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5:2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篇: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五日

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确保我省国省道公路(高速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山西省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交通运输厅主管全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非公路交通标志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是指除公路管理机构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设置的公路标志以外的指路牌、地名牌、厂(店)名牌、宣传牌、龙门架、电子显示牌、橱窗、灯箱和其他标志设施。

第五条 在公路用地和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应当严格控制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

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依法征用的土地;建筑控制区是指公路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以外国道20米、省道15米、高速公路50米,高速公路匝道、连接线外缘20米,收费站周围50米范围内的控制用地。

第六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应当坚持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美化路容路貌、服务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科学制订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规划,做到安全、协调、美观、规范,力求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第七条 县乡公路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机构负责,其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规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二章 设置原则

第八条 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当遵循依法审批、严格管理、合理布局、安全美观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第九条 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管理权与经营权应当分开,管理由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经营可委托或拍卖给公司负责。

第十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第十一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载面图案及文字应当清晰、简明、易读,严禁使用与公路标志相混淆的色调和图案,不得影响公路标志的使用。

第十二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照明光源不得直射和侧射路面,不得设置霓虹灯,表面材料、喷漆不得造成行车眩目。 第十三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必须牢固、安全,其基础和上部结构具有承受10级大风的强度,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第十四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不得影响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影响行车视距和妨碍交通安全,不得破坏公路原有设施,不得影响公路整体景观。

第十五条 高速公路禁止设置跨路门架形式的非公路交通标志。为公路运输服务的加油站、停车场及其他指向类非公路交通标志,一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置。

第十六条 单立柱式非公路交通标志的公益性内容应当占一定比例,桥体式非公路交通标志的商业性内容所占比例不得超过70%。

第十七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在设置期间必须在其正面右下角注明广告公司名称、联系电话,准予设置审批编号,标志立柱漆灰白色。

第十八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在没有标明商业广告画面前必须为公益广告画面,不得空白闲置。需标注招商内容的,字体和面积不得大于公益广告内容。

第十九条 设置非公路交通标志的占地手续和广告发布手续由设置者依法办理。

第二十条 设置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须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颁发《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许可证》,并实行年审制度。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未通过年审的,由省交通运输厅责令限期自行拆除。在规定期限内未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有关费用由设置者承担。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的非公路交通标志,不得转让,申请人不得擅自更改批准设置的内容、式样、大小、朝向、高度和设置地点等。

第二十二条 设置非公路交通标志可以按规定收取费用,收取的费用全额用于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第三章 设置程序

第二十三条 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可以申请在公路沿线允许范围内设置非公路交通标志。

第二十四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申请,由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审批,省公路局、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负责具体审核工作,标志设置地段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现场勘验工作。

第二十五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许可按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办理。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的产权单位机构代码复印件;

(二)书面申请书(申请人、申请事项和内容、申请材料目录);

(三)非公路交通标志设计图纸(包括标志的形式、规格、颜色、灯光亮度、结构、材料、外廓尺寸及间隔距离等);

(四)施工单位资质证明和施工方案;

(五)安全评估报告;

(六)安全与管理承诺书;

(七)依法应当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等。

第二十六条 省交通运输厅收到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地公路管理机构审查意见和申请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到时未作出决定的,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省交通运输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应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八条 省交通运输厅作出许可设置决定,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与申请人签订行政管理合同,颁发加盖行政许可专用印章的《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许可的理由。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地公路管理机构对持有《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许可证》的当事人应当准许设置。

第二十九条 已准予许可设置的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申请人必须在签订行政管理合同之日起30日内实施完毕,逾期未实施完毕的,由省交通运输厅注销该项许可。

第三十条 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对行政许可申请事项进行审核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制作《交通行政许可征求意见通知书》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冲突的,省交通运输厅在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并出具《交通行政许可告知听证权利书》。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实施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听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四章 设置标准

第三十二条 公路主线两侧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

(一)主线两侧非公路交通标志形式为高立柱双面外灯光牌式,形状为长方形,载面面积为:60(12×5)平方米~140(20×7)平方米。

(二)非公路交通标志下边缘距路面垂直高度不小于8米,其面板垂直投影不得进入公路路肩。

(三)高速公路主线两侧非公路交通标志中心位置距路面防护栏的距离应当大于标志顶标高。

(四)非公路交通标志载面与公路分别呈85°角。

(五)高速公路同侧相邻非公路交通标志间的距离不得少于2000 米,两侧非公路交通标志相对纵向间距不小于1000米。

(六)国道、省道同侧相邻非公路交通标志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000 米。

(七)城市出入口路段同侧相邻非公路交通标志间的距离不得少于500米。

第三十三条 立交互通区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

(一)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在环岛中央位置,形式为T型高立柱三面外灯光牌式,形状为长方形,载面面积应当根据互通区半径大小确定,规格一般为80(16×5)平方米~120(20×6)平方米。

(二)互通区内按主线走向每侧至多可设一块非公路交通标志。

(三)非公路交通标志下边缘与匝道最高处路面垂直高度不小于8米。

(四)立交桥匝道相邻非公路交通标志间的距离不得少于80米。

第三十四条 收费广场及防护栏外侧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

(一)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在收费棚内的收费安全岛即收费票亭前后,形式为双立柱内打光双面灯箱式,载面面积不大于1.4×2米。设置数量可根据公路收费棚内收费安全岛数量而定。

(二)收费广场防护栏外侧,非公路交通标志形式为普通单面外灯光立牌,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非公路交通标志载面宽度为5米,其下边缘距路面垂直高度为1.5米,其载面长度因地制宜确定。

(四)非公路交通标志载面与公路走向平行,整齐设置。

(五)非公路交通标志单向间距为1.5米。

第三十五条 跨线桥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

(一)非公路交通标志为长方形单面标志,载面面积因跨线桥长度、角度、高度等确定,其载面宽度为4米~6米。

(二)非公路交通标志及附属设施最低处不得低于跨线桥下沿口。

(三)跨线桥上设置的非公路交通标志,应当着重文字公益广告,不得制作复杂图案。

第三十六条 高速公路服务区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

(一)进出服务区通道右侧护栏外可设置一块单面非公路交通标志,采用T型立柱或多立柱形式,形状为长方形,载面面积为30平方米~50平方米。

(二)在服务区的主要建筑物上设置单面外灯光非公路交通标志,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应当征求经营者的意见。

(三)停车广场内可设置灯箱或者其他形式的现场广告。

(四)加油站内可设置小型灯箱广告。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对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包括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施工过程中以及设置后的监督检查,防止被许可人擅自改变定点位置或擅自延期设置等,及时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对影响公路行车安全、非法设置的非公路交通标志的行为要及时制止,立案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申请人未按照施工方案施工,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标志设置地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责令停工,待改正后方可重新施工。

非公路交通标志安装前及施工完毕后,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对基础和施工现场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改正。

第三十九条 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做好巡查,发现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路行车安全或有碍公路形象的非公路交通标志,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通知设置者及时修复加固,紧急情况下应当先行处置;对拒不整改的,由相关公路管理机构报请省交通运输厅注销许可,限期拆除。

第四十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者和经营者应当对标志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洁和保养。对脱色、破损、陈旧的标志设施,对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件造成标志设施损坏的要及时进行维修、更换或拆除,确保安全和整洁。

在遇有恶劣天气及其他自然灾害预报时,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者必须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标志和公路安全。

第四十一条 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非公路交通标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的数据化档案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未经批准而擅自设置的非公路交通标志,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第四十三条 非公路交通标志存在安全隐患经维修加固仍然达不到安全设置技术标准的,由省交通运输厅下达《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注销许可通知书》,相关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接到《通知书》10日内通知被许可人拆除或依法强制拆除。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于2011年 2月1日施行。附件:1.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审核意见表

2.设置非公路交通标志安全与管理承诺书

3.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许可证

4.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监督检查记录

5.山西省非公路交通标志注销许可通知书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月6日

第二篇: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03号 【发布日期】2013-09-22 【生效日期】201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9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刘伟平 2013年9月22日

甘肃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的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根据《甘肃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路用地、公路建筑控制区及利用公路设施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非公路标志牌是指除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公路交通标志以外的标志标牌设施。

第三条 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属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监、国土、工商、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规范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

非公路标志牌设置应当一路一规划,明确非公路标志牌设置的地点、间距、规格、数量等。

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非公路标志牌设置规划由省级公路管理机构编制,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农村公路非公路标志牌设置规划由市(州)、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管辖范围编制。

第五条 在高速公路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经省级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在高速公路以外的国道、省道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经省属市(州)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在农村公路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由市(州)、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管辖范围批准。

第六条 申请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包括申请人、设置内容、地点、时间、期限等;

(二)非公路标志牌的设计图纸,包括颜色、规格、结构、材料等;

(三)安全评估报告和施工方案;

(四)处置施工险情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设置公益性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出具不用做商业用途的书面承诺。

第七条 经营性非公路标志牌的设置许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确定。

公益性非公路标志牌的设置许可按管理权限审查批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公益性非公路标志牌不得转让,不得擅自改作商业用途。

第八条 许可机关做出许可设置决定的,应当在做出决定10日内与设置者签订非公路标志牌管理合同。

第九条 非公路标志牌许可期限不超过5年。

第十条 设置者应当按照许可的内容设置非公路标志牌,不得擅自变更许可内容。

非公路标志牌设置完毕,许可机关应当组织验收。

第十一条 非公路标志牌的设计、制作和施工除应当符合规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外,还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使用版面平顺、坚固耐用、不易破损的材质;

(二)不得使用与公路标志相混淆的版面颜色及图案;

(三)非公路标志牌的照明光源不得直射或侧射路面;

(四)牌面材料、喷漆不得造成行车炫目或者影响居民生产、生活。

第十二条 设置非公路标志牌不得损害公路、公路附属设施,不得遮挡公路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不得影响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在公路弯道内侧、平交叉道路附近设置非公路标志牌,其距离应当满足行车视距的需要。

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设置非公路标志牌,其牌面不得伸进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不得遮挡公路标志或者妨碍安全视距。

第十三条 在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区设置非公路标志牌,其垂直投影距公路边沟(截水沟、边坡)外缘应当不少于1米,并确保非公路标志牌倾倒或构件脱落时不落入公路路面。

利用跨越公路的桥梁、沟渠、管线等设施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使用独立支撑结构,其版面下缘不得低于桥梁、沟渠、管线等设施底面标高。

第十四条 禁止在以下范围内设置非公路标志牌:

(一)在公路路肩、公路收费站(亭)、公路中央绿化带内;

(二)在公路大中桥梁周围200米及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

(三)利用公路标志牌、公路行道树设置非公路标志牌。

第十五条 非公路标志牌设置者应当对非公路标志牌的质量、安全负责,并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检查和维护:

(一)对锈蚀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除锈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设施安全;

(二)对幅面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污损、褶皱、老化褪色幅面;

(三)在暴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前后,及时检查非公路标志牌安全状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四)非公路标志牌发生损坏、倾覆等情形,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及时修复或者清除。

第十六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路路政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行为。发现非公路标志牌存在破损、倾斜、断裂等安全隐患或影响公路景观的,应当向设置者提出整改意见。遇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相关费用由设置者承担。

第十七条 非公路标志牌设置者应当接受和配合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阻挠。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法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有权向公路管理机构投诉、举报,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公路管理机构依法拆除,有关费用由设置者承担:

(一)未经批准,擅自在公路用地、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或利用公路设施设置非公路标志的;

(二)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设置的非公路标志牌,遮挡公路标志或者妨碍安全视距的;

(三)非公路标志牌设置期限届满,设置者在限期内拒不拆除的。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行政许可,限期拆除,恢复原状:

(一)未按许可的内容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

(二)遮挡公路标志,妨碍安全视距,影响公路的安全和畅通的;

(三)非公路标志牌存在破损、倾斜、断裂等安全隐患或影响公路景观,经告知拒不处置的;

(四)擅自转让或改变公益性非公路标志牌用途的。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按照非公路标志牌编制规划及有关规定办理行政许可的;

(二)不落实非公路标志牌拍卖、招标制度的;

(三)非公路标志牌设置完毕未组织验收的。

第二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办理非公路标志牌许可的;

(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吃、拿、卡、要”的;

(三)妨碍设置者、经营者、使用者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参与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牌经营活动的;

(五)强制交易,提供有偿服务的。

第二十二条 非公路标志牌拍卖、招标所得收入按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财政部门审批后,专项用于公路管理、公路养护及路政管理等支出。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温州市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范文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温州市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的通知

温政发〔2012〕88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13日

温州市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温州市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管理,优化公路通行环境,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办法》以及《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温州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等规范标准,结合我市公路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公路和县乡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非公路标志,其申请、审批、设置、维护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非公路标志是指除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

—1—

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公路交通标志以外的指路牌、地名牌、厂(店)名牌、宣传牌、广告牌、龙门架、霓虹灯、电子显示牌(LED)、橱窗、灯箱和其它标牌设施等。

第四条 非公路标志的设置应遵循依法许可、严格管理、合理布局、安全美观、有序发展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审批、属地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监督工作。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非公路标志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公安、住建、工商、规划、环境保护、水利、城市管理与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公路沿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非公路标志规划和许可

第七条 非公路标志的规划应当遵循“安全、规范、美观、协调”的原则,实施一路一规划。规划没有编制和批准的,原则上不得审批非公路标志的设置。

非公路标志设置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温州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设置详规》的要求,其规划范围内公益性户外广告的数量不得低于户外商业广告的20%。

第八条 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的规划审定、许可由省公路管理局负责。温州市级公路管理机构受省公路管理局的委托,负责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的规划初审、许可代受理现场勘查和监督管理。

高速公路连接线、普通国省道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的规划审定、许可由温州市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受温州市级公路管理机构的委托,负责本县域内高速公路连接线、普通国省道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的规划编制、现场勘查和监督管理。

县乡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的规划编制、许可以及实施和维护的监

—2—

督管理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

第九条 非公路标志作为公共资源,其使用权的出让应当在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

非收费公路非公路标志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一部分,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范畴。普通国省道公路及县乡道公路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非公路标志资源的经营管理,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有偿出让,并与中标人签订非公路标志公共资源使用合同,合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收取,统一上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用于公路养护、路政管理。

收费公路非公路标志由市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由收费公路经营者负责经营。市级公路管理机构联合收费公路经营者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有偿出让非公路标志。其中,市级公路管理机构与中标人签订非公路标志公共资源使用合同;收费公路经营者与中标人签订收费公路经营者资产使用合同。合同期限原则上均不超过5年。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占收入总额的50%,由市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收取,统一上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用于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收费公路经营者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由收费公路经营负责收入占收入总额的50%,由收费公路经营者负责收取。

第十条 申请设置非公路标志,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含主要理由、地点(公路名称、桩号);非公路标牌的尺寸、结构、载面面积、形状、颜色、标志内容、施工期限与设置期限等;

(二)效果图,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牌体设计图;

(三)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

(四)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施工方案;

(五)营业执照、广告经营许可证或相关证明(申请指路牌、地名牌、厂(店)名牌等小型非公路标牌提供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

—3—

相关证明;申请广告牌应提供广告营业执照、广告经营许可证;申请公益性宣传牌为符合条件的政府或部门);

(六)提供维护、自检制度;

(七)要求延续许可的,附加提供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牌体安全鉴定意见;

(八)涉及收费公路的,申请人应当事先征求收费公路经营者的意见;

(九)处置险情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十)委托办理的,需提供委托书。

第十一条 非公路标志应当在取得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规定的时间内设置;逾期未设置的,行政许可决定自行失效。

第十二条 经批准设置的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属临时性设施,设置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如遇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需要,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必须无条件自行拆除。

第十三条 经批准设置的非公路标志在设置有效期内,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进行审验。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在审验到期前30日内向公路管理机构申请延续许可。公路管理机构审验后,认为不合格的,应责令非公路标志设置者限期整改、拆除;合格的,应在做好安全评估确保非公路标志安全的前提下续办手续,并按规定程序予以管理。

第三章 非公路标志的设置标准

第十四条 公路及公路沿线下列区域禁止设置非公路标志:

(一)公路路肩、隧道洞口上方和跨线桥等设施上严禁设置霓虹灯、电子显示牌(LED)、橱窗、灯箱等非公路标志。

(二)公路两侧公路用地范围以外的区域。

(三)公路上不得设置跨越公路的门楼或商业性龙门架。高速公路主线(含匝道)上严禁设置跨越公路的任何非公路标志龙门架。

—4—

(四)可能遮挡公路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视距和监控探头的区域。

(五)公路交通标志、可变情报板、防撞护栏、隔离墩、防眩设施、隔离栅和照明设施等公路附属设施不得附着设置非公路标志。

(六)法律、法规和非公路标志设置规划禁止设置非公路标志的区域。

第十五条 非公路标志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施工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满足抗震、防雷、防腐等要求,其基础和上部结构应具有承受12级台风的强度。

第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设置的非公路标志的材料、颜色、外廓尺寸、结构安装、灯光亮度、照明方向、设置地点、间隔距离等应当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非公路标志的设置和维护规范以及温州非公路标志设置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 非公路标志维护

第十七条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保证所设置的非公路标志安全、美观,对其设置的非公路标志的安全性负全责,并对其负有检查、保养、更新的责任。

第十八条 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定期对非公路标志的锈蚀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去锈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设施结构安全。

非公路标志设置者负责定期对非公路标志的幅面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污损、褶皱、老化褪色的幅面。

第十九条 在台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灾害性天气过后应当及时检查非公路标志的安全状况。

第二十条 非公路标志发生损坏、倾覆等妨碍公路通行或者影响安全情形的,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者清除。

第二十一条 公路管理机构通知修复非公路标志的,非公路标志设

—5—

置者应当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予以修复。

第二十二条 非公路标志版面空置时,非公路标志设置者应当及时发布公益内容。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定人员负责非公路标志档案管理工作,并按“分线、分类、及时”的要求建档。

第二十四条 公路管理机构要加强巡查,对于歪斜、破残的非公路标志,应责令非公路标志设置者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未经公路管理机构批准而擅自设置的非公路标志,公路管理机构应责令非公路标志设置者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公路用地的含义:

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1米范围的土地。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6—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1〕54号)

中国 山西门户网站发布日期:2011年08月05日

【字体:大 中 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1〕5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围绕近百个县城(指85个县城及11个县级市)和100个重点镇,建设特色宜居城镇(以下简称“双百”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现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型跨越,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加快大县城建设,开展百镇建设工程,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把100个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

(二)工作目标。围绕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战略布局,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

度,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

在各县、市人民政府推荐的基础上,省人民政府确定100个镇作为重点镇,每年从中选取20个左右重点镇作为示范,集中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按照市政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科学规范、经济适用的市政公用设施,用5年时间把全省100个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口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镇,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深化完善县域城镇(村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开展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建设试点。围绕“大县城”建设,加快制订县城“十二五”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2011年要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规划编制和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工作。积极开展城市设计,指导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提升景观风貌设计水平,塑造城镇特色和品位。

纳入“百镇建设工程”的重点镇,要在深化完善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百镇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因地制宜,抓紧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要把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创建特色宜居示范城镇的依据和考核内容,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和计划,重点突出“五建设两整治”,即通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中心街市、居住社区等五项建设,镇区景观风貌和环境卫生两项整治,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向重点镇集聚。重点镇政府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规划管理人员,有条件的镇要建立规划师把关制度,及时指导重点地段、重点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保障规划实施,体现地域特色。2011年8月底前,完成今年确定的21个示范镇(名单附后)近期建设规划。

(二)加快“大县城”建设

1.以县为单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各县要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域为单元、县城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做强做大县城,通过大县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具有发展潜力的县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区,综合考虑新区的区位、资源、交通、环境、生态等因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县城新区,把新区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提升县城的聚焦力和凝聚力。围绕扩容提质大行动搞好县城旧区综合整治,以“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对其旧区进行综合整治,整饰建筑外观、整治广告牌匾、清理乱搭乱建;对县城主干道、广场、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塑造,形成亮点。

3.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县城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设施建设,实现“三个县县有”和“四个达标”的目标,即

县县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集中供热和生态文化公园,城镇燃气、供水、污水处理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达到国家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县城整体功能,使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十二五”末,建成区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的县城达到40个;绝大部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三)开展百镇建设

1.实施五项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市政标准新建或改造镇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市政设施向周边村庄延伸,统筹镇村发展。实现镇区道路全部硬化,配套建设排水管渠、路灯和交通标志等。建设标准自来水厂,建立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天然气、煤层气等气源,加强供气管网建设,提高燃气普及率。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农贸市场、商业服务等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乡村的能力,提升小城镇功能。三是公园绿地建设。做好环镇绿化带建设,有效隔离工业区和生活区,减少工业污染;结合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形成镇区小游园,营造良好公共活动空间;做好庭院绿化,实现驻地企业、机关单位、居民小区、居民小院全部绿化。鼓励种植乡土树种,降低维护成本,见缝插绿,体现生态化。四是中心街市建设。通过改造现有商业街市,或在新区结合居民小区建设新的街市,打造适合小城镇小尺度的商业步行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服务周边人群。五是居住社区建设。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镇村居民点布局,鼓励分散居住的居民以其宅基地置换镇区集中的居住用地,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新建居民小区的规划布局、建筑立面、屋顶、色彩等应体现小城镇地域特色,并按城市居住小区标准配建绿地、建筑小品等,创建一批宜居社区。

2.开展两项整治,塑造特色小城镇。一是景观风貌整治。研究提炼能反映当地建筑风格的建筑符号,对重点街道或中心街市的建筑外立面进行综合整治;对商业橱窗、门面牌匾、广告灯箱等户外设施进行规范,做到统一协调;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或附属物,清理占道经营;塑造富有特色的城镇小品,形成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和观赏性的城镇人文景观,丰富城镇内涵;对乡镇企业的围墙、大门进行美化改造,体现企业文化,展现现代企业形象。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洁大行动,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设置足量的垃圾箱和清运设施,建立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规划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规范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驶及行人的交通行为。通过采取全面整治、分片区整治、重点地段整治等多种推进方式,塑造体现乡土特色、和谐统一的小城镇整体形象。“十二五”末,建成区人口规模5-10万人的重点镇发展到5个,3-5万人的重点镇发展到11 个,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将制定“双百”建设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对各市进行考核评价。各市人民政府也要将“双百”建设纳入对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县(市、区)及镇人民政府要制订“双百”建设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形成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抓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对省人民政府每年确定的20个左右示范重点镇,补助每镇2000万元,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涉及小城镇发展的示范选择、政策试点和资金支持应当优先安排于重点镇。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要向重点镇倾斜,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资金和项目对重点镇优先予以安排。地方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小城镇规划编制资金投入。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加强重点镇镇级财政建设;新增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及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的支出外,主要用于重点镇发展。搞好发达乡镇体制改革试点,对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

(三)强化培训学习。加强县城和重点镇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规划建设管理业务培训,在2010年组织城镇化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加强小城镇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总结经验。各县要抓紧制订“双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建设重点。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要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附件:2011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名单附件

附件

2011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名单

(21个)

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

太原市古交市马兰镇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

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

阳泉市盂县南娄镇

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

长治市长治县苏店镇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

朔州市怀仁县金沙滩镇

朔州市平鲁区凤凰城镇

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

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

运城市闻喜县东镇

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

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

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

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

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

吕梁市孝义市梧桐镇

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镇

方案 通知

第五篇: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神池县城市供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规范供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供热单位和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城市规划区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单位、个人和热用户,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以下简称供热),是指在本办法规定区域内由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热源单位,是指为供热单位提供热能的单位。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通过签订供热特许经营协议或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供热经营权,利用热源单位提供或者自行生产的热能从事供热经营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热用户(以下简称用户),是指消费供热单位热能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冬季采暖是本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热事业是直接关系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用事业。本办法所称的热是具有公用服务性的特殊商品。

供热实行统一规划、政府许可、市场选择、用户主体、企业负责、部门监管、群众监督、依法办事的原则。供热运行以保障安全、规范服务、促进节能环保、优化资源配置为基本要求,县政府建立并完善供热能源保障、采暖救助、应急处置等安全供热保障体系。

第五条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县供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供热行政管理,对城区供热工作实行直接监管。

县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物价、税务、国土、环保、房管、质监、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和服务工作。

城区内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商业)单位、驻神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部门和辖区内供热的相关工作。

各部门要加强对供热事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供热科学管理水平,保证供热质量。

第六条 供热规划建设,要按照环保、节约和可再生能源优先、其他供热方式为补充的原则,积极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对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的供热技术和项目给予支持,对在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供热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供热管理部门编制县本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列入规划的供热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规划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提出规划条件时,涉及热源设施建设的,应当征求供热管理部门的意见,划出供热建设用地。

编制供热专项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重点发展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供热方式。

县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县本级城市供热近期建设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供热专项规划。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办理批准手续。

第九条 城市供热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根据热源建设情况,贯彻因地制宜、广开热源、合理布局的建设原则,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向供热管理部门提出用热申请并落实热源。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按照落实的热源制定供热方案并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批。经过批准的供热方案不得随意变更。

供热工程竣工后,应当组织供热单位参加专项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对城市“棚户区”和属于建成区范围的“城中村”,要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对供热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城市供热水平。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并经供热管理部门同意。

供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并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供热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建设、质监、环保、供热管理等有关部门对供热工程及其设备、设施进行验收,并于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供热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本县应当优化配置热源设施,在城市供热管网、区域供热站管网供热能力范围内,不再新建集中供热热源设施,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除外。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新增供热面积且加入集中供热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属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专项组成部分,征收标准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确定。

既有建筑进行供热配套改造的工程建设费,由自愿要求配套改造的用户与供热企业在配套费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 供热企业接收新用户加入集中供热、区域供热,必须安装分户控制、分户计量装置,实行计量收费。

第十五条 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设计安装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实行计量收费。分户控制供热采暖系统的费用列入房屋建造成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设计图纸严格审查,不符合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供暖系统设计要求的,责令其限期达到要求。

对已经加入集中供热、区域供热未实现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既有居住建筑的供热计量,要限期进行改造。改造工作由供热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具体由供热单位负责实施,改造费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筹集。

供热单位负责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选型、购置和安装,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产权单位承担;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均不得自行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自行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不得批准投入使用,集中供热单位不得供热。

供热计量装置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安装 使用。供热计量装置在保修期内,按照产品质量法规定由生产企业负责维修更换;保修期外,由供热单位负责维修更换,费用列入供热成本。

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选用、安装、使用和维护的具体办法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 供热市场准入与退出

第十六条 城市集中供热按照国家、县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规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区域供热,实行审批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特许经营权、未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批不得经营供热,财政不给予任何形式的补贴。

供热单位未经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业、歇业。供热单位未经供热管理部门准许,登记注册的法人代表、股东、主要负责人、单位住址、注册资本等不得变更。

用热单位自己供热或选择没有经营资格的他方提供供热服务的,发生任何纠纷全部自行解决。

第十七条 供热单位是供热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树立“质量至上、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

第十八条 热源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签定供热合同。热源单位应当按设计规模、设计参数和供热单位适时提出的要求向供热单位提供确保供热质量的热量。

第十九条 集中供热特许经营者的选择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

申请经营区域供热的单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

(二)具备建设单位或者产权单位提供的热源及供热设施、设备的建设审批手续和委托管理手续;

(三)具有相应从业资格的供热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

(四)具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五)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供热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六)没有擅自停热或者弃管记录;

(七)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 新成立或者变更法定代表人的供热单位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不得为已记入弃管记录和责令退出供热经营的供热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股东。

第二十一条 供热单位的司炉、维修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二十二条 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供热单位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二)对供热单位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

(三)受理用户对供热单位的投诉;

(四)在发生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时,组织符合条件的供热单位临时接管供热经营项目;

(五)对供热单位建立诚信考核档案,采取巡检、抽查等方式对供热单位进行检查和考核,记录考核结果,并于每供热期开始前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省有关规定及城市供热专项规划,依法经营、自负盈亏,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供热单位生产、供应计划;

(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安全生产;

(四)为用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五)接受供热管理部门对供热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六)依法缴纳有关税金和费用;

(七)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供热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检修,保证设施完好、安全;

(八)县人民政府依法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四条 供热单位拟退出供热市场,停止经营的供热项目的,应当在供热期开始120日前向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退出供热市场申请,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停止供热经营。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超过期限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同意。

第二十五条 供热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用户可以依法与供热单位解除供热合同。

(一)擅自转让、出租供热经营项目的;

(二)擅自将运行的主要供热设施变卖的;

(三)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的;

(四)擅自对供热区域推迟供热、提前停热、中途停热的;

(五)擅自转让、移交、接管供热设施、供热区域的;

(六)对供热设施不履行养护、维修和更新改造义务的;

(七)供热质量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

(八)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停止经营活动的其他行为。对供热单位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的供热项目,供热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供热管理应急预案组织其他供热单位临时接管。

对于用户与供热单位依法解除供热合同的,用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选择供热企业。

供热单位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弃管供热的资产由县人民政府依法处置。

第二十六条 用户与供热单位依法解除供热合同的,应当在合同中确定:

(一)合同终止的时间和原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或途径。

(二)供热单位将属于供热服务场地腾出的时间。

(三)产权是用户的供热设施交由用户新选择的供热企业使用。

(四)埋设地下的供热管网产权是用户的交用户,经营者建设的管网经认定符合规划且可以满足供热需求的应当评估后由新进入的供热企业按评估价接收。

第四章 供热与用热管理

第二十七条 供热单位新建、接收供热站(点)或接纳用户入网,必须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下简称合同)

合同文本应当使用规范的示范文本。

合同是供用热双方收缴热费、投诉维权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拒签。供用热双方有一方未履行义务的,另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未签订书面合同,供热单位已经向用户供热一个以上供暖期的,视为用户与供热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合同关系。发生纠纷按照统一规范的示范合同处理。

用户更名的,应当在办理用户更名手续前,与供热单位结清热费。

第二十八条 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比照供热单位与用户之间的规范进行。

供热单位、热源单位应当保证供热设施正常运行。因设备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供热的,需停热8小时以上的,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并通知热用户,同时报告供热管理部门,并在规定时间内恢复正常供热。

第二十九条 本县居民生活供暖期间为:当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20日。因特殊情况,县人民政府可以调整供暖期。未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供热单位不得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

第三十条 按面积收费的居民热用户居室及客厅温度应当保持在18±2℃。安装供热设施的方厅(卫生间、厨房、用户自行改造后的厅、阳台)温度达到16℃(±2℃)标准。

按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提供的热量应当达到本条规定的温度。非居民热用户的室内温度执行国家规范标准或者由供用热双方在供热合同中约定。

第三十一条 由于供热单位原因造成停热48小时以上未达到本办法规定室内温度标准的,应当按本办法五十七条规定给用户退还热费。

第三十二条 室外温度低于《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因其它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能正常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及时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当建立承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十四条 已经正常开始采暖的用户不得自行停暖。实行分户供热的用户申请停止供热的,应当在本供热期开始30日前向供热单位提出申请,供热单位应于接到申请后10日内形成书面答复意见。对不同意停止供热的,应当说明理由。

停止用热的用户,应当向供热单位交纳基本热费,基本热费即供热计量收费的基本热价。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请停止用热:

(一)非分户供热用户;

(二)新建建筑在供热设施保修期内(二个供热期);

(三)其他可能危害相邻用户用热安全和室内公共设施安全运行的。

第三十五条 未经供热单位书面同意,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连接或者隔断供热设施;

(二)改动供热设施,影响供热质量;

(三)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

(四)改变热用途;

(五)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

(六)改变供热采暖方式。

用户违反前款规定或者损害供热设施,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 用户未按照规定交纳热费或者有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行为,导致其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温度或者合同约定温度的,供热单位不承担责任。给其他用户和供热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用户盗用供热系统热水或者由于室内装修影响正常检修和擅自改动室内供热设施,给供热单位和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政府建立并完善供热保障机制,保障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用户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用热需求。

县供热主管部门建立供热风险防范机制及供热突发事件应 急机制,防范供热风险,保证供热安全。

县人民政府设置应对供热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保障供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第五章 价格与热费管理

第三十八条 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协助相关部门分别核定各种供热方式的实际城市供热价格,提出城市热力销售价格执行意见。

实行政府定价而调整热力销售价格时,应当由县价格主管部门履行成本监审,公布热费价格组成,组织召开听证会,按规定程序审批。城市热力销售价格在条件成熟的单位或区域应当推行政府指导价,由供热单位和用户协议定价。

第三十九条 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应当实行热计量收费。

未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暂时按照面积收费,面积一般以房产证为准,如住户改变颁发房产证时的状况(如封包阴阳台)或差异较大,供用热单位可共同实际勘测,并以实际勘测结果为准。

按面积收费的热用户单层空间高度超过3.3米以上部分加收超高热耗费。每增高30厘米,加收热费的10%,增高小于30厘米一律按30厘米收取,单层空间超过6米的,按建筑面积的2倍收取,6米以上每增高30厘米,加收热费的10%。

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热费按照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计收,具体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供热单位按面积预交全额热费,待供热期结束后,按实际计量 情况结算热费,多退少补。需退还热费的,应当在供热期结束后一个月内退还给用户。

未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供热单位全额交纳热费。

用户逾期未交纳热费的,供热单位可以向用户发出催交通知书,用户自收到催交通知书满15日仍未交纳的,已实行分户控制的,供热单位可以限热或者停止供热;对于尚未实行分户控制的,未缴纳采暖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在无法切断热源的情况下,实际为其提供用热的,用户应按规定标准缴纳热费。供热单位应当在10日内将限热或者停止供热情况报供热管理部门备案。

用户拒不交纳热费的,应当按日支付千分之三以内的违约金,供热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一条 供热单位向签订供用热合同的热用户收费。空闲房的热费向产权人收取。新建房屋未交付购房人使用前的热费,由建设单位交纳;租赁房屋的热费,由房屋所有人交纳;承租公有住房的,热费由房屋承租人交纳。居民住宅小区收费由物业管理服务单位负责,足额向供热单位缴纳热费后,供热单位应当支付0.5%—1%的服务报酬。

第四十二条 因不能及时调整热力销售价格,致使供热单位亏损的,在各种供热方式的实际供热价格内给予补贴。

第六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四十三条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不得超负荷运行。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应当建立供热设施巡检制度,对管理范 围内的供热设施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

供热单位发现用户供热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用户并督促用户尽快消除隐患。

第四十四条 城市供热设施地面及地下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挖坑、掘土、植树、打桩;

(三)爆破作业;

(四)堆放垃圾、杂物等;

(五)其他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书面同意,不得擅自改变、拆卸或者移动共用的供热管网和标志、井盖、阀门、仪表等设施。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供热企业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确需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的,应当提前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并落实替代热源设施,保障用户的用热权益。

任何工程建设施工应当保证供热设施安全。因施工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由施工单位负责修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四十七条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每年在停热期内,对产权属于自己的供热设备进行检修,对供热设施进行疏通、清洗、除锈以及维修养护,保障供热设施安全运行。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对供热单位的管理和设施设备维护检修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十八条 供热单位和产权人应当增加对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维护的资金投入,并使城市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与城市县政公用设施管网规划建设相协调。供热单位的改造维修费用应当进入供热成本,产权人的改造维修费用自行解决。产权人如委托供热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的应当支付维护管理费,标准由双方协议确定。

热用户使用的采暖系统应当符合供热技术规范,并做好日常巡查、维护和检修工作,防止跑、冒、滴、漏。居民用户应当对其室内供热设施履行保护义务。居民用户室内供热设施的维修、养护、清洗、除锈可以委托供热单位实施,供热单位可以合理收费。

供热单位不得以用户室内装修遮挡散热器、改动室内供热设施为由,拒绝为居民用户维修、养护室内供热设施。

在供热工程保修期内的更新、改造、维修和养护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供热工程保修期满后,建设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签订供热工程交接协议书。供热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尚未解决的,建设单位应当继续履行保修责任。

第四十九条 地板辐射采暖方式用户自室内分水器起供热设施(包括室内隐蔽工程)的维修和养护由用户负责。用户可以委托供热单位实施,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室内隐蔽工程部分供热设施损坏给相邻用户造成损失的,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责任。属于供热设施质量原因的,房屋所有权人有权向责任方追偿。

第五十条 供热单位检查、维修供热设施时,应当事先告知 用户,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供热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时,应当佩带统一标志,文明服务。

第五十一条 城市供热设施发生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时,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可以先行组织施工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应当允许施工单位后期补办有关占、挖道审批手续。抢修结束后,应当立即将所占场地恢复原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拒绝抢修供热设施或者按照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改造供热设施。

第五十二条 用户室内发生故障,确实危及公共安全,在情况紧急条件下,用户不能及时赶赴抢修现场的,供热单位应当会同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和供热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入室抢修。抢修后,现场四方负责人应当在抢修单上签字,并共同做好用户相关财产的安全保障工作。因抢修人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供热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用户室内装修遮挡供热设施影响维修、抢修的,用户应当拆除,不得拒绝。用户未拆除的,由供热单位拆除,损失由用户承担。

第七章 供热质量管理

第五十三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供热管理部门、供热单位应当加强供热质量管理,设立和公开供热投诉服务电话,建立用户投诉网站,实行24小时人员值班。

第五十四条 热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供热质量考核制度,对供热单位的供热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供热质量考核办法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由供热管理部 门组织实施。

第五十五条 在采暖期开始后的10日内,供热单位接到供热质量投诉的,应当在接到投诉后的5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在采暖期的其他时间,应当在接到投诉后的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第五十六条 对按面积收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应当建立用户室内温度定期抽样测温制度,测温记录应当有用户签字。

检测居民室内温度时,应当以居民卧室、客厅门进深二分之一处距地面一点四米高点为检测点进行检测。

非居民用户的室内温度及其检测方法,由供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居民用户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最低温度的,用户可以告知供热单位。供热单位自被告知之时起10小时内进行现场测温。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没有异议的,对测温时间和结果应当共同签字确认。由供热单位原因造成的供热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采取改进措施,自告知时起48小时仍未达到温度标准的,未实行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告知之日起折算日标准热费退还用户。

第五十七条 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有异议的,居民用户可以向供热管理部门投诉。供热管理部门应当自用户投诉之时起24小时内采取现场免费测量的方式,确定室内温度。由于供热单位原因未达到供热标准的,供热管理部门应当责令供热单位采取改正措施,自用户投诉之时起48小时未能改正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接到用户告知之日按照本条第三款规定向用户退还热费。

居室温度室温低于16℃,高于14℃(含14℃)的,按日退还 用户日标准热费的50%;室温低于14℃的,按日退还用户日标准热费的100%。属于热源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先行赔付,再向热源单位追偿。退还热费总额=日标准热费×室内温度不达标天数×室内温度不达标退还热费比例

日标准热费=用户应交纳热费总额÷供热期天数

非居民用户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第五十八条 供热管理部门使用的测温器具应当为具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标识的测温器具。

供热管理部门现场测量温度的,应当将测量的时间、地点、用户名称、设施状况、检测器具编号、检测人员、在场人员等信息记录清晰、完整。记录凭证应为三联形式,由供热管理部门、用户、供热单位各自留存。

第五十九条 建立供热质量保证金制度。供热单位应当于供热期前按照下列标准向供热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存入供热质量保证金:

(一)实际供热面积不足5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3%;

(二)实际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不足1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2%;

(三)实际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不足5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1%;

(四)实际供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 为应收热费总额的0.5%。

供热质量保证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由供热管理部门监督使用。

供热质量保证金扣缴后,供热单位应当在30日内补齐。

第六十条 因供热单位责任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由供热管理部门在供热质量保证金中抵扣,直接向用户支付:

(一)停热超过48小时,对用户不予退赔的;

(二)温度不达标,对用户不予退赔的;

(三)弃烧、弃管的;

(四)擅自转让、出租供热经营项目的;

(五)擅自对供热区域推迟供热、提前停热、中途停热的;

(六)擅自移交、接管供热设施、供热区域的。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

(一)未按照供热主管部门批准的供热方案进行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逾期不改正的,予以拆除,并处按照相关法规罚款。

(二)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供热工程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供热工程合同造价10%至15%的罚款。

(三)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责令停止安装或者拆除,逾期不改正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拆除,并处以全 部工程造价10%至15%的罚款。

(四)各类工程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因施工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除按照实际损失赔偿外,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二条 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照供热专项规划确定的管网布局和供热方案,擅自为建设单位接入供热管网的,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办法规定,拒不与用户签订合同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供热设施超负荷运行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停热8小时以上未及时通知用户的,处以5千元罚款;供热设施发生故障,未立即组织抢修恢复供热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规定或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抢修,导致未按合同约定提供足够的热量造成热用户室温不达标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供热单位应退还热用户热费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给供热单位造成损失的,热源单位应当给予供热单位赔偿,赔偿金额按计费面积实际损失计算。

第六十三条 用户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 以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六项规定,擅自改变供热采暖方式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由用户负责赔偿;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盗用供热系统热水的,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改正、补救措施;逾期未改正、补救的,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对个人处以5百元以上1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 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监察部门查处并追究行政责任:

(一)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擅自变更经批准的供热专项规划的;

(二)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批准建 设供热工程项目的;

(三)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挪用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的;

(四)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投诉不及时受理,或者发现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五)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擅自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建设工程予以验收备案的;

(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检测供热计量产品,增加供热单位负担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冬季供热开始起施行。

下载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公路沿线非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