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共5篇)

时间:2019-05-14 14: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

第一篇: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

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

【摘要】社区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和实施社区管理价值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化管理机制体系的过程。但城市社区管理遇到新的瓶颈与问题,优化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理念与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人文化、服务化,有序化,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城市社区 规范化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社区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和落实社区管理价值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机制体系的过程。优化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以民主法治、平等自治、护民维权、友爱互助、有序安宁、文明和谐等为价值目标的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内在动力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互支持、统一、系统性制度体系和机制。其本质在于:构建具有自我认知、修复、有序、可持续发展机能的社区运行机制。作为中观层面的社区能否依法治理、能否形成和谐有序、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合力,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凝聚力的提升。

我国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的现状,我们对石家庄、邢台等地的一些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调研通过对城市居民新需求和典型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城市社区发展状况与20世纪末相比,社区管理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安全保卫硬件设施日益改善;生活更加便利;社区居住生活环境日益优化,社区功能越来越丰富等。如居民对社区绿化美化满意度是86%。对社区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度是63%。

但社区管理也遇到新的瓶颈与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不足、居民安全感缺乏、社区依法治理等问题。例如:21%的居民因为供水、供暖、停车、社区环境等问题对物业服务不满意,7%的人很不满意,老旧小区的比例相对较高;35%的居民认为社区物业生活服务项目需要增加,服务质量需要提高;62%的居民认为社区缺乏居民互助型服务组织:51%的居民认为缺乏对志愿者等社会服务力量的有效组织整合和使用。对社区居民安全保障满意度为38%。受访者认为自己曾不同程度遭遇丢失财产、受到宠物狗袭击或精神患者打扰;一些居民对社区内可能具有辐射性的设施安全性有疑虑;有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因为社区缺乏相应的关照机制等而缺乏安全感。居民缺乏有效的纵向和横向沟通交流机制。72%的人认为物业公司对关系大多数居民生活利益问题做决策时,居民缺乏相应的知情权、参与权。68%的居民不十分清楚相关社区法律规定和居民的社区权利义务,不清楚居委会职责,居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居民之间关系。一些居民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区是否有业主委员会。因此,难以形成价值共识和社区规范化建设的合力。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城市社区管理主体对社区规范化管理存在认识误区。一是对规范化管理主体认识的误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管理者是政府、物业、居委会,却把居民本身置于社区管理者之外。二是把规范化管理等同于制度化管理。社区规范化管理包含制度化管理,强调建立与明确的价值共识一致的、有效的系统化制度机制体系,使理念、目标、制度与标准不再是孤立的指令、零碎的规范。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在法治前提下的优化服务,切实保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有序和谐发展,有效推进社区自我修复、改进、完善和有序、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价值目标的明确性、要素之间一致性、系统性,管理的法治性、自治性、服务性、有序性、有效性、自我修复性等。但现实的社区管理中,常常把规范化等同于制度化,出现重制度轻系统化社区文化建设,重孤立、零碎、局部轻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制度机制建设,重行政、市场化管理轻社区自治性管理。社区管理存在主体缺乏明确价值理念与共识。尽管相关法律赋予社区服务等职能,但因缺乏相应的专门人才和制度、设施相配套,难以发挥社区相关职能与作用。因此导致社区某些管理与价值追求错位,制度机制系统化不足,社区不足不易修正。三是把社区文化建设等同于活跃居民业余生活。缺乏构建社区规范化管理有机体系的内在动力。

其次,缺乏清晰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的制度机制。一方面,社区法治水平低。表现在:社区主体对社区法缺乏了解掌握;社区法落实不足。社区机构职能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社区管理行政化、单一化,而自治组织不健全,居民自治性和居民合法权利落实不足。多数居民从没有参与选举居委会主任等活动,缺乏通过参与居民会议来参与决策、居民听取居委会工作报告等居民自治的关键环节。缺乏落实依法治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另一方面,是社区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社区法律之间缺乏衔接一致。例如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依据宪法的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政府对居委会的关系为“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而基层政权对居委会进行哪些指导不十分清晰,居委会对居民进行那些指导更不清晰。二是现在大多数社区并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因为有些业主不清楚成立业主大会的意义和程序,或因其他原因而没有申请成立。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居委会就居民是否愿意申请成立业主委员会这一问题,进行意见征询,对如何成立业主委员会进行指导的义务和职责。而《物业法》中却明确规定了业主委员会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反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法律权利、义务与职责。而没有业主委员会,这些权利义务责任就没有承担主体。

再次,缺乏沟通、服务和对社区力量整合机制。一是缺乏对居民需求的了解沟通机制和引导机制。例如缺乏党和政府、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个体与社会志愿组织间顺畅沟通机制,因而缺乏完善服务机制的动因。面对近些年城市社区出现高层火灾、精神疾患者侵犯邻居安宁权以及居民对生存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担忧、参与不足等问题,难以通过及时沟通,从相关法律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就事关居民权益保护重大关切予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和解决。二是缺乏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组织和机制。社区不能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和互助作用。一方面,仅靠市场、物业等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要。由于市场的局限性,不是任何问题任何时间都能依靠市场解决的;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缺乏自我服务的主体性、主动性、组织性,政府、居委会缺乏相应引导。不利于居民日常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化解其不满情绪。三是对志愿者缺乏社会救助的整体引导。志愿者活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志愿者缺乏社会救助的信息引导,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最后,社区缺乏和谐发展的文化重构。在孤立而缺乏价值目标共识的环境中,难以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合力。重构社区价值共识、人文关怀,重建社区居民之间关联性、归属感和凝聚力以及与之一致的制度体系和引导机制等就很重要。随着城市社区的增加与发展,社区问题更加凸显,居民要求改善社区现状的要求更迫切,挑战着现代化社区管理水平和整合能力。这需要从价值理念、管理机构设置、制度设计和居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理念、有目标、有制度、有计划、有作为的规范化管理,创新和优化社区规范化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机制与路径

建立社区规范化管理内在动力系统。社区规范化管理价值体系与目标是要解决社区规范化管理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是克服困难、进行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系统与核心问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既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伦理依据,凝聚心力的精神力量,制度良性化的保障,更是有效实施规范化管理,形成社区自我的修复、持续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促使自觉遵守社区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的思想情感基础和前提。因此首先要明确社区价值目标和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我国当今城市社区价值观的基础。社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所追求价值理念应体现依法对居民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的维护,诸如民主法治、平等自治、护民维权、有序安宁等。从社区居民个人层面表现为:遵纪守法、爱区安邻、尊老爱幼、互助友善、快乐祥和等。这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方向,更是社区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因。

建立和完善体现社区价值观的系统性管理体制机制。首先,建立以社区自治为主,政府、市场、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共治体制。克服行政或市场力量唱独角戏,而忽视居民主体地位,社会力量边缘化、低效化等弊端。明确社区治理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居民和社会力量的主体性和服务性作用。如建立起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社会之间联系的联席会议制。对于关涉大多数居民利益的问题,要通过联席会议征求居民等相关方意见、并进行协商决策制度。

其次,构建和完善符合共建体制的社区系统化法律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法律制度,理顺社区管理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社区管理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落实机制,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俞可平认为,社会自治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最直接的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特征,是还政于民的现实途径。因此,落实社区自治权、居民参与权;明晰和落实居民遵纪守法、服务社区等义务;落实党委政府对居委会的指导义务;落实社区自我教育服务的职能等,对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提高社区依法民主治理水平意义重大。三是要构建统一、系统的社区法律体系。为了克服社区法律分散、零碎,不系统,甚至相互冲突的弊端,在社区不断发展,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构建统一系统的社区法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社区法律的系统化、一致化,还有利于社区法的丰富与完善,以更好适应社区新情况、新需要。例如,应赋予社区居委会对经常侵犯邻居生活安宁权的精神患者,据不同情况予以申请专业救助的职能和责任;赋予居委会代表受害人寻求其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和损害赔偿责任等。在民事诉讼中,赋予居委会作为受精神患者侵犯合法民事权益的多个居民的诉讼代理人的权利。克服居民各自为战和不利于居民权益及时维护的弊病,切实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在婚姻和精神卫生法领域,要明确监护人对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轻度心理精神患者的监护义务和责任。建立涉及居民利益重大问题社区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等。四是构建落实社区制度的保障机制。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等,没有制度的落实,就没有规范化管理,没有社区自治功能的实现就没有居民主体性发挥,居民权益就难以保障。

构建和完善沟通与服务机制。首先,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社区与党和政府与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市场与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顺畅沟通合作平台和机制。一是建立社区与政府、社会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机制,如就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精神患者救治服务等问题与公安部门、与医院之间建立沟通机制等。二是建立社区与相关心理咨询机构、家政公司、种植园等市场主体之间联系服务机制,有利于为居民提供安全放心的服务。三是建立党委政府、两会代表、居委会、物业、居民之间沟通机制,让社区成为领导和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上下沟通、征求意见、获得支持指导的基地。开辟更多居民有序表达诉求的通道,相关部门才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强化服务,保护居民权益。四是建立社区内部沟通机制。建立居委会、物业、居民之间、以及社区各单位之间定期沟通、问题解决机制。如建立社区网站,实现居民与居委会、物业以及上级民政部门的及时直接信息沟通,促进社区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立不同层次定期会议沟通制。建立居民小组代表与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物业等部门,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大会,民政等政府部门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会议等沟通机制。建立涉及居民利益重大问题的听政制度。

其次,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机制。社区党组织是社区价值追求的守护者,是社区党员队伍的建设者,是社区发展方向的把握者和社区制度机制的监控者和践行者,更是社区的信息收集者和服务者。党组织应通过党员会议或党员定期服务活动,及时确切掌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重点做好上下沟通的疏通工作,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二是建立居委会指导机制。居委会应设专门人员征询居民意见建议,例如多数居民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意愿,要指导居民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业主委员会,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指导社区教育组织、居民自我服务组织、服务社区志愿者制度的建立;指导建立社区安全、社区矫正、健康服务、法律心理咨询等与公安部门、社区外医院、咨询机构的经常性沟通联系制等。三是建立社区内部服务与互助机制。由居委会发起,居民小组代表组织,居民自愿报名,建立空巢老人服务队,社区安全巡逻队、环保、法律宣传、身心健康等义务服务组织;建立服务队管理组织和办法,义务管理社区服务人员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人员可通过记录服务时间或次数等方式,获得同等服务的机会,以激发服务者积极性,保障服务可持续性。

建立对社区管理主体的教育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参观、研讨等方式,培训其社区工作方法和服务意识,教育居委会成员认清社会变革带来的社区建设目标和管理方式等巨大变化、提高社区管理者对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认知水平、培养和提高居委会成员法治素养、培训其服务社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社区管理主体依法管理、研究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大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社区法律咨询、法律调解、社区心理咨询、社区矫正等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实践中传帮带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民主、法治、服务精神和能力,具有善良、热情、耐心等职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社区工作职业化程度。居委会应担负起教育居民的任务。通过居民会议、楼长会议、居民小组会议、墙报、网络等形式,加强居民对法定社区权利义务责任、社区价值追求的熟知;居委会要为居民参与学习与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吸引社区内法律、教育等专门人才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建立社区评价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社区评价和激励机制。如建立优秀社区评比与榜样引导机制。由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代表、居民代表组成评委会,公开评比程序、过程和结果。由居民代表组成评委会,评选最受欢迎的居委会委员,先进志愿者,社区法治人物等。由全体居民作为评委,评出物业公司最佳服务者等。建立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功德录,以铭记和弘扬其精神。

二是建立统筹与自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省市补助、区级统筹、居民与社会捐助和社区非盈利性收取相关服务费用相结合的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制度。以保障社区规范化管理活动的正常有效展开。

(作者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4河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4457659D)

责编/张晓

第二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以北京社区类型为例,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现实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方向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社区 公共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功能日益强大。任何一个社区都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每一个社区的安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许多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关键在社区。

一、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规模都在急剧膨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受到很大的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突发性事件高发期,尤以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社区安全既是城市安全和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广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着整个城市的和谐文明程度,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树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探索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建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机制,对于促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深入研究,完善社区管理组织架构,提升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企事业单位型社区、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型社区、回迁房型社区、商品房社区。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人员素质高,安全管理体系和居委会组织健全,软硬件投入大,管理水平较高;高档商品住宅社区硬件条件好,物业安保投入大,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整体物业管理水平高;中低档商品住宅社区安全管理一般,软硬件都有不足之处,社区管理仍需要改进和提高;企事业单位型社区安全管理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好投入大的单位型社区普遍安全管理较好,社区和谐宜居;经济效益差投入少的单位型社区,普遍环境较差,管理不善回迁房型社区,居住人员成分较杂,以村集体管理为主,社区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型社区以村集体管理为主,基础设施差,外来人口多,安全隐患多。

综上各种社区类型,其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规不够健全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就是社区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已有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较为零散,没有系统和完备的社区法律法规;已有的社区法律、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权利义务履行程序不明确,相关措施立法不到位;城市化的加速,各?N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显现,社区管理立法的进程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

(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组织涣散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需要强大有力的社区组织来保障,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物业、业主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机构。除了国家机关、部队和高校型社区和高档社区以外,其他类型的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社区管理主体的责任不明确,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是很多社区出现“无人管”、“问题久拖不决”、“矛盾日积月累”的根本原因。现行的“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社区管理组织,其管理“重会议、轻管控”、“重宣传、轻落实”,工作浮于表面,覆盖面和管理深度不够,无法有效解决社区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基层公共安全管理的漏洞和脱节。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安保力量薄弱、居民意识不强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有直接影响。我国目前商品房社区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主要依靠的仍是物业管理公司保安的力量和进行辅助的居委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业公司安保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在物业管理不完善的社区,保安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招聘的保安往往是“没有专业训练、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安保经验”的“三无人员”。物业也缺乏完善的安保体系,保安员年龄偏大,安保技能不足,导致物业保安无法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居委会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社区工作方法和经验,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队、高校型社区和单位型社区居民文化程度高,单位提供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平台,居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回迁房型社区、城中村社区本地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认识有限,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公共安全事件也频发;对于商品房社区尽管部分物业也提倡居民积极参与管理,但是由于居民来自不同地域,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差异性大,平常很少交流,居民广泛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放在社区的安全事务上。

(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缺乏

安防设施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又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队、高校型社区和高中档商品房社区等安防设施比较齐全,有一套完善的安防管理体系;但投入不足的单位型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回迁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安防设施不健全,覆盖不到位,管理上也存在各种漏洞,导致社区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社区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机制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规范和约束,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社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当前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则性的规定较多,操作性的规定较少,社区基层组织在实践应用中往往无据可依。因此,在我国进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践中,急需制定保障社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有二线三线小城市,制定社区安全的法律法规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适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因此,努力发挥地方立法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此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安全预警防范机制,也势在必行。在危机发生前,就进行危机评估和预警,可有效遏制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态势,最大限度减少重特大安全事件。社区公共安全预警防范机制从日常风险监测、安全风险评估、应急场所设施的建设、安全防范知识的普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开展,并逐步完善和推广。

(二)健全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构建新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做好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必须要强化社区的基层组织,建立以政府主导,居民自治为核心,各方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政府要把公共安全管理的重心放在社区,强化各街道各社区的居委会建设,确保每一个社区都设有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都设有安全、民政、司法、社保等人员,及时解决社区的矛盾和问题;把居委会纳入到公务员的管理体系,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强有力的社区基层政府组织;建立社区警务中心或警务室,让警察常驻社区,彻底扭转“居委会的软弱和涣散”和“无强制力”等问题。

社区居委会要整合社区管理的各种力量,如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社区各民间团体等,发挥好各组织的联动作用,建立社区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新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如社区居委会联合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在开展日常物业服务的同时,进行入户摸底调查,建立和掌握安全风险清单;针对城市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大等情况,派出所登记的户籍信息跟社区实际居住的情况有可能出入很大,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向社?^警务站通报可疑人员出入,通报新业主和新租户的变动情况;居委会要定期组织辖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进行公共安全防控实操演练、紧急疏散和应急救援,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技能。

(三)培育社区风险文化,提高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离不开社区良好的风险文化,离不开每一个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高,能发挥群众参与的热情和提高参与程度,提升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与防范的水平。

社区风险文化建设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合理的社区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将风险文华建设纳入到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中,给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安全防控的常识普及与安全防范技能培训。二是培育互助意识,构建邻里救助支持框架。通过风险教育,构建家庭防范的基本单元和邻里救助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各方支持的安全防范格局三是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如社区管理APP、社区微信群、电子屏等宣传公共安全防控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素质。

(四)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的硬件建设,建设智能安防社区

在法律、法规层面规范明确社区配套用房的配置、管理以及产权归属等事项,把社区基层组织的办公用房纳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司法、民政、警务、卫生、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使之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和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组织的办公需求。

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建立以网络为基础,覆盖全社区的安全技术防范技术措施,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周界防范报警系统、住户防盗报警系统、楼宇访客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含门禁及停车场管理系统),并和警务室联动。安防设备需具有较强的可扩性,能随时适应对系统的扩容要求,同时要求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能适应升级换代。建设智能化安防社区,提高社区的本质安全度。

(五)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加大重点人员的管理和帮扶

社区警务室的建设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其基本职责包含治安保卫、综治、警务、人民调解、反黄赌毒、外来人口和重点人员管理、预防犯罪、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下沉到社区、警务转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把保安队伍、协管员队伍、“红袖标”队伍等治安防范和其它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统一到社区警务室,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开展路面巡防、收集治安信息、邻里相望、义务巡逻、看门护院等工作;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和各类不安定因素,做到突出矛盾纠纷超前排查、超前化解;建立接处警与社区调解的“对接”机制,及时化解群众报警中反映的各类民间纠纷,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在群防群治组织之间互动联通、整合优势、结成网络,实现社区警务工作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

四、结语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细胞和缩影,社区公共安全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城市的发展与稳定,更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研究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建设智能化的社区安全防控体系。

第三篇: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分析城市社区的特点,总结城市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工作的意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社区管理实际情况,从观念、职能、体制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管理;

绪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日趋衰竭。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不断发育,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性分化,居民对社区需求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致使社区管理的内涵在质变的基础上迅速丰富化,变政府全权管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社区,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引入“社区”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够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针 对这个问题我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治理。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1.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层机构,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2.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5、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物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种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的组织状况问题。此外,居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成性群众组织。

3、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完善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作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的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初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的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5、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6、预防和疏导社区内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基层社区的预警与“安全阀”功能

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倡导改革等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和中心,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一个良好有序、文明祥和的和谐新型社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好城市社区,就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铁威.新社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郭塞玉.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41-44.3.王义.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特点[J].攀登, 2003(3): 38-41.4.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社区管理,2006.8.5.陈新颜:《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6.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7.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8.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9.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10.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11.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12.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13.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文研究及论文写作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对我的工作以及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也非常关心,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能够以正确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以及其他人生发展历程当中的问题。在此谨向赵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经管系所有为培养我而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位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

第四篇: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坤 王青耀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社区文化当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开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实际,调查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考察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试图探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当今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兴社区的不断涌现,新旧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设施缺口大、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更加严峻,这些已成为制约社区健康发展的瓶颈。2012年“两会”期间,委员们对社区文化发展现状比较担忧,希望通过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又能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社区文化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城市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中寻找发展模式。因而,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社区文化设施属于文化硬件设施,是社区建设不可忽略的方面,也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社区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依赖于较为完备的社区文化设施。多年来,各城市有关部门与社区管理者为使社区居民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场所,都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北京、上海等城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区以及设在居委会的图书馆、活动室等社区文化设施均较完备。很多社区在缺少资金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因地制宜扩大活动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还鼓励国有、民办和外资企业为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场馆。在上海,社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市、区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源,与有关单位

共管共享,如徐家汇社区与上海交大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馆。随着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备,社区文化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辖区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去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2.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城市社区管理理念不断提升

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丰富多彩,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好与不好的最直接的体现。经过数年来的社区文化建设,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津,各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综合利用社区的文化体育资源,组织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等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很多街道都组建了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娱团体,如合唱队、秧歌队。各社区还固定组织运动会和各类单项体育比赛等,许多街道还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本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随着人们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因而能更好地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大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可谓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毕竟是我国城市发展中兴起的新事物,社区建设历时较短,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发展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抵触心理,其理由是缺少资金,缺少场馆和人才,从而使他们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诚然,人力物力财力是建设文明社区以及社区文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将创建经费不足,作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作为的托词,是不能被认同的。一些管理者,忽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缺少积极努力去创造新机制的开拓精神,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视而不见,更加看不到群众巨大的创造力,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地方社区文化前进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陆续走入一些误区,例如片面的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以为组织居民唱唱歌,跳跳舞就是社区文化;只注重硬件,而轻视软件;只注重改造物质环境,轻视了营造人文环境;只注重形式化,轻视了丰富其内容;而重表象,轻实质的做法,就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第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有的社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与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管理理念上落后。在现在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一部分社区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狭义的理解社区文化建设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追求政绩、形象,搞形式主义等。第三,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不足。一些社区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

挥出来,使其部分功能不断弱化,主要表现在: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人才资源不足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对互联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消极影响认识不够等问题。

2.社区居民认同参与意识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这就造成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的现象产生,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旧远远不够。当前,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会演变为一种行政行为,本应体现的文化性、群众性没有得到体现,却反而突出了文化活动的政治性。在群众心目中,政府进行的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政府单位追求政绩的过程,故而群众主动参与的欲望被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感到被打扰和利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面非常低,而且许多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总是一些“熟面孔”。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在许多社区中经常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经常是少数的社区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还发现很多社区报硬件设施建设项目与居民的需求不匹配,难以吸引居民的广泛参与,有些社区的图书室、活动室常常大门紧锁、空无一人。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往往把外来的“新移民”变成了文化建设中的“遗忘群体”。

3.社区资源配置开发利用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财力严重影响着其自我生存能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大多由政府部门的提供,少部分由社区组织的收入和居民缴纳的费用承担。很少有社区部门组织和社区居民自主捐款购买各类设施。所以,一方面社区自身资源十分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在闲置不被利用。

二、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引领,努力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们对幸福指数提高的期盼,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必然需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好文明健康的城市社区。

(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开辟适合各个年龄层进行活动的场所,并对其场所和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社区文化网络是连接各种文化桥梁的纽带,能有效的吸引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各个社区可将居民群众按照兴趣、年龄等因素划分开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符合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并对其统一领导。在社区上下形成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社区文化网络,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得到顺利发展。

(二)建立群众文化社团制度,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始动力。当前,提高群众自我组织水平和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以及建立文化社团组织制度变的十分重要。在实践中社区文化活动已经具备非常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并且由于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财力上的投入是非常小的,所以建立正式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组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是一种独立的社团组织,政府可以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指导,在经费上予以资助。一旦成立社区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区群众的组织水平,加深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且最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

在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公益性社区文化必须有政府投入,如社区自己的阅览室、文化站等。持续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多方面筹措经费,首先以政府公益性投入为先导。充分利用每政府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及活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充分利用其他文化资源,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场所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其次,整合社区资源,争取整个社区内部团结与支持。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才能有效保障社区文化建设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社区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基层组织的文化发展水平。基层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心态以及审美情趣构成了该地域特有的群众文化。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既有利于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对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也有较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使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鹏生,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74.[3]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4]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5]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作者简介:

赵坤(1987—),女,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第五篇: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非常渴望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疲惫的心态得到放松,而社区则是人们除工作以外的休憩场所。所以,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各广大城市社区开展的各色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有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和文体比赛等,这些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和角度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二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没有他们,任何的社区文化活动都无法开展,而社区文化活动,又将社区居民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增强了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区管理效益及其作用的进一步突显,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很多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成立了书法、文艺、舞蹈、类协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并且经常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不仅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促进了邻里关系,而且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社区文化设施的人均覆盖率较低,且实际利用率不高

社区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且数量少、种类少,缺项较多,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即使在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内,居民对社区阅览室的利用率也并不高,来社区阅览室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很少来或从来不去社区阅览室。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同居民上班、上学时间重合,且图书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内容相对陈旧。

2、社区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居委会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面主动性不强,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居民参与意识不强。首先,大部分居民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39.01%的居民认为如果小区要开展文化活动,自己会参与其中;其次,参与面窄,从参与者的年龄层次上来看,明显存在着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的不平衡现象。这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再次,参与活动的内容局限性较大,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还须经过“选美大关”,从市民选择平时比较喜欢的娱乐休闲方式来看,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看电视、电影,29.93%的受访者选择与朋友交往,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主体仅仅是一些该类活动的“精英式”人物,普通的居民即使是感兴趣想参加,也只能是“望娱兴叹”。

3、社区居委会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扮演“角色”功能失调

社区主管缺少将社区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区干部发挥作用较差,引导居民自治的能力不足,就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探索创新。这都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目前社区居委会依旧沿袭老的传统,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承担区街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落实层。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社区的自治功能很难体现。社区居委会在帮助居民面对困难、解决邻里矛盾、传达民情、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角色”功能失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搞“形象工程”,违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初衷,也使社区文化难以发挥休闲娱乐功能;二是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缺乏心理凝聚力。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变迁,社区文化认同在逐渐淡化,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疏离感。甚至在有些社区,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淡漠,使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意识与心理凝聚力;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影响了其社会沟通功能,使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此外,一些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也存在明显弱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在一些社区居民中表现的并不理想。

4、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第一,多头管理淡化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条块结合”,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如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自治建设,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结果造成了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由于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造成了现有社区文化资源的浪费,无法产生整合效应。第二,在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行政化的倾向。许多城市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每组织一次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上面怎么安排,社区机构就怎么做,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造成了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活动的局面,不利于居民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社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够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相对不均衡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全或简陋等资源缺乏问题,同时,一些社区大量的可利用的社区文化资源被闲置或没有有效开发利用。以图书馆为例,我国社区图书馆由于起步晚,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等原因,在藏书规模、数量、质量、服务状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许多社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社区文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五个方面:

1、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

一些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街道干部、居委会管理者,由于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思想较为保守,观念滞后,又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而且大多数人还是采用传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方法,与当前开放的社区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社区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或者说,政府仍是管理的主角,社区内部的事务大多由政府部门一手包办,使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社区文化管理组织的自治性、服务性未能体现出来,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意识也无法体现出来。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严重。

3、利益机制缺失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造成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机制的缺失。其一,由于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工作不在社区,其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高;其二,社区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从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够丰富多彩,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三,社区文化建设对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关心不够,也是造成居民参与度不高的又一原因。

4、多种原因导致社区文化功能弱化

由于社区文化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不能够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包括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5、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重视不够使社区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由于某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由于政策协调不到位,使各个社区之间的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等得不到利用。同时,社区中的法人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虽有大量的资源如各种文化设施,但因其分属不同行业,社区居民组织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四、解决对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骨干与志愿者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首先是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地社区的企业、单位等潜在能力。其次是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辅导,培训社区文化骨干,积极培育文化示范户,组建有特色、有群众基础的文化队伍。最后是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档次和文化品位。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2、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建设;加强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3、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居民的文化需求

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渴望融入社区整体,所以,要调动广大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如:许多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着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4、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对社区活动的公共场所建设的投入,在社区建设中,整体规划社区布局、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它们都是不同文化风格的反映。另一方面,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考虑到社区中的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外来职工等的特殊需求,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

二是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所以要加强社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实现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大力调动居民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注重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

5、积极开展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

以创建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棋类比赛、乒乓球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眉沪剧、京剧演唱、乐器演奏、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6、搞好服务,建好社区文明和谐家园

要坚持以“提升学习力,激活创造力,优化服务力”为抓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多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求,夯实“硬件”和“软件”两个基础,兑现政治、经济两项待遇,提高文化娱乐和素质服务两个水平,让每一位居民在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总之,社区文化在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而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与努力,只有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文化队伍与社区法律法规建设,丰富城市社区文化内容,才能提升社区、社会的整体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下载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现状及优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社区整合是指通过人为的力量,使社区中的各部分、各因素、各机构、各种力量协调适应,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过程和状态。它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

    城市社区管理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城市社区管理 1. 社区的要素: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管理的组织、社区管理的对象、社区管理环境、社区管理的手段方法等。 2. 社区管理的主体:其权力产生于社......

    社区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一、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3、健康档案的使用问题。目前除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实行档案动态管理外,其他单位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处于死档状态。 (1)与社区诊疗(门诊和住院)的......

    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的途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城市低保扩面工作情况总体良好,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尽快研究解决,以促其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根据调研,......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一、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小区物业......

    城市户外广告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城市户外广告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邢台市市政维护管理处 甄慕洁 当今社会,广告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理念、行为和价值取向,城市户外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形......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5篇)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指的是城市政府部门与社会其他机构为了防范与控制多种重大灾难事件、危机事故的发生或者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对社会造......

    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题目: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时间:2012年11月5日—11月25日 三、调查目的:通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