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时间:2019-05-14 13:3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第一篇: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2013年09月17日 14:52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作者:张宗林 张建明 刘雯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本文重新界定了信访工作具有审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反思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警惕社会公众的隐性不满的内在价值,提出有关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阐述了新时期信访工作要承担起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引导民主和补充法治的功能,提出理论研究应成为开展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科学化、学科化、专业化、数字化是信访工作创新的重要范畴,推动信访工作从表层汇总型信访向深层剖析型信访转变,从实务操作型信访向理论研究型信访转变,从参与保障型信访向服务决策型信访转变应成为信访工作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信访工作;公共政策;隐性不满;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张宗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明、刘雯,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北京1007

43一、新时期信访工作形势的再观察

(一)信访工作内容的新情况

根据信访实践,我们愈发感觉到信访内容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而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都是先前感受不到或感受不明显的。

一是信访越来越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模式相关。信访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又伴随着发展而解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会引发违法占地、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多种涉及土地的信访事项。同时,当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时,会引发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

二是信访越来越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通过信访窗口我们发现,有些公共政策较多地注重促进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公平正义,而有些政策在制定时缺乏战略性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损益补偿等衔接和配套机制,政策执行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成为触发社会矛盾的政策因素。

三是信访越来越与环境保护相关。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对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度普遍提高。重大化工项目的开工、高压线的架设、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等都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点。此类信访问题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如若处置不妥,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是信访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越来越相关。目前,社保类问题在信访事项中位于前列。2012年北京市社会矛盾指数报告显示,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有所上升。2013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对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对网民进行调查,社会保障高居榜首。[1]这表明转型期人们更加关注个人自我发展以及医疗、养老等保障性资源的分配, 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持续增长。

(二)信访工作内容的新特点

一是诉求原因上,由“直接侵害”向“间接侵害”转变。一些基层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由摊派、收费、截留等“直接侵害”行为向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国家资金的“间接侵害”行为转变。“间接侵害”虽然并不会直接侵害到某个人或某一户的利益,但却是对整个群体的侵害,问题一旦暴露或被群众察觉,极易引发“聚合性”矛盾,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是诉求目的上,由“维护权益”向“谋取利益”转变。一部分信访人通过闹访、扬言、择机上访、极端行为等方式与政府博弈并力图从中谋取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职业上访人介入群众利益纠纷,形成上访产业化倾向。同时,上访人的合法诉求和无理要求并存,相互攀比和谋取利益现象突出。

三是表达方式上,由“显性表达”向“隐性不满”转变。2011年某市涉农问题调查中很多基层干部表示当前群众对干群矛盾呈现出由“显性表达”向“隐性不满”变化的倾向。过去群众愿意表达内心的矛盾和真实想法,现在则郁积在心中,或是在私下小范围抱怨、认为同政府“说了也白说”。隐性不满并不是公众不期望问题的解决,而是对政府信任的降低、对领导干部的失望与疏离,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时期信访工作价值的再审视

(一)审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通过信访窗口,我们发现部分信访人员属于现行政策外的“逸出群体”。所谓逸出群体是指政策法规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时,不符合现行政策或政策缺失时缺乏救济途径的群体。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对自身的不利后果并力图改变,因此会选择持续上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信访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应认真考量和反思政策的科学性。

一是公共政策在考虑绝大数人的利益的同时,也应照顾到少数人的利益。公共政策不能以维护绝大数人的利益为由,忽视少数人的利益。在制定社会政策的时候,可以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但是必须要考虑到群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大多数人受益的政策时,要对少数人的利益予以一定程度的照顾。政策若不能照顾到社会的不同群体,让群体感受到存在形式或实质性差别对待,易产生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信访。这是一种政策制定的价值观,唯此,政策制定主体才能正确审视特定政策的目标定位,促进社会公平,达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不应把政府决策不科学带来的成本转嫁到社会民众的身上。信访实践表明,如果社会公众对某项公共政策不满甚至持反对态度,那么,信访部门就会收到许多此类负面信息的反馈,这就表明相关部门的政策存在瑕疵甚至偏差。政府将决策不科学带来的成本转嫁到民众身上时,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产生信访问题。比如当我们在鼓励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和促进城市化的同时,恰恰忽视了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管理者通过简单的公共政策如限号出行、摇号购车从而把风险和负担转嫁给老百姓,却没有寻求到解决产业政策与城市公共治理矛盾的有效办法。当社会公众因毒胶囊、瘦肉精、水污染等事件对食品药品安全担忧时,有些食品安全标准不升反降,社会公众被迫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三是公共政策要注重战略性、可持续性及系统性研究。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预判未来社会发展有可能出现的矛盾重点,并且提出可能的针对性建议”。[2]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公共政策的前瞻性容易转变为滞后性,从而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由此会延缓或阻滞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甚至引发新的信访矛盾和冲突。

(二)反思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方式等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许多社会管理的真空和盲点。[3]社会管理上的漏洞、不精细、不专业又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存在瑕疵,成为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体系。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应包含以下要素:

一是刚性管理是保障社会管理有序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的刚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法律的刚性,刚性管理即是法制。社会利益纠纷、涉众型经济案件、涉法涉诉等大量信访问题的存在显示出刚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事务,将社会矛盾的化解纳入到法制框架下来解决,通过制度化的设定规范社会秩序,减少社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因素,保障社会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这就要求坚持依宪行政,依法行政,从而给社会以公平。

二是柔性管理是增强社会管理合力的重要方式。在社会管理中,柔性管理最明显的体现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对信访人提供临时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对诉求过高或不合理信访人进行心理疏导等柔性措施对平和信访人心态、预防个人极端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信访实践充分证明了柔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不可替代性。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本管理的方式,要求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行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它与刚性管理相互补充,二者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式共同成为构建科学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是完善行政性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社会转型期,由于“缺乏现代公共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利益协调机制”[4],导致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市水电气暖管理等大量信访事项不断出现。行政性管理即政策性管理,其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行政性管理的核心是制定公共政策要有基本准则,要有战略性的眼光、政策之间要配套和互补,政策要稳定和持续。

四是自治性管理是激发社会管理活力的重要途径。信访工作重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性组织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中的突出作用,充分发挥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这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治性管理在制度上保证了社会创造力的增强,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具有效率和活力的社会管理体制。它“能够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5]

(三)警惕显性不满背后的隐性不满

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可划分为显性不满和隐性不满。通过信访渠道,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社会公众的显性不满,它一般表现为直接利益受损,并能通过司法、信访等渠道获得救济。“信访渠道除了个体需求外,还有要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等大量的社会情绪和社会需求信息,这对社会管理极具参考价值”。[6]

隐性不满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发展过程及发展结果的偏失,导致相当多的社会成员产生较大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进而对某些制度、体制、规则或群体产生偏激的非理性判断的社会心态。隐性不满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表现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结果出现的偏差导致的阶层性、群体性的利益受损,比如食品安全事件,尽管公众可以规避食品安全风险,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却积累下来。同时,如果显性不满无法通过司法、信访等渠道得到救济,也会转变成隐性不满。任何一个社会都会产生不满情绪,但健康的社会必须给不满情绪一个出口。如果缺乏制度化的宣泄和救济渠道,隐性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通过极端方式表现出来,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权威、基层社会治理乃至执政根基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作为一种社会心态,隐性不满的萌生、形成和发展与多元、多样、多变的个人或者群体差异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折射。我们需要认真挖掘其产生的社会土壤,追寻其形成的社会根源。社会心态反映社会现实,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公众隐性不满的滋生蔓延是社会资本流失的重要标志,也增加了社会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因此,应当积极、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心态,尤其是社会负面心态,消解弥漫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中“隐性不满”情绪。

三、新时期信访工作功能的再考量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工作的功能可归纳为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社情民意的反映和政治参与。通过重新审视信访工作的价值,我们发现信访本身还存在且能发挥更多的功能。

(一)信访应承担起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功能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信访条例》包含了实现监督的五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标准和方式。此条例为公民实现行政监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此外,《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等规定也为信访举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同时,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担监督职责,代表党和政府接受人民监督,既符合了国家对于信访工作的最初期望,又满足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信访既是行政信访的功能实现载体,也是行政监督的运行机制,它具有鲜明的行政监督的基本属性”。[7]“与其他具有监督性质的权利如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再审的权利一样,信访权不是一种实体的权利,只是维护和救济实体权利的一种方式,所以,信访制度并不直接解决法律上的是非问题,它只是使是非问题获得解决的引导、跟踪和推动机制”。[8]从中可以看出,信访是公民行使监督的重要渠道,它能够承担起人民群众的行政监督功能。

从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来看,信访能够承担起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面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权力异化、权力腐败现象,信访制度的运行在官员监督方面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大量检举揭发类信访事项的存在,意味着信访成为公众监督国家官员的便捷方式,表现了公众的私权利对官员公权力的积极约束和控制。二是有利于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十四条对信访受理事项范围的规定,信访人有权对以下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 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③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④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由此可见,通过信访渠道人民群众对职务行为的监督几乎无处不在。三是有利于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前所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应成为社会矛盾的策源点。人民群众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反映意见,可以推动决策者对政策的调整,坚持依法实施政策过程。

(二)信访应承担起引导民主的功能

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十四条,我们可以看到,信访事项受理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之外,均可向信访机关反映。《信访条例》通过对信访目的、信访渠道、信访事项的提出、办理、督办及法律责任的规定,确立了信访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这对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意愿表达、权利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从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来看,信访能够承担起引导民主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信访渠道是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定政治设置,信访已经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民主的机制。信访制度“给政治民主的存活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也为实现民主的原初价值——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进行了鲜活的制度尝试和路径探索。”[9]信访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来扩展民意表达渠道,引导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实现公民权利。信访活动中“公民参与可使政府公共部门更能反映民众关心的问题,解决民众与政府的冲突,促使公共决策的合法化,并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公民参与是一种表达公民意愿、影响政府决策、制约政府权力的政治行为,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精神”。[10]信访制度的运行“集中体现为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约束或者转换成为公共权力行为,进而实现公民的私人权利和利益”。[11]另一方面公民通过信访渠道可以实现对民主程序的启动。“信访制度是以民主管理为政治逻辑起点,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环节上,在有效和优效治理的导向下,以党和政府执掌的治权及其运行的民主取向、民主规则和民主方式来实现社会民生要求的”。[12]从公民权利的角度看,公民个人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不是通过公民的直接民主权利的主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公民对于政治权力的民主激发、推动、约束、监督、督促、督查来实现的。更加准确地讲,是通过对于公共权力中的治权的民主触发、约束和监督来实现的”[13]。

(三)信访应承担起补充法治的功能

根据信访实践,我们愈发感到,信访越来越成为公民面临问题时优先选择的救济渠道。我们在运用法治实现公民权利救济的同时,还应看到信访承担的对于法治的补充作用。同时,信访制度承担的政治参与、代表党和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等功能可以推动政府把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整个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法制政府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是信访是一种补充性的行政救济途径。目前,我国进行行政救济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信访制度作为行政救济的渠道体现为:一方面,信访制度的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功能使得其可以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正面且积极的促进力量,可以对上述法律法规受理范围之外的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行为进行反馈和救济,形成对诉讼、行政复议、仲裁等法定途径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目前司法救济机制总体上存在着司法权威不足、司法救济门槛过高、诉讼成本高、司法救济的案件受理范围有限等问题。信访制度能以其受理范围的广泛性和无约束的时效性实现救济渠道的灵活和便捷,它在依法行政基础上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弥补法律程序化所带来的弊病,从而可以起到高效、便捷的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二是信访制度有助于实现上访者心中的实质正义。司法制度表彰的是形式正义,信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上访者心中的实质正义,这就决定了信访制度是作为补充法治而存在的。公民权利救济是法治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即无权利”是法治的真谛,拥有良善而完备的权利救济制度和机制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关键,更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关键。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法律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备状态。立法的不完善和执法的不彻底是法治本身的弊病。信访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有益补充,能够促进“有侵害必有救济”的真正实现。

三是信访制度能够灵活平衡事实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有利于树立人们心中对于“公平”的信仰,对补充法治起到重要的作用。贫富差距、地区差异、分配不公等现象极易引发人的心理失衡,严重的心理失衡又极易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疏远、隔膜甚至对立,当有“导火索”式的事件发生时,终将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而信访工作能够在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做出灵活处置,起到对法治的补充作用。通过合法信访便能获得“正义”即合理、公正的矛盾解决结果,树立人们心中对于信访制度的信任感,进一步确立规则意识,起到补充法治的重要作用。

四、新时期信访工作路径的再创新

(一)理论研究应成为开展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

新时期要求信访部门对不稳定因素具有前瞻和预防能力,要求信访部门具有及时影响领导决策和应对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办信接访”为重心的传统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运用新方法和新范式研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整体特点和普遍规律应成为开展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信访部门数据资源庞大,无法也不能沿袭以往仅仅报送相关数据的做法,而是需要通过对大量信访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将真正有用的信息反馈给决策层,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通过深入研究,使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相互配合,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实现社会“无创或者微创”发展。

(二)“四化”应成为信访工作创新的重要范畴

信访工作要打破重实践、轻研究的经验主义倾向,将实现信访工作的科学化、学科化、专业化和数字化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范畴。信访工作科学化,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发掘现象和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按照规律推进信访工作。发现规律要求我们进行信访研究,按规律办事要求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现信访活动的规律,真正建构一套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实现信访工作的科学化。信访工作学科化是指信访知识的系统化。通过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完备的学科体系,通过建立明确的范畴、稳定的概念和清晰的研究对象,探讨并解决信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信访工作专业化首先要实现“前台业务专业化”和“后台业务专业化”。前台业务主要是办信接访、排查督查、建议征集、网络电话等部门,后台业务主要包括调研宣传、人事教育、党委工会、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等部门,这些部门通过对前台业务整合、研究促进科学决策。信访工作数字化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访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这要求信访部门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建立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和利用信访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同时,要求信访部门建立完善的数据传递机制和数据分析机制。这是提升信访工作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三)“三个转变”应成为信访工作转变的重要目标

信访工作的“三个转变” 是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的前提下的重要理念创新,是在全面把握新时期信访形势和总结信访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重要工作转变。这是对信访制度设计初衷的理性思考,力图为传统信访工作赋予新的活力和契机。

一是从表层汇总型信访向深层剖析型信访转变。在促进科学决策方面,注重实务操作的信访工作模式无法向领导提供专业、系统的知识参考和智力支持,只能根据信访事项的重要程度、影响程度向领导传达相关信息,并通过领导批示进行协调解决,但这种方式并不考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合法性、关联性,现实中难免会出现为了维护稳定而突破政策、法律限制的情况或者领导批示也无法落实的问题。信访工作模式要打破传统的经验主义模式,深入探索信访活动的规律和信访背后的利益关系,从简单的受理、转送、交办等实务操作模式向深入探讨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模式转变。

二是从实务操作型信访向理论研究型信访转变。传统信访只是在对信访总量、重复信访、群体信访等基本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分类的表层汇总和简单描述。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仅仅了解某个地区某个时段的信访总体情况,缺少对每类问题深入的、专业的剖析和研究,这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有限。但如果我们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信访部门只有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剖析,真正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影响和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协调,才能真正地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以指导实践。

三是从参与保障型信访向服务决策型信访转变。信访部门对群众的信访事项根据相关职权划分转送、交办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对于突出问题,信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维护好社会秩序,这就是信访的参与保障功能,也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心。不能否认,信访的保障功能对于保障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对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大量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挖掘,抓住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服务于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那么我们解决社会矛盾的思路就会更开阔,成效也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常红.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社会保障暂居榜首[EBOL].httpmoney.163.com130219138O32

[2]张勤.研究信访矛盾为提升执政水平服务[J].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0(1).[3]何增科.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4]张静.中国社会冲突频发的结构原因分析[J].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2(1).[5]黎昕.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6赵和平.发挥信访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J].人民信访,2013(2).[7][11][12][13]王浦劬.以治理的民主实现社会民生——对于行政信访的再审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7,94, 93, 94.[8]朱征夫.公民的权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52,253.[9]陈敦源.民主治理:公共行政与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调和[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发行有限公司,2009.22.[10]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第二篇:新高考新思维新理念新措施

新高考、新思维、新理念、新措施

——上海浙江高中名校创新发展学习体会

2015年12月11日,我跟随延庆县教委组织的42人校长主任团队,前往上海和浙江针对“高考新政下的学校变革”进行考察学习,在为期八天的学习中,我对即将落地的新高考政策要点、改革内容,尤其是学校针对新高考改革的应对措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把这几天学习的收获做一总结。

一、高考改革的政策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夕浪在开幕式所做的主题报告《高考综合改革与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中,详细解读了高考改革新政及学校面临的主要挑战。他指出:虽然现有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有着社会认可、招生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还存在着教育多样性丧失、学生应试负担重,导致学生个性丧失,影响了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的很多问题,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而谈到学校、教师和考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柳主任谈到:一是考试命题。组织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业水平层次,并据此命题,不断提高科学性(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学科考试挑战性更大)。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必要整合。二是组考。一次考试,还是两次机会?两类考合一,还是分离?什么学年或学期考什么科目、安排什么类型考试?一学年什么时间安排考试?每门学科考多长时间、不同考试类型考多长时间?其中考察的还有学生的诚信,能不能以一个真实的状态参与到考试中去。三是高中教学管理。丰富选修课程,推进走班教学,方便学生选学选考,文理兼修。“文科分类、理科分层、体艺分项”将成为教学新常态。四是学生学业指导。高中生处在一个有倾向、没方向阶段,需有必要的尝试和经历及专业化的辅导。目前被动学习,更多的选择和不确定性无疑会增加盲目性和焦虑感。由于没有方向感,缺乏对自己准确的把握、定位,门门争优,也是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统一高考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命题较多关注知识考查,过分强调覆盖面,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标修订专家呼吁,高考数学命题减少选择题,增加开放性题目;减少题量,增加考试时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英语课标专家呼吁,适当增加听力分值、阅读理解题,减少完型填空等语法选择题。

于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挑战:一是命题和阅卷能力亟待提升。开放性试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对命题和阅卷都提出了新要求。把懂与不懂、表面懂与真懂区别开来,用新颖而内涵丰富的情境来考查学生。二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在必修课外,为理工,经济与社会,人文,体育与艺术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何处理高考与数学课程的关联问题?三是听力考试对设备、环境有很高要求。两次考试对命题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二、规范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素质教育提出十几年了,但如何把素质教育纳入到高考中去,这是高考改革的另一项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思路,规范过程,提高科学性和真实性,在客观公正、注重事实、谁用谁评、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利用网络平台,由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记录和评价,作为高考招生的一项依据。高中学校与高校,分别进行不同评价,行政重在管理监控;从不同主体多元评价、汇总转为专业人员集体评议,结合学习生活背景理解其经历、表现及意味着什么,把握其内在素养、潜质,促进学自我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一是引导学生从解题训练中走出来,持续参加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成长经历,并如实做好成长记录,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二是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内外监督制度,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真实可靠。教育内外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三是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评价专业化、招生职业化。综合素质评价指向整体的人,既不同于物质属性的考量,也不同人的某一方面素质的测评,应当持慎重态度,对人的成长保持应有的敬畏。

三、学校改革措施

在六天的学习培训期间,来自上海和浙江名校的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学校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学校的应对措施,对我们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课程变革:有了高考和学考之分,是要求学生在学考基础上再学习高考内容,还是将学科分为学考和高考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不同的目标。学校指导学生依据自身学习特长、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等选择课程,同时选择教师。这种选择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特长的发展,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在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选择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组织:只要有了选科,就注定了学生要走班教学。学校就要克服教室不足、教师资源不平衡的诸多问题。改革后的高中学校,必将面临优秀教师紧缺、个别科目教师紧缺的问题,学校就要提前有所准备,把青年教师、紧缺科目教师提早进行培训,以应对未来教学的需求。

3.管理标准:用什么标准来选,如何监控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学生选课、学生选老师,解决了学校用人方面的尴尬,优秀教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素质能力差的教师必然会逐步被淘汰。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对教师和课进行管理和评价,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学生走班了,该如何有效管理,这也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班主任的管理在弱化,学生自主管理必须跟得上,才能让学生走而不乱。

八天的培训转眼已经结束,然而学习的收获已经默默的内化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想,面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尝试,我们会竭尽所能做好学校各项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

第三篇:新思维与十三五规划要点

新思维下“十三五”规划编制要点

中研智业集团研究院院长 吴君

“十三五”期间在新常态的指引和指导下,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改革深化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多有利条件和内力,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注重新思维理念的更新,在具体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要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实现中国梦,按照“五位一体”及“新四化”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强化创新驱动为动力,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口,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通过五年发展,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分配公平、民生幸福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生态环境持续性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有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坚持经济规律,推进科学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三是坚持和谐共享,推进包容发展。紧扣社会和谐建设,积极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凝聚民心加快发展,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以观念创新带动实践拓展,最大限度集聚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模式。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发展带动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五是坚持全面开放,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全州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树立世界眼光和竞争合作发展战略思维,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积极与国际、国内及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二、规划重点关注内容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完善市场建设,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关停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企业,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有技术、有市场、有就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在此背景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改善农村生活;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创新”,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是“十三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体制机制改革深化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五大体制改革关键期,是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的重要时期。按照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原则,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增大简政放权含金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社会活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瓶颈,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四)新型城镇化推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同时,坚持“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对城市、农村发展的平衡和对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

(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规划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集中力量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是“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关注问题。

(六)社会治理水平提高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

(七)民生保障和改善

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依旧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均等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救助、低保、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是“十三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

(八)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指标和计划路线,“十三五”末即为小康社会建成的目标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小康社会建设必然是“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九)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来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受到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会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篇章。

三、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一)工作要求 一是客观全面做好总结评估。对“十二五”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对照“十二五”指标进行评估,做好完成工作和成绩的总结,对未完成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客观分析,查找分析原因。对十二五发展现状及水平、经济结构、产业水平等,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指标及经济产业发展阶段等进行全面对比评估,客观准确把握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二是重视现状和环境研究。对区域现状了解清楚,对未来发展环境判断准确,是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重视对区域现状的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发展现状,分析现有资源支撑和发展基础。同时,研究国家政策和环境变化,判断未来发展形势,并研判在大区域和环境中的战略地位。

三是重视区域瓶颈问题的解决。基于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区域瓶颈问题的解决。而五年规划属于综合性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规划编制中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尤其要致力于打破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找准突破发展的切入点、解决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四是做好近中远期的目标衔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突出改革创新;远近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五是科学谋划“三个重大”工作。立足区情,紧扣国计民生,认真研究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对推进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对解决突出矛盾、增进公平效率有力有效的重大政策。加强科学充分论证项目,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提供支撑。

六是重视突出区域自身发展特色。各地区自然禀赋、发展条件都具有自身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也形成各异的发展规律。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尊重区域发展规律,寻找区域与其它地区的异同,挖掘其发展的价值,准确把握其发展特色,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区域特色。

七是重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性。既要站在大区域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又要切合区域发展实情,制定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重点规划任务要具体到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二)编制程序

“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工作是一项国家到地方、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相互结合的系统性工作。按照国家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期规划要求,结合中研智业长期从事区域经济战略研究,大量从事“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的实践经验,“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的主要程序为:

第一步:深入研究问题。进行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重大课题及各专项规划。

第二步:创新研究发展思路。进行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研究并形成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并与专项规划衔接。

第三步:制定完善发展纲要。在战略研究和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上级规划思路及要求,编制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四步:纲要上会通过。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专家论证,基本定稿,上报人大通过。

第四篇:新教材与新思维 - 悠扬教案网

新教材与新思维

沈阳市第21中学 杜红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新教材-新思维-创新是的核心

内容提要: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精神。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竞争。为适应2l世纪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要实现这项任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方法,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方法。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例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课程”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过。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的讲解和我自己的学习,我对“课程”的广泛内涵更加明确了,它不但包括教学目的和内容,还包括教学计划、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经验等等。而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其它国家的学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具体分类。另外,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我经常接触的是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旧的《教学大纲》之间差别很大,内容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明确了创新是的核心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敢不敢创新,怎样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从国际看,创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和必然。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生产业层出不穷,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处在翻天覆地地伟大变革和转折中。

严格来说,在创新教育这杆旗帜下,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这种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新

从国内看,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经济体制进入转轨过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了关建时期,这时更需要不断创新,谋求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渴望创新,他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北京的中小学生中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我能行》;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可见学生们在充满自信和具有自尊的同时,他们渴望创造,他们认为创造才算最行,这也正是他们的呼声。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如果把知识经济比喻为大树,那么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要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实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一句话,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过,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新能力还只是一种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能力的开发具有关键时期的。如果在关键期内失却了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以后对该种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就非常困难,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一生无法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正是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既能开发人的创造力,也能扼杀人的创造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教育。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什么是创造和创新,创造、创新为什么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在新世纪中取得一席之地,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搞好创新教育。我们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他们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他们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其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另外,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在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人才结构的日趋加剧的今天,“学无止境”永远是我的座右铭。我想,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学识修养和能力修养,才能立足岗位,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书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2002.3.18征求意见稿)

3、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

新教材与新思维

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

杜红

第五篇:时尚与创意产业新思维

时尚与创意产业新思维

创新与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我们大学教授,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创意变商品,“一群人”网开拓创意产业新思维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是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如今,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给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10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开始向创意服务型的经济体系转变。在美国,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意,就没有新经济。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动漫、影视、家居和办公用具等各行各业,创意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有一句话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创意人才需求的呼声也越演越烈。实际上,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意产业里,人人都可以有创意,也就是说,最庞大的创意人才其实是在民间。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的创意产业同样走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以销售创意商品为主的网上商城,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追捧,而“一群人”网(http:///)则另辟蹊径,开拓了创意产业的一个新思维:将有市场的优秀创意商品化,也可以称得上使创意产业的一个“新创意”。

一群人网借用了如今在科技业界流行的“孵化模式”:一是悬赏孵化,二是创意孵化。前者根据网友推荐和市场需求,让全国的设计师参与进来,将创意孵化成实在的商品推向市场;后者则是聚集全国创意阶层的力量,展示和宣传网民的创意,创造创意被市场认可的机会。
通过这种极具特色的“孵化模式”,一群人网实际上完成如今创意产业最难的两个命题。一是利用了网络无地域无时间的优势,充分挖掘了来自民间的创意力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基本的最庞大的创意力量;二是通过网民的认可程度和评论,全面的了解创意商品具备的市场和经济价值,从而使创意真正具有了商品价值。

然而,对于创意产业来说,即使将创业商品化,面临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仍然是不可预知,比起一般的创意商品销售网站,一群人网无疑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集合了优秀的创意,集合了优秀的设计师,集合了有意投身创意产业的企业和公司,对一群人网来说,创意的目的、内容和市场前景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好的创意并不代表拥有好的市场。当然,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在,“一群人网”的运作思路和模式,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思索和研究。

下载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营销新思维

    浅谈营销新思维 什么是营销?营销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然后产生购买欲望。在百度百科里面营销的概念是: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并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

    读书笔记-新思维

    园区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强风席卷而来,但产业地产商还没弄清,风是在往哪一个方向吹。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将互联网思维的内核概括为:专注、极致、口碑、快。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这......

    社会实践新思维

    社会实践报告 文邱玉华这个暑假我去了新思维的集训营作为助教进行社会实践。 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了面试,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该是个传统的人吧,也许接受不了新思维,那......

    文明规范服务大视角与新思维

    文明规范服务大视角与新思维 借鉴“全国银行业文明服务百、千佳示范单位”经验,农信社应以针对性指导和考核为基础,以标杆建设为抓手,以特色培训为路径,打造富有特色的文明规范......

    火锅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新思维

    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火锅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新思维 火锅企业也俗称为中式快餐,它以方便、快捷、实惠的特点与中式餐饮雷同,不同的是它的后厨要求......

    <<改革与新思维>>读后感及其他1 (5篇)

    有一个问题我非常好奇: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怎么就突然垮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迷糊小儿,可是现在我已经渐渐的长大,对于许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

    读《改革与新思维》有感1000字

    读《改革与新思维》有感1000字大侠 一名思政课老师的日常戈尔巴乔夫的著作不多,但是他的《改革与新思维》却被很多研究者所推荐,今日有幸读到,首先是对苏联当初改革的迫切性有......

    第六章阅读教学新思维

    第六章 阅读教学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