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时间:2019-05-14 16:4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第一篇: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1997年6月26日)美国版小说及电影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0年6月23日)电影公映日期:2001年11月

电影全球票房排名:第3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1998年)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密室》(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0年12月22日)电影公映日期:2002年11月

电影全球票房排名:第8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1999年9月8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2001年6月22日)全球公映日期:2004年6月4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0年7月8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2001年12月31日)电影预计首映时间:2005年11月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2003年6月21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3年9月21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2003年9月29日)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2005年7月16日)

主要人物

英文原名 大陆译名 香港及台湾译名

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

Hermione Granger 赫敏·格兰杰 妙丽·格兰杰

Ron Weasley 罗恩·韦斯莱 荣恩·卫斯理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 石内卜教授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跩哥·马份

Albus Dumbledore 阿不思·邓布利多 阿不思·邓不利多校长

Minerva McGonagall 麦格教授 麦教授

Sirius Black 小天狼星·布莱克 天狼星·布莱克

Lord Voldemort(You-Know-Who)伏地魔(神秘人)佛地魔(那个人)Cho Chang 张秋 张秋

Remus J.Lupin 莱姆斯·卢平教授 路平教授

Dolores Jane Umbridge 多洛雷丝·简·乌姆里奇 恩不里居教授

Mad-Eye Moody 疯眼汉·穆迪 疯眼穆敌 Nymphadora Tonks 尼法朵拉·唐克斯 小仙女·东施

The Dementor 摄魂怪 催狂魔

Cornelius Fudge 康奈利·福吉 康尼留斯·夫子

Gilderoy Lockhart 吉德罗·洛哈特 吉德罗·洛哈

Myrtle 桃金娘 麦朵

Rita Skeeter 丽塔·基斯特 丽塔·史讥

小说新名词

The Invisibility Cloak 隐形衣

The Quidditch Match 魁地奇球赛

Diagon Alley 对角巷

Gringotts Yault 古灵阁(巫师银行)

The Devil's Snare 魔鬼网

Nimbus

光轮(系列扫帚)

The Chess game

巫师棋

Platform 9 3/4

9 3/4站台(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The Sorting Hat

分院帽

The Moving Stairs

会移动的台阶

第二篇: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

 1997年6月26日,哈一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发行,约20~30万字。1998年,哈二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发行,约20~30字。1999年8月,《哈里·波特》被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和美国新闻记者和作家协会确定为90年代最有争议的10部图书之一。1999年9月8日,哈三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发行,约20~30万字。2000年《哈利·波特》英文版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6月23日,彭倩文译《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月8,哈四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发行,40多万字。2000年8月,人文社正式购买了《哈利·波特》前三部的简体中文版版权,实际的翻译工作已在其前开始。2000年10月6日,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6日,曹苏玲、马爱农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6日,郑须弥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22日,彭倩文译《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1日,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6月22日,彭倩文译《哈利波特—阿玆卡班的逃犯》,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电影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公映,大陆译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香港及台湾译名为《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1年12月8日,彭倩文译《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电影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公映,大陆译名为《哈利·波特与密室》,香港及台湾译名为《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3年6月21日,中国首次加入《哈利·波特》全球首发活动,哈五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发行,约68余万字,译者于当日获得英文版后,开始翻译工作。2003年7月31日,活力吧哈利波特翻译论坛发出“关于本论坛《哈利.波特5》网络译文的公告”,承诺“在人文社推出正版前不会提供译文整理版,现有译文仅在论坛范围内供会员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2003年8月1日,活力吧一网友帖出“第五卷哈利波特和凤凰令”全文,所列出的译者达二十多人。

 2003年9月21日,马爱农、马爱新、蔡文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版本从翻译、编辑到发行只用了3个月,是该系列授权的几十个语种中最快的一个。2003年9月29日,皇冠编译组译《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月31日,网友javalorum在活力吧帖出自己用时半年译出的哈五。2004年6月4日,电影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公映,大陆译名为《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香港及台湾译名为《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2005年10月,马爱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马爱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与哈利波特的对话作文

“咚咚咚,咚咚咚”。星期天,我正坐在客厅里兴致勃勃地看着《哈利·波特》,遨游在j·k·罗琳带来的魔幻之中。忽然,一阵紧张急促的敲门声打乱了我的兴致。我极不耐烦地打开了门。

门外是一个大概十五六岁的男孩。“怎么长得好像哈利波特。”我这么漫不经心地想着。他把一本小册子塞到我手里,急迫地说:“你读读这个,读读。”“我不想买东西„„”我挥挥手,答道。“我不是在卖东西。不是在传教。你看看吧,这本册子很重要。”我好奇地接过练习本,细细读了起来。

书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我们学校里,每一个人,是的,我确定每一个人,都能驾驶车辆在天上飞行;大礼堂的天花板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云彩在学生们的头顶上不远飘荡;宽大的餐桌上能凭空出现美味佳肴;会说话的肖像需要学生说出口令才能通行;落地的东西可以自己回到你的手上,如果你执行对了程序的话„„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法”。

可是最近,我们有很多的魔法都失灵了,整个学校乱作了一团:云彩们到处乱窜,甚至跑到校外,走在人的旁边,把人们吓得魂飞魄散;有的学生开着车在天上游行时,车辆竟然失控了,学生被摔了下来;每天叫人们起床的猫头鹰也不叫了,只是在夜晚凄凉地哀号着„„学校里的教授们很着急,天天都集中起来开会讨论。原来都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

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时候,人们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现在,铀、钍、稀土等稀有物质早已不存在,地球已经不是几世纪前那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如今的地球到处都是焦土与沙漠,几乎没有一棵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也濒临灭绝,就连厚厚的大气层都被烟毒破坏掉了。我们研发的科技产品,都不能使用了。我惊讶地查阅着这几个世纪中地球的变化,竟然发现人类正做着不可思议、不可原谅的丑恶的事!从人口的猛速生长开始,就开始了他们的罪恶行为。人们无节制地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大厦,寻欢作乐;毁坏森林,破坏草原,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却无动于衷;炸矿山,取矿物,使山水河流的源泉被堵塞„„

看到这儿,我抬起头,注视着这个男孩。他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渐严重,所以,请你从现在起,好好保护环境。”

“可是,仅凭我的微薄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

“只要每一个人都能行动起来,环境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的。我还要再到别的地方,去劝说更多的人,再见了。”

我转身回到了客厅,看到电视上哈利波特的脸庞,忽然间发觉了什么,转过身去看。

可是那儿却没有人。

第四篇:叙事差异与翻译变形

叙事差异与翻译变形

摘要:从叙事视角、叙述动力和意象添加三个方面研究小说翻译,对其中的增删等变形现象从叙事学角度进行阐释,研究者发现许多变形虽有意识形态的考虑,但更多则是中外叙事差异或译者叙事策略所致;中外叙事差异与译者的叙事意识和叙事能力所引发的翻译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艺术效果。关键词:小说翻译;翻译变形;叙事差异;艺术效果 一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叙事活动就必然涉及叙事视角。我国叙事文学经过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发展到后来的明清小说,叙事文学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我国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叙事的传统。明清小说导源于宋元话本,但也深受历史叙事的影响,因此明清小说基本上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带有话本的许多痕迹。与我国叙事文类的发展历史不同,西方叙事文类经历了一条“从神话传说——史诗悲剧——罗曼司——小说的历史过程”。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使得西方小说在叙事视角上与我国的传统小说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20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从当时外国小说翻译中我们发现,深受中国叙事传统熏陶的译者在面对外国小说时,是如何徘徊和游走于两种不同的传统之间、在当时尚无成熟的翻译文学可资借鉴的情况

下,译者有意无意地师法中国叙事传统,力求译本能为熟读中国传统小说的读者所欣然接受。

我们先以周氏兄弟高度赞扬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哈代的首部汉译小说《回首》为例。这部短篇小说中,哈代在第三人称叙事的主旋律中偶尔采用人物视角,以增强小说叙事的丰富性和借以刻画人物形象。如:“butcontrary to the landlord’s expectation,as he stood conning itthrough the yet unshuttered windows,the solitary object,onreaching the corner,turned into the hotel-front,and drove upto the door,”其中“the solitary object”之前是第三人称叙事,之后作者将第三人称视角悄然转换成了人物视角,使读者从先前的“听”转换成了“看”,无疑增加了叙事的生动性。周瘦鹃的译文是:“谁知那主人私心的揣测,却偏偏和事实相反。原来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的原文本来是旅店老板透过窗户所看到的,但译文中“原来”二字的使用,使得从旅店老板这一人物视角所进行的叙事就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事。译者对叙事视角的调整,使原文叙事视角的丰富性为译文叙事视角的单一性所取代,从而使该句译文失去了原文多视角的生动与活泼。周瘦鹃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文第三人称叙事中的某些部分转换成人物视角进行叙事,如:“she knew who that ene-my was,and shuddered,”该句的译文是:“罗雪德一听得仇人两字,不由得不颤了起来。想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想

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是罗雪德的视角,原句的第三人称叙事显然被拆分为第三人称叙事加人物视角叙事两种模式。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叙事感染力,不过小说叙事视角既忌讳单一呆板,也忌讳突然频繁的切换。

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eild第一句是:“whether i shalltum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or whether that situ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these pages must show,”林纾的译文为:“大卫考坡菲而日: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林纾将原文的第一人称叙事改为第三人称叙事,或许是他意识到当时的中国读者熟悉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并不了解或不习惯第一人称叙事。其实,中西叙事差异使译者改变小说中部分句段甚至整部小说的叙事视角,这在清末小说翻译中并不少见。“1903年《绣像小说》的《华生包探案》„„译者更删掉了华生作为叙事人的身份,故事由中国传统所没有的第一人称叙事,变成中国读者熟悉的叙事方式。”刘树森认为,“对于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原作,近代中译文本保存或改变其叙述者与视角的比例,约略各占一半”。叙事视角的转换不仅发生在英文小说汉译中,而且也出现在汉语小说英译里。

《红樓梦》第32回的一个片段:“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杨宪益的译文是:“this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tai-yu but also distressed and

grieyed her,she was delighted toknow she had not misindged him„surprised that he had beenso indiscreet as to acknowledge his preference for her operily.distressed because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申丹认为,“原文中的‘所喜者’、‘所惊者’、‘所叹者’为叙述者的评论,冒号后面出现的则是用自由直接引语表达的黛玉的内心想法。也就是说,有三个平行的由叙述评论向人物内心想法的突然转换。译文则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叙述者的话语来表达这三个平行的突然转换”。译文将自由直接引语中人物的叙事视角转换成全知视角,使原文的鲜活变成了译文的冷漠,难免留下遗憾。二 叙述动力

“任何一件虚构性叙事作品,都离不开动力元,所谓动力无便是推动本文变异的因素。”我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和书场传统的影响,情节而非人物往往是小说叙事的动力,这一点在章回小说的常见煞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小说大都是“情节动力”型的,或者说“中国传统小说正是在对故事的热衷、对情节完整连贯的追逐、对因果逻辑的笃信中形成了叙事结构的情节模式”。清末民初的小说译者,由于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熏陶,在翻译外国“情感动力”型小说时,面对熟读传统小说的读者,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向传统的“情节动力”型小说借镜,删减或变通原文中与情节推进关系不大的部分。如摘译部分词句是常见的一种删减形式。《回首》原文中有一段80

多个英文单词的景物描写,译者只选译其中的一句“一个黑点,一路上摇曳而来”,将其余部分悉数省略。究其原因,或许是译者认为那样的景物描写对故事情

节的发展并不重要。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中有如下一段:“嗟夫。人生寿命。盖与时光相逐而俱逝也。汤姆到圣格来家已二年矣。彼虽离去,其亲爱难释之骨肉。而意中犹有余望。意主人将来赎之。故亦不甚忧郁。”译者不仅对原文做了较大的压缩,把作者用于比拟感情的竖琴省略了,而且将汤姆“不甚忧郁”的原因由原文的回顾逝去的时光变成了“意主人将来赎之”。张坤德在翻译《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继父诳女破案》时,将故事开头福尔摩斯与华生之间十几段的对话统统删去,仅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余尝在呵尔唔斯所,与呵尔唔斯据灶觚语。清谈未竟,突闻叩门声„„”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对话与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但却并非作者的闲笔。“原作中提示情节的谈话成了文人间无谓‘清谈’,有意的氛围营造、情景设置在译者的眼中变成无用之词,这表明当时的译者看中的只是案件的故事情节,并不太关注细节文字的艺术效果。”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继父诳女破案》而言的,但《回首》和《黑奴吁天录》中的例子何尝不也是这样呢。

整段省略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中也并不少见。“中国读者的小说阅读心理历来以娱乐为主,读的是故事和情节,注重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较少注重景物的描写,尤其对于西方小说中大段的繁琐的景物描写,并不太能够体会其烘托人物性格的功能。因此,在晚清译

者的笔下,此类描写或者被大段删除,以加快叙述节奏,如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巴黎茶花女遗事》等,都删去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大段的删除不仅存在于晚清小说翻译中,“五四”前夕的译文《回首》也不乏类似的情况。哈代用一整段来描写旅店老板安顿好罗雪德和与她私奔的施密都齐后的心理活动,尽管旅店老板对两位客人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但看到施密都齐出手大方后便将这些疑惑弃之脑后,仍然殷勤周到地为他们服务。通过这段描写,作者不仅丰富了旅店老板惟利是图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试图让读者透过旅店老板的心理活动,意识到这对男女客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为下文的叙事埋下伏笔。不过作者这样煞费苦心的安排,却被译者给整段地省略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与译者和读者对“情节动力”和“情感动力”两类小说的叙事模式的熟悉程度和认识有关。除了景物和心理描写,有些展示人物性格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成了译者省略的对象。《回首》中有一段通过动作细节刻画人物性格:“no sooner was he gone than laura,(1)with a rapidity which contrasted strangely with her previous still-ness.made fast the reins to the comer of the phaeton,and,(2)slipping out on the opposite side,ran back with all her misht down the hill,till,(3)coming to an opening in thefence,she scrambled through it,and plunged into the copse which bordered this potion 0f the lane,”(句中的编号为本文作者所加)“罗雪德一不见了她情人的影儿,一猛可里把那缰儿扣在车角,一翻身下车,没命的向着山下奔去。”@原文叙述的是罗雪德和施密都齐过了大道上的关栅后迷路,施密都齐下车去探路后,罗雪德的一系列动作。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清楚地看到,译者只保留了大意而略去了不少细节描写,如(1)“动作迅速敏捷与先前的僵硬形成鲜明的对照”,(2)“从车的另一边下来”,(3)“跑到篱树的一个豁口,攀过这个豁口,进入了小路旁边的灌木丛”。作者通过(1)句的描写,试图展示罗雪德果敢的性格;(2)句则说明她临危不乱和精明,即向相反的方向跑去;(3)句说她进入灌木丛,表现得机警和无畏。可以说,这些细节描写是作者为刻画罗雪德的性格而特意安排的,但译者或许以为这些描写与整个情节进展关系不大,故而略去部分不译,因此应该说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译文的艺术效果不能不打折扣。

与上述省略相反,译者有时会依据“情节动力”型小说的模式对原文予以添加。《回首》中罗雪德的丈夫与罗雪德的父亲之间的对话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i have every right!”insisted james./“how do you make that out?”/“i have the right of a husband.”/“whose husband?”/“hers.”/“what?”/“she’s my wife.”/“james!”.那乾姆司朗朗的说道:“我自有权力。”老绅士道:“有什么权力?”乾姆司道:“我有做丈夫的权力。”老绅士大惊道:“谁的丈夫?”乾姆司悄然答道:“自然是她的丈夫。”那老绅士听到这里,更大的吃了一惊,呆着问道:“你怎么说?”乾姆司又悄然答道:“她是我的

老婆。”那老绅士只大喊了一声乾姆司,却说不出旁的话来。(下划线用以显示译者添加的部分。)上述对话中,原文除第一句指明言说者外其余部分均未指明,但读者不难从上下文和对话内容明白谁是言说者。译者不仅为除第一句的各句添加了言说者,而且还根据自己的推断,为大部分句子的言说动作增添了修饰语,如:“大惊”、“悄然”等。有着深厚书场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倾向于将说书人声音上的抑扬顿挫和表情上的喜怒哀乐诉诸于文字,使小说读者有身临书场的亲切感,如《红楼梦》和《水浒传》中有不少“笑道”、“骂道”、“喝道”、“笑着弯腰拍手道”等。因此译者的这些添加,对于熟悉我国古典小说的人来说,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翻译小说中出现的上述省略、概述、添加等变形,虽然不排除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但中西叙事差异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因。三 意象添加

“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这番话虽然是针对中国叙事文学说的,但我们在清末民初的不少汉译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国意象。例如《回首》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译文就有“梨花”、“玉”、“樱桃口”、“柳腰”、“鸳鸯”和“徐娘”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为原文所没有,但译者却不厌其烦地加以使用,其中“玉”和“樱桃口”或其变形“香樱”就分别出现四次,“柳

腰”和“鸳鸯”分别出现两次。在程小青翻译的《海军密约》中,女性人物安娜“貌颇呋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俨然一位标准的东方美女。在晚清其他翻译小说中,中国意象的添加也不在少数。如《回天绮谈》中就有:“出了一个年约二八,花枝招展的美人。纤腰娜袅,好像个迎风的杨柳一样。”《电术奇谈》中有:“一声门响,袅袅婷婷地走进一个美人。真是眼含秋水,眉展春山,杏脸桃腮,柳腰云鬓,倒把仲达吓了一惊。”《毒蛇圈》有“腰似迎风杨柳”、《情中情》有“唇染朱樱”、《黑蛇奇谈》有“两弯似蹇非蹇龙烟眉”。小说翻译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形象为依归”的意象添加或改动似乎并非个别译者的情有独钟,而可能是面对中西叙事的巨大差异时,译者出于自身的审美习惯或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期待所作的翻译变形。四 结语

小说翻译中的变形,翻译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小说毕竟是叙事文学,其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叙事差异和译者叙事策略所引发的变形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意识形态之外,从叙事学的视角对小说翻译中的变形予以分析,我们有望对小说翻译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学界在探讨了将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适用性之后,有必要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叙事学视角下小说翻译批评的路径、方法和模式,进而丰富和深化小说翻译研究。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对小说翻译

中的变形进行分析,旨在对如何深化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进行尝试,努力为这一新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第五篇: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差异及原因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行政法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西方两大主要法系。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或民法系,它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世纪初《拿破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法律的总称。以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作为传统产生、发展的众多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范围大致包括英国及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差异:

1、大陆法系行政法注重实体法,行政法则是对行政加以规定之法,是在人民与行政之关系上,设定人民之权利及义务,规定人民与行政之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行政权及其行使的程序和原则,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救济措施,以及行政责任等内容。

而英美法系的行政法注重程序法,程序法即行使权力的程序的规定,美国的行政法就是行使行政权力的程序,是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委任立法等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以及通过立法和判例建立起来的约束行政机关的程序规则。

2、行政法的性质不同。大陆法系的行政法强调维权,维护政府的权力,更侧重从国家管理的角度确立行政法概念。传统的大陆法即前苏联或我国以前的行政法是一种管理法,为了保证政府安全、有效地行政。而英美法的行政法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用来控制行政权, 防止行政权滥用和行政专横, 防止其侵犯立法权和司法权, 以及当行政权被滥用时予以补救, 从而保障个人自由的程序和方法的法。行政机关及其享有的行政权, 对公民及其享有权利并不具有固有的优越性。所以大陆法系的行政法强调维护权力,而英美法系的行政法强调控制权力、限制权力,为了防止行政权力过度膨胀而危及公民的权利,侧重保护私人利益。

3、是否设有专门的行政法院。大陆法系的国家有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行政法律体系,有独立于其他法院的行政法院,比如我国的行政厅。有独立的体系,说明特殊群体适用的法律和一般百姓适用的法律是不一样的,比如老百姓侵权用一套法律来判决,但官员侵权就用另一套法律来裁决。而在英美法系中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体系,没有独立于普通法院的行政法院,也没有行政诉讼,所有人适用的法律都是一样的。

4、是否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大陆法系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公法是指调节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私法是指调节公民之间关系的法。而英美法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区分。

5、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本车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渊

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因:

1、历史因素

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行政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形成各国行政法自身特点和相互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大陆法系起源于罗马法,所以也称大陆法系为罗马法系。罗马法系的建立是同十二、十三世纪在西欧发生的复兴现象相联系的。这种复兴表现在各个方面,其重要表现之一即法律。随着城市与商业的复兴,社会上终于认为只有法才能保证秩序和安全,尤其对于当时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调节,只有法才能做到,法在这时的作用就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为准则。随着罗马帝国对外的征服,它的法律制度也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形成了当今的以制定法为主,以提供一种行为准则为主的法律体系。由于强调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大陆法系的法律注重实体法,而且是成文法。及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要求政治上的权力,这种政治权力的增长意味着公法的发展。而个人绝对的财产和契约自由,国家负有保护义务,私权自治,国家没有干涉的权利。这就形成国家在公法范围内活动、个人在私法范围内活动的严格区别。继而产生了公法、私法的区别。

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国的普通法,所以也称英美法系为普通法系。英国的普通法是1066 年英国建立了等级森严、整齐划一的封建制度后建立的,在这个权力集中于国王的国度里,皇家法院应运而生,皇家法院的法官具有很大的权威和很高的威望,他可以以国王的名义签发令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令状数量的增加,这些令状被以官方的形式收集在一起称为“令状登记册”。这些令状登记册,被看作是判例法的雏形。从中不难看出,令状的产生是为解决诉讼这个目的。由于英美法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诉讼,所以他们强调的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

而且,由于普通法的起源同王权有直接联系,它是在国王治安受到威胁的情下,或其它有必要需要王权干预或说明王权干预是正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一开始就以公法的形式出现。但是在英国,没有形成公法、私法的划分主要是因为,它在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英国的诉讼一开始就成了公法范围的事,民事诉讼是以危及国家治安的名义而进行干涉产生的,这样,凡提清皇家法院受理的诉讼都成了公法。而随着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大,由其它法院受理纠纷逐渐缩小,这样私法观念在英国也就随之消失,继而参照英国的其他英美法系国家也没有公、私法之分。

2文化不同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之间的差异, 是两种不同法文化的差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法文化,制约着特定行政法制度。当代社会中, 行政法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不同国家行政法的特殊性。英美法系之所以强调对权力的控制、限制,是因为这些

国家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对手握权力的人的不信任,以及对权力膨胀的危害的恐惧,他们强调对个人权利、自由的保护。比如英国行政法是有效的控制行政权力组织与具体运行过程的规范体系,并以控制权力、保障社会主体权利与自由为其思想基础。在美国的传统观念中,总统是靠不住的,就好像难以保证负责收银的人不会偷钱,所以必须设计一种收银机防止收银员盗窃。因此,美国总是不断地希望设计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防止总统的权力过大,避免总统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同时,英美法系的国家强调人人平等的观念,痛恨特权,所以在适用法律上也如此,没有独立的行政法体系和行政法院。而在大陆法系的国家,传统上强调的是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所以法律是用于约束、规范人民的行为,从而使国家更好地运行。例如,法国行政法源自特殊的历史条件,强调行政机关及其组织活动的调整,采取二元化的司法体制。德国行政法发展的起点是警察行政,即在权力运行中突出公权力的优越地位。因此,大陆法系重在维护行政权力,也说明了大陆法系存在行政法院的原因,为了保证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

3、立法的目的不同。大陆法系的法是以行为准则为目的,而人们的行为准则多是假设性的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模式的,所以它可以在事先以法典的形式出现,这样便于人们使用,查询。所以,大陆法系的法是成文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重视实体法的特点,行为准则多是权利和义务规范,即用权利、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权利、义务的法大多规定在实体法中。所以充分说明大陆法系注重实体法。

英美法系的法既以解决诉讼为目的,因此,它不在乎法典和系统化,而更在乎如何尽快解决案件,所以与大陆法系相比更重视程序法。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既然以判例法为主,基于案例而来的,所以它不能在案件没发生前制定出来,它只能针对现在,而不能针对将来,又加上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它无法系统化、法典化。所以英美法系的法律是判例法。

下载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