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

时间:2019-05-12 19: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

第一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

摘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裕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吸收外资,增大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高效的强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方面,发展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关于农村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邓小平早有论述。早在1990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他还指出:总不能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有什么希望?邓小平这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小块土地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然要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在1993年10月、1995年7月、1997年16号文件中都提出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为什么目前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要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一农一户的狭小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存在局限性,其弊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呈现,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去完善。

一、我国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农业不可能“致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

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历史证明,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执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吃饭的问题,”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的今天,我国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不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增收、致富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但是小块分散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不了增收问题,满足不了农民致富的要求。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2亩,”“我国有1/3以上的省份人均耕地低于1亩,有660个县低于联合国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北方单熟地区虽人均3亩,产量却相当于南方的1亩。”国际上的标准是,人均耕地低于0.8亩时,土地就只有生存保障的功能,没有条件承担生产功能了。耕地在我国来说,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一个“生存资料”,每户农民靠种几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是难以有较大增长的。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来说,“2002年农业降到了15%以下,而农业中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50.7%,用50.7%的农业劳动力去分享15%的农业产值,农民的收入是无法提高的。”从小市场与大农业来说,在我国农业出口很低的情况下,近10亿农民想出售自己的土特产给2亿多本国消费水平不高的市民,并从他们手中想得到使自己富裕起来的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虽然召开了许多会议、出台了不少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一亩二分地上做文章、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农业产业化等等,但收效甚微。1997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仅没有增加,而是逐年降低。“1996年至2000年分别为9%、4.6%、4.3%、3%、2.1%,”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1997年为1267.69元,而2001年则为1165.17元,4年间人均农业纯收入减少了102.52元,”事实表明,农户靠几亩承包地要想致富是不可能的。如何使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农村劳动力占有20亩耕地时,耕地的收入方可能达到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也就是说,通过规模经营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消除工农收入的差别,我国北京顺义县、苏南地区适度规模经营产生的绩效也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顺义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以1996年粮食平均亩产由过去60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以上;劳动产量由过去的0.2万公斤,提高到3万公斤,粮农的劳动收入从以往的600元增加到6000多元。苏南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全年经营粮食生产的劳均净收入达到13316.5元,是当地兼业农户同期人均纯收入的3.3倍,是务工人员劳动年收入的2.2倍。”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农业人口已经到城市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狭小分散经营限制了先进生产手段的采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的最大优越性是,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对生产的其他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来讲,并没有改变,甚至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因为,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均分为基础,土地好坏、远近搭配的平等条件进行分配的。这种土地分配办法把一些成片的土地因多户共同承包而划得狭小而零星,使得各农户承包的土地地块分散而零碎,这样就造成农业生产要素或生产手段不论它的先进程度如何、实施发挥的效能如何,它的利用都被规定在一个狭小土地这一层次上。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决定了只能以人力加畜力的手段操作为基础,排斥资金技术集约,阻碍技术进步发展及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一方面土地过于狭小影响了机械作用的效率,使用机械耕作很困难,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地块过于狭小使得多种机械作业难以施展,从而限制了农业机械类型的增加。加上土地小块经营农户经济实力差、资金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都会遇到很大困难。这表明分散、零碎的一家一户农村承包制的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不相容,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因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没有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三、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小块经营不利于对农业生产性的投入,规模经营有利于吸收外资,增大农业投资

我国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对农业投资不足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小块经营。从农业吸收外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时至今日,“最早吸收外商投资的农业,其利用的外资在我国全部利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29%,大大低于工业吸收外资58%的水平,也落后于第三产业38.9%的份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吸引力也是比较弱的。“我国农民每年人均吸收外资仅0.5美元,只及发展中国家人均吸收外资的1/20。”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相对于国外农业缺乏绝对竞争优势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障碍,特别是农业的经营体制,即土地细碎分割、零散经营的小农户是很难找到利用外资的机会的,外资也不愿意去找小农户作为合作投资的伙伴。所以要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发展规模经营是一个重要方面。从国家、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户投资来说,国家无力加大投资,金融机构认为对一家一户发放贷款风险太大、交易费用太高,不太愿意发放农户贷款。从农村集体对农业投资来说,“改革初期,集体是农业投资的主体。以1980年为例,农业投资有一半以上来自于集体,1981年以后,集体对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1990年至1993年只百分之十几,1990年至1997年也只百分之二十几(数据来源马晓河2001年)。”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这种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组织形式,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层次完全丧失,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空虚,没什么资金投入。从农户对农业投资来说,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1995年以来,农村住户的农业生产性投入一直在下降,与1997年相比,1998年农户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比上年下降9.5%(国家统计局1999年)。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1998年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农业收入减少。农民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对未来收入预期信心不足,而缺乏投资的积极性。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有它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影响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积极性问题还是我国农户承包土地规模大小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投入的增长,增加了规模化投资的困难与成本,同时均分土地的农业分散经营方式导致从耕地上带来的收入极其有限,农民仅仅把土地当作维系生活的手段,不愿把有限资金投向农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因此要吸收农户对农业生产性的投资,改革一家一户的狭小经营模式,适度扩大农耕地规模,是吸收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户家庭经营的耕地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

四、家庭土地承包制的小块经营使我国农业无力面对国际市场竞争,走规模经营是保护我国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是面临冲击最大的一个行业,无论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还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都是低下的,处于劣势。从我国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来说,2000年我国农产品仅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3%左右,排列世界第十一位,这明显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考察,直接影响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因素。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农产品就有较高的竞争力,反之亦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成品价格普通高于国际市场价20%—30%左右;”二是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等,即相同的农产品(假定市场销售价格相同)品质好、品牌响、品种多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我国目前农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性差(如污染),上不了发达国家的超市;从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看,是小规模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势单力薄的农业与国际规模社会化大生产竞争,是以传统的农业与国际现代农业竞争。“我国农户经营规模不足美国的1/400,不足欧盟的1/40,”显然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占领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出路之一是改变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方式,走规模经营之路。因为:一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土地田块过小,除了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以外,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根据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减小是必然趋势。当经营规模扩大时,成本相应会降低,所以降低农业产品成本关键是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二是土地田块过小,除了前面所述不利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不利于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外,也是造成我国农产品生产无标准、品质差、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的原因。我们大家都清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竞争实际是国与国之间的农业科技的竞争,如果没有先进的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就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能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所以要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的竞争力必然走农业规模经营之路;三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制是小农业,是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分散经营的农业,是半封闭式的农业。农业生产者主要关心生产过程中的事情,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从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角度来安排农业生产,广大农户往往凭借经验,根据眼前销售需求和当地市场容量进行结构调整,而不是着眼整个国内外市场的长期发展,显然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单位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必须是大农业,只有大农业才能积极主动与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然而大农业需要以相对集中的土地为条件,否则,我国农业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进入开放的国际竞争中去,农产品市场走向国际化是不可能的。四是发展规模经营也是国际上许多农业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如:法国由于搞农业规模经营,使法国由原来的农业进口大国变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业出口国。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应借鉴和吸收外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五、小块经营摆脱不了我国农业弱质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能使我国农业向现代高效强质产业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只有农业基础得到了巩固,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时,我国农业目前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与工商业相比,除了面临工商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民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村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状况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口占农村89.04%,”其余的基本上也只具备高中文化,并且绝大部分仅仅只是户口在农村。经营农业的只是老人、中年妇女、儿童(被人们戏称为603861部队)这样一个弱质群体;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利益比较低的弱质产业,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投入多、产出少,农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如何改变我国农业的弱质性?要改变我国农业产业目前存在的弱质性,其途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世界多数国家经验和我国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经验表明,提高农业生产集中程度,发展规模农业,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把小块土地集中连片,按照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因地因需制宜,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农产品商业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推进,在取得规模效益的时,又取得市场效益,解决农业效益低的问题;推进规模化农业经营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新型农民,增强农业的凝聚力,使一批年青有为的生产经营能手、技术骨干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把农业当成主业。总之,发展规模经营是使我国农业向现代的高效的强质产业的必然选择。

六、小块土地经营使大量劳动力沉淀于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民离开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69亿,其中剩余劳动力约2亿。”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大批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但在农业中就业的比例仍很高,占全国劳动力50%以上,农村中仍有一亿多剩余农村劳动力滞留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少,第二、第三产业中,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怎样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除了理论界提出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限制阻碍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进城的文化素质外,从农业内部本身来说,就是要改革目前农村分散狭小的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方式。因为农民小块土地经营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农民离开土地转为非农业生产者,具体说是:其一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小块分散经营虽不能使农民致富,但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社会震动较小,这样可能因此加重农民的念土情结,农民没有稳定的、可靠的非农产业就业岗位是不可能放弃土地去从事非农产业的;其二一家一户小块分散经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忙时需大量劳动力务农,由此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出农村,农业缺乏推动力。正因为如此,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出现兼业性和波动性。这种转移的兼业性和波动性的特性,除了导致农业的粗放经营、阻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在非农产业领域的奋斗、进取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影响了非农产业大军的稳定成长;其三,家庭承包制的小块经营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传统经营方式的农民经济意识是:农本商末、重农抑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部分人依然满足于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田园生活;因循守旧、求稳、忍饥就闲、害怕冒风险进入其他非农行业。上述传统思维方式、观念的存在无疑制约着农民对非农业的参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出去,农业经营不可能达到适度规模。因此要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必须改变传统小农意识存在的小块经营的家庭承包制的生产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既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七、目前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提高农地利用率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3×10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2%,与美国的19.5%和印度的55.6%相比明显偏低,人均耕地面积我国只有1.2亩,而美国10.95亩,印度26亩。”随着工业用地的占有,耕地面积中的水土流失、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明显。尽管如此,近几年,在农村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如今耕地抛荒现象已经从非农产业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蔓延到非农产业不发达的粮食生产区,从产出率低的边际农田蔓延到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从季节性抛荒到常年抛荒,且抛荒的速度之快。“据对湖北荆州市调查,荆州市现有家庭承包户94.3万户,承包耕地面积594.8万亩,1998年底至1999年初,全市农户弃耕面积达50万亩,占承包面积的8.4%,2000年初弃地面积又进一步扩大,达到93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5.6%。仅一个监利县农户弃耕面积达到41万亩,占该县耕地面积的23.7%,弃耕农户占30%左右。”

大量耕地抛荒现象的出现,使耕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致使耕地的生产及经济功能丧失,严重影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在我国耕地十分匮乏的国家会出现农地大量抛荒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经济原因——种植业经济效益下降导致抛荒;自然原因——农业生产突变风险性导致抛荒;政策原因——耕地税重而抛荒;制度原因——农地资源配置呈现非市场化,致使耕地流转不畅而抛荒等。在上述多种原因中,笔者认为造成耕地粗放经营、大量抛荒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种田赚不了什么钱,不划算。同样的劳动力就业于第二、三产业的年收入数倍于农业,使农业种植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而抛荒。况且,今天的农民的欲望不是温饱而是增收,而家庭小规模经营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因而就出现了农田抛荒。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以土地分户承包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使种田的人有田种,不想种田的人放心走;可以实现耕地由劣质的使用者流向较优秀的使用者,向种田能手和现代经营者适度集中;可以促进工商业、个体大户、外商投资农业,建设公司式的农业和庄园式的农业,实现规模效益。一句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抛荒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

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生存手段,承包土地大量转移,发展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农地规模经营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能的。一是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的下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既有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指农业收入),又有劳动者工资收入。从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比重看,农民来自农业收入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比1997年下降30元,1999年又减少50元,2000年继续减少40元,2001年由于粮价上涨,农民来自农业收入比上年增加30元,但与1997年相比仍少100元。”目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占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重“1990年为9%,1995年为15.4%,2000年为23.6%,”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报告》,2001年农民收入的55%来自非农产业,其中进城打工收入是非农业收入的主体,这表明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新亮点。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农民对经营小块土地越来越不感兴趣,农村土地粗放经营、抛荒是其表现,这为土地向适度规模发展提供可能。二是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经商,土地流转快速发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发展规模经营是不可避免的,是事实。在土地低收入的“推力”和非农产业高收入的“拉动”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并逐年呈上升趋势。“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人,”“2001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8961万人,2002年超过9400万人,”增长速度之快。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上看,由上世纪80年代“离土不离乡”为主要转移方式到目前跨省流动。据2003年4月1日农业部在重庆召开的农村劳动力转业培训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供的统计,2002年外出务工的近亿农民中,绝大部分跨省流动,且呈上升趋势。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经营,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存在情况下,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民乐于接受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根据浙江对农户问卷调查的1004人中,自己不经营是否可以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意的占55.2%,在对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让、转包与出租的权利认同程度的975人问卷调查中,经集体同意可以流转的占87.5%,认为不经集体同意就可以转让的占75.3%。”事实上土地的流转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规模之大,速度也快。“据农业部最近完成的对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川、河北、黑龙江等十二省的调查,2000年湖南流转土地125.3万亩,比1996年增长26.8%,江苏流转土地116.7万亩,比1999年增长19.6%,浙江2001年4月流转土地300万亩,比1997年增长11%,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4%,湖北2001年达331.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44%,江西流转土地31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36%……。”由于土地流转规模大、速度快,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在东南沿海农业发达地区还是内地,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适度规模经营已显示出优越性。所以我们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规模的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规模经营在小块土地承包制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发挥规模经营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效能。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报告(模版)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现代化大农业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立即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辖x镇x乡,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耕地总面积x万亩。经调查统计,全县累计流转土地x万亩,实现规模经营土地x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x%,其中:种植业合作社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农机合作社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家庭农场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涉农企业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场县共建规模经营x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x%。按规模经营面积划分,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x亩,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x亩以上,共涉及x个经营单位,面积x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在强化领导上抓落实。我县把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合作化规模。

合作社“三位一体”运作架构,鼓励村组干部领办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每人领办1个经营面积超2000亩的合作社,包乡县领导和包村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包抓1个新建面积超2000亩的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7万亩。我县的x镇x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规模经营土地1.2万亩,覆盖全镇2个村17个屯。五是实施企业牵动推进模式。围绕十大特色经济,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今年,我县依托x生物、x米业、x薯业等龙头企业,组建了万寿菊、水稻、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落实万寿菊、水稻和马铃薯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3万亩和4万亩以上。六是实施大户引带推进模式。培植种地大户和家庭农场x户,平均每户达到x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x万亩以上。

(四)突出重点,在强化服务上抓落实。一是强化宣传发动。除采取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单、召开各级推进会议等常规措施外,集中精力突出打造了一批标杆村屯和标杆地块,在促使群众了解政策、拥护政策的同时,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施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真正明白什么是规模经营、在内心上接受规模经营,切实提高了主动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培训。聘请农垦专家,指导备春耕生产,并印发指导意见10万余份,达到每户1份。由农口各部门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深入全县x个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特色作物栽培等专题培训,印发技术资料7万份,培训农民5.1万人次。三是强化机构建设。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档案全部实现微机化管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服务站必须做到“四有”:即有专门办公室;有专门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有工作图版;有土地流转专门信息发布专栏。四是强化劳务输出。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同时,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拉动当地农民就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推动土地规模流转。

三、主要成效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种田能手、专业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大量土地经营权后,通过集中管理,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转让方在将土地转出获得相应转出收益的同时,通过外出务工还可获得一份收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了乡村经济。二是规模化经营使农业投入更加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后,由一家一户分散投入转变为一户集中投入,必然引起农资市场、农机作业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等内在变化,在总供需量不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市场高效运转、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三是规模经营促进了与农业龙头企业密切联合。规模经营本身对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吸引力,同时龙头企业也有效带动规模经营,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方面,龙头企业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导规模经营,减少投入风险。另一方面,经营业户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良的原料资源保证,减少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共赢。四是规模经营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目前已经实现规模经营的实例看,组织规模经营的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的经济基础普遍较好、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信誉度较高,更大规模经营财力不支,需要资金支持,这就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群众流转积极性还不够高。受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束缚,有的农民恋土情结较重,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有的农民担心通过村集体长期流转土地会丧失土地承包权,对土地流转持谨慎观望态度。有的地方因个别农户不同意流转,使得土地无法成方连片的流转,从而影响了规模经营。二是个别流转行为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民间私自流转存在流转手续不完备,不到村级组织备案问题。

第三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29

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为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溯源

1.1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经营经历了曲折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地,奠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关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农村土地在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基本事实,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户),奠定了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体制基础。

1.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响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农民工”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无法有效经营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部分农户愿意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专业大户需要更大规模地经营土地资源,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农业企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出现了土地经营权转移的社会需求。为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响应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法可依;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界定了相关的法律关系,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

1.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撑

2008年~2015年,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完善和补充,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工作的基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常态化操作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实践,部分地区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存在有效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受承包期限制,即要以剩余的承包期为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和平等协商原则;新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以原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为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取得合理补偿[3]。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造册等措施,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这样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关系的有效干预,实现以公权力确认私权利,保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物权法》规定发包人不得收回、调整承包期内的承包地,土地承包权人有权自主决定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明确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征收承包权人的承包地,切实保证承包权人的合法权益[4]。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法律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土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资源是在建国初期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对于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在承包农用地时,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可以理解为使用他人之物(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自己之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它是在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权之后,才能取得的用益物权。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其特殊性还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功能方面。农村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职能,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谋生手段的需要,失去土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基本生活来源。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者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在农村家庭承包关系中,必须坚持法定主义原则,即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农户)必须依照法定的内容确立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任意意志必须被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所取代,必须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双方行为,体现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对主体的强制性,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法律保护。

2.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这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年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

2.5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经发包方同意后可以抵押。但该法同时也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上位法均无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处置、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在这方面,后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望得到妥善解决。目前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担保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3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

近30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但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看来,土地承包关系的确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已具备基本的执法环境,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在抵押和担保等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的抵押、土地信托、赠与等方式无法可依[5]。

3.2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耕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源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这种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田间道路和分隔垄的占地面积[6]。为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为集中连片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3.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或单纯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混乱状态或内耗增加,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成本,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谈判进程。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得动”、“转得出”,县、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制订适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内耗。

3.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权人拥有的经营权一旦流转出去,转入方就享有实际土地使用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合意主义做法,容易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物权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从而可能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公信力,必须由政府国土管理部门委托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机构来担任登记职能,建立分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公告―查询制度,以便土流转当事人查阅相关土地经营权现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实现政府或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制度框架:基于湖南“十县百村千户”调查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4,(4):169-172.[2] 许经勇.农业现代化视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职业农民[J].学习论坛,2015,(3):27-30.[3] 许贵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立法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4.[4] 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60-64.[5] 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5-53.[6] 陈明,武小龙,刘祖云.权属意识、地方性知识与土地确权实践:贵州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65-74.作者简介:李姗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高志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研究。

第四篇: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在稳定农村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化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现状

从随州市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现状看,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土地流转的“亲缘化”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流转土地基本上是在亲朋好友间进行,不签流转合同,不交转包费,不定时间,只是随要随收回的口头协议。如曾都区均川镇宋家畈村4组有37户,150人,60个劳力,122亩承包地,该组长年在外打工的37人占总劳力的61.7%,有7户夫妻二人长年在外打工,将其承包的24亩地交给自已的亲友耕种,占总户数的18.9%,占总承包面积的19.8%,都没有签订流转合同。

(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模式。

一是通过流转的集约化经营。如曾都区万和镇太白村二组某农户,除耕种自己的承包地外,接受9户农民流转面积20亩,多时达近百亩,购有大、小型农用机械2台套,今年农田收入人均3403元,农田纯收入人均高于本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1345元。二是保护已形成的集约化经营。在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纷纷抛荒承包地外出打工,村组为了不让税费悬空,将抛荒地成片包给相关人员搞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税取消后,因承包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外出农民工回乡要求收回承包地获取土地收益。在税费改革中,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已形成生产力的政策要求,按照政策,通过充分协商,都较好地落实了政策,兼顾了双方利益,化解了各类矛盾,保护了已形成的生产力。据统计,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中,全市稳定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1400多个,面积10万多亩,保护板块经济62处,8132亩。

(三)土地经营“保姆式”管理模式。

通过自我服务和合作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联系。如在2006年8月成立的随州市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全程服务,农民全年只需每亩交纳586元的生产费用,该合作社就为其提供麦稻生产的全程服务,很受农民欢迎。该社今年已为1200多个农户代耕农田5000多亩,其机械化操作、统一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强度大和效益差的问题,每亩提高粮食单产5%,节约生产成本180多元,增加农民收入240元。

(四)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一是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随州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适应本地农民种植习惯,发展规模经营。如随州市长佳蔬菜有限公司在曾都区万和镇连片种植随

州独有蔬菜“泡泡青”500亩(每年一季),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产品已打入北京等大型超市,很受市民们欢迎。仅“泡泡青”一季的收入,农民每亩增加纯收入1293元,人均增收181元。二是合作组织加农户的规模经营模式。随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品种多、范围广,有香菇、巴西菇、白灵菇、木耳等30多个品种,种菇农户遍及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场。特别是香菇,由于它的经济价值较高,又在全市占主导地位,年产值在10亿以上,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据万和镇邱家塆村书记李德安介绍,他们村有340户,户户种香菇,保守估计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人平500多元。在香菇、“泡泡青”产业的拉动下,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如本村李德兵夫妇俩在广州做烧烤生易,每晚纯收入在300元以上,经不起种香菇的引诱,最近弃城返乡种香菇。三是一批相对集中区域特色产品规模经营模式。如唐镇的大枣、土豆、生姜,太平乡的吉阳大蒜,均川的养猪,马坪的“三白”蔬菜,柳林的板栗,尚市的葡萄,万店的蔬豌豆,双河的油桃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的随意性给土地承包管理留下了隐患。农民对承包地如何流转,流转给谁,都是自我决定,往往农民流转了承包地村里不知道,为土地承包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是对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不够也是制约其发展重要因素。随州市地广人多,地形地貌复杂,有适应多种农产品生产的独特气候条件,有多种小有名气的独特产品的生产,但组织不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工作上,随州市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规范土地流转,加强流转管理。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2006〕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意见》,在鄂办文〔2007〕78号省两办《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进行了认真地宣传贯彻,各区市还将全文进行了转发,要求按照文件精神抓落实。

(二)调处流转纠纷,化解土地矛盾。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要求各部门务必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部门各负其责,有效地拉近了群众与干部、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创汇农业。一是加大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随州市委市政府为发展随州经济,注重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宣传上下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今年,为了让随州特色产品走出随州,在曾都区万和镇办“兰花节”、尚市镇办“桃花节”、洛阳镇办“银杏节”,宣传随州特色产品,在板块上抓大而不忘促小。如在抓大上,香菇这个产业已形成大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和创汇产业。在小的随州特色产业上也不放松,如“泡泡青”、菜豌豆、土豆、板栗、吉阳大蒜等,做到由大到大,由小到大,逐步建立各类具有随州特色的大小不等的规模化板块经济。二是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品牌。在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了龙头企业的资金进入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除在大的农业经营项目上招商引

资外,还在小项目上下功夫。如利用随州天然的地理位置生产独特的蔬菜“泡泡青”招商,引回在外的随州籍经营商张洪国先生在曾都区万和镇生产“泡泡青”,不仅打出了随州“泡泡青”在全国的品牌,还为“泡泡青”的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样板农业。随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发展特色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对在食用菌等规模化板块经营农业项目中,挑选10个产品有特色,建有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奖励。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年初的53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规范土地流转,避免因是亲戚间流转不签合同,村组不知情,以后出现矛盾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是要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领导、资金、技术、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的购买力,又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

三是推动公司+基地+农户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泡泡青”是随州市独有的特色产业,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深入探索规模化生产“泡泡青”的路子,做大做强随州市的“泡泡青”特色产业。

四是扶持“保姆式”合作组织的发展。随州市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服务大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规模化经营中的难题,各级组织都要重视和支持,探索研究完善该类合作组织的发展,确保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篇:对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的情况调查

对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的情况调查

2008-8-1来源:蔡甸区桐湖办事处 点击率:208

------------------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用土地资源形式固定免交农业税费,落实优惠补助等鼓励政策,保持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政策性增收确实让广大农民喜出望外。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按人配置资源、分散承包经营与大市场、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这对矛盾症结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出效益向教育、住房、消费等领域的转向投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寻求有效办法解决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让实实在在地种田种粮农民实现增收,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的焦点、难点问题,急待解决。本文就武汉市蔡甸区农村及桐湖农场的现实情况为例,特作如下调查思考。

一、突出问题

1、以改托管与以包代管,充分反映出放权让利农民延包经营后的集中开发难度。自“十五”末期,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当地农村人平实际耕地面积标准按在册农业人口分配责任田后,不收取任何税费,保持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并在此前基础上又进行了二轮延包加以确定。这一改革政策的落实,让依靠土地生存发展的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国家还辅以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存发展条件,让广大农民种田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此项改革中所称“责任田”,又称“税改田“,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土地的经营权长期发包给农民自主经营,以改革的形式托付给农民自主管理资源,以土地经营权证的形式发包给农民长期使用经营,让广大农民参与全社会对耕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其极为积极的一面。但是,仅蔡甸区现有在册的农业人口32.6万人就分配了近33万亩耕地,占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9.7万亩的83.1%,这种分散式的长期承包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集中开发、基础建设征用地80%以上的工作面。

2、自由流转与私自转包,充分表现出让农民对土地有自主流动空间上的管理难度。农村大量土地分包给农民后,取消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费用,政府组织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补贴进行转移支付,比较彻底的减轻了农民负担。政府组织和农民不用年年为收交税费犯愁,政府组织督促落实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变成了农民当家作主的责、权、利关系。因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利益享受、支配,有了明确的长期自由活动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逐步改善缩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地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打工发展,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和行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至农民对长期取得经营权证的土地,视作既得利益的“养命田”,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权的作法,以家族田、乡亲田、关系田等多种形式外出务工经商后进行自由流转,私自转包,甚至有二三手转包的土地,自主流动频繁,大量游离于《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之外,让农村基层组织无法管理控制。据初步统计,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城镇生活的追求向往,目前蔡甸区每年按政府目标向外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多达千余人,加上自由转移,举家外迁的农业人口有近三成流向城镇,这其中有85%以上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生产劳动,全区有近8.3万亩土地进行了自由流转,私自转包获利。

3、既得利益与责任义务,充分显示出农民在认识观点上的误区。

从蔡甸区洪北、桐湖、永安、奓山、侏儒等地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性质中土地经营权流转现象,都具有普遍的倾向性。农民认为对自己所取得的长期经营权证的土地利益,以当地的市场价位流转转包,是国家让其享受权利,对耕地的保护责任和地区性公益建设义务漠不关心,对农业生产全局性、地区性的条件提供改善和服务是政府的事,与已无关。究其原因,这些认识观点很明显。一是责任田,只要我不抛荒资源,或不改变对土地的用途,我就尽到了责任。二是对责任田取得了长期的经营权,我就有权进行自由支配,谁也管不着。三是我对责任田应享受的既得利益,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包括一些补贴政策的享受,至于加快发展,如何进一步增收,培肥地力或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模式发展生产,我目前不依赖土地产出吃饭,暂不作考虑。至于转包者参不参与,哪是他们的事,他们愿意参与投资增效增收,我不阻拦,但是今后的转包价格我是要重新考虑的。承接转包者也只好犹豫,瞻前顾后。

4、青年打工与老年务农,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能力与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性。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年青力壮出外挣钱,老弱妇孺在家种田”的现象。据调查,在蔡甸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7.28万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为32032人,占44%;50—36岁的为24024人,占33%;35岁以下至劳动年龄内的为16744人,占2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截止目前,在蔡甸区东部农村发达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50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中部发展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40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西部落后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45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其结果是在现有农业劳动力队伍中,老年、中年、青年劳动力比重为6∶3∶1。通过以上情况分析,有60%的老年农业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55%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有30%的中年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40%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有10%的青年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5%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青壮年劳动力并且主要是依靠父母打理农业生产活路。这一人力、资源配置形势,不但极其疲软困感,而且严重缺乏后劲活力。

5、分散经营与集中开发,充分显现出统一模式规模经营上的尖锐矛盾。

在以上调查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政策性的平均主义按人头配置责任田上,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的现实主义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劳动能力老化弱化,以及基层组织及管理体制失控下的土地自由流转弊端,都充分显现出分散经营与集中开发的潜藏矛盾。根据在蔡甸区农村各地的初步调查了解,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比例分析和农民现实企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在农户家庭年经济收入比重中,有40%的收入依靠农业和家庭副业获得,有60%的收入依靠劳务打工和农业以外获得。当前,在农村老年留守人员中经常谈到的是,只要自己在家里平平和和搞口饭吃就行了,企盼子女平平安安挣钱回来解决家庭主要开支。有大部分人认为,农业风险较大,只能把农业作为副业,主业是在外打工挣钱。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无过硬技术特长,只有依靠农业致富。在谈到如何集中开发,土地合理流转和实行集约化规模经营时,大部分人不赞成或漠不关心,少数人认为切实可行。这反映出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比较尖锐。

二、整改探索

1、基础条件的改善,推动了资源升值和利益认识的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从2003年起,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主,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推出了“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蔡甸区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农村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仅桐湖农场来说,全场6个农业单位已全部列入并进行了建设改造,形成了沟、路、渠、泵站等新一轮的建设高潮。通过家园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绝大多数中低产田得到改造,生产条件基本上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升值空间明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农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广大农民感觉在实惠中。因此,切实转变了对农业效益失去信心的农民群众的认识,广大农户惜田爱地,纷纷争包土地资源,从事高效农业种养经营。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农村基础组织顺势引导管理耕地转让也出现了紧俏活跃的良好势头。

2、体制改革的调整,优化了统一经营与自由流转的方式同化。

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土地资源的紧俏,统一性的政策调整,可以有效规避土地资源自由流转的劣势。它的核心作用就在于统一的功能发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组织发展。近几年来,桐湖农场抓住国有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的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在统一经营管理的框架内,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和优势项目开发的方向有效聚集流转。一是实行责任田和经营田的“两田分离”方式,将农户按人头按当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标准每人

1.2亩成块划出责任田,集中连片预留经营田,限制流转范围,便于集中开发管理。二是实行“多数人种少数田,少数人种多数田”的办法,让大多数农业家属种少量的责任田,按农业劳动力每劳配置10亩以上的经营田,合同一年一签定,随时进行调整调剂,实现能者多劳、需者适量,让土地的经营权有效流转到有劳动能力和种田能手的手中。三是实行统一开发和建立基地推广模式,吸引土地向高效项目模式流转和扩展,先后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450户,建立了高效蔬菜、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食、特色鲜鱼养殖等四个生产基地,农业特色种养殖面积达1.5万亩,占全处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

3、科技项目的推广,促进了基地效应和板块经济的机制发展。

在“两田制”、“劳力制”、“基地制”的统一调整优化土地配置流转基础上,要想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在于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和增收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近几年来,全区各地农业特色基地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但在实现最终目的效果上确有很大差异。无论怎样的调整发展项目,最终目的是实现增收效益。增收效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科技竞争力;二是市场气候的培育。桐湖农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一方面,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依靠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大型农业公司在当地兴建配套基地,用基地吸引和网络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实行订单制集约化经营抱团发展。另一方面,走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由农场统一开发基地,培养和组织科技示范大户,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板块经济基地,利用生产、服务、技术、销售等协会组织,推广应用高新优品种闯市场,实现联营制规模化经营对接市场发展。

4、现代农业的理念,启示了集约方式和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

有了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基地的发展,是实现农民直接增收、搞活市场流通、保障供给的单向经营。如何保证资源效益的有效共享,督促农户稳妥培植发展后劲,实现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双层经营获利,这是兴办农业企业,有效盘活资源增收,实现互利双赢的关键。桐湖农场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一是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实行集约化经营,积极引进农业专业公司,用整块的经营田和大中型湖泊资源转让给公司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模式,借助农业企业产加销成龙配套的资金、技术市场投资改造农业,由集体经营专业公司,并在承包费的收取上,改原来每年每亩收取承包费150元提高到300元,再由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后组织农户承包或自主生产,即专业公司经营农户,实行包生产资料、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的办法,由农户落实生产和务工,确保农户在原收入水平上实现大幅度增收。目前已发展了侨通林业、桐湖水乡等11000亩的开发生产项目。二是用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实行规模经营,积极兴办农业特色基地,用成片的责任田和流转田发展示范户、科技大户,让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科技能人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吸引土地流转获利。

5、示范引导的作用,培养了农业企业和科技大户的吸引优势。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除了灾害风险较大外,基础投入大,投资收回年限长,选准项目模式和新产品新技术获利至关重要。因此,每一个推广应用项目模式的选择,必经要进行试验示

范,慎重权衡实验。为了稳妥实施和确保既得利益实现,只有通过示范引导。近几年来,桐湖农场成立了资源开发流转专班,完善了一整套基层农业管理办法,运用瞄准市场,内外结合的方式,树典型、推模式、建基地,让优势项目快速调整发展,层层建立责任制度,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一是实行“

十、百、千”工程,以香炉山大队优质西甜瓜接茬苦瓜的大棚种植模式,引进正大集团优质产品模式,组织10户示范户种植150亩,亩产值达到8000元,成熟后用身边典型带动和吸引周边农户100户迅速加入发展到2000亩,用协会组织市场销售。二是实行“百、千、万”工程,在什鱼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0户专业水产养殖示范户中,引进高龙、通威和康祥公司的优质水产养殖技术和饲料机械精养模式,发展了1500亩的精养优质成鱼、反季节名特优质鱼和鱼鳖、鱼虾、网箱立体养鳝等高效模式,每亩收入过万元,每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带动全处万亩水面优质精养增收,形成了水产养殖特色基地。三是实行租赁、入股、出让等方式,兴办农业企业。对大面积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形成经营劳务市场活力,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务工比农业收入高、比承包来钱快的需求。其中,以租赁的形式发展“桐湖水乡”经营性生态休闲旅游渔业中心4500亩,以资源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发展侨通林业公司种植连生意杨6500亩,以出让的形式发展康祥鱼产品加工厂占地50亩,解决农工就业460人,年人均分包或劳务收入达万元以上。

三、对策建议

1、坚持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择重统的功能发挥作用。

根据各地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实践,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认真落实好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坚持实行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动摇,择重统的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合理,有利有效的方法统筹兼顾,规范有序的完善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形成长效机制加以解决。一是要按照武汉市政府已出台的《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管理试行办法》,建立健全机构,规范程序,加强管理。二是要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既结合又分离的原则,突出所有权的导向管理优势,加强督促和引导发展,宣传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调整开发。

2、坚持有效开发的集中连片方式,择重有效益的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是要状大实力,创造实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重点也在于板块式的集中连片开发和集约化规模经营效益的实现。发展是硬道理,农民群众是讲实惠的群体。因此,无论是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还是认真做好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工作,都必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引用竞争机制,重点做好效益文章。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形成一定的气候,推进工作就不难实现了。在农业的调整开发上,我们还必须十分注意地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工作,切忌重复建设,切忌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切忌高投入、低产出的劣势项目推广应用,切忌千篇一律追求一致,切忌做劳民伤财的事情。要立足资源实际和生产条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和开发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板块经济基地,始终瞄准效益目标,创立品牌特色效益。总之,要做“有效益”的文章,扎实推进,做大做强农业竞争优势项目。

3、坚持规模经营的基地吸引模式,择重引的效果示范带动。

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经营,说到底就是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模式。这个现代农业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要靠高度的组织形式和协作体系来实现。仅观单个农业承包户或家庭农场,单家独户闯市场,只能是沧海一栗,生产经营的最终效果,只能是不成气候,自给或半自给经济占主要成份,商品率及变现效益不高。因此,在坚持实行农业的集中连片开发形式下,兴建农产品特色基地,可以吸引分散经营农户向基地聚集扎堆,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效果,在品种、技术、管理、销售等重要环节上形成比、学、赶、超的竞相发展趋势,让实实在在的种田农民和专业生产能人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推动农业的发展增收。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在引导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生产经

营,建设好基地的重点上来,进行组织、协调、落实。另外,要择重于身边典型、借鉴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的推广应用工作,用企业融合、基地幅射、典型示范、能人带动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发展生产,吸引投资,网络和吸引农户上基地、进企业、参与联营体,将土地自由流转转变成有组织有规范管理程序的转租倒包,借鸡下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增收发展的实际目的。

下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xiexiebang推荐)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一些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从事农业......

    东至县开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专题调研报告(5篇范例)

    东至县开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专题调研报告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思路与对策

    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 村 官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思路与对策学生姓名:年 级:所在县区:指导教师:靳名星 农村干部学校09级3班 曲 阜 市 牛洪华 职......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与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趋势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与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趋势分析 摘要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与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从原来传统的农户小规模经营逐渐向集约程度高的大规模的农地规模经......

    从马克思的创新理论看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从马克思的创新理论看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摘要]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规模经营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

    对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市办发〔2009〕1号),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农村土地流转意见:5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全文)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要......

    土地规模经营调研

    土地规模经营调研报告 农业委员会 一、我县基本情况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地处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三面环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