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7〕87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现将《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更换文号,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渝规发〔2005〕146号文停止执行。
特此通知
OO七年六月十五 日
主题词:城乡规划
危房改建
意见
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7年6月20日印发
(共印40份)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
规划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我市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现结合实际,就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制定如下意见,请在工作中遵循。
一、本意见所称危房,是指具有房屋合法产权手续,已经垮塌或经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书面鉴定为危房的房屋。
二、本意见适用于无法满足《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间距等要求的危房改建。
三、规划部门批准危房改建的原则是:不突破原位置(基底范围)、原面积(房屋产权证确定的面积)、原高度(层数)。
四、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执行“两证制度”,即对危房改建工程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五、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手续由各区分局在作出受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直接审查办理。
六、规划部门采取查阅资料(房屋产权证、1:500实测地形图等)、查勘现场、询问相邻住户等方式,确定危房的位置、面积和高度。确实无法确定建筑高度的,在规划审批时,应按危房原有层数进行控制,其层高住宅建筑不超过3米、公共建筑不超过3.3米,工业建筑层高根据具体生产性质确定。
七、实施危房改建,原则上应按原建筑功能进行。若确需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在所属片区进行公示,公示无意见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八、除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外,危房改建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九、危房改建工程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申请人应负责协调好相邻关系、并与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书面协议,还需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结构安全处理方案。
十、申请改建的危房位于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拆迁范围内,危房拟改建规模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及时通知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回复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或在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危房拟改建规模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组织召开协调会,要求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经协调,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的、或在协调会后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
十一、各分局应对危房改建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
十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意见,依据《重庆市规划局党组关于规划、测绘行政审批中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处理。
附件: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一、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原件1份,房屋已垮塌的除外);
3、房屋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1份,原件须在报建窗口出示并与复印件核对);
4、消防部门意见(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5、房屋所在地1:500实测现状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可提供相邻关系图);
6、建筑施工图说(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7、相应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结构安全方案(原件1套,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8、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的书面协议(原件1份,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二、申请《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须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建设工程竣工图(建筑部分,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3、具有相应资质机构提供的危房改建工程竣工实测1:500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第二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渝规发〔2007〕87号,2007年
重庆市规划局
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7〕87号(2007年6月15日)
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现将《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更换文号,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渝规发[2005]146号文停止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重庆市规划局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我市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现结合实际,就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制定如下意见,请在工作中遵循。
一、本意见所称危房,是指具有房屋合法产权手续,已经垮塌或经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书面鉴定为危房的房屋。
二、本意见适用于无法满足《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间距等要求的危房改建。
三、规划部门批准危房改建的原则是:不突破原位置(基底范围)、原面积(房屋产权证确定的面积)、原高度(层数)。
四、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执行“两证制度”,即对危房改建工程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五、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手续由各区分局在作出受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直接审查办理。
六、规划部门采取查阅资料(房屋产权证、1:500实测地形图等)、查勘现场、询问相邻住户等方式,确定危房的位置、面积和高度。确实无法确定建筑高度的,在规划审批时,应按危房原有层数进行控制,其层高住宅建筑不超过3米、公共建筑不超过3.3米,工业建筑层高根据具体生产性质确定。
七、实施危房改建,原则上应按原建筑功能进行。若确需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在所属片区进行公示,公示无意见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八、除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外,危房改建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九、危房改建工程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申请人应负责协调好相邻关系、并与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书面协议,还需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结 构安全处理方案。
十、申请改建的危房位于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拆迁范围内,危房拟改建规模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及时通知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回复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或在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危房拟改建规模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组织召开协调会,要求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经协调,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的、或在协调会后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
十一、各分局应对危房改建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
十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意见,依据《重庆市规划局党组关于规划、测绘行政审批中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处理。
附件:重庆市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附件:
重庆市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一、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原件1份,房屋已垮塌的除外);
3、房屋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1份,原件须在报建窗口出示并与复印件核对);
4、消防部门意见(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5、房屋所在地1:500实测现状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可提供相邻关系图);
6、建筑施工图说(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7、相应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结构安全方案(原件1套,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8、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的书面协议(原件1份,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二、申请《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须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建设工程竣工图(建筑部分,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3、具有相应资质机构提供的危房改建工程竣工实测1:500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2012-3-26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修订)的通知
来源:法律图书馆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渝府发〔2012〕3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已经2012年1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渝府发〔2003〕23号)同时废止。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江河行洪排涝畅通,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或修建拦河、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隧道、管道、缆线、码头、道路、渡口、排污口、厂房、仓库、民房等永久性、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临时占用河滩地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河道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重庆主城规划区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50年一遇洪水位划定,其他区县(自治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范围按2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其余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1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
第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岸线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航运要求及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影响河势稳定、行洪畅通、堤防安全和航运安全。
第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施放治导线后方可进行施工建设,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申请
第六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以下规定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一)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在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批立项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二)未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在申办建设用地规划选址手续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第七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建设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兴建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建设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
(三)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工程建设方案、图纸以及防御洪水的标准与防范措施;
(四)建设项目占用河道岸线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情况;
(五)水文资料使用批准文件。
防洪评价报告应包括河道演变、防洪评价计算、防洪综合评价、防治与补救措施等内容。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还应提供建设项目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情况和相关协议书。
在河道内实施航道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址保护等工程,可以简化有关申请材料。第八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工程建设方案、图纸以及防御洪水的标准和度汛措施;
(二)建设项目占用河道岸线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情况;
(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日期。
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还应提供建设项目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情况和相关协议书。
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由具有相应级别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资质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市级审查权限以上的建设项目,其防洪评价报告应由具有甲级水利水电勘察设计资质或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受理和审查
第十条 河道主管机关对申请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实行分级受理和审查:
(一)在长江、嘉陵江、乌江及区县(自治县)城市规划区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建设项目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后按照审批权限组织审查或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在转报前组织初审。
(二)申请修建跨区县(自治县)或对其他区县(自治县)有影响的涉河建设项目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和审查。
(三)申请修建其他涉河建设项目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报市河道主管机关备案。第十一条 河道主管机关在受理涉河项目建设申请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并邀请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提供的防洪评价报告、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并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查同意的,应向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发给审查同意书。
审查同意书应对建设项目占用河道行洪断面、位置、界限、工程规模、工程结构、防洪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提出相应要求。
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查不同意的,或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就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补充后再进行审查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在审查意见中予以说明。
第十三条 市河道主管机关对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上报的建设项目备案材料有不同意见的,应在15日内作出修改或否决的决定,并通知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重新审查。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涉及航道、港口、码头、桥梁等范围和影响通航安全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还应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五条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组织开展相关审批时,应有河道主管机关参与。涉河建设方案有较大变动的,应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并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重新申请办理涉河项目审查手续。第十六条 在重庆主城规划区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在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在其余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在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报市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第四章 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涉河建设项目开工前,由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或其授权的单位按照审查同意书的要求组织施放河岸治导线,施工单位不得越线施工。对未经施放治导线或超越治导线施工的建设项目,河道主管机关或监管单位有权责令停止建设行为。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2年内未开工建设的,河道主管机关发给的审查同意书自行作废。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开工前,应将含有施工弃渣清除方案在内的施工安排计划报送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河道主管机关认为施工安排计划存在防洪安全隐患或弃渣清除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书面通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予以修正。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施工安排计划确定的弃渣清除方案,分期清除施工围捻、残柱、沉箱、废墩、废渣等施工遗留物。
施工遗留物未按规定清除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河道主管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后,交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清障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二十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施工活动,河道主管机关有权依法检查,对工程的河道治导线施放情况和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复核,被检查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建设项目施工、出渣、物资堆放等不符合防洪要求的,河道主管机关应提出整改意见,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执行。河道主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同时报告上级河道主管机关和建设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工程施工完毕,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及时向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报送有关竣工资料。市河道主管机关或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批的重庆主城规划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市河道主管机关应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涉及河道管理事项的验收。其他涉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应有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参加。
第二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对审批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所有建设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并将数据信息无偿提供给有关单位查阅使用。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二十四条 河道主管机关或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越权审批建设项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消落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执行三峡工程库区消落区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水利局负责解释,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篇: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报建受理管理规定
规 划
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报建受理管理规定
作者:重庆市规划局时间:2005-3-31
第一条 为规范规划许可行为,提高规划许可效率,方便建设单位和个人报建申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重庆市规划局直接办理的建设工程(含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事项的报建受理,均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依法需要取得规划许可的,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申请规划许可事宜,代理人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有效的委托授权证明。
第四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窗口接受报建申请。
市局管理的市政及管线建设工程和远郊区县建设工程在市规划局窗口报建;其他的,在项目所在地区分局窗口报建。
第五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规划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应在规划管理窗口公示。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规划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窗口应当应申请人的要求,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
第六条 申请人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对其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公示的要求提交所需必备材料。
第八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属于窗口公示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接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
(二)对申请事项不属于窗口公示的行政许可事项,窗口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接收申请材料;
(三)申请材料存在明显的打字(书写)错误等,不影响实质性内容的,应当商请申请人当场更正。
窗口接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应履行资料交接签收手续。
第九条 窗口收到申请材料后,应登录填写《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登记表》,并于签收后的一日内将所有申请材料送交经办人员,履行签收手续。
第十条 经办人员应对申请材料进行验核,提交相关业务办公会审查。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日内应做出受理、不受理、要求补正的决定,并在窗口公示,向申请人发出《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受理复函》、《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
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复函》、《重庆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补正材料复函》(见附件)。
第十一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依据《重庆市规划局党组关于规划、测绘行政审批中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9‟129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各局属事业单位,各区县(自治县)规划局(建委),在渝各规划设计单位:
为了指导各区县今年内完成“四线”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编制的工作重点以及相应程序,结合今年市人民政府与区县人民政府签订的“2009年城乡规划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经研究,现将《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联系人:黄敏
联系电话:67959785 ***5
二OO九年八月一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区县
规划制定
指导意见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9年8月4日印发
—1— 校核:黄
敏
(共印120份)
—2— 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
指导意见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四个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精简、实用的原则,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规划编制的范围与对象
区县“四线”规划范围为远郊31个区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
“四线”分别指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四线”的概念以建设部颁布的文件和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为准。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环境与公共利益优先、近远兼顾、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线”规划应深化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地表水体等相关内容,同时应与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
三、规划基本内容
(一)“四线”的划定
1、绿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市级、区级的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公共绿化广场用地,包括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
—3— 林、风景名胜公园等公园绿地;沿道路、河湖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景观性作用的街头绿地)、对城市防灾与生态景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防护绿地,以及具有公共活动、交通集散的广场用地。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应确定位置、落实规模。有条件的,可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2、紫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
(2)规划的深度:明确位置与边界,并以相关的保护规划成果为依据,落实建设控制地区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有条件的,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3、黄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机场、重要交通枢纽站场(港口客运站场、铁路客货运站场、公路长途客运站)等重要交通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重要给排水设施;城市发电厂、110KV以上的高压线走廊、主要变电站等重要电力设施;储气站、燃气超高压管线、燃气高压管线、成品油管线等重要燃气设施;广播电视基站、微波站及其通道等重要通信设施;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厂等重要环卫设施;消防站等重要防灾设施;气象站等重要公共设施;其它对城市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确定位置、落实规模。有条件的,可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
4、蓝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河、湖泊、水库、湿地等地表水体及其保护控制的范围。其中,已划定为绿线的用
—4— 地不再纳入蓝线范围。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确定位置、明确边界控制要求。
(二)“四线”管制要求
“四线”管制应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四线”的四个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主要管制措施的内容参见附件1。
四、成果要求
(一)成果形式
“四线”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
(二)文本及附件要求
规划文本主要包括规划依据、范围划定、管制要求等条文规定以及规划缩图、图则,文本格式参考附件2。
成果附件可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相关专题研究等。
(三)图纸要求
图纸成果主要包括城市绿线规划图、城市紫线规划图、城市黄线规划图、城市蓝线规划图和 “四线”叠合图,共五张。
有条件的,可对重点内容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制作分图则。
五、工作要求
(一)编制工作组织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应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正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可将“四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编制。“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专项规划一并开展。与相关规划一并开展的,应单独形成“四线”规划成果,或在相关规划成果中列专章明确“四线”规划的内容。
31个区县必须在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四线”规划制定工作。
—5—
(二)编制单位选择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给具有规划资质的机构承担。
(三)审批程序
“四线”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后,应经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公示、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并组织有关部门审查。审查会可邀请市规划局参加。
单独编制的“四线”规划成果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并依法予以公布;“四线”规划成果可由区县人民政府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与相关规划一并开展的,“四线”规划内容随相关规划一并报批。
“四线”规划工作中涉及保密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及有关规定处理。涉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其他要求
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四线”规划成果的内容作为其强制性内容。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包含有关“四线”规划内容的,“四线”规划成果应当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一并指导规划许可管理。
鼓励各区县以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四线”的四个管理办法以及本指导意见为基础进行工作创新。
二00九年七月六日
附件:
附件1:重庆市区县“四线”主要管制措施 附件2: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文本参考格式 附件3: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附件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附件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
—6— 附件6: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7— 附件1:重庆市区县“四线”主要管制措施
一、绿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绿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对公园、山体绿地格局和绿化景观构成影响的改建。
2、开挖或损坏规划所确定的山体、公园、广场等绿地。
3、修建破坏公园、广场、风景林地整体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进行拦河截溪、采石取土、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绿线范围内规划的绿地,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进行建设。同时,绿地建设应结合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
对城市景观塑造有重要作用的绿地和广场,建设前应当进行规划设计并严格实施。
城市绿线范围内规划的绿地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其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绿地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二、紫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保护规划的拆除、开发;
2、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改建;
3、损坏或者拆毁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5、占用或者破坏保护区内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6、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紫线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进行专项规划并严格实施。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对“紫线”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应保持文物原貌、整旧如旧,严禁一切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城市紫线内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与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街区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保护区外一定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在该地带修建任何建(构)筑物须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后按法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实施。
城市紫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三、黄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4、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城市黄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四、蓝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城市蓝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附件2: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文本参考格式
第一章
总 则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第二章
绿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三章
紫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四章
黄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五章
蓝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七章
附则 11 附件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
2002年9月9日建设部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第三条 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绿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线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密切合作,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第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第七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第八条 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进行。
第九条 批准的城市绿线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绿线管理、对违反城市绿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十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十一条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第十三条 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绿线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坏城市绿地的,由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已经划定的城市绿线范围内违反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外防护绿地、绿化隔离带等的绿线划定、监督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二00二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9号
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3年12月17日建设部令第119号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本办法所称紫线管理是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其他城市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划定。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紫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及其保护规划,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出意见,对破坏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六条 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城市紫线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七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征求公众意 见的程序。审查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并作为法定审批程序的组成部分。
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保护规划前,必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改善和加强保护工作的需要,确需调整的,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调整方案。
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在审批前,应当将规划方案公示,并组织专家论证。审批后应当报历史文化名城批准机关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批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后的一个月内,将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经批准,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已经破坏,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撤销相关的城市紫线。
撤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紫线,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更新,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十三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第十四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十五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第十六条 城市紫线范围内各类建设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对于监督中发现的擅自调整和改变城市紫线,擅自调整和违反保护规划的行政行为,或者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受局部破坏的,监督机关可以提出纠正决定,督促执行。
第十九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向有关城市派出规划监督员,对城市紫线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规划监督员行使下述职能:
(一)参与保护规划的专家论证,就保护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向派出机关报告;
(二)参与城市紫线范围内建设项目立项的专家论证,了解公示情况,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三)对城市紫线范围内各项建设审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四)接受公众的投诉,进行调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在城市紫线范围内审批建设项目和批准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附件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4号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1月8日经建设产第7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黄线的划定和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
(一)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车辆段、保养维修基地;城市水运码头;机场;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二)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堆肥厂、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厂);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四)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
(五)城市热源、区域性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
(六)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七)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八)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九)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十)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十一)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黄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黄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服从城市黄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黄线管理、对违反城市黄线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五条 城市黄线应当在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划定。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规划深度要求,负责组织划定城市黄线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 城市黄线的划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
(二)控制范围界定清晰;
(三)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七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合理布置城市基础设施,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划定其用地控制界线。
第八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面积,划定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规定城市黄线范围内的控制指标和要求,并明确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不同项目具体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提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配置原则或者方案,并标明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九条 城市黄线应当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与城市规划一并报批。城市黄线上报审批前,应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条 城市黄线经批准后,应当与城市规划一并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一条 城市黄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变化等,需要调整城市黄线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黄线。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二条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第十三条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二)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三)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四)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第十四条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因建设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黄线内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黄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一)未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黄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擅自改变城市黄线内土地用途的;
(三)未按规划许可的要求进行建设的。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在城市黄线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7 附件6: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5号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1月28日经建设部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蓝线的划定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城市蓝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蓝线管理、对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五条 编制各类城市规划,应当划定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各类城市规划时划定。城市蓝线应当与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第六条 划定城市蓝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市水系安全;
(二)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
(三)控制范围界定清晰;
(四)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第七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明确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第八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蓝线,规定城市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九条 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城市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蓝线。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条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二)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三)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四)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五)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十一条 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 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蓝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