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时间:2019-05-14 16:1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第一篇:“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对于“费改税”,目前人们有种种理解。在经济学领域,理解或说法不同本是常事。但是,如果理解上的差异仅仅是由于概念之争或字义之争,而且,这种争论又妨碍了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判断,那就有些因小失大了。

我认为,相对而言,当前最需要去做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不在于纠缠“费改税”的概念本身是否确切或使用这个概念是否适当,而是脱出字面的局限,深入到它的核心内容:“费改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政府收费应还其本来意义

作为一种政府收入形式,收费与税收当然有所不同。收费的取得,要以交换或直接提供服务为基础。税收的征收,则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故而,在政府的收入体系中,后者属于主角,是基本财源:前者扮演配角,起补充或辅助作用。但是,不管怎样,配角也是必要的。起补充或辅助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收费本身有什么不好。

然而,以政府收费的内涵和外延为标准,对照一下现存我国的政府收费,就会发现,目前我们称之为政府收费的项目,其大量的,不在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之列。

第一,在现存的政府收费中,既有单纯凭借政府的政治权力征收,并未在征收的同时伴之以服务,因而属于名为费实为税的项目;也有既不必要亦不合理、没有任何征收依据的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第二,现存的政府收费项目的相当部分,并未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甚至未经过上一级政府的批准。而是由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行发文,在各自职权所能覆盖的领域,巧立名目,按需而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收费项目既不合法,也不规范。

第三,现存的政府收费收入,基本不纳入预算,而是作为自收自支的财源,或归入预算外收入,或进入制度外收入,直接装入各部门、各地区的小金库。因而不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系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且开支范围随意性很大的收入。

显而易见,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将两者区别开来,在区别的基础上,讨论“费改税”的对象问题。

“费改税”,当然不是要将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事实上,在我国,即使是改革之前的年代,政府收费的形式,如规费,一直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对于它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改为征税。可以纳入“费改税”的视野范围的,只能是现存的政府收费中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不相符的部分,即名为费实为税以及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其实,深入一步看,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的不相符,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它的实质。事情表现在名为费实为税以及乱收费上,问题的根源则存在于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之中。人们所反感、所厌恶、所极力加以改变的,并不在于收费本身,而是通过收费所表现出来的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

比如,政府收费浪潮的兴起,最初尽管是由于政府规范性的收入渠道不畅以至收不抵支,但其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根本的原因,是收费所实行的自收自支、不列预算的管理办法。既然能够自收自支,收费项目的多与少和收费规模的大与小,同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挂上了钩,特别是同有关人的个人利益搭上了桥,收费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利益驱动。既然能够不列预算,来自收费收入的支出去向可以脱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些不便公开亦无法公开的开支项目,便找到了在预算内无法安排的资金来源,各种腐败行为也就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温床。到这时,收费便走上了一条“越收越多,越多越好”的膨胀之路。[!--empirenews.page--] 再如,国有企业的困难显然与其负担沉重有关。注意一下国有企业负担的构成,便会发现,在其中,除了规范性的税收之外,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非规范性的收费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且,从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征收,既无固定章法,又似乎永无止境。政府部门,每新办一件事情,每增加一项职能,几乎都要启动收费之轮,都要向企业伸手要钱。诸如节日摆花费、亮灯费、禁烟牌费、驱赶叫化子费、精神文明知识大赛培训费、树木打药费、排放雨水河道清淤费、河道维修排水费、环卫设施费、修垃圾站费、门前三包责任书镜框工本费、旧人防工程拆除补偿费等五花八门的政府收费项目,并非只有某个地区征收。放眼全国,政府部门摊在企业身上的收费项目,肯定不是以几

十、几百来计算的。

又如,在农民那里,所谓“三提五统”(即村级三项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乡镇五项统筹:办学经费、计划生育费、优抚和五保户供养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的基本特点,是一事一费,花钱者收钱。这样一种公共分配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增加农民负担的基因。既然干一件事收一种费,收入与支出直接挂钩,那么,随着农村公共事业范围的扩大,新的收费项目只能不断地派生出来。既然花钱者直接收钱,收多少便能够花多少,那么,随着乡(镇)村政府需要的日益增长,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和额度自然会层层加码,甚至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费改税”不过是为规范政府收入机制而须采取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着眼点应放在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上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费改税”的着眼点不应也不能放在将一部分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上。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才是“费改税”的真正动因和实质所在。如果不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只是就“费改税”论“费改税”,其结果,很可能像割韭菜那样,割下一茬——将一部分收费纳入税收轨道——后,由于其根——不规范的政府收入机制——尚在,新的一茬韭菜——乱收费项目——还会不断地生长出来。所以,只有牵住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牛鼻子,通过“费改税”将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转变为规范性的政府收入,才能占据打赢“费改税”这场战役的制高点。

那么,什么是或怎样才能算是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

依我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可以依循:

第一,以法制为基础。即是说,政府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便收多少。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收入,都必须先立法,后征收。

第二,全部政府收入进预算。政府预算的实质是透明度和公开化。它体现着立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收支行为的监督,并非简单地由哪一个部门管理或列入哪一类表格反映。也即是说,政府的收与支,必须全部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

第三,财政税务部门总揽政府收支。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口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不论是税收,还是收费,抑或其他别的什么形式的收入,都要由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管起来。即便出于工作便利的考虑,把某些特殊形式的收入,如关税、规费交由特定的政府职能部门收取,那至多也是一种“代收”、“代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切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供给之间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铲除“以权换钱、以权谋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empirenews.page--] 因此,我国目前这方面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在瞄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根本目标的同时,围绕“费改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既要积极——保证顺利出台和实施效果,又要稳妥——尽可能化解阻力,换取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篇: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2012年10月22日 11:27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8期 作者:张俐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经营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成功的经营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战略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创新五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创新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

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包括改变经营思想,调整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技巧等一系列措施,使组织内各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组合,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一、经营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对于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当代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总之,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间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企业必须广泛、综合、全面地创新,方可造成相对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长时期创业者利润,取得高于其他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1.积极推进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任何一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必须从管理者的观念入手,紧跟形势的变化,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观念创新包括人本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

(1)人本管理创新。经济信息化使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加快,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企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和才能发挥程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现代企业需要的则是更多的知关键词:经营管理,实质,创新 识型、复合型的人才。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现企业普遍存在一方面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这种局面不利于企业的成长。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职工与企业的“亲和度”,更要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为他们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和发展机会。要给员工一些“获利”的空间,把活劳动“资本化”。企业职工持股是人本管理的最新发展,职工持股使得地位、权利与经济利益的结合和统一,使员工个人利益、发展和企业利益、发展能融为一体。

(2)知识管理创新。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素质培养和发挥,使所有的人员都能极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随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积累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在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管理创新,必须依靠知识管理这一利器。

(3)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主要经营者,不是官员型的经营者,经营者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最后,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中国的家电企业、通信企业、IT企业,如TCL、夏新、康佳是从家电行业拓展到手机领域;联想从PC延伸到IT,再通过并购进入手机领域;桑达与飞利普,浪潮与LG,波导与西门子等等的合作,正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资金与资源的扩张及管理经验的复制,实现企业多元化的探索;通过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战略联盟,推动国际化扩张。所以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2.重视经营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现代企业竞争就是企业战略的较量。经营战略包括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确定的经营目的,为达到经营目的而制定的经营目标或方针,以及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分配或再分配的决策。

有句通俗的话讲:“做对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在制造每件产品时。从其本身来讲,没有什么挑剔的,工人很勤奋、努力、日加班,夜加点。非常辛苦。把事情做得很对,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再完美、价格再便宜,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照样堆积在仓库中,不见效益,这是将事情做对。反之,如果做对事情,则是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使产品的价位比较高,甚至还不很完美,开发出来的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战略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战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过去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是不同了。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所以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制定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企业进行战略创新时,应密切注意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市场的开拓等战略课题列入战略之中。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显战略。如:企业应吸收人才,应留住人才,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怎样吸收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一些可行的行动、计划、制度加以实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才战略。再如:众所周知的汽车刮雨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部件,但若在下雨这一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则可能成为关键的限定因素。可见战略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才显战略。

3.积极推进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正在趋向扁平化,原来承担上下级沟通联络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管理成本也较低,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反映速度。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保证最好、最快的信息迅速地在企业内传递,使员工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人,并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承担责任。

现在有很多企业,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使企业轻装上阵,精干起来。其次,要解决机制性、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转变与以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方面面。再次,建立新体制、新机制需要开发性的创造力;强化科技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活力,更需要创新意识。同时,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创新。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实现增长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性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认识。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智能化的装置设备,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计算机、互联网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快速、先进、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单位大量的繁杂业务,耗尽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当今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因此,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6.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来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重视、各方协同、机制的保证、典型推动和激励政策、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创新管理,从多方面来营造创新的氛围,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

比如,企业要实现从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到管理方法的创新,走出一条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市场占有率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各类人员除学习基本理论外,工程技术人员要以创造技法和发明方法为主,设计人员要以创造性设计为主,职工要以技法普及为主,管理人员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市场营销人员以经营谋略为主的不同工作性质作不同的安排和要求。同时,要形成创新力开发,必须解决运行机制问题,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才能成为有效的保证体系,使企业创新能力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调动企业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开展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要大力宣传总结在创新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推动和促进向其高层次发展。技术创新本质上应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所以应按政策和法律严格管理和保护。

三、创新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

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这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管理出效率。管理工作做得好,把一个单位的人、财、物三方面以最大程度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就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最大限度的工作。管理出效益。管理工作做得好,人、财、物使用得当,搭配合理,就能以尽可能少的开支为企业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能人尽其才,用兵如神,不但用尽可能少的人做好了工作,而且能使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善于管理的条件下,一些本来以为无用的、不能用的人也会被培养成栋梁之材。人视之如顽石,我视之为璞玉。这样,企业的人才就会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人才是企业之本。有了一支素质高、水平高、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再加上使用得当,企业就会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企业所依赖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要在瞬间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就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唯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才能做大、做强企业。

参考文献

1.谢燮正,夏海贤,杨凤林.企业创新能力开发.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彦宇.创新创业,再立新功.企业管理,2004(5)

3.施晓红.企业经营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水电十四局昆华建设有限公司)

第三篇: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经验

更新理念创新体制切实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增强地方财政实力,我市在几年前就开始对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年成立了市收费管理局,××年又将机构更名为非税收入管理局,××年又借《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的契机,积极探索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将全市所有非税收入实行统一征集、统一管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非税收入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非税收入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年均增长,××年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截止月底则达到万元。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不仅堵塞了乱收费的漏洞,而且缓解了预算的压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我市财政拮据,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我们经过几年努力,反复用过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平衡地方财政中所起的作用向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界定了非税收入管理范围、非税收入管理职责、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方式、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局以吉财非税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实行非税收入集中征收的通知》,对非税收入集中征收和委托征收操作流程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制定相关规范性的制度文件,搭建了管理非税收入的操作平台,使我市的非税收入管理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轨道。

(二)严格票据管理。票据是规范收费行为和强化资金管理的源头,是“治乱”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实行“一审查、两统一、一稽查”。“一审查”就是审查单位能否取得票据购领资格。在单位取得票据前,我们审查单位是否有收费权限和项目,是否有收费许可证,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二统一”一是统一票据使用种类,根据非税收入的性质,我们严格按照省厅票据管理规定出售票据,督促执收执罚单位根据收费项目正确使用票据种类,不乱开、不错开非税收入票据;二是统一票据管理,对不征税的非税收入项目,要求单位一律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由非税收入管理部门负责发放管理。“一稽查”就是非税收入管理部门对单位票据实行稽查年检制度,对单位票据的领购、使用、核销进行全过程的检查,防止问题的发生。

(三)改进征管方式。针对非税收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我们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由过去单一的委托执收执罚单位征收改为直接征收和委托征收相结合的征管方式。具体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设立非税收入征收大厅,把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开户银行引入大厅,采取直接征收的办法,按照“单位开单、财政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方式运作,实行由单位开具《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由缴款义务人持单到征收大厅财政窗口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然后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到银行窗口缴款,将《通知单》和《缴款书》的相关联退给缴款义务人回单位办理相关业务;二是对收费金额较小或需要上门征收的非税收入,实行委托单位直接征收的办法,即单位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手工票)直接收款,在小时之内将所收款项汇总并填具《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全额汇缴到非税收入结算账户;三是在收费业务量大且集中的市交警大队、市国土局、市房产局设立征收点,委托单位代开《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银行代收款。

三、统筹财力,综合管理,增强调控能力

政府按照“区别对待,适度调控”的原则,对非税收入进行统筹安排。一是对非税收入采取不同的管理类型,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对政府性基金(附加)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对事业性收费、其他非税收入和服务性收费纳入专户管理。二是建立政府统筹资金,对各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首先由市非税收入管理局于预算前,核定执收单位非税收入计划,然后按照实际征收的非税收入的不同比例提取统筹资金,即行政性收费按收入总额的统筹,事业性收费按收入总额的统筹,政府性基金按收入总额的统筹,其他非税收入按总额的统筹,同时对各执收单位超年初核定计划部分,政府实行统筹。

第四篇:我国政府各类收入

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简要分析与建议

一、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构成及管理现状

1.有关概念界定

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行政管理者和公共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取得的资金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包括各种税收、依法获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以及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或出售获得的资本性收入。

从收入形式来说,我国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其他收入;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政府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又分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从来源属性来说,政府收入又可分为公共权力收入、公共产权(资产、资源)收入、公共服务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政府各类收入的逻辑关系体现为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报告中公布的“财政收入”口径为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的种类比较多。目前已经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大致包括6大类:第一类是专项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国家留成油销售后上缴收入等等。第二类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第三类是罚没收入。第四类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五类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第六类是其他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此外,我国还存在较多的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预算体系,通过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或者在预算外专户进行管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财政收支统计体系是世界上运用最为广泛的政府收入统计体系,它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收入和赠与收入三大类。资本收入通常编制专门预算,经常性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但无论政府以哪种形式取得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即政府收入就是财政收入。我国由于特殊的体制转轨国情,目前还存在较大规模的预算外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政府职能、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不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或提取,通过财政专户或预算外专户管理的财政性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罚没、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其他预算外收入等。这些收入与预算内非税收入性质相同,都是通过政府行为征收的,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等特征。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否属财政收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一般应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或建立个人账户式以社会保障基金方式筹集。前者采取的税收形式与其他预算内收入一样,属于政府财政收入。后者由个人和单位各自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以个人账户方式保存,对其是否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国际上有不同处理办法。IMF认为凡是由政府部门征收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凡是由金融机构管理或代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不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我国社保基金,是政府经办机构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并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资金,按照IMF的划分方法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范围。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账户部分按其所有权性质,不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范围。

2.财政收入总量及增长变化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5613亿元,占88.9%,非税收入5691亿元,占11.1%。除上述纳入一般预算的财政收入外,我国还有其他政府性收入,主要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养路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4200亿元(不包括中央财政外汇经营基金收入15500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6934.37亿元),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6630亿元,社会保障基金8147亿元(按2006年决算数6789亿元增长20%推算),土地出让净收益为4182亿元(土地出让总价款收入11948亿元扣除补偿农民部分)。

2003年~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超过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近些年来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总体上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累积成果的正常释放,是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反映。同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速)也是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效益提高、物价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目前政府各类收入的使用管理状况

在财政一般预算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已单列基金预算管理,收入按规定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道路养护等;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发放养老金等;土地出让金已纳入地方政府预算,主要用于土地复垦、农田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财政专户管理。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最规范的形式,是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的主要资金来源;非税收入则大多专款专用,特别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很难统筹安排用于改善民生。一些地方非税收入偏多,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实际税负却较低,存在以费挤税的现象。

二、当前政府各类收入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结构尚不合理,税收之外的政府性收入较多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收入基本就相当于税收收入,税外收入很少。中国经济处于相对特殊的体制转轨进程中,政府预算外收入较为复杂,政府收入组成结构中税外收入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纳入财政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1.1%,还有更多在财政专户管理、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外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收入。

尽管经过多次清理、取消、消减,目前各类收费项目仍然为数不少,中央各部分涉及的收费项目仍多达几百项,有的地方收费项目更有上千种之多。据财政部门统计,2003年—2006年期间清理各种乱收费共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300亿元左右,但总的收费规模仍在不断增长,根据财政统计,我国纳入预算和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004年的5000~6000亿元上升到目前1万亿左右的规模。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要清理、整顿各种乱收费和不规范收费,但是情况总是此消彼长,老项目消失了,新的项目又出现了,企业和居民总是感觉自己到处在交费。2007年,有全国人大代表调查发现,北京一些企业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仍然多达200多项。仅个体工商管理费一项,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收入就超过200亿元。而根据有关调查,问题则更为严重,2004年,中国的工商、质监、城管、消防、交通等等政府部门年收费达9367.67亿元,加上检察院和法院所收的356亿元,共计高达9723.67亿元,这些收入绝大部分都没有进入财政预算,50%左右没有进入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我国政府性基金经过1997年(清理了217项),1998年(清理了147项)和2002年(清理了177项)三批大规模清理后,目前仍有26项,当前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

2.国家宏观税负不高,但企业实际综合负担并不轻

目前社会各界对财政增收十分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关心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问题,担心国家集中过多,个人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从国际上看,2006年,瑞典、挪威等高福利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超过50%;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比重较高,在40%以上;阿根廷、智利、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较低,在30%以下。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0.8%,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5%,处于较低水平。如将一些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资金考虑在内,调整为与国际大致相同的口径,初步估算,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性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30%左右,比0ECD国家平均低8个多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从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指标来看,我国企业的负担并不沉重。但从企业的实际支付的角度来看,其综合负担并不仅仅是税收,还有税外各种名目的收费、基金、附加,更有各种制度规范之外的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税外收费项目虽有所减少,但目前很多地区仍然存变相收费的问题,一些无法统计的非税征收的存在,给企业增加了不少负担。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不同,政府的职责范围特别是公民福利保障范围和程度各异,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财富分配中保持什么样的份额和比例才算科学合理,并没有统一公认的量化指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总的来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升,既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是成绩、是好事,不必过分担心,财政收入能力增强为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办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去办的大事,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财力基础。当然这一比重的变化趋势也要引起重视,需要结合新形势加强分析和研究,使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更加科学合理。

3.各类收入管理分割,统筹运用较差,综合预算管理不足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税收全部在预算内管理,通过改革,目前非税收入一部分也已经纳入预算管理,但仍有很大部分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将养路费、电力建设基金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预算外的非税收入包括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和基金;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的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租金性收入。此外,还有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经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制度外收入,比如制度外收费、制度外摊派、制度外罚没和单位“小金库”等。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各类政府收入管理分割,统筹运用较差,综合预算管理不足。从财政预算内来说,分为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基金预算是依照国家规定提取、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专款专用,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转下年继续使用,不能统筹运用;同时一般预算还有多项资金也设定了专门用途,如排污费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近年来各部门出于加强职能履行、事权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纷纷提出设立各种专项资金的需求,应该说这种趋势将可能进一步加剧财政资金运行管理分割的问题。

从预算外来说,我国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施多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自收自支、坐收坐支、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无疑是破坏了财政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致使综合预算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不利于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管理使用和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容易诱发各种违规和贪腐行为。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加大力度,继续清理各类不合理收费

总体上应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思路,逐步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少量必要规费为辅”的财政收入结构体系。本着“正税、清费、治乱”的基本原则,消减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基金,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特别是对于企业和个人反映强烈的乱收费,要下决心清理和整顿,并为完善税制创造条件。要着力建立约束非税收入过度扩张的有效控制机制。不经过相关法定程序,各级政府不得向非政府主体强制无偿征收任何费用和基金。对一些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和难以改税的政府性基金,经国务院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可继续征收,但要改革征管办法,完善各单位的经费管理方式,割断行政管理权与收费权、收费权与资金支配权的密切关系。要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不允许政府部门和机构在财政预算之外保留任何自有收入和资金,未经财政预算安排,不得自行分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积极创造条件,正税清费,逐步将一些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收费等,改为相应的税收,实行更规范的管理。

2.强化对各类收入规范的预算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收入管理,各种非税收入全部上交财政(国库),其所需要的开支由财政预算安排,不得坐收坐支。我国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调整与规范的客观要求,在近些年基本实现预算外资金规范性管理的基础上,将那些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分期分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实行统一分级管理,加强对预算决策的集中控制能力,使原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策权规范化并集中起来。要逐步将所有执收、执罚部门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预算收入,执收、执罚部门履行职能所需支出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切断执收、执罚部门组织收入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从体制上解决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3.优化税制,加强征管

在宏观税负稳定、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优化税制结构,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一是优化税制结构。与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时的条件相比,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财政收入形势较好,正是在宏观税负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制度的有利时机,建议实施“一增一减”:一方面加快研究开征物业税、环保税等,推进资源税制改革,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适当增加以生产要素和财产存量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收入,同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健全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使劳动力成本得到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抓紧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减少以流量为税基的税收收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减轻低收入者负担。通过统筹设计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安排,优化税制结构和国家与企业及个人间的分配关系,在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中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在税收征管上,要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加强税收征管,逐步规范内部管理,积极推进“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提高税收征收率。

4.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收入机制既是一种财政资金筹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调控机制,可以调节经济运行。完善收入机制就是要将政府收入置于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总体目标和发展大局的大背景之下,通过调整和优化收入结构,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篇:再论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01年以来,我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改革试点,我深深感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势在必行,出路在于创新。

一、问题仍然突出近些年,我省在非税收入管理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

府性基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推进反腐倡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不一,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单位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认识不清,把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有的把非税收入与“三乱”联系在一起,认为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有的认为非税收入毛多肉少,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花大力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在管理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单位既得利益,明“脱”暗“挂”现象较为普遍。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执收行为亟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主体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财政机关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部门专司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这种多方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分散了非税收入征管力量,增加了非税收入管理成本,造成了“收费养人”局面,更是形成编制人员膨胀的主要根源。同时,现行执收执罚行为主要存在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等问题。单位和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在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几乎都要过“交费关”,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协会,从而增加收费环节。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标准收费(罚款),甚至擅立收费(罚款)项目强行收费(罚款);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的不收,该罚的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难以统筹调剂。目前,对非税收入主要是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利益,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上传统的“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习惯势力影响,非税收入难以全额进入预算“笼子”;加之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上采取的是先非税后预算,这样,单位甚至财政机关相关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把非税收入基数编制过高,造成科学的部门预算夹带相当成份的人为因素,从而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

二、改革势在必行政府非税收入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代行政府职能的单位,凭借国家权力、所有权或政府信誉,依法取得的。具体讲,一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收费形式将部分具有明确受益主体的公共服务成本直接向受益者收取的收入;二是为了校正或制止具有外部负效应的行为,通过惩罚性收费和罚款等方式取得的收入;三是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所有权,通过资产(资源)收益的形式取得的收入。因此,从取得收入的依据上讲,这部分资金的取得无不以国家的公共权力或所有者权力为依据,凭借这些权力取得的收入当然属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等非税收入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财政收入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如在加拿大,非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8,占地方财政收入27.5;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以上的来自于非税收入。从我省来看,非税收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长,已成为我省财力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我省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我省非税收入总额为278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的1.4倍,为同期地方各项税收收入125.2亿元的1.8倍;从增幅来看,1998—2000年,我省非税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35、9.2、13.2,分别比同期各项税收增幅高10.6、4.7、6.5个百分点。

(一)非税收入管理改

下载“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论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己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01年以来,我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途径,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通过调查研究,进......

    吉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五篇范文

    《吉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7月9日省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省长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吉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

    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调研报告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以收费、基金、罚款、摊派、捐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是除税收以外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政府执行力在于恪守职责

    政府执行力在于恪守职责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执政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公信力,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两个根本的推动力在于信心和信任。因为,信心和信任往往如......

    政府采购规范材料

    国税开启“大采购”2.0时代 税务总局出台《国税系统政府采购工作规范2.0版》,新增采购前期和后期工作规范的内容 国家税务总局把“大采购”理念全面融入政府采购工作规范中,着......

    规范县委书记选任机制

    规范选任机制 提高县委书记执政能力 冯志峰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比较政治经济研究中心 江西南昌 330003) 摘 要:近年来,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各地在规范县委书记权力运......

    规范体制机制工作总结

    关于规范体制机制工作总结情况的报告 根据国家局关于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部署和要求,在管理局党组的领导下,公司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客户至上;服务社会,开拓创新”发展......

    浅谈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浅谈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柏海霞 摘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构建,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的。提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