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境与对策思考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境与对策思考
彭树宏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生物医药产业在产品研发阶段需要一批熟悉前沿生物科技、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在生产制造阶段需要大量懂得技术原理、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推广阶段需要众多具备一定生物科技头脑、熟悉生物医药市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反思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量优“、”质劣“
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同行业比重逐年提高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在2003年为67亿元,2013年达845亿元,年均增长25%,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速。从图1可以看到,在与江西最具可比性的中四角省份中,江西省生物医药产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问题研究》(20161BBA10018)阶段性成果。彭树宏,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E-mail:shuhong.peng@gmai.com。业规模优势明显,2008年之前排名在第一和第二位之间变化,2008年之后,则一直稳居第一,高于周边的湖北、湖南和安徽。
900800工业销售产值(亿元)***2001000江西安徽湖北湖南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图1 中四角省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
即使放在全国来看,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十年中的增长也是引人注目的。2003年,江西省GDP占全国比重为2.1%,到了2013年占比为2.5%,十年来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相比之下,2003年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为2.45%,到了2013年占比达4.2%,提升显著。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十年中,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地位的持续提高。4.504.00占全国比重(%)3.503.002.502.0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图2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
2.生物医药产业盈利能力持续低迷,一直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与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形成对照的是,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盈利能力却持续低迷。从图3可以看到,过去十年,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一直徘徊在低位,不仅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一直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利润是企业的目标和追求,盈利水平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低迷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14.0012.00销售利润率(%)10.008.006.004.002.000.00全国中部江西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图3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及其与全国和中部的比较
3.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竞争力走低,已由中四角省份中的榜首沦为垫底
如前所述,过去十年,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在中四角省份中由“二”变“一”,并一直独占鳌头。但是如图4所示,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排行却反向变化,由“一“变“四”,从中四角省份中的榜首沦为垫底。从图4可以看到,2007年之前,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一直是中四角省份中最高的,但自2007年开始,其与湖北和湖南的差距开始拉大,并且越拉越大,2010年之后,甚至落后于安徽,成为中四角省份中的垫底者。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创新竞争力的强烈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思。20***642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图4 中四角省份生物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二)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反思:“重物“、”轻人“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国家和省内政策的大力支持。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物产业是国家确立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江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生物产业确立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江西发布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规划》和《江西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生物医药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把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2013年江西省政府决定成立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等部门组成的规划修编委员会,对原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编。2014年,经修订后的《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发展规划》发布。
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发展。截至当前,江西省共获批1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其中有6家来自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产业在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显著,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也获得不断提升,该产业正逐步成为江西发展升级的样板。但是,如果对照江西生物医药产业“量优“、“质劣”的现实,反观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我们会发现,现有政策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物”、“轻人”现象。
在过去的六年里,江西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多轮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活动;自2012年起设立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自2013年起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体建设计划,投入10个亿的研发引导资金,组建50个科技协同创新体;安排了多项财政补贴资金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业投资税收抵扣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专门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江西久富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总规模4亿元的江西省级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创投基金。与招商引资和金融财税政策的浓墨重彩相比,招才引智和人才政策在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各项规划和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都会提到人才政策,但是往往只是原则性地简述,不仅份量不够而且难以落地。这样的结果是在各地最终的落地政策中,往往是财税政策唱主角,人才政策只是配角,有时甚至都不被提及。以《促进南昌高新区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为例,该《规定》共五章二十条,除了第一章总则和第五章附则外,实体是中间的第二、三、四章。其中第二章是财政扶持,有十条;第三章是税收优惠,有五条;第五章是人才政策,只有一条。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中有很多专门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而有关人才政策的这一条规定的全文表述则是,“支持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待遇标准按照《南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洪发〔2011〕10号)及《南昌市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十项举措》(洪发〔2011〕4号)执行”,这仅仅只是一个引用,而没有任何有产业针对性的新举措。
相比之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发达地区省市,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时,都非常重视人才政策。国家早在2011年就专项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领军人才培养行动、生物技术管理人才培养行动等五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实施促进生物技术人才创新的政策、促进生物技术人才在产学研各领域间流动的政策等六大类具体的政策措施。广东省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路线图,做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开发的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引导企业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上海市为实现上海“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把上海初步建成亚太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目标,专门制定了《上海“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规划》,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现状与问题
(一)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持续增长,但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很大 2004年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数为2860人,2014年达9274人,是十年前的三倍多。从图5中可以看到,过去十年中,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2%,只有同期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的一半。
与人才数量的持续增长相比,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增长率的波动特征更引人关注。从图6可以看到,过去十年,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增长率非常不稳定,波动幅度特别大。如2007年的增长率高达61%,而2008年却突然一下子变为-15%。虽然金融危机的来临属外生事件,但是若能提前开展有效地人才需求预测和监测预警,则能提前做好规划和预案,平抑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大幅波动,避免经济震荡。1000090008000才人数量(人)******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图5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数量
7060人才数量增长率(%)50403020100-10-2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图6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数量增长率
(二)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层次偏低,结构失衡严重
1.员工主体是从事生产制造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从事创造性研发活动的员工占比较低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员工在管理、研发、技术、生产、销售岗位上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2%、9%、22%、38%、19%。真正从事创造性研发活动的员工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员工主体是从事生产制造的技术员和生产工人。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这种职业结构与其产业结构有关。江西生物医药企业从事的大多是中药和专利到期的化学仿制药生产,真正基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需要大量创新投入的生物医药尚未形成规模。
管理人员12%生产人员38%研发人员9%技术人员22%销售人员19%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
图7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职业结构
2.人才学历层次低,大专学历人才占主体,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很低
图8是大专以上人才的学历结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的学历层次较低,占主体地位的是大专学历人才,占比达58%,研究生学历占比很少,只有6%。这样的人才学历结构不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性研发活动的开展,江西生物医药产业升级需要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6%本科36%大专58%研究生本科大专
图8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学历结构
3.职称结构偏低,初级技术职称占比过半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职称结构为:高级技术职称占比13%,中级技术职称占比33%,初级技术职称占比54%。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职称结构相比,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企业人才职称结构明显偏低。鉴于职称是科技人才非常看重的一个努力目标,对人才的工作效能有较强的激励效应,而且职称政策可以由省级政府层面来调控操作,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并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加大企业科技人才的高级职称配额,充分发挥职称对人才工作的激励机制效应。
高级技术13%初级技术54%中级技术33%高级技术中级技术初级技术
图9 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职称结构
(三)人才地理集聚度较低,南昌首位城市的集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图10是江西省各地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数的排名情况,其中科技人才包括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数较多的地市是南昌、上饶、宜春和抚州。这四个地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数共占到全省的近70%,但是这四个地市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南昌人才数最多,但只占到全省的23%,上饶、宜春和抚州的占比都在15%左右。可以看到,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的地理集聚度较低,南昌首位城市的集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5002000科技人才数(人)***0南昌上饶宜春抚州景德镇吉安九江赣州鹰潭新余萍乡
图10 江西省各地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数
(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人才发展大大滞后于产业发展
图11是各年份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江西省生物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在过去十年经历了由负向正的转变。这表明,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发展已经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0.500.400.300.200.100.00-0.10-0.20-0.30-0.40-0.50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江西
图11 各年份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 图12是江西和相邻省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中部和东部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资源状况有较大差别。中部地区总体是人才不足,江西的缺口尤其大,只有湖北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富余。相反,东部地区总体是人才过剩,只有广东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不足。中东部省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资源的反差状况启示江西,要努力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待遇政策,促使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从东部发达地区向江西流动。
0.500.400.300.200.100.00-0.10-0.20-0.30-0.40-0.50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中部东部
图12 江西及相邻省份生物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对比
三、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过往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不乏人才政策的内容,但是往往过于简略和笼统,难以落地实施。有效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必须明确具体任务和实际举措,方能具体实施推进。本报告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实际状况,提出突出造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等四项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编制《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设立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等五项人才队伍建设举措的人才队伍开发思路,以此推进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大任务 1.突出造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每年重点扶持若干运用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和团队,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人才团队。通过创业人才孵化计划,建设专业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业园,在资金、技术、市场和服务上提供完善的配套,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业机会和平台,铸造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的蓄水池。
2.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主力军,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上。要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门的人才需求预测和监测预警,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分析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和重点人才供需,制定和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吸引符合目录要求的科技人才来赣工作。3.统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环节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除了企业领军人才和科技研发人才外,生物医药产业在投融资阶段需要熟悉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人才,在生产制造阶段需要技术娴熟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推广阶段需要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家型政府管理人才来制定和实施政府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要统筹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避免“木桶效应”,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4.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培育科学民主、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以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模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
(二)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五项举措 1.编制《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在对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在相关网站开辟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专栏进行权威发布,同时通过各大媒体、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等进行发布推介,引导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组织《目录》企业组团去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集中的地区和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集中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充分发挥《目录》的聚焦功能,吸引各类人才,达到以人才集聚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目的。
2.设立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设立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掌握生物医药产业核心技术的优秀创业人才创办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引进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高等院校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培训、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项目合作,实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工程和相关人才政策。
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既可以在现有的人才基金项目中专项设立,也可以在现有的生物医药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中专项设立。基金可由相关主管部门统筹负责,每年年初提出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和资金预算,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被资助对象的资助资金进行考核管理。
3.建立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省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搭建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服务的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素质、提高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创业、求职和培训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
平台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务:一是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供需信息和产业发展信息,促进人才资源流动,优化人才配置;二是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提供在线教育培训、求职创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提升人才素质;三是及时发布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4.实施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四大人才工程
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工程。瞄准前沿科技,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产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产业发展,每年重点扶持一批生物医药产业优秀科技创业人才。
科技人才引进工程。汇聚人才需求信息,发布《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提供优惠待遇和政策,有计划、分批次地从国内外引进生物医药产业紧缺专业科技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在全省建立若干生物医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
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有计划地针对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知识、提升素质。
5.制定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系列人才政策
制定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健全科研单位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制定土地使用优惠、创业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支持人才创业。
制定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研发合作,联合培养骨干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鼓励企业接纳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践。
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安全预警,分类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安家居住、分配激励、项目扶持、职称评定、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并切实保障政策落实。
制定促进人才在部门和地区间双向流动的政策。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保留基本待遇,利用自主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合理流动。
第二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及招商对策研究-招商一部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及
招商对策研究
招商一部 2013年7月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及招商对策研究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为原料,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制品。
生物制药主要可分为以下五个子行业:疫苗、诊断试剂、单抗、重组蛋白和血液制品,而干细胞行业尚在起步期,仅脐血干细胞储存实现产业化。目前基因工程药物是生物制药的主体,其中新型疫苗、基因重组单抗和重组蛋白值得关注。
一、生物制药行业持续高速发展
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均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部分国家将政府研发经费的近一半用于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其中美国、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生物产业已占到GDP 的15%左右。
中国制药领域与国外距离最小的是生物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的技术平台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产业化平台几乎都是酵母、大肠杆菌这类简单的技术平台,而哺乳动物细胞技术平台大规模培养技术尚不成熟。同时,生物技术药物应用少、规模小,疫苗和诊断试剂很多品种仍属空白。
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两次跨越式发展中,中国在第二发展阶段开始落后于国际市场。第一发展阶段,中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EPO、G-CSF、INF-α,IL-2 等细胞因子和激素类产品在 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以深圳科兴、杭州九源等为代表。第二发展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退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随着中国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及单抗和长效蛋白的产业化,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即将迎来跨越式发展。代表企业为兰生股份参股的中信国健、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金赛药业、沃森生物、智飞生物、华兰生物。
二、中国加大生物制药产业政策力度
中国生物制药市场份额偏低,存在较大上行空间。全球生物制药在医药产业中比重逐年上升,而中国生物制药比重大幅低于国际市场,仅为9.5%,约为全球生物制药比重的一半。按国际市场目前18%和预计2020 年33%的标准,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对以生物制药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如下表所示: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 亿元,而十一五期间投入相同领域的专项资金额度共计178 亿元。“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扶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这将有利于生物制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三、全球著名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简析
(一)Pfizer(辉瑞)美国
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总部纽约。新辉瑞是由辉瑞和法玛西亚公司携手创立的一家拥有空前规模、广泛的产品治疗领域和产品系列的全球药业巨擘。新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公司的创新产品行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Johnson&Johnson(强生)美国
西安杨森是他最大的子公司,也是中国的市场上占有率是最大的外资公司。
(三)Sanofi-aventis(赛诺菲-安万特)德国,法国
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在欧洲排名第一。于2004年8月20日赛诺菲-圣德拉堡收购安万特成功后组建而成。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现拥有约11,000名科学家及100,000名服务于健康事业的员工。赛诺菲-安万特在七大治疗领域居领先地位: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肿瘤学、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内科学和疫苗。
(四)Novartis(诺华)瑞士
诺华公司是全球制药保健行业跨国集团,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Novartis源于拉丁文novae artes,意为“新技术”,喻意企业承诺专注研究与开发,为我们所服务的社区带来创新的产品。公司的中文名字“诺华”,取意承诺中华,即承诺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758年嘉基先生在瑞士巴塞尔经营化学品、染料和药品。后来,嘉基家族的业务发展壮大,成为嘉基公司。1996年嘉基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合并成立诺华公司。
2000年11月诺华剥离了作物保护和种子业务,专注于医药保健领域。
(五)GlaxoSmithKline(葛兰素史克)英国
葛兰素史克公司,由葛兰素威康(Glaxo Wellcome)和史克必成(SmithKline)强强联合,于2000年12月成立。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经营公司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有50多个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达54,000余人。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胃肠道代谢四大医疗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在疫苗领域也雄居行业榜首。此外,公司在世界消费保健市场也居领先地位,产品包括非处方药、口腔护理品和营养保健饮料。葛兰素史克是最早在中国成功兴建合资企业的外国制药公司之一,其旗下的中美史克和重庆葛兰素都是全国闻名的企业。自1987年成立至今,中美史克成功开发推广了史克肠虫清、康泰克清、新康泰克、芬必得、必理通、泰胃美、兰美抒、百多邦康得、伯克纳等十多个品牌。成为中国OTC市场的领导品牌。2007年11月22日,葛兰素史克宣布以16.5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Reliant药业,以加强自身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力量。
(六)Roche(罗氏)瑞士
豪夫迈·罗氏公司是在国际健康事业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以科研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罗氏始创于1896年10月,经过百年发展,业务已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拥有近66,000名员工。罗氏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药品、医疗诊断、维生素和精细化工、香精香料等四个领域。罗氏还在一些重要的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病毒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皮肤病学、新陈代谢紊乱及骨科疾病等领域从事开发、发展和产品销售。目前,公司在中国上市的主要产品有:赛尼可、罗盖全、骁悉、赛美维、达利全、多美康、美多芭、达菲、赛尼哌等。
(七)MSD(默沙东/默克)美国
默沙东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总部设于美国新泽本州。默沙东以科研为本,致力于医学研究、开发和销售人用及兽用医药产品,其行销网络遍及美国、欧洲、中南美洲以及亚太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1家工厂,目前在全球生产及销售的默沙东产品已有150多种。
1953年美国默克与沙东公司(Sharp and Dohme)合并,正式成立默沙东药厂(Merck Sharp & Dohme,MSD),建立了一个具一体化的跨国药物生产及分发的实业。根据德国默克与默沙东协议,默沙东公司只可在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使用“默克”之名,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必须使用默沙东的称呼。因此,默沙东公司(Merck & Co.)以Merck Sharp & Dohme品牌行销世界各地。
(八)Astrazeneca(阿斯利康)瑞典,英国
阿斯利康是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的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后盾,致力于研制、开发、生产和营销优越的产品,在心血管、消化、麻醉、肿瘤、呼吸五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阿斯利康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研发总部位于瑞典,在全球设有11个研发中心、31个生产基地,产品销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雇员超过5万人。
(九)Wyeth(惠氏)美国
美国惠氏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以研究为基础制药和健康护理产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Madision,现有员工48000人。它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及制造和经营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在疫苗、生物工程、农产品以及动物健康产品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公司在中国上市的主要产品有:钙尔奇D、善存、善存银、怡诺思、倍美力、倍美安、倍美盈、特治星等。
(十)Abbott(雅培)美国
雅培制药(Abbott Laboratories)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医药保健产品公司,1888年由创办人Wallace C.Abbott医师在美国芝加哥创立。目前有员工约57,000名,在全球各地分别从事生产、分销及联营业务。
(十一)Lilly(礼来)美国
礼来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医药公司,致力于为全人类创造和提供以药物为基础的创新医疗保健方案,使人们生活过得根长久、更健康、更有活力。公司始建于1876年,总部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拥有雇员31285人,其中在美国以外的员工就有15802人。员工中从事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19%。其产品在179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在9个国家设有研发机构,从事临床研究试验的国家超过30个。
(十二)Bayer(拜耳)德国
拜耳公司于1863年由弗里德里希·拜耳在德国创建。1899年3月6日拜耳获得了阿司匹林的注册商标,该商标后来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并为拜耳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1972年取名“拜耳公司”。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大支柱产业。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2006年10月25日,拜耳以11亿元人民币收购东盛盖天力“白加黑”等三个OTC品牌。
四、招商对策研究
天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生物医药产业有了明确的方向把控:“加强中药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建设,加快产业化步伐,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针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和生物医药领域本身的产业优势,西青区应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西青区具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区内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但是分析已有企业性质可知,区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多为制造业,因此今后的招商方向可着眼于生物医药研发。
另外,根据外资医药生物企业在华投资战略分析,具体有几下几方面趋势:
研发向中国转移-大量高质量的CRO为跨国企业的本地研发提供便利,加之市场前景广阔和政策利好,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
成立合资公司-面临专利药到期现状,跨国药企加紧开发新兴市场,缓解利润下滑压力。
并购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外资生物药企通过并购中国优质生物企业,从而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如此大的外资生物医药企业群体,西青区应该抓住重点,利用中介等外力平台,借重首都资源,并且结合本地已有产业优势对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同时,给予良好政策平台、融资渠道和服务保障等支持,吸引企业落户。
第三篇: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编者按: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每一个经济时代出现之前,都有一场深刻的技术和产业革命。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20世纪中叶,随着晶体管、芯片和通讯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经济时代;20世纪末DNA基因和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拉开了现代生物产业革命的序幕。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和传统工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正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先导和主流。我国已经将生物医药作为21世纪战略支柱产业来发展。我省应利用好现有的科研和产业基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我省的生物制药技术,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一、严峻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1、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知识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是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我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抢占生物产业先机和制高点的需要。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个生物产业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生物医药学科内容广泛,最具有形成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生物医药技术与人的生存关系最密切,最有希望率先突破,也最容易形成产业化。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无论是对于加快医药工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还是对于丰富生物产业内涵,促进生物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的需要。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医药工业基地,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在全国都处于优势的位置。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医药市场也面临重新洗牌。如果我省医药产业还固守传统,不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落伍,要保住医药产业的优势地位,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二、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1、从产业基础看。我省医药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并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医药大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掌握先进生物技术、规模较大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生物医药发展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2、从技术基础看。在现有产品方面,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处于前列。在产品预研方面,站在生物技术领域最前沿,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一些生物医药产品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
3、从人才基础看。目前,我省拥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研发中心,拥有5个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机构,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医药技术科研队伍,这些中心、实验室不但可以承担不同层次和方向的生物医药课题研究,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依托,还可以直接对口为企业培养各类高素质、高水平、实用型的生物医药专门人才。此外,我省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都具备开展相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的基础和实力,每年都有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培养大量相关专业高水平人才,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生物医药技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目前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大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往往没有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偏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中试环节薄弱,产业化所需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我省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此外,我省在生物医药研发上,由于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导致研发与市场脱节,难以形成产业化。企业研发意识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医药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我省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的无序竞争状态,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意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生物医药研发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机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在国际新药研发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省医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打破原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尚缺乏在全球化过程中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和经验,这无疑将严重影响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以提升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根本,以组建、培育优势的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完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结合机制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创新发展之路,选好研发方向,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促进和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1、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支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升到政府行为,强力推进。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财税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搭建省内外沟通、合作桥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加大政府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力度,做到支持一个,成功一个,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我国2008年推出创业板的有力时机,鼓励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完成境外或境内上市融资。积极培植我省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的品牌和龙头企业,发挥省内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规模、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
2、选择好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在重大新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我省实际,主要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
率高的疾病相关药物及产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重组治疗类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疫苗类产品、核酸及核酸类似产品、生物诊断试剂类产品及现代中药等。
3、实施园区战略,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借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在哈市建设一个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进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优势。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新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省医药龙头企业具备资金实力雄厚、消化吸收技术能力强、规模化生产水平高和市场营销网络完善等促进医药成果快速产业化的优势。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另一方面,我省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试验阶段的新药,为达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时间、及时收回投资的目的,应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做出选择。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支持其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以达到快速研发、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
5、培养造就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优势互补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要建立一支教授型企业家队伍。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知识,熟悉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
6、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外包产业发展,分享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国际医药大型制药企业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比例越来越大。我省应积极扶持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外包研发和承担外包工程,不仅可以节约新药研发时间和成本,还可从中学到国际化管理运作模式。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等5个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机构为重点,发挥其研发特色和优势,扶持其开展承担外包研发业务,不断提升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度。以哈药集团为重点,以生物医药科技园区为平台,加强与国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生物医药外包产业,委托外包开发和承担外包制造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市场监管工作的广大消费者和新闻界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天,我们在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通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有关情况。
20*年,*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区、*县、*县、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药企营业收入的*%、利润总额的*%,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发展势头。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效。
(一)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全市“*”特色产业体系的首要核心产业来抓。今年以来,相继召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扩大会、“一港四园”建设推进会和市委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市人大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市政协召开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座谈会,市政府与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承诺在“药品检验研发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保障;省药监局将在监管能力提升、创新产品上市措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药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携手打造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各县区党委政府结合各自实际,科学统筹、重点发力,不断加大“双招双引”、项目推进等工作力度,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强化服务、精准发力,及时解决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形成了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尽其责、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市领导亲自率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市签约过亿元生物医药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对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后劲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现代医药港结合功能定位,吸引南京知和大药厂、菏成药业、诺菏药业等项目落地,累计签约医药项目*个,落地达产后,每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县现代医药产业园,落地高端医药项目*个,预计实现年产值*亿元、利税*亿元。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广泛开展专业化招商引资,协助睿鹰制药签署*个委托生产协议,预计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加营业收入*亿元。
(三)集聚效应愈加明显。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实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原料供应、药品生产、医药物流、市场销售渐成体系,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人才、资金等加速聚集,互相补充、相得益彰,集约化优势充分显现。以现代医药港和高新区、*四个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主,*县、*县生物医药产业园也形成了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一港四园、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且各园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现代医药港以医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为主导,突出临床研究、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上市许可持有人总部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制剂和大健康产业;*润鑫产业园聚焦高端原料药+新型制剂,着力打造甾体类药物、青霉素系列产品产业链;*现代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和生物药;*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医药辅料、包装材料、医疗耗材和康复医疗器械。*大力发展以羊肠线为主的医用可吸收缝合线,与中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疫情防护物资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金银花、*郓半夏等道地药材示范种植基地规模化种植近万亩,打造了全市中药材种植优势品种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虎杖加工基地。
(四)强链工程深入实施。
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紧扣“重点产业突破年”,建立产业链稳定发展机制,在全市实行生物医药产业“链长制”,狠抓*个领航企业培育、*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各有关部门不断强化服务举措,对重点项目建设跟踪帮扶、全程调度,积极协调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展“瓶颈”问题集中攻关,实行在建项目看增量,新建项目看进度,掀起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上好项目的热潮,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五)科创平台加快构建。
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市内医药研发资源,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化工大学膜分离技术实验室、大分子结构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平台,与复旦大学、*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合作,与*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科信必成,达成了联合建设儿童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的意向。目前,市内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平台达到*家、院士工作站*家,拥有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家。其中,现代医药港上海复旦大学科技园离岸创新中心已入驻*个科研团队。二、下步打算,(一)全力打造“一港四园”。
“一港四园”是市委市政府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近年来的错位发展,各个园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计划通过*年的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千亿、税收过百亿元。(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各级财政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医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足用好现有平台,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狠抓重点项目推进。
抓好确定的*个重点企业和*个重点项目,加强调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足用好市政府与省药监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为项目落地提供便捷的通道,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朝。第五篇: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键特征是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科技集群的概念。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群体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等)相互关联、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科技创新功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交流、流动以及大量的科技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科技创新)的系统,并与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反馈互动,形成以集群为特征的集合。科技集群的主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科学技术资源,关键资源是科学家、研究人员,而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技精英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里,用什么途径、何种方式将同一领域、交叉领域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科技集群是一大课题。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科技资源集中于几大高校和中科院系统,从所在地域和单位看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这对该领域科技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真正在科研资源之间建立长期、频繁的交流、合作网络,从而促使科技集群的形成。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与科技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处于同一个产业领域,在空间上集聚的大量相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等)的集合,同时集群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产生具有很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整体。具体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集群主体、关键性资源、组织动力和面向领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尽管在领域上有所不同,产业组织的细节有所区别,但是几乎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构架,事实上都可以抽象简化为一个模型,如图1所示,即整个区域的创新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形成。
(1)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集群居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地位。往往是政府或大公司基于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科技集群,然后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知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普遍,比如波士顿、班加罗尔、剑桥、牛津等地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就是这种模式。
(2)产业集群发展下的科技集群配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集群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科研集群提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由于竞争的压力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配套的科技集群。在生物医药集群中,这种模式往往发生在厂商力量比较强大的传统制药中心,纽约、孟买的厂商主导的生物医药集群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形成双向互动。这种情况下,科技集群提供的创新动力能较好地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又能满足科技集群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丹麦一瑞典的生物谷是这种模式的最好诠释,要实现这种模式对区域本身的资源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又要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当然,第一和第二种模式下的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展到第三种模。
2、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 创新能力的存在只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产业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发展。
(1)政府牵头,以多种形式发展跨部门的协作科研机构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互问的独立性比较强,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合研究资源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选定若干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将区域内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起来,整合科研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科研联系和合作,建立起区域内的科研协作网络;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研究。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该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采取了政府财政出资,通过聘请专家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本地区关乎区域经济方向的重点研究项目,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地区内的研发力量,组成项目组,共同攻关,逐渐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网络,乃至研究集群。
改变传统的线性科研驱动思维,产业层面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应提前到实验室阶段,建立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总结中。“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大量对成功的国外创新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对科研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业化的衔接点也大大提前,从原来的成果转化环节提前到实验室阶段,使产业化的产品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成为科研开发的最终目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效率。
这种做法在上海的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尝试推广,比如上海医药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对新药进行研发。中央研究院发挥产学研平台和桥梁作用,直接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方面,从科研院所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苗子,到中央研究院进行系统、规范地开发,主要包括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临床前研究以及后期的l临床研究,通过技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价值并使其具备顺利产业化的技术潜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的需求,选择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补充、更新和完善企业的产品链。
(2)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可能中介组织既是科技集群与企业互动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又是催生大量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在整个地区的经济集群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中介队伍和平台包括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各类中介(比如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合同研究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中介的工作有助于保障技术人员的利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的规范化、科学化,从长远看有助于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队伍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使集群内的成员比单一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1年成立的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是全美第一个由州创建的生物技术产业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对北卡罗来纳州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则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
对于具有高风险性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孵化器能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作、健康成长的企业。如,美国麻省生命科技囝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包括提供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小企业在建立5年之内,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一20%。进驻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有75%在初期的年营业额小于10万美元,而经过3年左右孵化,有24%的企业营业额可接近100万美元。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是非营利性机构,既来自于政府、社会非营利机构、大学的资助,也来自大公司、私人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孵化器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创业者个人进入经济生活、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则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种特殊服务机构,它是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由于生物制药对专业人才、操作程序等有高技术性的要求,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与CRO合作实现开发过程,使CRO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机构。CRO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制药行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CRO的专业化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针对性强,可以满足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不同需求,降低制药企业的研究成本。不同的CRO根据其技术特长和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如药物的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经济学、临
床试验、试验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服务领域。
(3)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相比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更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扩散,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首先,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将专利制度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在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转让专利,寻找创业伙伴、风险资金。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以非常专业的法律服务,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4)珍视科技集群的价值,保持科技集群的稳定性,创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人员之间经常性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协同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一些针对国外生物科技集群的调查案例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MIT的下午茶和其他非正式场合的日常聚会,被波士顿的生物技术集群中心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和获取信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