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思路与对策
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
村 官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思路与对策学生姓名:年 级:所在县区:指导教师:
靳名星 农村干部学校09级3班 曲 阜 市 牛洪华 职称 高级讲师
2011年5月10日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思路与对策
学 生:靳名星 专 业:经济管理 指导老师:牛洪华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机制作用与政策推动的结果,目前正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从国内各地的实践看,土地流转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规模化经营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同时,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实践还阐释了它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现行土地制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布局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规模经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前 言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起,中央就一直高度重视。198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允许农户经集体同意可以转包承包地给种田能手,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支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决定》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指向。可以看出,中央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精神与政策是明确的、连续的,而且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起,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就已出现。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下发展很快,虽然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易统计,从山东济宁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形势来看,我这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1是流转形式多样化。
从目前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和租赁。从发展趋势看,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较快。“土地入股”由于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使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收入,因而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
1.2是经营主体多元化。
农村土地经营主体正发生着由农户单主体向城乡单位、企业、业主等多种成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拥有资金,管理优势的现代企业参与到农村土地经营之中。由土地流转而带动的产业转移、资金转移、技术转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整合着城乡资源,促进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3是流转动机现代化。
免征农税前,集体和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现在流转的主要动机演变为如何增加收入扩大种植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新增流转面积主要流向专为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现金或粮食折价为主。流转的土地以经营高效农业项目为主,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从全国的土地流转现况看,至少说明两点:一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土地对于农户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出现了分化,土地流转已经由潜在需求 变成了现实需求。当然,这种需求具有地区差异。二是在土地流转的需求下,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村土地制度,已显得非常必要。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是,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是,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较效益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瓶颈。基于这一认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目前,我国农村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比重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七成。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三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0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四是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35亿,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
近年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9年,我国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但是,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迟缓。因此,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作用机制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和实地的考察,我们发现,市场机制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对土地流转的调控作用:
3.1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现价格,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会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国内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都是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土地交易市场体系上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均在相应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公开,受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监督,确保了土地流转价格的真实性,土地流转的供求集中于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市场流动性强。土地流转价格反映了真实的市场供求。
3.2土地流转以有形市场为平台,降低了流转中的交易成本
实践中国内农村土地流转成规模的县市大都投资建立了土地交易大厅,交易大厅建立的土地交易信息系统用于收集和存储土地流转信息,包括土地面积、期限、价格、土地位置、农户信息等,交易大厅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并在当地统一发布,依托土地交易大厅,当地土地流转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传递出去。土地交易大厅供有标准的、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只要土地流转申请者符合土地流转要求,均可获得免费的土地交易合同,这也降低了土地因签订合同而产生的成本。可以看出,通过土地交易大厅这个“有形市场”,不但降低了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效率。
3.3土地流转以制度规范为约束,减少和控制了流转双方的矛盾纠纷。
为提供土地流转的可循依据和政策保障,许多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了“推进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或具有类似精神的文件。这些地方文件的出台有利于规范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地方文件”一方面要求要设立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咨询机构,使农户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合法性与政策支持,详细了解土地流转的法律程序,杜绝农户间的“私下流转”和“不规范流转”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文件”对土地流转程序做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要求土地供求双方需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进行登记,流转双方在土地流转市场经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由经管部门进行见鉴证。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应的仲裁庭或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这些机构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土地流转纠纷调节处理机制,经过制度规范的土地流转,对于减少和控制流转双方的矛盾和纠纷有很大作用,切实保护了流转双方的切身利益。
4、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实际效果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出现农村的土地流转现象到今天,土地流转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在实践中,土地流转已经显现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回答了人们对他的质疑和疑问。
4.1土地流转能否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变目前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获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两大目标。要维护国家和粮食安全。就必须确保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下降,农业土地的用途和性质不变更,从而确保粮食的生产能力不被削弱,据人民日报报道,2010 年小麦、玉米、水稻全面增产,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长2.9%,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加:亩产达到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6.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实践证明,土地流转绝对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4.2土地流转能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实际推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民收入增加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土地流转可以使农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规模经营者、集约经营者集中,弥补分散经营的陷,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相对于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范经营有利于高新技术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土地规模经营还可以避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业生产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二是土地流转重新配置了土地资源,催生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并进一步吸引他们投资经营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业经营效益,并推动了周边农户农业经营性性收入的提高,一些流出土地的农户被“返聘”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务工,增加了劳务性收入。三是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在二、三产生的收入。
4.3土地流转能否稳定现行农村土地制度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农村土地由村所有,也可由乡村和级所有”,即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土地所有权不能由集体转让与买卖。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框定,农村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就显得十分重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新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作了规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从全国实践看,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遵循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土地用途,没有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如租金、股份分红等。土地流转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发展的角度稳定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遵循了中央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
4.4土地流转能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布局
在原有的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无法流转,加之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这势必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确合理分布。然而,土地流转则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土地流转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进而使得农村劳动力除了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还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营销、配送、服务等农业产业化链条行业,使农村劳动力的内部分布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还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产业外部斩合理布局。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加速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这些都有力的阐释了土地流转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布局的积极作用。
4.5土地流转能否推动农业现代化
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均转变传统的农 业增长方式。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集中经营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由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满足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客观上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束缚,这也是我国农业必须迈出或要改革的一步,这一步既是思想的变革,又是体制的变革,实践中,通过土地流转,各地农业生产正在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正在加速显现。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各地正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得到了强化,通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途径,各地的农村土地资源变成了财富,客观上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农村稳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践上全国各地正因地制宜顺应农户对土地流转时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流转。土地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生产,但也应当指出,土地流转的模式、规模、速度、效果在全国各地差别较大,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环境与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田静婷,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10.3 [2]方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运行机制研究,科学发展观。2010.4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报告(模版)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现代化大农业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立即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辖x镇x乡,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耕地总面积x万亩。经调查统计,全县累计流转土地x万亩,实现规模经营土地x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x%,其中:种植业合作社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农机合作社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家庭农场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涉农企业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场县共建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按规模经营面积划分,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亩以上,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在强化领导上抓落实。我县把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合作化规模。
合作社“三位一体”运作架构,鼓励村组干部领办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每人领办1个经营面积超2000亩的合作社,包乡县领导和包村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包抓1个新建面积超2000亩的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7万亩。我县的x镇x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规模经营土地1.2万亩,覆盖全镇2个村17个屯。五是实施企业牵动推进模式。围绕十大特色经济,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今年,我县依托x生物、x米业、x薯业等龙头企业,组建了万寿菊、水稻、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落实万寿菊、水稻和马铃薯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3万亩和4万亩以上。六是实施大户引带推进模式。培植种地大户和家庭农场x户,平均每户达到x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x万亩以上。
(四)突出重点,在强化服务上抓落实。一是强化宣传发动。除采取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单、召开各级推进会议等常规措施外,集中精力突出打造了一批标杆村屯和标杆地块,在促使群众了解政策、拥护政策的同时,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施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真正明白什么是规模经营、在内心上接受规模经营,切实提高了主动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培训。聘请农垦专家,指导备春耕生产,并印发指导意见10万余份,达到每户1份。由农口各部门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深入全县x个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特色作物栽培等专题培训,印发技术资料7万份,培训农民5.1万人次。三是强化机构建设。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档案全部实现微机化管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服务站必须做到“四有”:即有专门办公室;有专门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有工作图版;有土地流转专门信息发布专栏。四是强化劳务输出。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同时,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拉动当地农民就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推动土地规模流转。
三、主要成效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种田能手、专业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大量土地经营权后,通过集中管理,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转让方在将土地转出获得相应转出收益的同时,通过外出务工还可获得一份收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了乡村经济。二是规模化经营使农业投入更加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后,由一家一户分散投入转变为一户集中投入,必然引起农资市场、农机作业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等内在变化,在总供需量不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市场高效运转、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三是规模经营促进了与农业龙头企业密切联合。规模经营本身对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吸引力,同时龙头企业也有效带动规模经营,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方面,龙头企业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导规模经营,减少投入风险。另一方面,经营业户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良的原料资源保证,减少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共赢。四是规模经营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目前已经实现规模经营的实例看,组织规模经营的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的经济基础普遍较好、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信誉度较高,更大规模经营财力不支,需要资金支持,这就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群众流转积极性还不够高。受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束缚,有的农民恋土情结较重,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有的农民担心通过村集体长期流转土地会丧失土地承包权,对土地流转持谨慎观望态度。有的地方因个别农户不同意流转,使得土地无法成方连片的流转,从而影响了规模经营。二是个别流转行为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民间私自流转存在流转手续不完备,不到村级组织备案问题。
第三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制度改革,没有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若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加速城镇化,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植,提高居住环境、收入、教育、医疗、环保等水平。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思路和建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制度改革,没有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村土地无论是流转的方式、流转的范围、还是流转中的价值体现和价格发现,都处于一种初级的水平,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贡献较小。加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城乡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缓解,还有拉大的趋势。世界银行研究指出,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经营土地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农民土地的商业运作和市场价值才能开发体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08年底,我国人均gdp以上3000美元,因此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已有了客观的经济基础,若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加速城镇化,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植,提高居住环境、收入、教育、医疗、环保等水平。
一、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状况
(一)农村耕地流转的特点
1.流转进程趋于加快。为了进一步加快流转进程,一些地区作了不少新探索。
2.流转主体趋于多元。一些社会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参与了农村土地流转,并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参与主体。
3.流转形式趋于多样。随着流转主体的日趋多元化,流转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由过去以转让和互换为主的流转,逐步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
4.区域差异趋于扩大。由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态势。
(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
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依靠国土资源部2008年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文件来执行,《办法》中的土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目前,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长效机制。主要办法是农村目前实行“双置换”,要求农民用承包地换城镇户口和社保,宅基地换楼房。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归属不清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
《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8条和《农业法》第3条重申了这一点。但对“集体所有”的解释,各种法规的界定不一,导致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产权归属不清。这种情况下,村支两委和社干部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管理“越位”现象时有发生,使农村土地流转难以真正按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化组合。有的部门为了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干部福利,抑或作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随意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让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进入农业,以强制性手段和较长的租赁期限,承租大量耕地进行规模开发,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农村土地流转监管落后
现在我国直接面对农民的乡镇一级政府基本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没有真正指导、服务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因为身兼多职无法履行这方面的管理职能,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处于一种无序、失控状态。
(三)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土地纠纷持续不断
一是流转主体混乱。农村土地流转通常牵涉业主、农户和乡镇村社基层组织三方,业主通常是找到村社,村社将业主的流转意愿转告农户,然后由农户委托村社与业主签订流转合同,农户实质上并未与业主直接发生关系,村社在合同中究竟是居间地位还是行政指导地位不明晰。二是流转行为自由随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自行流转的多,报批准、报备案的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协议内容约定不规范、不明确的多,规范明确的少。三是土地流转后随意改变用途。一些租赁业主不按合同约定使用土地,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甚至严重违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的规定,借地堆物、违章建房等投诉时常发生,更有甚者,还占用耕地堆放建材、砖瓦、垃圾等,给日后土地复耕、地上附着物的处理工作制造了诸多不便,很多农户对此不满,引发纠纷。
(四)土地流转过程中强制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流转的实行应该是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这项政策往往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强制实行,很多农地被强制流转。从一些地方的新民居工程看,政府将置换出来的建设用地,全部归政府支配,宅基地的原主人并未分享到土地升值后的收益。这种强制驱动的土地流转是建立在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的,有人甚至称其为“新征地运动”,而在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健全的就业制度的保证下,这种强制流转将会产生一群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保障的“三无人员”。集中住进楼房后,农民生活就会陷入商品化的世界,比如煤气、暖气、水、治安等收费以及因无法喂养家畜等而必须购买食物,这会大幅提高农民日常生活成本并得以固化,显然与农民不稳定的收入存在冲突,增大了生存压力。此外,大部分农民仍在务农,高层楼房导致农产品、农具无处安置并且与农地距离遥远,增加了农民务农成本与麻烦;在收入不稳定的巨大生活压力下,可能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从一些调查中可以发现,现在农村引发冲突的问题主要就是土地流转问题,约占总体数量的60%以上。
三、农村土地流转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土地流转的思路
经过深入调查和慎重思考,课题组认为长期来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路应该是: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产业集聚区、农村专业化合作社建设为主的经营模式同步发展,必然会促使新农村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
1.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改造。城镇化作用:(1)使农民集中居住,便于组织化;(2)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做到居住环境优美;(3)可以置换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便于发展二三产业,满足农民的就业要求;(4)可以使复垦的土地连方成片,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5)可以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增值收益,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仅是让农民上楼,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换言之,政府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而发展农村专业化合作社恰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这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2.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普遍通行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做法。
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大范围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他形式的土地流转都要很多缺陷。如转包、转让、出租等,并不能解决在家务农人员的就业问题,也不能保证农民的持续增收。一些企业利用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商机,与村集体联合开发农村土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全靠企业经营,因而注定要经受更多、更大的风险考验。(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民主管理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4)可以持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小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5)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应对市场的话语权。(6)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二)政策建议
1.引导农民建立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促使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在金融、政策、法律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合作社能够逐步健康的运营起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攻关和成熟技术的推广,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帮助转入合作社的农民经营带来的困难,为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2.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应该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撮而就。政府既要克服利用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中获取超额利润的“越位”行为,又要克服对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缺乏服务规范机制的“缺位”行为。要坚决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上退出来,变强制为引导,变干预为服务,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宏观调控。一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量、结构和动态平衡,引导农地流向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二是建立流转服务机构,为农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登记、公证等服务。三是监督农地流转的程序、流转合同是否规范合法。四是强化耕地保护,依法查处巧立名目改变农地用途或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坑农行为。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五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吸引专业化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流转农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开发。
3.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应当坚持以下几点:一是依法流转、规范有序。土地流转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村组的决议和村规民约,只能在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制订,与其相抵触的,应予以纠正。二是自愿选择、互利有偿。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决不允许用行政手段强行流转,也不得指定流转对象、数量、期限、租金等。集中成片流转的,须征得涉及农户的一致同意,或通过农户认可的换地等办法解决。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的土地流转应当公开透明,不准搞“暗箱”操作。三是注重条件、因地制宜。土地流转需要一定客观条件,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采取搞运动的方式强制推行。四是市场导向、优化配置。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注重效益优先,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宏观引导作用。鼓励土地经营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思想教育、更新观念。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都依靠土地为生,因而从事非农产业的思路不开阔,怕担风险。为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典型示范最有说服力,让农民看的见,摸得着,可信度强。
4.推行集中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地流转的重要目标就是扩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营效益,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任何方式的农地流转都必须立足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改变以往一些地方无序零星流转、分散开发的状况。通过积极引导和协调,实行农地的集中流转和连片开发。5.建立土地整理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外部环境。
(1)科学测算土地整理后农村土地地流转价格。要加强土地价格的评估工作,在充分考虑地价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科学评估,确定土地的基准价格。以基准价格作为农用地流转价格的参照依据来确定具体地块的标定地价。(2)优化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条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一部分人真正放弃土地,而不是抛荒、低效益耕种,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当前要切实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积极主动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更大规模转移。
6.发展土地整理后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与行政脱钩的、市场化的社会中介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要通过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与价格信息发布、收集和发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标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储备库、进行项目推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各方关系,做好流转后的跟踪服务等,促进土地的有序流转。在充分保护与代表农户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供求双方的有机衔接,从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标的实现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盛宝柱,汪源浩,吴运传.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
485-485.[2]黄烈佳,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力与农地保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
387-387.[3]王玲燕,邱道持,钱昱如,陈斌.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326-330.[4]刘杨,黄贤金,方鹏.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地市场响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90-490.[5]陈荣蓉,杨朝现,宋光煜.重庆市荣昌县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
444-444.[6]陈军,田永中,王林松,赵克会.基于耕地保护的农用地流转有效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6):295-298.[7]吴豪,苗玉红,江辉,徐丹,焦卫平.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下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547-550.[8]李文政.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策略审视[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作者简介:陈超(1969—),男,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第四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29
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为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溯源
1.1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经营经历了曲折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地,奠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关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农村土地在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基本事实,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户),奠定了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体制基础。
1.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响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农民工”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无法有效经营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部分农户愿意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专业大户需要更大规模地经营土地资源,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农业企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出现了土地经营权转移的社会需求。为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响应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法可依;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界定了相关的法律关系,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
1.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撑
2008年~2015年,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完善和补充,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工作的基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常态化操作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实践,部分地区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存在有效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受承包期限制,即要以剩余的承包期为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和平等协商原则;新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以原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为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取得合理补偿[3]。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造册等措施,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这样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关系的有效干预,实现以公权力确认私权利,保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物权法》规定发包人不得收回、调整承包期内的承包地,土地承包权人有权自主决定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明确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征收承包权人的承包地,切实保证承包权人的合法权益[4]。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法律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土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资源是在建国初期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对于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在承包农用地时,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可以理解为使用他人之物(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自己之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它是在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权之后,才能取得的用益物权。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其特殊性还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功能方面。农村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职能,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谋生手段的需要,失去土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基本生活来源。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者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在农村家庭承包关系中,必须坚持法定主义原则,即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农户)必须依照法定的内容确立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任意意志必须被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所取代,必须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双方行为,体现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对主体的强制性,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法律保护。
2.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这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年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
2.5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经发包方同意后可以抵押。但该法同时也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上位法均无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处置、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在这方面,后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望得到妥善解决。目前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担保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3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
近30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但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看来,土地承包关系的确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已具备基本的执法环境,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在抵押和担保等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的抵押、土地信托、赠与等方式无法可依[5]。
3.2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耕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源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这种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田间道路和分隔垄的占地面积[6]。为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为集中连片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3.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或单纯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混乱状态或内耗增加,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成本,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谈判进程。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得动”、“转得出”,县、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制订适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内耗。
3.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权人拥有的经营权一旦流转出去,转入方就享有实际土地使用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合意主义做法,容易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物权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从而可能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公信力,必须由政府国土管理部门委托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机构来担任登记职能,建立分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公告―查询制度,以便土流转当事人查阅相关土地经营权现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实现政府或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制度框架:基于湖南“十县百村千户”调查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4,(4):169-172.[2] 许经勇.农业现代化视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职业农民[J].学习论坛,2015,(3):27-30.[3] 许贵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立法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4.[4] 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60-64.[5] 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5-53.[6] 陈明,武小龙,刘祖云.权属意识、地方性知识与土地确权实践:贵州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65-74.作者简介:李姗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高志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研究。
第五篇: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在稳定农村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化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现状
从随州市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现状看,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土地流转的“亲缘化”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流转土地基本上是在亲朋好友间进行,不签流转合同,不交转包费,不定时间,只是随要随收回的口头协议。如曾都区均川镇宋家畈村4组有37户,150人,60个劳力,122亩承包地,该组长年在外打工的37人占总劳力的61.7%,有7户夫妻二人长年在外打工,将其承包的24亩地交给自已的亲友耕种,占总户数的18.9%,占总承包面积的19.8%,都没有签订流转合同。
(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模式。
一是通过流转的集约化经营。如曾都区万和镇太白村二组某农户,除耕种自己的承包地外,接受9户农民流转面积20亩,多时达近百亩,购有大、小型农用机械2台套,今年农田收入人均3403元,农田纯收入人均高于本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1345元。二是保护已形成的集约化经营。在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纷纷抛荒承包地外出打工,村组为了不让税费悬空,将抛荒地成片包给相关人员搞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税取消后,因承包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外出农民工回乡要求收回承包地获取土地收益。在税费改革中,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已形成生产力的政策要求,按照政策,通过充分协商,都较好地落实了政策,兼顾了双方利益,化解了各类矛盾,保护了已形成的生产力。据统计,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中,全市稳定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1400多个,面积10万多亩,保护板块经济62处,8132亩。
(三)土地经营“保姆式”管理模式。
通过自我服务和合作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联系。如在2006年8月成立的随州市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全程服务,农民全年只需每亩交纳586元的生产费用,该合作社就为其提供麦稻生产的全程服务,很受农民欢迎。该社今年已为1200多个农户代耕农田5000多亩,其机械化操作、统一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强度大和效益差的问题,每亩提高粮食单产5%,节约生产成本180多元,增加农民收入240元。
(四)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一是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随州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适应本地农民种植习惯,发展规模经营。如随州市长佳蔬菜有限公司在曾都区万和镇连片种植随
州独有蔬菜“泡泡青”500亩(每年一季),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产品已打入北京等大型超市,很受市民们欢迎。仅“泡泡青”一季的收入,农民每亩增加纯收入1293元,人均增收181元。二是合作组织加农户的规模经营模式。随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品种多、范围广,有香菇、巴西菇、白灵菇、木耳等30多个品种,种菇农户遍及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场。特别是香菇,由于它的经济价值较高,又在全市占主导地位,年产值在10亿以上,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据万和镇邱家塆村书记李德安介绍,他们村有340户,户户种香菇,保守估计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人平500多元。在香菇、“泡泡青”产业的拉动下,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如本村李德兵夫妇俩在广州做烧烤生易,每晚纯收入在300元以上,经不起种香菇的引诱,最近弃城返乡种香菇。三是一批相对集中区域特色产品规模经营模式。如唐镇的大枣、土豆、生姜,太平乡的吉阳大蒜,均川的养猪,马坪的“三白”蔬菜,柳林的板栗,尚市的葡萄,万店的蔬豌豆,双河的油桃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的随意性给土地承包管理留下了隐患。农民对承包地如何流转,流转给谁,都是自我决定,往往农民流转了承包地村里不知道,为土地承包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是对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不够也是制约其发展重要因素。随州市地广人多,地形地貌复杂,有适应多种农产品生产的独特气候条件,有多种小有名气的独特产品的生产,但组织不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工作上,随州市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规范土地流转,加强流转管理。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2006〕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意见》,在鄂办文〔2007〕78号省两办《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进行了认真地宣传贯彻,各区市还将全文进行了转发,要求按照文件精神抓落实。
(二)调处流转纠纷,化解土地矛盾。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要求各部门务必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部门各负其责,有效地拉近了群众与干部、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创汇农业。一是加大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随州市委市政府为发展随州经济,注重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宣传上下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今年,为了让随州特色产品走出随州,在曾都区万和镇办“兰花节”、尚市镇办“桃花节”、洛阳镇办“银杏节”,宣传随州特色产品,在板块上抓大而不忘促小。如在抓大上,香菇这个产业已形成大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和创汇产业。在小的随州特色产业上也不放松,如“泡泡青”、菜豌豆、土豆、板栗、吉阳大蒜等,做到由大到大,由小到大,逐步建立各类具有随州特色的大小不等的规模化板块经济。二是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品牌。在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了龙头企业的资金进入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除在大的农业经营项目上招商引
资外,还在小项目上下功夫。如利用随州天然的地理位置生产独特的蔬菜“泡泡青”招商,引回在外的随州籍经营商张洪国先生在曾都区万和镇生产“泡泡青”,不仅打出了随州“泡泡青”在全国的品牌,还为“泡泡青”的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样板农业。随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发展特色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对在食用菌等规模化板块经营农业项目中,挑选10个产品有特色,建有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奖励。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年初的53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规范土地流转,避免因是亲戚间流转不签合同,村组不知情,以后出现矛盾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是要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领导、资金、技术、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的购买力,又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
三是推动公司+基地+农户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泡泡青”是随州市独有的特色产业,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深入探索规模化生产“泡泡青”的路子,做大做强随州市的“泡泡青”特色产业。
四是扶持“保姆式”合作组织的发展。随州市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服务大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规模化经营中的难题,各级组织都要重视和支持,探索研究完善该类合作组织的发展,确保使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