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与择业
理想与择业
提
纲
1.称呼 2.自我介绍
开头: 1.引用“乡愁”
2.什么理想 什么是择业(运用比喻、排比)
中间:
1)一个信息:关于社会现实的信息
2)一个故事:现代青年的性格--------我行我素、眼高手低、作风漂浮,与社会的差距
3)结合自己的故事—-----打工的经历(备选)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设计: 1)确立目标 2)分析选择 3)建立知识体系 4)培养实践能力 5)机会的把握 4.总结:
一段优美鼓舞的话:对现实的肯定,对理想的期望。
结尾:
引用“乡愁” 演讲稿:
理想与择业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大家畅谈我的理想与择业。
我很喜欢《乡愁》这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理想,那是怎样的理想呢?那是如乡愁一样令人魂牵梦绕极力想去实现的理想。
如果把理想比作浩瀚的蓝天,那么择业就是翱翔在蓝天中的雄鹰;如果把理想比作一颗繁茂的大树;那么择业就是树上每一片嫩绿的树叶。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的驱赶下理想不再远大,不再苍绿„„
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400万,增量部分主要是本科生。2004年全国有94.5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2006年430万人毕业,比2005年净增75万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时指出:中国高校学生已经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世界平均水平是15%),已经名副其实迈进大众化时代。
1997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之后国家实行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其就业机制为“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原来大学生是紧俏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双方自愿选择。
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这就是如鞭子一样驱赶着大学生不敢奢谈理想奢望人生被迫就业的现实。就业的压力不在话下,不禁想起当年学习期间我看到的状况。
那时,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寒窗苦读,一举成名”的理想,因此对择业的期望也相当高。同学们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职,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一些学生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 的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有时我也曾出现期望与失落感的落差,也有只顾眼前利益、我行我素、眼高手低、作风漂浮的心理,这些心理在座的各位也许也曾有过。
外界的压力,求职者内心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同学们,还记得这句话吗?“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勇于面对的人,为了训练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寻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我们可以: 1)确立目标
首先要“定向”,此为“一定”。方向定错了,则南辕而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二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三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2)分析选择
现在用人单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交际的毕业生学着分析自己的选择,喜欢我所选择的,选择我所喜欢的。3)建立知识体系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羽毛长丰满了才能飞。学好本职专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很重要的一环。4)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从个人适应社会的角度而言,现代社会有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成为现代大学生适应竞争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
5)机会的把握
拥有理想并不代表着拥有成功,因为他只是告诉你,在那遥远的前方,有一个你无论如何都要到达的地方;拥有理想也并不意味着你会很快乐,因为人生大多数的幸福、快乐就围绕在你身边,而不是那个你寄托了梦想的遥远地方。并且当你踏上征程的时候,往往还要放弃很多近在身边的简单和快乐。那么你是否还要拥有理想,问问你的心。如果你依然执着的选择了这条远方的小路,那么祝贺你,你选择了和海燕一样,在大海上、在天空里、在雷电中飞翔!
最后我要说,认识现实并发奋去努力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于是你慢慢发现在你的努力下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慢慢靠近„„现实不再残酷,理想变得远大,那如乡愁一样令人魂牵梦绕极力想去实现的理想啊,就如那湾浅浅的海峡,回到了祖国大陆的怀抱!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择业与就业
同学们: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聚集在本班教室召开一次题为“创业,就业”的主题班会。我们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等到学有所成的那一天,我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社会前提下,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呢?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为将来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预祝本次班会取得成功!活动内容:
此次主题班会主题是学生应尽早开展职业规划设计,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就业早做准备。由班主任给大家上的第一堂短暂职业指导课,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开始对今后职业规划投入极大的热情。参加班会的同学就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择业、就业和创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各班气氛都十分活跃。班主任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后,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做了简要分析和介绍,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对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认识,有 的放矢地学习专业和有关职业方向的知识,并适时更新相关资讯,同时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创业。创业就业班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多方面提高自己,思想和行动一致,把这次班会的主题贯彻到实处。
时光荏苒,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渐行渐远。随着大三的到来,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即将开始新的征程,那我们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求职,就业。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1说到求职就业,这里有两个词,分别是就业与择业,大家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择业指人们以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作为基准来选择并获取职业和用人单位,就业指获得工作。
2同学们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理由是什么? 我认为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应该先就业再择业,理由如下: 先择业后就业首要考虑的是自身理想的实现,而先就业后择业则是现在社会上谋求独立,再去追求自我的理想
第一:从社会现状的角度出发,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只着眼于少数热门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而众多毕业生长时间没有工作,也必然会造成社会上的种种的负面影响。先就业后择业因为找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故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
第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早已年满十八岁的成人,应该有这份挑起家庭责任的担当,至少不能再增加家庭过的压力。由于现实情况的严峻,先择业比先就业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加重家庭的负担。因此考虑到家庭的因素,我们应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能更有效缓解家庭压力的方式
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如何能对社会有真正理解和准备我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需要一专多能型人才。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都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懂得专业学习是职业生涯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学校为你提供的学习条件,打好文化基础,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尽可能多获得几张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保证自己的动手能力,手头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
2.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在企业中立足之本。职业道德的内涵很广泛。包括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负责,是一个职业人的先决条件。要有合作意识: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还要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以及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应该注意从一句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严格遵守纪律做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亲睐。
3、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要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观念和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成才、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创业的就业观。不要高不成,低不就,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
4、要锻炼和培养创业精神和成才意识。要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自己努力方向,坚定自己职业理想和成才信念。有些学生有“等、靠、要”的想法,应该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低起点开始,向高层次努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正逐渐被市场的价值规律所打破。受过良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将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人才。先择业必然会因为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而付出大量时间和心理上的成本。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首先寻求一份能使自身独立的职业,并在社会中成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在实践中重新探究自身的规划,在经济有保证和对社会认识成熟的前提下,再进行择业,追求自我的理想。这才是更稳妥更有效的路子。
二、务实自己,开拓进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多如牛毛,竞争激烈,求职眼高手低,用人机构挑三拣四,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各国失业率增加,许多大公司裁员)2 在学校求学期间,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每个学期都能拿奖学金,而是在大学期间你首先要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作好职业规划,记住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真理啊!!)将来靠什么谋生.并且一定要为这个远大目标树立一个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其次就是在谈恋爱的同时把学业修好,起码不要挂科~~~~~~,可能你所选的专业与你将来所从事的一生的事业毫无关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好是与你的远大目标相关联的, 3 如果你上述未作好,毕业即失业很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你可能在学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网吧,花前月下,和宿舍的床上.但是你仍然可以就业(看大门和清洁工同样也是属于就业,但我知道你绝对不去做一个“低贱”的工作.)4 就业后,自己可怜的薪水远不够花,你还要不停的跳来跳去(或者挑来挑去)(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没作好,这时你就很快面临一些烦恼了:我到底能干什么,我以后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5 如果解决了就业,(薪水尚可的话),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发展了(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恰好是你的规划.恭喜你!发展就靠你以后的工作表现了),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工作,你就得为以后远离这个工作作准备-----培养自己一种独立生存的能力(离开了这个工作我照样活的很好)---这种能力很重要!6 就业.择业之后就是事业了!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谁都不想为别人打工一辈子,当然,能作到这一步确实寥寥无几,不过只要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只要去拼搏奋斗,都会成功的!
三、爱岗敬业、1.乐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将是很快乐的事。喜欢某一职业是不是就叫乐业?
乐业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态度;其二是行为。在态度上,应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的热爱。而要想发自内心地去爱,就必须了解、理解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意义,使自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理念下,才可能在行动上不怕苦、不怕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去工作。(简述乐业事例)
2、故事展示:把职业当成事业
许多年前,日本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但她万万想不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这是谁也不愿干的活,更何况她是一个从未干过粗重活的细皮嫩肉的姑娘。开始,她一接触马桶就恶心得呕吐,但上司要求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她困惑、苦恼过,也哭过鼻子,但她一来就下决心,一定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马虎不得!这时,同单位一位前辈出现在她面前。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同时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鼓励的目光。姑娘目瞪口呆,如梦初醒,热泪盈眶。她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人!”果然,姑娘成了一名最出色的洗厕所的人,并从此踏上成功之路。几十年过去了,她最终成了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她就是野田圣子。结论:择业并不难,难的是敬业。一个恪尽职守、忠诚敬业的人,必然能成就事业的辉煌;否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挑精拣瘦,无所用心,把事业当成混饭吃的职业,最终将一事无成,平庸一生。
结论: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乐业、勤业、精业,三者相辅相成,乐业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是一种职业情感;勤业是爱岗敬业的保证,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精业是爱岗敬业的条件,是一种执着的完美的追求。
四、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处事公道、服务民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素养有遵纪守法、严谨自律、诚实厚道、勤业精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职业道德的养成,唯有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形象。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看到、听到的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职业形象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人的求职、社交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良好的职业形象对职业成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给予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当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知识能力满足无限的社会要求,可能的契机和途径是对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最好教育,好高骛远是行不通的。
(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③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四)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协调、完成
总结: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生存的根本之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品德。“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踏实做人,为学要严,为人要正,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篇:择业与就业
择业与就业
随着我们的即将毕业,择业与就业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人生的起点很重要,而毕业后就是我们人生真正的起点,面临着就业首先就要择业。
我觉得职业的选择尤为重要,就像人的小时候,不懂的很多,感兴趣的也很多,求知欲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但什么都坚持不了很长时间,最后就会变的一事无成。择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刚毕业的我们思想、行为都很单纯,只想着我要挣钱,我要买房、买车,我要混的比别人好,出人头地,当然,有目标是很好的,但对于刚毕业浮躁的我们来说,踏实、肯干才是最重要的。要摆正好自己位置,对于自身的特点有个正确的认识,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坚持!
择业观,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择业观的形成往往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经济收入,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经济收入往往职业选择的基础因素。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把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都喜欢高薪的职业。职业是以出劳动、获得报酬为主要形式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上的回报应该与所付出的劳动相适应,脱离这一点,片面的追求高的经济收入则会适得其反。
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职业生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个行业、哪个工作岗位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人们往往会偏爱这样的岗位和职业。有的人更是渴望“独闯江湖,建功立业”,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一因素是人们选择职业的较高因素。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优先位置,以事业为重,个人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人们选择职业的最高追求。对择业有了正确的定位后就是就业,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学的规划。因此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怎样才能更好的去择业与就业呢?这都是需要自己去规划好的自己规划好了就能更好的为自己择业和就业。的准备:
一、就业需要做好哪些思想准备(1)要有自学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自学适应社会,一方面要了解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了解改革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虽然他们对社,更多
以
理论知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表现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我觉得应该要有以下 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以使自己正确地选择就业目标,及时调整工作志愿。
(2)要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职业前应该首先认真想一想,你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长,你的各种素质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在你的素质、能力同现实可供选择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之间搭起一座或几座桥梁,使你择路而行。
(3)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毕业生步入社会前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并且要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改变那里的面貌做出一份贡献。
(4)正确理解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我们就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专业不对口使一些同学产生困惑。有些同学机械地用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与社会需求完全一致来理解专业对口,这显然是不妥的。应该看到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广泛兴起,有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有时会发出奇异的光彩,帮助你攻下仅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
(5)要有立大志、干小事的思想准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同学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一定要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远大的理想落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立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
二、在求职前应作好哪些书面材料准备
一般应准备三份书面材料:
(1)由学校(学生处或教务处)出具的毕业生推荐表,包括学校对该生的评价:品行、特长、体质、学习名次等。(2)成绩单,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3)自荐书,学生对自身的评述及求职的意向等。
三、在填写推荐表或自荐表时应注意的要点
推荐表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毕业生直接与用人单位面谈中的重要媒介之一,往往在推荐就业中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不可马虎。首先应注意字迹整洁,文句通顺。切忌涂抹,态度诚恳,实事求是;其次在内容上,简要写清自己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政治情况、来源地区及家庭地址等;第三,详细准确地写清所学专业和专业适应范围,并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在校表现和能力水平,既不夸张也不卑谦,最好能附上历年来的学习成绩及组织评语;第四,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如受过处分应主动说明原因。着重讲讲认识态度和改正决心,切不可隐瞒,主动讲明,说明你态度诚恳,能取得用人单位谅解和信任、不会影响就业。反之,通过档案了解到后,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不老实;第五,最后表达你想得到应聘的迫切心情,并表明态度自己今后的工作态度。
四、写好求职信的要点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程序
(1)了解政策。例如要知道毕业生就业有些什么规定,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有何规定,定向生如何就业等。
(2)收集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没有用人信息,择业则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多渠道的收集需求信息,并从中整理和筛选。(3)确定志愿。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志愿。
(4)双向选择。毕业生通过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5)签订协议。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后,毕业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书,规定有关的权力和义务。实际上到这一阶段,择业程序基本结束。
(6)报到上班。学校公布就业方案后,毕业生按就业方案在学校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第一次择业过程到此结束。
五、走出校门要忌些什么
(一)对待社会,要全面认识,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二)对待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忌自视清高,作茧自缚。
(三)以待经验,要虚心学习,忌狂妄自大,闭关自守。
(四)对待事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具有真才实学,忌华而不实,腹中空空,得过且过。
(五)对待前途,目标适当,信心十足,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忌无头苍蝇,或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六)对待冷遇,能屈能伸,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七)对待挫折,吃一堑长一智,淡泊洒脱,忌一蹶不振,自甘沉沦。
六、选择是怎么一回事 1.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
供需见面是指供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如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等,与需方:各用人单位,在一起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与用人单位也可相互直接联系,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而用人单位则向学校介绍本单位的情况、需要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协商落实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方案。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学校可向毕业生出具推荐函(信),毕业生则可通过多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直接面谈落实工作单位,确定单位后,毕业生和用有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形成就业方案。2.双向选择活动的形式
(1)集中、统一的双向选择洽谈会,在某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邀请各有关用人单位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择业范围、就业机会意愿及主观条件位的录用条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用人单位洽谈协商愿的基础上,签订就业协议。(2)用人单位分别到学校直接选拔录用毕业生。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条件要求,以及毕业生个人条件,用人单位见面洽谈,落实就业岗位。(3)校、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牵线搭桥。由学校根据征集、掌握的毕业生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情况,向用人单位推荐、介绍毕业生,向, ,对照用人单,在双方自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通经学校和地方毕业 在指定地点,公开选择、录用毕业生,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毕业生与 毕业生推荐介绍用人单位,经双方同意确认后列入就业方案。(4)毕业生自荐。毕业生根据学校公布或自己获得就业信息,持学校发给的推荐表及其他有效证件,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上门与用人单位洽谈,签订有效的就业录用协议。
(5)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信函往来落实就业单位。
择业与就业是如此的重要,我相信准备好了以上几点就应该可以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了。
第四篇:敬业与择业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是基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自主择业和人才流动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处理敬业与择业二者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有了社会分工,人类就有了择业意识。在剥削阶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择业范围是受着种种限制的,人们选择职业往往是迫于生计或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很自然地,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极大地压抑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的局限性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来越小,这样人们最终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机率也越来越高。按照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从容择业,各尽其能地为社会服务,那时候,就再也没有因职业不如意而懊恼的人了。
而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劳动仍然是人们的谋生手段而不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特点,包括兴趣、爱好、特长等等,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职业活动中的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所以“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就被确立为首要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它提倡敬业精神,鼓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最大的成绩。
但我们也不能把“敬业看绝对了,认为不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适合不适合自己,都要从一而终,终身只能从事这一种职业,才是恪守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这样理解太片面了。目前我国进行的用工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流动制度,和“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不相悖,限制人们择业的剥削制度既已消失,那种在职业问题上从一而终的思想也理应得以解放。可以说:人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在社会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角度,不仅是人们个性差异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首先,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差异既表现在总体水平优劣的差异上,更表现在人们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比如,有的人天生对音乐比较敏感,而另一个人可能对手工艺更感兴趣。这是人们择业意识的生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熏陶和培养,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从而构成了择业意识的心理基础。这时,人们就希望自己能从事更能显示自己才华的某种职业了。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剥削阶级时代留下来的种种职业偏见依然在当前的社会上存在着,加上当前各种职业的劳动报酬、劳动强度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社会分配并不公平,造成各种职业的社会性声誉不一。人们总是渴求从事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可以说,这是人们择业意识的社会基础。
由此可见,择业意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职业,从它的个人方面来讲,乐业与敬业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就能焕发出他极大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充分调动,就有可能在他的本职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下,其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的强项,好的成绩容易出,从而易于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从社会方面来讲,个人努力和创造客观上丰富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择业是理想化了的择业形式。
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流动制度,就是为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展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建立人才公平的竞争机制,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促使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说明“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人才流动之间的关系了。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起码要求,只有做到前者,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好的成绩。后者是为了找到更适合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找到自己最佳期的切入点,从而最终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既不反对就业前对职业的选择,也不反对就业后,在不妨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职业的重新选择(即谓“跳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我们还要持鼓励的态度。但我们必须反对借口重新选择职业,把自己当前的职业责任置之脑后,敷衍塞责、心不在焉、粗枝大叶、潦草从事,从而贻误工作,给国家和集体带来损失,最终也毁了自己的前程,这种行为是对“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肆意践踏,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尽量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找出自己最佳的切入点,乐业必然敬业。已经从业的职工,如果确实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适合于自己,也不妨进行寻找最佳奉献点的探索,以求能不断地更新自我,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
当然,我们现在仅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尚不能保证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从容地选择职业。实际生活中,人们从事的职业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个人兴趣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树立起“一盘棋”观念,先国而后个人,自觉接受社会的选择。以极大的热情去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新的领域中去。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从小喜欢文学创作,但他却服从组织分配,从事科教电影片的拍摄工作。他从新培养自己的兴趣,并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科普工作中,多年的探索和磨砺,他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的社会也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大力表彰,还要对全体职工进行多方面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使敬业精神之花永开不败。同时,社会还要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等杠杆平衡职业声誉,公平社会机会和社会分配,真正地消除职业偏见。如此,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中华民族之腾飞,指日可待矣!
第五篇:择业与就业
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成为大学生压力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面对就业压力,采用应对方式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人职匹配的程度、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绩效。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个人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够认识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就业应对方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就业应对方式的合理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走向成熟。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预测编制了就业应对方式的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消极情绪应对方式以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利用此问卷调查了广州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以及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就业应对方式方面,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在人口学背景上未发现差异,消极情绪应对方式的显著差异存在于性别和专业、性别和居住、性别和经济的交互作用中;在择业效能感各维度的表现上,性别背景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方面差异显著,家庭居住背景及经济状况背景在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年级背景在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及学绩等方面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学绩效能感明显好于医学学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对就业应对方式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性别、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会不同。根据以上结论,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心理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女人多美丽 | 2009-11-07 15:32:1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近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就是高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商榷。
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为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一味地把毕业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10月10日《信息时报》)“先就业后择业”有一定的合理性。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加之毕业生社会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甚少,很难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求学期间已经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大学毕业生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应该说,客观因素让他们无暇考虑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能在某个岗位上服务多久。
同时,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这块“金字招牌”,也为学生的“饥不择食”推波助澜。学校逼“嫁”,使很多学生在并不清楚单位究竟适合不适合自己时,只能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 们可不想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据说学校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走向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也可谓用心良苦。
但们不能不看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形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
为跳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现象,它必然使用人单位感到伤心和失落,产生被欺骗和被玩弄的感觉,甚至会逼迫他们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自保护手段以约束求职者。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拒用应届毕业生”。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决不是好兆头。到头来,形成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之间“麻秆打狼---两头怕”,不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利益,也影响人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们经常谴责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确实用人单位存在滥用优势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也使用人单位吃一堑长一智,为防止再次受骗上当,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过于谨慎,矫枉过正。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与求职者的不良行为不无关系。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企业对一名员工进行一定时期的技术培养,并帮其办好落户等一切手续时,这名员工突然提出辞职,企业会怎么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大学生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另谋高就,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单位也不会小肚鸡肠,迁怒于求职者。但问题的关键是,大多数毕业生并非因为这个原因背叛单位,而是进入时就没有长期工作和服务的诚意。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华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这正是用人单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声称要达到去年大学生就业率73%以上的目标。尽管如此,还会有27%左右的学生无法及时找到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得到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级部门规定的就业率就完成了,至于大学生找得工作是否合适就不是大学老师们看重的了。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可以使他们从纯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开始自食其力。毕业后仍然花着父母的钱自己不挣钱,毕竟让许多大学生良心上过不去。
先就业后择业?
郭召良博士说,把目光紧紧盯在“就业”和“就业率”上面,这对学生本人没有一点好处。
首先,有的学生迫于生计压力,不管是否喜欢或者是否合适,可能会选择了一个“好工作”,但这个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他,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现在工作上干下去。比如,有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县的公务员考试,最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最后进入了县某机关部门工作。但是到机关以后,由于自己性格并不喜欢应酬,也不喜欢喝酒,但工作又要求她不得不应酬和喝酒。她感到工作就像受罪一样,但她又不能舍弃一个月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先就业后择业的结果就可能是 “干一辈子自己并不合适的工作”。
其次,有的学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在单位里边稍微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就跳槽。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不到一年就换了好几个工作。有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年内没有跳槽的毕业大约只有20%左右。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到了一个超市作销售工作,还来觉得超市工作时间长,就跳到某企业作市场运销工作,后来又发现作市场营销工作成天在外面奔波太辛苦,就跳到某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在办公室里边有发现同事关系不太处理得好,她又想换工作,但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换什么样的工作了。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却变成了一个不断逃避现有工作的借口。不断跳槽的结果是工作始终没法稳
定下来,始终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之中。
超越“找工作”
郭召良博士说,没有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先就业后择业”结果只能是“瞎就业”。们就业要“超越找工作”,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有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概念。
首先,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你只要找到工作,你的生活就不成问题。所以,大学生不要把眼睛紧紧盯在“谋生”“糊口”上面。要知道,没有多少学历的民工都能找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呢?关键的问题是 们大学生不愿意。
其次,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做一个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多次面临职业转换的情况。因此,大学毕业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有步骤地过程。们可以先从小处着眼,慢慢累计自己,然后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
郭博士说,“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形式上看来没有太差的差别,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们是在现有可供选择的情形中进行选择,他们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什么目标。“先择业后就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事前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地地方开始自己的职业,他们主动为下一次职业变动做准备,总是在自己准备好以后,变动自己的职业。
郭博士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根据这些方面情况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郭博士说,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过去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帮助你就愿意去做,而那些资待遇好职业过去可能会选择的工作你也可能会因为它对你的职业生涯没有帮助而放弃。
郭召良博士鼓励大学生说,“只要你的职业理想够高,你就不会怕起点够低。”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