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领域的行政许可制度
一、影视行业准入许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影视行业由政府垄断,非但民营等社会资本不允许进入,就是广电系统外的国有资本也很难问津。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国家广电总局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影视节目制作业。
(一)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设立的许可
1、电影制作单位设立许可
电影制作单位,又称“电影制片单位”,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制片公司、电视台、电视剧摄制中心等,国家对电影制片单位的设立采取行政许可的办法,即电影制片单位的设立必须要经过审批,取得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摄制电影许可证》。
《电影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设立电影制片单位,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有电影制片单位的名称、章程;(2)有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有确定的业务范围;(3)有适合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有适合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场所和设备;(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依法成立的电影制片单位可以从事摄制电影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作本单位摄制的电影片的复制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发行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口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等活动。
2、业外单位准入许可
2002年之前,业外单位要投资拍摄电影,必须与某个电影制片单位(电影制片厂)合作,挂上该厂的厂标,才允许拍摄和发行电影。2002年新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须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领取一次性《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并参照电影制片单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此后,国家广电总局又于2003年1月发布《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4年10月,又与商务部联合发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根据前述规定,业外单位从事电影拍摄业务的门槛大大降低。我国境内任何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只要具备一定资金条件,都可以进入电影制作行业。不过,需要先成立一个“影视文化公司”,申请《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进行一次性的电影拍摄,在拍摄并公映了两部以上影片后,就可以依法申请设立电影制片单位。
3、电影发行单位设立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电影发行业务的,由所在地省级电影行政部门审批;从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电影发行业务的,由国家广电总局审批。批准的,发给《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证向工商部门进行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此外,我国现行政策还鼓励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
4、电影放映单位设立许可
我国过去电影放映单位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一律由国家出资,政府文化部门主管;电影发行公司负责向电影院供片。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环节。200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电影院线,打破地域垄断,减少发行层次,促进影片流通。根据相关规定,组建省(区、市)内院线公司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并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组建跨省院线公司的,由国家广电总局审批。申报单位持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规定了以下鼓励性政策:(1)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不包括外资)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2)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少年儿童发行放映院线;(3)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依照《电影管理条例》在全国农村以多种方式经营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在城市社区、学校经营电影放映业务;(4)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
(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设立许可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即可按照批准的节目摄制范围制作、播放节目,无须另行申请制作经营节目的许可。因此,这里所说的许可,是指电台、电视台以外的单位、个人申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许可的条件和程序。根据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实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申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除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结构的前提下,还应符合以下4个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机构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广播电视及相关专业人员、资金和工作场所,其中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人民币;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其法定代表人无违法违规记录或机构无被吊销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记录;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报批单位分为中央单位及其直属机构和其他机构两类:前者报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后者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经批准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凭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业务增项手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有效期为两年。
二、影视节目制作许可
(一)电影制作许可
电影制作许可程序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电影拍摄之前,对电影剧本(梗概)进行立项;二是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对电影片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可以公映。
1、单片摄制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规定,所有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市)级以上电影单位和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和在地(市)级以上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影视文化单位,均可按规定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领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申请时需提交申请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制作影片的资金来源证明、摄制影片的文学剧本(梗概)等材料。申请单位在取得《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后,方可按批准的剧本进行拍摄。
2、电影剧本(梗概)立项
已设立的电影制片单位,也不是可以任意摄制电影的。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电影制片单位对其准备投拍的电影剧本要先进行审查,然后报电影审查机构备案。电影审查机构可以对备案的剧本进行审查,发现有法律禁止内容的,可以通知不得投拍。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单位和申请《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影视文化单位拍摄电影片,应当在投拍前将电影剧情梗概报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国家广电总局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立项或提出修改意见。
(二)电视剧制作许可
1、电视剧制作许可证
以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长期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两种。自2001年12月起,我国对电视剧制作实行新的许可制度,向符合条件的单位分别发放甲乙两种许可证,取代以前的长期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根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可以申请制作电视剧的,只限于三种机构: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地市级及以上的电视台(含广播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和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机构,他们都必须事先另行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
前述规定讲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两种: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是针对设置某一特定电视剧的单项许可,仅限于该证标明的剧目使用,即“一剧一证”,有效期不超过180日。特殊情况经发证机构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乙种许可证”由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核发,并在一周内将核发情况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是较为长期的制作多部电视剧的许可,有效期限为两年,在有效期限内,对持证机构制作的所有电视剧均有效。电视剧制作机构只有在连续两年内制作完成六部以上单本剧或三部以上连续剧(3集以上/部)的,方可按程序申请“甲种许可证”。“甲种许可证”由国家广电总局核发。
2、拍摄制作备案公示
之前,我国电视剧制作除了电视剧制作单位要具备《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以外,准备投拍的电视剧还要列入电视剧题材规划管理,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只有经过立项的剧目才能投拍。自2006年5月起,根据《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取消原有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实行电视剧拍摄备案审批制度。国家广电总局负责中直单位制作机构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备案管理和全国拍摄制作备案电视剧的公示管理;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所属摄制机构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备案管理;解放军总政艺术局、中央电视台负责所属制作机构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备案管理。拍摄制作备案实行月报制。
(三)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许可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范围包括:反映我党我国我军历史上重大事件,描写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党政军领导人及其亲属生平业绩,以历史正剧形式表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剧。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许可不同于前述一般题材电影、电视剧。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开拍前,必须先将剧本报请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定。此类题材的电影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此类题材的电视剧报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再分别由电影组办公室或电视剧组办公室报领导小组审查。此类影视剧的审查分为立项审查和完成片审查两部分。
(四)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许可
国家广电总局1999年《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对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实施制作播出的许可。国家广电总局成立“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创作领导小组”,负责理论文献专题片播出的审定工作。
理论电视专题片须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文献专题片须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经国家广电总局审定的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播出(放映)许可证”。
(五)电视动画片制作许可
凡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制作机构均可制作动画片。制作国产动画片实行题材报批,经规划审查同意立项后方能投产制作。
三、内容审查与传播许可
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在电影、电视剧摄制或制作完成以后,要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对其内容实行严格的审查。也就是说,电影、电视剧的内容审查,是电影、电视剧公开传播的前置程序。
(一)电影的审查和公映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电影的审查实行一级两审制,电影审查的权力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负责电影片的审查和复审工作。所有电影都要报请国家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2003年之后,国家广电总局授权部分省级广电局拥有除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特殊题材、国家资助影片、合拍片之外其他影片的审查权。
电影审查要经过以下程序:
1、国产电影(包括合拍电影)的审查分为混录双片送审和标准拷贝送审。电影审查委员会收到混录双片及相关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审查合格的,发给《影片审查决定书》和《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片头);审查不合格或需要修改的,书面告知申请单位。电影审查委员会收到标准拷贝及相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审查合格的,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不合格需要修改后再次送审的,审查期限重新计算。
2、进口电影片的审查分为原拷贝审查和译制拷贝审查。
电影审查委员会收到送审的原拷贝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并通知送审单位。电影审查委员会收到译制拷贝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审查合格的,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经审查仍需修改的,由送审单位修改后重新送审;审查不予通过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通过的理由。
(二)电视剧的审查和发行许可
电视剧的审查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审查制。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使用中央单位所属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作的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审查聘请境外人员(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像等)参与创作的国产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审查合拍剧的剧本、完成片和引进剧,审查电视播出中引起公众争议的、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提请广电总局审查的,以及因公共利益需要报广电总局审查的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并作出审查结论。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审查本辖区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的、不含境外人员参与创作的国产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并作出审查结论;还要初审前述由国家广电总局终审的内容,并提出详细、明确的初审意见。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复审委员会,负责对送审单位不服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或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的审查结论提起的复审申请进行复审,并作出审查结论。此外,国家广电总局成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组织指导、剧本立项把关和完成片审查。
电视剧审查机构在收到完备的报审材料后,应当在5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其中组织专家评审的时间为30日。经审查通过的电视剧,由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电视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已经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不得随意改动。需要对剧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和剧集长度等进行改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送审。
主要参考书目:
1.魏永征、李丹林主编:《影视法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2.魏永征、张鸿霞主编:《大众传播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3.涂昌波著:《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电影管理条例 3.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4.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 5.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6.《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 7.电影片进出境洗印、后期制作审批管理办法 8.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 9.电影艺术档案管理规定
1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 11.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12.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
13.广播影视节(展)及节目交流活动管理规定 14.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519号)15.关于成立电影院线报批程序的通知(广影字〔2002〕69号)
16.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广影字〔2003〕第576号)
17.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广发〔2010〕19号)
第二篇:行政许可备案制度
浙江省人民防空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人民防空行政许可的监督,保障人民防空行政许可正确、公正地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行政许可决定是指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实施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建设监理、警报设施等方面的行政许可事项所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有本制度
第六条规定情形的需上报备案。
第三条 重大人民防空行政许可决定实行分级备案制度。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作出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向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县(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作出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条 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审查,应当遵循依法审查、及时审查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法制机构或者法制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备案审查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实施以下重大行政许可决定需报上一级人民防空部门备案:
(一)按照《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通过听证程序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
(二)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事项,经本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延长办理期限的行政许可决定;
(三)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生效的行政许可决定;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需要备案的行政许可决定;
(五)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备案的其他行政许可决定。
第七条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自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将该决定向上一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时,应报送以下材料:
(一)备案报告;
(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表;
(三)行政许可决定书副本;
(四)经听证程序决定的重大行政许可的备案,应当一并报送听证笔录复印件;
(五)备案机关认为应当报备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重大行政许可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实施行政许可行为机关应及时将情况报告备案机关,并自收到行政判决书或裁定书、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将上述法律文书的复印件报备案机关。
第九条 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对备案工作等情况定期组织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结合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对重大行政许可决定情况进行检查、定期通报和交流。
第十条 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对重大行政许可决定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和适时评价,并向上一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所实施的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目录一式两份以及备案情况逐级汇总上报。
第十二条 不报送或不按要求报送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的,人民防空法制工作机构应当通知其限期报送。对拒不报送的,给予通报批评,依据《浙江省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交通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交通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交通行政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吉林省行政许可听证实施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局行政机关和局所属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组织听证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四条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审查该许可事项是否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直接涉及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必要时可发布公告。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或公告发布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在二。
证事项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回避。
第十二条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制作《听证通知书》,并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听证会代表或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事由与依据;
(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听证员的姓名、职务;
(四)听证会代表或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
(五)注意事项;
第十三条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行政许可办理期限内。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许可申请人。
第十四条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和到场情况;
(二)听证主持人介绍记录员、听证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告知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宣布听证开始;
(三)听证主持人宣读听证纪律和听证会场有关注意事项;
(四)审查该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人员提出审查意见并陈述理由,提供有关依据、证据等材料。
(五)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听证会代表对听证事项发表意见;
(六)有关各方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最后陈述;
(八)听证笔录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或者补正后签字或者盖章。无正当理由又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记录员应记明情况;
(九)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十五条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听证事项名称;
(二)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听证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以及职业、职务等基本情况;
(四)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方式;
(五)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提出的审查意见及陈述的理由;
(六)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听证会代表发表的意见;
(七)有关各方进行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八)听证参加人的签字或者盖章,或者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情况说明;
(九)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十)听证主持人认为需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听证参加人有权查阅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听证无法按期举行的;
(二)当事人申请延期,有正当理由的;
(三)可以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听证的,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说明理由。
延期听证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在五日内举行听证,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听证主持人认为听证过程中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提出的事实有待调查核实的;
(二)因不可抗力导致听证参加人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三)应当中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中止听证的,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说明理由。
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或主管机关应当在五日内恢复听证,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四篇: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
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被许可人取得行政许可后的监督,预防违背法定许可条件规定的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卷烟市场健康发展,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市、县局对取得烟草专卖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行为,按照属地管辖,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第三条市、县局根据规范卷烟市场秩序的需要,确定适宜的监督检查方式,如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或全面检查、自查或抽查、现场检查或书面检查、突击检查或例行检查、随机检查或有因检查等。
第四条监督检查要目标明确、科学安排,根据检查目的事先拟订计划。检查次数按照《卷烟零售户户籍化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实施监督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后方能进行,并不得妨碍被检查人的正常营业秩序。
执法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检查、查阅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有关书面材料、谈话调查等形式,履行监督职责。
第六条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书面记录,并可同时摄影摄像(法律、法规禁止摄录的除外),连同处理结果,由执法人员签字归档。
第七条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的,若当即能够改正的,现场责令改正;若需要一定期限改正的,向被检查人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则移交案件审理部门处理;依法应当撤销或注销行政许可的,则移交证件管理部门处理。对限期改正和受到行政处罚的被检查人,应进行复检。
第八条市、县局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行政处罚决定于每季度结束后十日内制作电子文本,以便更新本局信息公开内容。
第九条执法人员应当做到监督、规范与热情服务并重,文明执法,廉洁办事。若借监督检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违法进行监督检查,依照《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条本制度由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第六章 统计行政许可制度
第六章 统计行政许可制度
主要内容:
l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l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制度l涉外调查项目审批制度
统计行政许可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统计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根据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统计行政许可项目有三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和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审批。其中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和涉外调查资格认定属于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统计工作和涉外调查工作的法律资格的行政行为,涉外调查项目审批是指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实施涉外调查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为。第一节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是针对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提出的专业资格要求。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负责编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教务规则等工作;统一设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等。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其具体职责是:
1.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的设定、试卷的印制、组织阅卷和成绩登记造册等工作;
2.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
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印制、编号、颁发和管理工作;
4.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
5.依法查处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违法行为等。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和成绩通知等工作;受理统计从业资格申请,并对其进行初步审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送达工作;依法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等。
考虑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际和具体情况,为在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中体现便民的原则,提高统计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作了例外规定,即规定在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决
以行政机关是否可以主动做出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一般可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两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相对方的申请,是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相对方不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授予其统计从业资格。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规定,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申请统计从业资格,除具备一定的条件外,行为人还必须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事先公布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考试的时间是每年10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会计与统计核算、统计实务专业大专,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可免予参加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单科成绩合格的人员其合格成绩在二年内有效,逾期成绩自动作废。
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在向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二是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三是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四是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具备相应规定学历的免试人员在提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时,除提交前述所规定的材料外,还需同时提交本人学历证书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单的人员,应当自收到领取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单通知之日起二年内,向承办机关提出统计从业资格申请,逾期成绩自行作废。(二)受理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承办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申请人依法不需要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承办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三)审查
定,可以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对统计从业资格申请的审查,分为初步审查和终审。统计从业资格认此外,鉴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性,规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负责所属单位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二、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统计从业资格作为一种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实施。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主要有申请、受理、审查与决定等。(一)申请
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应当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意见。初步审查完毕后,承办机关应当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由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进行终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进行终审的时间为二十日,自收到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算。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不能在二十日内审查完毕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将审查期限再延长十日,但应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四)决定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在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查后,可分两种情况分别做出决定: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做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颁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加盖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印章。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做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同时还应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一种资格证明文件。(一)持证人员的范围
一般来讲,具备统计从业资格的人,都应当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规定,已经取得统计员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则无需再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可凭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直接从事统计工作。(二)证书的使用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依法使用,不得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统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或损坏的,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可持有效证明,向原承办机关提出补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申请。原承办机关进行审查后,报原发证机关依法予以补发。(三)继续教育
统计从业资格的实施机关和承办机关,应当加强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统计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具备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第二节、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一、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
《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10月13日以国家统计局令第7号公布的《涉外调查管理办法》对涉外调查机构的资格认定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前一年内开展三项以上调查项目,或者调查营业额达到三十万元;有严格、健全的资料保密制度;在最近两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
四、申请程序
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应当提交的文件包括,涉外调查许可证申请表以及用以证明其符合申请条件的其他材料。
国家统计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逾期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地理由告知申请人。决定批准的,颁发涉外调查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关于涉外调查许可证件的有关规定
《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涉外调查许可证应当注明调查机构的名称、登记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住所和颁发机关、颁发日期、编号、许可范围、有效期等项内容、涉外调查机构的名称、登记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住所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原颁发机关申请变更涉外调查许可证。
关于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作了明确规定,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涉外调查机构需要延续涉外调查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颁发机关提出申请。逾期未提出的,将不再延续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终止涉外调查业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后三十日内,向原颁发机关缴回涉外调查许可证。涉外调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应当在届满后三十日内,向原颁发机关缴回已过期的涉外调查许可证。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伪造、冒用或者转让涉外调查许可证。第三节、涉外调查项目审批制度
与涉外社会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制度相同,《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涉外调查管理办法》对涉外调查项目审批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
根据《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对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的审批。涉外调查机构申请批准涉外社会调查项目,调查范围跨省、自治区、该《办法》将涉外调查机构定义为“依法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向国家统计局提出;调查范围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第十条、第十一条以及第十四条第二款,对涉外调查许可证的申请条件、受理机关、申请材料以及审批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机关
根据《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为涉外调查机构进行资格认定的机关。其中,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调查范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向国家统计局提出;调查范围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提出。
三、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应当符合的条件
《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了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经营范围或业务范围包含市场调查或者社会调查内容;具有熟悉国家有关涉外调查管理规定的人员;具备与所从事涉外调查相适应的调查能力;在申请之日
行政区域内的,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提出。
二、申请涉外调查项目应当提交的文件
《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涉外调查机构申请批准涉外社会调查项目时,应提交下列文件: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申请表;涉外调查许可证复印件;委托、资助、合作的合同复印件;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内容、范围、时间、对象、方式等;调查问卷、表格或者访谈、观察提纲;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其他背景材料。
三、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
《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对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做出了具体规定:国家统计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逾期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决定批准的,发给涉外社会调查项目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经批准的涉外社会调查项目,不得擅自变更;需要变更的,涉外调查机构应当就变更部分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依据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变更的决定。
经批准进行的涉外社会调查,应当在调查问卷、表格或者访谈、观察提纲首页显著位置标明并向调查对象说明下列事项:涉外调查许可证编号;调查项目的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本调查为调查对象自愿接受的调查。第四节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
1994年7月20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确定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1996年5月15日和2009年6月27日,先后两次修订的《统计法》均以法律形式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规定,肯定了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成果。统计实践证明,周期性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及行政记录,都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
二、统计调查方法(一)周期性普查
周期性普查即根据事先确定的周期(5年或10年),通过逐个调查各个统计调查对象在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的提供反映国情的国力的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周期性普查取得的统计数据,具有全面、系统、准确、可靠的特点。
情国力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以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单选
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
B.统计监督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两大部分组成。D.经济循环账户体系
【解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大部分组成:①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资产负债表;②经济循环账户体系,由国民经济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产业部门账户组成。
二、多选
1.根据最新修订的《统计法》,对统计科学技术的法律规定有()。
A.加强对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研究B.改进统计调查方法C.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但是普查的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可能年年搞,【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只能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即根据概率理论,从全体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出部分样本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取样本单位数据,并据以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经常性抽样调查具有社会投入少、调查效果好等特点。在我国已有相当部分的统计调查项目,如农产品产量调查、城乡住户调查等,都是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取得统计数据的。(三)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的调查,能够掌握比较全面、完整的统计资料,了解总体单位的全貌。重点调查是在全体调查对象中选择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因而所取得的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四)行政记录
行政记录是指行政部门为实现管理、控制和服务等目的,通过办证、登记、审批等方式收集并保存的关于自然人或其他社会实体的相关信息。对利用行政记录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不要再通过其他统计调查方法获取,以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上述统计调查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依照《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以有效发挥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总体优势,不断完善统计调查方法,提高我国统计的科学性。
鉴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统计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重大国
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2.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A.搜集B.处理C.传输D.共享E.存储
三、判断
1.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高层次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
【解析】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又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
2.准确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的统计资料,不仅是统计调查对象如实填报的反映,而且必须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态势。(√)
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一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解析】修订后的《统计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的反映,而且必须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