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路上书相随
成长路上书相随
八年四班
刘苏瑾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曾写到:“卷中有山水。”的确,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就如同一杯醇香可口的咖啡,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记得母亲曾经提起过,我人生中刚刚接触书籍,就是在我呱呱坠地不久后,虽不认字,但母亲经常会为我读书,还在襁褓中的我听着,就开始接触文字。
后来慢慢长大了,开始自己读一些《少儿画报》类的刊物,看得是津津有味,正因如此,我上学时识字量比同龄小朋友要大很多,阅读书籍为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书的深度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可不管怎么变,带给我的益处只是有增无减。小学时,杨红樱,曹文轩的书成了我的最爱,什么《淘气包马小跳》,什么《山羊不吃天堂草》我都爱不释手。小学的功课不繁忙,我也越发读得起劲,甚至有时拿着书上饭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
等到了再高年级的时候,我又不满足于中国文学作家的作品了,于是在五年级初,我开始涉猎外国文学名著,《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鲁滨孙漂流记》,书中情节环环紧扣又一波三折,让我直呼过瘾。
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更有深度的文章,例如《围城》《摆渡人》《荒野猎人》,也去尝试着啃一些大部头小说例如《红与黑》,《名利场》《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等,书中一个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无一不让我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好的文字总是有治愈心灵的力量,成长路上,书籍陪伴着我,时而是良师,时而是益友,总带给我无尽的快乐。
成长路上有书相随,我不孤单。
第二篇:成长路上书相伴征文
成长路上书相伴
郭美传
有人说:好书仿佛人生四季,或恬淡如春,或激情如夏,或充实如秋,或静思如冬。着怡人的墨香,轻呷一口香茗,捧一本好书在手,拨响智慧的心曲,读书的感觉真好。成长的路上有书相伴,感觉真幸福!
和书相伴已有30多个春秋,还记得小时候,那时物质和精神相当贫瘠,识字后家里的几本小人书被我翻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但每每总是爱不释手。过年父母买几斤旧报纸糊墙,我总是把自己喜欢读的偷偷藏起来,贴在墙上的报纸不管倒正,扭断脖子我也是津津有味地读着,感觉其中有无限趣味。上学后每当发下新课本,我如得到饕餮大餐课文还没学不知被我读了多少遍,读书的感觉真好,真的,不知不觉中书伴我慢慢成长!
上高中时由于眼疾的复发而中途退学,在家无聊地翻阅以前的课本,仿佛在字里行间就能品味到求学时的苦辣酸甜。仔细品味《名人传》里命运多舛的贝多芬,无不为他的顽强意志所折服。想想自己半途而废的学业,真的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命运抗争。我不知道一个还没有学完高二课程的高三复读生求学之路除了艰辛还有什么?当学习疲惫时、当考试失利时、当感到前途迷惘时,苦苦支撑我战胜这一切的还是人生路上离不开的——书。十载艰辛求学路,一朝奋斗扭乾坤。一路走来有书相伴,让我学会了坚强执着锐意进取。
在昌师上学时尤其喜爱《读者》,如今为人师已十余载,送走了无数莘莘学子,每次在《读者》上读到好文章,我都把它摘抄下来,课堂上作为美文推荐给我的学生。阅读《孩子,来生我们一起走》这篇文章时,汶川地震那惨痛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我一时哽咽,学生则流着泪读完,课堂上除了抽泣声我们都静默着。课后批阅日记时我看到最多的是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对父母的感恩、对汶川重建的信心以及对大爱无疆的深刻感悟。这节课无需我苦口婆心地劝诫,借助这首诗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感谢我的忠实朋友——《读者》!读《腾出一只手给人》“腾出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奋斗者——推进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绝望着——点拨鼓励拯救他们……”我收获的是在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中,要善于用善良友好的行为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它指引我采用正确的方式与领导同事学生相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给学生读《尽力而为还不行》这篇关于比尔·盖茨竭尽全力执着于事业的敬业文章,意在勉励我和学生做每一件事情时,都要竭尽全力而不是尽力而为。一本好书,能让人得到生活的感悟,做人的哲理,人生的启迪。而从这些感悟、哲理、启迪中升腾出的,便是伟大的思想。于是,书籍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好书如良友,他给我一把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线,洗涤我愚昧的头脑,净化我乎庸的心灵,成长路上书相伴,让我不断追求,不断改变,不断充实。
读书使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善良的人。我喜欢书中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十几年来在我的影响下老公和女儿也成了《读者》的忠实读者,每每拿到一期新的《读者》,女儿总要先一睹为快。闻着沁人心脾的墨香,轻轻翻开书的扉页,慢慢走近书的世界。于是,那清凉的的智慧之水便缓缓滋润着一家人的心田,给我们无穷的知识,并有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熏陶及品格上的启示。徜徉在这流水中,欣赏着书中的每一棵草、每一株花,每一个人生历程与众不同的人物,每一件或惊天动地或平淡如水的往事……有时,看累了,便会习惯性的望着天空,感受她的纯净,碧蓝,没有一丝杂质几近空灵的美。可我知道的,书潜移默化的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改变着我的性格、改变着我的人生。
书籍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眼睛因书籍而纯明,心灵因书籍而澄清,品德因书籍而高尚,灵魂因书籍而明净。我爱读书,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读书使我快乐。成长路上有书相伴,不孤单不寂寞。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点评:
我喜欢自幼读书,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不能随便买书读,所以儿时的几本小人书就是我最好的伙伴。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支撑自己一路走下来的也是我的好友——书。工作后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书籍我都喜欢阅读。书就像一只航标,指引我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读书其实是读人,它陶冶着我的情操,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断成长。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朝阳文学社
推荐教师:程铭伟
第三篇: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背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事件起因
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其观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
历史记载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作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定,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
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公车上书”被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解决办法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惊,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败在了一个曾经向中国学习的东亚小国手中?他们探寻原因,认为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是实行“明治维新”变法的结果,中国要富强,也应该学习日本进行变法。因此,变法维新的舆论日渐高涨。
1895 年 4 月,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迫在眉睫。当时正有一批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消息传来,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李鸿章,呼吁清政府拒绝和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当时的危局。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均在北京参加会试。康有为得知条约签定,五内如焚,立即要梁启超等弟子分头鼓动各省举人,上书呼吁清廷拒绝和约。梁启超即联合在京会师的广东举人 81 人上书 都察院(中国古代主管监督、弹劾的中央机关,最初设立于明朝,清代沿设。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主官,又按地区分道,设监察御史)。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福建、四川、江西、河南等省的举人也纷纷上书。台湾省的举人罗秀惠等人更是捶胸顿足地“垂泪而请命”,痛陈台湾人民正在向着北京痛哭,强烈的反对割让台湾。月 1 日,康有为联合 18 省举人在 松筠庵(位于 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里,是明代杨继盛的故宅。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进士,当过南京兵部右侍郎等官职,也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杨继盛因反对奸佞权贵严嵩,被捕下狱,受到严刑拷打。《明史》记载他受刑前,有人送他蚺蛇胆,他不要,还说:“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行刑后受重伤,夜半醒来自己动手用碎瓷片割掉身上的腐肉和筋络,为他掌灯的狱卒看了都发抖,差点掉下灯来。杨继盛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严嵩处死,押赴刑场时,沿路人民叹 息不止。)会议,与会者一千余人,在大家的共举下,他连夜奋笔疾书,起草了一份 14000 多字的上皇帝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康有为在书中情词慷慨,气势磅礴,极力陈述救国的方法和自强的道路。他首先陈述了签定《马关条约》将造成可怕的后果,认为如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会是中国人心涣散,列强必然会接踵而至,中国将再次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提出了自己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即:拒和、迁都、变法。他要求皇帝当机立断,立志于改革富强,使国家能够免遭被侵略的命运。
具体的内容是: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皇帝首先放下尊严,下罪己诏,带头进行自我批评,这样就可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而且还要下诏惩罚那些主张求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大臣,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并且提拔那些有做为的人才。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主张迁都西安。他认为京师近海,容易受到外国的威胁,而且在当前旅顺和威海卫失陷的情况下,困守京师,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迁都以后,可以凭借西安天然的地理优势,来抵抗日本可能的侵略。同时可以把对日的赔款用于军费。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认为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在于将衰兵弱。一方面他建议光绪帝责令各州县推举精兵良才,以取代那些老弱病残之兵。另一方面建议从英国购进像 黎姆斯枪(音译)、毒气之炮等精良的武器。
康有为指出,前面所说的种种策略仅仅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权益之计,要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必须进行变法,这才是“立国自强之策”。他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一直没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在进行变法的时候,我们却墨守成规,止足不前,所以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因此他提出了振兴国家的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
富国之法是:统一中国的金融市场,由国家发行钞票;修建铁路,制造机器、轮舟、开采矿产;撤除旧时的驿站,开设邮政局。
养民之法是:发展农业,设立农学会,丝茶学会;设立考工院;各省设立商会、商学;实行移民垦殖。
教民之法是:分立学堂、开艺学书院,学习西学;开设报馆。
他还建议国家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以及改革官制。提出以府县为单位,每十万户公举一名“议郎”,给皇帝提供建议和供皇帝咨询,使全国的政令上通下达。
举人们约定在《马关条约》批准之前,即 5 月 4 日 递交都察院代递。当时 松筠庵摩肩接踵,有 1300 多 举人在上书上签字。举人们的这一行动遭到了把持朝政的主和派的阻挠,他们千方百计地破坏举人们的爱国活动,并向光绪帝施加压力,抢在公车上书之前,迫使光绪盖用御玺,并发布谕旨。因此,当上书递到都察院时,都察院推说条约已经被批准,拒绝接受。虽然举人们的爱国目的最终没有实现。但它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不能干政的禁令,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同时这一事件也推动了维新变法的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四篇:作文《爱上书》.
爱上书,是我的幸运
八(3)班 白芷璇
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在享受中得到体会; 读书是一种体会,我们在体会中得到乐趣; 读书是一种乐趣,我们在乐趣中得到知识。
——题记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营养缺乏的孩子,所以我忘乎所以,贪婪地汲取着书的精华,感受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好。爱上书,是我的幸运。
结识书,还得从儿时说起。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用心良苦的妈妈为了培养我识字读书的好习惯,总是买来大量的启蒙图画,粘贴在房间的墙上;在我扶着墙壁走路时,就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图画,这时,妈妈就会在旁边一个个指着教我认;在我刚学会拼音时,妈妈就用大量的故事书来“诱惑”我进入童话的世界。所以对于书,我有着特殊的情感。
是书,陪伴我一路成长,陪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当我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当我迷茫怅惘时,读书能平静我躁动的心,让我看清前方的道路;当我心情愉悦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书成了我的最爱,成了我的挚友。尽管紧张的初中生活让我的神经绷成了一根弦,但每周我还是会“忙里偷闲”,与它见上几面。若不然,我就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像少了什么似的。我发现,我已经爱上它了,而且不能自拔了。
对于书,我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为此,我还曾闹过笑话呢。记得有一天上午,我正窝在客厅沙发上与书“幽会”,和它“谈天说地”。可正当我们聊得忘乎所以时,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对我嚷了起来:“璇,快下楼去对面的超市买一袋盐回来。”“哦。”我含糊地应付道。但我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精神食粮,于是捧着书本下了楼。在途中,我看得入迷了。突然,汽车的喇叭声将我从书中奇幻的世界里拉了回来。冷不丁地,吓得我将书都掉到了地上。原来我已在过马路了。司机叔叔教育了我一顿,我认错后,便手捧书本径直地回了家。回到家,妈妈问我:“盐呢?”“啊?什么?”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哎,你呀„„”妈妈哭笑不得。事后,妈妈也教育了我:上街不能看书,要注意安全。
虽然书本让我出了洋相,但我依然爱着它。
因为书,我喟叹着周瑜那“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的万般无奈;折服于诸葛亮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雄才伟略;敬仰着关云长那“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的义薄云天。因为书,我感悟到了孙悟空的聪明伶俐,灰姑娘的美丽善良,白雪公主的温婉可人,马小跳的淘气顽皮,彼得番的机智勇敢,福尔摩斯的足智多谋。更是因为书,才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伴随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让欢声笑语布满了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是书,充实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情感,教给了我本领,纠正了我的过失。在书籍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
爱上书,可真是我的幸运啊!
指导老师 朱红
第五篇:上书谏吴王
上书谏吴王(原文)(汉)枚乘
臣闻得全⑴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⑵,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⑶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⑷术也。故父子之道⑸,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⑹。
夫以一缕之任⑺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⑻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⑼;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⑽。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⑾。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⑿,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⒀,弊⒁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⒂逾疾,不如就阴⒃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⒄,一人炊之,百人扬⒅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⒆。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⒇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太山之霤21穿石,殚极之绠断幹22。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23使之然也。夫铢铢24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25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26,足可搔27而绝,手可擢28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蹐底厉29,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30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
1、全,完备,指行为完美无瑕。
2、聚,村落。
3、三光,日月星。不绝三光之明,指无日食月食,金木水火土等星运转正常。古人以为日食等现象是上天对帝王的警告;日月星不发生异常现象,这是天下有道所致。
4、王(wàng)术,王天下之术。
5、语见《孝经•圣治》。这里说“父子”下面说“臣”,这是说父子君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6、这话的意思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中的“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的意思相近。恻怛(dá),等于说恻隐,有怜悯的意思。
7、任,负担。
8、方,将。
9、系,用如名词,指缕。镇,压,指加上重量。
10、这是说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微。隐喻能不能从灾祸中逃出来,决定于今日,已经很急迫了。
11、脱,指脱离灾祸。
12、累卵,堆叠起来的蛋。
13、天命,天所赋予的。上寿,指百岁以上。
14、弊,尽,指享尽。
15、景,影的本字。《文选》即作“影”。迹,脚印子。
16、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17、汤,热水。凔(chuàng),冷。
18、扬,指以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之散热。
19、这是说:我所见甚远,养由基只见百步之内,与我相比,养由基等于是未知操弓持矢。
20、纳,接受。与下文“绝”字为反义词。
21、溜(liù),本指水从屋檐流下来,这里指山水流下山。
22、极,桔槔上的横木。绠(gěng),汲水的绳子。干(幹),通“榦”,指井梁。这话大意是说:桔槔上横木所系的绳子可以断干。
23、靡,通“摩”(依王先谦说),摩擦。
24、铢(zhū),古代量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25、径,直接。
26、如,《文选》作“而”,今依《汉书》。蘖(niè),树木被伐去后新长出来的嫩芽。
27、搔,这里指用脚趾挠。
28、擢,拔,揪。拔,指拔出来。
29、砻(lóng),也是磨。底厉,《文选》作“砥砺”,也是磨。
30、树,动词,栽。
上书谏吴王(译文)孙加荣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说明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西汉初时淮阴人。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吴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七国反叛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弘农,汉郡名,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不久,辞去。武帝即位,召他进京,死在路上。枚乘善于辞赋,所作《七发》今传于世。《汉书》有《枚乘传》。
附:上书重谏吴王 枚乘
昔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笮之塞,东当六国之从。六国乘信陵之籍,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笮,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天下闻吴率失职诸侯,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富实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军行数千里不绝于郊,其珍怪不如山东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脩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饟道;梁王饰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逼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齐王杀身以灭其迹,四国不得出兵其郡,赵囚邯郸,此不可掩,亦已明矣。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张韩将北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愿大王熟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