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中小学合并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并现象的调研报告
罗娜 阚媛杰 张碧君 蒋浩 赵琳 曾荣俊
中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它是我国“尊师重教”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这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矛盾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的需要,政府职能在不断的进行纵向横向的深化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问题。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原有的行业办学地方与政府等多种办学途径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在管理上各自为政,不能够互补有无,不能集中社会各方力量进行交叉式综合办学,中小学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
2.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条块分割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重复建设,投入造成教学成本不断提高,抢生源,争师资现象日趋恶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适应新时期教育目标问题.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中之重,分散的教育模式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很多学校为了争取社会“效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分低能”现象与素质教育目标背将道而驰。
针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我们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使中小学教育尽快走上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正确轨道上来。为此,教育部门特此颁布了中小学合并这一方案,全国很多地区也开始实施这一方案,在实践中证明,中小学合并有着诸多好处:
1.精简了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过去由于一些学校人数少但年级多,导致师生比例偏大,分散了人力和财力,办学效益不高。合校后,教学人员减少了,政府开支降低了,办学效益提高了。
2.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合校后,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了,教师配备优化了,教学效果好了。
3.方便政府管理,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学校面广线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起来感到吃力,有的根本就是鞭长莫及。一些学校以为天高皇帝远,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大。办学相对集中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明显加强,学校的办学行为走上了正轨。
但是,毋庸讳言,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抓紧解决,不仅会严重挫伤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还会影响至少下一代的成长。
在有着良好反响的同时,有的地方的家长意见很大,甚至出现了一些群体事件,致使有的地方不得不暂缓实施。然而,对于中小学合并,老师家长学生的态度是怎样?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合并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呢?为此我们展开了此次调研。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合并情况的现状,以把握中小学合并的情况,了解农村中小学合并的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较好的促进农村中小学合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
我们此次研究采用分地区分人群的分层比例的抽样方式对江西、河北、山西、湖南等地的农村家长、教师、学生、其他人群进行调查,其中三个省份各占总人数的33.3%,且其中农村教师占15%,农村学生45%,农村家长30%,其他人群10%。在问卷设计方面,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反复讨论设计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合并现象的研究》,问卷主要包括:各人群对中小学合并的态度、中小学合并的原因、中小学合并后的变化。此次调研活动问卷发放与回收部分,共实际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9份,有效问卷19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2%。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于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1.5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本次调研结果中显示,在问及对中小学合并支持与否时,66.7%的家长持支持态度,27.8%的家长持否决态度,5.5%则选择部确定;55.6%的农村教师持支持态度,另外44.4%则选择不确定;55.0%的农村学生持支持态度,还有45.0%的学生则选择了不确定;对于其他人群,46.2%选择了支持,38.4%选择了不支持,剩下的15.4%选择了不确定。
但问及到合并后谁获得最大的收益时,25.0%的家长认为是学生,35.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40.0%认为是政府;22.2%的教师认为是学生,11.1%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也有11.1%的教师认为是其本身,还有55.6%的认为是政府;有20.0%的学生认为是其本身,10.0%的学生认为是家长,40.0%的学生认为是学校;30.0%的则认为是政府;然而对于其他人群,15.4%认为是学生,46.1%认为是家长,38.5%认为是政府。
在调查到被调查者眼中的合并的主要原因时,59.0%的家长认为是因为生源不足,9.0%的家长认为是因为资金压力,还有9.0%的家长认为是因为学生利益,另外的23.0%的家长则认为是因为师资不足;41.7%的教师认为生源不足,8.3%的教师认为是因为资金压力,还有8.3%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利益,另外16.7%则认为是师资不足的原因;39.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生源不足,21.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资金压力,3.6%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家长压力,10.7%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学生利益,还有25.0%的学生则认为是因为师资不足;在其他人群中,57.9%认为是因为生源不足,21.0%认为是因为资金压力,5.3%认为是因为学生利益,15.8%则认为是因为师资不足。
对于合并后学校配置发生的变化,82.4%的家长认为学校配置增加,而且实用性很强,5.9%的家长认为配置增加但不实用,11.7%的家长认为配置没什么变化;66.7%的教师认为配置增加了,而且实用性强,33.3%的教师认为配置增加,但不实用;55.0%的学生认为配置增加了,而且很实用,25.0%的学生认为配置增加了,但不实用,15.0%的学生认为配置没什么变化,5.0%的学生认为配置简单且变少;在其他人群中53.8%认为学校配置增加,而且实用性强,38.5%认为配置增加,但不实用,7.7%的认为配置没什么变化。
对于学校合并的益处,47。6%的家长认为学生有更多教育的机会,33.3%的家长认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14.3%的家长认为可以拓宽交朋友的圈子,4.8%的家长则认为还有其它益处;25。0%的教师认为学生有更多教育的机会,75.0%的教师则认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利用;43。5%的学生认为可以使他们有更多教育的机会,34.8%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交朋友的圈子,21.7%的学生认为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在其他人群中18.7%的认为可以给学生更多教育的机会,5.0%的认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利用,31.3%认为可以拓宽交朋圈子。
对于被调研人员被问及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齐全的学校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27.2%的家长认为学校将会倒闭,15.2%的家长认为和其他学校合并,39.4%的家长认为学校招生困难,升学率低,9.1%的家长认为学校知名度下降,还有9.1%的家长认为学校将会贷款困难;38.9%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会倒闭,16.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会和其他学校合并,38.9%的教师认为学校知名度下降,5.5%的教师认为学校知名度下降;23.3%的学生认为学校将会倒闭,25.6%的学生认为学校见发挥和其他学校合并,32.6%的学生认为学校知名度将会下降,11.6%的学生认为学校招生困难,升学率降低,6.9%的学生认为贷款困难;对于其他人群10.0%的认为学校将会到闭,30.0%的认为学校将会和其他学校合并,30.0%的认为学校招生困难,升学率降低,16.7%的认为学校知名度下降,13.3%的认为学校贷款
困
难。
对于学校合并后学生学习生活方面费用的变化,30.4%的家长认为会降低,41.2%的家长认为会升高,17.6%的认为会没有明显变化,11.8%的则表示为不知道;11.1%的教师认为会降低,66.7%的教师则认为会升高,11.1%的教师认为将不会有明显变化,还有11.1%的教师则表示为不知道;11.1%的学生认为会降低,72.2%的学生认为会升高,5.6%的学生认为将不会有明显变化。11.1%的学生则表示为不知道;对于其他人群,16.7%认为会降低,66.7%认为会升高,16.6%则表示为不知道。
对于合并后的师资力量,73.3%的学生家长认为将会降低,15.8%的家长认为会升高,还有10.5%的家长则表示为不知道;有77.8%的教师认为将会降低,11,1%的教师认为灰升高,还有11.1%则表示为不知道;有74.1%的学生认为会降低,14.3%认为会升高,4.8%认为将没有变化,还有9.5%的则表示为不知道;对于其他人群,84.6%认为将会降低,还有15.4%则表示为不知道。
对于上学的目的,有42.1%的家长的认为是大家都在上学,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1.1%认为是找份好工作,比别人过得好的需要,31.6%的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成为国家需要人才的需要,还有5.3%的认为是大家都在上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11.1%的教师认为识字计算,满足生活的需要,44,4%的认为是找份好工作,比别人过得好的需要,33.3%的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成为国家需要人才的需要,11.1%的认为是大家都在上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9.5%的认为识字计算,满足生活的需要,38.1%认为识字计算,满足生活的需要,47.6%的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成为国家需要人才的需要,4.7%找份好工作,比别人过得好的需要;11.1%的认为是大家都在上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其他人群21.4%认为识字计算,满足生活的需要,28。6%找份好工作,比别人过得好的需要,42.8%的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成为国家需要人才的需要,7.2%的认为是大家都在上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合并并不能得到一致的肯定,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没有安全保证。2.增加了农民的负担。3.对学生成长不利。4.不利于教育和教学。5.不利于学校管理
6.造成财富上的巨大浪费。7.致使辍学率出现反弹。
对于农村学校撤并带来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于海波,林丹,李伯苓等专家建议,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的进行布局调整。学校的撤并,合并,既要考虑到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行为的调整行为。
其次,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应补偿政策,主要包括寄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几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实施免费校小车计划”,鼓励地方政府或学校购置校车接送学生上学。
再次,制定农村学校基本标准,保证农村学校建设质量。国家有必要制定“农村学校质量标准”,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硬杠杠”。标准至少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校舍建设标准;二是周边环境标准;三是学校软环境建设标准;四是非教师敢为标准。
第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学校教育质量。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钢计划”,用超常规方式保证农村继续师资的来源。同时,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其幅度应足以挽留,吸引优秀师资安心扎根教育的程度。此外,应加强农村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做到全员,全方位,长时间,高频次训练。
最后,农村中小学合并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撤与不撤,合与不合,应该看三点:一是对被撤学校地方的农民的利弊关系:二是合并后能不能保证校舍,生活设备等的基本要求: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比合并前是否有提高。这三条中只要有一条不符合就不宜强行合并至少要等到条件符合了再合并。
(作者系湖南师大资环院调研部)
第二篇: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农村特困家庭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近几年的低保扩面,大部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困难群众得到了救助,这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在这个美好的大前提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甚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现象
现象一:每年到低保扩面的时候,总有部分乡镇存在分配的名额没有用完的情况。按道理说,乡镇和村应该是向上多争取名额,为什么还存在退名额的情况呢?
现象二:每年低保扩面的时候,少数没有评上低保户的老百姓到处扯皮和上访,而在这部分人中,还不乏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群众。低保保障的是最低生活水平,能够自己生活的百姓争的是什么呢?甚至有不少百姓以“吃低保”为荣,是什么让老百姓由过去的“笑贫”变成如今的“羡贫”、“争贫”呢?
现象三:有存在原保障对象在死亡之后还继续享受政策、原保障对象户籍迁出或是获得工作岗位后还享受一个季度政策的情况存在。为什么乡镇民政办难以掌握情况,及时 做出更改呢?有没有一个灵活有效的机制,准确掌握低保对象的动态变化?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保障对象的界定存在困难
**县农村低保执行的是人平年收入低于96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的是农村困难居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重点保障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特别困难的农村居民。就一般而言,除了家庭成员多病和特殊自然灾害以外,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处在一个层面的,在进行扩面时就难免遇到一些困难。
1、人平收入不好确定。一是对于人平收入没有一个具体的计算标准,比如说粮食收入的计算、打零工的计算、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入计算等,这些收入是随着季节、市场行情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没有一个详细的计算方法。
2、调查取证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于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的情况,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农民会隐瞒一些收入来源,比如说遗产、亲人或社会赠与等,这对最终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
3、主观因素影响低保评定结果。经过几年的扩面,特别困难的家庭大都已经开始享受低保政策。现在进行低保扩面时,有很大一部分申请人的生活状况都是大致相当的。在 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谁能纳入,谁不能纳入就存在不确定性。此时,申请对象平时在村里的言行表现就对投票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肯定会投票给那些人缘好的、心地好的。”一个村民代表讲出了大多数代表的心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一小部分人缘较差的困难户落选。而在某些地方,村民代表就选择了放弃部分名额,以换取全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最后,有很多情况相仿的家庭,而名额只有那么多,是在是不好取舍,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后村委会只有选择放弃”。
低保对象配套优厚政策引发争端多
为了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县对低保对象的配套政策非常优厚。每月42、60、90元的低保金在农村确实能减轻一部分家庭负担。虽然说“低保户”、“贫困户”的帽子不好听,但是戴着还是蛮“暖和”的,在这部分人的心里,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争到了是有本事”,甚至助长了少部分人好吃懒做的风气。除低保金之外,还有对低保对象的学生入学、受灾救助、大病救助、合作医疗参保、春冬荒救济、春节慰问、房屋保险等等一系列照顾措施,而这些优惠政策更是让人羡慕。更有人“争低保”争的不是低保金,而是低保身份,实质就是依附在低保对象上的各种优惠政策。在这种心态下,就容易产生上访,甚至有极少数素质低下的不良分子煽动群众上访。
主流美德的缺失是催化剂
中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一直把修身克己、艰苦奋斗、勤劳正直、自强不息、重德贵义、礼貌谦让等等视为主流美德。“不食嗟来之食”、“孔融让梨”等美德故事流传千古。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信仰逐渐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忠孝仁悌、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正在离一部分人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有了这种心理作支持,在利益面前去“抢”也就不难理解了。
贫困的现实境况是根源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全家起早贪黑地忙一年,收入可能连一个城里人一年的工资都不如,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日子过得紧张,而任何不用自己花钱的收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和梦想。再加上现在通讯发达,电视上宣传的城市生活奢靡浪漫,相比之下,农民心中更容易产生对金钱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更加觉得自己可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任何“不劳而获”的争取心。
低保退出机制不够灵敏
全县每年都会开展社会救助资金的专项清理工作和低保复查工作,但由于时间相对固定和集中,低保户的动态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管理不够及时。现行低保执行动态管理的政策,要求“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但在实际操 作上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大部分低保户即使在家庭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也是不愿意被降低保障标准的,自动退出低保系统的人更是少有。而在现行条件下,乡镇民政办对某些低保成员家庭状况变化的真实情况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规范标准上想办法
可以尝试出台收入的核算标准。比如说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低保家庭和普通老百姓家庭开展“日记账”工作,通过对比从整体上掌握低保家庭和普通百姓家庭的收支情况和生活水平。在获取详实的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相关社会保障标准等因素,不断探索科学的低保机制,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
在转变观念上出对策
对老百姓加强政策宣传,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进行意识引导。进一步明确低保是保障最低生活的救命钱,而不是锦上添花。倡导以“要低保”、“争贫困户”为耻,以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为荣的大环境,转变一部分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在强化监督上动脑筋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评选结果的满意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保障村干部在评选的过程中少一分私心;二是进 一步公开透明,邀请更多的村民观摩低保听证会,少一分猜疑;三是引进监督机制,可以采用乡镇或是行政村交叉监督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证评选过程的公正,还可以学习他村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积极主动带领村民致富,变“输血”为“造血”。抓住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找准适宜本村发展的路子。或一村一品,形成抱团效应求发展;或主动走出去,在有条件的地方招商引资求发展;或培养和壮大产业协会,以科学和依托求发展,还可以抓住全县“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大局面,找结对单位求思路促发展。只有老百姓的荷包真正的鼓起来了,有关于利益的冲突和争端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
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
低保对象的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年一度的低保审核所反应的情况则相对滞后,不利于对低保的管理。建议县低保局和乡镇民政办强化和就业中心、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联系,更清楚地掌握低保对象的动态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转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低保政策的写照。而今,低保正以其政策特殊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低保政策能否有效地执行,直接关系着社会最底层弱势 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级民政部门肩负的责任也尤为重大。而对于低保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面对,更值得农村政策研究部门深思。
第三篇:农村污染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污染现象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城镇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物质的到迅速满足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与城市污染相比,农村的污染更加严重,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癌症村”、一、产生原因
(一),村庄环境污染急需重视: “怪病村”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浅析
浅析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
题目适合对象:农村中/小学教师
题目解读:
1、第一层意思:是一种现象分析
2、第二层意思:对于此种现在有何感想
写作思路:
1、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怎样?
2、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何见解、看法、意见?怎样才能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
4、文章结论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方法理论:
1、调查研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完成论文。如果
采用访谈方式收集资料,需要注意问题设置;如果采用问卷法,要做问卷信度、效度的检查。同时还要注意被试群体的选择。
2、案例分析,可以结合工作案例总结行为背后的规律。或者工作中的成功个案均可。(根据某一个或几个案例的特殊情况,提出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对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有所启示,这类文章称为个案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写作中,既要考虑到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又要考虑到把重要的材料描述清楚,这个平衡点通常较难把握。可以让当事人查看已写好的个案研究,给出同意发表的书面意见,也可以通过改动个案材料的某些方面(如改变被试的人口学特征或增加一些无关材料)进行掩饰,以使当事人及其熟悉的人都认不出来。
3、分析、描述、概括等理论方法。
写作要求:
1、杜绝网络抄袭,严格按照学院要求完成论文。
2、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建议结合本职工作展开论文写作
第五篇:十八大关于农村铺张浪费现象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铺张浪费现象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人员: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节约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世界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使人类享受到了高品位的现代生活。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人类也面临着新的危机:能源危机、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求一个新的支点,让人类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同戮?面对整个星球的资源恐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口诛笔伐浪费现象,把节约提到了拯救人类生存家园的高度。
我国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要节约就必须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不节约的问题,需要研究、治理和解决浪费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节约资源,反对浪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
浪费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如果把浪费比喻为一种病,它已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浪费几乎成为我国目前一大社会公害。而农村铺张浪费现象更值得关注。
该调研旨在通过对农村地区浪费现象的调查与总结,了解当前农村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为厉行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调研内容
当今倡导节约型社会,人们往往重视那些城市看得见的浪费现象,而对农村的隐形浪费却了解甚少。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农村的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有些是令人担忧的。归结起来,农村的浪费现象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建房用地浪费。
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种状况:村外楼房幢幢拔地而起,村中却到处空地,一些农民为建造新房都选择到村外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地方,而老宅基地却被闲置,一些农民造了新房还要建偌大的围墙,使得整个建筑占地300多平方米。新房大多建在耕地上,而空下的老宅基地却不再利用,造成耕地的大量浪费。如果将全村的空余老宅基地利用起来,可减少新建房占地50多亩。由于目前部分农村建房审批不够规范,农民可自己找宅基地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建房,其占地面积、样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浪费现象。二是红白喜事浪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办丧事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奢华。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尽孝道”、“争面子”,不惜血本,甚至高举债台,大肆操办,攀比成风;一些白事礼仪公司、殡葬用品店、剧团乐队等,为了迎合好讲排场者的胃口,也“与时俱进”,推出各种稀奇古怪、奢华无度的殡葬服务。办一场葬礼少则要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几十万元,不但造成了极大浪费,也加重农民负担,这样的一场葬礼办下来,总花费至少得10万元。三是水资源浪费。
我市是缺水地区,农村水资源分布并不均匀。我们在农村发现,水的浪费到处可见。农民现在大都用上了自来水,由于没有下水道,生活用水都排进了河沟塘渠,原本可以灌溉的用水,现在成了新的水污染。还有一些地方水渠年久失修,遇到干旱翻水,根本无法将水送到农田,既浪费了水还浪费了钱。一些水资源较丰富的地方,用水不讲科学,普遍满灌猛灌,使三分之一的水白白流失。另外,农民们用完药后将药瓶弃之水塘,造成污染,使原本可利用的水无法再用。四是耕作成本浪费。
现在农村种田的人大多在50-60岁,由于文化有限,缺乏科学技术,在用肥、用药上浪费严重,常出现用肥不当而烧苗,农药使用不当庄稼受损,除草剂使用过多,影响下季庄稼等等。
我们通过总结得出,要减少上述浪费,必须对农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提供良好的服务。首先使农民树立节约意识,如农民建房,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注重节约土地资源,使老宅基地合理使用起来,减少新占耕地建房,对农村建房应统筹规划,按章办事。其次是做好服务,兴修好水利设施,改善农民饮水和用水条件,减少水资源浪费。再次是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这是减少农民耕作成本的关键,通过宣传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懂得科学耕作,避免盲目耕作。调研总结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单位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勤俭办事是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兴衰浪费有责,治理浪费人人有责。资源浪费是对领导者、管理者的挑战:在实践方面,触目惊心的浪费问题亟待解决,形形色色的浪费病亟待治理,节约刻不容缓。农村资源浪费问题是对广大农村村民的巨大挑战。怎样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节约文明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变“我要浪费”为“我想节约”,变“让我节约”为“我要节约”,任重而道远。希望广大农村村民能够端正观念,厉行勤俭,反对铺张浪费行为。只有这样,我们农村才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