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思考
自贡市贡井区纪委
2008年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周年,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15周年。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纪检组织和广大纪检干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显著成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的忠臣卫士和服务人民的宗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滞后、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在基层较为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基层纪委、纪检组织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有的纪检书记、组长履行“班长”职责不够,组织协调、抓“具体”工作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相对于党委政府和单位而言应当当好参谋长,对纪委、纪检组而言是“一把手”,主动提思路和打算不够,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和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不够。二是认真负责抓落实不够。表现在:基层纪委、纪检组负责人兼职多,对“角色”认识不到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上,几乎把本职工作视为“附带”,按部就班多,工作创新不够。
究其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反应在有的基层主要领导对纪检工作重视不够,范范说、被动讲的时候较多,主动履行负总 责,专题分析研究纪检工作,支持纪检工作不够。二是基层纪检组织的人、财、物关系在基层,由基层负责管理考核,致使基层纪检组织注重本级对自身工作的评价,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兼职上去了。
二、主要对策
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是对深化纪检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项改革进入了攻艰破难阶段,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而保证党的肌体完好无损,改革发展有序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贯彻落实纪检组织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要求。《党章》第四十三条规定:“党的中央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有的基层纪检组织不能正确的处理“双重领导关系”,认为地方党委是直接领导,上级纪检机关是间接领导,因而对上级纪检机关交办的相关工作重视的程度和落实不够。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体现基层纪检组织不仅要对地方党委政府负责,更要对上级纪检组织负责。
第三,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对基层纪检组织切实履行职责的要求,更是对基层纪检负责人履行好职责的根本要求。报告制度要求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要在其位,谋其职,有所为,尽其责,事有成,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纪检组织报告的内容:
(1)、本地、本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2)、本地、本单位领导班子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以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情况;
3(3)、领导班子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党内外监督的情况;
(4)、开展纪检工作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
2、纪检负责人报告的内容:
纪检负责人就履行岗位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向上级纪委常委会述职。
(三)、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方式。
报告方式分三种:
1、综合报告。纪检组织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开展情况。一年二次,采取书面形式,于每年6月底、12月底。
2、专项报告。重要情况、突发事件报告要随时报告;上级纪委授权和交办的有关工作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其它报告可视情况向上级纪委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报告,报告可视情况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
3、述职报告。基层纪检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作述职报告,原则上一年一次,在年末或年初进行。
(四)、结果运用
通过工作报告制度,对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的年度工作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评选表彰、个人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二篇: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固本强基创平安
若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浩
(2009年6月)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固本强基创平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中央政法委、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前题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化解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严峻考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重大活动多、敏感节点多这一形势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则是提升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重要抓手,固本强基创平安的必要条件。
一、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警预测机制1
当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高发的凸显期,对此,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矛盾,加快完善预警预测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及时分析研究矛盾纠纷是否存在普遍性的苗头,做到萌芽状态处置和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行有效预防。二是高度重视信息反映的内幕性和倾向性苗头,及时归类,逐一研究,制定应急预防措施,把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防止在未萌阶段。三是严把源头,在出台各类政策时,务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打基础、利长远,科学论证,邀请相关人员和代表共同探讨,研究确定,切实做到没有兼顾各方面利益易发生矛盾的政策不出台,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政策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政策不出台,配套措施跟不上的政策不出台,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草率而引发群众上访。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网络,坚持自下而上的定期排查制度,村(居)实行周排查制度,乡镇(综治办、司法所为牵头部门)和部门实行月排查制度,县级以上适时督导排查化解情况制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三访”势头,针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及时进行梳理、汇总、上报,切实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不出村(社区),大问题限时解决不出乡镇(部门),重大问题切块划线,建立台账,逐案登记交办,限期解决不
出县,对交办的信访问题,由县级以上信访部门跟踪督办。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按照“事要解决”、“案结事了”的原则,针对交办的问题要迅速制定调处解决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责任制。信访事项涉及的单位,采取主要领导亲自组织督查督办,亲自解决具体问题;针对重大信访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的三包责任制,做到反映问题不化解,工作班子不散,工作精力不减,一包到位,一抓到底,限时化解,对一些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和影响较大的重复信访问题,由信访部门及时牵头召开协调会议,按照“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的方法,共同研究处理解决。同时,既要坚持落实好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又要根据信访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创新机制,提升信访工作水平,推动信访工作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系会议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改变信访部门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的局面,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调解优势,发挥包案工作组和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咨询、教育、协调、调解、听证等办法,及时、有效地处理信访问题,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长效机制,实施网上信访、信访“绿色工程”和“无障碍信访工程”,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与域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和化解涉界涉矿矛盾纠纷,消除对立增进了解和双赢互促。
四、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机制
按照统一领导、协调负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不断加强演练,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真正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善于准确判定信访初期的性质和其走向,注意研究在社会转型特定时期的典型案例,对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涉及利益群体较广、时限性较紧、处理不好可能会激化或“民转刑”的案件,要组织相关力量全力做好初期调处化解工作;对大规模集体上访,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配合基层党政组织掌控、疏导,及时现场引导,有效控制事态升级,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意证据收取,依法妥善处置。跟踪督办落实情况,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反弹。还应高度关注可能被敌对势力煽动和利用,而升级为打砸抢焼及暴力对抗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行径,对此应予果断打击,避免造成现实危害
五、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明确职责,落
实责任。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由于工作责任不清、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重大恶性事件的,严格按照有关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要求,坚决予以党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实行责任倒查,逐级逐一追究责任,坚决遏制越级访和各类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发生。
总之,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的信访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由对办信接访情况的简单反映向综合分析并提供决策建议上转移;由对信访事项的转办交办向督导检查并促进问题解决上转移;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化解上转移,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服务人民、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动员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人才工作构建了全新的框架和轨道,成为我国人才工作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全新的人才工作形势和任务,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从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层面为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落实科学人才观,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强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突破了过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传统人才界定,确立了科学人才观。这样,人才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有学历、有职称、有身份的公职干部,而扩大到无学历、无职称、无单位的人才,不仅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包括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落实科学人才观,就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各门类、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从行动上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组织体系上建立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机构,从工作机制上形成各类人才都有部门抓、人才工作机构协调高效运转、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第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道写进党章和党代会报告,并提出“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等许多新要求。这些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拓展。这种新的人才工作格局,其实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人才工作格局,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现实矛盾、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区域竞争的焦点,也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人才工作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并未消除,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人才资源开发缺乏合力、对体制外人才关注不够、人才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造成对整个人才资源是一种粗放式、低效率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既是人才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面临的现实困难与问题
人才工作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人才队伍本身的培养开发、评价选拔、流动引进、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政策,而且涉及党委政府的众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每个人才单位。当前,从地方人才工作现状,尤其是县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来看,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不顺畅。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与其职权不相适应。县以上各级党委都依照上级模式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主要领导或组织部长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组织、人事、劳动、经济、农业、民政、科技、教育、卫生、科协、共青团、妇联、工会等20个以上单位负责人,表面看组成规格很高,但和许多领导小组一样,实际职权不明确,目
前一般停留在沟通情况、讨论工作的层面上,对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缺乏最后审查决定权,一般要经过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且领导小组成员众多,有的成员单位无常规任务,开会议事效率不高,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和行政成本。二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和工作方式缺乏规范。党管人才的新领导体制,要求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但牵头抓哪些事、怎么抓,没有明确规定,而组织部门不管具体的项目、资金和人才,仅靠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缺乏有效手段。三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近年来,虽一直提倡对人才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但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人才工作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始终没有出台。有的地方探索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由于所占分值比例较小,起不到考核激励作用。
(二)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不完善。近年来,人才资源培养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但机制不够完善,成效不够显著。一是人才培训覆盖不全面,组织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培训多,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少。二是人才培养开发动力不足。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人才培训开发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对参训人员的学习时间和经费不能给予保证,用人单位培养开发人才资源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人才培训开发效益不高。现在,包括官办的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很多,由组织人事部门的调训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存,但管理不规范,存在着培训机构师资水平不高、培训科目设置不科学、培训手段不新、重复培训、培训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二)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科学。近年来,“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同行认可、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评价方式,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大家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很不完善。不管是哪类人才,目前都存在一个看重学历、职称和身份,轻实际能力和业绩,工作业绩不好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活动组织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紧密相连,科学地评价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激励手段,不能科学地评价人才就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和激励人才。由于人才激励机制不科学,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拥挤,而经济产业部门拥有人才总量不足,地方支柱产业人才短缺,农村基层和艰苦行业人才补充艰难。
(三)人才的流动和引进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国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招才引智,形成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在这种机制下,贫困山区显然处于劣势地位,不仅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而且本地培养多年的优秀人才,也在人才价值规律和资源配置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职数管理权上收,基层引进人才受到限制。同时,由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人才,更多考虑的是编制、个人身份、经费等因素,难以充分尊重每个人才的专业特长,不能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形成以人岗错位、人才闲置为主要特征的隐性浪费。有的地方和单位搞人才部门所有、实行封闭管理,人为地阻塞人才合理流动,导致人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人才使用效率低下。
(四)人才工作投入保障机制不得力。首先是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干部工资、保正常运转、保刚性支出项目,对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发展人才事业缺乏财力保障。其次是现在人才工作部门较多,相关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项目资金整合,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其三是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开发人才资源的强烈意识,对人才队伍建设舍不得投入,难以满足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要本着宏观管理、依法管理、高效运转的原则,在完善领导体制上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赋予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人才政策措施、人才任务分解、工作进度通报、人才目标考核等职权,建立健全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切实加大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组织部门是党管人才的综合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处于牵头抓总的关键位置。要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和中央组织部提出“抓战略
思想的研究、抓总体规划的制定、抓重要政策的统筹、抓创新工程的策划、抓重点人才的培养、抓典型案例的宣传”的要求,研究制定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的具体办法,完善人才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整个人才工作系统协调、高效运转,努力建设“人才之家”。三是统筹协调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强调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一起抓。在制定人才规划、部署人才工作、安排人才项目、开展人才培训、评选优秀人才、引进人才、建设人才信息库等各个环节都要统筹兼顾各类人才。组织、人事、经济、劳动、农业、民政等作为人才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的合力。四是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把人才开发绩效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把抓好“第一要务”和“第一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做到在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在制订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
2、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改善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一是构建面向全体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科学制定整个人才队伍中长期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党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普通高校和远程教育网络等教育资源,分层分类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为人才自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用人育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要对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体系。加大执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就业准入等各项制度的推行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开发力度。将人才培训、考核和人才的使用、报酬相挂钩,激发人才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三是拓宽教育培训途径,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针对各类人才特点,把办班培训、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才共建机制。探索市场化培训机制,建立人才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和人才培训项目招标制度。跳出单纯依靠院校培训人才的圈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从各行各业人才队伍中选聘教师,提高人才培训效益。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业绩转变,从官方评价为主向群众评价为主转变。要按照“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公认,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基本方向,上下结合加强研究,分清属性类别,搞好标准定位,细化评价准则,分类制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广泛运用现代人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测评技术,着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内部,要统一人才选拔标准和资质认定标准。要积极推进区域性人才一体化,实现人才信息互通、人才资质互认、人才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和使用的不同规律,以人才评价结果为依据,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打破领导选人或组织委任的选人模式,引入公开竞争机制,扩大选人用人工作民主,最大限度地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积极适应改革、开放、民主的时代发展潮流,完善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扩大选拔范围和选拔规模,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和完善宽松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一是完善公务员凡进必考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机构。严把公务员队伍“入口”,完善统一招考公务员制度,今后新招公务员要重点面向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完善组织部门选调生和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制度,为农村基层引进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完善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机制。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要求,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充分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解决刚性引进人才难度大、成本高、制约因素多的矛盾。推进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
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开发,进行智力成果转化,逐步将职务引才、权益引才、项目引才、课题引才等引才方式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三是以市场调配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人才市场化运作机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的要求,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加速人才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标准统一的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完善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规范人才流动和引进秩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保证。一是物质激励。要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依据,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的分配机制,鼓励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年薪、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二是目标激励。要完善目标考核制度,综合考虑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观努力状况、经济社会效益等因素,科学评判人才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奖惩。目标的设定要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尊重客观实际。要正确处理大目标和小目标、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理想与现实,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使目标真正成为人才工作的“牵引器”。三是荣誉激励。要坚持和完善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人才制度,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命名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对当选的优秀人才授予荣誉称号、颁发一次性奖金等多项待遇,重奖贡献特别突出的专家人才,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凭业绩当选,不搞评选荣誉称号和经济待遇终身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四是环境激励。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创业,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居住舒心、出行放心、工作顺心的人居环境。
6、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的观念,制定有关政策,加强引导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长。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基金,对人才经费捆绑使用,集中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表彰优秀人才、支持人才重点科研或创业项目等。加强人才工作财政性资金监管,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落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经费投入,按照“谁培养、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增强用人主体开发人才资源的动力。三是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积极性,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对人才资源开发进行投资。四是激发个人投资的积极性。将人才的能力素质和执业资格、学历、职称等与人才的就业聘用、任职岗位、工资报酬相挂钩,激发人才自主投资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第四篇:农牧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情况报告36
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委切实将体制机制的废、改、立工作贯穿活动始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征求来自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突出指导性、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抓好体制机制的废、改、立工作,着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实效。下面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废”制度。认真梳理后对对于内容陈旧、操作性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以自主的规章制度执行废止;把各项涉及到“三农三牧”的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作为重点清理对象,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服务三农三牧,不断让农牧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形成满足农牧民合理愿望、保障农牧民合法利益的长效途径,更好地造福广大农牧民。
二、“改”制度。对于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作用发挥不好的规章制度,我局结合“回头看”活动,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机关“十项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这“十项制度”是:信息报告制度、干部职工管理制度、机动车管理使用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领导班子例会制、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办公及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关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强化了工作纪律,增强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度。
三、“立”制度。建立内容全面,操作性强,作用发挥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有规章制度。对于现实工作需要而尚未建立的规章制度,组织力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建章立制。现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和《农牧局重点工作责任制、限时制》。
附:
1、《关于进一步做好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
2、《乌中旗农牧局重点工作责任制、限时制》
(此页无正文)
中共乌拉特中旗农牧业局委员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
2009年8月10日
主题词: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情况报告抄报:苏旗长,旗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旗委第二批
抄送:农牧局各局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督查组、学习辅
导组、活动宣传组,存档。
抄发:各总支、支部
(共印35份)农牧业局办公室2009年8月10日印
第五篇: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
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
每日甘肃—法治频道讯 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城区商贸业发达,人口密度大,个体工商业户众多,但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2007年1月,成立了临夏市城市管理局。2010年7月省政府批复成立了临夏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以“环境塑市”和“融入兰州都市圈”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管理质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切实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在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使全市的市容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树立了良好的执法队伍形象。
一、基本情况
临夏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属行政负责,一级党委建制,内设党政办公室、政策法规室、信访处理室、督查、公安、巡查、城建、广告、市政中队9个股(队)室。下设市容大队和环卫大队。全局共有行政执法人员100名,协管员218名,一线临时工作人员438人。
2010年7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临夏市在城区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临夏市城市管理局更名为临夏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临夏市城区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行使从规划管理、绿化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等八方面划转的部分行政处罚权,明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b原单位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界限,并强调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的行政部门不能再行使已移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处罚权。另外,市政府还赋予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综合管理等行政事业管理职能。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建局以来,围绕着市民反映强烈的有关问题,重点开展了城市市容市貌整顿执法。通过集中整治加大了执法力度,力求在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找突破口,为维护一个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初步发挥城管行政执法作用。同时,我们从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入手,努力推进临夏城管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
(一)狠抓市容市貌,提高城市形象。着力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超门店经营、乱设摊点、无照经营等各类违章行为,加大了对流动商贩、噪音扰民、乱发传单的治理力度。加强大型建筑施工现场和市政设施的监管,加大早夜市管理,切实加强对噪音污染的治理。坚决制止在市区内违规燃放烟花弹、礼花弹。集中整治全市主街道、城乡出入口和6个广场的市容环境卫生,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二)规范设置,源头治理,牌匾广告整齐划一。组织人员对城区设置的大型户外广告牌全面进行了摸底、登记,并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对已废弃、陈旧、破损的户外广告定期清理,积极督促主街道门店、商铺清洗卷闸门,更换画面陈旧的门头广告。对全市主街道门头广告进行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对不规范广告、牌匾、灯箱等进行了整改或拆除。
(三)强化长效管理,卫生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实行定人定岗、划段包干、奖勤罚懒,从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渠道清淤、公厕管理、环卫设施配套更新五个方面狠抓了城市环卫工作,对垃圾场(点)实行专人承包维护管理,垃圾入仓堆放,日产日清、及时填埋,全市卫生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学习工作各项制度建设,通过测评考核办法,每月对每个队股室及其负责人进行测评考核。在市容日常管理中,我们采取执法人员以区域分工为主,按照“管死主街、管严次街、管活背街小巷”的原则,实施分片划段、责任到人,全面推行错时值班,巡查中队全天候、不间断的对全市重点路段进行巡逻检查,做到点上管理到位,面上巡查到位。实现了从临时性、突击性管理向长效管理的转变。
(五)严格树立良好的执法队伍形象。我们通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措施,在行政执法中做到疏堵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着力解决了执法中的利益驱动问题,使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现象得到了较好解决,展现了城管执法队伍良好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时刻为低收入群体着想,在全市设立便民市场23处,妥善安置低收入家庭1200户;安置132个零就业家庭人员到自行车停放点就业。积极为生活困难,残疾人、返乡民工安排摊位、夜市排档等。同时,通过不定期的到生活困难的管理对象、一线环卫工人、困难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全面了解他们的辛劳及生活现状,让广大城管队员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工作责任,从而切实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执法态度。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关键
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实际操作中,涉及到部门利益,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势必影响工作开展。临夏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专题讨论,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经常听取情况汇报,予以鼓励和支持。市上主要领导携相关领导三次来我局进行专题调研,专门研究解决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领导重视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事业的向前发展。三是经费上予以保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人员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款,添置设备由市财政专项拨款。四是及时协调城管执法局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才确保了我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是搞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本保障。我局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地抓好队伍教育和管理,以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管理事。实行分管领导督查、督查室督查和中队长督查的三级督查机制,对全局各队股室从作息时间、管理效果、队容风纪等方面进行督查和随机抽查,并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制,深入管理一线,全面掌握和了解城管工作实际,有效促进了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有关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搞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前提。城市管理不仅仅只有一个“管”字,也不能单单靠一个“罚”字,更多的是靠一个“疏”字。城管执法面对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单单一个“管’’字,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反只能造成负面效应,面对管理上的难题,我局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始终做为城管执法工作的主题,切实把“亲民执法”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之中,实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执法相结 合、疏导与堵漏相结合,在情、理、法中寻找平衡点,做到“严肃执法,有情操作”,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切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寓执法于服务中,人性化执法。
(四)搞好宣传和群众参与是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础
群众参与是成功管理的关键,许多城管问题光靠管理和处罚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只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大家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才能搞好城市的长效管理。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资源,将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角落。利用网络资源,使广大网民率先了解在我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各项内容。积极主动地与各级新闻媒体做好沟通,利用电台、电视做足宣传工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对我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为之后这项工作的更好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队伍建设是搞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保证。队伍是基础,队伍出形象。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是城管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提高队伍素质,塑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形象良好、群众满意、廉洁勤政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我市城管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
四、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局以来,我们就如何开展行政执法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都属“突击”执法和“运动式”执法,缺乏执法的经常性,效果不明显,在实际工作当中困难重重、非常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执法依据方面:城市管理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夏州、市至今没有制定出台一部符合市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我们仅仅依靠《甘肃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执法依据、执法权限、处罚标准不够明确,从而严重制约执法工作的依法、合理、有效开展。
(二)体制机制方面:我局各项行政处罚权均从规划和建设、环保、公安、工商、等部门剥离出来。囿于传统观念和部门利益,各方面关系尚不协调,存在利益冲突,不少部门对城管执法工作协作配合举办,在全程管理过程中尚未形成合力,影响了城管执法效力,削弱了城市管理合力。使城市管理整体功能发挥的不好,阻碍城市管理走上科学、长效的步伐。
(三)经费保障方面:临夏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没有直接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渠道不畅,资金有限,只能依靠市级财政拨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办公经费紧张,欠帐较多。而且工作量大面广,并具有一定的风险,广大执法人员相应的基本伤害保险、岗位津贴、加班补助受资金限制得不到落实。
(四)队伍建设方面: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干部职工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我局是在整合原临夏市城管大队、市清洁公司的基础上,从市直单位、滨河中东路办公室、缆车站、复退军人中抽调、招收人员组合而成。人员较多,但行政执法人员数量比较少,个别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作风粗暴,存在不文明执法现象,干部职工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管理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执法环境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部分群众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加上对自然人处罚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了较大障碍。
(六)舆论导向方面:目前,城管行政执法正反宣传报道极度不对称,负面报道太多,原因在于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为我们呐喊、呼吁,从上至下没有建立城管行政执法的宣传阵地和平台。加之我们自身宣传工作也没有跟上,没有大力塑造正面典型,执法成效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单位规范化建设。
根据行政执法需要,对局班子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包片划段、明晰权责,给每个行政执法人员给任务、压担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层级负责、协调有力的运转机制;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测评考核办法,实行末位淘汰,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全面推行“周通报、月排名、季考核、年奖惩”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绩效挂钩,用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的落实确保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的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我们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对每一个执法环节都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每个具体执法活动都达到适用法律准确、处罚程序合法、处理结果合理、执法文书规范的要求。同时,狠抓制度落实,加强考核力度,在年底统一开展执法质量考评考核。通过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执法目标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与执法效果。
(三)抓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量化、细化工作。
我们要对已划由我局执行行政处罚权的六个部门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进行集中整合、量化、细化,努力做到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查制度。
(四)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针对我局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聘请省、州、市法制办的领导、专家对我局的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执法人员能熟练运用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执法能力,逐步提高我局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良好形象。行为为观念服务,人们的观念不改变,要阻止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单单靠城管执法人员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
须使执法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为做到这一点,我局要以“城市管理个个参与,美好环境人人受益’’为理念,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资源,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角落。要做到短期有计划、长期有规划,推进城管执法公共关系建设,逐渐树立城管执法良好的公众形象。
临夏市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刚刚起步,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借助这次会议的东风,趁势而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理顺和拓宽工作思路,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促进城管执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