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哈利_波特》的经营与申遗的可能性
论《哈利·波特》的经营与申遗的可能性
过去十几年中,世界刮起一股魔法旋风,哈利波特系列风靡全球,小说被翻译成近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电影一跃成为史上总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还有相关文化活动,包括游戏,道具,周边玩具,系列景点,系列游园,游乐园,相关书籍,相关主题城市等。魔法妈妈J·K·罗琳从一个贫困的单身母亲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其财富甚至超过了英国女王,《哈利·波特》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是电影,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将简单探究哈利波特系列的营销,探讨哈利波特及其相关产业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
哈利波特的成功除了身处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先天优势,后天成功的营销手段,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优秀。
现在可能人人羡慕罗琳的成功与财富,可谁会想到《哈1》曾经连遭12家出版社退稿,最后布鲁姆伯瑞出版社接受了书稿,而罗琳只得到3000英镑稿酬。如果不是小说本身足够优秀,哈利波特如何能够大红大紫,可以说哈利波特这座文化大厦的地基就是这七本扣人心弦的小说了。
优秀的小说,最初吸引读者的基本都是曲折的情节,哈利波特以主人公哈利·波特对抗杀死他父母的魔王——伏地魔为主线,故事主要发生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情节可谓一波三折,不过如果你以为哈利波特仅仅是少年英雄消灭坏人拯救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讲述的也是正义与邪恶的故事,我更愿意把哈利波特看成一部成长史,一群孩子如何成长,正义之士如何对抗邪恶,胜利不仅仅是勇气,信念和决心就能带来的,更离不开谋略与牺牲。如果说第一部的新奇,第二部的略微恐怖的气氛,第三部最后关头的风云突变的确可以说是儿童小说的范畴,哈利从一个受姨妈姨父虐待,经常被表哥欺负的孤儿,进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在这里结识了好朋友,学到了新知识。前两部虽然有冒险,单部结局却都是大团圆式的,第三部结局虽然有些许遗憾,但小天狼星与巴克比克都顺利逃走了。到这里,罗琳展现给读者一个奇幻,美好的魔法世界,然而第四部,风云突变,从前三部小说都是200多页,到第四部一跃成为全系列第二厚,以后每部都是四五百页也可以看出些蛛丝马迹。虽然魁地奇世界杯与三强争霸赛得举办让魔法世界精彩纷呈,但那只不过是黑暗前最后的华丽而已,魁地奇世界杯后,消失多年的黑魔标记(伏地魔与其支持者食死徒杀人后放出的标记)重现江湖闹得人心惶惶,而三强争霸赛则成了一个彻底的阴谋,没有参赛资格的哈利莫名其妙的成为了第四名勇士,似乎有人想置他于死地,可每当哈利山穷水尽之时,总有贵人出现,帮助他化险为夷,到最后谜底揭开,杀死哈利父母凶手,曾经在魔法世界掀起血雨腥风魔王——伏地魔成功的利用三强争霸赛的契机,将哈利带离了霍格沃茨,并用哈利的血复活了,尽管最终哈利死里逃生,但勇士之一的塞德里克却失去了生命,第四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以后,魔法世界不再是美好欢乐的,而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而哈利与他的同伴们也在重重考验中成长。到了第五部,魔法部部长福吉不愿相信伏地魔复活的事实,害怕伏地魔回来破坏现有的天下太平,贪恋权力的他以为霍格沃茨校长邓布利多觊觎法部部长的位子,故意散布伏地魔回来的消息,好趁乱上位,自以为是的认为邓布利多在阴谋推翻魔法部。于是一场诋毁邓布利多与哈利的运动开始了,在福吉的施压下,魔法世界发行量最大的《预言家日报》打头阵,先造出哈利胡编乱造,爱出风头的噱头,信任哈利的邓布利多就成了年老昏庸的糊涂虫,接着在舆论的造势下,邓布利多国际魔法师联合会主席的职位丢了,也不再是威森加摩(最高巫师法庭)的首席魔法师。霍格沃茨也被魔法部委派了一位飞扬跋扈的老师乌姆里奇,来监视哈利与邓布利多的举动,干涉学校的管理方式。哈利在学校被视为异类,被同学们在背后议论纷纷。邓布利多领导的凤凰社不仅要与伏地魔斗争,还要防备魔法部。这些已经远远超出童话的范畴了,主人公哈利也不理解,但却不得不去面对这
些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幸好哈利还有一些可以同患难,共生死的好朋友,在困难时刻互相慰藉,最终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在战斗中牺牲,让哈利在霍格沃茨的第五个年头更加悲伤,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一触即发,哈利将要迎来自己的宿命。第六部的气氛似乎略显缓和,哈利,罗恩,赫敏三人各自的感情纠葛就占了不小的篇幅,然而不断发生的失踪与死亡事件还是为小巫师们的青春期蒙上一层阴影。最后,哈利最重要的导师,凤凰社的精神领袖,伏地魔唯一忌惮的人——邓布利多死在了他信任维护了七年的斯内普魔杖下,失去导师对哈利的打击是巨大的,然而哈利想真正成长,就不可能躲在一个比他强的人身后,哈利必须自己去面对伏地魔,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第五部中罗琳赐死了哈利视为父亲与朋友的教父,第六部又结束了哈利最重要的导师邓布利多的生命,现在已经没有长辈可以挡在哈利与伏地魔之间了,哈利必须自己去面对。第六部似乎没有第五部那么紧张,却带给人们一个最意想不到的结局,睿智从容的校长死在了自己非常信任的人手下,尽管所有人都怀疑过斯内普,可邓布利多依然坚持己见的信任他,他却杀掉了邓布利多,他是正义还是邪恶?第六部中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粉丝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故事的最后一部。终于,2007年7月,全世界哈迷翘首以盼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哈利波特系列迎来大结局,当读者或为哈利最后战胜伏地魔而欣喜,或为大决战中死去的众多人物而悲伤,或是感慨邓布利多这样的完人也会有黑暗的一面,或是为混血王子——斯内普对哈利母亲莉莉十几年未变的爱情感动时,却也会发现了什么。
原来邓布利多早就安排好了,第一部里的冒险原来邓布利多早就知道了,故意看着哈利与同伴们经历重重考验,第二部与第三部尽管情况比第一部复杂,但局势都在邓布利多掌握范围之中,哈利真正有危险,得从第四部开始,前面不过是邓布利多为了培养哈利进行的热身项目罢了。从哈利一进校园,邓布利多就开始培养这个被选中的男孩,让他经历重重挑战,培养他坚毅的品质,让他有朝一日,能够面对伏地魔,甚至还有部分哈利波特爱好者认为,邓布利多为了让预言应验,对波特夫妇见死不救。最后尽管邓布利多死了,局势还是没有离开他的控制,几乎每一步都在他的计划之内。邓布利多自己的死亡也是他与斯内普在很久之前谋划好的。在邓布利多慈祥,善解人意的背后,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形象。
曲折的情节造就了丰富的人物性格,无论是善良勇敢,但有些莽撞,有些自闭的哈利;会自卑,会闹情绪,会负气离开哈利,更会回来的罗恩;学习成绩优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赫敏;坚强勇敢的金妮;记性差爱忘事但最后变得勇敢的纳威;天马行空奇幻怪异的“疯姑娘”卢娜;本性不坏,被骄纵过度的马尔福;还是睿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指挥整个战斗的邓布利多;尖酸刻薄,老找哈利的茬,却屡屡在关键时刻就哈利性命,爱哈利母亲一生未变的混血王子斯内普;严厉有加,却在哈利“死亡”悲痛异常的麦格教授;温和,善于鼓励学生,却会因为狼人身份自卑的卢平,生性豪爽,有情有义,也冲动鲁莽的小天狼星布莱克;美丽勇敢的芙蓉;搞怪的双胞胎;善良的小精灵多比;贪恋权力的福吉;甚至大反派伏地魔也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女魔头贝拉特里克斯也因为对伏地魔的一往情深赢得了不少粉丝„„没有脸谱式的非黑即白,正像书中小天狼星说的“世界上不只有好人与食死徒”魔法世界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也有弱点,即使连一些在整个系列只出场不多的次要角色也不例外。
第六部中新任魔法部部长斯克林杰就是一个立体的人,伏地魔东山再起,魔法世界遭遇危机,斯克林杰临危受命,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措施,只逮捕了几个不是食死徒的人,一心想着探究邓布利多的计划,并派遣傲罗(魔法部中负责抓捕黑巫师的工作人员)跟踪邓布利多,亲自找哈利谈话试图劝服哈利为魔法部效劳,或是制造这种假象,让魔法世界对官僚主义严重的魔法部继续抱有信心。上一年被魔法部授意下被说成骗子,又被魔法部派来的乌姆里奇在手上留下了“我不可以说谎”字样的哈利自然不答应。当邓布利多死后,邓布利多的遗嘱被斯克林杰扣押了一个月,直到即将违法,他才将遗嘱中交给哈利、赫敏、罗恩的物品
给他们,还试图了解邓布利多的计划。就是这样的斯克林杰在魔法部沦陷后却因为拒绝向伏地魔透露哈利的行踪被杀,无法给斯克林杰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说他是好人,可是监视邓布利多只会给消灭伏地魔带来不利影响,而假惺惺的邀请哈利做魔法部的“形象大使”让一年前还被魔法部诋毁的哈利十分愤怒,可他最后又为了保护哈利而死,却又让人唏嘘不已,也不奇怪哈利再了解斯克林杰死因时的震惊与奇怪了。如果真要形容斯克林杰,只能说他是一个正义的官僚主义的人。一个次要的配角也如此复杂,更不用说那些贯穿整本书的主人公了,这也是哈利波特的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有了曲折的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魔法妈妈罗琳又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神奇的魔法,怪异的生物,精彩刺激的魁地奇比赛,难怪不少小读者在读完哈利波特之后也热切盼望着霍格沃茨的来信。前三部描写纯真的童年,后四部哈利逐渐成长成熟,所以哈利波特不仅仅是纯粹的儿童读物,也不仅仅是成人世界,而是老少皆宜。你可以在其中发现爱的伟大,也可以欣赏罗琳巧妙的伏笔,把它当成悬疑小说来读自己推测后面的情节,也可以从魔法世界感悟现实世界的点点滴滴。如此优秀的作品,不热销才是怪事呢!
如果说哈利波特的走红是靠其自身的实力,那么它要红的发紫,则离不开成功的营销手段。这方面罗琳的感谢美国编辑赖文与时代华纳公司
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国版权落实以后,罗林的文学经纪人里特马上进入下一步工作,即出售该书的国际版权。1997年春天,里特带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书稿来到意大利,参加波隆那书展(Bologna Book Fair)。恰巧跳槽到美国学者出版社的原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编辑珍妮特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推荐给赖文。打开书稿,赖文立刻沉醉其中,决定买下它的美国版权,然而经过里特的运作,很多出版社都已经知道这本书,并准备买下它的美国出版权,最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美国出版权不得不进行拍卖。而更令赖文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的拍卖价格上升了好几轮,以至于当他最后拍得这本魔法书时,美国版权已经抬到10万美元,这在儿童文学作品版权史上绝无仅有,轰动一时。
接着美国学者出版社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了包装先是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重新定位经过学者出版社与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大家逐渐接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既是一本讽刺文学作品,又是一部以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文学作品。既是一部带有神秘主义作品,又是一部历险记。既是一部关于魔法的幻想类作品,又是一部符合社会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作品。为了适应美国市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必须美国化,赖文首先建议改动书名。在英国《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但为了适合美国人的品位,赖文建议将Philosopher改为Sorcerer.因为在美国人的概念中,前者有哲学家之意,而后者是专门的魔法师,对此,罗林表示同意。接下来,赖文经过与罗林商议,将书中几乎所有英国化的文字都进行了修改,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成为一本非常美国化的书。赖文甚至还建议作者罗林不要署名J.K.Rowling,更不要署全名Joanne Kathleen Rowling,以免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位女作家,最好只署Rowling,显得中性一些,因为美国读者更欢迎男性作者。对于封面设计与插图,美国学者出版社也完全没有采用英国版的封面与插图,而是另请名家,单独设计。接下来就是不间断的新闻轰炸,天价版权成了第一炮,由于这个价格史无前例,而且出现在世界最著名的波隆那书展上,本身就已经构成天大的新闻。当版权新闻走过高潮之后,赖文与他的同事马上将罗林请到美国,一方面讨论编辑事宜,另一方面,为她安排了大量的采访与宣传活动,不仅有《出版人》等行业专刊,还是CNN、《新闻周刊》、《纽约时报》、BBC等著名媒体。1998年9月,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版正式面市之前,美国学者出版社又在前述新闻撩拨的基础上,向零售商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装本面市后,美国学者出版社又陆续推出平装本、收藏版,以及大众版,向高、中、低端市场全线出击,而且,从版式到推出时间都经过精心设计。经过一系列营销策划《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大获成功,到2002年,精装本销
售量达到590万册,平装本达到917万册,收藏版10万册,大众版153万册。有了第一本的巨大成功,后几部小说操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四本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越来越火,一度连续81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名。,《纽约时报》不得不应其它作者请求,为《哈利波特》系列开辟一个儿童文学排行榜。
当1997年底,罗林以100万美元左右(也有报道说50万美元,时代华纳与罗林都拒绝就此事核实)的价格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前四部中其它三部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时代华纳,同时,时代华纳还享有获得后三部小说电影版权的特别优先权时,时代华纳也许想不到这将会是公司历史上最得意的交易之一,它拿一点零钱换来两座金山,一座是电影版权,一座是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华纳公司开始大力宣传哈利波特电影,从导演人选到演员阵容,都引发媒体极高的关注度,先是和斯皮尔伯格传出绯闻,尽管最终因为罗琳坚持要忠于原著而告吹,但却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接着在演员的选择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整个电影系列,主要有两组演员,一组是魔法学校的老师,另一组则是波利波特与他的伙伴们。对于第一组,时代华纳重在追求明星效应。罗林主张用英国演员,时代华纳就组织英国最强大的演员阵容。首先是苏格兰第一明星罗宾(Robbie Coltrane)出演魔法学校老师哈利波特的朋友海格,然后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理查得·哈利斯(Richard Harris)等一大批明星先后进入主要演员名单。至于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可口可乐买下全球独家联合行销权就达到1.5亿美元,还全力协助电影的全球推广。全球三家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之一Mattel、乐高与孩之宝(Hasbro)分别以数千万美元的价格,购得哈利波特系列玩具与文具的特许经营权,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时,市场上已经出现哈利波特万花筒、铅笔盒、飞天扫帚、魔法帽等500多种玩具与文具。
尽管电影与书起到了相互宣传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比较失望,因为电影虽然票房不错,但在口碑上却不甚理想,更无法达到指环王系列艺术与票房双丰收,第一,二部导演哥伦布忠实原著,具体情节几乎没有改动,尽管票房不错却没有获得影评人的青睐,第三部的导演阿方索对原著大胆改动,但却基本没有影响到后面故事的连续性,是哈利波特系列里评价较高的一部,但或许是原著党们对阿方索的改编并不感冒,第三部是票房成绩成了全系列最低。第四部火焰杯或许是没有读过原著的人看的最明白的一部电影了,特技的运用让场面宏大,可这是在省略掉多个伏笔后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哈利波特终于不是不读原著就看不懂了,可这样做大大增加了后几部的拍摄难度。第五部凤凰社是我个人认为哈利波特系列里最糟糕的一部,最长的原著却拍出了整个系列倒数第二短的电影,仅仅比还未上映的哈7 下长,可哈7下拍摄的是死亡圣器三分之一的内容。过短的片长让凤凰社很多场景看起来都像在赶时间,大卫·叶茨首次执导,对哈利波特的把握也还不到位,好在叶茨每次都有进步,哈六虽然也有许多人不满意,但我个人感觉比哈五有进步。沾大结局的光,哈七上的票房达到全系列第二,影评也不错,其实这一部可以说是整个系列里最难拍的一部,因为只是圣器的前一部分,所以整部电影几乎没有高潮也没有什么打斗场面,总体来说叶茨处理的不错,希望找到感觉,渐入佳境的大卫·叶茨能够把最后一部电影排成整个系列最精彩,最值得回味的一部。
可是就算是哈迷们抱怨电影删掉了这段或那段精彩的情节,这个或那个人物没怎么露面,但每当新一部哈利波特上映时,粉丝们依然第一时间冲向影院。尽管没看过原著的人说哈利波特只不过是为书迷们拍的,没看过书的根本不知道再讲什么,可还是有很多人抵挡不住大片的诱惑,奔向影院。有很多影迷因为电影去看书,有很多书迷因为书去看电影,小说和电影相互宣传,让哈利波特越来越火。
哈利波特有可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异想天开,但别忘了哈利可是会魔法的,现在与哈利波特相关的文化产业层出不穷。世界各地的哈迷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2010年6月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已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环球影
城度假村建成并对外开发。2010年11月,数百名哈利波特迷在纽约举行了第四届魁地奇世界杯。现实版的魁地奇比赛严格遵循原著风格,并发展成了一项混合手球、躲避球,还掺杂了一点曲棍球的新奇运动,在美国校园里已经相当火爆,有超过400所美国的大学按照哈利·波特小说中的规则创办了校队。今年3月,美国格瑞魔法学校获得了学术机关的官方认证,成为了全球首家被正式认可的魔法学校。如果哈利波特主题公园能举办某些活动并一直延续下去,魁地奇世界杯已经是第四届了,如果它一直办下去,成为一项传统。如果魔法学校发展壮大有自己的城堡、场地。那么几百年后,魔法文化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二篇:与哈利波特的对话作文
“咚咚咚,咚咚咚”。星期天,我正坐在客厅里兴致勃勃地看着《哈利·波特》,遨游在j·k·罗琳带来的魔幻之中。忽然,一阵紧张急促的敲门声打乱了我的兴致。我极不耐烦地打开了门。
门外是一个大概十五六岁的男孩。“怎么长得好像哈利波特。”我这么漫不经心地想着。他把一本小册子塞到我手里,急迫地说:“你读读这个,读读。”“我不想买东西„„”我挥挥手,答道。“我不是在卖东西。不是在传教。你看看吧,这本册子很重要。”我好奇地接过练习本,细细读了起来。
书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我们学校里,每一个人,是的,我确定每一个人,都能驾驶车辆在天上飞行;大礼堂的天花板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云彩在学生们的头顶上不远飘荡;宽大的餐桌上能凭空出现美味佳肴;会说话的肖像需要学生说出口令才能通行;落地的东西可以自己回到你的手上,如果你执行对了程序的话„„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法”。
可是最近,我们有很多的魔法都失灵了,整个学校乱作了一团:云彩们到处乱窜,甚至跑到校外,走在人的旁边,把人们吓得魂飞魄散;有的学生开着车在天上游行时,车辆竟然失控了,学生被摔了下来;每天叫人们起床的猫头鹰也不叫了,只是在夜晚凄凉地哀号着„„学校里的教授们很着急,天天都集中起来开会讨论。原来都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
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时候,人们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现在,铀、钍、稀土等稀有物质早已不存在,地球已经不是几世纪前那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如今的地球到处都是焦土与沙漠,几乎没有一棵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也濒临灭绝,就连厚厚的大气层都被烟毒破坏掉了。我们研发的科技产品,都不能使用了。我惊讶地查阅着这几个世纪中地球的变化,竟然发现人类正做着不可思议、不可原谅的丑恶的事!从人口的猛速生长开始,就开始了他们的罪恶行为。人们无节制地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大厦,寻欢作乐;毁坏森林,破坏草原,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却无动于衷;炸矿山,取矿物,使山水河流的源泉被堵塞„„
看到这儿,我抬起头,注视着这个男孩。他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渐严重,所以,请你从现在起,好好保护环境。”
“可是,仅凭我的微薄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
“只要每一个人都能行动起来,环境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的。我还要再到别的地方,去劝说更多的人,再见了。”
我转身回到了客厅,看到电视上哈利波特的脸庞,忽然间发觉了什么,转过身去看。
可是那儿却没有人。
第三篇:论《哈利波特》中汹涌澎湃的政治斗争
论《哈利波特》中汹涌澎湃的政治斗争(zz:长文慎入!)
索引
一 论霍格沃茨成为反伏斗争主战场的原因
二 论哈利与伏地魔的政治资本及背后的政治势力
三 论伏地魔的倒掉及其富有喜感的脑残
四 论斯内普悲情浪漫的一生及其沦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原因
五 论邓布利多是怎样炼成的及其如何一手推动了魔法界的历史
六 哈利波特功劳评价
序
随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公映,这个陪伴我走过十二年青春的伟大系列走向了尾声。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耳畔响起熟悉不过的《Hedwig’s Theme》,我不禁回想当年第一次在报纸上读《魔法石》前三章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激动。对于许多我的同龄人来说,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而是年少时的一个美好的梦境。
诚然,大多数人把哈利波特当是一个优秀的童话故事(至少在一开始)来阅读,更多的是沉浸在对魔法世界浪漫的意淫当中。但其实仔细研读,你会发现掩盖在整个系列童话般浪漫的外壳下的是围绕魔法世界道统问题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这其中的所有波澜起伏、阴谋阳谋,我会一一剖析。
一 论霍格沃茨成为反伏斗争主战场的原因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总其纲领,述说了新一代革命青年哈利等人在老一代革命家邓布利多爷爷的指引下,顽强反抗大独裁者、种族主义者、恐怖集团头目伏老先生的严酷压迫,最后成功剿灭食死徒恐怖集团,缔造世界和平的故事。整部书把哈利小朋友塑造成一位身世悲惨、但充满爱与勇气的青年革命者,把邓爷爷描述成一位运筹帷幄、舍生取义的智慧老者,把伏地魔老先生描写成无恶不作、杀人如麻的大魔头。随便拉一个哈迷来问这三个人的形象,99%你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但是,就我看来,整个哈利波特系列讲述的,不过是格兰芬多与斯莱特林两派为争夺魔法界的权利、地位而展开的一场血腥的政治斗争!
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霍格沃茨的历史及地位。霍格沃茨于公元993年由四个伟大的巫师,戈德里克·格兰芬多,赫尔加·赫奇帕奇,罗伊纳·拉文克劳和萨拉查·斯莱特林共同创建。从学校创立之初,霍格沃茨为整个魔法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就对魔法界的贡献来看,霍格沃茨自不用说,邓布利多、米勒娃、斯拉格霍恩等一干教授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就政治背景来看,在英国,包括魔法部部长在内的众多达官显贵都是霍格沃茨的校友,进入霍格沃茨、当上学生会主席简直就是一条使你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仕途直通车。可以说,霍格沃茨就是魔法界的MIT,就是英国魔法界的中央党校!
但是,自从学校创立之初,两位创办人格兰芬多与斯莱特林之间就出现了矛盾。斯莱特林一心想走贵族学校路线,坚持只招收保有高贵的纯血统的学生。而格兰芬多则认为学校应该兼收并蓄,不管是什么来头,只要是人才,我们就纳入麾下。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点上,格兰芬多的看法能为学校招来更多的人才,扎根群众,走平民化路线,更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一点与耶鲁等名校放弃贵族学校头衔的做法不谋而合。因此酱油党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才会支持格兰芬多,而想法过于理想化的斯莱特林才会受到孤立,愤而出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狮派与蛇派之间才展开了长达千年的斗争。讽刺的是,正是由于格兰芬多的平民政策,日后的大魔头小汤哥里德尔才有机会进入霍格沃茨深造,拉开他长达十七年的造反生涯。
想通了这两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霍格沃茨会成为斗争的主战场,为什么伏地魔会对非纯血统的巫师展开血腥镇压和屠杀。哪一派要是掌握了霍格沃茨的主导权,就具有了在魔法界翻云覆雨、只手遮天的能力。
二 论哈利与伏地魔的政治资本及背后的政治势力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两位人物的身世背景,以及他们如何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结局。
1、论伏地魔的政治资本
首先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伏地魔会从一个玉树临风的翩翩公子成长为一个心理扭曲的杀人狂魔。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伏地魔成为一个残忍冷血的魔头,最大的原因就是其聪明、自恋、自信、偏激的性格。作为一个相貌英俊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很容易陷入对自身的疯狂崇拜,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自己的决断一定会是正确的。同时,周围的人的崇拜景仰又促进了他的骄傲自大,导致他独断专行。说到这里,大家大概会觉得,伏地魔跟某个留着一瞥小胡子,有着几分艺术和演讲的才能,却最终成为大独裁者,一手引发世界大战的某元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二个原因是他独特的身世背景,说白了就是他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本。众所周知,伏地魔为冈特家族最末一代,而冈特家族正是斯莱特林的直系后裔!作为斯莱特林的嫡系后代,伏老先生自然是义不容辞地继承了斯莱特林的伟大理想:将所有麻瓜泥巴种革灭殆尽,打造一个纯粹的魔法世界!小汤哥自从发现自己天赋异禀,能与蛇对话之后就欣喜若狂,之后更是多方查找,确认自己是传说中开宗立派的斯老仙的(曾*20)外孙,估计他当时的心情跟你发现自己的姜就是姜太公的姜并且你也能够使打神鞭时的心情差不多。当然,斯莱特林的遗产不仅包括那一手与蛇共舞的独门功夫,更有其遗留下来的庞大的政治集团势力。为什么里德尔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如此之多的支持者?为什么里德尔在刚开始造反时没有被魔法部剿灭?为什么食死徒中间有那么多门阀大家的成员?
因为,伏地魔是一个符号,是一面旗帜,是蛇派集团核心思想的光辉代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着隐忍蛰伏多年的蛇派遗老,有着千千万万和斯莱特林抱同样理想的热血青年!整个蛇派需要这样一个冲锋陷阵的人物,刚好伏地魔出现了,于是蛇派顺水推舟,把他扶了起来,他的上位可谓是水到渠成,历史的必然。
一代大侠蜘蛛侠曾经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蛇派青年领军人物,小汤哥义无返顾地扛起了反麻瓜运动的大旗,从此在毁容自虐以及各种虐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此前两点绝不是小汤哥残忍自虐虐人的唯二原因,还有一个更阴暗、更深层次、更不为人知的原因。如果说前两点原因为小汤哥的爆发奠定了基础,那么这第三个原因就是点燃这个火药筒的火把。但是,我暂时不讲这第三个因素,原因是我将在之后专门对这一点进行分析。
2、论哈利波特的政治资本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主角——波特氏遗孤,哈利小同学。
咋看之下,哈利同学只是一个本该有着美好童年,却遭到恐怖分子头目亲自照顾,双亲惨死,家破人亡,不得不寄宿在心理变态的姨父姨母家的可怜孤儿。大部分人以为,哈利的胜利是他勇敢不屈、勇于抗争的结果,是他朋友无私帮助的结果,是许多人不顾性命保护他、支持他的结果,总而言之,是爱与正义的结果。是的,我承认这些都是帮助哈利战胜伏地魔的重要因素,缺了这些因素中的哪怕一个,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哈利横尸霍格沃茨,伏地魔一统江湖,天下万劫不复。
但是!请大家将双眼从哈利的悲剧以及喜剧上移开,放在更高一个层面上,以一种冷静、超然、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观看整个事件,你会发现,哈利波特,他不是别人,正是所谓格兰芬多派的灵魂人物!他的背后,也有着众多的世袭大家、前辈世宿,也有着众多为了各种利益支持他对抗以伏地魔为首的斯莱特林派的狮派成员们!哈利波特与伏地魔两人,正如同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人,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相互厮杀、明争暗斗,所不同的,只是二人间多了不可磨灭的血海深仇,平添了一股江湖仇杀的味道!
让我们看看哈利波特的背后有哪些势力支持。首先就是当今魔法界的泰斗,老谋深算或者叫老奸巨猾的邓布利多教授,此人本身实力深不可测不说,又在整个魔法界享有崇高威望,如同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大唐双龙传中的宁道奇,指环王里的甘道夫,是正界中的代表。有此人在背后撑腰,哈利波特可说已然成功了一半。你要问为什么邓布利多要支持狮派?这个问题不用回答,你去看看邓布利多从哪个学院毕业的吧。
其次就是众多门阀世家。这其中有铁杆狮派成员——韦斯莱家族,一家老小没一个不是分在格兰芬多的,可以说狮派的命运就是其家族的命运,没有理由不支持哈利。相信大家对韦斯莱夫妇对哈利的好都有点惊奇,对他比亲生儿子(罗恩)还好不说,竟然派出一个个子女为哈利出生入死,比如将双胞胎化装成哈利掩护其逃跑,最后的战役里也是全家动员,虽然佛雷德的性命、乔治的耳朵都与哈利有直接关联,一家子人还是对哈利不离不弃、毫无怨言,最后干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韦斯莱夫妇可谓将宝全押在了哈利身上,在哈利刚迈上政治舞台的时候就派出小儿子罗恩成为其亲信,其对于时局走向精准的判断、果断大胆的政治投资不能不让人叹服,其狮派第一世家的称号当仁不让。当然,最后获得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一家人成为了反伏斗争的第一号功臣,自此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其余小恩小惠例如比尔得以和法国势力代理人芙蓉德拉库尔喜结良缘等等自是数不胜数。
除开韦斯莱家族,还有隆巴顿家族。隆巴顿家族的幕后操纵者大家都非常熟悉,自然是纳威的奶奶,隆巴顿家的史太君。此人年岁近百,在魔法界摸爬滚打半个多世纪,其功力之深厚自然不用多说。与韦斯莱家族不同的是,隆巴顿家族与伏地魔有着直接的仇恨,纳威的父母就是栽在食死徒手下,自此生不如死。因此,隆巴顿家族虽然男丁不旺,不能像韦斯莱家族那样采用人海战术,还是派出了唯一的继承人纳威与哈利波特并肩作战。从DA军一员悍将到最后斩杀巨蛇的大功臣,纳威也可谓是战功赫赫,不辱使命。隆巴顿家族自然也跻身大功臣之一,名垂青史,纳威本人也虏获了卢娜的芳心(注:电影情节,原著并未提到,但考虑到电影也是罗琳大妈亲自审查的,认为是正统情节也无可厚非)。
狮派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哈利的叔父——小天狼星。我认为此人是哈利波特系列中除开邓布利多之外最聪明、最具有政治头脑的。为什么这样说?请看此君所作所为:置整个布莱克的厚爱与威望于不顾,非要选择分到格兰芬多和詹姆士波特厮混,最后离家出走,与家人恩断义绝,摆明了态度是要投靠狮派。单看这种即便是舍弃门第出身也要和狮派打成一片的勇气与魄力,就知道此人高瞻远瞩,有勇有谋。其后更是指使其弟雷古勒斯盗走魂器,虽然明知很有可能要牺牲其弟性命也要为哈利打到伏地魔铺平道路,所谓壮士断腕,莫过于此。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小天狼星为自己的决断付出了代价,被堂姐贝拉特丽克斯清理门户,毙于杖下,没来得及享受功劳便驾鹤西去。
此外,狮派中还有傻大粗黑,纯粹是因为被小汤哥陷害而怀恨在心的海格,虽然身为狼人但瞅准哈利前途的詹姆士铁杆卢平,同样从布莱克家族投靠过来的唐克斯,等等。狮派可谓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
然而,整个狮派的队伍构成绝不仅止于此,实际上大家看到后面可以发现,本应该是中立的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也加入了反蛇大军,以卢娜、张秋为代表的鹰派中坚力量,以贾斯廷、厄尼为代表的獾派核心成员也都纷纷成为邓布利多军的铁杆,追随哈利的脚步。
为什么一向碌碌无为,酱油打得如此之High的鹰獾两派会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到狮子一边?想起第七部中所有的格兰芬多、许多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都站在哈利身后支持他,然后麦格一声令下,把斯莱特林们送回了地牢,此情此景跟当年萨拉查本人受三人排挤,负气而走的场景何其相似!难怪总说历史总在不断地重复上演!
究其原因,无怪有三:伏地魔的高压政策、斯莱特林的趾高气扬、蛇派与鹰獾两派的私人恩怨。首先一点,大家都想好好过日子,你小汤哥成天没事就杀个个把人烧个房子,逼着大家背诵伏地魔语录、食死徒思想纲领,谁见了也心烦呀!一看人家老邓小哈利平易近人,又没什么架子,该投靠谁用脚趾头也能想出来。第二点,斯莱特林得势之后就得意忘形,对其他三派颐指气使,横加欺凌,换谁也受不了。反观哈利同学,满满一副礼贤下士、同甘共苦的架势,赢得了不少人心。至于第三点,就纯粹是蛇派平时造孽太多,结下太多梁子,实在是让两派难以接受。人家赫奇帕奇没啥优点就是勤奋,俗话说勤能补拙,这勤奋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笨,赫奇帕奇上上下下那么多人愣是没几个有出息的。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帅哥塞德里克,所有人都把他当宝似的供着,都以为终于能捧回火焰杯扬眉吐气一把,你丫倒好,上来就把人家给整死了,你说人家能不跟你玩儿命么。
总结一下哈利的团队构成,不仅仅有整个狮派义无反顾的鼎力相助(别跟我扯啥虫尾巴,他就是一个战斗力只有5的渣滓!更别提什么政治眼光了),还有识时务的鹰派、獾派成员,以三对一,蛇派再怎么折腾也是必输的局面。
也许你会问,我们英俊潇洒智勇双全忍辱负重痴情不移的大情圣斯内普教授为什么没有列在狮派成员内?我的答案是,别傻了,王子大人分明是被校长大人给忽悠进来的!
当然,有一个大家一直纠结的问题,为什么注定是哈利成为伏地魔的克星?当年特里劳妮做预言时明明就是含混其辞,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你伏地魔有朝一日必定饮恨哈利波特小子杖下!回顾她的预言,只明确了两点:第一,这个预言之子出生在一个曾三次击败黑魔头的家庭,第二,他生于第七个月月末。纳威和哈利都符合这个预言,可偏偏为啥是哈利被伏地魔挑中了?我给出的解释是,预言神马的都是幌子,一切的一切,都是给未来的狮派领导人造势,和当年的“大楚兴,陈胜王” 异曲同工!表面上是伏地魔挑哪个就是哪个,但实际上真正的人选,早就内定为哈利同学了!原因有二:首先,与相比纳威,哈利的身世更加显赫,其次,邓布利多考虑了其他因素,例如如何从内部瓦解蛇派势力。前一点我会马上分析,后一点我会在随后的章节中专门讲述。这里说句题外话,如果伏地魔当年挑的是纳威,那么书名就得改成《纳威·隆巴顿》了,我个人倒认为这个名字更有霸气,听起来像是隆美尔加巴顿:P。
为什么说哈利的身世要比纳威更为适合做狮派的领导人?仔细回想一下波特一家的由来,我保证你会恍然大悟。在哈利第一次被伏地魔的索命咒击中后,哈利与老邓爷爷进行了一场虚无缥缈漫无边际的对话,从中得知自己身世的真相,以及为什么会有三圣器中的隐身衣作为传家之宝。没错,波特一家,乃是从死神手中获得三圣器的三兄弟中,唯一幸存的老三伊格诺图斯·佩弗利尔的后裔!
乖乖不得了!
这名不见经传的波特一家,竟然有如此牛逼显赫的背景!波特的祖先,乃是上古时代神话中的人物!这就好比一姓杨的同学,闲来没事儿查自己家谱玩儿,一查竟然查到了二郎神头上!难怪邓布利多处心积虑也要拉拢詹姆士、哈利,这传说中的人物可是没谁敢惹得起的!相比之下,隆巴顿一家可就相形见绌了,即便是伏地魔的斯莱特林谱系,和哈利相比只怕也要退避三舍!
别说是哈利,看看尧舜禹汤,哪一个上位的时候不是号称自己是黄帝、炎帝的正统后代?屈老仙不也叫嚣着“帝高阳之苗裔兮”?咱们的刘使公发家的时候,不也扛出中山靖王十三代孙子的旗号?就连今天喝酒撞人的傻叉二代,不也高喊着“我爸是XX”?可见在政治斗争中,家世、背景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有了所谓的背景撑腰,说起话才是理直气壮,才有人听你的话!
说到这里,哈利最终成为狮派头号人物,可说是顺理成章了。
三 论伏地魔的倒掉及其富有喜感的脑残
1、论伏地魔的倒掉
想当年,伏地魔如日中天,一呼百应,整个食死徒大军如同蝗灾,所过之处片甲不留,寸草不生。整个魔法界笼罩在黑色恐怖之下,惶惶不可终日。直到伏老先生听了特里劳妮这个江湖郎中的话,脑子一热,要跑去干掉哈利同学。没想到哈利同学在主角光环的庇护下安然无恙,伏老先生八十老娘倒崩孩儿,栽在一个奶娃娃手上,从此一蹶不振。追随者们见势不好,也树倒猢狲散。但伏老先生身残志坚(其实根本连身子都没有了),想起了越王勾践、司马迁等前辈的光辉事迹,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高考的同学可以不用一遍又一遍地揭司马老先生的疮疤,伏老先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坏就坏在伏老先生被特里劳妮忽悠得太惨,铁了心地要干掉哈利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加上自己成名已久,居然败在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手上(真的是乳臭未干,奶都没断……),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因此一定要亲手干掉他,还非要用魔法干掉。要我是伏地魔,哈利自首的时候我就先捅他十几二十刀,等断气儿了再补上几个四分五裂、粉身碎骨之类的,直接挫骨扬灰,永世不得超生。他偏不,非要摆足了架势,还吩咐喽罗们围观,然后对其冷嘲热讽一番,最后以一个极其潇洒的动作结束整套流程。结果呢,一道咒语劈下去,倒发现自己菊花一紧,剧痛难忍,哆哆嗦嗦就倒了下去。等到缓过来的时候想起来验尸,还偏偏不自己过去,派个纳西莎过去。没想到聪明的哈利同学早已经埋下了伏笔,干掉拉文克劳的冠冕的时候顺手救了马尔福一把,你说他妈还能把哈利供出来么。
说到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哈利同学不愧是狮派新一代领袖,胸怀宽广,深沉机智,不会因为马尔福多次想置自己于死地就落井下石、见死不救,而是为大局着想,把马尔福从阎王爷手里拉了出来。结果在关键时刻纳西莎投桃报李,整个局势全面扭转,最终改变了故事的结局。除了佩服哈利兵行险招的勇气之外,其眼光之长远也是非庸人所能及的。伏地魔就没这勇气和魄力,看到哈利就是杀杀杀,一点前辈高人的风范都没有,实在是掉价。
2、论伏地魔富有喜感的脑残
其实说到为什么伏地魔最终会兵败如山倒,大家心里多少都有数:除了有邓布利多这个大操盘手垂帘听政,狮派实力强悍这两点之外,其自身缺陷也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怕死,第二死脑筋。
伏地魔其贪生怕死是有目共睹的。早在他青春年少之时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之后从斯拉格霍恩嘴里套出了魂器的使用说明书,然后就着手制作一个又一个的魂器,生怕自己哪天滑倒了摔死。之后一听到斯内普偷听到的预言的消息,吓得魂不守舍,急急忙忙地要去干掉哈利,结果中了邓布利多的圈套,落得生不如死的下场。须知在政治斗争中,一旦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你就失去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反而处处捉襟见肘,受人牵制。还不如学项羽,直接把船凿了,切断后路,拼死一搏,反倒大获全胜。
反倒是狮派方面,幕后大佬邓校长就是个不要命的,整个一就算我挂了也要玩儿死你的态度,居然让王子大人把自己给干掉,来给哈利波特增加筹码。也许你会说,邓布利多本来就是要死的,他戴了戒指就中了诅咒,迟早是要仙去的。但是仔细想想,邓布利多戴戒指的原因是什么?好奇!难道你真的相信一个活了一个半世纪的老妖怪会仅仅因为好奇就想玩儿命?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老邓的一切行动都不会是无的放矢。他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接班人铺平道路,同时让伏地魔误以为神器已经归斯内普所有。当然邓布利多不光草菅自己的命,也草菅别人的命,王子大人就是被他生生逼死的,这个我们之后再详细讨论。
有了老一代掌门人做出的表率,这新一代的哈利同学也是视死如归,你要杀我是吧,你杀好了,一面想着无非碗大个疤老子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云云,一面和七大姑八大姨侃着大山大摇大摆地就去了。你说这气魄,是你伏地魔比得上的么。俗话说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你跟命都不要的人磕,你磕得过才怪。
其次就是伏地魔一根筋,不知变通。在政治斗争中,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审时度势,随时改变策略。严嵩刚把夏言干掉那会儿,徐玠不怂得跟个孙子似的,猥琐了十多年,最后终于瞅准时机,一举将严家斩尽杀绝。他要是学沈练那样死脑筋,早就不知死了几遍了。伏地魔显然没看过《明史》,更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丝毫不知道变通,哈利波特杀不死,那就不杀了嘛,搞个摄魂怪吃果冻似的一吸不就了了,反正吸了以后死不死没啥两样。再说,您老一大把年纪,干啥事儿还要亲自动手,你随便让一食死徒上去把那奶娃子掐死不完了。更何况,去的时候也不搞两个护驾的,自己搞不定还可以叫别人补刀嘛。偏不,非要杀哈利,非要亲自干,非要用魔咒,最后把自己给崩了,搞得我真是欲哭无泪了。尤其是第七部电影里,还摆个及其飘逸的造型,搞个丝带把哈利从头捆到尾,最后干脆直接上手,两人互相撕脸,当时我就喷了。
伏地魔的执着还有一点体现在其对于长老魔杖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复活的当天伏地魔就跟哈利干了一架,结果由于两根魔杖的杖芯相同,发生了共鸣,从而产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现象。自此伏地魔就对自己的魔杖不太信任,因而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神器——长老魔杖。美酒赠佳人,宝剑配英雄,伏地魔一边念叨着这两句话,一面认为,自己作为世界上最牛逼的巫师,当然要使用最牛逼的魔杖!于是多方查找,终于寻找到了前任恐怖主义领头羊格林德沃。这里伏地魔第一次被警告即使得到了长老魔杖,也不能够使用它的力量,你丫就是没那命。自高自大的伏地魔并没有将老前辈的准准教诲放在心上,反而以为格林德沃在保护他的好基友的坟墓,气急败坏地高叫了一声“你已经过时了!”就把格林德沃送上了西天。之后就去挖了老邓校长的坟,也不知道有没有鞭尸,反正是拿了长老魔杖。“魔杖在手,天下我有”,伏地魔当时那个美啊,满心欢喜地以为这下自己可是天下无敌了,哈利波特你就洗干净脖子等着我切吧。
之后发现魔杖居然不太好使,仔细想想,好像长老魔杖是实名制的,要用还得找前任主人办过户手续,于是就把可怜的王子大人找来,强迫着他在协议书上摁了手印儿就让纳吉尼收拾了他。老先生当时想,这东西也到手了,手续也办齐全了,这下总没啥差错了吧。于是肆无忌惮地拿着长老魔杖杀人放火,享受武林至尊的快感。殊不知老校长早已经算计到了这一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让王子大人把魔杖抢了去,其实私底下已经送了德拉科·马尔福,之后再吩咐哈利从德拉科那里要过来。巅峰之战的时候,哈利千叮咛万嘱咐地提醒伏地魔,那玩意儿不是您的,产权证在我手上呢。结果伏地魔压根儿听不进去,带着一副“谁捡到就是谁的”的流氓表情对哈利的规劝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天作孽,尚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你的,总会到你手上,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伏地魔多次被人劝说放弃使用长老魔杖,可是其一条胡同走到死的脑残性格最终让他铸成大错,被哈利同学以整部哈利波特最牛逼没有之一的魔咒——除你武器——结果了性命,结束了自己恐怖主义头目的生涯,为其罪恶多端的一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按说伏地魔的对手要是普通人,估计他怂一点,倔一点,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可惜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最擅长攻人弱点的老邓校长。伏地魔的怕死,伏地魔的执着,都被邓布利多看在眼里,从而制定了专门针对他性格弱点的方针策略。回顾一下伏地魔所犯的错误,无一不是被邓布利多对症下药,还下的是猛药,往死里治。
你怕死想干掉所有能威胁你的人是吧,行,我就搞个预言说你会被一个小屁孩干掉,再在这个小屁孩身上下一个巨牛逼的保护。这就等于埋了个地雷等着伏地魔去踩,伏地魔又惊又怕,果然上当,当场被炸得分身碎骨,魂飞魄散。
你一心想干掉哈利是吧,成,我就让哈利穿着死神三件套去送死。这就等于是让哈利穿上防弹背心扛着防爆盾,绑了伏地魔七分之一的灵魂当人质,大大咧咧地去 “送死”。一阵乱枪过后人质早被打成筛子了,那所谓“自首”的人躲在防爆盾后面笑得不行。于是最后一个魂器也被干掉了,还是被伏地魔自个儿干掉的,你说他能不蛋疼么。
你就想使那长老魔杖是吧,没问题,你拿去用就行,你用来挖鼻孔掏耳朵我都不管。但是你用完总得还是吧,就算你不还,那魔杖自个儿还记着谁是主人呢。这就好比你借人家狗出去遛,遛完了不想还,人家主人来要,你居然还要那狗去咬自家主人,这不没事找抽么。
以上脑残行径,很难想像是一个在江湖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黑道老大的所作所为。该放手一搏的时候,畏畏缩缩,贪生怕死,该另辟蹊径的时候,又一条道走到黑。这样看伏地魔不仅仅是政客,还是个很有喜感的娱乐人物,跟当今意大利总理、AC俱乐部主席贝老先生是一路货色。
四 论斯内普悲情浪漫的一生及其沦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原因
1、论斯内普悲情浪漫的一生
好了,终于要说到我们的王子大人了。在许多读者心目中,西佛勒斯·斯内普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光辉高大的人物,忍辱负重、情深似海、自我牺牲,把对莉莉的爱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正因为如此,王子大人才赢得了无数粉丝的伤怀与钟情。
斯内普的一生充满了古希腊式的悲剧,命运对这个才华横溢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弄和折磨。他自小便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和悲哀的家庭,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意味着痛苦。自从遇到了莉莉·伊万斯,他灰色的世界中才出现了一缕阳光。与莉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那段日子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但这也成为了导致他悲剧的一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造化弄人,进入霍格沃茨后,斯内普和莉莉分别被分在了蛇院和狮院,从此两人不能再想以前那样亲密无间。詹姆士的出现更是让斯内普痛苦万分,詹姆士除了在青春期旺盛的雄性激素以及嫉妒心的驱使下,伙同小天狼星肆无忌惮地欺侮自己外,还居然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打起了念头,这让王子大人心如刀割,又无能为力。各位兄弟们可以自行想象一下,在喜欢的女生面前被情敌随意打骂,是多么让人想shi(三声)的一件事情。幸亏有莉莉一直对他进行保护,才使他免于詹姆士等人更加恶劣的欺压。
就在斯内普和莉莉的友谊似乎朝着地久天长的方向前进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打击:同莉莉决裂。此次事件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其必然性在于,斯内普是一个天资超凡、骨骼精奇的人,对于黑魔法与生俱来的灵性使得他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很自然的,斯内普对于这个方向的大牛——伏地魔老先生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与景仰。再加上伏地魔的个人魅力、卢修斯等人的旁敲侧击,斯内普很快就倒向了食死徒一伙。而莉莉是个天生富有正义感的人(O型血?),对于黑魔法神马的一概没什么好感,极度厌恶欺凌他人的行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两人注定最终不会走到一起。而两人决裂的偶然性则是因为OWLS考试之后那次事件,斯内普再一次被莉莉搭救,自尊心甚高的他竟然需要心仪的女生搭救,之前遭受的羞辱加上男人的自尊心,让急怒攻心的他说出了使他悔恨终生的话,导致二人从此分道扬镳。最终莉莉竟然和她讨厌的詹姆士走到了一起,这对斯内普简直是天大的作弄。
有同学认为,詹姆士比不上斯内普,莉莉完全应该嫁给王子大人。我认为不是。抛开詹姆士雄厚的身世背景不论,詹姆士本身是个帅气、聪明、人缘好、富有幽默感、喜欢冒险、还有一点小坏的男生。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男生对于女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自身条件优秀,加上他对莉莉又死心塌地,莉莉从了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詹姆士自高自大、喜欢出风头的性格,其实只要不影响两人感情,莉莉是可以容忍的,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詹姆士会更加成熟稳重,这也是为什么两个人是在毕业加入凤凰社之后才走到了一起。而王子大人年轻时不仅不修边幅,还不注意个人卫生,连内裤都懒得洗,相比之下确实要逊色不少。
其次,斯内普并不能给予莉莉幸福。斯内普身为食死徒核心成员,过的都是刀头上添血的日子,除了双手沾满鲜血,更是一个不留神就会身首异处。况且食死徒不是你想退,想退就能退,跟了伏地魔,就必须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回头路。你说嫁给这样的人,能过上安稳日子吗?
而凤凰社虽然危险,但打的是正义的旗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正义、理想、和爱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让人激昂的景象!革命的情谊是坚不可摧的,莉莉同志和詹姆士同志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近,最后牵起手来,共同抗起革命的大旗。对于莉莉来说,还有什么比和自己的爱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一起携手走下去更加幸福的事情!
詹姆士为了莉莉和哈利,与伏地魔不屈不挠地斗争至生命最后一刻,其英勇刚烈甚至赢得了伏地魔为数不多的赞赏,实在是可歌可泣。虽然斯内普可以为了莉莉背负骂名、不惜以生命保护哈利,但依我看来,其行动中或多或少参杂了赎罪的成分,因此及不上詹姆士。
让我们回到斯内普悲剧的命运上来。本来斯内普和莉莉决裂后,悲不自胜,决心把满腔热忱洒在工作岗位上。我猜想他那个时候大概每天一边熬着魔药,一边含泪唱着“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没想到几年后,忽然又传来莉莉嫁给詹姆士的消息,“最怕此生已经决心自己过,没有你,却又突然听到你的消息”,顿时如遭雷击,心如死灰,只能将那一份炽热的爱永远深埋在心底。
但命运女神偏偏要把他往死里整。可怜的斯内普于是迎来了人生最大、最绝情、最惨烈的一场悲剧:亲手导致了心爱女人的死。话说斯内普那天在伏地魔手底下干完 Postdoc,回校申请Faculty Position,居然无意间听到神棍特里劳妮的语言(其实是邓布利多故意让他听见的,哪有这么巧的事,早不预言晚不预言,偏偏你斯内普一回来就预言),当即浑身一震,心头窃喜,忙不迭地回去向伏地魔报告,好邀功请赏。满心以为这下帮了老板一个大忙,可以记特等功,没想到却中了邓布利多大大的圈套,被命运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伏地魔听罢汇报,直接锁定了莉莉的儿子——哈利。斯内普一听鼻涕都喷出来了,哪尼???这他妈算是哪门子事?我高高兴兴告了密,没想到却告到了我最心爱的女人头上!
普天之下,还有比这更悲剧的事情吗?
王子大人一听伏地魔口中吐出“詹姆士和莉莉的儿子”,手脚都瘫软了,跪在地上对伏地魔那个求啊。伏地魔念在斯内普对自己忠心耿耿,其实已经答应了他不杀莉莉。但莉莉为了保护哈利,为了埋那个地雷让伏地魔踩,硬是要伏地魔杀了自己代替哈利。伏地魔本就没有耐心,被莉莉缠得心烦了,哪还管什么斯内普,直接干掉了莉莉,没想到却正中莉莉和邓布利多的下怀。
可怜我们的王子,赶到现场时伊人早已香消玉殒,“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其实我挺喜欢电影版对这个情节的处理,斯内普抱着莉莉嚎啕大哭,思绪回到了当初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自此,王子大人永远活在了对莉莉刻骨铭心的愧疚、对自己过错的悔恨当中。他痛恨哈利,因为哈利是詹姆士的儿子;他保护哈利,因为哈利是莉莉的骨肉。他每次注视哈利,都会想起那双清澈的绿色眼睛。为了赎清自己的罪恶,他甘愿充当间谍,谋求推翻伏地魔的统治,也彻底沦为了邓布利多的政治工具。
2、论斯内普沦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用一种纯理性的思维分析一下,为什么斯内普这样一个富有才华、头脑出众的人,最终会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为什么在伏地魔那么多的追随者中,邓布利多偏偏挑选了斯内普作为策反的人选?其实邓布利多还有其他选择,例如卢修斯·马尔福、小天狼星的弟弟雷古勒斯等等,前者深受伏地魔信任,后者可由小天狼星牵线搭桥。
然而邓布利多别的不挑,偏偏挑选了斯内普。这固然是因为斯内普因为莉莉的死与伏地魔结下血海深仇,要把他拉拢过来不用费太大力气,事实上也是斯内普自己跑去找邓布利多的。但实际上,精于用人的邓布利多运用了他那深邃的洞察力,瞅准了斯内普适合作为内应的几大特点。
第一,政治素质过硬。从斯内普用情专一这点就可看出,此人情感真挚,矢志不渝,一旦认定目标后就不离不弃,甘愿抛头颅撒热血。不管莉莉是不是爱自己,不管莉莉是不是嫁给了别人,他都一如既往地痴情不悔,简直跟郭襄有得一拼。对于爱情如此,对于事业也是如此。不管当内奸的任务是多么艰巨,其对邓布利多的忠诚从来没有丝毫的动摇,即使是玩火也是玩得义无反顾。到最后,明知道邓布利多要牺牲自己也毫无怨言,实在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邓布利多正是瞅准了这点,才放心把所有的秘密全盘托付给斯内普。当然,老邓校长也是利用了斯内普对莉莉的愧疚,时常在他耳边敲打:“莉莉是你害的,你要是真的爱她,就保护好她的儿子,Blah Blah……”做足了思想政治工作,彻底防止其心生变。也许你会说,斯内普不是照样背叛了伏地魔?我不否认这一点,可是这件事是有极特殊的原因的,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不就为个女人吗,吴三桂还冲冠一怒为红颜呢。更何况伏地魔还亲手把莉莉给弄死了,斯内普要能咽得下这口气,还算是男人吗?
第二,专业功夫扎实。第一部里,奇洛暗中要害死哈利,是他,破解了奇洛的咒语,让这个系列不至于只出了一本就大结局了。第六部里,邓布利多为了使用复活石看他的妹,中了伏地魔的“偷魂器者死全家”咒,危在旦夕,是他,将诅咒限制在邓布利多的右手,让邓校长得以苟延残喘,下完至关重要的一步棋。要不是他独步天下的大脑封闭术,凤凰社的人早就不知死了几百遍了。可以说,这样一个功力深厚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第三,深入敌方高层。斯内普可说是伏地魔的左膀右臂,“最亲密的战友”,伏地魔对其非常倚重,干啥都得先问:“斯内普卿意下如何?”正因为如此,邓布利多才可以掌握许多第一首资料,从而得以提前排兵布阵,克敌机先。哈利从女真路得以逃脱全然是因为斯内普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在政治斗争中,关键性的人物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如同玄武门之变的常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如果他们在当时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整个中国历史会完全改观,你我很可能永远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斯内普,整个魔法界的历史同样也会完全改观。在用人这点上,邓布利多是绝不会犯含糊的。
斯内普为邓布利多、为凤凰社(以及为莉莉)立下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他最后没能亲眼看到新魔法界冉冉升起的朝阳,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为何这样一个厉害角色最终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政治斗争本身险恶,另一方面,斯内普才华出众,又情感丰富,属于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在波澜起伏的斗争当中容易成为失败者、垫脚石、替罪羊等等悲情角色。譬如项羽,此人天生一副浪漫情怀,既有破釜沉舟的果敢血性,又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可到了斗不过流氓头目、无赖总长刘邦大人(当然我只是说容易,并没有说注定,你看曹阿瞒不就烧了袁绍,降了张鲁,统一了北方)。
斯内普因为聪明过人,被邓布利多盯上,须知聪明人是谁都要花大力气笼络的,何况斯内普这么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简直是不择手段也要挖墙角挖过来的。而他对莉莉情根深种,邓校长从他进校的第一天就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等到邓布利多策划波特灭门事件,故意放出风声让斯内普听到,将斯内普陷于莉莉之死的帮凶的莫大罪名,再以身为莉莉骨肉的哈利作为要挟,从而完全击溃斯内普的心理防线,一把将其牢牢掌握在手中。可见,太过聪明不是好事,大家还是装傻来得比较安全。
同时,王子大人用情太深,泥潭深陷,不能自拔,导致一直被邓校长牵着鼻子走。要是伏地魔的敌人换成纳威胖,王子大人才不管他妈什么预言之子咧,肯定成天跟伏地魔搅风搅雨。他俩要真一起干,那简直就是魔法界的任我行和向问天,荡平霍格沃茨、一统江湖还不是迟早的事情。但斯内普跟向问天最大的区别在于,向问天是睡过就忘,斯内普是啥也没干,还念念不忘,这就注定斯内普在不能像向问天那样洒脱自在,进退无阻。到后来终于被邓布利多推上风口浪尖,背负骂名,众叛亲离,最后还被另一个老板伏地魔误杀,成为了像晁错、胡惟庸那样在政治斗争中丧命的不幸人物。
可怜斯内普才华出众,卓尔不群,偏偏却一生苦难,亲情、爱情、事业一无所得,实在是天妒英才,英雄气短,何其悲乎哉也!
五 论邓布利多是怎样炼成的及其如何一手推动了魔法界的历史
1、论邓布利多是怎样炼成的 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对全系列中最狠辣深沉、最智勇兼备,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一手策划推动了整个狮蛇剧斗,搅起整个魔法界长达十余年的腥风血雨,将哈利波特和整个狮派推上权利顶峰,自己却在风口浪尖急流勇退,表面上是舍身取义其实是悄然隐退,最终遁居世外逍遥天地的大玩家、大赢家,我们最最亲爱的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教授。
邓布利多这个人,对魔法本身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魔法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智慧幽默有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其深沉老辣有如温斯特·丘吉尔。这样的人物的成长历程,不是用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两件事情直接造就了后来的邓布利多,一是其妹妹阿丽安娜的死,二是与格林德沃的决斗。为了仔细剖析他整个心路历程,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他的身世背景。
邓布利多于1881年出生于一个混血家庭,其父珀西瓦尔是巫师,其母肯德拉是麻瓜。他有一弟一妹,弟弟就是对山羊滥施魔法的阿伯福斯,妹妹阿丽安娜小时候曾受三个麻瓜男孩折磨,从此精神失常。这里吐一下槽,不知道罗琳是不是笃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全书里牛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世悲惨,家庭不幸。从邓布利多到伏地魔到斯内普到哈利波特,不是家庭暴力就是亲人惨死,没一个是顺顺溜溜长大的。另外这几个人还有一个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的共同点,即他们全部都是混血。
邓布利多于1892年进入霍格沃茨,被分配到格兰芬多学院。邓布利多在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气,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过人的法术才能为他赢得了芬克立杰出施法奖,在NEWT考试中一度让主考官马奇班瞠目结舌。在学期期间,他就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了国际炼金术大会金奖,并成为了威森加摩的英国青年代表。无论是在学术还是政治上,少年邓布利多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样的一个人物放在今天,那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毕业后,他前往高锥克山谷,在那里,他遇到了让他爱恨交织、对他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的人——盖勒特·格林德沃。青年时期的邓布利多与其他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一样,有着自傲、热血、稚嫩的一面。他与格林德沃的见面如同两颗璀璨的巨星相互碰撞,点燃了两人的雄心壮志,也在邓布利多心中擦出了爱的火花。那时候的邓布利多也满脑子千秋大业,成天和格林德沃琢磨怎么一统麻瓜世界,沉浸在青年人狂热的幻想中。从青年时代的阿不思身上,我们已经能看出其日后行事的一贯风格:目光深远,凡事都要站在战略高度考虑,为了取得全局最优解,牺牲一些个体是完全合理且必须的。应该说,作为一个政治家,这是他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仁义、仁慈在政治斗争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宋襄公、朱允炆都是绝佳的例子。
假如没有发生那次事故,假如历史按照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当年的意愿发展,凭借此二人的实力,世界恐怕早已被荡平,麻瓜陷入被巫师统治的境地。邓布利多只怕是会成为巫王格林德沃忠心的副手,就像当年莫高斯座下的索隆。
可惜命运总是爱捉弄聪明人。妹妹阿丽安娜的死、与弟弟阿伯福斯反目成仇对邓布利多造成了巨大打击,格林德沃也绝尘而去。邓布利多从天堂坠入了地狱,一蹶不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值得注意的是,口口声声宣称死个个把人无所谓的邓布利多,在面对自己妹妹的死亡时依然崩溃,这证明了几点:第一,邓布利多那个时候太嫩,还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第二,邓布利多并没有为了攫取权力陷入丧心病狂的境地,在内心深处还是保留了一些东西的;第三,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虚伪的。
阿丽安娜的死是邓布利多生命的转折点。自这一刻起,他远离了年少时的梦想,远离了与格林德沃一统世界的命运。他对自己的实力重新进行了评估,也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可以说,这个事件使他沉淀了下来,使他本人对一味的争权夺利失去了欲望,转而寻求一些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毫无疑问,邓布利多在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善良的人。最好的证明是他并没有真正追随格林德沃的脚步,加入黑巫师大军。格林德沃的所作所为越来越极端、邪恶,越来越被邓布利多排斥。信念上的分歧最终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邓布利多决心阻止这一切。可以想见,邓布利多当时的内心有多么纠结,一面是拯救世人于水火的伟大抱负,以及自己的良知,一面是曾经与心爱的人共同憧憬的理想,无论是哪个都是他难以割舍、抛弃的。可以想见,格林德沃无论束手就擒,还是抵挡他的入侵,对他来说,都是挑衅。可以想见,当邓布利多结束与格林德沃史诗般的一战,亲手将格林德沃永远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笼中时,其悲伤、彷徨与痛苦,岂是常人所能忍受!
可是他明白他必须这么做,他明白无论他多么痛苦,有些事情是必须要抛弃的。为了这个世界,也为了他自己,他必须亲手了断这一切。当邓布利多关上纽门伽德沉重的大门,抬头望向天边乌云中渐渐透出的明媚阳光时,经历了人生最大苦难的他已然脱胎换骨,真正成为了我们日后看到的邓校长。
2、论邓布利多的政治纲领
长时间的修炼使邓布利多懂得,团结人心靠两件东西:第一是理想,第二是利益。但这两间东西是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在团队创建初期,凭借一腔热血、共同的理想,是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我相信《建党伟业》中描绘的那种澎湃的激情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是,随着队伍的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化和冲突。这时候如果还妄想靠理想维持大家的热情,这样的团队领导人我只能斥之为幼稚。从古到今,只有利益斗争是永久的斗争,它是深深扎根在人类本性之中的,除了极少数圣人,绝大多数人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无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利益是唯一能够笼络人心的东西。
邓布利多深谙人心,对这点的掌握可说是驾轻就熟。他果断抛弃了之前的“巫师统治论”,抛弃了他年轻时代的梦想:纵使这个论调固然会得到纯血统巫师们的支持,但它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违背的,这显然不利于他的政治图谋。为了建立统一战线,拉拢更多的人,邓布利多抛出了更响亮、更高尚、更能号召人心的政治口号:“爱”。
估计大家会问,你刚才不是说,仁慈神马的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不值一文吗?怎么这会儿又开始吹捧“爱”这个口号呢?我想说的是,普罗大众和政治家是有明显区别的。普通百姓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他们胸口一热、眼眶一湿、振臂高呼的口号,谁说得好听、谁看起来崇高,他们就跟着谁走。在跟着奥巴马高喊“Yes we can”的人们中,有多少会真正关注这个简单口号背后所隐藏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纷繁复杂、穷凶极恶的利益冲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公众,政治家要采取迥然不同的策略。
邓布利多宣称,“爱”是世间最为强大的力量。在爱这个无坚不摧的利器面前,一切邪恶、诡计、暴力都将无所遁形。所有的生命,无论是巫师、麻瓜、小精灵、半人马、巨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每个个体心中充满了对其他人的爱,所有误解与仇恨都能消弭,整个社会将充满信任、理解和宽容,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条口号咋看之下无甚亮点,看上去甚至近乎于陈词滥调,但其实里面既包含了佛家的“众生平等”,又包含了墨家的“兼爱非攻”,朴实无华但又经得起推敲。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深厚的功力并不需要华丽的招式体现。
让我们看看,这么一个简单的口号,带给他以及他率领的政治团队多么巨大的收益。
第一,这条口号为邓布利多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形象。当人们听到这条口号时,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位胸怀博大、悲天悯人、以惩恶扬善为己任的智者形象。这与邓布利多在校时表现出来的真挚、热忱、善良的形象是一致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邓布利多谋求的是他们的幸福,是为了他们而奋斗。也就是说,邓布利多的行动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是相一致的。把全体人民的福利当成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这样的口号是非常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它能够激起人们心中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马丁·路德·金、曼德拉都曾奔走呼喊类似的口号。这条口号为邓布利多赢得了威望,造起了声势,而邓布利多终生也恪守这一信条。
第二,这条口号为其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非纯血巫师和纯血巫师中的中下阶层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是最大的受益人,凭借这个口号,他们可以与那些高高在上的纯血贵族们平起平坐。这个群体的成员数不胜数,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其次就是像半人马、狼人、巨人等巫师世界的二等公民,终于可以摆脱下等种族的枷锁,获得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费泽伦、卢平、海格就属于这个群体。可以说,这条口号有力地促成了统一战线的行成,为邓布利多招来了大批忠实的拥趸者。
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口号,涵盖了邓布利多所有的政治纲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口号,让他在魔法界站稳了脚跟,成为魔法界的教父。现在再看看这个口号,你就会发现邓布利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跟他相比,伏地魔不过是一个刚学会解方程的小学生,洋洋自得地宣称已经参破了量子物理、广义相对论的玄机,井底之蛙,可笑不自知。伏地魔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所极力宣扬的血统论,只不过是邓布利多玩儿剩下的把戏!
3、论邓布利多如何一手推动了魔法界的历史
也许你很难想象,为什么邓布利多这么一个怀抱远大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依然热衷于魔法界的党派争斗,不遗余力地打压蛇派?为什么他花费数十年时间,策划、推动、最后又亲手消灭了魔法界最大的动荡?他花费整个后半生做这一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年少时期的邓布利多,也曾为狂热的理想彻夜难眠,也试图将自己脑海中描绘出的那一片绚烂图景变成现实。然而,那时候的他,除了聪明过人,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之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他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作为强大的后盾,也没有政治靠山可以倚靠,他的所有努力所有呐喊,都只不过像是一只黑暗中努力闪烁的萤火虫,妄图给整个大地带来光明。当阿丽安娜毫无生气地倒下,格林德沃怒气冲冲地离去,阿伯福斯投来憎恨、鄙夷的目光,他失败了,彻彻底底地失败了。他舔舐着自己的伤口,收敛自己躁动的心,缩成了小小的一个蛹,静静地等待自己羽化蜕变的那一天。
当若干年后毁天灭地的那一场决战落下尘埃,世人看到的,是一个身体疲惫不堪,但眼中却闪烁着慑人光芒的邓布利多。此时的他,刚刚亲手击败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黑巫师,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魔杖。此时的他,不露出丝毫霸气,却能使所有人俯首屈膝。此时的他,看着土崩瓦解的黑巫师大军,比此前的任何一刻都要明白,没有绝对强大的实力,所有理想、抱负、野心,都是令人发笑的狂想。
经历了前半生大风大浪的邓布利多深深明白,政治斗争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必须手段。没有权利、没有地位,所有的理论、主义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如同乌托邦一样,永远局限于美好的憧憬之中。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政治实力推动,一切愿望才能具象化,才能真正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李建成也许会是个好皇帝,可是他被射杀在了玄武门外,死在了他能够一展政治抱负那一天之前。王安石的新法也许会扭转北宋积弱的状况,可是他斗不过根深蒂固的旧党,一落千丈,家破人亡。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若不是孤注一掷格杀苏我入鹿夺取至高权利,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只怕还要晚上百年。
长期斗争练就的过人洞察力使得邓布利多明白,蛇派思想并不是完全消灭殆尽,马尔福这样的家族仍然会朝“泥巴种”投去轻蔑的目光。蛇派只是在静静地蛰伏,等待着合适的那一天,到时他们将纷纷苏醒,露出他们森然的毒牙。
要捕蛇,就得要有捕蛇人。与斯莱特林们素来水火不容的格兰芬多们无疑是天然的最佳选择。于是,作为狮派的幕后主使,将狮派发扬壮大,确保其政治势力羽翼丰满,同时调动一切力量消灭蛇派隐藏势力,是邓布利多即便穷极后半生也要完成的任务。只有狮派占据政治斗争的制高点,自己的理想——让世界充满爱——才能最终实现。
下面,让我们进入本文的核心论点——邓布利多如何一手谱写了魔法界五十年的历史,如何一手造就了伏地魔、斯内普、哈利波特等人的命运,如何奠定了魔法界此后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是的,你没有看错,伏地魔的崛起、哈利惨遭灭门、斯内普一生的悲剧,其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邓校长!在这个掌控一切的睿智老人面前,魔法界的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个个在他修长十指下翩然起舞的扯线木偶!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几十年前,看看邓布利多是如何布下一个个精巧的线索,让历史随着他的计划完美地演绎。
当邓布利多决心要铲除所有的蛇派势力时,他明白,这些如同斯莱特林本人一样聪明狡诈的人们是不会轻易露出他们的毒牙的。要将他们连根拔起,必须要顺藤摸瓜。他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棵藤,它能够深入世界上所有阴暗的角落,将所有的蛇派势力牢牢捆在一起,连成一个整体。同时,这棵藤还要足够地强韧,不会被轻易地扯断。这样一来,当最后的收割来临时,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将所有的蛇派成员一网打尽。
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明白,邓布利多所需要的那棵藤,正是汤姆·马沃罗·里德尔,蛇派成员一致推选的领袖,斯莱特林的嫡系传人!而他日后走上不归路,成为伏地魔,率领食死徒大军翻江倒海、呼风唤雨的第三个原因,正是邓布利多的一手安排!
回想当初邓布利多在孤儿院初次遇见汤姆的情形,一切都将豁然开朗。是邓布利多,向汤姆里德尔第一次展现了魔法的真正力量,用一个着火的衣橱在年幼的汤姆心中点燃了对力量和权势的渴望,种下了心魔;是他,处处对汤姆表现出怀疑与不信任,当汤姆展现他过人的天赋和领导力时,总是用他洞穿一切的深邃眼光在汤姆心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三番五次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拒绝了汤姆回校任教的请求,最终在那个大雪肆虐的夜晚把他从霍格沃茨赶走,从而他逼上了绝路。邓布利多从未向汤姆里德尔敞开心扉,像他与哈利那样坦诚地对话;从未对汤姆里德尔宽容,像他原谅詹姆士对斯内普的恶作剧那样原谅里德尔。因为,这一切都是邓布利多计划好的,邓布利多对汤姆里德尔的逼迫,就是点燃那个巨大骇人的火药桶的火种!邓布利多将伏地魔逼向堕落的深渊,就是为了以他为诱饵,牵连出所有暗中潜伏的蛇派成员,从而一劳永逸地消灭瓦解整个斯莱特林的势力!
但这还不是邓布利多的全部计划。现在他需要的,是再为狮派创造一个灵魂人物。不同于利用蛇派领导人进行大清洗的做法,邓布利多在狮派领导人身上所要托付的,则是自己毕生的信念,以及胜利的希望。这个人所要做的,是将整个狮派凝聚起来,并将邓布利多的理念贯彻于其中,最终将“爱”的信条传遍世界上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也许你不明白,邓布利多的强大实力连伏地魔都要退避三舍,邓布利多的威信足以一呼百应,为什么这个当时最强大的巫师却不亲自上阵,而是选择隐居幕后,另立一个领军人物执行自己的指令。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简单归纳一下,原因有三:首先,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的一代有着其特有的活力,能在狮蛇大战的第一线冲锋陷阵。邓布利多已经没有这么旺盛的精力,而他的身份也不允许他过于频繁地抛头露面。第二,邓布利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政治风浪,本身对于权力已经无所诉求,只需要做为幕后操盘手,垂帘听政、推波助澜即可。第三,让一个新生代而不是自己领导狮派大军,能让敌人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从而漏出更大的破绽。事实完美地证明了这个策略的有效性,在日后的战斗中,伏地魔始终压根没有把哈利的实力放在心上。而哈利得到邓布利多高瞻远瞩的指点,招招制胜,每一次出击都打在伏地魔的痛处,先是将魂器一个个地摧毁而又全身而退,最后更是让长老魔杖俯首称臣,让伏地魔引火自焚。
在几十年后伏地魔如日中天之时,邓不利多展开了计划的下一步。当斯内普回到霍格沃茨准备申请教职的那天夜里,恰巧在猪头酒吧听见了特里劳妮的语言。那时对伏地魔忠心耿耿的斯内普立刻将其报告给了伏地魔。为什么特里劳妮会不早不晚,偏偏在斯内普到达的时候做出那个预言?即便是在特里劳妮开始预言之后,邓布利多仍可以施法将外界完全隔离,从而让斯内普无从得知预言的全部内容。为什么凭借邓布利多的能力,却没有将这么关键的信息隐瞒下来?
唯一的解释不言自明:特里劳妮关于伏地魔的预言,都是邓布利多老校长精心布置的一场戏!邓布利多让特里劳妮放出有关伏地魔克星的预言,以大预言家卡珊德拉的孙女的身份,伏地魔就算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把这条预言不放在心上!
谈到这里,我们就面对了整个系列中引发了最多讨论、争执和猜想的一个问题:预言中并没有说出伏地魔的克星到底是谁,哈利和纳威都符合那两条标准,为什么伏地魔最后选择了哈利?尽管我们可以想象,伏地魔出发前抛了一枚硬币,这枚硬币最终决定了哈利、伏地魔以及整个魔法界其后的历史。但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对邓校长战略规划能力的大大低估。
我不得不说,邓布利多不愧为魔法界最出色的谋略家,每一个决定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着深远的考虑,确保计划的开展万无一失。我认为,预言中没有提供预言之子的姓名,是邓布利多故意为之。这样一来,狮派的领军人物没有明确说是哈利,他当然可以是纳威,谁活了下来,谁就最终掌起格兰芬多的大旗。万一哈利一个不小心被干掉,纳威也能立马顶上,避免了狮派领导人刚一指定就命丧黄泉的局面,那样将对整个计划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把赌注押在两个宝上,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极大地提高了保险系数,完美地规避了政治风险。
当然,考虑到波特一家的雄厚背景,考虑到莉莉与斯内普的恩怨情仇,邓布利多将哈利作为第一选择。于是,他故意让斯内普偷听到预言,故意让伏地魔去杀害哈利,故意对小天狼星提出让彼得做保密人作出许可,故意不将波特夫妇置于自己的随时保护之下,故意让莉莉代替哈利去死!于是,莉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伏地魔被施以重创,斯内普陷入了一生的忏悔,而哈利,则成为了“大难不死的男孩”。
许多人一直纠结,如果伏地魔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纳威胖,邓布利多会不会失策。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无论伏地魔选的是哈利波特还是纳威,这个孩子都即将成为或者已经成为一个孤儿,都会成为“大难不死的男孩”。无论如何,这个婴儿都是一张白纸,都将被邓校长一手打造为成为日后扛起反伏大旗,最终成功降魔的人。不过,换做是纳威的话,他的称号会有一些改变,叫做“大难不死的胖孩”。
让我们回到对于邓布利多战略的分析。邓布利多卓越的政治眼光和举世无双的谋划能力此时再次大放光芒。“波特灭门计划”以两条人命为惨重代价,如果只是一石一鸟,一箭一雕,未免太不能体现邓布利多的深谋远虑。就我看来,邓布利多在此计划中达到的目的至少有以下四个:
第一,塑造了未来的狮派领袖,创造了神话,使其先声夺人。唯一中了索命咒依然坚挺的人,即使没有断奶也能斗倒魔法界第一魔头的人,“大难不死的男孩”的名头是多么的响亮!哈利在长牙之前就成为了整个魔法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这样的人不做狮派领袖,谁还能做狮派领袖!
第二,保证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被传承,为狮派未来走向保驾护航。如何使哈利完完全全地听命于自己?当然是使他成为孤儿,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果不其然,从一开始,哈利就把他看作精神上的导师,对其充满了敬仰和膜拜之情。哈利自始至终将“爱”作为自己的信条,和伏地魔的最终决战前的那场对话充分说明了他完全继承了邓布利多的衣钵,将邓布利多的思想发扬光大。
第三,将斯内普这颗至关重要的棋子牢牢掌握在手中。斯内普一生活在作为帮凶杀害莉莉的愧疚中,一直到死都效忠于邓布利多,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
第四,借机对伏地魔造成重创。让莉莉代替哈利去死,牺牲莉莉的生命为伏地魔设下极为险恶的陷阱。即使这一招不能完全消灭他,至少可以迫使伏地魔亮出魂器这张底牌,从而可以相应地制定策略,在斗争中占尽上风。
这个计划,可说是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其深沉狠辣,让人不寒而栗。伏地魔自以为聪明盖世,殊不知却从未逃出邓布利多的手掌心。这也难怪,在邓布利多这个活了一百多年,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拥有魔法界最高智慧的人面前,伏地魔永远只是那个害怕偷来的东西被烧掉的汤姆里德尔!
关于邓布利多的结局,我想再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立于魔法界智慧顶峰,俯瞰芸芸众生的神仙级人物,作为与另一个神仙尼克·勒梅共同炼制了能起死回生的魔法石的人物,邓布利多的法力可说早已能够勘破生死,达到上窥天人之境界。哈利在第七部中半生不死的时候遇见了邓布利多,这本身就说明他早已挣脱了有形世界的牢笼,生死已经不再是对立的两面。被斯内普杀死只是表象,真相却是他已经将这个世界的历史亲手书写,而后合上书本,飘然离去。天地宇宙,洪荒幽明,没有什么能够再束缚邓布利多的思想。他的境界,应该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吧。
邓布利多一生可说是都奉献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理想,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爱人,历经苦难的他却从未失去心中的一点信念,“For the Greater Good”。至高的权利,对他来说不过是唾手可得,但他却并不恋栈,却花费毕生精力将哈利和狮派送上权力巅峰,为历史谱写了蓝图。邓布利多是一个真正纯粹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为了理想奋斗终生的人。
发明魔法石,发现龙血的十二种用途,击败黑巫师格林德沃,帮助哈利击败伏地魔,他整个伟大壮烈的一生,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了一张小小的巧克力蛙卡片,永远铭记在所有人的心中。
六 哈利波特功劳评价
最后,以对我们的主人公哈利波特的一点点评价,结束这一篇文章。
作为邓布利多亲手挑选的狮派领导人,哈利无疑具有他自己独到的一面。
他勇敢坚强,对自己悲惨身世毫无怨言,身为领导人却身先士卒,出生入死,一心一意为狮派夺取政权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他继承邓布利多“爱无敌”的思想,对于所有阶层一视同仁,与下层劳动人民多比结下深厚友谊,在多比壮烈牺牲时洒下热泪。
他善于审时度势,明白罗恩对赫敏情有独钟,在哈赫罗三人组的恋情不甚明朗之时,主动退后,与张秋打得火热,避免了可能的暧昧和误会,为罗恩让出了空间。
他善于利益分配,对待有功之臣毫不吝啬。对于在自己身上押了重金的韦斯莱、隆巴顿家族,他给予慷慨的回馈:与金妮联姻,表现了对韦斯莱家族充分的信任,永久确保其位于政治核心;让纳威斩杀巨蛇,一道分享胜利果实,也不枉其辛辛苦苦做了十几年的备胎。
他又善于笼络人心,对于遗留蛇派采取宽大政策,只要你们降了,过去的一笔勾销,使得德拉科·马尔福等人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不得不说,哈利波特作为全书的男主角,是再合适不过的。用两句话总结哈利波特做出的贡献:
搞垮了世界上最牛逼的黑巫师,撅折了世界上最牛逼的魔杖。
跋
在影片落下帷幕,放映厅的灯光缓缓亮起之时,我对自己说,结束了。从第一次在报纸上读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三章,到最后一部电影上映,十年的青春,在我们对一本本小说、一部部电影兴奋的期待、狂热的阅读、热烈的讨论中,就这样悄然逝去。
其实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给自己十年的哈利波特阅读史、给自己逝去的岁月留下一个纪念。本来没想到会写到这么长,也没想到会得到大家如此之多的支持,这里感谢所有的人。虽然扯了这么多政治斗争,但其实我在阅读每一部哈利波特时,都是紧随着哈利冒险的脚步,真诚地聆听邓布利多亲切的教诲。在我内心深处,霍格沃茨仍然是那个充满了瑰丽幻想与神秘魔法的童话世界,那个纯净的、带给我梦想和幸福的世外桃源。我想,在许多人心中,始终会有一片天空,在那里猫头鹰信使们展开翅膀,自由地翱翔。
第四篇: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关于哈利波特的翻译问题,大陆和港台的差异与比较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1997年6月26日)美国版小说及电影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0年6月23日)电影公映日期:2001年11月
电影全球票房排名:第3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1998年)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密室》(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0年12月22日)电影公映日期:2002年11月
电影全球票房排名:第8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1999年9月8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2001年6月22日)全球公映日期:2004年6月4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0年7月8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年月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2001年12月31日)电影预计首映时间:2005年11月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2003年6月21日)大陆译名: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3年9月21日)
香港及台湾译名: 《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2003年9月29日)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2005年7月16日)
主要人物
英文原名 大陆译名 香港及台湾译名
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
Hermione Granger 赫敏·格兰杰 妙丽·格兰杰
Ron Weasley 罗恩·韦斯莱 荣恩·卫斯理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 石内卜教授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跩哥·马份
Albus Dumbledore 阿不思·邓布利多 阿不思·邓不利多校长
Minerva McGonagall 麦格教授 麦教授
Sirius Black 小天狼星·布莱克 天狼星·布莱克
Lord Voldemort(You-Know-Who)伏地魔(神秘人)佛地魔(那个人)Cho Chang 张秋 张秋
Remus J.Lupin 莱姆斯·卢平教授 路平教授
Dolores Jane Umbridge 多洛雷丝·简·乌姆里奇 恩不里居教授
Mad-Eye Moody 疯眼汉·穆迪 疯眼穆敌 Nymphadora Tonks 尼法朵拉·唐克斯 小仙女·东施
The Dementor 摄魂怪 催狂魔
Cornelius Fudge 康奈利·福吉 康尼留斯·夫子
Gilderoy Lockhart 吉德罗·洛哈特 吉德罗·洛哈
Myrtle 桃金娘 麦朵
Rita Skeeter 丽塔·基斯特 丽塔·史讥
小说新名词
The Invisibility Cloak 隐形衣
The Quidditch Match 魁地奇球赛
Diagon Alley 对角巷
Gringotts Yault 古灵阁(巫师银行)
The Devil's Snare 魔鬼网
Nimbus
光轮(系列扫帚)
The Chess game
巫师棋
Platform 9 3/4
9 3/4站台(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The Sorting Hat
分院帽
The Moving Stairs
会移动的台阶
第五篇:《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全版)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全版)
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
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芬多”,那么什么是格莱芬多呢?
影片里,每个魔法学院的学生,着装上都有自己学院的徽标,格莱芬多学院的学生,衣服上,帽子上都有一个“格莱芬多”,这个词的词根是gryffin,音译为“格里芬”,格里芬是中世纪传说中的神兽,具体形象是一只长翅膀的狮子,因此在很多中世纪文学和游戏中,也翻译成“狮鹫兽”。
大家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到格里芬吗?
如果你在右下角找到的话,还应该顺便看看上面的几个字:inns of court / school of law.,可以简单的翻译成“律师学院”。
凡是英国人都能看懂,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原型就是英国法律界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林肯、格雷、内殿、中殿律师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徽标,如上图所示。其中格雷律师学院的徽标,正是一只“格里芬”。
没错,哈利波特是学法学的。
这里的“学院”,英文为 inn,其实翻译成“行会”更准确,这四个学院成立的时间都很早,最晚的格雷律师学院也在1569年成立了。因此传统上,这四个学院都是师徒制的,就像以前京剧的“科班”,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每个学生必须经过若干次“聚餐”才能毕业。这个餐会的场景在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次: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发生在这个大厅,而中国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大厅餐桌上的美食。
其实律师学院的学生聚餐,是律师学院教学的一部分,法学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也就是霍尔姆斯所谓“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种聚餐就是法学院内部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种餐会非常的有名,以至于成为英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英国人一看这场面,就能猜到哈利的专业了。
片中哈利选了很多课,其中也有很多是有原型的,比如据说是遭受诅咒的、每集中老师都要出些意外的“黑魔法防御”课,对应什么法学课呢?
这是第四部“火焰杯”中的穆迪教授第一堂课的场景,穆迪是个前“傲罗”,大家很容易看出来“傲罗”的原型是警察,假眼,假腿,证明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什么课由要由老警察(甚至有点“老警痞”)来上呢?
当然是刑事诉讼法,(不是诅咒刑诉老师^_^)。
片中所谓的“黑魔法”,现实中对应的概念是“犯罪”,也就是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穆迪教授一上来就给学生直接讲解的“三种不可饶恕咒”:迷魂咒,钻心咒,阿瓦达死咒,这明显是三种严重的犯罪:绑架、虐待、杀人。其所谓“不可饶恕”,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十恶”,或者现代刑法中的“八项重罪”,属于加重打击的范围。课程名叫做“黑魔法防御”,就是“对付犯罪的方法”,自然也就是刑诉(包括刑法)了。
大家可以重新看看穆迪的第一堂课,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穆迪性格耿直但有些简单,前警察的经历,使得他很清楚学好刑诉/刑法的关键,是要对犯罪有清楚的认识,而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学好刑法/刑诉本来就是很残酷的,因为你要天天近距离接触各种暴行。但是,法学(刑诉)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好老师必须带领学生突破这一心理关口,否则就是在专业上糊弄人。对照一下,第五部凤凰社中,粉红色的乌姆里奇教授的第一堂课,只会念标准教科书和准备“普等巫测”考试(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的司法考试,唉),作者认为哪个是好老师是很明显的。
只是这种直接展示犯罪的做法,对年纪还小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点心理压力,(大家不妨设想,现实中刑法老师上课讲到强奸罪、杀人罪,给出一系列照片和技术细节,你会是什么感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本科生学的刑法,其实都能算不入门,只是游泳池岸上学游泳罢了)。而第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赫敏小姐,虽然她又是第一个抢答对了提问。片中隐藏了很多赫敏不配哈利的细节,这是其中一个。
哈利是学法学的,和他的婚姻状况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法学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
下面这些人大家应该认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专业:
奥巴马
两个克林顿
萨科奇
布莱尔
俾斯麦
罗斯福
没错做后一张是比尔盖茨,他不是传说中的计算机本科,而是法学预科,他父亲是律师,让他去哈佛是为了学习法律,盖茨有计算机才能(这在文理不分科的西方教育体系中很正常),预科没有上完就退学搞电脑去了。盖茨经常自称“程序员”,但他成为世界首富的关键,应该还是靠他的经营头脑。因此成名之后的盖茨,哈佛给了一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ok,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法学不是一个和其他职业并列的“专业”,简单的说,法学是帝王之术,是培养领导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专业。
连他都是法学博士:
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之所以是法学博士,就是因为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都授予法学博士(所谓的“大法学”),这其实是中国从西方继受过来的学科分类而已。只是中国传统上,觉得法学只是打官司尤其是犯罪的事情,因此有些不理解罢了。
ok,看来哈利学了这么一个专业,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的婚姻必须精挑细选。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婚姻标准,因为这决定了下一代小哈利的培养方向。
(翟按:本贴原是和课间几个同学闲聊的话题,放暑假后深夜无事,在线写了一两千字,写到凌晨三点困了,随手就发了出去,没想到会招来这么多围观者。正告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本帖是讲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哈利波特只是个素材,全文很长,而且不保证能够写完。)
2、哈利的民族成份
中国人差不多是对世界上“民族差异”最不敏感的人群了,因为汉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一文化人群,人口有10亿之多。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习惯从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不过,在国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来说,“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当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哈利波特》中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这里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哈利的法学专业的属性,当然也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最基本的问题,哈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们都是英国人。
不过这样等于没说,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
看图,这是哈5的一张海报,里面的人都是什么民族的:
中国观众一般能分辨出黑头发黄皮肤的张秋是中国人,棕色皮肤的佩蒂尔姐妹是印度人,最右边有个没有台词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着都是白人。
问题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样的。再看的仔细些,尤其是头发(欧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肤色分辨种族,接着就看头发分辨民族)。
发张详细点的图,四个卫斯理:
他们的头发是一个颜色的,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三个马尔福:
他们头发也是一个颜色的(至少父子两个马尔福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也是一家人。
但是,对比一下,两个家庭的头发是不一样的。卫斯理家的人是红头发,马尔福家的人是“铂金色头发”,也就是金色浅到了接近白色的头发。
这就是片子中马尔福和卫斯理从一开始就对着干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他们的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着干了。
很容易从网上查到,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凯尔特人”。
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这个岛屿才开始与罗马文明接触,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文明史。凯撒在不列颠遇 到一些当地的土著人,这些部落的来源不明(后来有专家考证,可能是更早从欧洲中部某个中纬度地区迁移过来的),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一定。不过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功夫理会更多的细节,罗马人按照他们的自我称谓的拉丁音译,管他们叫做:Celtae“凯尔特人”,在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
罗马帝国晚期国运衰落,老家大致在现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冲入罗马帝国境内,解体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国家,也奠定了今天的西欧各国的主体民族的大致血统,史称“日耳曼人大迁移”。具体到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就是这场大迁移的结果。
“日尔曼German”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代名词,其实这个名字也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日耳曼人还在部落状态,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叫做“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称。日耳曼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分别是撒克逊(Saxons)人、盎格鲁(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迁移到了不列颠岛。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语A相当于今天英语的E,就成了英格兰England。而撒克逊人留在德国的部分同族,命名了现在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州Sachsen”;朱特人,也把名字写在了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Jütland上,只是我们一般翻译为“日德兰半岛”。
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之后,互相联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团结起来征服当地人,而当地的罗马人本来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战争,就落在了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头上。大部分凯尔特人被杀或者变成奴隶,少数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凉地区,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了苏格兰人的祖先,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了威尔士人的祖先,西北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则成了爱尔兰人的祖先。后来开发北美的殖民运动中,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他们的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现在“凯尔特”这个词曝光率最高的地方。
简单的说,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凯尔特人是红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了,日照稀少,为了更多吸收紫外线,纬度越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是“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现在回到第一部的开场亮相,这场戏其实挺重要的。马尔福和卫斯理一上来就剑拔弩张,听到对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作为胜利者的后代、“纯种贵族”的德拉科向来以自己的血统和浅色头发自豪,而鄙视罗恩的民族属性,因此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重提卫斯理家的“红头发”。英国观众都能看明白,马尔福肯定是“纯而又纯的盎格鲁撒克逊族”,这个罗恩虽然没有明确是那个民族,但肯定是凯尔特族系之一,按照现在英国的人口比例,苏格兰人的机会最大。(为了方便起见,下文提到罗恩家的民族成份,都按苏格兰人处理)。
夹在中间的哈利呢?哈利是黑头发,为什么马尔福不歧视黑头发的人呢?刚才说过,英国最早的文明史开始于罗马帝国,虽然今天正宗的罗马血统的英国人已经没有了,但欧洲各国都已罗马文明为自豪,就像战国中的齐楚燕秦吴越各国都以“周礼”为尊、以自已有姬周血统(至少是母系)为荣一样。哈利的黑头发,是他血统高贵的象征,他拥有和凯撒一样颜色的头发!
这个剧照是英国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亚瑟王(king author),英国的通俗文学中,很多英雄都有亚瑟王的影子。此人生平没有明确的记载,大致生活在盎格鲁撒克逊入侵时期,是反抗入侵者的不列颠人的领袖,但是传说中他有罗马贵族的血统,因此也是一头黑发。作为日耳曼人征服者后裔的铂金色头发的马尔福,瞧不起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裔罗恩是正常的,但在亚瑟王后裔黑头发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贵血统了。
哈利波特全剧中,世界各大主要民族的元素都有体现,不妨盘点一下:
“邓布利多军团”主要成员里,除了哈利和两个卫斯理,还有一个铂金色头发的,一个黑头发的,(赫敏的头发问题暂时放在后面讨论)。
卢娜父女
卢娜的人气在中国观众中很高,(至少高于张秋),主要是卢娜有一股超凡脱俗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配上一头和马尔福差不多颜色的铂金色头发,显然,她也是纯度较高的日耳曼族系。一般认为,卢娜的文化原型与北欧文化中“精灵Elf”有关。Elf的传说很多,比如暗夜精灵(Dark elf)、树精灵(Wood elf),常和月夜、树林、女性有联系。卢娜Luna这个词是拉丁文月亮的意思,她相信直觉,常有惊人准确的预断,也是北欧原始日耳曼文化的特点。北欧是日耳曼人的最老的老家,纬度最高,因此卢娜父女俩也是一头铂金色长发。不过条件太高的女性不太好嫁,卢娜有点像红楼梦里面的妙玉,和宝玉深夜谈禅可以,结婚就不太合适了。
顺便说一句,德国-北欧是一个文化圈,都属于比较原始的也可以说比较纯粹的日耳曼文化,有很多北欧传说,是基督教文化圈其他区域尤其是法国等拉丁国家没有的。英国人对日耳曼老家的民族的态度一直比较纠结,血缘上比较亲近,但利益上又有明显的冲突,(打了两次大战)。好像自己的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但现实中又可能和自己争夺家产。因此哈利波特全剧中日耳曼文化圈的形象代表,由卢娜和马尔福两个家族分别出演,各自代表一个侧面。两个家族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比较“纯血”,(卢娜也是纯血巫师)。
一头黑发的纳威的文化类型不太典型,不过如果非要找的话,他是个“学者”Scholar。需要注意的是欧洲文化中“Scholar”的地位并不如中国的高,只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特别有偏好的人,常年住在郊外的塔楼里(现在的欧洲大学往往也在不起眼的小镇,所谓的大学城),摆弄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欧洲文化中最典型的学者当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一群希腊老头子了,他们都是黑发。纳威擅长草药学,平常说话有些结结巴巴的,最后留校当了教授。(纳威开始并不勇敢,哈7里霍格沃茨之战中纳威手斩大蛇,意思是连老学究都会拼命,大决战到了最后关头)。顺便插一句,欧洲学者有保持单身的小传统,柏拉图、牛顿、康德和诺贝尔都没有结婚。纳威和卢娜在保持单身的方面是有些共同点的,不过他们两个结婚的可能性很小,约等于定逸师太嫁给方证大师的几率。
(头发的问题到此为止,《哈利波特》中,只有卫斯理、马尔福、卢娜、哈利、赫敏的头发和剧情有关,选演员的时候比较精确,其他演员的头发颜色并不是很严格,比如哈利的父、母、姨妈、姨夫、表兄的演员,他们的头发颜色就有问题。我们是盘点英国文化,不是讨论《哈利波特》剧情,谢绝各种头发的讨论。)
再盘点一下哈利波特中的各国文化元素:
法国元素:芙蓉•德拉库尔和布斯巴顿魔法学校
这个学校明显是法国的。英法文化互相渗透很深,很多地方不需要特别标记,光看芙蓉·伊莎贝尔·德拉库尔Fleur Isabelle Delacour这个典型法国姓名足矣。Delacour其实是De la cour其中“德”De是法国贵族姓名的标记,本意相当于英语的of,“拉” la 相当于the,后面的“姓”其实是贵族的封地的地名,这个名字意思是“库尔领地的伊莎贝尔夫人的女儿芙蓉小姐”,就像孟德斯鸠的正式姓名“查理·路易·德·色共达”,意思是“色共达领地的路易老爷的儿子查理”。这种复杂的命名方式只在法国拉丁系文化中使用,是法国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布斯巴顿魔法学校的校徽,精巧细致,其中的花纹叫“金百合”,是法国王室的标记)
英国人对法国人,也有一个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差不多是从小为抢一块糖经常打架的表兄弟之间的感情。在英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法国代表的拉丁文化纤细、精致、优美,一如布斯巴顿魔法学院的姑娘们的服饰和她们的校徽,因此安排芙蓉嫁给比尔,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英法两国从百年战争开始打了几百年杖,总还有些瞧不起,芙蓉嫁入苏格兰族的卫斯理家还是可以的(顺便也抒发一下鄙视法国的心情,法国美女也只能嫁英国的二等族裔)。更高贵的门第,还是要留给自己人的。
俄罗斯元素:克鲁姆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学院
这个也很明显,只有俄罗斯这个冰天雪地里的民族才会穿成这样。如果你仔细看,德姆斯特朗学院驶往霍格沃茨的船的帆上,还有俄罗斯国徽的图案。
(俄罗斯国徽,核心图案是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标记。)
哈4开场的魁地奇世界杯中清楚的表明,克鲁姆是“保加利亚队”的选手,为什么又是俄罗斯?因为欧洲文化圈中,保加利亚其实就是小号的俄罗斯,他们的关系就像今天的汉族和满族一样,一般不用分太细的。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不仅都是斯拉夫族,而且还是不分你我关系非常要好的斯拉夫族。“保加利亚”这个词来自东欧的第一长河:保加尔河,俄语中把“保加尔”读做“伏尔加”而已。在英国人看来,克鲁姆这个“伏尔加国”的选手,其文化原型是明显的。
(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对片中的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改动,以免读者对号入座,影响票房收入,不过改动以不不影响文化含义为限,稍做解析就能看出来。)
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张秋、佩蒂尔姐妹。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更边缘的,犹太人元素:古灵阁的妖精
古灵阁的原型很明显是银行,尤其是瑞士的银行,而犹太人擅长经营金融业是世人皆知的。从体貌特征上讲,犹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大鼻子。比如下面两个有代表性的犹太人,演员伍迪艾伦和基辛格,注意鼻子。
英美主流文化中对犹太人的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他们唯利是图,为了一块银币出卖良心。所以哈7中,妖精拉环又出卖了哈利一次。欧洲反犹传统,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儿童剧中都有渗透。
黑人元素:片中只出现过两个黑人:
一个是哈利的同宿舍成员,本文第一张照片中的黑人,迪安·托马斯Dean Thomas。
另一个是魔法部的官员金斯莱·沙克尔Kingsley Shacklebolt
还有个哈6中无姓名的酒馆女招待:
在英国主流观念看来,黑人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文化,基于人种的差异,不好同化到欧美文明里,但是出场也没什么好表现的,只好安排个跑龙套的角色罢了。要不是照顾美国观众中有不少黑人,可能这个龙套都给不了。
下图是哈剧中各种文化的地图:
应该说作为目前世界的领先的文明,英美国家的主流观念里,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持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和盛唐时期中国人对外族人的看法是类似,宽容外族,本质上是给英美文明增光添彩,就像人大开会的时候总能见到各种民族盛装一样。不过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所谓“外宽内忌”,就是不以威胁英美的主体地位为限。
地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个大的文化体系没有出现。下图是这个民族元素唯一一次出现,只是张照片。
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对谁看得重些,对谁看得轻些,谁是对手,谁是朋友,谁是家奴,谁可以结婚,谁只能恋爱,是很有分寸的,细节可以随意,大原则决不能违反。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这个文明从中世纪斗到“911”,在影片中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是要触犯英美观众心理底线的。如果非要出现一点点色彩,只能展示他们的古代文明时段,因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头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信仰之后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其实也不能这个文明说没有出现,只是这种出现的方式非常微妙。尽管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已经尽了最大可能消除“那个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个人”的文化原型又能是谁呢?如果从“那个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实也可以写很多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咱们中国人也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这里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继续讨论哈利和赫敏的婚姻问题。赫敏的头发问题刚才放到一边,现在我们再好好看看赫敏:
一头褐色的头发,不同于马尔福的铂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罗恩的红色,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罗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给哈利,却最后嫁给了罗恩?
翟按:网络交流还是有些益处的,续1有几个技术性错误,谢谢各位指正,最终定稿会改正的。另外,我没看过原著,而且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读者较多,只看过原著没有看过电影的寥寥无几,下面的讨论均以电影为准。以原著为资料和我讨论的,恕不回复。抱歉我不是哈密瓜,是来切哈密瓜的。
翟又按:再说一遍,本帖原来是我和几个高年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私下里交流用的,内容是关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我没有义务也不可能考虑太多读者的情况。只是人人分享功能太强大,现在来了这么多围观的,我只能说大家愿意来捧场欢迎,看不下去想走也欢送。不过楼主提醒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尤其是喜欢赫敏的人,继续阅读有一定风险,本文的题目叫做“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论证当然是要分析赫敏的各种缺点,随着论证的深入,越往下文毁赫敏越深,不仅要毁掉你们的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要毁掉很多你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必须先做提醒。
昨天晚上发了条状态进行随机投票,两个选项:温柔的毁赫敏还是粗暴的毁赫敏,结果是17:3选择温柔的毁赫敏,看到如此高人气的投票结果,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准备再写下去了,给大多数哈密瓜保留一点美好的童年不好吗?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暂时还是不要停笔的好,因为毕竟还是给一些平时网下无法接触的同学人传播了些知识。而且,大家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不继续更新下去,只怕我这个小宅院要有些日子不得安宁。只是一定要提醒大家,本帖后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摧毁力,越往后越是如此,各位非法学专业的哈密瓜们,请慎重。
对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我的学生倒无所谓,不过最好年级高一点),不反对你们继续看下去的。不管你个人感情如何,毁掉赫敏有助于你们的专业进步,(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待喷)。因为法学是统治之术,是西方学术的制高点,就像《哈利波特》中的火焰杯,代表最高荣誉,但是拿到火焰杯的过程却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前面的深水区里漩涡密布,很容易让你们受到伤害。借用《火焰杯》中校长的一句话,有些游戏:
最终的成功者必须经过残酷的淘汰。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你们必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你们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骨。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的明白正义!这些话,也许你们很久才能明白。
对各位非专业的读者,我也再说两句,我知道不可能禁止大家围观,也理解各位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说一句画蛇添足的话:如果你们非要阅读,由此带来各种不悦,请你少喷我几句,不是我请你们来的;即使非要喷我,请你语言文明一点,因为我的学生里女生较多。反对意见可以发表,张口污言秽语的,我保留删贴的权利。
另外,为了照顾一些人的情绪,我决定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本来要分析赫敏的头发的,现在暂时放在一边。下面的段落原来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特意提到前面,因为这一段对赫敏毁的不深,或许还能够接受。可能会造成一些行文逻辑上的不连贯,我只能说声抱歉。各种留言还是欢迎的,我会根据留言调整下面的写作风格。最后,本文如果写完,也会很长,大家不要指望一次读完。
第三篇、哈利的选课1:飞行课和魁地奇(上)
前面有人嫌我跑题,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却没有说到为什么赫敏不能嫁给哈利,前两段确实是本文的铺垫,正文现在开始。先帮这些急性子的朋友总结一下我前两段的观点,共两句话:“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是一群征服者,霍格沃茨是他们的继承人学习统治术(法学)的地方。够简单了吗?下面的问题是,因为上述原因,整个霍格沃茨的价值观取向,完全是征服者/统治者的视角。或者说,霍格沃茨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征服者/统治者。常说价值观的作用像尺子(价值尺度),用这样一把尺子量下来,赫敏的问题就很多了。
先从简答问题的开始。
最基本的问题,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什么?
最基本的回答: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有力气。
估计这个答案很出人意外,太简单的答案有时候反而想不起来。
大多数同学都是中国应试教育这面大筛子筛下来的幸存者,久经考验,习惯成自然,对体育是一种教育形式会感到很隔膜,上体育课不就是玩嘛。大概上过小学的同学都听说过“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句话,也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基本上是句空话。人人都知道“三好学生”的真实意思,是“体育及格、没有犯过错误的分数最高的学生”。很少有人仔细的考虑过,为什么从教育理论上,体育竟然是和整个道德、智力相提并论的,或者说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加在一起,理论上才等于一个体育。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智育为核心,但重视体育,却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西欧各民族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因为西欧的自然环境和中国不同,如上图所示,伦敦和柏林大体上和黑龙江的漠河在一个纬度,巴黎和哈尔滨在一个纬度,北京比号称“炎热”的南欧的罗马还要靠南些。这种纬度的地方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无人区,之所以西欧地区还有人类文明,完全是因为欧洲是一个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岛”,有比较充分的水蒸气,气象学上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饶是如此,欧洲的大片地区也是常年阴冷,光照不足,并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因此不论日耳曼人还是凯尔特人,早期都是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农业只是副业而已。因此这些民族的很多特点,大到喜欢迁移游牧,喜欢独立自由,小到喜欢吃牛肉,不吃狗肉(牧羊必备),都是和这个基本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和农业较为依赖耕作技术相比,牧业对身体条件的依赖要求比农业重得多,因此在欧美的教育传统中,对身体的训练,是教育的头等大事之一,和智育可以相提并论。体育教育不仅仅能锻炼强健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准军事训练。在草原上,猎人们必须排列好队形,组织好分工,才能对猎物进行成功的围猎,一人失职漏出一角,则全体猎人的工作都是无用功。欧美体育教育的精华,就是在分队竞争中,锻炼人的斗争精神、规则意识、协作才能。只有能在球队中做的了队长的人,才能在猎场上指挥同伴,也才能在战场上指挥的战士。等战争结束后,也才能承担统治者的重任。
英美的大学每年要举行无数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著名的比如剑桥牛津划艇对抗赛,美国的大学棒球、篮球、橄榄球联赛等。这种比赛花费相当惊人(远比在教室里上课费钱),但学校从来是在所不惜,就是因为是否有发达的体育教育,是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是否属于培养统治者的摇篮的标志之一。学校中真正能做学生领袖的,很少是考试中的第一名,往往倒是球队的队长或者明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在学校的球队中当队长的经历要比拿几个A更受雇主的重视。华人的孩子来美国就学,刚一开始最不容易适应美国大学环境的就是这种体育文化。
队照
小布什耶鲁棒球
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中,学历太高是不受选民待见的,历任总统中有正规博士学位的只有一个,也是历史评价平平的角色。大多数总统,尤其是共和党方面,都是本科生,其中学习好的并不多,很多人最自豪的大学经历,就是自己在学校的球队中打什么位置。布什父子总统三代都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也都是耶鲁运动明星。布什爷爷普里斯科特就加入耶鲁棒球队,还获得过全美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球冠军,老布什本人是耶鲁的棒球队一垒手,而且是全队的队长。小布什也是耶鲁大学校队二垒手,并且是家乡棒球“得克萨斯游骑兵队”老板。布什家族的智商问题一直被媒体嘲笑,尤其跟两个克林顿对比,这其实正是布什家两代总统的竞选策略:我不是只会念书的象牙塔的书呆子,我是运动场上的英雄,因此我才应该做美国的领导者。老布什过八十岁生日,竟然是以高空跳伞的方式庆祝的。在这方面,女生教育也不让男生,体育成绩好的女生容易嫁人,因为可以为家族生下更强健的后代,小布什的奶奶就是美国女网国家队队员。
毛主席畅游长江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作为国家领导人,工作压力之大,常用“日理万机”来形容,没有过硬的身体条件绝对是不行的。老一代领导人中,毛主席73岁畅游长江,邓小平88岁在北戴河下海游泳,这两位都是走过长征路的。近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温家宝是搞地质的出身,在甘肃青海爬了十几年荒山,才能以接近70岁的年龄,在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第一线连续工作一个星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回到剧中。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场大戏,是大家熟悉的分院帽选学院,接着就是几堂魔法课。大家不妨重看《魔法石》开场的一段,就会发现波特和罗恩根本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好学生。两人在上课方面是很失败的,比如第一堂课两个人就迟到了,严格遵守规定的麦格教授讽刺说要把他们两个变成一只表或者地图。
第二堂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学,哈利先是上课走神被斯内普警告,又接连三次没有回答上来斯内普的问题,斯内普本来就严重偏心,少不了对哈利一番冷嘲热讽:
可见,波特在教室里混得并不得意。波特真正的转机在第三节课:飞行课。
这是堂室外课,大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看出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课,不过是把跑圈改成骑扫把而已,都是为更复杂的球类运动做基础训练的。上课不久,纳威受伤了,老师去找护士,马尔福趁机捣乱,将飞球扔掉,而波特具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掌握了高难度飞行技巧,用一个非常惊险的高空急转弯接住了被马尔福扔掉的球。这个动作发生在麦格办公室窗口,直接打动了麦格教授:
接下来,波特被麦格推荐进入格莱芬多的魁地奇队,并且在赛场上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找球手,后面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多说了。
《哈利波特》几乎每一部都有魁地奇比赛的情节,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把魁地奇当作一场好玩的游戏,震撼于精彩刺激的高科技场面而已,其文化意义,最多能理解到魁地奇相当于英国的国粹运动——足球上(或者橄榄球)。其实,每场魁地奇赛场上中,都埋藏这相当丰富的剧情线索,各派人物在魁地奇赛场上的较量,包括观众席上的各种小动作,是霍格沃茨学院故事的重要内容。哈利(包括罗恩)正是靠着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一次次胜利,成为众所瞩目的学院英雄,在同学中获得了尊敬和拥戴,并在六年级当上了院队的队长。哈6大决战前的魁地奇队长,也就意味着哈7大决战的指挥官。
同理,罗琳阿姨笔下的赫敏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她从来不打魁地奇。
中国观众喜欢赫敏,很大程度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衡量的,赫敏每次上课都能正确回答问题,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吗?按照英国人的看法,不是,这只是她是个次优秀学生的表现。英国观众看到每次魁地奇比赛,哈利在赛场上拼搏,而赫敏只是坐在观众席上喊加油的时候,心里都明白,罗琳阿姨这样安排,是暗示赫敏是配不上哈利的,因为她不具备做一个优秀统治阶级的身体素质。中国观众,则一般没有反应。
金妮呢?这个小姑娘出场机会并不多,但是关键的第六部,金妮成了学院魁地奇球队的副队长,选拔新球员的时候,金妮就站在哈利的旁边。
更重要的是,哈利压不住底下乱糟糟的队员的时候,金妮大喊“都闭嘴”,让全场鸦雀无声,连他哥哥罗恩在内,都乖乖的站好听训。好电影不需要太多台词的,这场戏金妮一共只有一句话的台词,就充分表现出一个优秀统治者的气质:攻击性。
对赫敏而言,更糟糕的是她接下来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了帮罗恩通过选拔,赫敏偷偷的对罗恩的竞争对手使用了“混淆咒”,让罗恩不光彩的赢得了选拔赛的胜利。
赫敏帮自己的男朋友,也许中国观众表示可以理解,只是人之常情而已。但是一个有英国主流价值观的观众看来,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绝对是个无法容忍的的大错误,这样选拔出来的球员是要输球的,——要是在战场上,是要败阵的。英国人所谓体育精神,费厄泼赖,首先一点就是遵守规则,在规则之内可以合理冲撞,但绕开规则作弊,是对所有人的欺骗。比尔•克林顿身为总统之尊,和个把女实习生莱温斯基出轨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介意(考虑到希拉里,很多美国人都有点同情),但是一旦克林顿在调查之下说了谎,那就成了“誓言之下的谎言”,竟然到了引发国会弹劾的地步。
遵守规则,是法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统治者和平民观念的重要分界线。统治者必须严格执法,平民则喜欢抄捷径走后门,大家先记住这个话头,下面还要深入讨论。
对照之下,选拔赛的时候金妮也在场,她是罗恩的亲妹妹,按说比赫敏和罗恩更亲,而且她直接就是选拔赛的裁判。但是片中金妮毫无徇私枉法的表现,就这样看着罗恩差一点被淘汰,直到赫敏出手作弊为止。球队是集体项目,做球队的队长或者副队长,不仅要身体强壮,更重要的是要处事公正,才能领导全队战胜对手,金妮无疑就具有这样的素质。如果说这场戏是哈利、金妮和赫敏的三角关系的选拔赛,并且让英国观众来打分的话,结果肯定是金妮而非赫敏应该嫁给哈利。
奇怪的是,以罗琳阿姨对赫敏的偏爱,为什么罗琳不安排赫敏也打魁地奇呢?
翟按:人人网是一个实名网络,我的个人信息不难找,不过请私信和留言的朋友别把我的姓写错了,我不姓瞿,也不姓霍,姓翟,有些学生私下里坏坏的叫我宅老师,我也坏坏的接受。仍然感谢各位的回复,纠正了我很多技术性错误,比如把三强奖杯错称作火焰杯等等,定稿会一一改正的。留言中还是有很多精熟原著的朋友貌似不太开心,非要我用原著做材料分析,其实原著我也是看过的(当然没各位看得细),不过你们的要求恕难从命。说实话,我对各位原著党提供的各种细节纠正颇有兴趣,只要不说脏话,我还是挺喜欢看你们的留言的,因此这里暂时就不解释我为什么坚持用电影了。
第三篇、哈利的选课1:飞行课和魁地奇(下)
大家都知道,赫敏是罗琳阿姨在书中的影子,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情节,让赫敏也打打魁地奇?很多人分析的和剧情有关,不错,但本帖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种思路,这个问题和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是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教育的实践中不被承认,大家比较陌生而已。
前一篇本宅介绍西方国家重视体育教育,这倒也不是什么独得之秘,差不多是教育理论界的通识。那为什么万恶的中学老师总是抢走大家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拿去给文化课补课?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因为高考不考体育呗,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高考又为何不考体育呢?如果教育当局认为体育教育非常重要,把体育考试吸纳进高考体系很难吗?比如在高考里增加一门体育,占一百五十分(重视的话可以再多),测试百米、跳远、铅球三项,某日统一集中到某中学测试,按照指标记分,这在技术上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这样,万恶的中学老师一定会风雨无阻的把大家从教室里赶出来跑圈的:亲,跑圈哦,加油哦,有一百五十分哦。
问题是这一切都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因为体育和智育不同,体育更加依赖人的先天条件。随便一个班同学排排队,总有大个子、小个子,每个人的身体天赋是明摆着的。相对于文化课,锻炼对天赋改变并不大——无论怎么锻炼,你也不能长到姚明那么高。大家都锻炼,最后还是比天赋。过几天大家就要看伦敦奥运会了,这是西方体育文化的集中展示,大家不妨留意其中的价值导向。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强、更快、更高”,稍一注意就能发现,其实奥运会根本和普通人无关,完全是一群体育天才的竞争。
中国高考的基本理念,是假设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在这个层面上人人先天平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传授的效果则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教师要鼓励好学生刻苦读书,而高分就是对勤学的奖赏。因此,像体育这种比较依赖天赋而非勤奋的科目,在中国的高考体系中就很难找到位置。你能接受一个刻苦读书的勤奋女生落榜,而一个五大三粗的笨男孩被高校录取吗?
而英美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正好相反,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勤奋并不特别重要,而天赋则是首要因素。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原文有争议,在美国也有,大家耐心,我后文也会稍微解释一下这种争议的原因)。
英语中有很多概念和天赋有关,比如genius、talent、gift,这几个词可以被混杂着翻译成天才、天资、人才、才能等等,但实际上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英美主流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人脑的内在的机能,无需被教育活动传授,教师的作用只是把它激发出来。这种教育理念对天赋非常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天赋,就没有教育价值,等于是对牛弹琴,反之,天才可以无师自通。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将其由潜在状态激发出来成为现实。英美高教界有句话,“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被大师的氛围熏陶出来的”。
哈利波特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魔法石》中哈利的第二堂课,斯内普的魔药学。斯内普给一年级同学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下面很多长字幕的截图在电影中原来是若干个镜头,是我截图后配的文字,红色字体也是我加的,细节党不必见怪)。
众所周知,斯内普一贯歧视非纯血的学生,他性格古怪,说话阴阳怪气,对学生很不友好。但斯内普这句话实际上可算是“直言不讳”,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霍格沃茨的特例。紧接着第三堂课飞行课,导演安排了如下镜头:首先霍奇夫人布置任务:
下面四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哈利的,他一伸手,扫把就毫不费力的飞了上来。
旁边的赫敏的表情是这样的:
第二个镜头呢,给了马尔福!他只是比哈利稍慢一点点而已。这就是马尔福参加了食死徒却在第十九年后还活了下来的原因——他血统高贵并不是空话,他本人有相当高的天赋,这届学生中仅次于哈利而已。
第三个镜头给了罗恩,扫把飞起来打到他的头。罗恩的魔法爱出错,一直是片中的笑料,这一次也是如此,不过好歹是让扫把飞起来了。
最后一个镜头才是赫敏,她喊了半天,扫把最后也没有上来。按照英美观众的看法,这是在表明,赫敏没有飞行术的天赋。
赫敏缺乏的天赋还有很多,比如西比尔•特里芬妮教授(Sibyll Trelawney)的占卜术(Divination,有的地方翻译成“圣术”)。赫敏一上来就不喜欢特里芬妮,特里芬妮同样不喜欢赫敏,认为她没有天赋,颠三倒四的讽刺了赫敏一顿,气得赫敏一怒之下走出课堂。
大家别小瞧这个疯疯癫癫的特里芬妮,她教的这门课是霍格沃茨课程表里最高级的课程之一,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五经中最难的《周易》,现实中也对应着一项非常悠久的西方文化传统,其历史渊源甚至在希腊罗马文化之前。有时间我会单独写一篇分析的。
赫敏当然不是没有天赋的孩子,但她的优势偏向于依赖背诵的课程方面。赫敏从第一部开始,每一级都有她在回答老师提问方面压倒同学情节,这类镜头不胜枚举,从英美教育观念来看,这些情节只是说明赫敏有“记忆天赋”。赫敏喜欢的课程,比如“古代符文”,就是典型的背诵课。
什么是“古代符文”呢?表面上看是用如尼文字等书写的咒语。其实英美贵族教育体系中不学外语,(坦率地说是瞧不太起“低等民族”的语言),只学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这门课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外语课,赫敏这句台词,意译的话大概可以翻译成“我觉得量子物理学根本就是乱七八糟的课程,学英语才有意思呢”,仔细体会就能发现其中微妙的贬义。罗琳虽然喜欢赫敏,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者,她编故事必须符合英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塑造人物要符合其性格和身份,否则故事就没人看了。
英美教育理念的“天赋”是个很有趣的概念,一方面,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差别很大,而且基本不能靠后天改变,这好像很不平等;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即使再差的人也有某种天赋,只是和别人不同而已。老师只要发掘其中的潜力,则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这个理念常玩欧美网络游戏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你注册一个角色的时候,有各项天赋值——比如力量、敏捷、耐力等——供选择,但一个角色不能同时占有各项天赋。每个角色类型都有特定的天赋,比如法师有法师的天赋,骑士有骑士的天赋,在游戏中天赋会数字化到一个点数,而各项天赋加在一起,总和是一样的。(没玩过网游,有错误请指正)。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上帝在这里关上一扇门,就会在那里打开一扇窗子。”
这种教育理念在剧中的典型例子,如胖胖的小朋友纳威:
前几部纳威是个很倒霉的角色,导演总安排他负责丢丑。第一节飞行课,他根本控制不住扫把,最后受了伤。
第二部的黑魔法防御课,又被一群小精灵挂在了挂灯上。
第三部的黑魔法防御课,他是卢平第一个叫出来练习咒语的学生,这次稍有进步,卢平是个好老师,至少帮助纳威完成了训练项目,虽然很勉强。
总之,纳威可以说在班里算是各科都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同学大家在身边也能找到,要是在中国的计算总分高考体制下,差不多就是个没戏的学生了。
可是,这个笨笨的男孩有一项“天赋”:草药学,因为他不喜欢运动,也不太会交际,只喜欢整天呆在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第四部火焰杯以后,纳威开始上戏,三强争霸赛第二场黑湖探险那场戏,赫敏和罗恩在图书馆里找了半天找不到潜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