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有关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有关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有关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2009-07-13 17:24:25
一、2007年和2008年已批置换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
2007和2008年,省政府共计批准我县4个批次置换项目,拟置换区面积为115.5950公顷,被置换区面积为100.7056公顷。
(一)拟置换区进展情况
批准的拟置换项目区内应拆迁房屋面积3460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拆迁完毕,拆迁补偿费用已全部到位,补偿费用为125.6608万元,拆迁房屋全部为破旧房屋,无人居住,不需安置。4个置换项目拟置换区目前已复垦土地82.4065公顷,占应复垦的71.29 %,土地复垦费用已支付358.9572万元,占应支出的55.24%。
(二)被置换土地进展情况
已批准的4个置换项目被置换土地面积100.7056公顷,征地补偿总额为3617.0886万元,已全部补偿到位。目前已供应土地57.6023公顷,占应供应的57.20%。
(三)实施效果
1、增加耕地实例。经省厅验收的濉溪县2007年第一批次置换项目,拟置换区面积27.8576公顷,复垦土地面积27.6798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20.5734公顷,新增耕地率达73.85%。
2、破解用地瓶颈,保障经济发展。通过置换工作的开展,有效破解我县工业用地短缺瓶颈,有力保障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年来,为我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解决16个项目的用地问题,解决用地指标94.3101公顷。
3、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经批准实施的置换项目,拟置换区涉及农户158户,户均一次性得到补偿7900元,户均增加耕地7.5亩,今后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8000元。另外通过置换项目的实施,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4、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通过置换项目的实施,有效利用了“空心村”等农村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已实施的置换项目,置换前人均村庄用地面积224平方米,置换后人均村庄用地面积165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净减少59平方米。
5、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建设用地置换,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用地绿色通道,是实施“保增长、保红线”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置换工作的开展,我县违法用地情况明显减少。
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拟置换区土地复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一是打破原有的土地权属农民不愿。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置换项目规划实施中,要打破原先格局,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达到“路成框、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要求。农民原先的不规则的宅基地以户为单位,在宅基地整治改造大田时,路、渠要进行重新规划,一些集体或农民受益的小沟、小塘被填平,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权属界线,所有这些将涉及各家各户利益。土地权属属于村委会集体容易规划实施,而土地权属属于各家各户,每户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要让百姓众口如一,个个满意,非常不易。二是规划设计标准实际操作实施不易。不少地方在置换项目规划中起点高,不乏请专业人士进行规划。但图纸上规划与实施不是一一对应,划上一个圆满的等于号。有的规划未与农村生产实际结合,有的也不可能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如一些田块靠项目区内的小塘进行上下水灌溉,如今小塘被填平,水系被破坏,灌溉取水成了问题,也容易引发矛盾。同时应看到建设用地置换是项技术含量高工程,要打造精品,仅靠基层国土所及村里实施,力不从心,亟需专业力量多支持、常指导。三是新增耕地质量不高。建设用地置换中农民宅基地经整治后的土地是生地,土壤有机化,养份不足,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往往一时种植收效不明显,群众误认为政府花钱在做“花架子”工程。
2、对策建议
一是正视困难,宣传先行。政府实施置换项目其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加耕地面积。置换项目实施,建设项目区内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必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置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事业。要将置换政策向百姓交个底,说个明白。这样才能取得广大农民群众对置换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置换工作的全面开展,把置换这项“惠民工程”办成老百姓啧啧称赞的“放心工程”。农民思想上通了,行动会转化为支持政府工作的动力,农民在关键时候会以大局为重,在利益调整上会舍小家为大家。二是着眼实际,规划实施。置换项目规划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状况,估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方案、步骤,同时要注重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要引入新观念,采用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做到工程技术可行与经济合理相结合。在置换项目规划设计前沟渠路设计深入一线,譬如向有经验的老农问计,召开村民代表会,土地整理中项目向农民告知,对群众的意见归纳梳理,获取翔实的资料,达成共识,制定可行的调整方案,三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建设用地置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市场机制,扎实推进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四是改良土壤,再造沃土。新增耕地肥力及质量低,须连续投入肥力才成熟,适宜生长农作物。通过秸杆还田等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产平台。过去农民有捞农村沟渠泥土填入农田,补充土地养分的习惯,在建设用地项目实施中应鼓励农民捞泥补充土地养分的习惯,这样做既能疏浚河道,又能改良土壤。
(二)被置换区土地征收供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一是补偿费用过低。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土地征收补偿费往往不能如实反映土地的实际价值(濉溪镇、开发区按年产值1400元的18倍,其他乡镇按年产值1200元的17倍给与补偿),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实施征地过程中,由于缺乏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征地补偿费分配政策,分配方案仅靠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制定。由于土地承包制度的相关规定(如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及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不一致,可能使各村组之间的分配方案差距很大,造成群众互相攀比,引发群众矛盾。三是从征地到出让的利益调整问题。目前工业用地均以挂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出让金可高达征地补偿费的10-50倍,增幅很大。农民对土地低价征收、高价出让的做法意见很大。对于非公益性经营性用地,农民认为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在补偿中对土地预期的收益有所体现。
2、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为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规范土地征收征用行为,有必要尽快制定《土地征收征用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已有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制定《征地补偿管理法》,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已介入该法的前期调研。但国家制定该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有立法权的地方可以先行制定土地征收征用的地方性法规。《土地征收征用法》应严格规定征收征用土地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补偿范围、标准,依法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规范征地制度,规范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在征地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强化征地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依法获得合理补偿的权利。尤其要科学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二是完善土地立法,重新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我国的土地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土地法律法规也存在不协调、不配套的地方。例如《宪法》中规定征地是“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土地管理法》中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都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包括征收的集体土地)。建议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做出司法解释,明确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对非公益性用地,要实施土地征购(购买)制度,明确集体土地所用权和农民土地承包权在损失补偿评估时的价值体现。重新调整征地补偿费个人和集体的补偿比例,提高对农民承包经营权的损失补偿。对于征购(购买)用于经营的用地,调整出让金与征地补偿费的比例,在兼顾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个人损失的补偿。
三、将建设用地置换与土地整治、压煤村庄搬迁相结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土地置换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金钥匙”,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我们认真研究置换政策,科学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积极探索开展置换工作的新模式,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置换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尝试把建设用地置换变成一项富民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建设用地置换与压煤村庄搬迁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相结合,与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与扶贫开发、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
(一)有序推进建设用地置换、新村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对于建设用地置换、搬迁村庄要规划到位,统筹协调,全面推进,要使建设用地置换、村庄搬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新村规划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有效解决村庄搬迁新村址用地指标,促进搬迁进度
按照建设用地置换的要求,以置换的方式解决搬迁村庄用地指标问题。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调查研究,着力在早选 址、早搬迁、早解决上下功夫。作为煤矿企业必须提前上报搬迁村庄用地计划,将采煤塌陷搬迁村庄用地纳入地矿统筹工作,超前谋划搬迁村庄,积极探索先行规划搬迁、塌陷后整理复垦的模式,对新建矿井搬迁压煤村庄统一规划、统一选址、提前置换。
(三)科学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合理制定置换计划
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开展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好机遇。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置换政策,科学分析城乡用地情况,合理制定下一阶段建设用地置换计划。2009年我县计划置换土地2000亩,亩均投资1万元,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用于拟置换建设用地的拆迁安置和复垦整理。
(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有效推进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通过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将有效推进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盘活农民集体的土地资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四、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其他建议
近两年,濉溪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发展工业经济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工业经济加速崛起,工业增速高位运行。但与我县这种工业经济强劲发展态势不相协调的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建设年”,我县将着力谋划一批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项目用地需求更趋迫切。建议省厅将我县上报的置换项目尽快给予批准,以便我们组织实施。
第二篇:安徽省建设用地置换暂行办法
安徽省建设用地置换暂行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 193 号
《安徽省建设用地置换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8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王金山
二○○六年八月三十日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用地置换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用地置换,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依法取得的零星分散等不宜利用的建设用地,通过调整合并为适宜利用的建设用地或者与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下简称农用地)进行调整的行为。
第三条 建设用地置换应当遵循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切实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建设用地置换涉及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经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经土地使用权人同意。
第四条 置换后的建设用地用途应当与原建设用地用途相同,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第五条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的,置换后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置换前的建设用地面积,原建设用地由申请置换方负责复垦;其中,与耕地置换的,复垦后的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得低于被置换的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申请置换方没有条件复垦的,在办理建设用地置换审批手续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土地复垦费,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复垦;也可以委托具备复垦条件的单位复垦。委托复垦的,应当签订委托复垦合同。
第六条 农村村民宅基地与农用地置换的,置换后的新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法定宅基地面积,旧宅基地由申请置换方负责复垦。
第七条 建设用地置换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协商一致,签订建设用地置换协议;协商不成的,申请置换方可以申请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不得置换。
建设用地置换协议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置换土地的权属、位置、面积;
(三)置换土地的原用途和置换后的用途;
(四)土地差价、地上附着物的补偿价;
(五)拆迁安置途径与方式;
(六)同意权属变更的意见;
(七)履行期限和方式;
(八)违约责任;
(九)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八条 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置换的,由申请置换方向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用地置换申请表;
(二)建设用地置换协议;
(三)土地利用现状图、勘测定界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四)取得建设用地的合法文件或者土地权利证书。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的,申请置换方除按前款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利证书和原建设用地的土地复垦方案;委托复垦的,还应当提供委托复垦合同。
建设用地置换涉及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申请置换方应当提供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以及土地使用权人同意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拟置换的土地进行实地踏勘,并对其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核实。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编制土地置换方案,按照下列规定逐级报批:
(一)国有建设用地之间、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之间的置换,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置换,由有农用地转用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三)国有土地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置换,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 农用地转用批准后,因城市规划调整等原因未实施供地,现状仍为农用地的土地,确需与其他农用地置换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收土地方案和土地置换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按照前款规定实施建设用地置换的,原农用地转用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继续有效。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收到报批材料后,负责审核的机关应当在20日内审核完毕并转报负责审批的机关;负责审批的机关,应当在收到材料后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
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置换双方应当自建设用地置换批准文件送达之日起1年内,按照建设用地置换协议置换完毕,并在置换完毕之日起30日内,持土地权利证书及相关材料到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分别领取置换后的土地权利证书。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经批准后,不再另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置换的农用地不占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不再缴纳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水利建设基金和耕地占用税;原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耕地面积超过置换后建设用地面积的,超出部分的耕地面积全部折抵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原建设用地应当在置换批准之日起2年内复垦为耕地,并经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验收确认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地类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用地置换管理台账,记载建设用地置换前和置换后的位置、面积、地类、实施情况等内容,对置换土地进行专项统计,并及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变更,纳入当年变更流量。
第十六条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原建设用地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垦或者按规定应当复垦为耕地而未达到耕地标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理,并扣减该市、县下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情节严重的,冻结其农用地转用审批。
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置换批准后,满1年未置换完毕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置换完毕;逾期仍未置换完毕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十八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实施建设用地置换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无权批准建设用地置换、超越权限批准建设用地置换或者对不符合置换条件的建设用地批准置换的,批准文件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批准置换建设用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建设用地置换涉及林地的,应当遵守《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房地(土地)局:
为促进我市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乡(镇)、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村镇、集镇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现将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申请和审批
(一)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内涵。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是指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村、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过程中,将原有农村宅基地或村、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并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复核认定确认后,在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内按照一定比例申请换取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行为。换取的指标是在土地利用计划之外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称为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二)申请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条件。具备下述全部条件的可以申请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取得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1、国家级小城镇或者市政府确定的中心镇;
2、区(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获得批准的;
3、区(县)域、乡(镇)域、村镇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获得批准的;
4、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符合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5、已经将原有农村宅基地或村、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复核认定确认合格,并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
6、拟新建项目已批准立项;
7、新建项目选址、用地规模、用地性质等,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三)原有集体建设用地复垦还耕项目的立项和验收
1、立项。立项的程序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程序进行,实施土地置换的建设用地还耕复垦项目属于土地整理项目,一律由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材料,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立项。立项所需材料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所要求的材料外,还须提交如下材料:
(1)复垦还耕前地籍现状图;
(2)标明拟复垦还耕区域范围和四至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
(3)复垦还耕实施方案和资金来源证明;
(4)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2、验收。建设用地复垦还耕项目一律由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初验,初验合格的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终验。申请终验的应提交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复垦还耕成果报告》,《土地复垦还耕成果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立项批复;
(2)复垦还耕情况汇总;
(3)复垦还耕后经确权的地籍变更图;
(4)复垦还耕后地类面积量算表和由有资质的测绘单位出具的测绘技术报告书;
(5)复垦还耕前后土地分类面积对比平衡表。
3、确认。终验合格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北京市土地置换确认书》并下达有关终验合格证明文件。
(四)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申请和下达。符合申请条件且确需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应向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合格并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和确认,并以《北京市土地置换用地指标使用(调控)通知书》的形式下达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申请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应提交如下材料:
1、区(县)人民政府申请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书面申请;
2、申请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拟用于的建设项目清单及选址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3、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终验合格证明文件(包括《北京市土地置换确认书》、原有建设用地复垦还耕验收合格批复等);
4、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二、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使用及管理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经批准下达后由区(县)人民政府安排使用。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使用必须符合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优先用于乡(镇)基础设施、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以及经依法批准的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区(县)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报批建设用地时,可按建设项目或分批次用地报批程序办理征(占)用地手续,《北京市土地置换用地指标使用(调控)通知书》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材料,可作为填报《耕地补充方案》的依据。批准用地范围内的具体建设项目的划拨或者出让供地手续,按照市政府的现行规定办理,由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办理。
三、各区(县)在申请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对以非法手段获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撤消尚未使用的指标,对己经使用指标用地的按违法用地处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核减该地区下一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附件:1.《北京市土地置换确认书》
2.《北京市置换用地指标使用(调控)通知书》
第四篇: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汇报
自1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会议以后,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回来后,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认真学习蒙政【】1号文件精神,并专题研究了我镇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1月29日我镇又组织召开了镇村全体干部大会,再一次学习蒙政【】1号文件精神,向各村下发了《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农村规
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实施意见》和《镇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行事历》,对我镇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现将我镇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宣传。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综合工程。只有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新农村规划建设、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建设用地置换的内容和重大意义,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我镇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过年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明白纸和召开村民组大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到目前为止我镇共张贴标语140条、悬挂横幅20条、发放明白纸12540份,召开村民会议124次。如今我镇上下形成了人人话新农村规划建设,人人谋新农村规划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落实。我镇在实施村庄规划过程中,严格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我们要求各村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村村必须有突破有成效。有条件的村,一定要建一个上规模的中心村,条件不成熟的村也要因地适宜,认真搞好村庄的整顿治理。让每户居民能够住上房屋,确保人民群众村容整洁、交通方便、生活舒心。为配合县政府土地置换需求,我镇给每个行政村都分配了土地置换指导性的数字,建立了土地置换承包网络,并制订了严格奖惩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村都要确保完成土地置换任务。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我镇各村虽然步调不一,进度参差不齐,但都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中,有的村正在酝酿谋划、刚刚起步,有的村已经大刀阔斧、稳步推进,已初现成效。
目前,我镇在搞好全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用地置换的同时,更注重抓好岳东村的文化节中心村和寺村岳北中心村建设。通过抓关键、抓典型,做到以点带面、示范全镇、发挥模范和辐射效应。首先我们依托文化街、育才街,有利的基础设施和市场效应,带动路南前于、路南后于整顿治理,带动南小于、李小庄的整体搬迁,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大、交通方便、基础实施配套齐全,村容整洁的现代化的中心村。现在文化街中心村,正在积极实施中,已初具雏形。我镇拟把西环路向北穿过307线,与九龙路西段相连,把镇文化站、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站搬迁到西环路307线北侧,把前张、后张、张老家、代塘寨向南搬迁到九龙路两则,对骑路葛、代后楼、代前楼进行整治,形成一个460户,1530人的岳北中心村,既扩大了镇区,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岳北村正在搞土地调整、图纸设计、宅基地分配等前期工作。
三、存在的的问题。我镇在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因中心村建设涉及到土地调整,特别是村民组之间的土地调整比较困难;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村庄已建楼房较多不利于新农村规划;老村庄拆迁比较困难;群众建房资金比较紧张,无钱再搞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村庄复垦;不按新农村规划要求未批先建、顶风抢建现象较多,执法力量薄弱;补助资金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解决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土地置换热点难点问题。
2、进一步加大岳东村文化街中心村、寺村岳北中心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试点中心村的示范辐射效应。
3、紧盯各村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土地置换不放松,确保每个村都有突破,全面完成土地置换指标。
4、集中人力搞老房屋拆迁,为土地复垦扫清障碍。
5、加大执法力度,对未批先建、顶风抢建应给予严厉打击。
第五篇: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符合我县城乡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由XXX副局长带队的第四调研小组于X月X日赴水头、腾蛟开展调研工作。我们通过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等形式,对水头镇(10个)和腾蛟镇(6)共16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城乡社区建设情况
经行政区划调整后,水头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腾蛟镇总面积80.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万,通过“转、并、联”方式分别成立了10个社区和6个社区。
(一)社区基础设施情况。水头镇10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8430平方米,江屿、小南、溪心、凤卧、鹤溪、朝阳等6个社区为修建场所,南湖、闹村社区为臵换场所,新联社区为租赁场所;腾蛟镇6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凤巢、龙尾、带溪和岭门4社区为修建场所,腾祥、腾蛟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到镇便民服务
1中心。
(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的“五大服务中心”建成情况不容乐观。水头镇凤卧、鹤溪、朝阳、南湖、闹村5个外围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较好,而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设施条件落后。腾蛟镇目前6个社区中,只有凤巢社区和龙尾社区办公场所够用,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特别是五大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难以落实。
(三)社区组织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情况。调研中发现,社区普遍都有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管委会,而社区其他组织有待进一步建立。除凤卧等个别社区尚未有大学生村官加入社区队伍,多数社区的队伍都配有大学生村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做法
在加强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社区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一)建立健全机构,配强干部队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结合,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采用量化打分方式,根据笔试、述职及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对竞争者进行评分。根据笔试成绩、述职及民主测评成绩和附加分,并对中层正职入围人选进行双向选择。
另外,水头镇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合理配臵社区班子,凤卧、鹤溪、闹村、南湖采用“2+4”模式,朝阳、街道、江屿、小南、新联、溪心采用“2+3”模式。对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的干部配臵采用“X+1”的模式(X指社区所辖的村(居)数)。同时,规定一般干部提任副职的原则上要到社区等一线工作,这一规定极大激励了社区干部,切实加强了一线工作岗位的干部配备。
(二)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配套制度。水头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社区财政运转、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水头镇财政制度》、《水头镇干部津补贴制度》和《水头镇机关科室、社区和皮革基地管委会岗位职责》。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人员紧缺问题。经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镇委根据“X+1”模式将一批素质高、能力好、善于开展农村工作的干部配备到社区工作,水头镇111个村(居)配115人,腾蛟镇51个村(居)配52人。但是,社区负责人普遍反映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求,在驻村和社区窗口服务方面难以完全兼顾,缺乏专职人员。同时,职能下放导致社区工作量增大,且社区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财政支持不足。社区服务工作要走上规范化,需要不少资金,而社区本身无经济收入,另外,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属于乡镇项目建设资金归镇政府,财政补助切块分成没有补助到镇政府,造成镇政府财政紧张,社区资金困难,影响了有关工作的推进。
(三)办公场所缺乏。从前面谈到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可以看出,社区办公场所缺乏是部分社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办公条件差,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办公用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审批权限受限。社区是镇科室的延伸,很多服务项目的审批权限不在于乡镇,也就无从下放到社区,制约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另外,社区审核、审批认可度问题,群众到社区审批盖章后,又要去县职能部门审批,不利于便民服务。
(五)制度有待规范。社区反映在无条例规定下,供电所要求社区盖章,居民才能安装电表;甚至有社区小卖部贩售香烟也需要社区盖章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反映出社区规章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印章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盖章后的责任承担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一)配强社区干部队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聘用社区专职工作者,每个社区落实1-2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做好计生服务、惠民补贴、咨询代办等各类服务(代办、协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考录工作,建议由县里统一安排指标,并确定相应条件。鼓励全县现有的186名大学生村官参加国家社区工作职称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组织,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下放后,可以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社区人员进
行业务知识培训,以保证社区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撤镇(乡)改建的社区不应全部停止原运转经费切块分成,在一定程度上要参照原社区建设补助标准和资金渠道,建设项目和工程多,光靠镇财政是杯水车薪,需要县财政给予帮助支持。对于需要社区代办或协办的工作,坚持“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社区必要的工作经费或相应补偿金。另外,要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经费。
(三)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按照“服务设施最大化,办公用房最小化”的要求,对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规范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的功能。对于社区办公场所尚存在严重困难的社区,采取改建、扩建、租用等方式,力争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
(四)扩大社区自主权限。在做好职能下放人员安排工作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扩大社区审批权限,做到“能放就放”。下放到社区审批的业务,县职能部门要彻底放手,重复审批有违便民原则。
(五)完善社区规章制度。要制定规范化的印章管理制度,明文规定社区印章使用和管理,不得超越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
(六)打造一批示范社区。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2012年在各镇首先创建一批城乡新社区示范点,培育宣传一批运行顺畅、服务优化、融合程度较高的示范社区,并对通过创建验收的示范点,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
(七)五大服务中心建设,要整合资源、切合实际,不要搞一刀切,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场地,不要重复建设;二是因地制宜以方便群众就近办事(龙尾社区);三是办公与办事,管理与服务要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