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2: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第一篇: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摘要:从总体上看,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多方面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5―0046―03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一直呈现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的特点,并多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目前,农业逐步成为投资的新领域,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再就业职工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据对全省19个县(市)、340个村中3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人均流转土地0.29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一、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特征

1.土地流转地域扩大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的大中城市郊区,欠发达地区农民因就业门路少,家庭收入对土地依存度高,很少发生土地流转。近两年,土地流转地域由大中城市郊区向大中城市远郊和欠发达地区扩展。

2.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农产。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城镇居民等都纷纷到农村租地、包地。

3.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者,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转让(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转让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承包户在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丧失)、互换(承包方之间或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互换后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有的仍由原承包者承担,有的经发包方同意后随互换而转移)、人股(即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民凭股权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对土地实行招标承包,或对外租赁,或直接开发,农民按股分红)、租赁(承包农户将承包土地租给第三方经营,并收取一定租金)等。其中以转包、转让为主。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化,土地流转出现的各种纠纷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之间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耕地产出效益偏低,使个别农户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甚至出售,而现在看到粮价及其它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央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增加农民收入的优惠政策,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现在又想要回土地使用权。但承包方农民又不愿意轻易交出自己耕种多年的这块土地,从而产生矛盾和纠纷。二是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纠纷。一方面,过去,有的农产由于种种原因把自己的耕地退回给村委会后,村委会又将其耕地转包给其他农户耕种。今天,这部分弃耕农户又找到村委会索要原本属于自己的耕地,由自己来重新经营。因此,产生纠纷。另一方面,承包乡村两级“机动地”产生纠纷。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乡村两级抽出了一定比例的机动地,现在这部分土地已大部分承包出去,承包期5年至20年不等。这部分土地当初的承包价每公顷多在1000元以下,2004年农村的土地承包价每公顷均在2000元以上。由于价格上涨,加上当初承包时不够公开,导致农民与乡村两级组织间产生矛盾。

二、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

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一)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适合水稻、玉米、大豆的生产,是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5.1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多年来,全省粮食商品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而土地是吉林省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载体。特别是由于“一免三补”政策的落实,引发了农民新一轮的种粮热和承包热。据对19个县(市)380个农产的抽样调查,82.6%的农户希望承包更多的土地,仅有1.3%的农户想把土地转包给他人。可见,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

(二)部分农民难以走出去。主要原因是:

1.没有门路。一是农村劳动力不但文化水平低,而且缺少技术(外出劳动力接受系统职业培训的只占19%,而发达省份有的达到40%以上)。自己没有技术,不知道出去干什么,找不到工作,致富无门。二是即使有技术,由于缺少用工信息,也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工作。

2.农民工再就业的环境不理想。一是前些年农民工的工资得不到保障,拖欠农民TI.资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农民工转移的成本太高。如子女就学费用特别高等,许多农民对此望而生畏,打消了外出务工的想法。

3.农民外出从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吉林省农民外出从业主要是以自行外出和亲友介绍为主,占全部外出从业人数的92.1%,经政府组织、市场中介等方式出去的仅占6.9%。在流动方式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在观念认识上不到位,认为劳务输出是富民不富县的事,往往只注重资金回归的效应,而对以劳务输出为主寻求就业门路的农民却很少给予主动有效的服务,更没有把组织农民劳务输出纳入政府的重要职能。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仍以农民自发、私下进行为主,大多数地方还处在自然流转状态。部分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认为土地承包期已延长30年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属承包者个人的事情,不积极引导和规范,造成土地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留下许多弊端和隐患。

三、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基层政府应把为土地流转服务列为重要职能。一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对已形成稳定流转关系的要督促流转双方订立流转合同。三是乡镇农经部门要建立并管理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档案。四是及时调节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二)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要认真执行现行土地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应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一定要做到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对土地的流转,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对流转的程序、合同关系的变更等问题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加强管理,规范流转秩序

1.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首先,加强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人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备案。流转土地的税费缴纳方式要在流转协议上予以明确。其次,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其土地经营承包权。再次,农户可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集体经济组织和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备案。

2.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产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为防止土地投机行为,已流转的农村土地,受让方不得进行再流转。其次,引导、监督工商企业选择适当方式开发农业。工商企业开发农业要不侵害农民利益,要有利于保护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府应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再次,应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间以土地使用权为股权,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这是新时期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一种有效形式,应密切关注并积极加以引导。

(四)积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能只靠农民自发进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推动。一是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工作列为政府重要职能。加快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建立劳动用工发布制度。二是加快农村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流转土地后创造足够的就业空间。四是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使农民能愿意走出去,而且能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条件。

课题负责人:吴美林

课题组成员:王晓红、于国印、孙靖涛、王洪娟、乔 壮、范秋明、臧宝颖

执笔:吴美林、王晓红

(责任编辑:耿玉春)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发展模式制约因素

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及策略安排

摘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强信贷支持农业规模经营是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作用、金融部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做法和成效及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在湖南益阳市南县开展了涉农金融机构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创新试点工作,创新“公司(农户或农合组织)+土地经营权抵押(产品预期收入质押)+信贷”的贷款模式,对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农村土地流转贷款管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一)明确流转主体对象

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选择“抛荒”地、城镇一体化土地和开发成本核算低或增值潜力大的土地作为抵押土地。以流转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个体承包户、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社等发放贷款。涉农金融机构有权根据贷款合同,监督项目资金运行,到期偿还有困难的,可依法对土地使用权及地面作物进行

拍卖。

(二)政策措施配套支持到位

当地政府对办理土地流转贷款实行“三优”:即政策优先。当地政府明确提出所有相关政策均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抵押便利。鉴于目前农民土地流转抵押登记无相关法律规定,当地政府积极支持由村委会及村民代表与信用社签订“土地流转使用权抵押协议”,无需到土地、房产部门办理抵押登记,缴纳相关费用。

2.处置便利。当土地流转受让大户、企业或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不能按期归还信用社贷款时,当地政府积极支持并协调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拍卖,拍卖所得优先偿还农信部门贷款本息,农民土地转让费由土地再次受让方支付。

3.信用社则实行流转贷款“三优”政策,即资金计划优先,在考虑全年信贷计划时优先

做好流转贷款资金计划安排。资金安排优先,在贷款投放上优先安排并尽量满足流转贷款资金。贷款利率优惠,流转贷款利率优惠于其他贷款利率。

(三)流转模式因地而异

根据流转土地的属性以及要求,明确了可供选择的“三种”流转模式。一是和谐互利模式。该模式先由村支两委与企业洽谈意向,再由村委会向农民发放土地流转意见征求书,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跟村委会签订合同,农信社凭合同办理抵押贷款。二是价格引导模式。该模式先由村委会垫资,按市场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土地种植权,进行规模整合后,对外招商承包。如浪拨湖农村信用社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对8户承包户的600亩土地发放了土地流转贷款60万元。三是能人经济模式。该模式将土地流转给长期从事规模种养殖经营的本村或外地种植大户[1]。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模式的创新延伸,不仅有效保证了农村规模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现了政、银、企、农村规模经营业主等多方共赢。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自愿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南县低洼土地开发后其收益助长了20倍,土地流转加快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通过土地流转,探索出三种流转农民利益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了粮食收购及土地租金价格浮动机制。如大通湖粮食加工企业每年每亩以300元的保底价格受让农民水田的种植权,国家粮食补贴由农户享受。当粮食价格超过100元/50公斤时,粮食企业按每亩150公斤稻谷总价计付给农户,而土地租金随粮价的上涨而浮动。二是建立了价格协商机制。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为基础,打破垄断经营,由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进多家

粮食加工企业参与价格竞争,保障农民利益。三是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如大通湖新裕村,每亩粮食加工企业付农户租金400元,种粮补贴由企业享受。每两年由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代表根据市场和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变化情况,共同确定价格补偿办法。

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不明确

益阳市在1998年开始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过去,由于种田负担过重,比较效益低,农民承包积极性不高,有的自愿放弃承包土地,不愿签订二轮土地延包合同。近年来,承包土地有补贴,农户又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加之有的地方新增人口承包土地无着落,导致人

地矛盾日益突出,确权发证工作难度很大。尤其是部分村组实行“三年小调整,五年大调整”的“土政策”,确权确地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少。以南县为例,由于前些年许多农户弃耕抛荒外出务工等特定原因的影响,该县确权确地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比例不到30%。目前,益阳市农用地中,新签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合同802145份,签订率86.1%,换发新经营权证书706510份,到户率76%。由于土地权属不确定,致使外来承包者的投资安全和投资利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制约了土地的顺利流转。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位,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不断,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的信贷业务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备

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呈以下“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集中流转的少,零星流转的多;合同流转的少,口头流转的多;长期流转的少,短期流转的多。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经营承包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是采用“田头协议”或“委托村组协议”的方式,无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即使部分农户采用“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流转,也无任何签证手续。截至2009年6月末,以书面合同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为1252户,仅占涉及农户的4.1%;面积9736亩,仅占流转面积的5.9%,且大多数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土地约定期限短,在两年以内达到67.9%,且一般规定为一年。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备,零星流转且期限短,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效用不强,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失去推广应用的条件,大多涉农金融机构也不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

(三)农村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

尽管各级对农村土地基本政策是稳定明确的,但由于基层在土地流转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导致流转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如安化县CT镇HZ村村委会将该村265户农户经国土整理后的1600亩水田出租给资阳区8位农民种粮,按每年每亩400斤稻谷的条件承租期限三年。目前,承租农民已经开始耕作,并已交村上24.8万元租金,但该村迟迟不能与承租农民签订有流转农户签名认可的租赁合同,承租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渠道不畅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证的发放和管理机关是农业主管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湘办发[2009]15号)中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要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到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办理流转合同签证手续。”但据调查,目前基层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流转渠道不畅,甚至部分乡(镇)还没有明确土地流转和纠纷仲裁机构。有的土地流转即使通过了合同签证,而一旦发生纠纷,大多农户根本不予认可。

(五)缺乏专业的土地评估机构

由于目前尚无具备专业资质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没有相对独立的评估价值作参照,金融机构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如果仅以土地租金及地上种养物价值来确定抵押物的评估价值,主观意愿成份较大,实际价值难以合理确定。

(六)缺乏土地流转市场要素

由于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大多由农户私下进行,流转对象也仅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由于流转市场发育缓慢,缺少有权威的流转中介,流转信息不畅,无法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进行公开竞标,无法对林权、“四荒”资源、水面等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一旦经营户出现贷款违约,农信社处置抵押物难度较大,土地经营权难以

变现。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现能力差,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广步伐。

(七)风险保障机制缺失

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一旦承包经营户遇到自然灾害,造成地上附着物重大损失;或因市场形势变化导致地上附着物价值大幅降低,都会直接影响土地流转价值。贷款人对这些因素难以有效掌控,也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信贷风险防范困难加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八)相关法律法规制约

《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但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操作难度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要采取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等多种方式,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律水平,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土地承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合法流转提供坚实基础。

(二)建立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专业机构

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引入中介机构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

进行评估。土地管理部门也可组建成立独立的土地流转评估中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的评估,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资产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中介机构以及土地经营权争议仲裁机制,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并明确其相关法定职责。即土地流转供求登记和信息发布,接受供求双方质询;协调供求双方有关事宜,落实契约关系,办理合同签证手续;对土地流转跟踪服务,调节纠纷,协调供求关系,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

(四)逐步建立农业保障机制

加快成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保险的亏损进行适当的补偿。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对额度较大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公司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基金担保”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经营户担保”等方式,进一步防范信贷风险。

(五)修订和完善农村土地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被定义为农民的“用益物权”,就属于农民的“财产权”,应该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建议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为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法律支持。

(六)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高低。依托特色产业,抓好产业培育,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努力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发展转变。坚持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稳妥推进流转土地使用权逐步向具有较高生产技术的专业化公司、协会、经纪人集中,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土地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着力推进农民素质技能培训

大力扶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努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扩大农民子弟就学面。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抓好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把传统农民改造培养成为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

大基础建设投入这一契机,加快建设小城镇步伐,搞好规划,把小城镇建设成上档次、上规模,商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非农产业聚集地,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就地将农民转为市民。

第三篇: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乔玉洋

摘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的农业现代化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内在联系和规律。制约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等。因此应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允许土地适度流转、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等。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测评;制约因素;资本投入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实现现代农业后的一种状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资本投入作切入点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

1.物质资本投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依据物质资本投入为载体。以某种生产工具所代表的某种技术水平足以判断采用该技术的时代是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以物质资本投入推进生产工具的技术改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

2.技术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为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注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还可以改变农业的管理体制、劳动方式及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扩散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得越广泛,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技术扩散的速度却因地而异,正是由于技术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适应自身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缩短现实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结果就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人力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源泉。科技进步的快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技术的应用程度,即技术的扩散速度,而扩散速度又受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如:资金来源、生产者的能力、技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等,其中以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他各项因素都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就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美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实施以知识替代资源的战略,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农业现代化强烈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过去农民可以勤劳致富,现在却必须“科技致富”、“知识致富”,这正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要求。没有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技术的应用及扩散将受到阻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

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有人力资本这一能动性的价值作保障,才能使各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分析

研究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必须对目前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测评。测评方法较多,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是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由于该法过程规范,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揭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技术与农业经济问题之间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遵照综合性、全面性原则以及单指标的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参考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省统计局2000年制订的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曾于2001年制订的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统计年鉴》中农业现代化情况的统计指标、权数及标准值和江苏省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与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农业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6类17个指标,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江苏省、2002-2005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了测评,得知其实现度分别为64.2%,67.1%,68.8%、71.3%①。

由测评结果可知,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在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不快,前三年甚至处于起步阶段,到2005年刚刚进入初级阶段②。实现程度的上升除其他因素外,与资本投入的加大有直接关系;江苏省近年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低可能与我们所设计的指标标准值较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里的标准值参考了发达地区的指标标准值,而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比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快,这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

从全省范围看,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较高的类指标依次有:生产条件(得分15.8%)、结构与水平(12.5%)、农民生活水平(12.0%);其他分项指标得分较低;子指标中得分较低的主要有:劳均粮食产量、劳均农机动力,劳均耕地面积等,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得分也不理想。

从测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其内在的一些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农民收入增长滞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276.3元,比2004年人均4 753.9元仅增长10.99%,增速较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值实现度2002-2005年分别为49.9%、52.9%、59.4%、65.9%,均低于对应年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我们应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

2.江苏农业经营规模较小。2005年,全省农业劳均粮食产量2 678.49千克,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17.86%,劳均农机动力2.96千瓦/人,实现度49.3%,劳均耕地面积0.464公顷/人,实现度46.4%,这几项指标值的实现度都远远低于该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71.3%。当然,这与江苏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有关。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已成为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道路上攀登新台阶。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全省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劳均耕作面积实现度46.4%,水平较低。原因不仅有土地稀缺性,另一重要原因是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以及劳动生产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程较低。虽然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我国国情,但江苏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农

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带动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作用,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4.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2003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79.68%,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高达99.6%。可见,江苏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

5.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滞后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省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3.0‰,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仅6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实现度84.62%;而农民生活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为0.44)、农村住户住房人均面积两项指标的实现度相对较高,这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的技术资本投入还相对较低,农民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引导。今后应尽力加大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形成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6.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超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2005年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 136.13元,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87.57%,虽然这个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太高,但与土地生产率(以粮食单产表示)的实现度78.59%相比,已显示了较高的水平,这其中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造成土地生产率较低是内在深层根由,我们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③。

三、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包括:

1.资本投入不足。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理论的分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本投入。

首先,在物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农村集体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都明显不足。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的省财政支出情况可知,农业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只在6%左右,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由此造成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步履艰难。以前,江苏农业投入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集体的经济职能迅速弱化,农村集体积累水平下降,投资的非农化倾向严重。政府投入比重较低,农村集体职能弱化,那么农户的投入又怎样呢?江苏省农户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波动较大,而且投资比重在波动中基本呈下降之势。江苏农村在资金投入的构成比例上农户投入占绝大部分,已由国家集体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宏观指导、集体投资为补充、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新格局。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较低,农户投资于农业的数额有限,对农业投入不足是难免的,造成江苏农机化比较落后。

其次,在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政府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为负增长。资金短缺及政策性原因,使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大减、乡级推广站基本“断奶”,导致农业科技队伍不稳。近年来毕业到农口的大学生流失严重,科技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而且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的全方位开放,给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提供了机会,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及第二、三产业录用人员的能者优先原则,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转入第二、三产业。

2.土地资源紧缺。江苏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200

4年人口7 433万,土地面积10.2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474.1万hm2。按农村人口5 248万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09 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11 hm2/人。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难于推进现代化。2004年,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03%的粮食,7.95%的棉花和7.78%的油料④。这说明江苏农业发展是具备一定基础的,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一定的劳均经营规模。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农业现代化较成功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业而不足时,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江苏非农产业相对发达,但因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缓慢。2002-2004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39.6%、39%、37.4%⑤,降低幅度不太明显。三年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总数分别为2 808万人、2 812万人、2 834万人,趋势却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不降反升。

4.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这样素质偏低的农业劳动者队伍,掌握新技术的技能相对较低,不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农民收入水平低。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276.3元,这样的收入平均到每月,大约只有439.69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已经所剩无几。在政府农业投入比例小,农村集体职能弱化,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举步维艰。

四、对策建议

1.针对农业资本投入不足的现状,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形成一个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投入体系对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资金需求至关重要。由于农业经济领域广泛的外部性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利率、投资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弥补农业市场缺陷。

(1)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江苏省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产品数量为重点,而在农业科技、保险制度、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投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因此,今后不仅需要扩大投入规模、提高投入比例,而且要注重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的支持效率,用好WTO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2)实行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金融部门资金融通的作用。要全额满足发展要求,只依靠省财力实力肯定不够,因此,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实行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从总体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农业信贷比重,对信贷用户及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抑制或减少农业资金流出农业领域,力求寻找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投入运行的新机制、政策性投入与商业性投入并存的农业现代化资本投入新体系。

(3)吸引社会资金。农业的高风险不具备吸引社会资金的内在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农业投入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形成政府农业投资的诱导机制,调动其他主体投资农业的积

极性。因此要注意将财政资金退出农业生产中的竞争领域,并不断运用财政政策创造新的更多的竞争领域,通过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建立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并制定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资本来源渠道畅通之后,还需要注意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规范项目后评价制度,保证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建立资本投入的最低利益保障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在必要时给予一定补贴,以政策来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2.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制定土地适度流转政策,适当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中国国情,但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江苏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面前,适当允许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必然选择。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形成规模较大的集约化经营。比如:通过耕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在自愿基础上联合办农场,合作农场、合伙农场、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农场,或在乡镇企业中办农业车间(农场),形成较大规模经营。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较差的现状,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2006年3月“十届四中全会”党中央确立了以农村工作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今后农村的义务教育将全面取消学杂费,极大地鼓舞了农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向农业输送较高素质劳动力渠道的畅通。这样,抓好常规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将对农业采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各项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相对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强了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愿望,为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疏通了道路。再配之以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本省的优势农业学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搞好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强高新技术和重要常规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发展农业高等及中等教育,培育充足的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对夯实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劲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4.针对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逐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价格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基本因素。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还必须实现农业的优质和高效,从宏观上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在微观上扶持农民学会观察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技能,争取好价位。而且,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注释:

① 乔玉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② 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80-90分为中级阶段,70-80分为初级阶段,60-70分为起步阶段,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

③ 限于篇幅,本部分所涉及的测试数据及测试过程均在本课题的另一部分,部分数据可参见《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1期。

④ /sjzl/nongyety.htm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⑤ 江苏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参考文献:

[1]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1998:11-19,308-319.[2] 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30-31.[3]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4] 《江苏统计年鉴》(2006)、(2005)、(2004)、(2003)、(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 王效仿,刘建伟,董玉河.以农村人力资本的积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J].生产力研究,2002(5):202-204.[6] 陈至发,桑晓晴.农村人力资本供求非均衡特征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7):306-309.[7] 刘明,王克林,谢炳庚,章春华.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6):48-52.[8] 谷文晓.遵循客观规律,推进农业现代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0(8):52-53.[9] 兰玉杰,陈晓剑.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及其性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80-81.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王振山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05期

摘 要: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市场 土地流转 改革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探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之所以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因为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市场中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土地流向种地能手,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断改革,最终走向了合法化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未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以各种形式流转使用权的耕地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农村土地流转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从集中程度来看,土地在小户间流动的多,由此很难形成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而影响了土地整体耕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福建莆田江东村,一种植大户流转78亩土地,就涉及农户近50户,流转期限为1年;龙海东园的流转期限更短,超过期限农作物就要被砍掉,若超过10天则需补给出让方50元/亩。

2.2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很多是通过私下协商达成口头协议,通过有关部门签订书面流转协议较少。据调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

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这样就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权益纠纷埋下了祸根。

2.3 缺乏相关的中介组织

目前,土地流转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对象更多局限在邻里和亲属之间,也没有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部分地区缺乏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直接后果就是土地流转的范围受到限制。调查显示,只有33%的农户知道土地可以在任意农户范围内进行流转,分别有12%和5%的农户以为土地只被允许在本村内和本村民小组内部流转,甚至还有3%的农户以为土地流转是根本不被允许的。

2.4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不高

对于土地流转的认同感,部分农民对承包权与使用权认识不清,误认为流转使用权就会失去承包权,即使自己无力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同时,农民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仍心存疑虑,对土地承包权永久不变更是不了解,这些都使得农民不愿轻易转出土地。足见我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对策

3.1 农村土地流转微观市场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机制将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不例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

3.1.1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晰化是前提

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土地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土地产权制度的科学界定,土地就不能合理流动和有效运转。在实际中,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对每一个具体农民实际上的不明确性和虚无性,严重阻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因此,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对农民显得至关重要。

3.1.2 农村土地有偿使用是基础

现阶段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和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即农民耕种承(转)包地要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原承包人)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即在承包期限内因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升高的承包者,集体经济组织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依此。

3.1.3 价格机制是核心

价格机制能有效配置土地,能把土地流转到效益较高的农户,同时促进农户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在适度的规模经营条件下,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农村土地流转中观促进机制

各级政府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首先,要发展乡镇企业,必要的话,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原材料供应、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所以应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将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

土地转让信息的取得主要依靠邻居、亲戚及村干部的信息交流,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场所,解决信息传递问题,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运作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农民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减少土地流转后的纠纷,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3.2.3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这种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不足之处。要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各级政府就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各项保障由依靠农地转为依靠社会保障,这样他们就不会恋土守土了。

3.3 农村土地流转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并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兼顾效益与公平,因此国家有必要对土地流转进行宏观调节。

3.3.1 土地规划制度

土地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最有利的手段,土地规划的实质是合理安排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配和再分配。在土地规划中,应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3.3.2 地籍管理制度

这是确保土地流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动态监测以及整理和保管地籍档案资料。主要目的就是为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有关土地方面的信息。

3.3.3 土地税收制度

主要采取差别税率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制订基本税率,然后按经营规模情况加税或减税;同时,建立土地不同用途的差别税率政策,以调节土地流转的方向和数量,如调高经济作物的税率、降低粮食生产用地的税率。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土地税制在土地流转中的调节作用会日趋增强。

3.3.4 土地立法制度

一方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尚缺乏权威的法律依据,对流转形式、权利人的利益保护等都必须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完善和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执法监督也是健全与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论

第五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 制约因素 制度 农民权益

论文摘要:对国内较新的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侧重于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进一步全面开展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新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和完善。从最初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把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逐渐整合土地和生产资源,再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随着市场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也逐渐呈现一些弊端,一种更新的生产关系也应运而生。农村土地流转,全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用于农业经营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转型,以解放农民、解放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继续深化,包括让数以亿计的农民变为城镇人口、将农民所有的土地经营权变成可自由流通的产业等。此时,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主要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分析并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才能从根源上找到推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方法与策略,关于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广泛的。1 农村土地流转的普遍制约因素

1.1法律和各种制度与机制的不健全

现阶段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国内的很多研究者有一些共识,首先是法律和各种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有些行为不能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文新(2009)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农村土地流转在立法层面政策不完善。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从该规定看,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所有。这里的“集体”一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结合《土地管理法》第十条的规定,“集体”一共有3种:村农民集体、乡(镇)农村集体、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说,这种集体主体的虚拟和多样性,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不清,导致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事件时有发生。王仲修(2009)同样认为法律范畴不健全,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普遍存在不合法、不规范的现象,以及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规问题都是当今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阻碍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出除了土地流转本身法律保障不足以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也是阻碍因素之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土地还发挥着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李毅、赵兴罗(2009)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土地流转困难,同样提出制度不健全阻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而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土地充当着社会保障的角色,发挥着社会保障的效用,当农

民兼业从事非农生产时,尽管失去非农就业机会,农民仍可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得农业收入,这时,农村的土地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刘晓霞、周军(2009)也认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和有序的管理,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等各种问题。目前,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完备流转手续、规范流转程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致使不少农户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一旦出现纠纷很难进行调节。

1.2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权益涉及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权益和再就业权益,这些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阻碍土地流转,也危害社会稳定。肖富义(2009)认为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地方借土地流转损害农民权益。涉及农民“失地”、农民“身份”和农民“失业”问题,以及农民流转土地后,其就业、生计、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障,尤其是当前受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使得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处置不当,不仅影响已开展或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甚至可能危及社会安定。陈亚东、刘新荣(2009)认为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村组集体收入的手段和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用行政手段干预农民的土地流转,损害农民的利益。二是农民应得的流转收益存在较大风险。徐凤真(2007)认为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利益不够补偿因流转而损失的费用,所以农民不愿意流转造成流转困难。一般来讲,高风险总是伴随着高收益,但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却显著低于其他产业。土地流转所引起的收入流增加很小,甚至不能补偿交易和执行交易的费用。土地价值太低,农民靠种地不可能发家致富,所以无人愿意种地。但除了种地,农民其他选择很少,很多农民“不愿种地,又不得不种地”的无奈,也间接限制了农地的流转频率和规模。另外,有些学者对于制约因素研究比较细化,宋山梅等(2009)提出农民对于协议规范化以及协议内容不了解,导致利益受损。农户进行农地流转时,一般都没有书面合同,大多为口头协议。协议内容的不完整是导致土地经营权流转后产生纠纷的根源,将会给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有序流转带来严重的隐患,而农户对协议内容的不了解会加剧纠纷的产生。汪恭礼、汪立祥(2009)则认为由于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延缓了土地流转进程。

出现流转纠纷时,也缺乏有效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解、仲裁。刘韶华(2009)与汪恭礼、汪立祥(2009)同样提到了流转中介的问题,刘韶华(2009)认为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服务机构缺乏。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备的前提下,信息供求机制、反馈机制等未建立,土地交易信息闭塞,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健全,加上社会团体、个人、中介机构很少参与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造成了“要转的转不出,要包的包不到”的矛盾局面。陈亚东、刘新荣(2009)针对土地流转资金缺乏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农业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租金支付。目前,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真正有实力的并不多,加之现行政策限制用流转的农地、临时建筑及在耕地上新建的厂房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致使无法到银行贷款,项目开发受到极大限制。另外,也有研究人员把诸如流转市场渠道不畅、耕地流转难度较大等作为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农村土地流转的地域制约因素差异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地方不同农业基础和农业水平下的土地流转,提出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制约因素。

张富杰(2009)和赵建成(2009)在分别研究贵州省和河北省县级土地流转中都提到了农民流转意识淡薄的问题。张富杰(2009)在实际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对土地依法流转的意识淡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大,对土地流转的有关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赵建成(2009)提出由于地域限制,农民思想保守,社会保障滞后,信息闭塞,欠发达,绝大多数农民仍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活来源,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

有些学者认为流转后收益偏低也是造成土地流转困难的原因,孙运锋(2009)在研究河南农村土地流转个案中指出目前无论是村集体组织还是自发的土地流转,农户流土地后,尽管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户总收入中来自流转土地租金所占的比例偏低。周意珍(2009)研究汀西省上饶市土地流转个案巾同样提到了流转价格偏低,流转不对农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研究指出廉价性租用,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与其他省水平相比价格偏低,且明低于正常的土地年化收益,有些地方还出现较高比例的无偿流转。流转价格偏低然无法对农民产生吸引力。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土地流转后,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困难。李红艳、孔令华(2007)在研究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巾就提出劳动力转移条件滞后,制约了土地流转。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空间小;农民工再就业环境不理想;外出从业组织化程度较低。黄玲(2007)在研究三峡库区农村土地流转巾也同样提出了无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由于库区规模小,吸纳劳动力有限,加上青壮劳动力大多已经进入二、三产业,能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再就业难度非常大。讨论

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的制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存在普遍的共性制约闪素,也存在特殊的制约因素,只有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土地流转的阻碍素,才能更好地推动土地顺利流转。所以,土地流转应该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冒进。在尚未给农民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加快土地的流转,使土地集巾成一定规模的农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由此节约小来的人口却找不到生产性的出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高风险性的。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而流转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转包,出租,互换,委托流转,人股。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约10hm2,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参与流转的农户达38万户,占承包农户数的7%,有力促进了山西省规模经营和农业化。在以后的实践巾,如何让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只有正确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才能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才能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民也才能从中尝到越来越多的甜头,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下载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做了了解和分析,找出了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浅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

    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定稿)

    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 徐健 2012-10-15 14:54:1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下摘 要:本文解析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制约因素,从重塑独立董事独立性、改善......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5篇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 摘要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新领域本文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业......

    浅谈企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制造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制造业转型升级依然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对策。关键词: 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对策达芬奇造假事件轰动一时,温州的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推荐五篇]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创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