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摘要)
李晶、钟玉秀、李伟
(发表于2009年《中国水利发展报告》
刊登于2009年《水利发展研究》第8期)
基层水利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但是由于长期受观念、制度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我国基层水利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并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基层水利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创新机制,破解困境,加快发展。
一、基层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不全;
(二)基层水利建设资金与运行经费难以到位;
(三)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不适应工作需要,职能弱化,作用难以发挥;
(四)基层水管单位任务重、条件差、待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
(五)基层水利政策法规不完善。
二、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困境
困境1:受到“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观念的长期影响困境2:受到定性不准、体制不顺、责任不明的严重束缚
困境3:受到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挑战
困境4:受到水利立法进程的制约
三、破解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困境的对策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将发展基层水利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将基层水利发展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点扶持对象
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补农、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等量要素获取等量报酬”,使农业生产至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应当把发展好基层水利,作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将基层水利发展作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促农资金的重点领域当前,在国家大规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的时期,应该将解决基层水利发展资金需求作为其重点领域。应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对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将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应将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公共服务,作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重要环节,并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作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
(四)将基层水利体制创新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建议基层水利站与基层林业站同等待遇,明确其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统一确定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当地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的双重领导,以县管为主;统一定性为全额财政拨款类事业单位,严格定编、定岗、定员并落实经费保障,编内在职人员工资经费及退休人员退休金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工资和各类津贴补
贴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标准由县级财政核发。
(五)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投入新机制
一是中央与地方应进一步划分事权,分清责任,做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投入新机制;二是建立基层水利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明晰产权为抓手,利益共享机制为驱动,建立健全“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要建立中央投入财政主导的基层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一要尽快扩大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对所有节水灌溉贷款项目全部实行实际利率全额贴息。三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小水电项目建设。四要积极争取政府出台工程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五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争取城乡统筹。
(七)进一步健全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
一要因地制宜,统筹各项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县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二要逐步探索产权明晰、责权对等、公众参与的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三要逐步试点并积极推行水利工程建设“二次监理制度”,以克服监理与受益“两张皮”的弊端。四要改进现行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五要减免群众办水利的相关税收或者比照政府扶持办企业的办法进行返税。
(八)加强农村水利法律制度建设。
今后一段时间水利立法工作,一要将《农田水利法》、《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列为重点项目,尽快颁布施行;二要加快制订《农村供水条例》、《节水灌溉补偿及激励办法》等,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农村饮
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农田水利、农村水利工作有法律制度保障。
(九)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一要建立基层水利发展后勤支持保障;二要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薪,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三要做好职工培训工作;四要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工作;五要加大对多种形式的基层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明确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允许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以共同体形式承揽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服务项目。
第二篇: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及对策
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及对策
陈达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一号文件,当年7月中央又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调研。
一、华容县水利基本现状
华容县地处湘北,滨江临湖,河湖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素有“水乡”之称。同时,华容县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相对紧缺。
1、堤垸。全县万亩以上堤垸11个,其中重点垸2个,蓄洪垸7个,一般垸2个,堤垸保护人口57万人,保护耕地67万亩。
2、堤防。全县防汛堤长454公里,其中一线防洪大堤323公里,占全省的1/10,全市的1/3;重点间堤131公里。穿堤涵闸360座,其中一线大堤穿堤涵闸224座;重点间堤穿堤涵闸136座。
3、湖渠。全县内湖21个,蓄水面积74平方公里,调蓄水量12154万立方米。临湖渍堤长138公里。内湖8条,长95公里,蓄水量3857万立方米。主排灌渠长690公里。垸内控制闸116处。
4、水库。全县水库5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㈠型水库5座;小㈡型水库51座。山塘港垱6208处,总蓄水量687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5万亩。
5、电力排灌。全县电力排灌机埠1434处1676台75986千瓦,55千瓦以上机埠273处460台57960千瓦。总提水流量498立米/秒。排涝受益面积85万亩,灌溉受益面积52万亩。中型机埠15处108台22900千瓦,提水流量206立米/
秒,外排机埠86处261台44595千瓦,提水流量398立米/秒,受益面积74万亩。
6、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容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含量约4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量1.5亿立方米。
7、外洲滩地。全县河洲、外滩面积宽广,共有84处,实有面积90087亩,已确权面积87422亩,可利用面积76233亩。
8、水利队伍。全县共有水利单位37个,其中:水利局机关1个,水利局直属单位15个,乡镇水利单位21个。全县水利队伍现有干部职工1001人,其中:行政和事业单位722人,企业员工279人,中专以上学历333人。
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水利投入,埋头苦干水利建设,全县相继建成和改善了一批防洪、灌溉、供水等重要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农村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水利建设现状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堤防工程上,近几年华容县发生的107处滑坡共长10209米,由于资金缺口大,未作恢复性整治;重点堤垸12.5公里薄弱堤段有待加固;全县68处病险涵闸有待改造;29座病险水库亟待整治。全县还有近90多公里一线大堤未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一般垸以及未实施围堤加固工程的集成安合垸等蓄洪垸由于国家投资少,其堤防建设标准相当低,一旦再遇98’型洪水浸袭,将很难确保安全度汛。全县454公里防洪大堤近年来基本没有得到维护保养。全县80%以上的小
(二)型水库大坝没有整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垸内水利工程上,尽管前些年全县一直都在充分利用“两工”组织对垸内沟渠和设施进行疏洗和维修,但由于“两工”逐年减少直至2005年完全取消,每年的垸内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是敷衍和应付,因而垸内沟渠萎缩,工程病险不能得到彻底整治,垸内水利工程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功效。
2、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与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构建人水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几年来,华容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全民投入通村公路建设相比,水利显而易见地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国投项目不少,但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导致工程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陈旧老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更新改造,但原有的投工投劳的建设方式失去了政策扶持,缺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乡村两级的有效组织;加之县乡村三级财政偏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
3、水资源配置与人民群众用水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容县虽依江傍湖,境内水资源丰富,但受地势地貌影响,丘山区水源短缺,易发旱灾,垸区地势低洼,易发内涝。二是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质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华容县有60.7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氟重度超标近20万人,未经处理的四类地表水0.65万人,细菌学指标超标未处理的地表水8万人,其它饮水水质超标问题31.85万人,水量不达标的0.43万人,血吸虫病疫水区29.69万人。造成城乡饮水困难。三是湖渠鱼池精养造成水质污染严重。
为解决华容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进展。自2005年至2011年年底,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730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057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计划项目13批,兴建各类工程73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69处,分散工程4处,让17万人喝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受益范围涉及17个乡镇112个(集镇、居委会)村22所学校。
4、水利技术队伍建设与发挥水利职能、为农业提供服务支撑的要求不相适应。华容县基层水利队伍青黄不接、严重老化,水利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虽经过2003年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了富余人员,但由于人员待遇低,工作经费没有来源,造成人心不稳,技术骨干力量流失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水利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把握发展机遇,将水利争项争资当做今后几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一号文件给华容县水利发展带了千年难逢的机遇,华容县的水利“十二五”规划已确定实施项目100处,投资100亿的“双百”目标,我们要切实抓住、抓牢机遇,下重手、倾全力,将水利争项争资工作作为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进行落实,确保目标实现。一是要建立健全专门班子,明确人员分工,项目责任到人。二是要制定专门奖惩措施和办法,对立项争资有贡献的人员,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促进干部民众参与争项争资的积极性。三是要有针对性的策划整合项目,抓住重点,特别是上级认可、本县又急需的大项目要确保成功。四是要提供项目所需的前期经费保障。五是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借助寓外乡友人脉资源,帮助、扶持搞好项目争办工作。六是要搞好项目管理,包括工程质量监督、验收管理,资金使用、审计管理等,确保水利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2、确立大局的意识,整合涉农资金办水利。
一要积极整合多种涉农项目资金。目前,政府涉农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大致可分基础建设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资源类、农村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六个类型。除救灾资金、国家定向安排的水利建设资金、农民收入类资金及其它特殊情况不宜整合的资金外,其它的涉农资金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可以整合,大概每年约有5000万元左右的资金。以往,这些涉农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有部分资金因来源、渠道不同,在支持农村水利上造成了重复建设,还有部分资金因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挪项、挤占等现象,没有真正用于到项目建设。我们认为,政府要加强协调和统一规划,整合力量,让资金形成合力。二要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使用。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水利厅联合下达的湘财预〔2008〕165号文件要求,将洞庭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归口水利部门管理使用,确保水利管理经费专项专用。三要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管。加大水利建设资金、防洪保安基金征收力
度,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严禁擅开口子、私批条子、乱打招呼挪用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水利工程除险项目上。
3、坚持因势利导,引导和发动群众自主办水利。
一是要加强对“一事一议”的正确引导。要明确办水利不能全部依赖国家,大量的工作要靠自己完成。二是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借助力量搞好水利建设。三是建立农田水利发展基金,大力推广实施“以奖代投”。
4、稳定水利队伍,提升职能服务水平。
基层水管单位是政府行使职责的得力参谋和具体执行者,负有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等重大责任。我们建议:一是要理顺关系,激活机制。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理顺基层水管单位的隶属关系,将基层水管单位人事重新统一由县级水管部门管理。二是要落实政策,待遇到位。按湘财预[2008]165号《洞庭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精神,将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并直接拨付给水利部门,由水利部门设立专账,实行专款专用。三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安排专门培训经费,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继续教育,通过考核,对合格者发结业证书,持证上岗;要建立长效的业务培训制度和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大专以上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基层水管单位,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打造一支队伍能打硬仗、积极服务防汛抗灾和水利建设的铁军。
(作者单位:华容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三篇:基层中医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2014
基层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中医药工委会
2014-09-18
长期以来,基层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我市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原先占比就高,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中药草药治疗的本来就很多。在各村(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时期,通过赤脚医生培训,中医药(包括草药、针灸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改革开放后,我市建立县级中医院并强化对中医院管理,提高中治率,基层中医药工作进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其后通过振兴中医工作,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建设县建设等措施,保持基层中医药工作一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近十多年来,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地位日渐式微,中医药人才日益短缺,农村中选择中医药治疗的群众逐渐减少,民间以草药或针灸治疗的人几乎绝迹,甚至有人再次提出废除中医药,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所以,正确地认识分析基层中医药面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发展对策已是当今中医药工作十分迫切的任务。本调研以宁波市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为例,提出初步报告。
一、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成绩 余姚市历来是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先进县市。近年来,余姚市的基层中医药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2011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余政发〔2011〕86号),2012年下发了《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余政发〔2012〕82号)。在这二个文件中都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起,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经常性费用补助,由市级财政对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中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建设。
中医药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8家,其中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市内市级医院均设置中医科、中西结合科、中药房。到2013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88.33%)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明显。余姚市中医院去年通过国家中管局的二甲复评,2012年,实施市中医院的迁建工程,设计占地50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480张,总投资7亿元,按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市中医医院联合丈亭、三七市、河姆渡、大隐、鹿亭5家基层卫生院,组建了中医医疗联合体,促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
中医药人才队伍有所巩固。全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6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医师52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助理医师7人。共有主任中医师9人,副主任中医师40人,主治中医师33人。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
1、中医药法律政策落实出现偏差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都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宪法》第二十一条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务院《中医药条例》第三条提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第六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可见,中西医并重是作为一项法律和政策在我国实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中西医并重,而是中医已沦为西医陪衬。在制定各项卫生政策措施时,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做到中西医并重,只是在西医不能解决问题时候,才会想起“祖国医学”;在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时候,中医科室总是作为一种“点缀”而设置。80年代初期,余姚市中医院是全省的四个先进县级中医院之一,如今30多年过去,等到西医医院都建设得差不多了,才记起中医院的迁建,如此迁建又由于经费困难而暂缓,这哪里体现出一点“中西医并重”。今天,我们能看到是,在“中西医并重”的口号下,余姚市内中医院的传统中医制剂正在消失,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加工早已消亡,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比例大幅度减少,村卫生室会用会草药、针灸的村医几乎绝迹。
2、中医药特色优势难以发挥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医药历尽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根本。例如,它注重整体观念,它倡导治未病,它包含大量的非药物疗法,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等,利用人人可以掌握的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疾病。即使在治疗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时中医药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治疗急症的能手。
但是,在现实的非正常的医疗氛围下,这些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例如,现在去医院治病,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均过度地依赖大输液,很多病人以为只有输液才是最好最快的治疗,来到医院没有输液似乎没有得到医生的重视。即使是自愿来到中医院就诊和住院的病人,也都选择大输液。2013年余姚市中医院门诊就诊总人数58万多,门诊处方近63万张,其中中药处方仅20多万张,可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服中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原来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中医伤科治疗原则和优势,也被手术治疗,解剖复位所替代。一些较复杂骨折,如前臂双骨折,小腿双骨折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均被放弃,其实手法加外固定疗效优势非常明显,不但病程短,费用省,而且皮肤未留任何疤痕。过去有移位的前臂双骨折,骨伤科医生总是想方设法采用手法复位,而且每每取得成功,现在的医生均采用了手术治疗,个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和病人均追求骨折解剖复位,孰不知手法治疗的功能复位其疗效不减,优势更大。
如果说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的大量原因是医生(包括中医生和西医生)和病人的偏面,那么,还有部分原因是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余姚市中医院的针灸和推拿一直是该院的特色和优势,但近年来,该两科的业务量急剧下降,建院初期推拿科住院病人也不少,如今住院病人早已绝迹。2013年全年门诊人次针灸科为9264,推拿科仅为4021,其中重要原因是针灸和推拿治疗时病人花费时间较长,而且还要多次来院。
众所周知,中医疗法的最大优势是简便廉验,这些优势在群众当中也在部分地丧失。“简”是指中医药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部切即可确定病情,证论治,但现在病人要求必须有详尽的理化检查,诊断必须明确无误,诊断简不了;“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可是,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时代已经被遗亡而且已不被认可;“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中药价廉物美,可现在多数病人有医保和新农合,医疗费用高低跟自己关系不大,而且这几年中药涨价很多;“验”则是中医有确实的疗效,可是,群众对疗效评判仅仅是临床症状,自我感觉,这使以对症处理见长的西医,被人觉得更“验”。
3、中医药人才结构性短缺
一是近年来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相对于西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其比例逐渐减少。余姚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也为9.50%。
二是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西化”现象非常突出,在市中医院住院部,多数中医执业医师大都从事西医工作,除了书写中医病历以外,开医嘱多用西药,骨伤科手术完全同西医骨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师多数也是开一些西药,即使开一些中成药,也不是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下用药。村卫生室中会用草药和针灸治疗的乡村医生几乎消失,相反的是所有的村卫生室都有输液室。
三是中医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真正精通中医的理法方药,掌握辨证论治,具有独特临床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名中医培养出现巨大断层现象,国家级名中医随着老一代中医的过世,目前仍然空缺。
四是民间中医的继承发生断裂,许多民间中医人员丧失了祖辈的行医资格,许多珍贵的秘方随着持有人的离世已经失传,还有的正处在失传的边缘。如余姚市历史有名的镆剑山妇科至今尚未发掘提高,引起重视。
4、中医药自身发展滞后
一是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理论”是学科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的重大突破,最终都要取决于它的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突破。中医发展史上,秦汉、金元、明末清初的三次大飞跃,都表现在理论上的较大突破后才形成。这正表明了中医理论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近几百年来,中医学及理论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很少渗入其他学科的新内容。中医被人认为是“经验医学”,中医重经验、轻理论,重归纳、轻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医缓慢发展的重大因素。
二是中药剂型发展的滞后。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方法简单,疗效较快,服药方便。可是中药仍是口味苦涩,煎煮繁琐、携带不便,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中药煎剂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三是中医教育发展的滞后。学校中医教育中对学生的中医思想培养并不注重,学习西医知识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而是严重地冲击了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热情。毕业到医院后,继续教育未注重中医的师徒带教式的教育。在中医还不具备象现代科学那样通透性的情况下,中医临床医师如果没有个体自身的用功,“悟性”和大量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这正是新一代中医的水平远不如老一辈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事业。国务院在《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所以,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统筹协调,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卫生工作同步推进,积极优化现有的中医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1、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一是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在中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基层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中医药工作,做好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三是建立并充分利用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效发挥其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提高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中医专科,进一步加大中医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扶持和创建一批中医“名科”、“名医”、“名技术”。继续做好名中医师承带徒工作。抓好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配合抓好农村中医骨干培养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提高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文化修养,让群众更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3、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中医药科技工作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中医中药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科研方法和管理理念,促进中西结合,并加强横向协作,提高诊疗技术、科研和科学管理水平。
4、加快适宜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应用能力。针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需求的实际,我们要依靠中医三级网络,实现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中医药人才、技术的互联、互帮、互动,加强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5、加大事业建设投入,落实中医药工作经费保障。坚持和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调整内部支出结构,实施好中医药事业的财政倾斜政策,确保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中的支付比例。
第四篇:县基层水利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基层水利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松阳县水利局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县,为处州建制之始,距今已1800余年。松阳县东西最宽径距53.7km,南北最长径距40.2km,县域总面积1406Km2,下辖3街道4镇14乡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83万。松阳县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景观丰富多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自古有“桃花源”的美誉。松阳县又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
“十一五”以来松阳县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5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5.23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21.76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117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26美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9.6:41.4:39.0调整为18.6:43.7:37.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56.0%、35.3%。经济外向度17.1%,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55元。
松阳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也是丽水市的粮食主产县,历史上
—1— 曾有“处州大米出松阳”的美誉。根据2007年松阳县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全县耕地21.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23%;园地18.51万亩,占8.83%;林地15.21万亩,占72.61%;其他农用地5.5万亩,占2.64%。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58千公顷,粮食产量止跌略增。全年粮食总产3.53万吨,增长0.6%。
(二)基本水情
1、水源情况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845亿m3,人均0.58万m3。松阳县水资源分布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降水地区上分布不均,水资源组合不平衡。松阳县降水高值区在人口分散、耕地较少的山区,而耕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松古平原,降水量相对较小。
二是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全年降水主要分布在5~6月,约占去全年的32.8%;7-9月约占24.8%,在无台风影响的年份就是干旱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变幅较大。
三是河川源短流急,丰枯悬殊。松阴溪及其支流大多是发源于县内或邻县,均属季节性、山溪性河流,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湍急,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2、水系情况
松阳县水系单一,全部溪流属瓯江流域。松阴溪为县境最大河流,占全县面积的92.55%,其较大支流有小港。此外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7.45%的山间小溪,经宣平港、龙泉溪注入大溪。
全县河道有982条,总长1873 Km,河网密度1.33Km/Km2,水 —2— 域面积37.54Km2。其中200km2以上河道有2条,为松阴溪和小港源,总长123.5km;50-200km2河道有6条,为梧桐源、谢村源、十三都源、竹溪源、安民源和玉岩源等,总长124.65km;50 km2以下河道有974条,总长1624.86km。
3、社会经济用水及各年灾情
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用水量7550万立方米、工农业用水量840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1106万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58立方米、农业灌溉水用水5547,有效利用系数0.65。“十一五”以来各年发生洪涝灾害、旱灾和山洪、泥石流、台风等其他灾害发生次数、受灾人口、成灾面积和灾害损失如下:
(1)2006年灾情。受3次较大洪涝灾害,全县2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5.5万人;受灾倒塌(损坏)房屋411间(其中倒塌20间);受灾农作物4500公顷;冲毁、损坏水利设施360处24.5km;受灾停产工矿企业21个;冲毁、损坏交通、电力、通讯设施49条104.9km,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50万元。
(2)2007年灾情。受3次较大台风及1次山洪灾害,全县2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8.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01间;受灾农作物6200公顷;冲毁、损坏水利设施320多处26.6km;受灾停产工矿企业43个;冲毁、损坏交通、电力、通讯设施34条76km,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6亿元。
(3)2008年灾情。受1次较大台风“海燕”及1次山洪灾害,全县1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2.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6间;受灾农作物1650公顷;冲毁、损坏水利设施430多处25.2km; —3— 受灾停产工矿企业45个;冲毁、损坏交通、电力、通讯设施23条70km,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775亿元。
(4)2009年灾情。受“莫拉克”台风及3次山洪灾害,全县2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3.5万人;转移人口1960人;受灾倒塌房屋125间;受灾农作物850公顷;冲毁、损坏水利设施80多处12.5km;受灾停产工矿企业25个;冲毁、损坏交通、电力、通讯设施30条38km,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93亿元。
(5)2010年灾情。“莫拉蒂”台风及3次大暴雨灾害,全县受灾乡镇20个,受灾人口13万人,倒塌房屋101间,转移人口2552人。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740公顷,公路中断51条次,供电中断39条次;损坏堤防99处4.6千米,堤防决口36处4.3千米,损坏灌溉设施47处,损坏水电站3座。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23780万元。
(6)2011年灾情。受1次暴雨山洪灾害,全县5个乡镇受灾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可2.5万人,转移人口179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7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0.98千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0.0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0.05千公顷);停产工矿企业5家,毁坏公路8条,损坏堤防65处6.7千米,冲毁堰坝53处。直接经济总损失3500万元。
(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006—2011年间,松阳县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千库保安、灌区配套续建及节水改造、松阴溪及小流域河道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农田水利以及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全县现有中型水库3座,小⑴型水库5座,—4— 小⑵型水库32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灌溉千亩以上堰坝14条,小水电总装机9.47万kW,年上网电量2.1亿kW〃h;建成标准堤防41.22km,配套灌排渠系620km,建成中型灌区2处。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解决18.56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36万亩,建成喷微灌溉等高效节水面积2.0万亩。
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基本建设程序,前期工作手续完善,严格履行各项审批程序,项目组织实施科学有效,质量安全等监管有力,资金管理规范。6年来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重大资金使用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积极创新,2009年了成立水库和堤防管理处,在全省率先实行了集中制法人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统一项目法人、统一设计单位,统一监理单位的做法,在全省设计、监理力量不足的大环境下,通过此措施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二、水利改革发展情况
(一)水利投入及完成情况
2006~2011年以来,松阳县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县财政安排财政资金、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0.6亿元。
1、水利投资规模及来源
2006~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0.56亿元、省级投资2.53亿元、市县级投资3亿元、银行贷款投资1.12亿元、其他投资3.46亿元。(分投资组成情况详见附表2)
—5—
2、资金投向
2006~2011年所完成的10.6亿元投资中,投向农村饮水安全1.65亿元、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0.77亿元、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1.65亿元、江河治理3.62亿元、小型农田水利0.88亿元、水保生态0.2亿元、包含水电投资等社会其他水利投入1.86亿元(分投资资金投向情况详见附表2)。
3、项目安排情况
政府资金主要以配套省级规划的千库保安、江河治理和灌区配套改造项目为主,部分县级资金按照本县实际情况安排到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以后松阳县的千库保安工程逐步走向尾声,在中央、省开始加大对江河治理资金投入的背景下,县政府相应整合各类资金,安排了一大批河道治理项目,2009年到2011年,2009~2012年,我县共有13段长20余km松阴溪干堤项目列入省厅“强塘工程”加固规划,总投资规模约1.5亿元,2011年又有30余km的松阴溪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治理项目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投资规划2.6亿元,各投资安排项目情况详见附表3。
4、投资完成情况
2006~2011年所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按照批复一个初步设计计算,2006~2011年完成500万元以下项目97个、500~1000万元项目33个、1000~3000万元项目19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各投资安排项目情况详见附表4。
(二)水利前期工作情况
1、规划情况。松阳县历来十分重视项目规划,2006~2011年 —6— 根据本县实际,与省内主要规划、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各类28个,主要规划包括松阳县十一五、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松阳县城乡饮用水规划、松阳县河道采砂规划、松阳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松阳县“十二五”及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松阳县水域保护规划、松阳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松古平原水资源配臵规划、松阳县城市蓝线规划等,同时还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了省市水利发展规划、全省强塘工程规划以及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等规划。松阳县水利规划主要依靠省内各级规划设计部门编制,一般是投资规模较大、专业性加强的重要规划均委托省级规划单位完成,据初步统计,在完成的28个规划中由甲级单位完成的4个,乙级单位完成的10个,丙级单位完成的14个。各规划情况详见附表6。
2、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2009年,松阳县水利局根据县政府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制度,并逐步建立了项目库,实行滚动更新,2006~2011年累计完成项目建议书193个、可行性研究报告207个、初步设计报告以及项目实施方案201个,各规划情况详见附表6。
3、前期工作经费及来源。2006~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4600多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的前期工作经费,其经费主要来源为两部分一是由县财政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列支,用于水利项目重大规划编制,二是项目概算总投资中列支用于完成项目建议书到初步设计各阶段前期设计费用,各前期工作投入情况详见附表6。
(三)水利工程建设成效
—7— 2006~2011年,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县财政安排财政资金、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全县完成水利工程总投入10.6亿元,水利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1、防洪减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以松阴溪干堤加固为重点的堤防加固工程全面推进。2006~2011年期间累计建成二十年一遇标准堤防13km,完成了包括玉岩镇、马桥后、五都阳、叶村、裕溪等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15km。
(2)以水库保安工程为重点的山塘水库加固工程全面推进。2006~2011年期,全县累计完成3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座1万m3以上山塘整治55座。
(3)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防汛防台工作全面推进。2011年以山洪灾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为契机,建成了涵盖全县的57个水雨情监测站,完成了县乡两级预警一平台的建设,并在全县小(2)型以上水库、重要河段的安装图像视频监控,同时全面建设和完善了基层防汛体系建设,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1)全面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至2011年底已解决和改善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8.56万人,建立了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江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新建完成了一批小型灌区水源工程,包括青龙堰、白龙堰、京梁堰、梁下堰、观口堰等5座松阴溪干流
—8— 上堰坝。千万亩十亿方工程加快建设,完成了江南渠道灌区、东坞水库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顺利推进,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扎实基础。
3、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改善
松古平原江北片水资源配臵格局基本形成。依托梧桐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梧桐源水库进行了加固扩建,水库总库容从750万m3增加到1671万m3,为解决江北片缺水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条件。江北灌区通过串联梧桐源水库、六都水库、四都水库等水源,统一调配水资源,使江北灌区农业用水得到基本解决。
完成《松阳县黄南水库项目建议书》并通过省厅审查,为下一步建设黄南水库,解决松古平原缺水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4、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新突破
根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要求,2009年我县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新成立事业单位松阳县水库和堤防管理处,主要职责为松阴溪主要河道的维修养护保洁及堤防建设,东坞、梧桐源、六都源3座国有水库及中型灌区江北灌区的维修养护等,水利管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5、水利队伍不断壮大
初步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新成立的水库和堤防管理处新增事业人员10人。县水利局下属水文站、水库和堤防管理
—9— 处、鱼种场,松阳、古市、小港3个水利站,及谢村源、东坞、梧桐源、六都源等4座水库,共有职工306人,水利服务能力有所增强。水利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逐步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轨道,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6、水利绿色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3.6万kW,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10.8万kW。现全县已建成并网电站66处,总装机9.78万kW,年设计发电量2.2亿kw.h,年产值8600万元。
(四)规划计划执行能力
1、水利系统从业人员情况。目前松阳县水利系统从业人员约784人,包括水利行政管理(公务员)人员10人、参照(公务员)行政管理人员7人,水利系统事业单位人员61人、县内设计与施工等企业单位从业人员31人、电站等水利生产经营性单位人员665人。
其中县水利局领导班子职数6人,水利专业的3人,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全县水利基层单位从业人员总人数131人,公务员(含参公)17人、事业单位61人、企业53人。具体学历结构和专业背景详见附表7。
2、勘测设计单位情况。县域内具有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资质的松阳县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为松阳县国资委下属企业,由县水利局负责行业管理,具备水利行业工程设计丙级资质。现有员工29人,其中具有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11人,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8人,—10— 助理工程师等初级职称的5人,其中30周岁以下7人,30-45岁9人,46岁及以上13人。
3、施工单位情况。县域内具有水利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1家,即松阳县泰盛水利水电建筑公司,具备水利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资质。
2011年松阳县在建水利工程主要由松阳县泰盛水利水电建筑公司、浙江景昌建设有限公司、缙云县水电建设工程公司、丽水广盛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注册地在丽水范围的施工单位中标,除浙江景昌建设有限公司具有水利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外,其余均为叁级企业。施工单位人员构成详见附表7。
4、项目法人组建情况。2009年我县根据水管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组建了松阳县水库和堤防管理处。2011年在建项目法人主要包括两类,松阴溪干流及小流域治理等以及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投资规模加大的项目均由水库和堤防管理处统一承担项目法人职责。其他农田水利、农村河道整治小型水利工程以及相对分散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均有乡镇人民政府担任项目法人,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如庄门源水库工程(目前尚在初设报批阶段),则专门成立项目公司担任项目法人,具体详见附表7。
5、制度建设情况。为了落实中央1号文件,松阳县委、县政府以松委„2011‟1号文件出台《中共松阳县委、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松阳县未来水利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水利改革的基本思路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水利投资方面特别要求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11— 设,“十二五”期间,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对水利投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其中土地出让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让总额的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改革目标
1、“十二五”规划水利投资的规模。
“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规模为20亿元,拟计划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5亿元,市县地方通过县财政预算、土地出让金受益、银行贷款、项目建设(受益)自筹资金13亿元。
2、“十二五”时期水利工程建设预期成效。
(1)水资源有效供给。总库容343万方的庄门源水库工程建成,黄南水库工程动工建设。全县的水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农村饮水困难得到解决;灌溉有效面积得到恢复和增加,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逐步提高,基本保障农业增产用水;初步改善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
(2)水资源保护。一般河段水质都能达到灌溉要求;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东坞源水库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突破,饮用水水质得到保障。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监督体系,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有所遏制,重点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2—(4)防洪安全。至十二五末,松阴溪干流松古平原段全面完成加固任务,形成防洪闭合圈,防洪能力达到二十年一遇。主要乡镇基本达到防洪标准,遇设计标准洪水,基本能够避免重大灾害;遇超标准洪水,防洪体系能够正常运行,把洪水灾害损失降到较低程度。
(5)水利执法和服务能力。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及水利基层站点建设,水利执法和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涉河涉堤开发利用及采砂管理审批逐步得到规范。应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得到提高,(6)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队伍健全,山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人员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得到保障,基层水利组织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实现长效运行。
(二)重要任务
1、“十二五”规划水利工程项目情况。
“十二五”规划水利工程项目3个超亿元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为庄门源水库工程投资1.1亿元,黄南水库工程投资10.7亿元,松古平原水资源配臵工程投资10亿元。其他水利建设项目在3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5个,1000-3000万元25个,500-1000万元30个,500万元以下45个。
2、“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目标。(1)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贯彻执行《水法》为中心,以加强队伍装备建设和强化水政监察执法管理为重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登上一个 —13— 新台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水利专业知识,还要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科学、法律等知识的水政执法大队。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转让制度,在条件成熟后探索建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水权交易制度。三是研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四是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在做好从地表水取水管理的同时,重点是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办理,逐步规范地下水取水管理,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五四根据目前各水系河段的水质现状和排污能力,结合工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严格实行排污口许可制度。六是通过推广农业节水措施,降低农业用水量。加强节约用水,继续大力推广节水示范项目和节水器具,加强节水宣传,挖掘节水潜力,稳步提高我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相对集中于农民自治相结合的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大中型项目全面推行以县为单位组建水利工程集中法人制度。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管理的积极性,组建一灌区等共同受益区为单位的乡镇、村或农村水利协会为项目法人,履行建设与管理职责。对于乡镇实施据有关一定规模且技术管理要求相对较高的项目积极推进代建制度。
(3)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完善县域内流域(区域)水利站“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机制,并根据乡镇区划调整以及水利员配臵标准,新增若干流域(区域)水利站,完善水
—14— 利站布局。同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的培养。在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的的同时,特别要抓好基层负责人的培养,提高水利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二是建立村级水利工作队伍,加强村级水利公共管理和服务。以行政村为单位(原则上一村一人)组建401人村级水利员队伍,协助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做好涉水事物的管理和服务,承担行政村内防汛减灾、水利设施、工程巡查(1万方以下山塘等)、灌溉放水、饮用水管护等公益服务管理工作。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全面增强基层防汛防台能力。按照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全民参与、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全面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防汛防台指挥部为单位,行政村(社区)为单元,自然村、水库山塘等重点区域为网格的检查防汛防台体系。建立健全防汛防台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等体系的动态管理制度。
四、经验和问题
(一)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是在2009年借助水管体制改造的契机,我县成立水库和堤防管理处,创新了以县为单位组建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集中制建设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县主要水库、河道堤防集中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项目法人、设计和监理三统一的做法。并在松阴溪治理、小型农田重点县等项目中积极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 也获得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广泛好评。
二是通过组建水库和堤防管理处,目前已将东坞、梧桐源2座中型水库以及一座重要的小(1)型水库六都水库、1处中型灌区江北灌区以及松阴溪干流22.35km松阴溪标准堤防纳入集约化管理范围,在水工程管理管理组织、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经费管理都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防汛防台工作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通过设臵水雨情自动遥测站点,建立了水雨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成了会商系统;特别是通过2010的基层防汛体系建和2011年利用山洪灾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建设,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山洪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四是全力加强水资源保障建设,2003~2010年期间,我完成了有3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在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进行充分的论证,对东坞、梧桐源等水库进行了加固扩容,为保证灌溉、保障城乡居民供水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2011年先后完成了黄南水库项目建议书和松古平原水资源配臵规划的编制,为松阳县未来水资源保障指明了方向,绘就了一幅宏伟蓝图。
(二)存在问题
一是水利工程管理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十一五”大量水利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目前我县已经成立了水库和堤防管理处,并将其升格为副科级管理单位,但目前库管理处机构尚不完善、人员配臵在数量和结构也不合理,相应的
—16— 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管理制度、管理责任制不明确、管理的投入也明显不足,使得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人为地缩短了水利工程使用周期,增加了建设成本。
二是水利工程投融资机制尚未成型。水利工程公益性强,目前,松阳县大多项目建设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繁重的建设任务与松阳县相对薄弱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水利项目自身的融资潜力没有有效发掘,主要原因水工程投融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松阳县既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也没有相应的融资平台,项目投融资仍停留在较为粗放的以项目抵押进行银行贷款的初级阶段。
三是水利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体系仍需完善,一些法规、规章的实施环节研究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依法行政意识仍需加强,执法水平仍待提高。河道、堤防、滩地等的依法管理存在漏洞,水功能区管理尚在起步阶段,松阴溪河道禁止采砂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后期管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年龄老化、中高级人才数量不足、缺少高层次特别是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等问题。高级专业人才短缺、年龄普遍较大。与我县水利系统人才队伍现状与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五是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缺乏、导致基层水利机构人员、设施装备、办公经费得不到落实,造成基层服务体系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也是很多基层防汛、河道管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等工作难以开展。
五、对策建议
—17— 以提高松阳县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目的,我县计划从前期投入、前期工作完成、人员队伍、项目法人组建、勘测设计、建设施工、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如下:
(一)加强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项目前期进度。
一是制定出台相应的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完善和充实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库。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动向以及省级部分的文件健身,做好项目储备,并不定期的进行滚动更新,及时启动项目的规划编制,为项目争取赢得主动;二是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局班子领导负责制,有条件的项目,特别大型的重点项目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协调县政府各组成部分合力推进前期工作,三是与财政、发改、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建立长效的联系制度,在水利项目规划、论证、评审等各环节加强沟通,确保工程尽早开工。四是对于重大项目前期,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同时建议省财政也安排出部分资金,给予县市在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上更大的支持。
(二)成立水利发展公司,实行工程集中法人制管理。
目前我县成立有水库和堤防管理处,主要负责全县国有水库和松阴干堤的建设和管理任务,并承担县级其他一些较大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随着项目建设任务的逐年加重,已建成项目的运行管理任务也与日俱增。下一步将建设与管理部门有效分离,计划成立县水利发展公司,承担县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的职责,推行县级民生水利工程集中制法人,同时还将落实水利发展公司项目融资的职能,积极发掘水利项目特别是一些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融资潜 —18— 力,通过发行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破解水利项目资金短缺的困局。
(三)理顺水利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服务力量
实行建管分离后,新成立松阳县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将主要承担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职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需进一步理顺。
1、松阳县水库和堤防管理处将主要承担国有的中型、小(1)型水库、中型灌区运行管护,小(2)型水库的安全监管;县域内县级及以上河道以及堤防的运行管护。
2、建立起水利工程管理总站——区域(流域)水利站(农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受益乡镇、村(水管理协会、村级水务员、山塘巡查员)的工程管理体系。
(1)计划新成立松阳县水利工程管理总站。主要职责包括山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农民饮用水及电站等管理等。
(2)原有的4个区域(流域)水利站定性为水利局的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防汛防旱、河道监管、农村河道治理和农田水利等小型水利建设管理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并按规定水利员配臵进行补充。根据测算,建议新增设31名水利员编制。
(3)计划新增农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为负责全县农村饮用水技术指导、运行监管以及相关管理工作。
(4)建立村级水务员队伍。以行政村为单位(原则上一村一人)组建401人村级水利员队伍,协助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做好涉水事物的管理和服务,承担行政村内防汛减灾、水利设施、工程巡查(1 —19— 万方以下山塘等)、灌溉放水、饮用水管护等公益服务管理工作,村级水利员、水库山塘巡查员的聘用由村委会报经乡镇街道和水利局同意后聘任。
(四)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水利工程建筑市场。
1、落实松阳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编制。目前松阳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无专门人员编制,人员由县水利局内部调节。下一步根据水利工程监管需要,要求县编办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
2、建立和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健全松阳县水利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少市场不良行为查询制度,对有不良行为的记录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谢绝在松阳县参与水利工程招投标。同时积极探索水利建设项目代建管理,促进水利建设项目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为松阳县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注入更多的筹码。
(五)积极培育维修养护企业,实行管养分离。
1、计划成立一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推行专业化管理,主要负责山塘、水库、堤防的维修养护。
2、在原设立的六都水厂管理维护中心基础上,成立一家松阳县农民饮用水维护企业,主要负责饮用水的维修养护。
(六)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为做好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人的因素不可或缺,针对现阶段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才总数,年龄、学历、专业等构成情况来看,—20— 均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年轻的、中高级人才的引进十分必要。未来松阳县构成下一阶段将广开门路,多渠道吸引进以及内部挖潜培养人才,特别有工程管理经验的中高级人才,充实水利建设管理队伍。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原则,创新领导干部选拔和培养方式,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对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人才引进、培养,建议人事组织部门在选择提拔干部是多考虑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并在待遇、职业培训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通过这些调节杠杆将人才引进到基层,充实和壮大基层机构人员的力量,提高水利基层管理水利资产与服务农村建设的能力。
附表:
1、基本情况表
2、水利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3、水利建设计划投资安排情况
4、水利建设任务完成及成效情况
5、“十一五”水利建设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任务情况
6、前期工作完成情况
7、基层水利单位干部职工情况
8、在建水利工程项目法人代表及负责项目情况
—21—
9、基层水利单位制度建设情况
—22—
第五篇:水利改革发展自查报告
一、自查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对中央、省、市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水利投入逐年稳定增长,确保水利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和生产安全,为促进我街道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二、自查的主要内容
(一)落实责任。兰江街道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各项措施,成立街道水利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落实防汛抗旱、饮用水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库安全管理等行政首长负责制,把水利改革发展成效作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环节,纳入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良好环境,形成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
(二)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十二五时期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比2012年增加一倍以上,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明显提高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把农业发展基金50%用于水利建设,街道开展的河道水环境整治、山塘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除上级财政65%补助外,街道足额配套,确保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三)着力推进重点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山塘治理、水环境整治、泵站改造,提高农民饮用水保障能力是今后我街道水利建设的重点,结合今年水利重点项目会战攻坚会的强劲东风下,街道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田基浦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冯村农民饮用水(火盘畈水库)的扩容保障等工程,八月份已全部完成,进入正常运行,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本街道实际,已规划编制完成兰江街道河道整治规划、山塘治理规划,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配套资金落实,下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严格水利资金管理使用。水利资金严格按规范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无虚报、假报水利项目骗取上级资金,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凡是上级财政要求街道配套的项目资金足额配套,按时到位,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环境整治、山塘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工程,从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建设实施、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工程公开、公正和有序实施,不论工程大小都实行工程投标制、管理合同制、质量监理制、竣工验收制,杜绝了领导干部违反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为,从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没有出现工程不招标、资金使用不规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现象,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水利工程任务。
(六)积极开展创新水利科学管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依法对水环境和饮用水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民节约和有效保护。
(七)加强水利工程领域的廉政建设。为了加强和预防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防止干部插手干预,所有水利建设工程街道规定都要进入工程招投标,严格照章办事,凡招标后的工程都签订廉政协议,从源头控制腐败,到目前止未出现工作失职、监管不力,不作为行为,严格按照上级建立廉政风险控制机制,做到工程优良、人员优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