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工会解读

时间:2019-05-14 14: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总工会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总工会解读》。

第一篇:全国总工会解读

全国总工会解读“职工正常福利有哪些”

原标题:职工正常福利有哪些(政策解读·问答)

网友:年终岁尾,如何发放福利是职工关心、单位却纠结的事。职工应得的正常福利究竟有哪些?

记者:全国总工会近日下发《关于〈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的补充通知》,针对一些实际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以便于基层操作。本报记者采访了全总财务部部长朱思泽,进行详细解读。

去年7月,全总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规定,基层工会逢年过节可以向全体员工发放少量节日慰问品。《通知》印发后,全总陆续接到基层工会组织来信来电咨询此《通知》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通知》已规定,基层工会可以用会费组织会员观看电影、开展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这次《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经费来源:当会费不足时,基层工会可以用工会经费予以适当弥补。同时也对工会组织的会员春游秋游作了限定,即应严格控制在单位所在城市,并做到当日往返。

《补充通知》还对“逢年过节向全体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这句话作了详细解释:年节是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即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节日慰问品”原则上为符合中国传统节日习惯的用品和职工群众必需的一些生活用品等。关于“少量”的标准,由省级工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考虑到全国各地情况不完全一样,全总不宜确定一个统一的发放标准,在这次《补充通知》中,全总把“逢年过节向全体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的“少量”标准的确定权,交由省级工会。

关于基层工会怎么给工会会员生日慰问,这次也作了明确规定:基层工会可以向会员送生日蛋糕等慰问品,也可向会员发放指定蛋糕店的领取蛋糕券。

《通知》里规定可以对职工教育活动中的优秀学员(包括自学)给予奖励。这次也明确: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具体执行的标准,由省级工会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和本系统实际情况制定。

正在举行的工会送温暖活动,一项内容是推动落实职工正常福利,出于什么考虑?全总认为,在反腐的同时,应该积极推进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正常福利,改善职工住宿、就餐、医疗等集体福利,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等。

第二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范文]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

充分认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一

11月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在全总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是党中央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总和各级工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全面创新。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群团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和工会改革创新。今年1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要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7月6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群团组织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在群团组织中深入推动思想教育、问题整改、体制创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改进 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7月下旬,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总工会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这是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交给全总的一项政治任务。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先进性是推进群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全总改革试点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明确提出了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让党的领导通过工会组织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不断充实其内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自觉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工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增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职工群众,大力健全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组织,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把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旗帜牢牢掌握在手中,按照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使广大职工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激发工会组织活力、推进工会工作全面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0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坚定地跟党走,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工人运动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更成为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总作为 中央群团机关改革的试点,率先改革,取得经验,这对于推进工会工作全面创新、开创工运事业新局面,是一个重大机遇。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工会解决自身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群众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全总和各级工会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和建设,工会组织的作用和活力不断增强。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组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工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广泛性和代表性不够,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等,与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全总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职工需求导向,采取有力改革举措,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和全总机构设置,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方式,完善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和机制,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创建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等,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眼睛向下、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防止和克服脱离职工群众现象,把工会工作深深植根于广大职工群众中间,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和职工群众需要。(龚惠文)

准确把握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二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事关工会工作全局和工运事业长远发展。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必须准确把握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

深刻理解全总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全总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重要部署,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站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牢牢把握工运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勇于责任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动员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把握这一指导思想,要从三个方面加深认识: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会改革创新,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工会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党中 央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工会改革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明确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是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基本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落实到工会工作,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要通过有针对性地改革,更好地贯彻和体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职工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这个根本原则,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强化工会组织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作用,强化工会工作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意识、能力和效果。三是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工会改革必须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要围绕工运时代主题,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准确把握全总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全总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改革全总机关的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解决脱离职工群众的突出问题,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全总机关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带动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更好地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这一目标要求,一是体现了中国工会的性质。工会组织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中国工会最鲜明的特征,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向,也是工会改革的方向。要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全总改革试点全过程,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更紧密地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更有力地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工会组织落地生根,这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衡量改革成效最重要的标准。二是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解决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担当、破解难题的能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顽疾开刀,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不断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体现了全总机关承担的重要责任。全总机关在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 新、更好地履行党赋予工会组织职责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要适应基层和职工需要,改革和改进全总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从广大职工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制约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切实通过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牢牢坚持全总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全总改革必须把握坚持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开拓创新的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把党的领导、党的意志和主张、党对职工群众的关怀落实到工会工作中。这是顺利推进改革试点的根本保证。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就是要紧扣服务职工群众这一永恒主题,针对工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广泛性、代表性不够,机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活动方式存在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现象,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作制度不够完善,资源向基层倾斜不够,一些干部维权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有力改革举措,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坚持立行立改,切实解决问题。这是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是着力开拓创新,就是要把工会工作的发展基点放在创新这个力量源泉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集思广益,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8 突破性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力。(龚惠文)

有效整合精简机关机构优化强化工作职能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三

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要牢牢掌握维护群众权益大旗,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加大做农民工工作力度,联系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强化职能作用、改进机构编制设置,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改革措施中,第一条就是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和全总机构设置。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群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回应职工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变化,全总的任务、职能及其机构设置、工作方式等也相应地调整和变化。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职工队伍特别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快速兴起,网络对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日益深入,劳动关系矛盾复杂多发,工会工作对象不断扩大、工作领域不断 拓宽、工作内容不断增加,这就对工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总必须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勇于改革创新,整合精简机构、优化强化职能。

全总在改革试点中对机构编制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的基本原则,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积极稳妥推进,既适应工作需要,又体现改革力度,既强调必要性,又注重科学性;二是面向基层,强化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职能,把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做强基层、夯实基础;三是聚焦主责,机构设置的调整注重职能整合优化,提质增效,强化工作执行力;四是依法合规,认真落实“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

通过整合机构、优化职能,进一步形成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有利于聚焦工会法定职责、强化维权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有利于强化指导职工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等职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劳动创造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推进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有利于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和职工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趋势,统筹推动工会网上工作;有利于应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等新情况,强化联系和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职能,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有 10 利于推动全总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发展,增强服务基层和职工的能力。

目前县级工会和乡镇(街道)工会存在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等现象,基层工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使工会的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全总坚持重心下移,在人员编制上“减上补下”,精简一部分编制,充实到若干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县级工会,为省市级工会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作出示范,带动省级、市级地方工会实行编制“减上补下”。同时,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县一级整体编制调整,充实工会组织;指导县以下工会组织通过争取公益性岗位、增加兼职比例、实行岗位人员流动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县级工会和乡镇(街道)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机构编制调整是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耐心细致、有理有情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试点全过程。切实做好职能划转、人员定岗和工作交接等工作,精心操作、平稳过渡,井然有序、无缝对接,确保新的机构尽快有序运转起来,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基层的功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龚惠文)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四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明确了创新的着力点。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广大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部署、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为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指明前进方向,是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先进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推进全总改革试点、促进工运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做优做强工会工作品牌、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这些年来,工会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人先锋号等一批有影响的载体和品牌。牢牢把握我国工运事业的时代主题并不断充实其内涵,需要把这些品牌做强,使其形成机制、坚持标准、更加规范,吸引更多职工参加,扩大社会影响,发挥更大作用。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围绕“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劳动竞赛,深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建设,开发区、自贸区建设等示范性劳动竞赛。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组织动员职工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劳动竞赛机制建设。健全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完善劳动竞赛绩效评估机制。创新劳动竞赛形式和载体,提高职工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参与率和受益度。深化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根据国家构建产业新体系要求设置工种,扩大比赛效应。

打造更多更优职工建功立业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把五一劳动奖、大国工匠、工人先锋号等活动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工会更有影响的全国性品牌。支持和鼓励各级工会根据实际,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努力创造更多新品牌。

二是着力改善劳动模范评选宣传和管理服务。改进劳模培养选树和评选工作。注重通过劳动竞赛发现、培养、评选和使用劳模,提高一线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劳模中的比例,让普通职工参与劳模评选过程,推动社会参与劳模评选。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创新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综合运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等,讲好劳模故事和劳动故事,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推动提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劳模的比例,从劳模中选拔专兼职工会干部。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密切与劳模的联系,倾听劳模呼声、反映劳模诉求,做到动态化管理、精细化服务。

三是着力拓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工作。整合工会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全总金蓝领职工技能培训示范点。注重发挥职工 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增强职工创新活动补助资金的实效。促进完善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培训、激励机制,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渠道。

四是着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推动职工读书活动进基层、到班组,打造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

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聚焦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组织职工、宣传职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龚惠文)

完善维权服务制度机制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将完善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和机制作为重要措施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要突出维护职工基本权益、健全职工协商民主机制、构 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体系、提升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强化工会资产服务职工功能、探索建立工会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各级工会要深入研究解决新常态下职工权益实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把政策帮扶、制度保障和普惠性服务相结合,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维权能力,促进广大职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共享成果。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把工会维权工作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拓宽有序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度机制。将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源头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的重点,在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顶层设计中及时反映和引导职工诉求。积极拓展参与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运用人大政协提案议案、部际联席会议等机制平台,主动争取加入相关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参与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完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深化工资集体协商,积极开展区域(行业)集体协商,推广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经验,建立欠薪报告制度,着力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健全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 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制度,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由工业园区向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扩展,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社会性管理监督机构,主动参与各级人大执法检查、政府部门劳动行政监察、政协视察活动。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和职工法律援助制度,督促企业增强守法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引导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维权能力。

二是落实“政策帮扶”,构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体系。工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树立创新发展新理念,以精准帮扶困难职工为主体功能,全方位服务广大职工。

——努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普惠性服务。大力开展跨区域劳务合作,共享就业信息。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创业服务,积极扶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开办创业项目。推动工会开展的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健康发展。以帮扶(服务)中心为依托,探索“互联网+”服务,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功能。

——做实做细工会帮扶服务品牌。积极培育一批示范效应好、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品牌项目,深化送温暖等富有工会特色的服务品牌,做实全国工会创业就业援助月、技 能培训促就业等活动,实现常抓常新。努力将帮扶工作与国家社会救助体系相衔接,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体系。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积极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对农民工等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工会维权要讲全面,也要讲重点,要积极推动解决农民工、困难职工、民族地区职工等特定人群特殊困难。

——重点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安全卫生等权益,推广为农民工发放工会服务卡等做法,实现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完善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专项帮扶机制。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进程中职工权益保障情况,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工矿区困难职工在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社会保险、生活救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专项帮扶。

——健全工会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机制。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新疆、西藏及4省藏区实际,创新援疆援藏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精准援助,提升工会服务各民族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工会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工会维权服务路径,对职业相对稳定的职工,通过地方工会和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把职工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职工和下岗失业职工,通过街道(社区)工会、楼宇工会提供维权、帮扶等服务,帮助职工解决劳动纠纷。

——增强基层工会帮扶服务能力,重心向基层倾斜,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大型企业帮扶站点建设。(龚惠文)

夯实基层基础

建设“职工之家”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六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在改革的目标任务中强调,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在改革措施中专门提出“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这是符合中央要求和工会实际、体现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意愿的重要举措。

基层工会处于工会工作的最前沿,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落实工会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级工会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这个关键环节,把基层工会工作的发展基点放在创新这个力量源泉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

近年来,各级工会主动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延伸工作手臂,拓展服务链条,突出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最广泛地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对职工的覆盖面有效扩大,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职工需求带来的新情况,基层工会工作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在改革中做强基层夯实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扩大基层工会覆盖面,把更多的资源向基层倾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层一线,认真解决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工会组织在基层和职工群众中更好地凝聚人心、联系群众、坚守前哨,成为更加坚强有力的战斗队、工作队。

改革创新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吸收到工会中来。着眼于解决工会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的问题,探索以多种形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努力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组建工会。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动员职工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组建和参加工 会。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在巩固已有的工会组织基础的同时,在各类企事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把新领域新阶层作为组建工会和会员发展的重点,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科技工作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有效覆盖。聚焦农民工入会工作,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筑项目、物流(快递)业、家庭服务和农业合作组织等5大领域和行业为重点,强化分类指导和服务吸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巩固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创新组织形式,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组织覆盖。探索和加强自贸区及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会建设,发挥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开辟网上申请入会等途径,拓展职工便捷入会渠道,为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行会员实名制管理,建立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接转的机制,实现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改革创新基层工会制度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水平。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服务中心(站)、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努力把“家”建在职工身边。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广泛开展“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活动,做到组织活 动请职工一起设计,安排任务请职工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一起评议。坚持工会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加大经费向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基层工会倾斜力度,把更多的经费直接用于基层和普通职工群众。

提升工会干部联系服务职工的能力,为基层工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绝对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要求,引导基层工会干部争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依法规范基层工会民主选举,增强工会组织代表性。建立完善“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范围。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龚惠文)

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七

工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制定了“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的改革措施,对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和工会组织的健全统一,充分发挥工会对劳动关系 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是工会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厚植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优势、履行工会维权基本职责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劳动关系发展新情况新变化、源头治理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必须依靠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工会要更好地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必须建设健全统一的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这是由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工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原则,努力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了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和谐与职工队伍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作出工作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建 立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总体上和谐稳定。但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和多发,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要更加有效地调处劳动关系矛盾,做好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各级工会要在党委领导下,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有效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坚持维权维稳相结合,把维权作为维稳的基础,把维稳作为维权的延伸,加强工会维权服务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和企业,妥善处置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通过协商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进一步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职工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劳动关系矛盾隐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要发挥工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有关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群团组织要通过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 补互融。各级工会要适应社会建设新要求,发挥工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组织和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对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总结一些地方工会与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基层组织共同建立社会组织的经验,通过群团组织合作建立的社会组织,增强群众工作合力;在一些关键领域、重要群体,开展培育孵化工会直接领导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试点,促进这类组织的体系和布局合理化;将工会的资源通过项目招标、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实现工会维权工作的社会化。(龚惠文)

创建网上工作平台 释放强大正能量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八

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发出我们的声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把“创建工会网上工作平台”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和亮点推出,既 25 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迫切需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获取资讯、表达诉求、接受服务的重要平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门户网站及“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凭借其便捷性、个性化,已成为许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发布信息、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向纵深推进,“互联网+”将带来新一轮产业和社会变革。这个大趋势,将使网络成为工会组织服务职工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阵地。

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探索运用互联网服务职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促进了工会工作开展。但与线下工作相比,工会的网上工作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不够、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工会系统网上工作改革,提升网上工作水平,《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分两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个层面,是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通过完善门户网站、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新媒体、开发实用性强的移动客户端等具体措施,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天候,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另一个层面,是借助网上工作平台,开展网上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总改革试点把“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作为开展网上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根”上解决平台、手段、载体问题。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提升工会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水平。要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工程,推进实施《全国工会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2014-2018)》,深入开发工会系统各项业务应用,运用网络手段实现工会业务流程再造,使与职工生产生活相关的就业创业、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劳动保护等服务均能够在网上得以实现。

——在组织职工方面,因为有了网络平台和载体,职工入会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流程简单优化;工会组织对职工队伍的构成、分布能了解得更及时、掌握得更全面,统计分析工作、工会组建工作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工会网络的存在,使职工找到工会组织更容易,表达诉求、寻求帮助的渠道更直接;工会通过网上平台,将更有效地把各级工会的力量组织聚合起来,为维护职工权益提供更及时更有力的支持。

——在服务职工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对职工的基本情况、各项需求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会组织对职工的服务将更加精准,职工会籍接转等 长期困扰工会的难题将迎刃而解;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职工利益需求走势的把握将更加全面,工会组织为职工提供的各项服务,“普惠性”更易实现。

——在宣传引导方面,随着工会网站的加强和工会新媒体的涌现,工会向职工传递信息的速度将迅速提升。实时性、互动性将有利于加快工会与职工之间信息的传播,工会组织、工会干部与广大职工的交流更加密切、更加通畅。各级工会要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强化网上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提高工会干部运用网络尤其是新媒体的能力,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弘扬网上主旋律,释放强大正能量。(龚惠文)

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工会事业创新发展

提供政治保证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九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这是全总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改革试点顺利成功的政治保证,而且是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党组,是我们党从 国情出发创造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2015年6月,党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对党组的性质地位、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运行等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突出党组在坚定政治立场、维护政治原则、保证政治方向方面的责任,强化了党组从严治党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全总改革试点,必须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全总改革试点全过程和工会工作各方面。

发挥全总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是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政治性、确保全总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内在要求。中国工会不仅具有一般工会组织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先进性。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是工会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中国工会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在思想上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职工,发挥“大学校”的作用;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各级工会建立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中国 工会的根本政治原则,是工会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全总改革试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交给全总的政治任务,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不仅仅是机构的优化整合,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调整、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既事关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统一认识和行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会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健全全总党组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要工作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发芽,落地开花,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全面把握“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机关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确保各项工作 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制定并落实《全国总工会机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意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把全总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和真正的“职工之家”。

三是建立与省级党委协调推进工会工作制度。坚持工会受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体制,全总党组主动与省级党委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问题。依法依章程加强对下级工会的领导,建立全总定期听取省级工会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的制度,形成各级工会之间协同联动、运转有序的机制。

四是加强和改进工会理论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实际,建立定期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劳动关系变化新特点、职工队伍稳定新情况和国际工会运动新动向的制度,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龚惠文)

第三篇:全国总工会主要职责

全国总工会主要职责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全国总工会是各地方总工会和各产业工会全国组织的领导机关。全国总工会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其机关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工运方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贯彻执行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和执委会议确定的方针、任务和作出的决议。

(二)依照法律和《中国工会章程》,组织和指导各级工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

(三)对有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反映职工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制度和法律、法规草案的拟定;参与职工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四)负责工会理论政策研究,研究制定工会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制度,监督检查《中国工会章程》的贯彻执行;研究指导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开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制度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监督保证机制的工作。

(五)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管理省级总工会领导干部,协助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局)管理全国产业工会的领导干部;监督、检查全国总工会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研究制定工会干部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规划,负责市以上工会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会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六)协助国务院做好全国劳模的推荐、评选工作,负责全国劳模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的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

(七)负责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的管理、审查、审计工作;研究制定工会组织兴办职工劳动福利事业的有关制度和规定;负责对工会兴办职工劳动福利事业的指导、协调工作。

(八)负责工会国际联络工作,发展同各国工会的友好关系;负责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工会的交流工作。

(九)承担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篇:全国总工会王玉普工作报告

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总十五届六次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2年1月8日)

王玉普

各位执委、同志们:

这次执委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回顾2011年工作情况,研究确定2012年工作部署。会议还将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党中央对工会工作高度重视,去年一年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去年12月27日,中央书记处专门听取全总党组汇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工会工作,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刚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代表党中央,就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扎实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等,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全总十五届十一次主席团会议上,王兆国同志就正确 看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开展职工群众工作,引导广大职工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推动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下面,我受主席团委托,向执委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1年的工会工作

一年来,各级工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王兆国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庆祝建党90周年、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为强大动力,以推进‚两个普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着力点,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为重要保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狠抓落实,着重谋划和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一是精心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各级工会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举办学习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以‚工人阶级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图片展‛。各地工会广泛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和庆‚七一‛系列活动,共吸引职工约2亿人次参与。

二是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劳动竞赛。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劳动竞赛五年规划,下发组织动员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创先争优的决议,在广大职工和工会系统特别是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港珠澳大桥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以及4个国家级新区的劳动竞赛列入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与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召开全国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会议。截至2011年9月底,已建工会企事业劳动竞赛覆盖面达74.9%,职工参与率达69.5%,其中非公企业覆盖面为55.2%,职工参与率为56.6%。普遍开展岗位练兵和职工技能比赛,参赛职工达3200万人次。加强班组建设,与工信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全国非公企业班组建设工作会议。关心关爱劳模,下发加强劳模工作的意见。组织3000 名劳模参加休养活动。下拨各地劳模‚三金‛1.2亿元,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三是着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开展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召开全国工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政治思想工作。与中宣部等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暨第八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评选表彰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和个人。命名800个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在全国建立了100所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选树52所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与文化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在全国新建1万家工会职工书屋,全总为新建的1000家示范点配备了110余万册、价值3000万元的图书。

(二)大力推进‚两个普遍‛,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工会组建和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扎实推进‚两个普遍‛重点工作。在工会组建方面,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和‚两新‛组织为重点领域,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对象,开展集中建会行动,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新发展会员1700多万人,会员总数达到2.58亿人,其中农民工会员9400多万人。特别是2011年在非公企业新建98万家工会组织,目前全国工会基层组织覆盖单位数达到520万家,企业建会率为67.58%。在有女职工的已 建工会企业中,女职工组织覆盖率达到89.78%。加强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2011年新增各类基层工会联合会3.8万个,覆盖小企业94.6万个,全国已经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11.7万个,覆盖小企业242万个。抓好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41755家乡镇(街道)已建总工会9243家,乡镇(街道)工会委员会14687家,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13393家。在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积极推动形成党政工共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在全国31个省(区、市),有23个省(区、市)人大制定了集体合同规定或集体合同条例,20个省(区、市)党委、政府下发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文件,26个省(区、市)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15个省(区、市)将工资集体协商列入党政工作考核体系,22个省(区、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构联合发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17个省(区、市)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制定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意见、集体协商指导员培训三年实施计划。截至目前,工资集体合同覆盖企业174.2万家,覆盖职工超过1亿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56.1%和37.3%。有20个省(区、市)建立了集体协商专家顾问组及指导员队伍,全国共有10.4万名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 同已签订83.3万份,覆盖企业156.3万家、覆盖女职工5931.0万人。

二是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浙江等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经验。积极参与筹备召开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截至目前,有26个省(区、市)党委常委会听取了专题汇报,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辽宁等14个省(区、市)召开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会议并下发文件。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总结推广青岛港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大力开展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制专项行动和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截至目前,全国已建工会实行职代会制度的企事业单位278.1万个,其中,已建工会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建制率达到66.94%和73.38%、非公企业达到62.91%和65.53%。

三是加强源头维护,积极推动劳动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总积极参与了《职业病防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办法》等10多部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推动工会系统‚六五‛普法工作。各地工会推动制定 保障职工权益的地方性法规145个,规范性文件488个。截至目前,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32个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地方性法规。

四是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参赛企业数超过29万家,参赛职工人数超过9000万人。出台关于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见、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和煤矿特聘群众安全监督员管理办法,推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网络管理,完善广大职工参与企业事故隐患治理的工作措施,推广应用‚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在高危行业企业大力推行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积极参加浙江甬温‚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重特大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的调查处理。

(三)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工会帮扶和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先后4次视察工会帮扶中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工会帮扶工作的重要批示。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工会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座谈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专题片《温暖之路》,扩大工会帮扶工作社会影响。20年来,各级工会共筹集资金近400亿元,走访困难企业163万家(次),慰问困难职工家庭9757万户(次)。仅2011年 ‚两节‛期间就筹集送温暖资金36.5亿元,走访困难企业10.5万家,慰问职工778.4万人(次)。目前全国地市级城市和应建县级城镇都建立了帮扶中心,乡镇、街道和企业等基层工会帮扶站点达3万多个。帮扶中心建立10年来,累计筹集资金近140亿元,帮扶困难职工和农民工4193万人(次)。

二是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生活困难职工和劳模为重点,深入开展帮扶工作。‚两节‛期间,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行动‛,帮助568万人(次)农民工平安返乡。配合人社部等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为105.8万职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4.5亿元,其中为93.4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2.6亿元。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2011年共筹集资金9.8亿元,发放助学贷款9.4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68万人,帮助6.4万名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实施全国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开展全国工会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全年职业培训250万人次,帮助124.5万人实现就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务派遣和中小企业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协助有关部门处理一些地方发生的农民工维权事件,联合有关部门召开劳务派遣工权益维护问题会议。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召开全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做好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 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长效机制和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强工会劳动争议兼职仲裁员队伍建设,把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向乡镇、街道和社区延伸。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目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56.5万个,工会法律援助机构8894个、工作人员2.7万名,法律援助志愿者3.7万名。

四是加强工会维稳工作。开展维稳工作专题调研,召开全国工会维稳工作座谈会和各省(区、市)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下发维稳工作的意见及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的通知。各级工会加强涉及职工群体性事件紧急信息报送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加强对工会新兴媒体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舆论引导。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职工群体工作,协助党政及时处理一些地方出现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按照王兆国同志的批示精神,及时跟踪了解民间资本链条断裂引发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等事件,推动相关问题得到妥善处臵。

(四)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工会外事和港澳台工作。

一是举办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吴邦国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89个国家、146个组织的209位外国工会组织领导人出席论坛。工会国际论坛举办7 年来,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和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工会外事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在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中国工会代表当选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工人正理事,这是中国工会自1983年恢复在国际劳工组织活动以来首次当选。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王兆国同志发出贺信,充分肯定当选的重要意义,对进一步做好工会外事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总组成报告团举办巡回报告会,先后赴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进行巡回报告。

三是继续做好工会多边双边工作,不断扩大话语权。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开展工会高层访问,与国际劳工组织开展合作,与发达国家工会继续开展交流,以多种方式开展对发展中国家工会的友好工作,同国际和地区工会组织保持和发展各种形式的磋商沟通。

四是举办‚2011’海峡两岸工会论坛‛,贾庆林同志会见出席论坛的台湾工会界主要代表;举办‚2011’海峡职工论坛‛;进一步加强了与港澳台工会和劳动界的沟通联系,增进了交流合作。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在广大职工、工会系统和全总机关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各省(区、市)工会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集中调研督查,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和领导分工开展点评工作。20个省(区、市)党委召开了党工共建工作会议或下发相关文 件。组织开展向杨善洲、郭明义、李林森、王远文、陈超英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学习活动,首次评选表彰了10个全国企业工会工作红旗单位和10个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标兵,举办巡回报告,激励工会干部创先争优。

二是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下发关于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通知,以及进一步加强县级工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加大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落实中央关于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制定2011-2015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开通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网在线学习的平台,举办全国省级工会主席‚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研讨班,首次经中组部批准并纳入中央党校培训计划。2011年累计举办培训班52期,培训全国工会干部6649人(次)。

三是加强产业工会工作。完成7个驻会全国产业工会的集中换届工作,配齐配强产业工会领导班子。各级产业工会立足产业特点和优势,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对口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在积极参政议政、维护职工利益、组织本产业职工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建功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工会女职工工作。组织完成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的女职工工作终期评估。大力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各级工会共投入资金6776.8万元,对25.8万名困难女职工帮扶救助、43.1万名困难女 职工进行了‚两癌‛检查。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工会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全覆盖工作和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深入开展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

五是积极做好工会其他工作。开展‚一改三策‛调研,摸清全国各级工会税务代收工会经费、财政统一划拨工会经费情况。加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颁布实施《中国工会审计条例》。组织编制《全国工会企事业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制定《工会企事业单位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强对地方工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完善了人、财、物监管的29项制度。工会信访、信息、督查、统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一些基层工会作用发挥不够,活力不强。二是一些工会干部指导基层工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形势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距离。三是有的工会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还不够紧密。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会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势头,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今年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然十分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退,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给职工群众利益实现和职工队伍稳定带来影响,给做好今年的工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变化的状况,面对职工群众思想日益活跃的特点,面对劳动关系矛盾和职工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的实际,要更好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为主题,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主线,落实‚两个普遍‛,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维权帮扶,参与社会管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了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明确了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中央书记处对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推动经济稳中求进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作出了重要指示。各级工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形势报告会、研讨班等形式深入学习,使各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理解我们党面临的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深刻认识在国内外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工会组织肩负着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广大工会干部要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努力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坚决跟党走,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积极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工会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成功之路。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在这次执委会上,我们将通过《关于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必然要求,深刻领会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系统掌握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是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和工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通过专题学习会等形式,加深对道路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解,深化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工会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工会院校开设专题课程,集中培训工会干部,进一步提高广大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要通过举办研讨班、座谈会,联系实际,广泛交流,提高学习的理论深度,努力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用。

二是要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增强党的工运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工会报刊、网站、学校、出版社等阵地和平台,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工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通过举办辅导讲座、报告会、组织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卓越贡献。组织理论文章、编写辅导材料、拍摄宣传片,讲深讲透讲活;利用举办工会国际论坛、参加国际研讨会和对外交流交往的契机,加强工会对外宣传,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的主张、特色,进一步扩大中国工会的国际影响。

三是要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牢牢把握工运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指导实践,着力研究事关工会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勇于破解制约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 断有新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措施上不断有新改进、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要把能否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检验工会干部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巩固这条道路的实践基础。要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基层经验,通过广大工会干部的生动实践,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三)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开展职工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职工的血肉联系。

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带动工会各项重点工作的一条主线。按照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精神和王兆国同志的要求,全总决定,在工会系统集中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这是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落实,把服务科学发展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把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在大局中发挥作用与转变工会干部作风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服务意识,问需于职工、问计于基层,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激发基层工会工作活力。围绕活动主题,面对面地与职工交流,倾听职工意见、反映职工诉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心贴心地做职工思想工作,了解实情、释疑解惑,与职工群众谈心交友、增进感情;实打实地为职工和企业服务,出实招、办实事,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促 进社会和谐。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把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实现‚两个普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维权帮扶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工会工作任务在一线落实、创先争优活动在一线开展,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工会各项工作。

一是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使依靠劳动促进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共同追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庆祝‚五一‛活动,组织巡回报告,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模范人物,进一步加强劳模选树和培养,帮助劳模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职工争当劳动模范、金牌工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认真实施劳动竞赛五年规划,深化‚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劳动竞赛活动,加强对全国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和促进区域发展劳动竞赛的指导协调,广泛开展行业性竞赛活动,在非公有制企 业中开展以‚携手保增长、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班组竞赛活动,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受益率,增强实效性和带动力。在重点行业中组织节能减排达标竞赛,加强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两争‛活动,加强班组建设。扎实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推进职工技能实训基地、职工职业技能网站及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选树十大技协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工技能水平提高。

二是深入落实‚两个普遍‛,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工会组建工作,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继续落实工会组建三年规划,力争实现2012年建立工会组织净增63万家以上、建会率达到78%以上,企业工会会员净增1000万人以上、企业职工入会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建设,加强基层工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会员评家‛活动,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把工会建成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按照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的要求,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抓好行业集体协商,建立集体协商专业化队伍,着力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力争2012年实现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达到70%,其中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达到90%以上,实效性显著增强。力争2012年实现女职工组织覆盖率和女职工 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均达到95%。继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力争2012年已建工会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建制率达到90%以上、非公企业达到75%以上。深入贯彻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推动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就深化创建活动制定指导意见,继续开展好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职工理解当前面临的困难,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督促企业落实职工各项权益、为职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关系双方共渡难关、共谋发展、共促和谐。

三是切实加强维权帮扶工作,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王兆国同志在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实施帮扶体系建设规划和法律援助规划,着力推动有条件的社区、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帮扶站点,建立健全覆盖地方和企业的帮扶体系,落实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目标,突出救助、维权、服务等综合型帮扶,形成集困难帮扶、法律援助、推荐就业、生活救助等于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满足职工多样需求,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成联系和服务职工的窗口。加强对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开展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帮助困难职工家庭高校 毕业生就业。深入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工会四季服务活动,精心组织开展2012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中心的财力保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制度化的财政拨付渠道。推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积极参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行业劳动标准的制定,推动提高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住房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并监督落实,推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力度,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职工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进一步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出租车司机等特殊群体的维权工作。

四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新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职工群众中的普及,为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中,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在对象上从国企职工向非公企业职工、农民工扩展,在手段上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延伸,在内容上把思想教育、维权帮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加强正面引导,不断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在职工中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指导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管理制度,召开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宣传和表彰职业道德模范。充分发挥工会报刊、出版、网站的宣传阵地作用,加强《工人日报》、《中国工运》、中工网等工会媒体建设,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舆论宣传质量,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加强工会网络宣传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制定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重视企业和职工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职工文化品牌,做强、做大工会文化产业,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切实做好工会维稳工作。加强工会信息、信访工作、网上舆情分析和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深入基层单位细致排查劳动关系矛盾,抓好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工作,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有效化解集体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以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稳定。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结合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配强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加强工会干部学习培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调查、摸清底数,组织开展好第七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加强工会外事和港澳台工作,进一步扩大交流交往。加强工会财务、资产监督管理和审计工作,管好用好工会资产,增强服务职工的实力。进一步加快工会信息化建设步伐,制定工会 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建设全国工会工作网络平台,开发工会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工会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工作实效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工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同志们,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会组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扎实工作、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以工会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五篇: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 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 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5。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6。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

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7,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 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一项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关于外出就业的目的,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76.2%,70年代出生的占34.9%,80年代出生的只占18.2%。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 71.4%8。

(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刚刚在我国大规模出现时,他们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他劳动权益可有可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机会)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权益相对较高的主观诉求,既体现为当所在单位与自己的诉求存在一定差距时“用脚投票”催发的高跳槽率上,又表现为对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和单位正规程度的更高要求上。

(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这一差异更加明显,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11.3%,这一比例几乎是传统农民工的五分之一,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4.5%,这一比例是传统农民工的2倍多。另据一项调查,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的,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

(四)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1999年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9。其他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的结果也大致如此,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10。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五)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因为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仅是传统农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的(几个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传统农民工17.6个百分点11。

(六)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有不同的生活及精神需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他们为了实现挣钱的目标,大多不得不对情感精神生活采取忽略或无所谓的态度。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务工的年龄不足18岁,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据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报告,2006年,在租赁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农民工只有20.1%;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住在租赁房和自买房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7.7%,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们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例如,东莞市当前的房价已经接近6000元/平方米,即使房价相对较低的沙田镇和常平镇,房价也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 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农民实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目标,必须至少享有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其一为解决年老和疾病时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二为解决失业后暂时生活困难的失业保险;其三为防范沦入贫困境地的最后一张保障网——最低生活保障。然而,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21.3%、34.8%和8.5%,且不说企业的缴费标准大多以各地的缴费下线为准,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显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

层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北京建筑业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在实地调研中,透过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略带羞涩的话语,常让我们感到其内心闪烁的隐痛和不安。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 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

四、对策与建议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要以贯彻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以常住人口为基础,把农民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阶段任务、保障资源和措施、落实领导和机构分工、完善人员配备。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应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并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专项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目前已有及新增的“两后生”(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中专院校,又不愿意复读的学生)80%以上能免费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80%以上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各地9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和政府委托的普通民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力争农民工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达到60%以上,养老保险达到50%以上。解决至少20%的外来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力争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所有城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所有城镇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权-传染病预防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中心。

建立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土地、公共设施、预算等公共资源的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并逐渐加大对农民工公共预算的存量和增量投入。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应将涉及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权益维护、治安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确保用于农民工的预算在存量和增量上逐年科学、合理地增长。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夫妻房,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落实以输入地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加快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的落实。开展做文明新市民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各地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而又放弃农村责任地的农民工,取消准入门槛;在稳定就业前提下,农民工有条件进行投资或有不低于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住房,或单位提供相应面积廉租公寓的,准许转入城镇户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积极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

政策,采取积分制落户办法,将教育、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作为积分内容,优先考虑将农民工劳模、农民工高级技能人才、农民工人大代表等农民工优秀分子转变为市民。可考虑通过稳定居住、社会保险交纳、学历和职业技术、突出贡献、人力资本积累等标准,力争每年解决3%的外来农民工——即300万人进城落户问题,以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当前的过渡措施是:一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引导人口有序迁徙流动和就业。二是普遍推广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清理取消歧视性规定。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县城和中心镇的就业创业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属向小城镇聚集。通过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

(三)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研究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上岗技术培训;针对恶意欠薪行为,修改《刑法》,设立“恶意欠薪罪”;针对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困境,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案;针对公共服务享有和传染病预防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指导意见等。

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员。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督促企业改善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以贯彻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契机,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加强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搞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

(四)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贯彻落实修改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模范、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民工就业培训、收入增长、居住、就医、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地根据实情、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尝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教育、住房改善、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强农民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农民工工作在相关机构和地方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完善农民工信息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和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民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程度,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地区之间农民工工作机构的协作机制,使之在劳务对接、权益维护、信息沟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借鉴国外解决类似“农民工”和移民问题的有益经验,为创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提供参考。

(六)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创新农民工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通过源头入会、劳务市场入会、先入会再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加强劳务派遣工入会等措施,推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加强农民工会籍管理,推广完善农民工“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制度,健全城乡一体的农民工流动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聘用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充分发挥基层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对农民工的覆盖率。进一步推行和探索会员优惠办法,拓宽优惠渠道,体现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自愿入会的积极性。

加强源头参与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劳务派遣规定》、《企业工资条例》、《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积极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提出政策主张,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劳动法律和制度的贯彻落实,督促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覆盖农民工的职代会、工资集体协商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保障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民主权利、工资分配和获取劳动报酬的权益。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依靠工会组织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积极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农民工就业服务。继续推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家政工程”、法律援助等活动的实施,发挥工会“职工就业培训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有工会特点、符合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支持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推动落实企业组织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补

贴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工会的信息交流和劳务对接。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工人日报 2010-6-21

下载全国总工会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总工会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总工会改革方案及相关重要问题

    全国总工会改革方案及相关重要问题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开始启动改革试点工作。日前,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

    全国总工会关于员工福利的最新规定

    全国总工会关于员工福利的最新规定 年终岁尾,你是不是老早就翘首期盼着单位能发些福利?今天,全国总工会就员工福利发放做出新规:基层工会除了逢年过节可以向全体会员发放节日慰......

    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1964年4月)

    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 (1964年4月) 目录一、前言 二、有关职工疾病和医疗待遇问题三、有关职业病待遇问题四、有关退休养老待遇问题 五、关于划分因工与......

    习近平在全国总工会的谈话[推荐阅读]

    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 10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刘云山等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原标题......

    喜讯!全国总工会出新规,这些职工福利可以有

    喜讯!全国总工会出新规,这些职工福利可以有 现代快报12月22日 14:16 关注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确定取消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2018 年元旦要到了,你是不是又盼着单位发福利了?恭......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 关于召开全国煤矿班组安全建设推进会的通知 安监总明电〔2010〕43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

    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含5篇)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