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大全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
摘 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牌,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终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发现全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着分散且规模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等问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转型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认同感不足、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此,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组建联盟,加强新媒体宣传,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10-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4.002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rts and crafts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brand of a place,and the ultima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and nation.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province faced problems,such as decentralized and small scale,serious shortage of development funds,and inability to adapt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The main reason wh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cannot be transformed is mainly due to factors such as low self-economic benefits,lack of social identity,and inadequat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Therefore,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 requires the inheritors to form a coalition,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new media,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a special support fund to guarantee the money for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消亡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它更多地是以散沙式的各自独立的传承人发展形态,其社会认可度高,但是产业化能力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1-2]。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格外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是当今河南省文化发展的一大课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版图辽阔,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分布广泛[3]。河南省现有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一批17项,第二批34项,第三批22项,第四批21项。具体明细如下:
第一批:杜康酿酒工艺、镇平玉雕工艺、钧瓷烧制技艺、棠溪宝剑铸造工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汴绣工艺、太平车制作技艺、五里源松花蛋技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宝丰酒酿造工艺、茂家红酒酿制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长垣烹饪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第二批: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葛记焖饼制作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秋油腐乳制作技艺、洧川豆腐制作技艺、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柏山缸制作技艺、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上庄姜种植与加工、黑陶制作技艺、怀府闹汤驴肉技艺、浑浆凉粉制作技艺、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长葛绒制作技艺、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桐蛋制作技艺、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毛笔制作技艺、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道口烧鸡制作技艺。
第三批:阮制作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中原棉布印染技艺、中原养蚕织绸技艺、装裱修复技艺、金属捶锻工艺、合伯宝剑锻造技艺、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镶玉制作技艺、登封窑陶瓷烧制、布鞋手工制作技艺、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卢仝煎茶技艺、大周黄蜡制作技艺、醋酿造技艺、酱菜腌制技艺、酒酿造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荥阳霜糖制作技艺、大槽油制作技艺、中原烹饪技艺。
第四批:蔡记蒸饺、荥阳河阴石榴栽培技艺、古琴斫制技艺、坠胡制作技艺、板胡制作技艺、高浮雕传拓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花生糕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腐竹制作技艺、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淀粉食品制作技艺、耗辣椒制作技艺、禽蛋加工技艺、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沈丘青三彩烧制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大刀面(齐氏大刀面)、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
基于上述明细,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没有延伸出相应的产业链,而产业链是提升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的关键。从社会效益的意义来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链,更看重的是其带来的文化价值,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视野,而不是获取丰厚的资本利润。因此,让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链,不仅获得了生存发展的资本,更多的是获得了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的氛围。但是受制于各种条件,目前的发展距离理想中的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
1.1 分散且规模小
河南省?魍臣家绽喾俏镏饰幕?遗产散布于河南省的各个省市,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线,这就导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社会分工细化链条无法形成。另外,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模小,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依赖于师徒传递的方式,单线化进行流传[4]。
1.2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河南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性措施不多,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不足,这样就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发展缺乏启动资金。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藏在保险箱且规模小的先天不足的情形之下,若没有发展资金的先行扶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几乎难以实现,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排斥社会资本注入来进行市场化运作。
1.3 传统技艺工序复杂,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传承于农业社会,适用于小农家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这样的生产工序与方式难以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能够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生产,从而进行批量化、复制化生产。复杂的工序背后可能蕴含了极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其现代化转型与发展[5]。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困境的原因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困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也有后天的发展乏力,这些都导致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发展缓慢。
2.1 自身原因:经济效益低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基础基本上已被摧毁,一大批传统技艺类基本上被机器工业化生产所取代。如何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顺应工业化时代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当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工序都比较复杂,极其耗费人力资本,且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经济效益转化率低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需要承担亏损的成本,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小规模家族式工坊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极可能在未来的一个时间段消亡。
2.2 社会原因:社会认同度低
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经济效益、政策保护外,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公众的参与是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的关键。然而笔者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90%的公众不了解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更不清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境地。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宣传的缺失,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与现代化的科技产品相比,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基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还是处于封闭状态,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市场基础,长此以往就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2.3 政府原因:政府政策扶持不足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但是对于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看,不管是国家文化部门还是地方文化部门,更多的是以“口号”保护为主,具体落地的实际措施不多且比较零散,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6]。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不管是对于国家或者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但是政府如何落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是关键,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政策法规的保护,又给其发展提供政策动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特别对于河南省这种文化大省来说,如何保护与开发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面临着三大困境,内外结合既是解决这三大困境也是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3.1 促进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救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认识到政府扶持以及大众认可只是外因,唯有自身发挥聪明才智,摸索转型之路方可更好实现自救。
3.1.1 组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种小作坊式的状态极其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而通过河南省内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愿组建联盟,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的构建,一方面实现传统技艺内部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使得传统技艺的发展有一个中介桥梁,通过联盟实现专业市场化的操作,为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做铺垫,同时也可以给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与保护。
3.1.2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师徒传递的形式。这些“专利权”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一方面科技促进发展与弘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可以引入多方智力实现再创新再突破。当然,对于传承人,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3.2 提升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的认同感是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目前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同。
3.2.1 鼓励开展互联网新媒体宣传。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脱离现代化,使得社会公众缺乏渠道去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新时代的传承人拓宽网络化传播范围,通过应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工具,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古老与科技的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3.2.2 社会文化组织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各地的社会文化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使得公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走进中小学,培养和激发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增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同感。
3.3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历史。政府应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3.1 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日本《文化财保护法》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对其制定保护方案,同时国家财政给予其强力的支持。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P值得我国借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
3.3.2 加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发展的,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应该对这一领域进行考察研究,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后期的法律保障服务。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转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保护与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李任.贵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34-42.[3] 朱淑珍,李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模式研究:以旅游商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57-61.[4] 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9):94-101.[5] 刘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与优化对策[J].纳税,2017(19):189.[6] 洪雅雯,蔡舒婷,韩孟琪.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传统技艺产业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8(10):147-149.
第二篇: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节选】
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节选】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
摘要: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沿着既有思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保持了良好的互动。这一年传承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产业在探索中稳步向前推进。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思考,而振兴传统工艺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则激发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快速发展,更加坚定了传承人以非遗为事业的信心。同时,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在全国稳步展开,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相关教学展演活动不断举办。以继承、保护为前提,传统手工技艺在这一年中不断与市场结合,探索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而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传承人断层,核心技艺面临失传,盲目创新,生产性保护如何有序合理地进行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来说,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有了空前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传统技艺
工匠精神
十三五规划
生产性保护
一 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是在上一年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的。对传统技艺类非遗来说,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开创性和节点性的事件,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环境有了大的改善,相关具体保护工作也随之有了变化。总体来说,这一年的保护工作成果显著,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列入国家战略,激发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快速发展,更加坚定了传承人从事非遗工作的信心。2016年年初,文化部成立工作小组,着手起草《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唤起了人们对“匠人精神”的深入思考。地方政府在这一年中不断修订、出台地方性的非遗法规,各级非遗主管部门继续开展管辖范围内的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存档、展示等工作。在相关政策法规指导下,各级部门先后扶持、抢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濒危的、亟需保护的传统技艺,推进非遗名录建设和生产性保护。这些利好政策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来说是一个契机,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年,继续落实《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分步开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对传承人群的“研培计划”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文化部调动国内外高校力量,为非遗传承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研修和深造机会,意为他们开阔视野,提升传承水平与研创能力。而扩大传承人受惠面的做法,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子女甚至是普通的从业人员都囊括到“研培计划”中,这是我国在非遗保护之路上的又一个创举。此外,专家、学者对非遗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遗相关科研论文、学术著作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纯粹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探讨,一方面是具体个案、具体问题的探析。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度不断增加,广度不断拓宽,特别是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工匠精神的讨论一直是热点。这一年中,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在各地多次举办,不同的社会主体关注的具体领域不同,但都是为推进传统技艺的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非遗大部分散落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的乡村,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家族性、个体性和封闭性等特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2016年沿线地区非遗展演交流活动频繁。对非遗的宣传推介是人们了解非遗的重要途径。传统技艺类非遗,其制作、展示受场地制约,在很多时候不能展现出其魅力所在。融媒体时代,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得到媒体的关注,对传统技艺的报道、宣传不再局限于传统式的报道。人们通过媒体了解非遗,体验传统技艺,带动非遗文化的消费,促进了非遗在现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文化自信越来越被重视,传统文化越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传统手工艺这门重经验、重规范的技艺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记录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
保护现状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就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遗来说,在新增的各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较大比重,传统技艺类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有条不紊进行并且数量比重较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主题或专项展览、展演活动在各地不断出现,围绕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各类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也在各地不断举办。各地市相关部门在传承人的协助下进行保护与记录工作,同时也在协助传承人探索、完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建设情况
„„ „„ „„
表1 2015年、2016年新增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名录项
目数量对比
„„ „„ „„
(二)整体保护情况
„„ „„ „„ 表2 2016年部分省份制定颁布非遗保护条例情况
公布时间 2015年12月30日
2016年5月27日
2016年8月19日
2016年9月2日
2016年11月14日
2016年11月30日
„„
„„ „„ 生效实施时间 2016年5月1日
2016年7月1日
2016年10月1日
2016年9月2日
2016年11月14日
2017年1月1日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条例名称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图3 某省2016年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
„„ „„ „„
(三)保护与传承模式
三
传承与传播
非遗的传承大多是老艺人向年轻艺人口传心授式的传授经验、分享心得。非遗需要年轻艺人的一代代传承,目前更需要社会的广泛传播。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及非遗走出去,都是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上的有力尝试和有效实践。这一年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在传承与传播上有了新的亮点。展示展演水平逐步提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非遗进校园
„„ „„ „„
(二)非遗进社区
„„ „„ „„
(三)非遗走出去
„„
„„ „„
四 学术研究
随着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极具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传承有序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能代表一定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一)科研成果
„„ „„ „„
(二)研讨会
„„ „„ „„
五
研培计划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经文化部与教育部协商,最终确定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各地市共57所院校参与其中„„
„„ „„ „„
六
结 语 2016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第十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的第六年„„
„„ „„ „„
作者:孟俊峰,男,硕士,河南郑州人。
此文作者原创,交流互动长按二维码与作者联系
第三篇: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 [序号 编号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音乐(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豫门号子](荥阳市)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三、传统美术(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宁县)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7 Ⅴ—10 大平调(浚县)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11 Ⅴ—3 越调(邓州市)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
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52项,合并后为125项)
一、民间文学(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序号 编号 12 Ⅱ—20 13 Ⅱ—21 14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
义市)
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
二、传统美术(1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6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8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19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0 Ⅱ—28 21 Ⅱ—29 22 Ⅱ—30 序号 编号 23 Ⅲ—20 24 Ⅲ—21 25 Ⅲ—22 26 Ⅲ—23 27 Ⅲ—24 28 Ⅲ—25 29 Ⅲ—26 30 Ⅲ—27 序号 编号 31 Ⅳ—16 32 Ⅳ—17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潢川县)
2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卧拐秧歌(兰考县)九连灯(新安县)
四、传统舞蹈(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39 Ⅳ—24 40 Ⅳ—25 41 Ⅳ—26 42 Ⅳ—27 43 Ⅳ—28 44 Ⅳ—29 45 Ⅳ—30 46 Ⅳ—31 47 Ⅳ—32 48 Ⅳ—33 49 Ⅳ—34 50 Ⅳ—35 51 Ⅳ—36 52 Ⅳ—37
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铁花火龙](清丰县)
序号 编号 53 Ⅴ—23 54 Ⅴ—24 55 Ⅴ—25 56 Ⅴ—26 57 Ⅴ—27 58 Ⅴ—28 59 Ⅴ—29 序号 编号 60 Ⅵ—9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2 Ⅶ—11 石锁(开封市)63 Ⅶ—12 黄派查拳(开封市)
Ⅶ—13 65 Ⅶ—14 66 Ⅶ—15 67 Ⅶ—16 68 Ⅶ—17 69 Ⅶ—18 70 Ⅶ—19 71 Ⅶ—20 72 Ⅶ—21 序号 编号 73 Ⅷ—18 74 Ⅷ—19 75 Ⅷ—20 76 Ⅷ—21 77 Ⅷ—22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
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拳(炮捶)(焦作市中站区)训兽艺术(清丰县)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4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
Ⅷ—23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79 Ⅷ—24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80 Ⅷ—25 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81 Ⅷ—26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82 Ⅷ—27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83 Ⅷ—28 84 Ⅷ—29 85 Ⅷ—30 86 Ⅷ—31 87 Ⅷ—32 88 Ⅷ—33 89 Ⅷ—34 90 Ⅷ—35 91 Ⅷ—36 92 Ⅷ—37 93 Ⅷ—38 94 Ⅷ—39 95 Ⅷ—40 96 Ⅷ—41 97 Ⅷ—42 98 Ⅷ—43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
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浑浆凉粉制作技艺(孟州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桐蛋制作技艺(唐河县)
Ⅷ—44 汤(夏邑县)
Ⅷ—45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1 Ⅷ—46 毛笔制作技艺
Ⅷ—47 103 Ⅷ—48 104 Ⅷ—49 105 Ⅷ—50 106 Ⅷ—51 序号 编号 107 Ⅸ—1 108 Ⅸ—2 109 Ⅸ—3 110 Ⅸ—4 111 Ⅸ—5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驻马店市驿城区)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
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
陈钞骨科)(卫辉市)
黑虎丸(长垣县)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十、民俗(1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13 Ⅹ—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114 Ⅹ—4 摸摸会(登封市)
Ⅹ—5 116 Ⅹ—6 117 Ⅹ—7 118 Ⅹ—8 119 Ⅹ—9 120 Ⅹ—10 121 Ⅹ—11 122 Ⅹ—12 123 Ⅹ—13 124 Ⅹ—14 125 Ⅹ—1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
第四篇: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课题组长:俞利坤
课题组成员:孙苏钦 杨艳 周学杰 姚鹏飞 袁帅业
指导老师:潘卓
课题的来源与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前还让人颇感陌生的名词,如今它的社会认知度和出现频率之高似乎有些超出我们当初的预料,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新时期的余姚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承和发扬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这次的目的是做一次对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调查,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四明山镇,进而延续故乡的灵魂血脉。
研究内容:
(一)民间文学:1.白外公的传说
2.刘伯温的传说
3.十二个月民间节气谚语
4.芦田人不请龙的传说
5.“莲花村龙眼岗”等歌谣五首
(二)民间杂技:缩腰短身术
(三)民间美术:北溪“面塑”
(四)民间手工技艺:1.笋干的制作技艺
2.手工布鞋的制作技艺
(五)生产商贸习俗:溪山村狩猎习俗
研究成果:学生研究记载册,论文: 《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一.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余姚市各界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历来重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收集整理,1988年出版《余姚市民间文学三季成》,1999年10月出版《宁波风。秘图山》,2001年三月出版《姚江风情》,2005年出版《余姚民间艺术》2007年11月编辑《余姚民间音乐作品》,2008年1月出版《余姚民间故事》等等。
新时期的余姚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承和发扬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在原来民族和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一大批被现代文明所淡忘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政策上和制度上落实良好的保障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保护和建设。2007年起对全市进行了地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2008年4月,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以政府为主导承担的非遗保护工程也全面启动。
二.就这次对非遗的调查,举以下5个例子:
1.了解十二生肖民间节气谚语
经过全体组员不懈的努力我们从四明山镇梨洲村底下一位退休教师王震跟出获悉:
十二个月民间节气谚语
正月:头八晴好年成.二八请好种成.三八请好收成.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婴
二月:有米无米看二月初二.有肉无肉看二月初二.夜雷三日雨.晴天十八日.雷响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三月: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四月:有谷无谷看四月初六
五月:端午晴,烂稻乱田埂夏至端午连中天好丰年.雨打黄梅头,田埂变湖泊.再打黄梅脚.井底要开拆.六月:六月热五谷热,六月冷不结谷.六月盖被有谷无米.七月:七月秋,秋后收.大旱不过七月半
八月:白露不出头,割来喂黄牛
九月:九月十三晴,皮鞋匠老婆要嫁人
十月:懒惰老婆有句话,十月还有一个夏
十一月:冬至前后飞沙走石,冬至日中夜夜风
十二月:干净冬至。邋遢过年
本次调查很成功,但是由于这些谚语只是口头的传诵有许多早已流失.本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了民间谚语数百年来的文化含蕴.2.了解“莲花村龙眼岗”与歌谣五首
根据调查,访问手机到以下资料
莲花村龙眼岗
一.平头大竹山,菜篮独跟甩,弯弯曲曲路,重重叠叠山,二.庐田棠溪小杭州,桃拍李果样样有,三.可做别雷鱼炒茄瘪,瘪告状,清楚和尚和尚急念经,念出书生等致人.出蛤巴,蛤巴耕田,耕出黄鳝,黄鳝尾巴打托,打出麻雀,麻雀啄谷,啄出阿福,阿福抬桥.四.大蓝山茶叶汁水好菱花的魁首.毛笋真牙头.三溪口萝卜个头大宜刨.本次调查非常成功,不过这些知识口头语录,并无文献记载.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学习了这些有趣的民间歌谣,并有了深刻了解.3.民间杂技:缩骨短身术
历史沿革:80年前芦田村有一个叫王东耀的人,武功很高,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也会缩
骨短身之杂技.他的弟子王美相少年时就爱好无数杂技.10岁时就拜他为师,学习
了“缩骨短身术”
技巧及特点:缩骨短身术要联系筋骨的缩短,缩小时全身的长宽缩的原身小许多,一般学
艺人得从幼小开始缩骨短身后整个人的全部骨头似手紧紧相连,技术好的可以
把人装进一只能装25公斤老酒的坛子里.相关活动概述:此项演出,一般不多演,必在特定场合有特殊需要时才表演.表演还伴随舞
狮等项目.学艺人往往还要学会其他多种无数杂技.传承状况:练“缩骨短身术”要年纪小7-10岁最好.二要有天赋。不爱杂技怕吃苦的人也练
不好.通过本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了像“锁骨短身术”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在逐步
走向灭亡。
本次调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民间杂技的相关知识.4.民间美术:北溪“面塑”
历史沿革:北溪一带过去有个风俗,媳妇娶进门三天后要回娘家去过三朝,婆家要请有手
艺的师傅用粳米粉捏成各种形状的动植物,蒸熟后染上颜色,放在木质提桶里
送往女方。媳妇回来时带来娘家的粽子做回礼,此风俗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消逝,会捏面塑的民间老艺人为数不多
工艺流程:一.把粳米用石磨磨成粉(过三朝.一次磨个五斤左右)二.把粉用细筛子筛过.粗
粉再磨细三.把粉倒入面盆里,用温开水拌匀揉搓成又粘性的粉团.四.造型。把粉
团根据需要捏成各种形状的动植物.五.上蒸.把粉塑物品放入蒸架蒸之前先垫上
一块洁净的毛巾,以免粘住然后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烧一刻钟就好.六.上色.把红绿
黄蓝四色用青石料放入四个碗内用水分别调匀用棉花球蘸着颜色到蒸热的物品
上.上色后即算完工.传承状况:北溪粉塑主要是为新娘媳妇过三朝回娘家是随带的吉祥物.把根据作品的寓意图
个喜庆而对形状的要求并不高.因袭民间艺人之间没有师徒关系.靠多捏而熟能
生巧
但是,会这项技能的人很少,传承收到了很大的阻碍.5.手工布鞋制作手艺
历史沿革:余姚市布鞋的历史很悠久,做鞋子是旧时女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成为“女红”
也是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的标志。溪山村地处四明山腹地因过去人民生活贫困,山民总以草鞋和赤脚过日子。只在过节时全家才做几双草鞋。这也显示一双草
鞋的珍贵.现在虽有塑料鞋,但山区走路总不如布鞋舒服.因此制作布鞋的习俗纸
至今尚存.鞋的工艺流程:1.根据脚的尺寸选剪纸样2.根据纸样剪好布样3.垫好鞋底先切外层边缘,然
后横或竖一排排的切之鞋底切满5.用米粉调糨糊把双层或多层斜面粘在一起。
6.把晾干的斜面和切好的鞋底分别修平.7.缝鞋
鞋面与鞋底对齐用粗线缝牢.使鞋子成品做好8.用鞋楦楦上几天就可用来穿.传承状况:家庭传承,母女好姐妹之间学艺的比较普遍
社会传承,邻居之间姐妹互学技艺.本次调查我们受益匪浅,懂得了如何合作
三.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首先分析一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前每到夜间,大伙儿都会聚在树下、弄堂里夜谈闲聊,白天一起到田间劳作,共同交流的时间很多,逢年过节,组织的狮子班、罗汉班、坐唱 班、莲花、舞龙、走马等各种传统行会闹腾得红红火火。而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 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点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 生存的土壤。
2、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手工业。
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不容忽视,包括工具机械的制作、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等各个行业。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作。例如,一些工厂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把铁水铸入模具,几分钟就完工,降低了成本,传统手工制作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现在人家里使用的器具都是以塑料制品为多,传统木制品只在婚嫁用品上有市场。解放前,很多城市都有染坊十多家,还不包括一些挑担上门招揽生意的个体染匠,可见盛况一斑。棉花被已经被拆洗更方便,更暖和的被套和羽绒被所代替,逐渐失去了市场。不可否认,经济效益低下,需求市场萎缩,是传统手工业的局限性,上述种种,无不表示,现代工业已经把传统手工业逼入了死胡同。
3、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
当一种行业成为谋生手段时,其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准。老艺人多数处于下面三种境地:停业改行的居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需求时生产;还在维系本行的,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收入微薄,日子困顿。因此,多数家长(其中也包括老艺人自己)宁愿让自己的子女到 工厂打工也不愿学习收入微薄的老行当,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人走艺亡的危险境地。
二、浅析如何保护非遗
1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保护法,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申报工作,制订了各种奖励制度等等。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一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一级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领导的 认识层面不同而有所差异,要在乡镇一级政府形成非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非遗保护的进行。
2在群众意识层面上,要扩大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心。
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多数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非遗自身的层面上,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
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 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是一种保护。教育部在今年将启动京剧进校园推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各地方可以把此项推广活动引向深入,与本地的非遗相结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 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挖掘非遗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
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从传承人保护的层面上,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 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其内在的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第五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出台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文广新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我厅制定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现将规划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参照执行。
2016年8月16日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根据文化部工作部署和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培训目的
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建设,提升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和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工作和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传承能力。
二、培训对象
1.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 2.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的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 3.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的代表性传承人;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
三、培训内容
1.政策法规培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 2.业务工作培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承传播、理论研究、宣传展示等; 3.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现代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互联网应用等内容。
四、培训办法
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实行分级培训原则。
(一)河南省文化厅统筹组织、指导开展全省培训工作,负责全省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负责组织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负责组织开展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传承人群培训。
(二)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县(区)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负责组织本市、县(市、区)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的培训。负责组织开展本区域传承人群的培训。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五、培训保障
1.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度规范、业务指导等职能。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编制培训大纲,选定培训教材;
2.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做好培训组织工作,指导组织实施主体或示范培训班次;
3.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培训规划将培训经费列入当年财务预算,专款专用。
4.各培训主体应制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经费、师资、场所和教材,做好参训人员的管理、考核、服务等有关工作,确保培训质量。附件:
2016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工作计划
为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建设,提升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我省实际,2016,我们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9期,具体如下:
一、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班 培训类型: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班 培训时间:9月份
培训对象: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 培训人数:120人左右 实施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干部培训班 培训类型:保护工作管理人员培训 培训时间:10月份
培训对象: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主管局长、科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人员 培训人数:100人左右 实施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三、河南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及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
培训类型:保护工作业务人员培训、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培训时间:9月份
培训对象: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1人、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1人、代表性传承人若干名 培训人数:120 实施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四、河南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及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
培训类型:保护工作业务人员培训、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培训时间:11月份
培训对象: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1人、传统技艺类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1人、代表性传承人若干名 培训人数:120 实施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五、木版年画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培训类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培训时间:4月18日—5月20日
培训对象:朱仙镇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业者 培训人数:50人
实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六、剪纸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培训类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培训时间:5月7日—6月7日
培训对象:卢氏剪纸、灵宝剪纸、辉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业者 培训人数:50人
实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七、泥塑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培训类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培训时间:9月1日—9月30日
培训对象: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等泥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业者 培训人数:50人 实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八、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培训类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培训时间:10月7日—11月7日
培训对象:钧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登封窑烧制技艺、绞胎瓷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业者 培训人数:50人
实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九、雕刻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培训类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培训时间:11月15日—12月15日 培训对象:玉雕(镇平玉雕)、石雕(方城石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业者 培训人数:50人
实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