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大学经管院市场营销硕士培养方案
市场营销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是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学生应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知识,了解国内外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和掌握营销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从事企业(公司)综合管理,或部门经营管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鼓励学习第二门外国语(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二、研究方向
1、组织市场营销:主要研究企业间的营销管理活动。
2、消费者市场营销:主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企业营销策略。
3、网络营销: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基于网络的营销创新。
4、营销战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营销战略选择和管理。
5、品牌管理:主要研究品牌的内涵与资产管理以及品牌营销策略。
6、渠道管理:主要研究营销管理中的渠道模式与管理策略
7、服务营销:主要研究服务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模式。
8、广告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与广告模式。
9、市场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市场营销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方法。
三、学习年限
1、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参与课题研究为主,第五、六学期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三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42学分的课程(不含非本专业研究生的补修课),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0-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可以选择本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选修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选修的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应在3门课6学分(含)以上。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同时,论文选题还必须通过中期考核的检查,根据指导小组的意见进行研究内容的修改与完善。
2、开题报告:为保证培养质量,加强过程管理,研究生必须在第四学期初参加学科组织的开题报告。参与考核的同学,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参与了导师的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掌握了检索查询文献的方法,收集了相关的学术文献,对问题研究的相关前沿有较好的掌握并完成了文献综述的撰写工作。对于开题报告合格的同学允许继续攻读硕士,特别优秀的同学推荐直接攻博;对于开题报告不合格,同时不能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同学予以延期毕业或者退学。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在第五学期末完成初稿,并通过学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查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阶段。为保证论文质量,要求提交毕业的论文必须通过组织的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一起参加的盲审,对于盲审中指出论文存在严重问题的,要求学生延期毕业以保证论文质量,对于盲审合格的论文,要求学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后方可参加最终的学术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在学习期间应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要求至少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且须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指定的学术期刊范围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和SSCI、SCI和EI收录的期刊(以入校时和发表年份的版本为准)。提交论文答辩时学术论文以在指定的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已见刊或在期刊网站上online)为准。
5、论文答辩:学术论文的评定标准遵循的是论文的学术贡献。学术论文如果做到选题具有重要的(很好的/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科学得当(正确/基本正确),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较好的/一定的)学术价值,则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学位
论文。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为本科生、大专生讲授一门有关专业课程,进行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低年级研究生学习、科研、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从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用课堂讲授(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和自我研究、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应主动参与导师或教研室安排的辅助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为保证对学术前沿的掌握,要求研究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导师指导小组的安排,阅读经典文献、学科前沿文献,并定期提交文献阅读报告。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导师将根据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市场营销专业(120220)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学学开课 备类 别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编码 分 时 学期 注
Theory and Practice o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Socialism with Chinese 2 36 1 公实践研究 Characteristics 共 必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tific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修 1 18 1 Methodology 法论 课学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第一外国语 Macroeconomics and 2 54 1 宏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位 学 Methodology for 2 54 1 管理研究方法 科 Management 通开 The Special Topics of 课 2 54 1 管理理论专题 课 Management Theory Financial Report Analysis 2 54 1 财务报告分析 研 Marketing Strategy 2 36 2 营销战略 究方 Marke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2 36 2 营销科学研究方法 向 Seminar 必修 Chinese Consumer Behavior 2 中国消费者行为 36 2 课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第二外国语 公共
P.E 1 36 体育
选修 Instruction of Career 1 36 就业指导 课 其他 Consumer Market Seminar 2 36 2 消费者市场营销专题 选Organization Marketing、2 36 2 组织市场营销专题 修 Seminar 课专 New Technology Marketing 业 2 36 3 新技术市场营销专题 选 Seminar 修 Advanced Research in 课 2 36 3 高级营销研究方法 Marketing Marketing Engineering 2 36 3 营销工程与模型专题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 补任选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 修2门 课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
Statistics
统计学
Management
管理学
市场营销
Marke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财务管理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组织行为学 Economic Law 经济法
第二篇:武汉大学_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硕士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等,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等,多维动态地理信息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方法、动态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和可视化等,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自适应性可视化技术等。
2.地理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动态可视化方法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传输方法、快速浏览方法等。
3.地图认知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方法、地图认知理论和方法、地图空间认知模型及计算方法、基于地图模型的可视化地学分析方法等。
4.时空数据建模与分析
利用时空相关和时空逼近等理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地图、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中时空数据结构化建摸、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支持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的建立。
5.数字(智慧)城市技术方法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库与空间数据仓库的建设方法、空间数据库的建模与应用、空间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挖掘等,研究地理空间传感网信息接入、建模技术,数字区域(城市)、智慧城市的构建方法和应用工程等。
6、地理空间网络智能
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信息服务、知识挖掘和决策推理的理论、模型、技术与方法,实现地理信息泛在获取、快速处理、智能服务和广泛共享的地理空间服务网络;智能地理过程模型网。
7、高性能地理计算
主要研究大规模地理数据处理快速处理的计算技术,特别是多核、集群、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模式在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8.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地理语义信息的表达理论,地理本体的构建与应用,空间关系自动识别方法、地理空间特征提取方法、地理网络模型、资源分布模型、地理空间统计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根据导师建议,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研究生通过独立查阅文献、探索性实验和实际调研,选出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论文选题需经导师或指导小组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确定论文题目。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选题确认后,研究生按照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开展论文实验工作。论文研究与写作工作在第一年课程学习完成后1至2年内完成。答辩前一个月应将印好的论文及评阅书送交2名具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书面评阅意见必须全为“合格”或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鼓励导师资助学生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有条件的导师资助学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至7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硕士研究生需参加本院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指导本科生实验、批改实验报告和作业)或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重点实验室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合作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
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的具体安排。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码070503)攻读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 36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矩阵论
Matrix Theory 2 36 1 3门任选1门 数值分析
Numerical Analysis 2 36 1 高等代数 2 36 1 学科通开课
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2 36 1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由导师指定3门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Aerial and Space Photogrammetry 2 36 1 新型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
New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 2 36 2 地理信息自动综合原理与方法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utomatic Synthesis Principle and Theory 2 36 1 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2 36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专业英语(遥感原理与应用)
Specialty English(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2 36 2 按研究方向任选至少1门 专业英语(空间统计与分析)
Specialty English(Spatial Statistics & Analysis)2 36 2 专业英语(数字制图与地图综合)Specialty English(Digital Mapping & Map Generalization)2 36 2 GPS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GPS 2 36 1 按研究方向任选至少1门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2 36 1 GIS软件工程
GIS software Engineering 2 36 1 3S集成及多媒体通讯
3S Integration &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2 36 1 选 修 课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英语授课)GIS for Transportation 2 36 1 遥感前沿技术(英语授课)
Advanced Topics on Remote Sensing 2 36 2 研究方法及英文写作
Research Methodology & Scientific Writing 1 18 2 数字地表模拟与方法 Digital Terrain Surface Simulation & its Methods 2 36 2 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2 36 2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 2 36 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技术 Web GIS Principal and Technology 2 36 1 组合导航技术与应用
GPS/INS Combined Navigation and application 2 36 2 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matic GIS 2 36 2 卫星重力探测技术与应用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Gravity Surveying 2 36 2 补 修 课
摄影测量原理
The Principle of Photogrammetry 0 36 1 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
Advanced Computer Language Programming 2 36 1 空间数据库处理与管理技术
Spatial Database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2 36 1 遥感原理与方法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Remote Sensing 0 36 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0 36 1 空间数据误差处理
Spatial Data Error Processing 0 36 1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0 36 1 遥感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Remote sensing data processing and visualization 36 1
第三篇:2013年武汉大学经管院考研经验分享
政治:红宝书(大纲解析)1本,看得下去记得住的什么其他资料都不用,对于任系列、疾风劲草系列,最大的功用就是帮助你巩固记忆,后期直接看大纲解析+主观题小册子1本。政治不用花太多时间,大纲看慢点也不要紧,反复看。别被那些各种版本的参考资料分了心,说实话,屁用有一点但基本没用。
英语:真题1套+词汇一本+模拟题(备用)。其他资料别买,买了也没用,实话。你词汇有底子词汇也不用买,就1套真题+模拟题,周期性训练1周1套真题+1套模拟,真题不要做太早10月份开始即可。考研英语关键就在那10套真题和10套参考答案。
数三:数学复习全书1本(我买的王、李版本)+真题+3本教材。3本教材复习之初一定要好好过一遍,课后习题有的人全搞定我没做过,你要考135分只有一样东西要搞定,就是数学复习全书,什么600题350题400题都不用买,这些东西在你不确定你复习全书每个题都会的前提下去做就是浪费时间。2013考研数学我就半道题不会,其他复习全书全有。工商管理基本理论:两本教材+真题。这就够了。两本教材扎实过一遍,曼昆的经济学简单,结合真题你就知道经济学怎么看。管理学一遍看书一遍把全书的笔记做一遍,笔记最好做的全别漏,后期直接看笔记不用看书,经济学也是一样,我后期专业课只看了笔记。2013年专业课管理学部分我有两个简答题完全没记一共14分,经济学画图那个答的含糊,最后成绩130+。我只提醒一点,管理学考的更多的是你的理解,就算是没记你也要用你的理解去答好它,复试专业课我考了专业第二,还是重在理解。
关于应试状态:这个只有考过的人才能感受,我先说我自己,我在武大考试那两天状态稀烂,第一天考完第二天就不想考了,最后还是硬撑着坚持了下去,状态百分之80不到,数三答对的10分也改错了,最后考了390+。考试之前一定要调整好应试状态,包括住宿、吃饭、心态的预调整,考的那两天是非常累的,不要想着那两天还有时间去复习,在那之前一定要记得滚瓜烂熟。
总结:考研资料不在多,我见过很多买了一大堆资料没做完基本,甚至因为资料太多分散精力和注意力的,假如你把我上面说的每科这基本搞扎实,绝无可能没有380+以上(排除应试状态大的起伏)。
推荐阅读: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
武汉大学2013考研复试分数线
武汉大学(2004-2012年)各专业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以及录取比例
武汉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武汉大学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第四篇:武汉大学经管院博导风采[小编推荐]
(部分)博士导师风采
谭崇台
1920年生,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1943),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硕士(1947);经济与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兼名誉主任。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在华盛顿远东委员会研究日本战后经济和赔偿问题;1948年回武汉大学任教至今,曾先后兼任校副秘书长、校长办公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席、经济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校学报副总编辑及校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对外经贸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兼任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内华达大学访问讲学(1980~1981),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1989)。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辜胜阻
1956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修硕士学位课程(1986~1988),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3),赴德研修(1995),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有突出贡献留学人员、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民营经济与企业管理、经济改革与城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府与宏观管理、社会发展与教育理论等。
陈继勇
1953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进修(1984~1985),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富布赖特高访学者(1994~199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学科点带头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任国际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外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会长、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春天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世界经济、国际投资、金融与贸易。
吴俊培 1947年生,中科院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美国格拉斯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8~1999),曾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交流与讲学。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经济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财政宏观理论、公共部门效率研究、税收调节理论等。
周茂荣
194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曾在日本贸易研修中心进修(1982~1983),曾赴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美国从事访问研究和考察。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和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约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教学科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WTO问题。
顾海良
195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多次赴美国及欧洲各国进行教育考察和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一书称其为我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主要研究领域和贡献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魏华林
1949年生,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及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等职。曾赴英、美、法、意大利等国家学术交流和访问,参加中国保险业发展规划、保险市场开放政策选择、长江三峡过程保险、深圳地铁工程保险、国家经贸委汽车保险等项目。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保险经济学、保险补偿制度、银行保险制度。
谭力文
1948年生,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学士、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进修学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京山轻机、武汉中百集团等数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为多家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管理学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邹恒甫
1962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毕业,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奖(1998、2002),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91)。世界银行研究部研究员,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持过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中国各省税收能力、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国民经济管理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
黄宪
195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公司金融与银行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西东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诺森堡大学等研修和讲学。曾对美联储纽约银行、英格兰银行、花旗银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等多家金融机构进行考察。担任两家金融机构独立董事。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机构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
江春
1960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与保险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进修(1988~1989)、美国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访问(2000~2001)。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银行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分别获全国性奖奖励。学术贡献: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金融学,力创新的学派——新制度金融学。
张秀生
1951年生,武汉大学毕业;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王永海
196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MPAcc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曾赴美国尚佩恩伊利诺依大学会计系访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财会通讯》等学术杂志编委。同时兼任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潜江制药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财务顾问。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公司财务和财务会计。
叶永刚
195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修国际金融与金融工程(1996~1997),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研修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2004)。长期从事金融专业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主要业务方向:国际金融与金融工程,研究专长为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固定收入证券、金融风险管理。
曾国安
196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曾赴日本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4)。《经济评论》杂志执行主编,兼任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为企业做过咨询,担任过企业独立董事。招收和指导经济管制与公共经济研究、金融经济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政府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制度、房地产经济与金融、工业化、社会保障。
关培兰
1945年生,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加洲洲立大学、荷兰伊弱斯莫斯大学研修,参加过亚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和首届年会、亚洲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和学术研讨会、美国西雅图世界第63届管理学术研讨会等,先后到堪培拉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大学讲学。曾为华硕科技集团公司、襄十高速、中南建筑标准设计院等单位咨询。主要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女性资源开发及女企业家发展问题。
邹薇
1969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霍英东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教育部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2002),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2004),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9~2001);赴德国出席中德经济合作高层研讨会(2003);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战略与竞争研究院(2003),与世界“竞争战略研究第一人”迈克尔·波特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5)。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微观与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发展与竞争战略。
胡炳志 1962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法国奥尔良大学进修(1993)。作为主持人或主要成员,先后完成各类研究课题20多项,第一作者或独著出版著作或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金融制度重构研究》、《保险学》、《再保险》等。2004年5月开始担任荆州市商业银行独立董事。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金融学(包含保险学)。
李燕萍
1965年生,武汉大学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曾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访问、学习与交流。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委、湖北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武汉中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有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力资源国际比较研究、组织理论与设计等。
汪涛
1970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市场学会常务理事;《营销科学学报》编委;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MBA授课教授;武汉市人民政府农业专家咨询小组专家,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项目”特聘专家。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企业营销战略、竞争战略。
潘敏
1966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经济学硕士(1990)、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2000);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与保险系副主任。曾担任武汉帆扬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顾问。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金融经济学、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等。
吴先明
196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1~2003);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系主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大亚湾核电站成本文化建设项目、丝宝集团战略研究项目、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农资物流中心研究项目等。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国际企业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田玲
1969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与保险系副主任。曾获DAAD奖学金以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德学习(1999~2001)。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风险管理与保险经济学。
桂国平
1953年生,武汉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武汉大学首位商务英语教授,MBA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992年以来以100%通过率创造与保持武汉大学四、六级英语教学记录,是中国MBA入学英语辅导和商务英语教材最早的编者,有三年国外翻译经历,曾是项目管理硕士导师,主持过众多的重大国际项目翻译。
唐建新
196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0~2002);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曾工作于会计师事务所(1992~1995),兼职于资产评估公司(1996~2003),2002年2月至今任湖北楚天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管理会计。
谢获宝
1967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在站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副主任、武汉大学MBA、MPACC中心副主任。担任武汉石油、华新水泥等多家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财务会计方向,重点是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问题和产权会计问题。
左亚文
1956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湖北省炎黄儒学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哲学原理和中华和合文化理论研究。
夏清华
1963年生,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武汉大学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鲍莫尔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访问者(1994),荷兰阿姆斯特自 由大学访问学者(2003-2004)。湖北省商标协会顾问,武汉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企业成长理论、战略管理、创业管理、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品牌与广告策略。
第五篇:武汉大学研究生生培养方案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规范;能够坚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科学管理
主要内容有:图书馆学原理、知识及知识增长、读者调查分析、读者阅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公关实务、社区图书馆等。
2、现代目录学研究
主要内容有: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互联网目录学,未来目录学发展等。
3、知识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有: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
4、信息管理自动化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信息管理自动系统的设计、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等。
5、信息咨询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咨询业管理模式研究、信息市场与服务模式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咨询与信息源研究、涉外信息咨询研究等。
6、文献与出版研究
主要内容有:文献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等。
7、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
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原理、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等。
8、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管理
主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结构与内容、数字图书馆构建方法、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等。
9、知识管理研究
主要内容:公司知识管理(研究商务与企业领域的知识的识别、获取、利用,信息、数据如何转变成有用的知识和知识共享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信息处理、知识共享、信息服务、管理信息支持、公共形象设计、决策信息支持与政策研究等问题,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信息设计与服务(研究客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知识产品的营销策略,信息经纪技术与信息市场理论)。
10、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与管理硬座
11、图书市场营销研究
12、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以及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2、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在二年级下学期中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件)
五、应修满的学分总数
本专业学生应修满3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2门10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4学分,第一外国语6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3门6学分(每门54学时),包括高级程序设计2学分、数据库设计2学分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2学分;专业共同必修课2门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2门6学分;其它7学分为选修课。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以及前沿性,要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具有实际价值。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一般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等。
3、创新要求:论文内容要具有新观点或新方法、新材料,要资料详实,论证有据,逻辑严谨。要具有较高原创价值。
4、论文答辩:硕士生论文完成后要交由导师认真审阅,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才能参加答辩。答辩程序及要求应严格按学校规定进行。
七、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安排三至四个月赴图书情报、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二是平时各研究方面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
2、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发表2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申请学位。
八、培养方式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
2、建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
3、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4、专业学习要提倡进行横向交叉,强调采取对话式、讨论式教学。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规范;能够坚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科学管理
主要内容有:图书馆学原理、知识及知识增长、读者调查分析、读者阅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公关实务、社区图书馆等。
2、现代目录学研究
主要内容有: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互联网目录学,未来目录学发展等。
3、知识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有: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
4、信息管理自动化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信息管理自动系统的设计、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等。
5、信息咨询研究
主要内容有:信息咨询业管理模式研究、信息市场与服务模式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咨询与信息源研究、涉外信息咨询研究等。
6、文献与出版研究
主要内容有:文献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等。
7、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
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原理、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等。
8、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管理
主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结构与内容、数字图书馆构建方法、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等。
9、知识管理研究
主要内容:公司知识管理(研究商务与企业领域的知识的识别、获取、利用,信息、数据如何转变成有用的知识和知识共享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信息处理、知识共享、信息服务、管理信息支持、公共形象设计、决策信息支持与政策研究等问题,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信息设计与服务(研究客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知识产品的营销策略,信息经纪技术与信息市场理论)。
10、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与管理硬座
11、图书市场营销研究
12、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以及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2、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在二年级下学期中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五、应修满的学分总数
本专业学生应修满3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2门10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4学分,第一外国语6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3门6学分(每门54学时),包括高级程序设计2学分、数据库设计2学分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2学分;专业共同必修课2门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2门6学分;其它7学分为选修课。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以及前沿性,要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具有实际价值。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一般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等。
3、创新要求:论文内容要具有新观点或新方法、新材料,要资料详实,论证有据,逻辑严谨。要具有较高原创价值。
4、论文答辩:硕士生论文完成后要交由导师认真审阅,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才能参加答辩。答辩程序及要求应严格按学校规定进行。
七、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安排三至四个月赴图书情报、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二是平时各研究方面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
2、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发表2篇学术论文,否则不能申请学位。
八、培养方式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
2、建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
3、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4、专业学习要提倡进行横向交叉,强调采取对话式、讨论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