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3:2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市新农村建设“十百千”创建活动的深化和提升,是考核新农村建设实效的量化指标。星级管理的实施标志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由抓点示范转向全面推进,由一般管理转向推行长效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实践

作为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我县坚持管理工作服务于建设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在县、乡、村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星级管理6句话24字的基本要求(即标准量化、评星定等、梯次晋升、因村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1、严格程序定星等。为了把评星定等这项星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我们把培训放在首位,在对全县17个乡镇233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业务骨干分片巡回培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两个结合”(即定量测算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自下而上的申报与自上而下的核定相结合),紧扣三个关键环节开展评星定等工作:一是把好自查关,各村对照标准,全面摸清底子,逐项自查打分,得出自定星级等次。二是把好初审关,各乡镇依据各村建设成效,逐项审查得分,逐村指导调整完善,对所属村归类排队,形成初审星级等次。三是把好复核关,由县新农办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从农业局、基层办、广电局、综治办、交通局、计生局等相关单位索取各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有线电视、平安村创建、阵地建设等主要指标完成资料,逐村逐项复核,特别是对处于星级等次上下限的村,在复核的基础上,会同乡镇进行会商议定,最终客观实在地评出各村基础星级。全县233个行政村,初评五星级示范村2个,四星级重点村17个,三星级推进村59个,二星级推进村113个,一星级推进村35个,无星村7个。全县233个村累计总星数516颗,平均星数2.21颗,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扎实过细的评定使得各村星级等次比较客观实在,能真实反映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面貌。

2、高点起步定计划。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总体规划,依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前期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坚持高标准、高起步,兼顾现实情况,突出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提出 “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效”的总体目标,分三个层次提出了总体建设计划:一是提出县上三年晋星计划和年度计划。即力争全县233个行政村中每年有35%的村晋升一颗星,三年达到村均晋升一颗星,两年消除无星村。每年至少有5个左右的村达到示范村(五星级)建设标准,20个左右的村达到重点村(四星级)建设标准。到2010年全县创建目标是:“示范村(五星级)”达到15个左右,“重点村(四星级)”达到60个左右,“推进村(三星级及其以下)”达到150个左右。2008年度全县晋星79颗,其中四星升五星4个村,三星升四星13个村,二星升三星42个村,一星升二星15个村,无星升一星4个村。二是各乡镇按照县上的总体计划,对县上提出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任务具体到村。三是全县233个行政村根据村情实际,都制定出了各自的晋星计划。

3、因村施策定措施。在晋星措施制定上,我县采取村拟定,乡初审,县核定的方式,分三步制定晋星措施:一是由各村结合村情,针对本村在评星定等中的弱项和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讨论议定,因村施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晋星措施。二是各乡镇根据年度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展,及年度全乡项目建设的安排,充分考虑村级经济能力和建设实际和增分空间,查缺补漏,完善所辖村的晋星措施的制定,统筹定案后报县新农办。三是县新农办针对全县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导产业不甚明晰、农民培训不够经常、村级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不够彻底等共性问题,对各村晋星措施进行复核完善,使晋星措施从制定上就要做到重点突出,对症下药。并做到抓硬件、促软件,两手抓,两不误。使得年度晋星创建工作与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统筹兼顾、相得益彰。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县上今年确定的79个晋星村共制订晋星措施338项,其中17个市列晋星村制定晋星措施71项。为了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落实好这些晋星措施,79个晋星村都统一制作了公开栏,与此同时,结合县上新农村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其余154个村分别制定了增分措施。

4、齐心协力抓落实。抓好晋星措施的落实是星级管理工作的核心。为此我县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一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点包抓责任制。由30 名县级领导联点、75个县级部门包抓、29个企业联建全县各晋星村,协助和帮扶上述村按期全面完成年度晋星升等目标任务。二是示范引路促落实。本年度79个晋星村中其中有15个是去年全县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目前各项工作虽然已经转入全面推进阶段,但对这些村我们仍然予以优先扶持,突出重点项目,支持其率先发展,为其它晋星村的建设起好步,带好头。对于17个市列晋星村,针对薄弱项目缺啥补啥,实行重点突破,务必实现年内晋星目标,使其在全县创建工作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对其余的晋星村,指导其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项目,学习和借鉴重点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建设。三是整合项目保资金。一方面县财政继续拿出300万元的建设资金,对在星级创建工作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奖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整合农、林、水、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13类5000多万元,重点投向年度79个晋星村,极大地促进了年度晋星措施的落实。四是召开现场会力促工作出成效。针对全县各晋星村落实晋星措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先后召开了三次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通过现场参观各村建设现场、交流工作经验、总结工作得失、议定下一步工作措施,使乡村干部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解决了乡村干部在抓星级管理上思路不清,方法不活等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干部群众一股劲,争先恐后抓晋星的浓厚工作氛围。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县上把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目责考核,将分值由原来的20分加大到现在的100分。截止目前,全县79个晋星村已落实晋星措施305项,占338项晋星任务的90.2%,正在实施的有29项。17个市列晋星村目前完成63项,完成率88.7%,8项正在建设落实之中,11月中旬可望全面完成任务。一年来,通过星级管理,我们基本掌握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现状,乡、村两级干部也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并且充分调动了全县干部群众抓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村上发展有目标、干部工作有方向、农民干事有指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也能有的放矢,全面推进。总之,星级管理的实施,使我县新农村建设由以前的点上开花转向全面推进,整体工作跃了新台阶。

体会

我县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工作只所以能够快速起步、顺利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是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多次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全县实际,结合市委实施意见,议定星级管理总体思路和年度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及三次流动现场会,提出各阶段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建立完善领导包抓和部门帮扶机制,使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各乡镇和村组也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全力,多方突破,力促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实践证明,星级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首要先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

2、星级管理与抓点示范有机结合是有效手段。星级管理6大类23项指标体系对各村而言是相同的,但全县各村的建设现状、村情村貌确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星级管理全面推开的起始之年,仍然没有放松抓点示范,列入今年79个晋星村的26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我们继续发挥其在晋星措施落实乃至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其它村落实措施提供经验。今年晋升五星级的南指挥镇高庄村就在争取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建设村民公共服务中心方面为全县其它村带了一个好头。糜杆桥镇竹园村在扶助群众巩固扩大双孢菇基地、提升壮大主导产业方面为其它村做出了榜样,横水镇尹稼坞村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方面探出了新路子。这些都为其它村落实措施推动工作提供了工作方法和经验,促进了晋星措施的尽快落实。在全面推行星级管理推动各村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各乡镇也分别确定了2—3个重点村,形成了梯次推进,全面提升的建设格局,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全面推进刚刚起步的情况下,坚持星级管理与抓点示范的有机结合的确是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

3、突出工作重点,分期分段掀高潮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采取突出工作重点分期分段掀高潮的方法,县上集中开展了以生态家园建设为重点的春季造林绿化活动和秋季农村环境卫生综合大整治活动。全县各乡镇均制定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如柳林镇开展的“美化柳林镇,打造新酒城”活动,镇村干部背水一战抓整治,大干三十天,使镇区和柳林村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变;唐村乡索洛树村开展的“奋战20天,打胜突破战”活动,全面完成了村庄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墙壁文化工作任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尤其是8月份以来连续召开了三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流动现场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 “百日整治”活动,全县233个行政村个个都有整治任务,村村行动参与整治,通过集中开展整治,全县村庄面貌大为改观,亮点纷呈,带动了其他各项晋星措施的落实。实践证明,突出工作重点分期分段掀高潮是我县星级管理工作中成功的一项举措。

4、加大资金投入是晋星升等的基本保证。一是今年县财政继续拿出300万元的建设资金,对在星级创建工作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及阶段性中心工作实行奖补。止目前,共兑现产业发展、道路建设、春季绿化、环境整治等奖补资金150多万元。二是整合农、林、水、扶贫开发、社会事业等涉农项目资金13类5000多万元,重点扶各晋星村创建项目78个。县上将90%的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安排在新农村建设晋星村,整合项目资金达4000多万元。全县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54396万元,支持扶助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资金的聚集带来了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止目前,全县生猪、奶牛、设施蔬菜、苹果、白酒等产业蓬勃发展,对农民增长贡献份额不断增大。全年新修乡村道路120公里,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2处,整修村两委会阵地18处,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处,建成农田水利工程10处,资金的投入为晋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5、奖惩分明,建立激励机制是根本动力。县上对创建活动实行奖惩制度:一是通过召开流动现场会,对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较好,能为现场会提供参观现场的晋星村实行以奖代补,先后对20村奖励22万元。二是县上决定对年度创建为五、四、三星级村,分别奖励5、3、1万元,对已命名的五星村,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发展、新变化的村奖励2万元。对于年度工作没有进展、某些创建指标严重滑坡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追究乡镇相关责任。在此项工作机制的激励下,各晋星村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你追我赶,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的热情高涨。实践证明,弓用力拉,劲从利来,激励机制是推动工作的强劲动力。

思考

在星级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这项工作量大面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凤翔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压力大、责任重,必须站在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的高度,把促进农民增收做为星级管理的首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使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星级管理,真正得到实惠,使星级管理真正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1、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的舆论氛围。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培训和指导,使乡村干部对星级管理有了比较直观确切的认识,但还有一些乡村干部对星级管理工作理解不深、不透。对星级管理的指标体系(六大类23项考核指标)意义、体系等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对以星级管理推动本乡镇本村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找得不准,一些群众对星级管理还存在偏见和误解。为此,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升乡村干部群众对星级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开展星级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村持续发展,有利于各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有的放矢,找寻适合于各自发展与建设路径;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项事业协调推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各项晋星措施的落实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企业联建、社会参与星级管理的良好氛围。

2、把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晋星升等的首要任务。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是星级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落实星级管理其它五大方面工作的基础。今后,我们要在挖掘本地产业潜力,培育和壮大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按照县上突出果辣,强抓畜牧,做大劳务的思路。一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质增效为关键,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以打造品牌为抓手,加快设施蔬菜进程;以拓展服务为切入点,提升“一村一品”产业化和畜牧业小区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二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劳务经济,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农业特色培训,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领域,不断扩大在非农领域的就业,向劳动输出要增收,使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城乡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消除农民增收中的体制性障碍。使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逐年有所增加,力争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7306元。

3、站在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高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规划,优先从农民最迫切需要的道路、电力、供水、改厕、垃圾处理、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入手,分类排队,加快建设进程,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即在全方位、全覆盖、高标准地开展整治活动的基础上,彻底清理 “三堆”“三乱”,拆除乱搭乱建,使得村庄街道路直地平,排水畅通。使环境整治向纵伸发展。三是继续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把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作为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治本之策。即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坚持疏堵并举,标本兼治。四是结合其他创建,将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卫生村镇创建、平安村镇创建等各项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统一安排,有机整合,发挥协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朝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不断迈出新步伐。

4、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星级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在星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都要把农民的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做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尺。使农民群众成为星级管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人,决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不搞急功近利的政治运动。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星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三是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来的的好做法。如我县的周家门前村在村庄街道治理中探索出来的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尹稼坞村在组织群众筹工筹劳整修村组街道中组建的村民理事会以及索落树村、高庄村、齐村村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方面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建立激励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将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目责考核,继续加大考核分值。特别是要加大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项的考核分值。二是对星级创建活动实行奖惩制。除市上奖励外,县上要对创建活动加大奖惩,对年度创建的晋星村,除年终奖励外,要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将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紧密挂钩。即进一步完善村级干部待遇保障激励办法,将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紧密挂钩,严格各乡镇对村干部的年终考核,做到奖惩分明,让真正干实事、有实绩的干部得实惠,多拿报酬;让不干事、无实绩的人少拿报酬,甚至不拿报酬。

第二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吁,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如何结合实际,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服务和指导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要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县河镇位于**城区以东,距城10公里。**河横穿我镇,有丰富的水资源,山青水秀,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一体。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250个村民小组,26699人。有耕地24000亩,其中水田60OO亩,全镇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人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严重制约县河的发展。从2007年起,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将条件较好的红侠、县河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二十字”标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县河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生态观光旅游是县河村一大特色,现拥有农家乐80户,人均收入5800元。2009年将牛岭、红升两村,2011又将灯塔村、牛岭沟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逐步向全镇扩展,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我镇掀起了高潮,从而给我们带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未曾有过的激动和憧憬。但是,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时刻保持理情,才能取得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搞好科学规划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所以要把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去年,省政府开始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这为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结合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编制好新型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五个方面的要求,分村分项精心制定好规划。制定规划时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和新社区发展规划,治理脏、乱、差、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使环境“美”起来。三是要扎实抓好农民培训规划,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按照区委“一抓三建一统揽”的总体要求,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山上退耕建果园、河边开发建乐园、社区创建生态园、服务创新建家园”。从我们县河镇发展状况来看,关键是抓好生态旅游、经济林果、蚕桑、畜牧、食用菌、旅游、劳务输出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科技种田,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保证全镇农民有饭吃。二是按照“一村一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在黄洋河沿岸牛岭、红霞、县河、红升、毛坝等十个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带动全镇种植养殖发展。三是在边远的村发展畜牧、食用菌和经济林果园,为旅游农家乐,提供天然的绿色食品。四是引导蚕桑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做大做强传统的蚕桑产业,将凡庙、关沟、枫树村打造成蚕桑专业村,年发种5000张,产值达400万元。五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定单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问题。一是搞好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我镇大多数村实现了通水泥路目标,通组路仅达60%,力争再用三年时间使通村路达到100%,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搞好安全饮水,力争全镇90%以上农民饮上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力争两年内使全镇100%的农户用高质的电,彻底解决用电难问题,使农民“活”起来。

四、建设新农村,根本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新农村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下功夫解决“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便乱堆、柴草乱垛、禽畜乱跑和乱建、乱占等脏、乱、差”问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跃”起来。

五、建设新村,重点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健全和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社保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及时高效的为农民搞好服务。同时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特别是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建设新村,关键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今年我镇借村“三委会”换届之机,一是配齐、配硬了村“三委会”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按照“两推一选”程序,充分尊重党员群众意愿,将一批政治坚定、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群众威望高、有致富头脑和较高素质的党员选进“三委会”班子。二是要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全学习、工作、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促进基层民主规范化进程。三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在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带头致富户、返乡青年、复退军人等青状年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克服农村党员青黄不接,普遍老化现象。要敞开出口,对不履行党员义务或不发挥作用的党员,要严格程序,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除名的予以除名。

第三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做好今后几年“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民主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地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农村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五”时期,我县实施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三大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及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2000年减少5250万元,下降36。2003年,按照“四个不变”、“三个降低”,调减农民负担,全年农民负担8911.5万元,较上年减少946万元,下降7.2。2004年,进行新一轮税费改革,调减农业税3个百分点,将农业税从7降为4,同时取消了二三产业交积累,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817.9万元,较上年减少4093.6万元,下降45.94。2005年农业税全面免征,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2、实施镇村机构改革。为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行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由30个合并为14个,行政村有427个合并为250个(含农村居委会),510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909个。2004年开展了村级核编定员、竞争上岗工作,全县共精简村组干部2819人,使村组干部已降到1735人,村平6.6人,精简率达到62.3。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今年对全县镇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全县农技、农经、水产、畜牧、林蚕、农机六大镇级农业农经服务机构,经改革综合设置为两个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一个区域站(水产技术指导站)。核定上岗名额270名(含植物检疫人员、动物检疫防疫监督员30名),县保留聘用人员名额60名,合计330名,上岗率39.5。

“三大改革”,放开了农民的手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还对农民发展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全县2005年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补贴累计达415万元,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30元,人均增加628元,增长14.3。“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03。“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农业不断做优。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传统产业调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水稻、水生蔬菜、水产、水禽“四水”特色更特。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1万亩,以荷藕、慈菇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地方“六小”品种和“宝应湖”大闸蟹为特色的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以鹅、鸭养殖为主的水禽近1000万只,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有藕慈、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进一步显现,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大。

2、劳务经济不断增速。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工作来抓,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办公室,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输出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劳务中介组织和县职介中心,开拓劳务市场,搞好典型引导,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7.6万人,较2000年增加近1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已达66。

3、生态农业不断做亮。坚持实施生态县发展战略,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品”农业基地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已达45.4,畜禽业达35,水产业达60。2003年,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食品专用肥四大有机基地。2004年被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验性地开展30个基地建设工作,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与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宝应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有机稻米、有

机蟹、有机藕等12个有机产品操作规程,其中5个成为省标。今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验收组验收。

4、品牌农业不断叫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品牌创建,至2004年全县农产品商标已有115个,其中“三品”品牌45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尤其在荷藕产业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全县以荷藕加工为主的混合蔬菜,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市场藕制品70来自我县。2004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荷藕原产地域保护。

5、“龙型”产业不断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三资”投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1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其中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省市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荷仙集团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办了兴泰农牧生猪产业化、宝泰米业产业化、维盛板业、纺纱起毛布等加工项目,推进了粮油、藕菜、棉花、林木、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的发展。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达8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十五”以来,我县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

1、农村实事工程稳步推进。2001年至2005年,全县支农投入累计万元。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办农村公路建设、改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草危房改造、农村税费改革等“八件实事”。至2005年,全县累计共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51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实施农村改水攻坚三年以来,截止目前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1万人。已全面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覆盖率在85以上。全县改造农村草危房达1446户,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截止今年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共有3907户、9395人,年实发保障金406万元,比上年增发250万元。

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四年来尤其是2003年洪涝灾害袭击后,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五年累计农田水利投入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3691.17万元,完成水利土方5289.3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吨粮田11万亩,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农机总动力达34万千瓦,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2.3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3.28万亩。农业利用“三资”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开发,全县累计实施农业“三资”项目457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投资到账9亿元;引进实施农业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投资到账2003万美元。通过引导客商带品种、带技术、带资金,建立农业园区,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区五园”<江苏省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正润生态园、莲藕生态观光园、金玫瑰园、金禾西瓜示范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把普及科技知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抓好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综合整治、“双文明”共建等各项活动。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从我县现状来看,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小,镇村经济发展不快,村与村差距大,镇村债务还较重,农村面貌变化不快,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农业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差,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而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建设农村、难点在富裕农民。当前,我们存在“两个反差”: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反差、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的反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百万农民,把他们带入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总体上加快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即使将来城市化率达到50、60,仍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必须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各地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财力、物力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涵盖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实际上指明了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要稳步发展,做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和绿色生态环保几方面的统一。

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

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属物质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管理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首要的是认清它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建设的自觉性。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的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三、结合我县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要做到“五新”:

1、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这是富民兴镇强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之所在。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县属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紧紧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行业发展农村工业,加强产品配套衔接,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县“两区四园”开发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县城经济圈,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化发展,避免“小散低弱”现象。二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要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着力寻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内部挖潜增收;要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实现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农业国际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让农民在国内外市场中多赚钱;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和分流农业人口,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要靠我国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民从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各种补贴和税费减免中增加收入。

2、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切实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比较直观的是前面三个。一要规划先行。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工业园区与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在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等系列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村镇发展格局。自然村庄的密度规划要掌握在耕作半径三里路以内,人口在800人以上为宜,这样各种设施配套最经济合理。村庄风格要体现“古有古的风格、乡有乡的味道”,本身就是特色明显的村庄,不仅要保留还要加强保护,沿运、东荡的村庄面貌不能千篇一律。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导向性。二要因地制宜。近城远郊情况各有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乡集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庄,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庄,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新一轮规划保留的村庄,积极开展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河道、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三要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激发广大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逐步把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县农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加大基层站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更多为农民服务的新组织。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务理事会为契机,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的活动,同时在该乡4个村小组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惠及农户240多户,1400多人受益,80%的村委会在此建设范围之内。

2009年初,该乡党委、政府为落实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精神,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形势,经过认真调研,安排了路底新汪村小组、板桥上板桥村小组、板桥黄柏源村小组和官坊周家村小组为今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于涉及的村委会较多,工作量大,为顺利完成建设工作任务,该乡成立了由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具体抓落实。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由各自驻队的分管领导和乡干部组成,具体负责各建设点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在工作组和村支部的组织下选举各村村民事务理事会,负责本小组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和组织实施。通过层层抓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位,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如果没有全民的参与和支持,那么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该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该乡各个工作组全体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商议重大的决议,使全 1

体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出谋划策,充分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为该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该乡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规划和科学施工,2009年底,该乡4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部顺利完成。原来肮脏泥泞的小道变成了一条条干净平坦的大道;原来一片片水洼地变成了一块块平整的水泥地;原来杂乱的草堆变成了路两旁整齐的景观树。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累计完成浆砌水沟7000余米,硬化道路14000余米,房前屋后路面硬化1200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牛栏、露天厕所以及其他危险建筑物310余栋,完成改水、改厕200余户,建设沼气池170多个,使各个建设点实现了道路畅通,庭院净化,初步完成村庄绿化美化的目的,改善了百姓生活环境,提升了百姓生活水平。

第五篇: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地处宁国市西郊,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郊村实际,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坚持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06年我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并先后成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周边县市等多次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肯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城郊村作为承接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必须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机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要紧紧抓住城郊村的区位、交通、信息、人流、物流以及人才等优势,打好“五张牌”。一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培育养殖大户,推进农业的综合开发,当好城市的“菜篮子”。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城市建设及工业开发区建设,都给近郊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要抢抓这一机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城郊村地处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凸显,成为中小企业竞向投资的沃土。要在服从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全力优化服务环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四是要全力发展旅游经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作压力的逐步增大,近郊旅游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城郊村要抓住这一契机,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旅游潜力,着力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载体。五是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盘

活力村级资产,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采取公开招标、公开竟拍、合作开发等有效方式,用足用活村组预留地资源,发挥“酵母”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第二,要抢抓城市拓展机遇。城郊村作为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要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改善村庄环境。一是要精心抓好中心村建设。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结合村级服务半径,本着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盘活村级资源,有利于呼应城市拓展战略的原则,认真制定村级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开辟农民集中居住区,指导农民统一建房。同时,完善集中居住区的总体功能,硬化区间道路,建设公共绿地,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民公寓房建设,更好的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二是要切实做好偏远村组的村庄整治工作。对于边远村民组要在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硬化村庄道路、建设环卫设施为重点加强村庄整治。特别是要打破目前城郊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无序建房,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突出问题。同时,要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探索建立村庄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城郊村直接面临征地、拆迁、安置等实际问题,各类矛盾错综复杂。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一是要规范户籍管理制度。要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在维护户籍管理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符合城郊村实际的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因户籍管理混乱带来分配上的各种矛盾,努力实现城郊村各项分配公

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完善各项权属登记。要按照《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各类承包经营权,完善宅基地、自留地相关登记,避免因权属不清带来的各种矛盾。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四是深入开展关爱互助活动。要结合城郊村贫富悬殊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扶弱济困献爱心”活动,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都能感受组织温暖,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公平。

第四,要增强村民就业能力。由于城郊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如何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是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城郊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再就业培训。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依托“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失地农民转产转岗能力,引导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五,要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城郊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民主法律意识相对较强,管理服务的任务更重,必然对村级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切实抓好村班子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执行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相关制度,坚持村务党务公开、联组包户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推动

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二是认真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村级妇联、共青团、民兵、治保、调解等各类配套组织,并经常性开展活动,充分发挥配套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同时,要适应城郊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及时优化组织设置,依托中心户,推进双向带动和服务承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下载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星级管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行党支部建设星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党支部建设星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基层党支部是机关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机关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服务于科学发展,是机关党......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2007-12-25 23:27: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推......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文件,赴遵义地区参观考察,深入拟定的试点村调查研究和县级干部研讨班的系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通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文件,赴遵义地区参观考察,深入拟定的试点村调查研究和县级干部研讨班的系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5篇材料)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提要:△****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曾林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