装一台红外线固定枪式摄像机,在每条生产线的砂石卸料口橡胶传输履带处安装一台红外线固定枪式摄像机,在中控室内每个生产控制台各安装一台固定枪式摄像机,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试验室内每台压力机、万能试验机位臵各设臵一台固定枪式摄像机。
上述实行视频监控的在建工程或检试验、生产场所,其按年度计算(项目施工不足一年的按实计算)的实际视频监控在线时间(摄像机数量×计算周期内实际监控时间)与应监控工作时间(摄像机数量×按计算周期内日历天数×24小时计算)之比应不少于80%(不再考虑停电、视频设备检修等因素引起视频掉线的时间)。视频监控等费用由被纳入“黑名单”的相应责任主体承担。有30%及以上的在建工程项目或检试验、生产场所的实际视频监控有效时间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黑名单”管理期限延长半年。延长期届满仍有30%及以上的在建工程项目或检试验、生产场所实际视频监控有效时间仍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黑名单”管理期限继续延长半年,以此类推。
省质安总站负责落实纳入省级“质量安全黑名单”的责任主体的视频监控措施要求。项目所在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督促责任主体及时申报安装有关设施,并对相关责任主体落实视频监控情况实施动态管控。
(三)实行差异化监管
1.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责任主体应作为差异化监管重点检查对象,涉及的有关项目作为巡查抽查重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常态化暗访暗查机制,不定期开展抽查,发现有新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
2.纳入“质量安全黑名单”的施工企业,其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机关应将其列为安全生产条件动态监督检查必查对象,经核查发现其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实施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第二十一条
对纳入省级“文明施工黑名单”的责任主体,“黑名单”管理期间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以下管控措施:
(一)限制承接业务
1.施工、监理单位不得参与国有投资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投标;房屋拆除施工单位不得承接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拆除业务。
2.建造师(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等主要执业注册人员不得承接新的任务;征收项目负责人不得在新的房屋征收项目中从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
3.纳入“文明施工黑名单”的责任主体若要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应在投标前书面告知建设单位被列入“黑名单”等有关信用情况,并在投标文件中载明。建设单位若要与列入“黑名单”的责任主体签订有关任务,应在合同签订前10个工作日内向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书面说明理由,且应在合同中承诺保证落实施工扬尘和排污防治措施的特别条款,包括合同奖惩制约、建设方日常加强监督等措施。
(二)实行差异化监管
314
第二十九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上实时、动态发布纳入“黑名单”的责任主体相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需在其他媒介上发布的,内容应相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级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黑名单”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原《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立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的通知》(闽建建„2014‟42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失信记录及联合惩戒对象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
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失信记录及联合惩戒对象
“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全省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1部委《关于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惩戒对象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有关要求,规范房地产开发、销售、中介行为,及时有效惩戒失信主体,促进房地产市场相关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房地产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主要指在房地产领域开发经营活动中存在失信行为的相关机构及人员(以下简称惩戒对象),具体包括:(1)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以下统称失信房地产企业);(2)失信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从业人员(以下统称失信人员)。
第三条 房地产市场失信记录及联合惩戒对象“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按照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监督指导全省“黑名单”实施工作,制定纳入“黑名单”的标准及约束措施和惩戒制度,发布“黑名单”惩戒对象相关信息,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共享至
920
4.发布虚假房源信息和虚假广告的;
5.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房屋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
6.以捆绑或者附加条件等限定方式,强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并捆绑收费的;
7.为购房人垫付首付或以分期等形式变相垫付首付、或提供其他违规购房融资服务的;
8.对房屋交易双方隐瞒真实的房屋交易信息,低价收进高价卖(租)出房屋赚取差价的;
9.使用或者唆使协助他人使用伪造、变造的虚假证明、材料办理产权登记及交易备案,以规避限购政策、规避房屋交易税费或骗取贷款的;
10.泄露或者不当使用客户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11.存在非法集资行为的;
12.项目工程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被相关部门通报的;
(三)国家、福建省规定的其他应纳入“黑名单”的行为。第五条
“黑名单”信息可以通过企业信用评价、法院判决、行政确认、行政处罚、动态监管、执法检查、举报投诉、媒体曝光等途径获取。认定“黑名单”主要以最终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
属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对符合纳入情形的惩戒对象信息和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确保采集的信息全面、准确、真实。
采集的信息应包括失信房地产企业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失信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失信行为的事实、认定单位、认定依据、认定日期、相关执法文书或执法记录;纳入和移出“黑名单”日期等要素。发现信息有错误或者发生变更时,应当在5个工作日予以更正或者变更。记载“黑名单”管理的相关纸质、影像、电子数据等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十年。
第六条
“黑名单”由省住建厅统一管理并发布,属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及时上报拟纳入“黑名单”惩戒对象及其失信行为。在上报拟纳入“黑名单”惩戒对象之前,属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提前书面告知拟惩戒对象纳入“黑名单”的事实、理由及依据、期限、异议受理时限、受理部门和联系方式,并告知拟惩戒对象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拟惩戒对象对认定结果存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告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陈述和申辩,并提交相关证据;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放弃权利。异议受理部门收到申辩材料决定予以受理的,应当进行认真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拟惩戒对象。异议期间暂停执行联合惩戒措施。
第七条 拟惩戒对象对纳入“黑名单”无异议的,属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应自异议受理时限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省住建厅;有异议的,自受理办结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省住建厅。房地产市场失信记录及联合惩戒对象“黑名单”信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或备注生效日期。惩戒对象失信信息应通过“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网”向社会公布,同时动态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共享
324
定代表人、负责人,已经担任的依法责令办理变更登记;限制注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14.在审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典当行及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及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时,将失信信息作为审批的参考。
15.限制失信人员担任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对其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申请予以从严审核;对已成为证券、基金、期货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予以关注。
16.限制其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执业;限制取得认证机构资质,限制获得认证证书。
17.作为惩戒对象纳税信用管理时审慎性参考依据。
(二)限制执行惩戒对象享受的优惠政策,或者对其关于优惠政策申请不予批准。
1.限制、暂停或取消对惩戒对象的政策性资金支持。2.停止执行对惩戒对象投资等领域的优惠政策。
(三)在业绩考核、综合评价、评优评先表彰等工作中,对惩戒对象予以限制和约束
1.将惩戒对象信息上传至福建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和评定职称、资格和人事考核、提拔任用的参考。
2.取消惩戒对象参加评优评先资格。
(四)加强针对惩戒对象的日常行政监管监察
1.将惩戒对象作为重点监管监察对象,加大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不定期开展抽查;
2.约谈惩戒对象主要负责人,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强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3.加强惩戒对象预售资金监管。
4.发现惩戒对象有新的失信行为的,依法依规在自由裁量范围内从重处罚。
第十一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黑名单”管理责任制,并将“黑名单”管理纳入本单位的重要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加强承办人员廉政教育,健全监管措施,有效制约权力运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黑名单”管理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核实、发布及对纳入“黑名单”的惩戒对象管控等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有效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4〕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管理。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纳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管理的“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个内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的;
(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后,瞒报、谎报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严重超标,经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四)暂扣、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行为的。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为自公布之日起1年。连续进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从第2次纳入“黑名单”管理起,管理期限为3年。第五条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信息采集。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以下统称信息采集部门)对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核实、取证,记录基础信息和纳入理由,并将相关证据资料存档。
每条信息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工商注册号、单位主要负责人姓名、行政处罚决定、执法单位等要素,其中:事故信息还应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等级、事故简况、死亡人数;非法违法行为信息还应包括违法行为;事故隐患还应包括隐患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或强度、整改时限、整改落实情况等要素。
(二)信息告知。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提前告知拟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并听取申辩意见。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三)信息交换。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级采集的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符合本规定第三条规定情形的,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四)信息公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和单位(以下统称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纳入管理的“黑名单”相关信息,并通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和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向社会公布。
(五)信息移出。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发生新的符合纳入“黑名单”条件行为的,由该生产经营单位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提供情况说明。原信息采集部门对其情况进行确认后,将相关情况信息告知本级安全监管部门,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管理期限届满后移出“黑名单”,于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其中受到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等现场处理或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报送整改材料并提出移出申请,经原信息采集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符合规定后方能移出。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与其所在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或跨省级行政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省级安全监管局将信息采集部门采集的信息上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同时,应当通报相关省级安全监管局。第七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发现信息有错误或者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者变更并报送本级安全监管部门,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发布等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把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监察对象,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不定期开展抽查;加大执法检查频次,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抽查,每年至少约谈1次其主要负责人;发现有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第九条在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期间,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有关规定,制定并落实各项制约措施和惩戒制度,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对该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时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规定,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严格限制或禁止其新增项目的核准、土地使用、采矿权取得、政府采购、证券融资、政策性资金和财税政策扶持等措施,并作为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等重要参考依据。第十一条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由省级安全监管局统一组织实施。第十二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 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 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惩戒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4〕8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委办〔2015〕14号)、《内蒙古自治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内政办发电〔2015〕79号)等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的管理,按照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入自治区级“黑名单”:
(一)由于安全生产违法违规问题1年内被处以2次以上(含2次)重大行政处罚的;
(二)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虽无人员死亡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且未在规定期限进行整改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整改或者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
(五)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生产经营的;
(六)未有效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要求,特别是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或执行严重不到位,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或未按规定定期组织演练的;
(七)符合纳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名单”条件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一般为1年,自公布之日计算。连续进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从第2次纳入“黑名单”管理起,管理期限为3年。
第六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信息采集。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信息采集的综合管理工作。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通过监管监察、执法检查、事故调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核实、取证,准确记录基础信息和纳入理由,并做好相关证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全工作。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通过各类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开生产经营单位“黑名单”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1.基础信息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名称、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址、生产经营范围、单位主要负责人信息等要素。
2.根据纳入“黑名单”的原因,非法违法信息应包括案件名称、处罚类型、处罚事由、处罚依据、行政相对人名称、处罚结果、处罚生效期、处罚截止期、执法单位、处罚机构、处罚文号等要素;事故信息应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等级、事故简况、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要素;隐患或者危害信息应包括隐患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或强度、整改时限、整改落实情况等要素。
3.盟市、旗县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本地区发现的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情形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采集相关信息并逐级上报至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二)信息告知。对拟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提前书面告知,并听取生产经营单位的申辩意见。生产经营单位有权对纳入“黑名单”管理提出申辩,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对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申辩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审核,并提出是否纳入“黑名单”管理的书面意见,对于仍需进行“黑名单”管理的,要书面说明理由。
(三)信息提交。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研究决定纳入自治区级“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名单后,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向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提交名单,由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进行审核并作出纳入“黑名单”管理的决定。符合纳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名单”条件的,由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汇总后统一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送,同时按季度在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发布“黑名单”信息,实现与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联动。
(四)信息公布。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在汇总纳入自治区级管理“黑名单”信息后,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20日前,通过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网站和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应向自治区发展改革、财政、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税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的盟市安委会通报相关信息。
(五)信息移出。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对存在的问题整改到位且未发生新的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情形的,由生产经营单位于期满1个月前,向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提出信息移出申请。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接到移出申请后,应委托提出拟纳入意见的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验收确认(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指定下级部门进行验收)。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拟移出自治区级“黑名单”的意见,并将相关情况报送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审核。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研究作出移出“黑名单”管理决定的,在管理期限届满后的次日移出“黑名单”,并于10个工作日内通报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按原信息公布渠道向社会公布;作出保留“黑名单”管理决定的,要书面说明原因,按程序确定新的管理期限,并及时通报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发现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的情形,但注册地不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应当将其纳入自治区级“黑名单”管理,同时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并将相关信息通报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信息的采集、审核和把关,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发现信息有错误或者发生变更时,应逐级报送至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应及时予以更正或者变更。
第九条 纳入自治区级“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每季度至少向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提交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将相关安全生产情况逐级报送至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由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季度汇总后,报送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
第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把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监察对象,加大执法检查频次,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执法检查,发现有新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同时,应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不定期开展抽查。自治区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约谈,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并将约谈和培训情况报送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期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并落实各项制约措施和惩戒制度,在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使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享受财政补贴和政策性资金、政府购买服务、采矿权取得等方面,依法依规严格限制或禁入,并作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二条 各盟市可参照本办法,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石家庄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石家庄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 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有效惩戒,促使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按照依法监管、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策制约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市级“黑名单”由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
第三条 全市(含驻石中直、省直)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工商贸等生产经营单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列入“黑名单”管理和解除“黑名单”管理的日期以公布日期为准,每季度公布1次,管理期限自公布
— 1 — 之日起1年。连续进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从第2次纳入“黑名单”之日起,管理期限为3年。重大隐患未按期整改到位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黑名单”管理期限。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市级管理的“黑名单”:
(一)已列入省级“黑名单”管理的;
(二)一年内发生2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1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
(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后,瞒报、谎报、迟报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的;
(四)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职业病危害事故的;
(五)逾期不履行事故行政处罚决定的;
(六)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违反“三同时”规定,经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七)存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重大职业病危害隐患,经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八)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经负有社会保险管理职责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拒不整改的;
(九)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却强令违章冒险作业或拒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等行政执法决定的;
(十)暂扣、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十一)高危行业企业拒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的;
(十二)三年内2次被列入县级“黑名单”管理的;
(十三)诚信等级由A级或B级直接降为D级的;
(十四)存在其它抗拒、妨害安全生产执法监察行为的;
(十五)存在其它严重违反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六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信息采集。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通过事故调查、督导督察、执法检查等途径,对相关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核实、取证,记录基础信息和纳入理由,并归档保存相关证据资料。
基础信息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工商注册号、单位主要负责人姓名、行政处罚决定、执法单位等要素,其中:事故信息还应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等级、死亡人数、事故简况、直接经济损失;非法违法行为信息还应包括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事故隐患信息还应包括隐患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或强度、整改时限、整改落实情况等要素。
(二)信息告知。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应按照“谁主张、谁告知;谁主管、谁告知”的原则,提前告知拟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听取申辩意见。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三)信息归集。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负责采集、汇总本级本系统拟列入或解除“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并上报本级安委会办公室,由各级安委会办公室汇总后逐级上报至市安委会办公室。
(四)信息复核。市安委办主任每季度末主持召开安委办主任会议,对各级、各部门报送的拟列入或解除市级“黑名单”信息进行研究审定,议定事项于每季度首月上旬向社会公布。
(五)信息公布。被列入市级“黑名单”的,由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将相关信息通报市安全监管、发展改革、公安、国土资源、质监、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工会、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技、水利、气象及金融办,并通过安全生产信息网及市级主流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开。
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属于在我市辖区登记注册或不属于我市管理权限的,市安委会办公室应将其被列入“黑名单”相关情况,通报相关地安委会办公室或其行业主管部门。
(六)信息移出。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发生新的符合列入“黑名单”条件行为的,应当在期限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报送整改材料并提出移出申请,经原信息采集部门验收同意后,由各级安委会办公室将相关情况逐级上报至市安委会办公室,经市安委会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在原公告媒体上予以公布,并通报市安全监管、发展改革、公安、— 4 — 国土资源、质监、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工会、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技、水利、气象及金融办。
已解除“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系外地管理的,市安委会办公室应将其已解除“黑名单”管理的有关情况,通报相关地安委会办公室或行业主管部门。
第七条 信息采集或作出决定的部门及人员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发现信息有误或发生变更时,应及时予以更正或变更,并将相关情况报送本级安委会办公室,逐级上报至市安委会办公室。
第八条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发布、移出及对“黑名单”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惩戒措施方面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及不作为行为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被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提前解除管理措施。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拒不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
第十条 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对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除依法对其新发生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外,要加大监管力度,实施以下监管监察措施:
(一)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管理权
— 5 — 限向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相关整改情况。其中,县(市、区)属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每月向所在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报告1次安全生产情况,每季度向所在市行业主管部门报告1次安全生产情况。市属及以上(中直、省直)生产经营单位每月向市行业主管部门上报有关情况。
(二)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1次专项执法检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进行1次专项执法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达到要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不定期进行抽查。
(三)市安委会办公室每半年至少约谈1次被列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十一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限制或禁止其新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用地、证券融资、贷款等措施。对不积极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且不积极进行隐患整改的,要依法责令停产或停业整改。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表彰时,对该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市、县(市、区)新闻媒体根据市、县(市、区)安委会办公室提供的信息,及时反映相关限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十二条 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满后,生产经营单
— 6 — 位一年内再次被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或者“黑名单”在列期间不按规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的,依法予以从重处理;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三条 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市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内容,但不得低于本规定的要求。出现对“黑名单”管理要求不一致的情形时,按照认定从严、管理层级从高、管理时限从长的原则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