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康之路上的平度
小康之路上的平度 青岛平度市南京路小学
读了《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这本书,我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心中那份信仰,克服困难,迈进幸福的今天,我想到了我们伟大家乡平度的中国梦,想到了平度的的小康变化。
平度地处青岛郊区最北面,幅员辽阔。它的北面有大泽山脉环抱,就像一个天然的大屏障;东面有小沽河河系贯穿南北,那银带似的河流养育着平度勤劳的人民,青山绿水从东北两面环绕着整个平度向西南两面无限伸展,形成了西南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优质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片肥沃的土地,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大泽山葡萄甘甜醇香色泽鲜艳,更享有‘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的盛名;旧店苹果、云山大樱桃、明村西瓜、马家沟芹菜、蟠桃大姜等等也都远近闻名。茶山风景区山清水秀、绿树葱郁,可以与崂山北九水相媲美;云山观、康王坟、文王山、天柱山魏碑见证着平度悠久的历史,目睹着平度的发展之路。
现在的平度每天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家家外企落地生根星罗棋布,这皆源于平度人民心中有理想,行动上有追求,紧跟习总书记指出的‚实现中国梦‛这盏启明星,大胆创新,奋力拼搏,在小康路上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崛起的平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城市化妆师的巧手匠心将植物园打扮的靓丽无比。茶余饭后人们踏着现河边的石板小路,衬着习习的晚风,漫步于植物园这座天然大氧吧。回归幸福的宁静。
山美水美人更美,平安梦幸福梦中国梦。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现在起顺承前辈的精神,努力学习,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将来家乡发展,为民族繁荣的中国梦添砖献瓦吧!
第二篇:小康路上桥头堡
——记峦庄镇元潭村党支部
元潭村位于峦庄镇正南方向4公里处,辖12个村民小组228户860人,现有耕地54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该村山高沟深,地域狭长,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该村支部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3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当中,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高寒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村。元潭村党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桥头堡。
强班子,提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支部书记张治业的一句口头禅。他始终把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和提高党员及村干部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为了规范党员和村干部的言行,村支部讨论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13种,坚持以规制范,以范制行,做到执行制度不走样。他们要求党员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干部和党员大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寻找差距,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对评议出不称职的干部由支部进行诫勉谈话,交流思想,使其在短期内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对评议出不合格的党员,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和党员给予表彰奖励,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科技示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支部一班人想方设法,多方筹资,2003年投资7万元建起了全镇一流的“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从而提高了班子素质,使班子工作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一个班子的好坏,主要在于班长。张治业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时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今年3月的一天午后,元潭村一处山头上突然冒起一团浓烟,似乎是山林着火。接到报告的元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治业,此时正在为刚刚去世的父亲办丧事。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的张治业毫不犹豫,立刻拿起镰刀带领给自己家里帮忙的群众向冒烟的山头冲去……其实,这是一个群众在烧地边草,并没有起火,不过是虚惊一场。在对这位群众批评教育结束后,大家才发现,张支书头上还戴着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这样一个事事冲在前面的好书记,全体党员都在发奋拼搏,尽心尽力。
抓机遇,兴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99年元潭村支部换届后,新当选的支书张治业面对面对百年不遇的98年7.9水灾留下的满目创痍,面对尚有一半人口未脱离温饱线的状况,狠下决心,鼓足干劲,决定大打一场脱贫致富翻身仗。村两委根据本村村情,认真讨论,并因地制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本村三年发展规划。针对该村牧草丰富、富余劳力多的优势,制定了“内抓养殖、外强劳务”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千百万产业富民工程和双百活动的开展,积极结合两示范和旗帜工程的实施,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促进当年增收。特别是中央两个“1号文件”出台后,支委一班人信心更足了,决心以此为契机,反复宣传“1号文件”精神,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的肚皮子、钱袋子都能鼓起来。在养殖方面,以科技为主导,以管理增效益,村支部多次聘请农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指导,举办讲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促进农民增加了收入。村支部还不断探索“协会+支部”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成立了产业发展协会。今年,产业协会叩门招商,与丹凤客商陈建民签定了60亩土地租赁种植红豆杉协议,成为全镇在产业发展当中的一处样板和亮点。截止2004年底,全村羊存栏500只,年出栏300只,种植药材200亩,劳务输出260人次,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8元。
排民忧,解民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元潭村党支部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支部工作的核心工作,始终把“体民心、合民意”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
根据本村自然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实际,村支部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村上找关系,领导协调,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延伸高压线路3公里,改造低压线路4公里;2003年,县国土局在村上投资22万元完成了60亩蛤蟆嘴土地复垦工程,为群众新增耕地60亩修复河堤1200米,防洪加固工程200米;2003年,在县扶贫局的支持下,修建安沟口平板五孔桥,跨度40米,彻底解决了两片6个组群众400多人及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2004,修复改造村组公路8公里。2005年,在组织部及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元潭高寒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项并实施,春季至今,已修建架通安沟8米跨度的石拱便民桥,桥头引线120米,填方加宽工程230方,修复粉刷元潭大桥,改变十多年半边无栏杆、安全设施差的状况,改线放宽学校桥头250米加固工程,完成了公路沙石化铺修,修建小安沟、瓦屋场、红岩、大屋场、阳坡5组80多户400多人的饮水工程,正在筹划建设村2层3间130平方的村卫生室楼房。
“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近年来,村支部抓住省统战部联村包扶机遇,积极争取外来投资,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投资10万元的福慧蔡委培小学正式建成,新建教学楼房2层18间,并于2004年建成砖木结构校舍7间。近年来,学校的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器材室等一应具全,新增教学设备十余种,整修操场,配备体育器材十余种。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改善学习环境,精心培育栋梁之才,使元潭教育事业再上台阶。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村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不等不靠,率先在本村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经过支部扩大会议讨论、村民大会通过,对本村中低产田和五荒地集中连片实施造林种草,坚决实行封滩禁牧政策,坚持走造林、退耕、管护同步发展的路子。历年来累计退耕还林500亩,荒地造林400亩,林草覆盖率达到70%,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村上拉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拉通了自来水,群众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小流域治理工程正在进行,旱涝保丰收的日子即将到来;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康建设业绩日渐凸现。元潭村群众,正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昂首阔步于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
第三篇:支教路上小康梦
支教路上小康梦
——记支教老师余彩霞的扶贫事迹
白崖山寨,青峰入云,小河流水,潺潺有韵。2016年9月,一位毅然放弃了县城里的美好生活的年轻女教师,来到了贫穷落后被大山围绕的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她便是余彩霞老师。初到学校,放眼望去,“青山学校遥相望,似有千言默无语。”看到这落后的面貌,一下子怔住了,与城里的繁华街市,花园式的校园相比,这里似乎还停留在二十世纪里。她一遍遍告诫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在他心底一个梦想便悄然萌生:“一定要像一颗小草一样,为这贫瘠的土地增添一片绿色;要用知识这把利剑将贫穷斩断,让山里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知识改变命运
余老师深深地知道,只有用知识的武装山里孩子们的大脑,最终才能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学校没有图书室,班里孩子除了语、数、外等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外,再没有其他课外书。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书读怎能改变这些渴望知识的山区娃的命运。想到这里,余老师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奉献给了学生,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 为学生买了很多书,把自己的办公室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课余时间,余老师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他们有的站着读,有的坐着读,有的蹲着读,有的独自沉浸在书香四溢的书页中,有的则是两三个合捧一本书读。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读书的样子,余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运用知识改变学生贫困命运的人。
二、建立贫困档案
这个学期,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余老师没少跑路。她一家又一家地登门拜访,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一做好笔录,为贫困生一一建档立卡,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享受国家的助学补助。
在这次调查摸底工作中,余老师了解到班上有一个叫李彪的孩子,他父母离异,该生有爷爷奶奶看护,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能熬到腊月二十几才有几天时间回家陪家人过年,奶奶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里家外由年迈的爷爷一肩承担。但懂事的李彪每天放学回家总会帮爷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对爷爷奶奶非常的孝顺。被学校评为“美德少年”。就这样的一个家庭,村里却没有给他家建立扶贫档案。余老师了解情况后,一面帮该生家庭写报告,详细说明该生家庭实际情况,一面又找人,又托关系,到村里找村支书理论,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村里终于答应为该生建立扶贫档案。
她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关心穷人的人。
三、亦师亦母情深
自从来到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后,余老师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每个星期只有礼拜天有时间回家陪自己的孩子。回来时总不忘为山里的孩子带几本书和一些零食,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时学校工作忙,星期天也不曾回去。
又一次家里的小孩发高烧,在电话里哭着喊着要妈妈,可余老师只是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从她黯然神伤的泪光里,我们感到一个做母亲的酸楚和无奈。要是班里有学生生病了,她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乡卫生院,陪在孩子身边,为他忙前忙后,又是嘘寒问暖,又是端水买药,就像一个母亲一样。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穿着破旧,一看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叫李玲。孩子穿得不好,可学习却很努力。余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利用周末回县城的机会,到商店买了一斤毛线,然后一针一线的织了起来。常常夜不能寐时,便欣然坐起,织起了毛衣。大约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毛衣终于织成了。一天中午,余老师把李玲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为她穿上,看上去是那样的合身,是那样的漂亮,是那样的温暖。还塞了张纸条,纸条上这样写道:“希望你好好学习,发挥你的语文特长,尽全力补上数学,要让童年不留遗憾,万物懒为首,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希望这件毛衣能给你带来一些温暖。”李玲同学看后,深深向余老师鞠了一个躬,两滴清泪不由得掉了下来,地上清晰地印着两个感激的泪痕。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为了学生,却忘记了自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支教之路,山高水长。余老师用自己爱心,为山区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温暖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陪他们一起幸福地走过春夏秋冬。
第四篇:小康路上利农人
(音乐起)这是济南市一个“村改居”的小社区,占地不足百亩;这又是一个大社区,拥有净资产过2亿元,年集体纯收入突破了2000万元的企业集团。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利农社区特有的和谐、文明的发展路径。
小康路上历农人
——记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利农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郭杰
【解说】山大路被称作济南的“中关村”。每天这里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科苑大厦、数码港等大大小小几百家公司在这里落户,成为济南市最专业的科技市场。利农社区就位于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上。
2009年7月8日对于利农社区来说是个好日子,因为社区居委会搬迁了新址,并举行了简单的挂牌仪式,但与众不同的是,利农社区搬迁出了原来正规的写字楼,搬到了面积和位置不如原来的地方。小小的搬迁显示出了利农人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利农庄的变迁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改革开放之初,利农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典型“农”字号小村庄,占地仅有200多亩,人口300多户。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1986年利农庄“进城”了。“农转非”后,失去土地的利农人已不能再靠种菜谋生,于是他们尝试着兴办过十多家村办企业,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村办企业污染大、管理落后、生产效益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企业的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利农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说】1989年,带领利农人风风雨雨创业十多年的老书记李英山将再创业的担子压给了有见识、思路宽、懂经营、会管理、为人正直厚道一位叫郭杰的年轻人肩上。郭杰没有辜负老书记和乡亲们的重托,他在上任之初就表现出了敢为人先的性格和勇气。
他审时度势,调整思路,做出了一个大胆抉择,关停所有村办企业,发挥近郊优势,腾笼换业,由大办村办企业,改行搞现代物业管理,让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杰:班子党委让我干支部书记,当时压力非常大,因为原来作为老支书带领我们利农生意正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时期,突然换我干书记心里没数。所以觉得担子非常重,当时我就从心里就想,只能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认认真真地贯彻上级精神,使利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
【解说】这一举措得到了居民的支持,面对工人下岗、企业关闭,利农的居民没有抱怨,相反自愿筹资800多万元帮助企业改造,再加上公司投入的700万元,从社区拥有的基本资源入手,分别建起了商业区和写字楼,开始经营现代物业管理。1992年为解决自身土地不足的问题,郭杰决定筹资500多万元,在港沟镇购置土地180多亩,建立自己的工业园区,进行厂房出租。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郭杰这一超前举动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采访】居民张相贵:所谓的压力在哪里呢,究竟你买了,咱说是赢是输啊。你投上这个钱,将来有(挣)回的可能吧?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杰:实际上也提心吊胆的,你买地本身咱是种地的,咱作为济南市边上,咱地都没了再跑出去这么远。当时上港沟去,济王公路还没二次修,第一次修通济王公路,那个路到那里得40分钟。买了后能不能有效益,建起厂房来,能不能干好啊?也提心吊胆。
居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土地购买后,虽然有几家客户洽谈,但是终因各种原因没有谈成。土地闲置了两年多。这两年里,郭杰顶住各种压力,他四处奔波,跑门路找关系,寻找客户。郭杰坚信,工业园一定会发挥它的效益。这种自信和执着一直支撑着他,直到有一天,济南市外经贸局给他带来了好消息。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郭杰:介绍昭和塑料,来济南寻找厂房。正好看咱这块地方相中了,当时来的时候下午5点多来的和市里领导吃饭,吃完饭一听说咱有厂房,非要晚上就去厂房,晚上连电都没有怎么去啊,拿手电筒去看的,一看厂房人家相中了。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的顺利,继昭和塑料后,豪特太阳能等企业又先后入驻。现在昭和塑料已经成为济南市15家大型的外资企业之一,豪特太阳能也成为国家著名企业集团。工业园的成功运作给利农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增加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赢得了全体居民对两委干部的信任。
【采访】昭和塑料企业负责人 川内康弘:刚来的时候啊,当时济南正处于一个发展起步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在此期间成大集团给我们大力配合和协助,包括和政府关系的沟通,成大集团给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正由于他们的协助和帮助,我们企业才走到今天。
“诚心诚意办实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郭杰的人生信条。多年来,郭杰忙于居委会各项事务,奔波于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由于多年来的辛苦操劳,他的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吃药打针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带病上路,但是郭杰对此毫不在乎。2005年郭杰前往深圳考察项目,由于劳累过度,到了深圳,就得了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杰:医院讲就是感冒了,感冒了以后,因为原来我得过脑出血,那时候是特别害怕,害怕在那要是脑出血了,肯定就很危险了,结果一看不是那个病,是得急性肺炎了,得肺炎也没那个先兆。那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住了院以后,去了人之后下了病危通知书。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副书记 居委会副主任 李金忠:回来之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在家休养,郭书记急切地要求上班,这件事对我来说我比较受感动,对整个领导班子,对整个工作地进行,对整个领导班子地团结,对整个利农庄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和促进发展作用。
“工作务实,眼光敏锐”这是利农的居民送给郭杰的评价。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时期的村官,只有高中毕业的郭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把别人吃饭应酬的时间,用在了看书学习上,先后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和清华大学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班的学习。在他的带动下居两委班子学习气氛浓厚,两委班子五人中有三人取得了MBA学位证书。
【采访】济南市历城区利农社区党委副书记 居委会副主任 李金忠:他带动整个班子特别是在学习中,利农处在比较繁华区,这就要求支部班子要提高素质,不但政治素质,还有管理知识,并不是说书架上摆上几本书装样子,学习对提高自己,适应新形势发展有很大帮助。【解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居两委的务实作风吸引了广大投资者,金马大厦、科技长廊、科苑大厦相继入住,这些让利农拥有高档写字楼达7万多平方米。现如今利农社区已经成为了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年纯收入突破2000万元的企业集团。1997年,社区投资7000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昔日的利农村真正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社区,居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0平方米,成为全市标准最高,双证齐全的第一家旧村改造的成功典范。
【采访】利农社区居民:尤其是经过近二十年,变化特别大,旧村改造一座座高楼,竖起来了。
【采访】利农社区居民:最早的都是土坯的草房,(后来)盖了十几栋楼,居民都分到楼房了,这环境绿化地挺好的,生活更没说的了。
【采访】利农社区居民:(变化)翻天覆地,没法比,工资拿到1000多块钱,那个时候一退休才56块钱。
【解说】经过不断发展,利农的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惠及到了每一位利农人的身上。早在1992年社区就为集体企业的职工办理了职工医疗保险,并实行60岁以上社区老人50%至70%的级别报销制度,实现了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去年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启动后,他们又追加了市级报销剩余费用50%的报销比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利农社区的居民还享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每位退休的职工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社区还为5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组织老年人每年免费外出参观、旅游,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社区还赠送蛋糕和200元的礼金。
【采访】利农社区居民:
今年80周岁,今天我挺高兴的,这些领导照顾地挺好的,今年还给的油,都挺好的,给的钱,还买个蛋糕。
利农的各项福利政策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这里的居民像是进了“保险柜”。现如今,利农社区成为了真正的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区。
【采访】利农社区办公室主任 王怀玲:
给这些老年居民提供保障,也减轻公司及居民的负担,整个居委会拿钱给这些老年人加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医院才报50%,对这个保障还差点,我们两委研究,不报的那部分拿回来,居委会再给报销50%。日常常感冒了,平时吃点小药,不需要住院,这一块按每个月退休工资的3%,给他们打到银行卡上,作为日常医疗补助。
(音乐起)科学发展民为本,一片丹心写赤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在利农社区党委班子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带领下,取得了一项项骄人的成绩,书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连续多年来,利农社区被评为省文明社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利农社区党委书记郭杰荣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采访】山大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李福刚:利农这一个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务实的班集体,特别是在郭杰这个班长的带领下,带出来了一个好班子,带出来了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在致富的路子上闯出来了一种利农模式。现在已经达到小康,他们向着更富裕的层面,在努力做着工作,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利农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能展现给大家一个更好的局面。
字幕:现如今,利农社区在原有成大集团的基础上,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利农社区的居民将成为股东,利农社区居民的生活将越过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
20010.10
第五篇:选调生路上之
选调生路上之“七要”
作者不详
来源:【选调生博客群-选调生考试】
出母校五邑大学的校门,已经九年。九年来,我从乡镇的最基层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许多坎坷,也收获了很多欢乐。现在我可以对我至爱的母校说,感谢您给予我的一切,您是我心中永远的骄傲;我也可以对自己说,我为自己当初选择作为一个选调生而自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会继续走好我的路。
回首走过的九年,今天也算是有了一些成绩,如果要我细说其中的经历,那可是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现在,我就简单地根据我的工作经历,和以有着九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选调生的身份,从以下的“七个要”谈一些我个人工作的体会和感悟,希望能给后来者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一个“要”,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支撑着人生道路的始终。当初大学毕业时,我有两个工作选择,一个是珠三角国有企业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作,另一个是作为选调生要到偏远艰苦的乡镇工作。第一选择对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父母也希望我能在珠三角的国有企业工作。终究,我还是说服了父母选择了作为一个选调生,因为那时我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回到家乡梅州贡献自己的力量,到艰苦的基层去。基层虽然艰苦,但更能锻炼一个人能力,更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基层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有着广阔的空间,在梅州这片热土上有着我人生的理想。但同时基层也是艰苦的,工资低,工作辛苦,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常面对许多迷茫和遇到一些挫折,然而,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信念,让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第二个“要”,是要从基层做起。选调生,就是要到最基层的地方磨练,不仅是选调生,从事其他的工作也一样,最好是从基层做起。正如我上面所述,基层虽然艰苦,但更能锻炼一个人能力,基层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具有更有广阔的空间。在基层里,更能直接接触到群众,也有更多实际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去面对。在基层里,也更能熟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我刚到乡镇的时候,感慨万分,虽然自己是一个那时还比较“稀罕”的有着本科学历的大学生,而处理起许多事情来,甚至还不如有着多年基层经验却只有初中学历的同事。于是,我下定决心,要从最小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即使很小的事情也要向同事学习,相信自己通过学习以后一定能超过他们。刚开始我只是一个最一般的党政办干部,我是那样做的,现在,我当上了镇党委书记,我也常提醒刚从学校毕业工作的干部说,基层是能锻炼人的地方,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艰苦的基层就是一块砺石,把有志向的人磨得更加锋利。
第三个“要”,是要有“野心”。说要从基层做起,那是因为基层能学到很多东西,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但是,千万不要满足于现状,在基层里,要有把基层工作做到最好的“野心”;有把基层作为基础,向上发展的“野心”;也要有追求一个能发挥自己能力更广阔空间的“野心”。广告词中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野心,就是所谓的“上进心”,一个没有上进心只求安于现状的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做出什么成绩。我从最开始镇党政办干部,九年时间里,做过党政办副主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镇长,一直到现在镇党委书记,正是因为我有着那颗永远不满足现状的“野心”。如果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满足于党政办干部,或者党委委员,我想我大概也只能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原地踏步。当然,现在我依然“野心勃勃”。
第四个“要”,是要一颗勇敢的心。在基层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也会遇到许多突发情况,或者接到一个似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时候,我只有一句话——无论怎样的挑战,都勇敢地去面对。举一个例子,在我做党委副书记时,恰逢国家进行殡葬改革,在农村,个别群众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偷偷埋葬尸体,有些还顽固抵抗政府,我就曾经带着手枪进到深山老林里面对着那些群众,把已经埋在地里的尸体挖出来送去火化。要知道,那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事情,做这些事情,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是绝对做不了的。而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自己没做过,感觉自己又似乎做不了的事情时,不要害怕,尽管大胆地接下来,领导叫你做,你就肯定能做,不能做就向同事请教。没有做不了的事情,只有不敢做的事情。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就经常做些没有任何经验的事情,但我还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把这工作做得很好。一个想做大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是一个勇敢的人。
第五个“要”,是要脚踏实地做事情。刚开始走上乡镇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说,在乡镇工作,一定要“少说话,多做事”,我刚作为普通的干部时正是这样做的。无论是领导交代的事情,还是同事叫我帮忙的,我都认真地去做,并且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有时候,我还主动找事情做,把做事情看成是锻炼自己和向大家展现自己的机会。当自己把那些小小的事情脚踏实地做好后,以后的某个时候,领导一定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做。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赏识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而是喜欢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认认真真做的人。
第六个“要”,是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人们说,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的创造的。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不会只把眼光局限于眼前,要抓住一切机会来提高自己,表现自己。刚到基层,可能做的都是些非常琐碎的工作,例如打字,搬东西,整理档案等工作我都曾经做过,开始的时候自己内心里也有些不舒服,难道自己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就做这些杂事么?很快,我就想通了。打字,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打一些文件,这是我学习文件撰写的机会;而搬东西、整理档案这些事情,做好了,是向领导表明,即使再小的事情我也可以把它做好,树立自己脚踏实地工作的形象。领导交代的每一个任务其实也是重要的机会,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展现自己的机会,命运的转折往往就是在于一两个机会里。这些机会转瞬即逝,抓住了,人生就可能有很大改变;没有,就永远错过,而自己大概也只能原地踏步,空叹命运。
第七个“要”,是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说基层是一块砺石,能锻炼人,也能把一个人许多特质磨掉。但是,我想,再怎么磨,都不要把一些东西磨掉。比如,在内心深处向善的心、正直的心、感恩的心,这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没有了这些东西就不是真正的人,也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正的为人民做事情,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官场里,经常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时候,我们就不要失去那颗“赤子之心”,不要失去善良的心、正直的心和感恩的心。
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九年的“老选调生”的肺腑之言,我只希望用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给后来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一些启发,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和错路。路,终归要自己走,生活,也要自己去感知,而我,在以后的道路上也还需要去努力探索。
感谢我至爱的母校五邑大学,希望母校的未来更加美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师弟师妹。“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无论是还在母校正在学习着的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弟师妹们,你们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祝福你们!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选调生之家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bbs,原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