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
安徽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
维修改造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规范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工作,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建设和清理办公用房工作的通知》(皖办发〔2013〕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用房以及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用房(会议室、资料室、警卫用房等)、设备用房(变配电室、锅炉房、通信机房等)和附属用房(食堂、汽车库、人防设施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本级党政机关,包括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政协机关,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省各民主党派和省工商联,省委、省政府各直属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省直单位)。
第四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工作实行统一申报受理、统一项目计划、统一预算编制、统一政府采购、统一维修标准、统一组织实施。
第五条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做到简朴、实用、安全、节能,严禁以维修改造名义搞超标准装修和豪华装修。严禁借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之机更新、购置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
第六条
省管局是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省财政厅负责维修改造资金的审核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维修改造条件和标准
第七条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主要是对建设年代久远、使用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功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办公基本要求的办公用房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
第八条
办公用房进行维修改造的具体条件为:
(一)房屋基础局部损坏,发生不均匀沉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加固处理后可继续使用的。
(二)房屋部分墙体裂缝、倾斜、空鼓等,损坏较严重并有继续加剧趋势,经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
(三)房屋地面、顶棚、墙面、门窗等严重老化的。
(四)房屋屋面大面积渗漏,部分屋面塌陷,需进行维修的。
(五)水、电、暖等设备设施严重老化或损坏,已影响正常使用,需进行大部分或全部更换的。
(六)其它确需维修改造的情形。
第九条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只能使用普通建筑材料,不得使用高档石材、原木地板、高档地毯、豪华灯具和高级卫生洁具等超标准装饰材料。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使用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应符合公共机构节能标准要求。
第三章 维修改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省直单位于每年9月底前向省管局书面申报下一年度维修改造项目。
第十一条
维修改造项目申报材料包括:维修改造项目申请报告、维修改造方案、维修改造项目预算。
第十二条
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进行实地勘查,并对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对项目初步预算进行审核。100万元以上维修改造项目,经评审后实施。重点维修改造项目,须由省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对其建筑及设备系统节能工作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
根据预算安排的维修资金规模,确定年度维修改造项目。对已确定的维修改造项目,在省管局网站进行公示。第四章 维修改造项目的资金安排与管理
第十四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资金统一纳入省管局部门预算,集中管理使用。各单位不得另行申报办公用房维修改造资金,省财政不再以专项等名义安排维修改造资金。未经审批,任何单位不得自行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办公用房维修改造。
第十五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资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各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安排办公用房维修改造资金用于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娱乐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的维修改造。
第十六条
省管局会同有关单位对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维修改造工程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须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维修改造项目经政府采购后,省管局会同使用单位对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标准、造价控制以及施工队伍等进行严格监管,并委派审计人员全程跟踪审计。
第十九条
维修改造资金在200万元以上、专业性较强或其它有必要的特殊维修改造项目,实行工程项目监理,监理单位的选择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行政府采购,监理费用在项目中列支。
第二十条
维修改造方案一经政府采购,原则上不得调整增加维修改造内容和工程量,不得超标准超预算增加维修改造内容。确需调整增加工程量,在项目经费预算内,且增加经费在原合同采购金额10%以内的,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项目单位与中标单位续签政府采购合同。未经审核同意而增加的维修改造内容和工程量,一律不得纳入工程决算。
第六章 维修改造工程验收和日常维护
第二十一条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工程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档案,工程竣工后移交使用单位,为日后使用管理及维护提供依据。
第二十二条
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后,由省管局会同政府采购部门以及使用单位、监理等部门,按国家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第二十三条
维修改造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向省管局报送工程决算,由相关部门进行决算审计。
第二十四条
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工程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后,施工单位应按国家建设规范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在 5 规定保修期内,实行免费维护保养。
第二十五条
省直各单位应加强对办公用房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办公用房及其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对易损部位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常态维修时,应做好维修记录。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对于涉及改变房屋建筑结构、新增建筑面积的维修改造项目,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办法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
管理办法》的通知
川机管发〔2015〕12号
省直各部门: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2015年2月3日
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川委办〔2014〕17号)和《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80号),加强和规范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川委办〔2015〕3号),结合省直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办公用房维修,是指使用省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对办公用房进行的维修。
第三条 办公用房维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规划、统一审批,遵循经济、简朴、适用原则,以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完善使用功能为重点,—1—
严格控制维修标准,不得变相进行改扩建。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四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各单位办公用房维修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每三年组织编制一次维修规划。
第五条 符合大中型维修和整体维修条件的项目,可纳入维修规划。办公用房在保修范围或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不纳入维修规划;列入物业管理服务内容的,不纳入维修规划。
第六条 需要维修办公用房的单位应积极配合编制维修规划,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供以下资料:
(一)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建设年代(或设备安装时间)、房屋结构类型等;
(二)维修内容、规模及相应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安排计划;
(四)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及价格;
(五)其他资料。
第七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位维修项目进行实地查勘,并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
第八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省级财政收支状况,按照“统筹兼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维修规划,经专家评审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未纳入维修规划的大中型或整体维修项目,不得安排资金进行维修。
第三章 立项审批
第九条 纳入维修规划的项目,各项目单位根据规划时序安排,适时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立项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2—
(一)项目立项的书面申请文件;
(二)由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除重点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还应包括项目规模及范围、预(概)算清单、资金来源(附省财政预算文件)、工期计划表、施工组织实施方式建议、消防节能及环保措施等内容;
(三)需要审批初步设计的项目,一并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收到立项申请后,组织评审可研报告:
(一)复核项目现状,确认项目清单;
(二)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维修标准,审核项目各单项和综合造价是否超标;
(三)根据省财政预算安排,结合实际所需,在预算范围内审定项目清单及投资总规模。
第十一条 可研报告评审通过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于十日内出具立项批复文件。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二)项目计划工期;
(三)项目招投标方式;
(四)项目施工组织实施方式;
(五)项目施工监管及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章 项目监管
第十二条 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和整体维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实施或由其委托各单位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维修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严禁违规操作。
—3—
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组织实施的维修项目,有关单位应在招投标或政府采购工作完成后,将相关情况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开工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审批手续;
(二)已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审查;
(三)已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并签订合同;
(四)已完成施工现场“三通一平”。
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维修项目。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要严格控制投资,合理安排资金,保证资金安全;超立项批复,资金和责任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承担和解决。
第十六条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验收,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监督验收。
第十七条 项目验收合格后,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工程的交付使用、竣工审计结算、绩效评估、资料归档等后续工作。资料归档须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供以下文件资料:
(一)竣工验收报告(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文件);
(二)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立项文件)、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竣工图;
(三)设备技术说明书;
(四)竣工结算报告书;
(五)其他有关审批、修改、调整、检验文件和各种技术资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4—
第三篇: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项目
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川机管发〔2015〕46号
省直各部门:
现将《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2015年6月3日
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根据《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川委办〔2015〕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川府发〔2014〕5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1—
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4〕6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办公用房维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函〔2006〕45号)、《四川省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管理办法》(川机管发〔2015〕12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根据办公用房实际,省直机关需要维修且一次性投资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万元)的,须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维修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维修申请文件,说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项目名称、地址、维修内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联系方式等。
(二)资金到位证明:财政预算文件或资金到账证明。
(三)租用办公用房的,需提供批准文件和租用合同。
第三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维修申请进行审核,主要内容及程序如下:
(一)是否符合省直机关办公用房维修规划。
(二)资金是否落实。
—2—
(三)租用办公用房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现场核实维修项目内容。
第四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经审核后,7个工作日内函复项目单位。
(一)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同意维修。
(二)符合要求的,同意维修并要求项目单位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或以上深度)、投资概(预)算。
第五条 项目获准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将项目纳入数据库,建立该项目档案并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第六条 获准维修的单位准备好有关资料后,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立项申请,须提供以下资料:
(一)立项申请文件,包括项目名称、地址、维修内容、资金来源、计划工期、施工组织实施方式建议、联系方式等。
(二)项目实施方案,含投资概(预)算。
第七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收到立项申请资料后,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审实施方案。
—3—
(二)方案评审通过后,项目单位委托专业机构出具该项目概(预)算评审意见。
(三)收到概(预)算评审意见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评审结论7个工作日内办理立项批复。
第八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工程实际需增加或调整建设内容的,或因价格上涨、政策调整、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等国家规定允许的原因导致投资超过立项批复的,项目单位须按规定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请调整立项。
(一)项目单位委托原实施方案编制单位或符合要求的专业机构就项目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调整的内容进行充分论证,形成书面论证报告。调整的投资规模超立项10%及以上的,项目单位还应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编制清单,并委托专业机构评审、出具评审意见。
(二)项目单位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报送书面申请文件,须附调整立项论证报告、超10%的投资评审意见、资金到位证明等。
(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收到申请文件后,组织专家评审。若评审通
—4—
过,7个工作日内办理调整立项的批复。
第九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维修项目进行招投标审查、监督及备案。
(一)总投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0万元)的项目实行委托招标的,通过比选等竞争性方式确定招标代理机构;总投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项目单位(招标人)可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确定方式。
(二)总投资2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200万元)的项目,经有关招投标审查备案单位审查同意后进行公开招投标;200万元人民币以下5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50万元)的项目,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查同意后进行公开比选。总投资50万元人民币以下项目的招投标方式,由项目单位按有关规定自主确定。
(三)项目单位会同相关单位按规定做好招投标的准备工作后,在开标前3个工作日内书面函请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员监督招投标工作。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指派人员按时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5—
(四)中标公示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项目单位将中标人投标文件(资格标、技术标、商务标等)、评标专家抽取名单、中标公示、定标意见书、中标通知书、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等资料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中标公示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项目单位将施工合同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十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员进行跟踪监督。
(一)发现违反立项批复的行为,予以制止并督促及时纠正。
(二)对跨的项目,督促项目单位提供当项目实施情况报告。
(三)对已完工的项目,督促项目单位及时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工程结算审计及资料归档。
第十一条 项目完工后1个月内,项目单位应按建设工程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验收,并书面函请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监督验收。
(一)未验收合格的,按要求及时整改到位,另行组织验收。
(二)验收合格的,有关单位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并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6—
第十二条 工程竣工验收后,相关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项目审计结算。
(一)竣工验收后2个月内,有关单位应出具工程结算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总投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0万元)的项目,可延长1个月。
(二)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在15日内委托审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机构进行审计。
(三)审计完成后,项目单位根据审计意见进行最终的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并按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四)项目存在结余资金的,项目单位按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项目单位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将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结算审计等各阶段的全部资料建档管理。
项目审计并结算完成后,项目单位应于3个月内形成项目完整档案,报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纸质和电子文档各1份存档。
—7—
第十四条 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址的同类或相近的维修项目,原则上应作为一个项目实施,不得拆分;除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的,立项审批和组织实施的间隔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12个月。
第十五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建立办公用房维修项目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档案,对项目单位以及参与项目实施的勘察、设计、招标代理、施工、监理、中介评审、中介审计等单位和人员,发现有违纪违规行为的,首次应记录在案并督促纠正,再次则纳入黑名单管理,责任单位和人员3年内不得参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的有关项目;有违法行为的,报告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8—
第四篇:安徽省省直机关培训经费管理办法
安徽省省直机关培训经费管理办法
(安徽省财政厅 2014年4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直机关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加强培训费管理,节约培训费开支,依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是指省直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使用财政资金在境内举办的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初任培训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直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省直机关)。
省直机关不含垂直管理的省以下单位。
第四条 培训费是指省直机关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讲课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其他费用。
第五条 省直机关举办培训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实行机关内部统一管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控制培训数量、时间、规模,保证培训质量,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第二章 经费安排
第六条 省直机关培训经费原则上在本部门预算安排的会议费定额、综合定额中列支。
专门业务培训在部门预算安排的专项培训费中列支。第三章 计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第七条 部门预算安排的培训经费,省直机关应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制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等),经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党组(党委)会议批准后实行。
培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培训及调整预算的,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报省财政厅归口处室审核同意后,在部门预算安排的综合定额中列支。
省直机关培训计划于每年的4月1日前报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备案。
第八条 省直机关培训,原则上在本部门预算安排的会议费定额、综合定额或部门预算安排的专项经费中的培训费中列支。特别需要省财政另行安排经费培训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每年9月底前,政府部门将下一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依据、对象、内容、时间、参训人数、参训级次、经费概算、承担培训机构和意向协议),报省公务员局审核(如选调市、县党委政府领导参加培训的,同时报省委组织部审核);其他部门报省委组织部审核。
(二)省公务员局、省委组织部对省直机关上报的培训计划的立项依据、合规性、培训规模和级次进行审核,于10月底前将审核意见通知省直有关单位,抄送省财政厅。
(三)省直有关单位根据省公务员局、省委组织部的审核意见,将培训计划编入下一部门预算,并按部门预算编报程序报省财政厅归口处室审核。省财政厅将审核后的培训计划汇总报分管组织、人社、财政的省领导审批。
预算执行中,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办的重大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按省级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第九条 省直机关应对部门预算会议费定额、综合定额以外安排的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要认真总结(包括培训名称、主要内容、时间、地点、培训对象及人数、工作人员数、经费开支、管理及列支渠道、培训成效等),并于每年的3月底前,将上培训总结材料报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第四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十条 开支标准。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高校培训基地等财政供给的培训机构举办培训,安排食宿的,按每人每天综合定额不高于160元标准执行;不安排食宿的,按每人每天综合定额不高于60元(课时资料费)执行。
在非财政供给培训机构举办培训,参照三、四类会议,按每人每天综合定额不高于300元标准执行。上述15天以内(含15天)的培训,按照综合定额标准控制;超过15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80%执行;上述天数含报到、撤离时间分别不得超过1天。
第十一条 外聘专家、学者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一)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二)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2000元;
(三)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半天一般不超过3000元;
其他人员讲课参照上述标准执行。第五章 培训组织
第十二条 培训实行分级管理。省直机关举办培训,原则上不得下延到县(区)、乡。
第十三条 培训原则上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高校培训基地等财政供给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鼓励省直机关利用本部门现有条件和资源开展培训。
第十四条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控制在参训人员数量的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人。
第十五条 培训住宿不得安排高档套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培训不得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烟酒;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省外调研、考察、参观。
第十六条 省直机关组织培训应当尽量利用网络、视频等信息手段,大力推行干部选学、在职自学等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第六章 报销结算
第十七条 培训费报销。省直机关在培训结束后应当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培训费报销时须附培训审批文件、培训通知及实际参加培训人员签到表、讲课费签收单、培训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原始明细单据等凭证。
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审核培训费开支,对未履行审批程序的培训,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经费不予报销。
第十八条 讲课费、小额零星开支以外的培训费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执行,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十九条 严禁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严禁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省直单位应当将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
第二十一条 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对省直机关培训活动和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予以通报;相关责任人员,所在单位按规定予以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省直机关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结合本机关实际,制定培训费管理具体规定。
第二十四条 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组织的调学培训,出国(境)培训以及援外培训,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五条 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其他文件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安徽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08-4-3 9:41:57】 【浏览次数:1619】 【双击自动滚屏阅读】
2008年第一期——新法新规
皖管[2007]100号
第一章 总则
1.为规范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保障机关工作需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和改进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通知》(厅〔2007〕14号)精神,制定本细则。
2.本细则中的省直机关是指省委各部门,省人大机关,省政府各部门,省政协机关,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级各民主党派机关,省工商联机关,省级各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省委、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
3.本规定中的公务用车,是指省直机关所使用的省财政拨款购置、上级单位调拨、单位自筹资金购置和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赠予的各种型号的轿车、吉普车、越野车、旅行车和20座以下客车等非经营性用车。
第二章 配备标准
4.正省级干部的专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省级干部的相对固定用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5.省直机关其他公务用轿车配备标准为: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
第三章 编制核定
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数根据各单位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加以核定。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标准为:
(1)省级干部的专车或相对固定用车,按每人1辆定编。离退休省级干部(含享受副省级乘车待遇)自愿选择车公里包干用车办法的,按皖行综字〔1998〕47号文件规定执行。
(2)在职厅局级干部的公务用车,按单位领导职数(含巡视员、副巡视员)1—2人1辆,3人2辆,4人3辆,5人4辆,5人以上每增加2人增配1辆定编。因工作需要超职数配备厅局级干部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调任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督查组、省政府咨询委、省委巡视组等机关工作的厅局级干部,纳入其本人工资关系所在部门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3)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纪委机关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15人定编1辆;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20人定编1辆。
(4)省直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用车,按单位离退休干部实有数,50人以下原则上配备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10人的,可增配l辆小汽车);50人以上的可配备1辆小汽车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20人的,可再增配1辆面包车);超过100人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
(5)警务、机要、消防、救护、抢险、工程、行政执法等部门的特殊业务用车编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核定。
7.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二级预算事业单位,按人员编制数,25人以下原则上定编l辆公务用车;超过25人,每增加25人,增加编制1辆。部门管理副厅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编制按厅级领导职数、职工编制数加以核定。
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工作,由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管局)与省财政厅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按照上述公务用车编制标准,为省直各单位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并核发“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卡”(以下简称编制卡)。“编制卡”作为省直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报废、车辆使用经费供给和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等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检查的重要凭证。
9.省直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数是车辆配备的基本依据,对暂时车辆缺编的单位,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安排配备。
10.对现有超编小汽车设立“临时编制”,一次性使用。列入临时编制的小汽车经批准办理变更、报废处置手续后,临时编制同时注销。临时编制小汽车使用的燃料、维修、保险等经费由单位自理,财政不予供给。
11.省直机关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无偿赠予或中央调拨的小汽车,应及时提供证明材料,持本单位“编制卡”,到省管局办理车辆入编手续。单位公务用车编制如有空缺,受赠或调拨车辆可顶替空缺编制,无空缺的则列入临时编制。
第四章 购置审批程序
1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购置实行单位申请、集中审批、政府采购,统一分配。
13.省直机关凡使用各项财政资金(含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其他资金、社会捐赠等资金购置车辆的,均须向省管局、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经省管局初审汇总、省财政厅根据财力状况审核后,共同报省政府审批。
14.需要使用中央财政划拨经费、项目经费以及单位自筹经费购置车辆的,购置审批程序按第13条的规定,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对申请单位的公务用车编制、购车资金来源、申购车辆的车型、排气量、价格等情况审查核实后,纳入省政府集中审批管理范围。
15.省级领导因人事、岗位变动需要配备或更新公务用车的,由所在单位及时向省管局提出申请。
16.省直机关购车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对其中的轿车,必须严格按照配备标准采购。
17.新车采购后,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统一分配给各单位。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省管局出具的《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予以办理车辆入户登记手续。
第五章 处置审批程序
1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遵循厉行节约、统一审批、统一调拨、公开拍卖的原则。公务用车无论配置途径与购置经费来源,均属国有资产,列入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各使用单位无权自行调拨,或作转让、变卖等任何涉及车辆产权变动的处理。
19.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含临时编制车辆)的处置,必须填写《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报省管局审核确认,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
20.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经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后,由使用单位送交有资质的物资回收公司报废回收,报废残值上缴省财政。对未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拍卖,办理转户手续,拍卖所得上缴省财政。车辆公开拍卖、报废处置涉及的评估机构、拍卖公司、物资回收公司由省管局、省财政厅采取竞标办法,择优选择。
21.省级干部更换下来的车辆,调出本省的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和已故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以及机构改革中撤销单位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单位编制内实有车辆情况统一调拨。车辆调拨由省管局出具《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由调入和调出单位负责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2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在办理报废、调拨过户等变更手续时,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凭《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和《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按规定办理。23.省级领导在任同一职级期间配备的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一般为6年,超过6年仍能使用的,应继续使用。其他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为12年,12年以上或行驶超过25万公里,可以申请更新。
24.厅局级干部工作调动,不得将原单位车辆带至新任职单位使用。
第六章 使用管理
25.公务用车只能用于公务活动,严禁公车私用。
26.省直机关接受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捐赠的车辆,单位应按照赠予组织指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车辆用途。
27.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的服务用车,由单位从机关现有车辆中调剂安排,实行有偿服务。除省级干部的专车、相对固定用车外,省直各单位的公务用车和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车辆应由机关有关部门统一调度使用,不允许将其变为专车或变相专车。
28.省直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和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单车费用核算制度,认真执行《省直机关公务车辆管理年报》制度。
29.加强公务用车燃油消耗和修理费用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修理费、燃油费支出情况,实行节奖超罚。
30.公务用车的保险、修理和加油应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确定定点厂商,实行政府采购。
3l.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和交通事故发生。
32.省直各单位车辆禁止挂二级机构户头,杜绝二级机构和下属企事业单位车辆挂机关户头,严禁私车公挂。现有挂户车辆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办理转籍过户手续。
第七章 监督管理
33.对违反本规定的各单位公务用车,省、市公安车管部门不予注册登记、核发牌照和办理过户手续,省财政部门停止保险、维修和使用等经费供给。
34.各单位不得超编或超标准购车,现有小汽车未达到最高配备标准的要继续使用,不得借机更换车辆。
35.严禁各单位以借款、集资、摊派、挪用专项资金等方式购置、更新车辆。严禁利用职权向下级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长期借用、更换车辆。
3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处置,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擅自报废、转让、转移、藏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7.省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领导及责任人,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追究其纪律责任。
38.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车辆户籍管理,依据省管局和财政厅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办理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报废手续。
第八章 附则
39.本细则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40.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车管政策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