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与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学校与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魏善庄中心学校西芦垡小学
赵彬彬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家庭和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体,但它们的地位和责任却不相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引领与示范——学校的角色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地位上是不同的,一方是主要方面,另一方是非主要方面,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总体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家庭是次要方面,学校是主要方面,因而学校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的天职就是教育学生;学校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学校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也起十分大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不全面、不系统,尤其是在知识传授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远不及学校教育。另外,与学校不同的是,教育并不是家庭的全部职责,而且不同家庭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各不一样,对孩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家庭教育并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应该接受学校的引导或指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校应该领导家庭”。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隆巴那教授也认为,学校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要积极倡导家校合作。事实上,只要有学校就有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问题,这些交流有时是老师处于主动方面,有时是家长处于主动方面。如果是家长处于主动方面,则家校合作往往不能形成社会效应,因为家庭是分散的,难以形成组织,这种家校合作只能使个别学生受益。由学校发起家校合作,把家校合作当作学校的一项工作来抓,将家校合作的平台移到学校,可以使家校合作覆盖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家校合作中受益。二是要认真做好家校合作的宣传工作。家校合作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参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意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教育工作应该由学校承担,也有些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自己增加一些“额外”工作。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热衷于家校合作。学校要大力宣传家校合作的积极意义,推动家校合作健康开展。三是学校要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家校合作工作纳入教职工的工作考核之列,做到年头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尾有总结,使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家校合作提供时间、人力和资金上保障,比如安排专门的家长接待人员、家长接待室,为家长会提供场地,安排时间让教师出去进行学生家访,把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所做的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等,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家校合作。
二、策划与指导——教师的角色作用
虽然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学生成才,但他们着眼点不一样。家长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教师则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在家校合作中,如果家长起主导作用,则家校合作免不了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即目标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也会使家校合作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即为了个别学生或教师的利益,其结果是使家校合作变得无序。如果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家长,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则会使家校合作更有成效,也更能体现公平性。因此,教师应该是家校合作中的策划人、组织者、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如果只有校领导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而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或教师消极、被动地对待家校合作,则家校合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首先,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策划者。策划是一个宏观决策问题,它决定家校合作的理念和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者。教师应该为家校合作出谋划策,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其次,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在一个班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家长一视同仁,目标单一,是家校合作的领导。而家长与家长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家长都不同程度地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家长很难在家校合作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家长有时也把自己当作了孩子老师的学生,教师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家校合作重在“合作”二字,不能使家庭与学校变成两张皮,甚至使家庭与学校成为对立面。教师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教育学生,也可以指导家长,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打通家校合作的壁垒,化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另外,作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教师要学会变换角色思考问题,即在家校合作的各种活动之中,他们是老师,但有时也可能变成“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教师可以很好地理解家长们的想法和需要,从而更加有效地建立积极和谐的家校关系和家长教师关系。
三、互动与发展——家校合作的效应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的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下列一些方法值得推广。
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一个家长委员会可以由十多位家长代表和2到4个学校教师或管理人员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通报情况,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校方人员要向家长代表通报学校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家长委员会也是学校的监事会,它可以督促学校实现校务公开,开放办学,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家长委员会的主体是家长,但要由学校发起和组织,学校有责任指导家长委员会的工作。
二是成立家长接待室。成立家长接待室可以使家校合作日常化,使学校任何时候都可以与各个家长保持联系。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家长接待工作,可以公布校长办公电话及学校值班室、班主任办公室电话,方便家长与校长或有关老师联系。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难题,校方在电话中不能解决的,还可派教师前住学生家中协助解决。成立家长接待室,使家校合作成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其作用是一次家长会或一次家访所不能替代的。
三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为教师了解家长、家长了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家长会一般由教师发起、组织和主持,先由教师介绍学校情况和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听取家长意见,并组织家长之间的讨论。家长会不同于家访,它是一个集体活动,因而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时间,提前通知,使大多数家长能参加。家长会一般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每次家长会都要精选主题,可以由学校领导或教师作主题报告,也可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也可以举行家长家教经验交流会或讨论会,使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
四是家访或电访。家访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庭人员构成、文化水平、学习环境等,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家访一定要事先确定目的,每次家访要事先与家长联系好,以免令家长措手不及。与家长会不同,家访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成功的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电访是家访的廷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是家访的必要补充。不管是家访还是电访,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
五是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开放日是学校在预定时间、有目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校参观或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它可以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概况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学校要精心组织学校开放日,使开放日内容丰富,如可以在开放日开展校史展,校务公开,学生成果展览,教师作品展览,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
家校合作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如家长联系薄,家长学校,家校通讯,家长访校等。只有灵活地采用这些方法,才能使家校合作真正富有成效。
总之,家校合作是当今培养学生的有效办法,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在家校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由学校引领家庭,由教师指导家长,吸引更多的家长关心并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才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评委的评语
优点:
1、选题十分符合家校合作教育思想、方针、原则。主题明确,有理论探讨和实用价值,能从文中体现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2.观点新颖,论点正确,有独到和比较深刻的理解,论述充分,让人信服。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三点作用,教师的三点任务和五种合作方法,都对家校合作教育研究有指导和推广的价值,给人以启迪。
3、语句流畅,逻辑性强,文字简练、文理通顺、条理清晰。不足:
家长的主体作用认识和论述得不够。
实际工作中如何做的,哪些成功?哪些不成功?应该有所论述。如能再结合点实际案例更好。
第二篇:校长在现代学校中的角色与领导力
校长在现代学校中的角色与领导力
——读《校长角色把握与办学领导力》的体会
校长在学校发展中处于决策地位,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学校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校长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校长是学校之魂”。既然校长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当好校长?一名优秀校长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自十八世纪英国建立第一所中学以来,中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地被演化,并被赋予了时代发展需要的很多规范和期望。当前人们广泛认为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的角色,必须承担起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职责,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校变革和完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内涵阐述的是一个校长正确的角色定位,将引导一个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一个中学校长应该从多方面正确把握自己的定位,从而提高办学效能。
一、明确角色 统筹规划
校长是学校的设计师,具有改革地位。所谓改革就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对传统教育的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教育的弊端进行变革,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进行探索,以期达到除旧创新,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凡是校长,都应站在改革的前列,而不应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否则,学校发展就会停 1
滞不前。肩负重任的校长,应审时度势,集思广益,以战略家的头脑
进行策划,对校内管理体制,管理教材,考试评价等方面,能够制定
和选择整体式单项改革方案,有效地组织实施。目前我校开展的单元
组高效课堂管理和学生综合性评价,就是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
识开展的系列改革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必将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
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专业发展,“师者之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校长有一精辟的断言:“校长必须具备
一名教师所具备的一切素质,一校之长应是师者之师。”陶行知先生
也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肩
负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
能,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校长担负着组织和实施的历史责
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校长去
引领、组织和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才能加快,教育改革创新的质量才能提高。校长需要大量吸收新知识、学习新理
论、新方法,与时俱进提高素质,才能驾驭改革,不断进行创新。这
些需要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的发展是学校各方面资源的最佳发挥效能,是一种合力的结
果。把这些资源如教师、学生、教学设备、制度、文化传统等有效地
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最大发挥效能,促进学校的发
展。校长在发挥资源效能中起组合、引领、促进、协调的核心作用,是关键所在,这要求校长有高超的组织能力。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因
素,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需要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要有危
机意识和发展意识,通过强化学习内驱力来,增强求知欲望,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把握教育改革方向,就能带动学校向更高目标
推进,取得学校的长足发展,才能引领学校发展,建一流学校,创特
色学校,这就要求校长必须以敏锐的战略眼光、锐意改革的精神,主
动应对挑战,理清改革思路,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使自己承担起“教
育改革者”的角色,做“师者之师”,向“教育家”型的校长努力。
三、行使权力、高效管理
权力是为了履行职责而赋予的,凡是与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有关的事务,校长都有权管理。权力又与责任密不可分,权力越大,责任
也就越大。作为校长,必须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真正做到秉公用
权,正确行使校长权力、全面提高管理能力,为民尽责。校长在对学
校实施科学的管理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清晰的指挥系统和岗位
责任,要以人为本,要发挥教职工的能动作用,要为他人能有所成就
铺路搭桥。
校长要善于组织全体教师,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协
调。领导班子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清晰的职权,使每个人能在自己
分管的具体工作中,能从思想深处正确对待,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能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校长要充分认识到各项工作对于学校整体
发展的重要性,给各类各级的管理者都以充分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只有给予所有管理者以平等的机会,公平的眼光,才能让他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校长要学会信任、学会赏识、学会尊重,不断满足
教师的自尊、自信、不断成功的机会。为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创造环境
和条件,使他们在管理中不断成长。
四、人格魅力,提升品质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水平的校长宽严结合、刚柔相济,既有硬
管理,又有软管理。硬管理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使
学校的一切工作有要求、有标准、有规范、有约束,以此保证学校的管理有章、有序、有力。软管理则是指校长必须要有的足够的威信,以其品德、学识、才能、作风、气度等凝聚成校长角色的特有魅力,对全校师生产生足够的个性吸引力、工作吸引力和学术吸引力;用自
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群众,用温和、平等、民主的领导行为实施管理,在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创造出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量,凝聚教职员工向着
共同的目标奋进;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激励教职员工努力拼搏;更
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友爱,心往一处想,劲
往一处使;反之,倘若校长忽视自身修养,缺乏应有的人格魅力,那
么教职员工就会敬而远之,阴奉阳违,貌合神离,很难有效开展工作。所以,作为拥有一定权力的一校之长,必须十分重视人格魅力的力量。校长人格魅力的提升与学校的品质建设息息相关。
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面对以教师为主的群体,校长应清
醒地认识到:每个教职员工一般都自尊自信,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的特点。校长不要指望自己的决定会立即受到每个
人的欢迎,也不要害怕出现反对的意见或牢骚,特别是在新的改革举
措出台时。所以校长要集思广益,充分调动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工作激
情,倾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反对的意见。因为作为校长,虚怀若谷
是必备的素养和美德之一,襟怀开阔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心情舒
畅、互谅互让、同舟共济工作局面的重要心理基础。只有这样,学校
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同舟共济,共同追求进步。
五、理念鲜明,争创品牌
纵观近代教育史,许多教育家和成功校长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教
育理念,这是他们成功的根本标志,如:苏霍姆林斯基以“相信孩子”的思想缔造了国际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明、平等、实干”风格的晓庄师范;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提出“合格+特
长”的育人思想,创建了闻名全国的建平模式。所以优秀校长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来。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本质上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需要在教育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理想和基本目标,是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自己学校情况的理性分
析。校长应该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目标。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
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效,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
现出来的。
在学校,我们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门门优秀的全才是好学
生,但偏才和专才也是好学生,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个性
差异、兴趣不同的学生,应该鼓励一部分学生在某一方面长起来,为
他们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自主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同时当然也鼓
励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一个步入学校的学师生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
拼搏、进取、超越、有自己特色的浓浓氛围。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繁荣和飞跃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兴衰。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文化领导的大旗,是思想领导的大
旗。校长只有不断加深自己的学术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才能延长
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的人生与学校共辉煌。校长应当善于把教育
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校长只有保持先进的教育思
想,才能引领团队攀登高峰;校长要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
养才能引领学校发展,把握学校教育改革方向;校长要能为他人能有
所成就铺路搭桥,能让教师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校长就是服务
于教师和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校长要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成为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是教师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校长的追求就决定着学校的前进方向。
2012年5月24日
第三篇: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转变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转变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时代教育的学习化、社会化、终身化、开放化和个性化等典型特点出发,重点讨论了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变化:①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的转变;②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的转变;③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的转变;④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的转变;⑤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的转变;⑥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的转变。论文的目的是提请教师注意到自己所承担的新角色,以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
关键词:整合 协助者 预定者传授者和培养者评价者凝聚者和提高者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次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不同于以往和任何一次,如果说以往历次的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采取的都是叠加的方式,那么,这次整合则是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契机、以学生的个体受益程度为标志、以整合为手段的教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所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于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论述,不仅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师理念,就是与“启发式”教育理论下的教师作用也已有了很大的区别。首先,教师的地位不再是“主”——既不是“填鸭式”的“主讲”,也不是“启发式”的“主导”,相反,学生是主人,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指针的。第二,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为主,教师教了多少知识不再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指标,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才更重要。第三,教师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被要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全新的标准其实更是所有学生和民族未来的要求。中国的教育若想担负民族振兴的重任,就必须重视这些,以及比这些要求更多的对教师的新高要求。
一、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转变 教师的新角色首先表现为,他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和投资人,即教师由一个教的“主导”转达化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 1
习资源的供给者。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他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丝毫也不至于贬损教师和教师的职能,反而将会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加高级。”郭思乐的论断完全符合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需求,也提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的转变。
克莱恩讲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他们失去力量。”“主导”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因而把能够失去的东西都失去了,得到大家都有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他们自己并不需要。而当教师的地位由“主讲”上升为“主导”,再升华为“主持人”,这一步步运动之所以被称为进步而非倒退的原因,正是教师一步步的把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唐晓杰博士在他的著作《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中对教师的新角色有了更为完善的解释,他说:“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唐晓杰博士对教师职能的具体转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教师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教导者。请注意,唐博士强调的是“导”,教师仍然是“导”者之一,但不再是“主导”,其理论基础是教学的权力和中心是在学生方面。唐晓杰博士在谈到“终身学习时代的学校”时,对教师提出了14条明确的指标,其中两条是 “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促进者、监测者和榜样而不是知识的分配者”和“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这两条,前一条强调的是教师的“主持人”作用,后一条则强调了教师的“投资人”作用。
二、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处理的民主性,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可以也必须更多的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的角色更倾向于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必须随之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师提供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等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得出结论,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何克抗教授在《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文中归纳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教师的角色特点: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作用;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
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重视教师的“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角色的目的,是要明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学习活动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协助者”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上,这使得教师的协助作用区别于人类其它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和物质性的工具和媒介。
三、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转变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因而,教师的恰当角色就绝对不能是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确定者”——教师什么都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就不可能是真实的。那能不能不要教师呢?不行,教师仍然要继续成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原因是,学习活动的开始、持续和阶段性总结、反馈必须是以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面目出现。而在网络氛围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与其在一般状态下相比更显得不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经任何限制、任何筛选,那么,学生学起来一方面会因无主题、无头绪而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会因为缺少辨别而迷惑无所得,甚至反受其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以自主、协作、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淡化了,由与学生朝夕相伴、严密的监管(熟知)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教师只是提出原始的学习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学到些什么、忽略了什么、丢弃了什么,教师不必再按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了——甚至,教师不能确定学生在某一个研究活动中想得到什么,学生的研究目的由学生自己确定。另一方面,学习的程序不再由教师确定并固定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步骤,他们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必要步骤,也可以省略某些他不需要的步骤,当然,他也可以改变某些步骤的执行方法,以适应他自己的学习需求。
在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中,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不过是其中的几个起步
类型,未来,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性学习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就更加倾向于学习目标的预定者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并且进行宏观的指导。
作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教师尤其要重视以下三方面问题:①目标和程序的动态性。初始目标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
②目标和程序的层次性。一个学生所需的学习目标和程序与其他人可能是有区别的,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③目标和程序的相对性。对一个学生个体的评价可以自成阶段,自成体系,而不必僵死的与固定标准求统一,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变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事实表明,世界不仅进入了学习的时代,而且是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的活力所在,学习方法、思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传授与培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提出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并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提出“学习化社会”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呢?桑新民教授在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一文中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提出“学习化社会”的实践基础有两个:一个基础是“知识爆炸”——“‘爆炸’的知识全部涌向教育,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那种仅靠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够终身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另一个基础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从社会交往和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学习” 的需求在客观上促使了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变。
“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这两个观念的提出,大大转变了教育的职能,是教育大变革中的一部分,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只不过是水到渠不得不成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五、教师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
凡是学习就要经过检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而凡是教育也必须采用检测的手段作用反馈和评价的基础。既然这样,教师在检测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就必须进
行深入的认识。信息时代,教师将由传统的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评价不同于反馈的根本点是,反馈是检测成绩的提供和分析,而评价则是对人发展需求进行的估量和建议。评价者,既不单纯是“考试者”,也不单纯是“试卷讲改人”和“裁判者”,而是建立在“主持人”、“投资人”、基础之上的“协助者”,他帮助学生总结过去,并进而预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程序和发展策略——评价者的角色和作用,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根本特点之一。
传统教育也有评价,但信息时代的教育评价有不同于传统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更注重于阶段性和下结论,而信息时代的评价则更注重于发展性育人和个性化育人。
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自己高效率的即时性评价能力。所谓即时性评价就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他的学习和教育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评价,其目的不是诊断性评价的预测,也不是总结性评价的成绩归纳,而是为了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师要具备操控开放性评价的能力。所谓开放性评价,就是教育评价不再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而是凭借网络把评价工作推向社会,使得各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发言权,展开公开、公正的评价。评价的人越多,也就越全面,评价对象的本质也就显露得越清晰。网络是开放的,网络时代的教育评价也应当是开放的。
第三,教师要具备双向发展的互动性评价能力。所谓互动性评价,就是师生相互进行评价。在互动性评价中,教学相长促进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的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告诉老师你应该教我什么,应该怎样教我,教师由此改善了教育内容,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发展成了双边受益的事情。
六、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
传统的教师当然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不仅不会放松,相反还会加强。开放的网络融合了世界上的一切人,但同时也可能隔离了世界上的一切人,而网络角色的隐密性同时也可能使得人会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信息时代的德育既要强化,又要在完成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把德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健全方面。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更强的协作性,而同时,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也会更加强烈。协作可以使得学习个体和集体双重受益,但协作的基础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个大课题。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情感教育。学生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会轻易就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的淡漠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责任感?而是因为人们在用高科技加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和对情感的认识都降低了。所以,信息时代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恩格斯讲过,情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列宁在论著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人类在未来若不能同时用情感和法律维护自己的生存质量,那么,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将不是发展,而是退步,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从最低标准上来讲,情感教育要力求使得学生的情感丰富、真纯、崇高,学习集体有安全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然,教师也更应当是网络学习秩序和网络道德的促进者和维护者。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已经比较多,我们就不再详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桑新民:《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5.李伟明主编:《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强调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一、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状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一般是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的人数不能超过六人,人数太多教师就难以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低了;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小组间的交流。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等,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水平有助于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这样能力高的学生得到提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能力差的学生学困生得到帮助。第二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教师的好助手,小组长在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每个小组中必须有一名有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为了让课堂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建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之前,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不要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争论,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还要踊跃发言,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人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二、教师的参与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第五篇:学校与临安市对接校地合作
6月8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宣勇、校长周国模、副校长金佩华一行,就深化校地合作,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与临安市委书记张振丰,市长王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章登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建正等进行沟通对接。省科技厅原副厅长王宏理出席座谈会。
王宏理赞同校地共建特色小镇的做法,提出小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林大学作用,定位要突出农林大学优势与临安特色,要围绕生态、创业、环保等方面做文章,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要把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要引进有产业发展前景的项目。
宣勇指出,通过前期的对接交流,双方明确要深化校地合作,抢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合力共建特色小镇。接下来关键是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落地。小镇建设要围绕“生态、创业”核心,集聚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文化领域的高端人才,打造创新创业高位平台;要同步推进规划设计与项目引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推进工作的体制机制。他强调,共同建设好特色小镇,是农林大学与临安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周国模指出,农林大学以生态、创业为特色优势,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的“双引擎”之一,有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与休闲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与浙江大学错位发展。小镇建设应坚持高标准定位,突出鲜明特色,要认真谋划设计发展定位、运行机制、空间布局、业态布局,真正打造凸显农林大学特色、临安特色的“特色小镇”。
张振丰感谢学校长期以来为临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他说,双方合作关系紧密,并专门成立共建现代生态市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落实具体合作事项。农林大学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重要一极,大走廊建设将为临安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以大走廊建设为契机,合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是双方合作的具体落实与不断深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发挥好合作促进委员会平台作用,尽快建立完善小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王敏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结合农林大学与临安特色,双方要加强对接,明确小镇的建设范围、建设主体、产业方向等,启动项目引进,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会议明确了今年的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会议召开时间,就特色小镇的名称、定位,以及加快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体制、加快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加快利用现有资源引进项目等达成共识。
我校校办、创业处、合作处,临安市委办、市府办、宣传部、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锦北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参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