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新型和外观无效请求证据运用
从“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案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无效请求的证据运用
两家以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公司,因一件名称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专利陷入了一场专利权无效纠纷之中。在专利权人一纸诉状将被控侵权人告上法庭后,被控侵权人又针对专利权人的一件实用新型专利和与该专利产品的外观相关的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以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为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日前,专利复审委对两起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从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后,分别作出第15604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和第1549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前者宣告维持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后者宣告外观设计专利权全部无效。
“这两起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无效证据完全相同,但是相同的证据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审查员、此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请求案件主审员袁丽颖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针对相同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针对相同的证据,却获得不同的审查结果,其根源在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对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证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惹争议
“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是一种轻型房屋,因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在各种旅游度假风景区广受欢迎。2004年12月30日,北京佳木装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佳木装饰)就名称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产品的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于2005年8月31日获得授权;同年12月31日,专利权人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名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产品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于2006年1月25日获得授权。
2009年12月,北京佳木装饰发现上海康伯豪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康柏豪建筑)在生产、销售其已经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并将其公司的图纸和工程案例照片登载在阿里巴巴网站和上海康柏豪建筑网站上做广告宣传。2010年3月,北京佳木装饰以上海康伯豪建筑涉嫌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4月,上海康柏豪建筑针对北京佳木装饰涉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两件涉案专利早已公开使用、分别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为由,向专利复审委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上海康柏豪建筑所提供的证据即为北京佳木装饰在诉讼阶段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和起诉状所附的涉案专利的产品公开使用的照片。
随后,经过形式审查,专利复审委受理了上述两件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2010年8月,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和外观设计申诉处分别组成合议组,先后针对涉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口头审理。双方当事人均参加了上述两起无效案件的口头审理,在经过认真细致的审查后,专利复审委分别作出上述两件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相同证据在不同案件中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起是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一起是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两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相同、证据也相同,其审查过程也充分证明了相同的证据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到该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审查中,合议组将上海康柏豪建筑所提供的证据中所示出的照片与涉案专利相比较可知,所述照片仅能反映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不能反映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内部结构特征,而涉案专利为实用新型专利,在其权利要求中明确限定了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内部结构。
“本案中,若提供的证据仅涉及了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产品的外观,没有公开产品的内部结构特征,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所述内部结构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证据不能破坏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组成的合议组审查后认定,仅凭证据中的照片所公开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不能判断其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为同样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因此,对上海康伯豪建筑关于涉案实用新型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有关新颖性的无效理由不予支持,并作出维持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的决定。
具体到该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审查中,北京佳木装饰所提供的证据包括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照片,所述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与外观专利中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用途相同,但将照片中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与外观专利相比较可知,两者的整体视觉效果基本相同,仅存在细微差别,但这些细微差别对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整体视觉效果不具有显著影响。在专利权人没有提出有力反证予以证明并且没有陈述充分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专利复审委外观申诉处组成的合议组对属于专利权人一方的起诉书中的内容的准确性予以确认。同时,涉案外观设计专利和在先设计的不同点不足以对二者的整体外观设计产生显著性影响,则二者属于相似的外观设计。因此,合议组认定,所述外观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故作出宣告外观设计专利权全部无效的决定。
我国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袁丽颖表示,由上述两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可见,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不同,由于请求人提交证据中的照片仅能反映产品外观,未公开产品的内部结构,因此专利权人的外观设计专利被宣告无效,而实用新型专利得以维持。
总而言之,当事人在对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提起无效宣告请求时,应根据两类专利保护范围的不同,提供具有证明力的相关证据。(知识产权报 记者 薛飞)
第二篇: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书
专 利 权 无 效 宣 告 请 求 书
一、本表应当使用中文准确填写,文字应当打字或印刷,字迹为黑色,提交一式两份。
二、本表第①栏由专利复审委员会填写。
三、本表第③栏多个请求人共同提出一件无效宣告请求的,无效宣告请求不予受理,但属于所有专利权人针对其共有的专利权提出的除外。无效宣告请求人是单位的,应当填写单位正式全称,并与所使用的公章上的单位名称一致,同时填写组织机构代码、注册国家(地区)和营业所所在地和地址;无效宣告请求人是个人的,应当填写本人真实姓名、居民身份证件号码、国籍、经常居所地和地址。
四、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由指定的收件人代替请求人接收专利复审委员会所发信函,无效宣告请求人是单位且没有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在本表第④栏填写收件人,其他情形下可以不填写收件人,收件人只能填写一人,填写收件人的,还需要同时填写收件人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号码;请求书中未指明收件人的,无效宣告请求人为收件人。
五、本表第⑤栏,应当填写经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的专利代理机构名称并注明机构代码,专利代理机构指定的专利代理人不得超过两人,并注明专利代理人执业证号。
六、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5条的规定,应当在本表第⑧栏,结合提交的所有证据具体说明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并指明每项理由所依据的证据。请求人提交多篇对比文件的,应当指明与请求宣告无效的专利最接近的对比文件以及单独对比还是结合对比的对比方式,具体描述涉案专利和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是结合对比,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结合方式的,应当指明具体结合方式。对于不同的独立权利要求,可以分别指明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七、本表第⑦、⑧、⑨栏填写不下时,应当使用A4纸作为附页续写。
八、本表⑨栏应当写明附具证明文件的名称、份数、页数、原件或复印件。证明文件为专利文献的,在文件名称一项应当注明专利号或申请号。证明文件为非专利文献的,应当注明文献的名称、出版日期。有证明人的应当写明证明人的姓名、身份证号、职业、工作单位和地址。
九、本表第⑩栏,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由专利代理机构加盖公章,未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无效宣告请求人为个人的应当由本人签字或盖章;无效宣告请求人是单位的应当加盖单位公章。
十、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7条的规定,无效宣告请求人可以在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之日起1个月内增加理由或者补充证据。逾期增加理由或者补充证据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不予考虑。
十一、根据审查指南第4部分第8章第2.2.1节关于外文证据提交的规定,当事人提交外文证据的,应当提交中文译文,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交中文译文的,该外文证据视为未提交。当事人应当以书面方式提交中文译文,未以书面方式提交中文译文的,该中文译文视为未提交。当事人可以仅提交外文证据的部分中文译文。该外文证据中没有提交中文译文的部分,不作为证据使用。但当事人应专利复审委员
会的要求补充提交该外文证据其他部分的中文译文的除外。对方当事人对中文译文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在指定的期限内对有异议的部分提交中文译文。没有提交中文译文的,视为无异议。对中文译文出现异议时,双方当事人就异议部分达成一致意见的,以双方最终认可的中文译文为准。双方当事人未能就异议部分达成一致意见的,必要时,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委托翻译。双方当事人就委托翻译达成协议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委托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翻译单位进行全文、所使用部分或者有异议部分的翻译。双方当事人就委托翻译达不成协议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自行委托专业翻译单位进行翻译。委托翻译所需翻译费用由双方当事人各承担50%;拒绝支付翻译费用的,视为其承认对方当事人提交的中文译文正确。
十二、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99条第3款的规定,无效宣告请求人应当自提出请求之日起1个月内,缴纳无效宣告请求费。期满未缴纳或者未缴足的,视为未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十三、费用可以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缴纳,也可以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如通过邮局汇付,收款人姓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收费处;商户客户号:110000860。如通过银行汇付,开户银行:中信银行北京知春路支行;户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账号:711***66032。
汇款时应当准确写明申请号、费用名称(或简称)及分项金额。未写明申请号和费用名称(或简称)的视为未办理缴费手续。
十四、如需要对几件专利权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的,应当分别提出并缴纳有关的费用。
第三篇: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
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
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卞建林 邹长恩
最近一段时间,若干个刑事冤假错案的曝光,使如何防止与纠正冤假错案问题在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大背景下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证据问题。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石,是办案质量的保证。在此谨结合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从规范证据运用的视角提出防范冤假错案的几点看法。
严格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亦即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是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冤假错案的核心问题。1979年刑事诉讼法便要求认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必须“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证据理论上,“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描绘的认定案件事实、审查判断证据总体所要达到的状况,属于客观证明标准。然而,任何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事实认定者的主观判断。“无论采用何种证明标准,对于是否符合此一标准之证明程度之判断无法求诸客观的数量化——对证明程度所为之判断,不外为法院主观之符合度判断。”同时在司法实际中具体把握是否达到法定证明要求,离不开一些量化的标准。据此,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对“证据确实、充分”专门作出解释,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这一条件是“证据裁判原则”的体现,也是认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即凡认定关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和应否对其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事实,都需有相应的证据证明。无证据即无事实认定。
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这一条件强调的是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要求凡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本身应当经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属实,包括刑诉法修改新增加的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查证。
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条件要求办案人员在每一证据均查证属实的基础上,经过对证据的综合审查,运用法律知识和逻辑、经验进行推理、判断,对认定的案件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排除合理怀疑”是指办案人员对于认定的事实,已没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据的怀疑,实际上达到确信的程度。
要防止和杜绝冤错案件的发生,必须严格坚持法律规定的证明标准,不符合标准就不能定罪。在证明标准上不打折扣,不降低要求,不搞留有余地,守住证据的底线。
正确对待口供
口供是一种重要的证据,但轻信口供,过于依赖口供,则是办案的大忌。特别是以非法方法甚至刑讯逼供获取口供,在口供反复、口供与其他证据存在矛盾或者其他有罪证据不充分时主要依赖口供定案,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办案人员错误对待口供的情况往往表现为:或者在观念上坚持“有罪推定”,产生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先入为主,对口供偏信轻信,不能客观、全面收集证据,不重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据的收集和核查;或者在有罪证据不充分或证据之间不能相互印证、存在矛盾时,通过反复讯问,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来解释、消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或者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情况下,不能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和无罪辩解,不去认真分析和核查翻供原因,而是简单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期间的认罪供述、讯问笔录来坐实案件,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根据。
正确对待口供,避免口供成为冤假错案的“导火索”,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认识口供。既要认识到口供的价值,更要警惕虚假口供的危害。二是要合法取得口供。要绝对禁止刑讯逼供,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一旦发现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要坚决依法排除,不能作为有罪的定案根据。三是要加强对口供的审查。一方面要防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趋利避害而隐瞒事实真相或者编造谎言,另一方面更要防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刑讯逼供而屈打成招。需要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身情况和供述动机,重点审查口供取得的过程、口供是否前后一致、口供是否符合常理和口供是否存在矛盾等方面。四是要重视口供的补强。由于口供具有很高的虚假可能性,在运用口供认定案情时,必须有其他证据补强其证明力。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也强调:“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结合控辩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以及被告人的全部供述和辩解进行。被告人庭审中翻供,但不能合理说明翻供原因或者其辩解与全案证据矛盾,而其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可以采信其庭前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辩解存在反复,但庭审中供认,且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可以采信其庭审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辩解存在反复,庭审中不供认,且无其他证据与庭前供述印证的,不得采信其庭前供述。”
重视实物证据
“正确对待口供”和“重视实物证据”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言词证据可能受到提供者自身记忆和表达能力、趋利避害的心理或者外部环境的刺激等影响,从而导致事实认定者难以审查判断其真实性,相比较而言,实物证据客观性较强,不像言词证据那样易受到干扰。所以,在处理刑事案件时,特别是处理“命案”时,要重视实物证据。
在未提取到实物证据,主要根据其他证据定案的情况下,应当特别慎重,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最近“洗冤”的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因片面依赖口供忽视实物证据而导致的刑事错案。从此案中人们应当反思:在命案中,没有充分证明有罪的实物证据能不能定案?存在实物证据但只能证明有犯罪结果发生却不能证明犯罪行为由被告人所为时应当如何处理?
在充分认识实物证据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实物证据的审查。实物证据往往需要通过鉴定才能发挥证明作用,而鉴定则混杂了鉴定人的主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修改后刑诉法在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的同时,完善了对鉴定意见的审查程序,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在法庭审理中,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在司法实践中,要认真贯彻修改后刑诉法的这些规定,切实加强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运用。
禁止非法取证
非法取证包括非法取得言词证据和非法取得实物证据。综观业经披露的冤假错案,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非法取证和刑讯逼供的情况。尤其是刑讯逼供,不仅严重践踏诉讼参与人的人权,极大地损害司法公信力,更是造成冤错案件的重要原因。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规范司法行为、遏制刑讯逼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规定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并规定对讯问过程实行录音录像的制度。同时在立法上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我国刑事诉讼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障”的思想,认为手段为目的服务,只要最后发现事实真相,采用什么方法破案都具有正当性。在此诉讼观念影响下,传统证据理论强调的是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而忽略证据的合法性和证据能力。随着刑事诉讼理念的发展和更新,刑事诉讼不仅追求实体公正,还要追求程序正义;不仅追求惩罚犯罪,还要重视保障人权。对于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特别通过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一旦发现,要坚决排除,绝对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既是对当事人负责、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办案人员、办案机关和整个司法制度负责。
禁止非法取证,既要事先防范,也要事后制裁。从性质上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属于事后程序性制裁措施,是以“阻却违法理论”为基础,认为通过非法证据的排除能够对未来潜在的侦查人员违法行为产生恫吓和阻却,进而实现一般预防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刑事诉讼中排除非法证据是有代价的,除排除非法证据需要较大耗费刑事司法资源并延误诉讼进程以外,由于非法证据的排除而不能定案,进而导致有可能放纵犯罪以及非法证据本身对公安司法机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因此,办案人员在思想上要时刻保持警惕,坚持程序正义,规范取证行为,从源头上预防非法证据的产生,应该说是对非法证据的一条“治本之道”。
贯彻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是当代各国和国际公约普遍确认的司法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在程序上明确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在证据上明确了举证责任的分配和疑难案件的解决。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的固有之义,要求疑案要做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罪疑从无,刑疑从轻。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就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继续坚持疑罪从无的规定并加以完善。那么,为什么在司法实践中不能贯彻疑罪从无,办案人员往往作出“疑罪从有、量刑从轻”所谓“留有余地”的判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思想认识和诉讼观念方面的问题。
在贯彻疑罪从无、权衡放与判的利弊得失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在观念上澄清:
第一,到底能不能做到既不错判,也不错放。长期以来,我们的司法有一个华丽的口号,叫做“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这种司法口号的思想根源在于对办案人员认识能力的夸大和曲解,其思维的逻辑进路大致如下:从认识路线上,把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简单等同于案件事实是可以查明的;既然案件事实是可以查明的,便要求对一切案件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再正确适用法律,那么就可以做到对一切案件的处理都是正确的。从政治路线上来看,我们是人民的司法,要求对人民高度负责,便强调对一切案件的处理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具体落实到司法方针上,就是“不枉不纵”,即“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实际上,古往今来的司法实践早已证明,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技术水平的相对性、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办案人员的疏漏性以及其他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情况下案件事实是不可能彻底查清的。
第二,在已知案件事实查不清的情况下对疑案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更具体点说,判有可能冤枉无辜,放则有可能放纵坏人,在此两难境地下到底应该如何抉择,这是价值的判断、制度的选择。关于此问题,培根早有明确的回答,多少年来为人们广泛传颂和引用,即“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从我国法治建设实际来说,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早已对此作出明确的价值选择和制度安排。法律明确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错放”或者“错判”,是就客观结果而言的。也就是说,当疑案作无罪处理时,客观上可能出现放纵真正罪犯的结果,而作有罪处理时可能产生冤枉无辜的后果。在制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两种可能性,作出符合我国司法制度本质属性和诉讼活动内在规律的价值权衡和理性抉择。一旦立法作出选择,作为司法人员,在具体裁判案件时是不存在所谓错放问题的。证据不足就应该依法判无罪,也只能判无罪。判无罪是正确的,而不是“错放”,判有罪那就错了。
综上所述,从我国刑事司法实际出发,我们要充分认识规范证据运用在防范冤错案上的重要作用,从严格证明标准,正确对待口供,重视实物证据,禁止非法取证,贯彻疑罪从无等几方面进一步强调和改进工作,守住证据底线,保证办案质量,防止或减少刑事冤错案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山东省邹平市人民检察院)
第四篇: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
提纲:
1.视频:从民事诉讼欺诈中看民事证据的重要性
2.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论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判,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协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1、对神宣誓:又称神誓法,就是当诉讼双方的陈述相互矛盾,冲突时,裁判者便要求双方分别对神灵发誓,以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
2、水审:水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案情的陈述是否真实。
3、火审:是古代神示证据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神证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要被告人接受火或烧红的铁的检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当事人的陈述是否真实。
4、决斗:
(三)对神示证据判断制度的评价
1、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因而有助于维护社会铁序。
2、该制度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3、该制度也表现为在适用过程中对社会上一般人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能力。
二、法定证据制度
(一)概念: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实行有罪推定。
2、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3、具有形式主义和等级性的特点,机械地、僵化地对证据的收集、使用及其证明力进行规定。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评析
1、体现了人类的理性与智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
2、法定证据的有些规则,反映了运用证据的经验。
3、但从本质上讲,法定证据是反科学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残酷性。
三、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
(一)概念: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制度。
(二)主要内容
自由心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法官的理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
3.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构成要件(特征)
(一)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具有客观性。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它存在的形式是客观的;第二,民事诉讼证据反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第三,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二)必须与待证事实存在着联系,即具有关联性。
1、概念:它是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的联系。
2、确定标准:判断有无关联性的标准是:由于证据的存在,使得待证事实的真实或虚假变得更为清晰,从而有助于证明待证事实的真伪。
(三)法律性
合法性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收集证据的合法性
(2)证据形式及形成的合法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证据的形式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当法律规定某些事实或法律行为须用特定形式的证据来证明时,应当使用特定形式的证据。
(3)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4.民事证据制度的种类 第一节书证
一、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凡是用文字、符号表达人的思想,并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称为书证。
书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书证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2、思想内容是以文字或符号记载于一定物品上来表达的
3、思想内容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中的一定事实。
二、书证的分类
(一)以制作书证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公书证和私书证。
(二)按书证的内容分,可分为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
(三)以书证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一般书证和特定书证。
(四)按书证的制作方式不同,可将书证分为原本、正本、副本、复印和节录本。
三、《民诉证据规定》对书证设定的有关适用规则与评析
(一)在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上,要求当事人应当提供书证的原件。
(二)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出示书证原件是一种诉讼的权利。
第二节 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特征
物证是指以其存在、外形、质量、数量、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具有以下特征: 1.可靠性较强。2.稳定性较强。
3.需要结合举证人的说明发挥作用。
二、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一)从实质看,物证是以物体的外形、质量、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而书证则是以物体上的文字符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
(二)从形式看,书证可以用副本、抄本、复印件来代替,而物证则不能代替。
三、《民诉证据规定》对物证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有关适用规则所暴露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其中的多数缺陷与上述对书证设定的适用规则大体相同。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允许一方当事人提供经法院核对无异议的物证复制品问题。
(二)关于无法与原物核对的物证复制品问题。
第三节 视听资料
一、概念和特点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利于保存,便于使用。
3、不论是从来源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具有广泛性。
二、《民诉证据规定》对视听资料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民诉证据规定》对视听资料设定的适用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规定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上,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二)当事人有权要求出示证据的原始载体。
(三)法官对视听资料的审核认定问题。
(四)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一方面依据辩论主义,另一方面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手段。
第四节 证人证言
一、概念与特点
了解案件有关情况而接受法院询问或被传唤到庭作证的人,称为证人。证人向法院就案情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证人具有以下特点:
1、是知道案件情况的自然人和有关单位。
2、是与本案的诉讼结果在法律上无利害关系的人。
3、是能够正确反映案情事实的人。
二、各国对证人的不同认知
1、广义上的理解
2、狭义上的理解
3、除了自然人以外,作为非自然人的“单位”也可以作证人。
三、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作证问题(对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的范围之界定)
(一)大陆法系国家采取基本上对证人的年龄不加限制的做法。
(二)在英美法上,传统的做法是,从法律上讲,未成年本身并不能作为取消作证资格的理由,但是,只要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尚不成熟,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记忆和陈述,那么就可以取消其出庭作证的资格。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年龄没有作明确的限制规定,而主要是从证人的智力状况或精神健康状况来判断证人的资格的。未成年人的作证问题
案例:一当事人系小男孩四岁。一天晚上七点多时,家长从幼儿园将其接回家,发现小孩胳膊红肿,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孩称在幼儿园睡在第三层床上掉下来摔骨折,幼儿园老师开始“认账”,领着看病,后来不承认此事,小孩从三层床上摔下时,当时有三个四岁左右小朋友在场。这三个四岁的未成年人能否作证?其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四、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与不足
(一)法定义务和法律上的后果相脱节
1、我国现行立法并未规定证人负有被强制出庭作证的义务。
2、《民诉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3、《民诉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的评析; 第一,《民诉证据规定》第55条第1款虽然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但并非是从强迫证人出庭作证的角度来作出这一规定的,而是从保障有关证人证言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适格性这一角度来作出规定的。
第二,根据《民诉证据规定》第55条第2款之规定:“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这一条款的规定显然弊端大于有益之处。
(二)民诉立法上未对证人作伪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对证人权益保障明显不力。
(四)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质疑证人证言的程序与规则。
五、实务研究
(一)未到庭作证的补救措施与证言的效力 题例:在我国.因对证人拒绝到底作证缺乏处罚措施,实践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证人常常拒绝出庭作证,但同意人民法院向其调查,在此种情况下,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证人,其申请人民法院可否准许?此类情况在实践中如何办理?
(二)对证人证言的具体认定问题
题例;一方当事人主张口头协议的存在,另一方当事人否认,证人先称记不清,一年后又证明有口头协议的存在。对该证人证言效力如何认定?
(三)举证期限对证人所作相互矛盾证言之影响
案例;在举证期限内,一方当事人提交了证人证言,但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或在开庭当中,另一方当事人又出示了该证人再次作出的与原证言相矛盾(证言)证据,其证据证明力如何判断?理由是什么?
(四)两份内容截然相反书面证言之认定
题例: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却给当事人双方出具相反的书面证言或调查笔录签名认可的“证言”,法院应否采纳?为什么?
第五节当事人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当事人的陈述,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所作的于关案情的叙述。
二、两大法系各国或地区对于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证据的认知。
三、当事人陈述的特征
当事人陈述的显著特征是实与虚、真与假的并存。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据效力
(一)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及拘束法院的效力。
(二)具有证据效力。
(三)不具有证据效力。
第六节鉴定结论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征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专门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后作出的结论。鉴定结论是诉讼证据之一,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独立性。(2)结论性。(3)范围性。
二、鉴定人与证人的区别
证人与鉴定人的区别表现为:
1、是否需要专业知识不同:
2、了解案件事实的时间不同;
3、能否更换不同: 三,鉴定人的确定
确定鉴定人是人民法院的职权。第一,在法院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确定鉴定部门;第二,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共同委托受诉法院指定;第三,法院指定。
在我国确定鉴定部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鉴定部门:另一种是未作规定。四,《民诉证据规定》有关鉴定人与鉴定结论效力的规定
五,关于鉴定制度的实务问题研究
(一)二审法院受理鉴定申请问题
案例:1996年,原告丁某以四张收条为证据向法院起诉,案由为借款纠纷。被告刘某以原被告之间系合伙为由提出抗辩。庭审中,被告称原告提交的一张收条不是其本人签名,并要求笔迹鉴定。后因未交鉴定费而放弃鉴定申请(法庭有询问笔录)。一审判决被告偿还借款。被告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1997年二审判决),之后被告申请再审。2002年,二审法院受理此案,并进行了复查阶段,现在被告要求对四张收条进行笔迹鉴定,以便启动再审。在本案中,二审法院是否应受理被告的鉴定申请?
(二)法院依职权委托鉴定问题
题例:双方当事人都不申请鉴定,法院是否可以根据案情需要依职主动委托鉴定?
(三)重复鉴定问题 一、二、再审鉴定结论不一致。《民诉证据规定》严格限制:认定案件事实的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1)鉴定由当事人申请;(2)重新鉴定符合《民诉证据规定》27条第一款规定;(3)鉴定一般缺陷规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第七节勘验笔录
一、勘验笔录的概念
勘验笔录是审判人员对物证或现场进行勘查检验的纪录。
二,勘验笔录的要求
第一,勘验笔录的内容要客观准确,对物证或现场情况获得一个符合实际的概念;
第二,切忌混杂勘验人员的主观臆测。第三,勘验时应按法律程序进行。
5.视频:最高人民法院规范民事诉讼举证时限
6.民事证据的运用之举证时限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
举证时限制度,义称证据失效制度或证据失权制度,一般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出证明其主张的证据,逾期不举证则该证据丧失证据效力的制度。
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与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
(一)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
1,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理论依据并不妥当 2,它可能会违反两审终审制度。
3,它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
4,在实践中很可能被部分当事人滥用而造成无理缠讼或拖延诉讼的恶果,导致整个诉讼费用增加,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5,容易造成诉讼突袭,有悖于诚实信用、诉讼公平的原则。
(二)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必要性,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是落实举证责任的必然要求
2,举证时限制能够确保诉讼公正、公平
3,追求程序安定价值需要确立举证时限制度 三,《民诉证据规定》之前的举证时限制度 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对法定举证时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具有相对的明确规定相结合。
(二)对举证时限加以限制本身缺乏法律根据,只得借助法院职能采指定举证时限,弊端较大。
(三)法院调查阶段可以反复多次进行。
四、《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设置与应用效力
(一)《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定位模式 《民诉证据规定》在举证时限的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协定举证期限②法定举证期限③指定举证期限。
1,所谓协定举证期限是由当事人之间采用协商达到一致的方式所确立的举证期限,但应当经过法院的认可
2,所谓法定举证期限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从立法的角度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其二,凡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为举证期限届满的时间。
3,所谓指定举证期限,是指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以及当事人遇有特殊情形需要补充证据或者提供新的证据所确定的举证截止期限。
(二)《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确立的失权效果与例外规定 1,失权效果:《民诉证据规定》第34条设定了举证时限制度的一般原则及相应的失权效力,包括:第一,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第二,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法院不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2,例外规定:《民诉证据规定》在有关条款内对“新的证据”的设定主要以下情形:
(1)在举证时限届满后进行证据交换时,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提出的新证据:
(2)在一审中,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
(3)在一审中,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4)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5)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_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6)在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在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7)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第五篇:2.答复无效请求的意见称述书格式
答复无效请求的意见称述书
R65{A33,A22.2/3,A26.3/4,R43.1,R20.2} A31.1(不是无效理由)尊敬的专利复审委员会:
本意见称述书是针对无效请求人(姓名)于X年X月X日对专利号为XXX、申请日为XXX,授权日为XXX,优先权日为XXX、专利权人为XXX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的答复,具体答辩意见如下:
一、理由和证据分析
无效请求人在请求书中以本专利提出了以下无效理由: 理由1:… 理由2:…
提供了以下对比文件作为证据:
对比文件1:发明名称:XXX、申请号:XXX、申请日:XXX、授权公告日、优先权日;
对比文件2:...1、无效宣告请求书中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x个无效理由,其中第y个理由“XXX”,不属于R65条规定的无效宣告请求理由,专利权人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对此第y个无效宣告请求理由不予考虑。
2、请求人于X年X月X日提出了对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无效请求和对比文件1,于X年X月X日提交了补充意见和对比文件2,已经超出了其提出无效请求之日起1个月的举证期限,专利权人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对X年X月X日提交了补充意见和对比文件2都不予考虑。
3、抵触申请(申请在前、公开在后且均是向国知局提出----只能用于评价新颖性)
4、现有技术(授权、公开在申请日之前---可以用于评价新颖性和创造性)
5、优先权(相同主题+优先权12个月期限内)
二、修改说明(删除、合并、技术方案的删除)
针对无效请求人提出的理由和证据,并根据审查指南中关于无效答复中修改方式和修改原则的相关规定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了以下修改,以使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符合A22.2/3中关于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规定,具体修改如下:(1)专利权人将原权利要求1,再将原从属权利要求2、3…合并作为新的独立权利要求1,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来自说明书X页X段以及说明书附图X,且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也没有扩大原专利的保护范围,符合A33、R以及审查指南中的相关规定。
(2)删除原权利要求X中的并列技术方案“XXX”后,修改标号作为独立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力要求2,修改后的从属权力要求2的技术方案来自说明书X页X段以及说明书附图X,且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也没有扩大原专利的保护范围,符合A33、R以及审查指南中的相关规定。
(3)单一性不是无效理由,不需要分案申请。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为:…
三、关于新颖性(单独对比原则)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分别相对于无效请求人提供的对比文件1或对比文件2具有A22.2规定的新颖性,具体理由如下:
(1)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或对比文件2相比具有A22.2规定的新颖性。
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增加了区别技术特征“XXX”。
对比文件1中主要公开了“XXX”,不论是在对比文件1的文字还是附图中均未披露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相比符合A22.2规定的新颖性。
对比文件2中主要公开了“XXX”,不论是在对比文件2的文字还是附图中均未披露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因此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2相比符合A22.2规定的新颖性。
(2)修改后的从属权利要求2、3…均为独立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因此从属权利要求2、3…分别与对比文件1或对比文件2相比具有A22.2规定的新颖性。
四、关于创造性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相对于无效请求人提供的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结合具有A22.3规定的创造性,具体理由如下:
(1)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2以及公知常识结合具有A22.3规定的创造性
审查意见通知书所提供的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相比,对比文件1与本发明技术领域相同,解决的技术问题相近,且公开本文中的相同技术特征也比较多,所以确定对比文件1为最接近现有技术。与最接近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相比,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相比的区别技术特征是“XXX”,该区别技术特征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XXX”。同时最接近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其他地方也没有披露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区别技术特征,即没有解决此技术问题的启示。
情况(1)同时对比文件2中也没有披露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区别技术特征,且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也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公知常用手段,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情况(2)虽在对比文件2中披露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XXX”,但该区别技术特征在对比文件2中解决的技术问题是“XXX”,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所解决的技术问题“XXX”不同。同时应用该区别技术特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也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公知常用手段。所以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2和公知常识结合没有给出将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上以解决此本发明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XXX”的启示,由此可知从上述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2和公知常识得到该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
修改后独立权利要求1所提到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有益效果),具有显著进步。(实用新型:具有进步)
综上所述,修改后的独立权利要求1相对于最接近现有技术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2以及公知常识结合,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符合A22.3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2)修改后的从属权利要求2、3…均为独立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因此从属权利要求2、3…相对于最接近现有技术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2以及公知常识结合,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符合A22.3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五、其他无效理由
(1)权利要求X没有以说明书为依据;(A26.4支持问题)(2)权利要求X无引用基础;(A26.4清楚问题)
(3)单一性不是无效理由---请复审委员会不予考虑(A31.1)(4)对理由未提供具体说明---请复审委员会不予考虑(5)对证据未具体说明理由---请复审委员会不予考虑(6)说明书为充分公开(A26.3)(7)缺少必要技术特征(R20.2)
综上所述,专利权人认为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2…已消除了无效请求书中无效宣告的理由所涉及的缺陷,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驳回请求人所提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并在上述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维持专利权有效。
代理人 :XXX,联系电话:XXX。
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