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

时间:2019-05-14 14: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

第一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地处浙江西部金衢盆地的丘陵山区,属钱塘江上游。全镇有大小河道共55条,河网总长度830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灌溉和泄洪,护岸硬化现象严重,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水生动物、植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笔者现就农村河道整治、生态河道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1.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淤积严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农村实行以后,传统的水土良性循环方式“清淤作肥”成为了历史,导致河道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造成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1.2河岸受损坍塌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土坡,没有进行护岸,由于长期受波浪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行水不畅,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河边乱挖乱种现象较多,未能形成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越来越糟。

1.3水体污染恶化

随着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猪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污染,从而导至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影响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1.4泄洪能力不足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或在河道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建房、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养殖场等现象经常发生。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

2.生态河道建设内容

2.1建设含义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功能,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防洪、抗洪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草丛生,鱼虾繁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2.2建设理念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穿越山边、田畈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做好清淤除杂、水毁修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有防洪功能,保护村庄、工厂、学校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按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相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跨越城镇、村庄内的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2.3建设内容

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硬化”护岸形式,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成本与实用相结合。在常水位以下,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提高河岸的防冲、抗冲能力;可以采用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方法。在常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同时对环绕村镇的河道,要考虑一些人文景观的要素,以提升河道的品位。

3.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的思想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如果不提高村、队干部的认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处理、协调好土地及附着物的补偿政策,很容易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3.2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3.3多方合作,增加投入

县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积极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研究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从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防治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生态河道的建设。②整合项目资金。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整合起来,涉及河道整治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实施。③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明确乡(镇)、村应各自做好沿河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和补偿。因生态河道建设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在土地、附着物政策处理上应以村队为主,乡(镇)为辅的 原则。

3.4部门协作,凝聚合力

要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重点是:水利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发改部门要认真向上对接,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规划、国土部门要严厉查处临河的违法建设;经贸部门要加强砖瓦厂淤泥制砖的指导与管理,并对淤泥制砖企业给以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发挥淤泥制砖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林业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物种植技术指导;环保部门要从严管理沿河企业污水的达标排放;农业部门要认真指导流域内农田的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虫叫蛙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

第二篇:河道生态治理

第一章

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第二章

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 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a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第三章

1.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3.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两相性;三维性;不恒定性;非均匀性;不平衡性;紊动性;阻力复杂性;流态特异性 第四章

1.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质量。输沙量:一定时间段内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2.河流泥沙按运动态势分类:悬移质,推移质,床沙。

3.推移质的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当床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称启动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往往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沙波的运动态势是迎流面冲刷,背流面淤积,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第六章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3.河相关系: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这种均衡河床形态的有关因子和表达来沙来水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可写少

点)

5.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c分汊型:其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汊的易主。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大水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第七章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流量与设计水位;整治线;河槽横断面

2.4种典型类型的河段整治措施:a蜿蜒型的整治措施:一是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游荡型:主要有险工和控导工程组成。c分汊型:汊道德固定,改善和堵塞。d顺直型:稳定边滩不向下游移动多采用淹没式丁坝群。第八章

1.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第九章

1.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治理或生态型河流建设等说法的简称。它是融治河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景观营造等多项技术措施而进行的多样性河道建设。2.生态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求:确保防洪安全,兼顾其他功能;增强河流活力,确保河流健康;改造传统护岸,建造生态河岸;营造亲水环境,构建河流景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

3.生态河流的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岸堤和生态河道两方面。生态河道的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水边处理。

4.生态护岸技术措施:固土植物护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自然型护岸

其他补充

1.河堤的分类:干堤,支堤,民堤

2.对河堤渗流控制措施包括:

(一)临河截渗措施:防渗铺盖;防渗斜墙;堤基截渗墙

(二)背河导渗措施:压渗盖重;反滤排水槽;减压井

3.蓄滞洪区:指河道周边辟为临时贮存洪水的湖泊洼地或扩大行洪泄洪的区域。

4.蓄滞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内容包括:蓄滞洪区的规划;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区内安全建设;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安排等 1/2m2(2)向量模法(平均和的平方根法)SSii1此法所求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S可表达为

式中,S-在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Si-污染物i在某监测点的标准指数。S(6)内梅罗指数法已知多项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计算与x

计算步骤:

1、计算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即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2、使用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S1。

3、计算x类水质标准的综合评价指数S2.4、结论S1﹥S2,不符合标准。S1≤S2,符合标准。

第三篇:农村河道生态修复的综合措施

农村河道生态修复的综合措施

农村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农村发展建设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根据农村河道自身特点,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污染物源头控制、河道内水质的生态修复、河道护坡的生态修复。

3.1 污染物源头控制

如果使河道水质得到改善,必须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与城市河道治理中大量采用管网收集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染源的截留相比,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分散、农业面源广泛、垃圾秸秆普遍,畜禽粪便常见的现状下,进行分散型污水处理,或者在污染发生前加以抑制是主要手段。

这种情况下技术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有效的措施可能是环境管理。在农村实施环境管理和城市有所不同,仅仅依靠环境立法和执法是很难奏效的,应该通过将环境保护融入农村的生活和生产中。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除进行污染源的控制,更应从现阶段农村社会特点出发,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角度,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抑制污染源的产生。

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在我看来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在农民中倡导正确的施肥方法,即在农作物对肥料需求旺盛时期集中施肥,其他时期少施肥,绝不过度施肥,以减少流入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由于农村地区大多进行着畜禽类的养殖,从而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对此我认为国家应该鼓励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避免其进入水体从而造成污染。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养殖工艺上进行改进,从养殖场条件加以改进。少污水排放的畜禽圈舍,就是一种很好的从源头减少养殖污水排放的方式。如美国已使用的少污水排放猪舍,通过在舍内地面铺设有机厚垫料吸收污水,将液体废弃物转化为固体,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少排放甚至零排放。这种方式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通风和温湿度控制系统能耗低等优点,且铺设的垫料一般为秸秆、干草、稻草等农村易得的物料,垫草废弃物堆肥后,施于农田又有效的避免了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农村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家庭垃圾被直接堆放到河道两旁,没有进行一定的处理,过多的堆放必然会对河道产生影响,恶化水质,破话生态。对此,我个人建议可以在农村分建家庭垃圾回收移动屋,定期将回收屋中的垃圾输送运至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3.2 河道内水质的生态修复

总结国内外众多河道的生态修复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借鉴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技术,农村河道的修复应采用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的修复措施、技术。农村河道污染与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应用城市河道修复技术对农村河道进行修复时,在其适用性上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措施在农村河道的应用。3.2.1引水换水—“以河养河”

在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中,一些河道利用引水换水对河道中水质进行改善。通过从其他水库进行适量的调水,对河道内被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同时替换河道内被污染水体,从而恢复河道内的水生态环境,提倡多目标的水库生态调度。该方法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并不完全适用,因为农村地区据水库较远,进行调水费用会较高,但并不是完全不适合,由于农村地区河流水资源丰富,可以从其他近距离河流中进行调度,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以河养河的局面。农村河道水系交错连通,具有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引排自如、多元互补、生态健康的水系连通的网络体系。倡导“以河养河”的创新长效管护制度,降低河道管理成本。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家庭会进行禽类的养殖,但如果是不加控制的养殖就会对河道的水质产生影响、破坏河道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个人认为,可以在河道开展合理养殖,将禽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这一工程中应注意控制饵料的投放,以减少污染。3.2.2 农村河道的清淤疏浚

农村河道淤泥的主要来源是堤岸水土的冲刷流失、进入水体的固液相污染物的逐步沉积、水华产生的大量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累积等。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物成分,河道的底泥会再度释放污染物形成内源污染,因此需要后续的清淤疏浚工程措施以减少能源污染负荷。在城市河道的清淤疏浚的过程中,清淤的淤泥没能够加以利用,直接进行处理,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地区面积广阔,且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同时农村河道的底泥中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将河道清淤淤泥作为土壤基质来种植经济作物。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收获农作物,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清淤工作本就是脏累的工作,但如果淤泥可以作为土壤基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这对于农民来说会有一个较好的调动性,进一步促进了清淤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达到河道修复的目的。3.2.3 生态浮床的改进应用

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在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中,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在对农村河道进行修复时,我们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将农作物作为浮床植物,进而实现对于农村河道的修复。

在江苏无锡直湖港支流王店桥浜,采用水稻作为浮床植物,进行了水体修复。王店桥浜全长约800m,生态浮床设置于中间河段,长约280m,水面积约4200m2,浮床总面积1000m2。下图为河道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及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图。

图1 河道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及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图

进行修复前河道水体氨氮平均2.71mg/L,总磷平均0.27mg/L,全河道透明度均在0.20~0.30之间,水质为劣Ⅴ类,受直湖港闸控影响,水流速较小。修复一段时间后,对河道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浮床区域(3)水体氨氮较区外(1)降低平均19.1%,达到四类水质标准,通过测量245区域发现,越接近浮床设置的中心区域,氨氮去除效果越明显;对磷的去除效果,浮床区(3)较区外平均降低22.3%,最低达到0.15mg/L,生态浮床水稻对总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图2 河段各监测点氨氮及总磷浓度及降低比例

从上例可以看出,利用农作物作为浮床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收获水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因此,在对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当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构建生态浮床,改善水体水质、修复水体生态,达到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目的。3.2.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农村河道应用

在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热衷于采用种植植物进行净化的生态净化技术来解决水质问题,即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河道内的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进行水质的净化。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而植物本身具有吸收氮、磷的作用。农村河道与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来源不同,因此,水生植物恢复技术应用于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体主要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段或分区实施,并依据当地物种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的区间配置。在河道水质的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补种或收割,以维持一定的配置比例和适度的生物量,避免存在植物季节性的腐烂,还原有机物,使氮磷重返河道,从而实现长效净化水质、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结构的目的。

3.3 河道护坡的生态修复

在河道中,护坡是河流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护坡的生态修复也尤为重要。农村河道护坡应考虑洪水冲刷安全、生态景观、经济合理实用等方面的要求。生态护岸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能够承受洪水、侵蚀、波浪、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景观设计方面,要考虑河流风景的整体性,综合考虑护岸的设计。使景观显得自然生动。更接近于天然河流,以达到河川景观的宜人效果。生态河道岸坡还要实用、适用,必须考虑沿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尽量利用当地植物、树种和石料,就地取材,综合利用。

农村河道护坡与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有所不同,城市由于道路建设,水泥堆砌等原因,多为硬质堤岸,且所处地形基本一致,而农村河道分布广泛,所处地形复杂,因此不能直接引用城市护坡技术。根据地域地形地貌的特点,我国农村河道可划分成平原区河道、丘陵区河道以及山丘区河道三大类,不同结构的河道,其护坡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农村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结合农村河道所处地形及水流状况适当的借鉴城市河道护坡修复技术,对农村河道护坡进行修复。例如在我国城市河道护坡中新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引用较为广泛。生态混凝土护坡,是采用多边形预制混凝土板块,规则堆砌在河坡上,预制混凝土板块中间设有孔,在孔中种草、栽植植植物,形成绿色生态护岸。该护岸形式具有一定的抗水流冲刷能力;而且,孔洞部分适合植物生长、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形成和谐的水中、岸坡、水上交流共生系统,较好地实现护岸的生态化。但是对于农村水量较小,水流较为缓慢,污染相对严重的的小型河道就会有点大材小用,对于这类农村河道我们可以采用自然(种植)草木护坡,采用根系发达的原生草木来保护河堤稳定及生态。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这种类型护坡简单易行,造价低廉,非常适宜农村小型河道。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护坡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1 常用护坡的材料及特点

河道护坡作为农村河道的掩体和保护层护坡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直接关乎农村河道自然风貌的留存于生命体征的延续。因此,生态护坡合理应用是农村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农村河道生态修复的建议

⑴ 尽可能维持农村河道原有形状和堤岸土质,保护河道生态系统,促进原有生态系统快速恢复。

⑵河道岸坡尽可能使用木桩或原有黏性土壤基质,避免硬质坡岸的过度使用,以保障河道物质和能量物相之间的交换,保存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⑶实行河道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河道管护的积极性。

⑷发挥资源整合机制的能动性,整合农村河道治理的各项资源,以解决农村河道治理的长效管护经费问题。

第四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两会观察丨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3.全球首份国别美丽生态指数评价结果出炉

4.重磅!中央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5.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6.特色小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盈利模式 7.案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实例借鉴两则

8.四部门发文整治垃圾围村:2020年基本遏制垃圾向农村转移 9.“垃圾包围农村” 农村垃圾处理前景广阔 10.11.12.13.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密集出炉 黑臭水体、劣V类水,是什么水质级别?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运作模式探讨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存在问题、政策支持、技术路线、项目运作问题与模式探讨

第五篇:《河道生态修复》新闻稿

时逢浙江大地上掀起五水共治的浪潮,为丰富河道整治理念,学习生态修复技术理论及工程经验,我院特邀省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于5月21日来我院做了关于“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主题讲座,来自新农村研究院、工程院、环保院、规划院等多个部门的众多员工参加。

王教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水生态”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水环境形式依然严峻,河道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态修复”,即建立有效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目的。

讲座会上,王教授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和“河道生态修复”等技术,包括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要点等,并以太湖、滇池等为例说明国内“水生态修复”的现状,要点及难点。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要减少外源污染,其次是针对不同水质、不同水深的河道,采取适用的生态措施,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逐步修复水生态,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水生态修复”也助力于水景观的改善。新时代的水利工程,人与水环境的互动尤为重要。“水生态修复”恰好契合了人们亲水爱水的本性。

这次讲座历时近三个小时,王教授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中心,并结合我院水利设计工作,针对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谈了研究心得,讲述了全国各地生态工程经验体会。王教授的讲课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态修复的广大市场,生态水利工程将从目前局部河段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向河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与生态过程的综合修复发展。

浙江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五水共治”。作为浙江省水利技术龙头单位,“河道生态修复”将是我院以后工作的重点。我院要在治水过程中建立治水新理念,不断学习治水新技术,与时俱进,站在治水最前线,把“五水共治”的号角吹得响亮,让江南水乡重现诗画美景。

下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1、引言在农村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中,人们更多地关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五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黄慧贞 学号: 2014171527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

    有关农村生态问题的调查问卷

    有关农村生态问题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这是一份调查农村生态现状目的在于了解问题从而更好应对现状的问卷,希望您能够抽出时间并客观如实的填写问卷,本调查完全采取匿名......

    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整治生态问题与重建

    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整治生态问题与重建 1.生态概况 塔木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状况是影响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塔里木河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距海遥远,海洋......

    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

    浅谈农村河道管理和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河道管理和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张龙飞 (云阳县水务局河道科,重庆 404500) 摘要:当前我国水利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推进,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开展,农村河道面貌......

    农村河道整治(精选5篇)

    关于农村河道整治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松阳县环境优美,生态宜人,境内河网众多,全县河道总长1873km,除松阴溪62km干流为省市级河道外,其余均为县乡级河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