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16:0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篇: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中国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平衡计分卡的引入

;;;;中国企业重视绩效评价是最近几年的事。从中国企业迈向市场经济的这20年来看,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赏罚调剂”阶段: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正式的考核,基本实行平均主义。只是谁做出特殊贡献则对之有特别奖励,谁犯了重大过失给其惩罚,以有限的赏罚作为调剂。

;;;;▲“主观评价”阶段:一些起步较早的民营企业,他们认识到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必须实行灵活的评价与分配机制;依据能力与贡献来确定报酬,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企业缺乏理性管理基础,人情化管理色彩浓郁,考核凭主观感觉,缺乏标准,考核结果和收入分配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德能勤绩评价”阶段:一些企业认识到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多个方面,不仅应当包括工作的结果,还应当包括工作中的能力、态度、出勤率等。目前中国多数企业的考核都采用这种国家公务员形式的“德能勤绩”模式。但这种考核模式存在问题是:考核指标庞杂、没有针对性(统一划齐)、没有明确的标准、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不能真正反映员工的业绩,往往“老好人”、“庸人”考核分数反而最高。

;;;;▲“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客观、量化的考核可以说是近年来很多企业管理的重点,用事先承诺的标准来考核员工实际完成的绩效,以达到绩效改善的目的。这种标准是具体的、客观的、基本可量化的。这一阶段是科学化考核的初级阶段。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实施的考核都没有超越上述四个阶段的范畴。那么,第四阶段——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就是考核的顶点了吗?我们认为量化考核或者目标考核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绩效考核多大程度上能支撑我们的战略?是否存在个体绩效与部门绩效的脱节,部门绩效与企业的整体绩效脱节,继而产生短期绩效同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脱节?最后,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个体到部门,从部门到整体的绩效都俱佳,但企业却面临着危机:企业的战略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这就是绩效与战略的脱节。

;;;;在多数人看来,绩效考核只不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是“控制”、“激励”、“约束”“监督”的工具,但国际一流公司的实践却表明,绩效考核越来越多的被用做“战略实施的工具。”绩效考核非常大的作用在于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然后层层分解,对这些指标加以落实,最后企业从下到上的所有行为、任务、业绩都在支撑企业战略。——最后保证战略同绩效的有机联系。

;;;;而研究战略实施与绩效评价的关系,国际上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依据企业的战略,研究企业未来的成功关键,依据成功关键建立企业的KPI(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第二,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对KPI指标体系的述评

;;;;KPI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考核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建立KPI指标时,通常要先由企业高层对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达成共识,在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之后,通过“鱼骨图”对每个成功的关键业务重点及相关的业绩标准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该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对与其相应的业绩标准进行再分解,确定对应于该职位的KPI指标。

;;;;KPI指标共同指向了组织成功的关键要点,并能够发挥指标本身的责任成果导向作用,对于纯粹的绩效考核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指标之间没有明确的内在联系,考核还是太多地定位在部门及其内部个体绩效的结果,而忽视了部门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组织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考核还没能跨越其职能障碍,在如何让员工了解并利用其中内在的多重相互关系,发挥员工推动组织战略实施的整体优势,使战略的导向牵引作用贯彻于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行为改进方面取得突破。与平衡计分卡相比,绩效考核的落实层面没有得到战略管理意义的深化。

;;;;目前,平衡计分卡应用与推广的热潮正从国外袭入国内。根据Gartner Group 的调查表明,到2000年为止,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4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在最近由William M.Mercer 公司对214个公司的调查中发现,88%的公司提出平衡计分卡对于员工报酬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有帮助的,并且平衡计分卡所揭示的非财务的考核方法在这些公司中被广泛运用于员工奖金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

;;;;在国内,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企业绩效管理实践高峰会上,就有众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讨论平衡计分卡的推广与运用问题。研究平衡计分卡的学者也由最初的管理会计发展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战略管理领域。

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经营过程(Internal Business Progr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cause-and-effect links)(如表一)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计分卡中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环,通过它们把相关部门的目标同组织的战略联系在一起;而“驱动关系”一方面是指计分卡的各方面指标必须代表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涵义,另一方面计分卡本身必须是包含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指标的绩效考核系统(如图1)。之所以称此方法为“平衡(Balanced)”计分卡,我认为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手段之间的相互补充“平衡”,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间、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与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过程。

三、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

;;;;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我们认为,要运用平衡计分卡,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前提条件: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之一是组织的战略目标能够层层分解,并能够与组织内部的部门、工作组、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其中个人利益能够服从组织的整体利益,这是平衡计分卡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之二是计分卡所揭示的四个方面指标——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驱动关系。但是这种严密的因果关系链在一个战略业务单位内部针对不同类别的职位系列却不易找到,或者说针对不同职位类别的个人,计分卡所涵盖的四个方面指标并不是必须的。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之三是组织内部与实施平衡计分卡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是健全的,包括财务核算体系的运作、内部信息平台的建设、岗位权责划分、业务流程管理以及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等。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之四是组织内部每个岗位的员工都是胜任各自工作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组织绩效才有意义。

四、在中国企业绩效考核中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障碍

;;;;障碍一:如何实现实体考核到个体考核的衔接

平衡计分卡强调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并且通过落实在四个方面的指标上为目标的分解提供行动依据与步骤,但是平衡计分卡所提出的方法模型主要针对SBU或者说是经营实体,并不适用于个人。但是绩效考核既包括实体,又包括个体。在运用平衡计分时必须考虑如何发展该模型,使得我们能够实现SBU实体考核到个体考核的衔接。

;;;;障碍二:如何有效的处理SBU的平衡计分卡和公司级平衡计分卡的关系平衡计分卡是适用于一个战略业务单位(SBU)的绩效考核模型。但是平衡计分卡在一个由若干战略业务单位(SBUs)构成的组织(企业集团)中,如何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目标之间的动态调整问题上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Robert S.Kaplan 与David P.Norton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早期。

;;;;障碍三:技术层面的障碍

首先,平衡计分卡所包含的各个指标的值如何确定? 其次,平衡计分卡各指标的权重如何设置?

最后如何实现Robert S.Kaplan 与David P.Norton提出的“结构问题”,或者说驱动关系的问题。

五、鲁能科技模型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与发展

;;;;鲁能科技模型的雏形是我们在为山东鲁能科技集团提供有关薪酬考核咨询过程中产生的。随后我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结合了绩效考核的实际需要和我们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的KPI指标体系,提出了这一“以战略导向、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PI指标体系设计模型”。(为了留做纪念,我们特对此模型命名为“鲁能科技模型”)

该模型的发展在于:

图4平衡计分卡的鲁能模型之一:SUB—A

;;;;第一,我们引入策略目标的概念,以此来衔接战略与绩效指标、公司级战略与SUB战略。并将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延伸至策略目标的层面(如图

2、图

3、图4)。在此策略目标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它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与分解,是某个时段上战略目标的体现,由多个战略业务单位的策略目标的整合构成企业的战略;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该时段企业战略目标需要达成的结果,也就是战略业务单位在该时段的战略。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即四个方面指标的因果驱动关系共同驱动战略,经过分解的策略目标也可以对应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指标,并依照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分别形成同样具有相互因果关系的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与学习成长方面的策略目标,这样一来在各个战略业务单位之间与整个企业之间就建立了策略目标与战略的动态关系,使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与战略之间的驱动关系在策略目标与战略之间得到意义的深化,通过发展平衡计分卡,使其也能够使用于个体考核,能为个体考核提供指导性框架。

;;;;

1、依据平衡计分卡,结合职位特征和部门的目标,确定个体的考核指标。

;;;;

2、全面分析与判断指标是否是“部门成功关键”、“职位成功关键”。应当检验与分析职位的考核指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尽可能的确立起明确的驱动关系。

;;;;第二,通过发展平衡记分卡使其也能够使用于个体考核,能为个体考核提供指导性框架。

;;;;1.根据平衡记分卡,结合职位特征和部门的目标。

;;;;2.全面分析与判断指标是否能成为“部门成功关键”,“职位成功关键”。

;;;;3.应当检验与分析职位的考核指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尽可能确立起明确的驱动关系。

;;;;第三,将在KPI指标体系中确定各指标的值及所占的权重的方法运用到该模型中,同时引入目标设定的操作方案和中期述职报告,使得鲁能科技模型在绩效考核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鲁能科技模型的实施要求,由员工及其直接上级管理者共同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内容是SBUs的战略目标经过分解后落实到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财务目标、客户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及其与战略目标的联系。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对组织战略的认同与理解。

;;;;第四,将平衡计分卡发展为诊断模型。我们通过计算不同方面的目标达成率,并形成比较曲线(如图

5、图6),来发现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共有 2398 位读者阅读过此出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彭剑锋;;荆小文 娟

第二篇: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020209201 吴凡

摘要: 自从1992年哈佛大学Kaplan和Norton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BSC)的概念之后,平衡计分卡已经成为当今广为接受的管理工具之一,本文就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企业,存在问题

1、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借着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这四项指标的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诠释其策略,它一方面保留传统上衡量过去绩效的财务指标,并且兼顾了促成财务目标的绩效因素之衡量;在支持组织追求业绩之余,也监督组织的行为应兼顾学习与成长的面向,并且透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组织得以把产出和绩效驱动因素串联起来,以衡量指标与其量度做为语言,把组织的使命和策略转变为一套前后连贯的系统绩效评核量度,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借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

平衡计分卡所包含的五项平衡: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目前企业考核的一般是财务指标,而对非财务指标(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考核很少,即使有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也只是定性的说明,缺乏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平衡计分卡是一套战略执行的管理系统,如果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则战略是输入,财务是输出。

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以有效完成战略为动因,以可衡量的指标为目标管理的结果,寻求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的平衡。

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中,股东与客户为外部群体,员工和内部业务流程是内部群体,平衡计分卡可以发挥在有效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平衡这些群体间利益的重要性。

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包含了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财务指标就是一个滞后指标,它只能反映公司上一发生的情况,不能告诉企业如何改善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后三项领先指标的关注,使企业达到了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

2、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是有效的执行战略的工具,针对已经确立愿景及发展出战略的企业来说,平衡计分卡的导入将使企业迅速的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企业通过BSC的多种角度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加深管理人员对企业近况的认识,并促使其作出适当的反映,通过对这些绩效考核指标的定期报告和讨论,管理者可以急事了解企业所发生的多种情况,一旦这些绩效驱动指标发生异常,管理者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平衡记分卡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企业以往只关注财务指标的考核体系的缺陷,仅关注财务指标会使企业过分关注一些短期行为而牺牲一些长期利益,比如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客户关系的开拓和维护等。平衡记分卡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从企业的四个方面来建立起衡量体系:财务、客户、业务管理和人员的培养和开发。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他三类指标的实现,最终保证了财务指标的实现。同时平衡记分卡方法下设立的考核指标既包括了对过去业绩的考核,也包括了对未来业绩的考核。

出了对企业日常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外,BSC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平衡计分卡的新发展:战略地图。在平衡记分卡的导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因果关系未理清,或是因为关系没有加以连接,而导致平衡计分卡的导入收益受到影响,而将目标以及因果关系加以描述,这些就构成了“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去描述战略,使得目标以及衡量的指标得以建立和管理,使企业可以将战略地图的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做检视。

平衡计分卡可提高企业激励作用,扩大员工的参与意识。传统的业绩评价体

系强调管理者希望下属采取什么行动,然后通过评价来证实下属是否采取了行动以及行动的结果如何,整个控制系统强调的是对行为结果的控制与考核。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目标管理,鼓励下属创造性地(而非被动)完成目标,这一管理系统强调的是激励动力。因为在具体管理问题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并不一定会比中下层管理人员更了解情况、所作出的决策也不一定比下属更明智。所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下属的行为方式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多是由财务专业人士设计并监督实施的,但是,由于专业领域的差别,财务专业人士并不清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因而无法对企业整体经营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与评价。

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信息负担降到最少。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很少会因为信息过少而苦恼,随全员管理的引进,当企业员工或顾问向企业提出建议时,新的信息指标总是不断增加。这样,会导致企业高层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大大加重。而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仅仅关注少数而又非常关键的相关指标,在保证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负担成本。

3、平衡计分卡应用中的误区

3.1企业实施平衡记分卡应当循序渐进

先从个别的业务单元开始,逐步推行到企业全部的业务单元或者职能部门。循序渐进,就有更多的时间来面对实施BSC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全体员工逐步了解BSC,并积极地支持推行BSC的实施。

3.2 错把销售计划当战略,把实施战略BSC当成目标层层分解 战略要处理的问题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造成危害和提供机会的变化。把销售计划当战略,用平衡计分卡层层分解,主要是体现在战略的层层落实上,而不是衡量指标的分解上。的销售计划是运营层次的目标,也是短期的目标。战略层次的目标更远程长,战略的管理应该关注的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利用机会、避开危机,实现企业使命。不弄清楚战略与计划,理解BSC就无从谈起。

3.3 BSC不但是绩效评价,更是战略控制

把BSC单纯的考核工具来应用,大材小用。试图通过新的业绩考方式能解决考核和奖金的问题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考核结果,进而建立

相应的薪酬,金钱奖励等制度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事与愿违。员工的行为会变成“公司考什么,我做什么”。与此同时,为更好的服务的企业的战略,平衡计分卡更需要配合企业战略的其他要素,比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构型、企业设计。

3.4 BSC的指标越多越好

一些管理者认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越多越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 但应该认识到BSC指标过多, 不仅导致信息过载, 不符合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原则, 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指标之间主次不分, “ 因果关系” 不清企业组织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是, 需遵循战略性前瞻性激励性、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选择那些能测量管理者和雇员直接关注的因素的策略指标, 从而可以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突破和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 最终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4、平衡计分卡使用过程中的启示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效果就行评估,并且据此不断修改平衡计分卡。BSC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的战略,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其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当然不会相同。对企业而言,实施BSC,需要量身定做,并不断更新。特别对于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机动性强、灵活性大的是企业的优势所在,但战略观念薄弱、绩效管理简单化、信息化程度低等不足是中小型企业的硬伤。引入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平衡计分卡在业绩评价中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先确定战略,后有BSC。正确理解BSC,才会有BSC效果达到最佳,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平衡计分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杨淑华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

2.《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法》 李武企业经济2002,(12)

3.《析平衡计分卡:一种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冯丽霞 湖南社会科学2001,(4)

第三篇: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期望值的增加,公司需要制定一套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并成功执行,平衡计分卡就是这么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

一、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

在工业时代,为促进和监督企业的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的有效分配,许多大企业建立了财务控制系统,使用的主要是单一财务指标,如经营利润、资本报酬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每股盈余等,这些指标在评价经营部门业绩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若企业仅仅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内部管理水平,不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要考虑诸如企业市场份额、同行企业的竞争能力、客户保持、客户满意程度、企业的经营和创新能力以及雇员满意程度等外在因素,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企业业绩评价的要求,因此,一套新的、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由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其把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划分为四个部分:财务方面、客户、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它不仅是一个指标评价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篇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从此以后,人们不再从一家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它的业绩的好坏,而是从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1996年,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本专著《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将平衡计分卡由一个业绩衡量工具转变为战略实施工具。2001年,两位作者出版新作,《战略中心型组织: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组织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将过去十几年的平衡计分卡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做了个盘点。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平衡计分卡在理论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实践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的认可。

二、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所以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平衡计分卡方法因为突破了财务作为唯一指标的衡量工具,做到了多个方面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与传统评价体系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一)平衡计分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战略管理对企业持续发展而言更为重要。平衡计分卡的评价内容与相关指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相连,企业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全面管理来完成。

(二)平衡计分卡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四项内容,都是企业未来发展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平衡计分卡所提供的管理报告,将看似不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管理者的时间,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率,为企业未来成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团队合作,防止企业管理机能失调。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平衡计分卡通过对企业各要素的组合,让管理者能同时考虑企业各职能部门在企业整体中的不同作用与功能,使他们认识到某一领域的工作改进可能是以其他领域的退步为代价换来的,促使企业管理部门考虑决策时要从企业出发,慎重选择可行方案。

(四)平衡计分卡可提高企业激励作用,扩大员工的参与意识。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强调管理者希望(或要求)下属采取什么行动,然后通过评价来证实下属是否采取了行动以及行动的结果如何,整个控制系统强调的是对行为结果的控制与考核。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目标管理,鼓励下属创造性地(而非被动)完成目标,这一管理系统强调的是激励动力。因为在具体管理问题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并不一定会比中下层管理人员更了解情况、所作出的决策也不一定比下属更明智。所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下属的行为方式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多是由财务专业人士设计并监督实施的,但是,由于专业领域的差别,财务专业人士并不清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因而无法对企业整体经营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与评价。

(五)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信息负担降到最少。在当今信息时代,企业很少会因为信息过少而苦恼,随全员管理的引进,当企业员工或顾问向企业提出建议时,新的信息指标总是不断增加。这样,会导致企业高层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大大加重。而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仅仅关注少数而又非常关键的相关指标,在保证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负担成本。

三、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步骤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主要可分为制定企业远景目标与发展战略、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衡量指标、将战略与企业、部门、个人的短期目标挂钩、战略的具体实施、反馈和中期调整、修正、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等步骤,具体如下:

(一)制定企业远景目标与发展战略

平衡计分卡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由于应用平衡计分卡时,是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因此,平衡计分卡对企业战略有较高的要求,企业应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动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制定出适合本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企业远景目标与发展战略。企业战略要力求满足适合性、可衡量性、合意性、易懂性、激励性和灵活性。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导致其战略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注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通常,成长期企业的战略主要是通过开发产品或服务来赢得市场和客户,构建起企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以期获得长期的回报;维护期企业的战略主要是提高生产能力,保持或增长市场份额,获得丰厚的利润;成熟期企业的战略主要是收获前两个阶段中投资所产生的利润。

(二)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衡量指标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战略实施机制,它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量指标相联系,弥补了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间的差距。平衡计分卡它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量指标相联系,能使企业战略有效的实施。为了使企业战略有效实施,我们可逐步把组织战略转化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衡量指标。

1、为重要的财务绩效变量设置衡量指标

企业财务性业绩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公司业绩,可以直接体现股东的利益,表明计划与设想是否实现对提高利润有很大的贡献。因此,它一直被广泛地应用来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控制和评价,并在平衡计分卡中予以保留。常用的财务性业绩指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现金流量、收入增长、项目效益、毛利率、回款率、税后净利润、净现值等。

2、为重要的客户绩效变量设置衡量指标

从客户角度的平衡计分卡来看,管理者必须定义企业希望加入竞争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包括现有和潜在的客户。然后,管理者设计一些衡量指标来追踪企业在目标市场上创造客户满意并和忠诚度的能力。客户观点通常包括一些与客户忠诚度相关的核心或普通的衡量指标。这些输出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印象、新客户需求、客户盈利能力和在目标市场上的份额等。

尽管这些客户衡量指标对各种企业来说都很普遍,企业对这些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使其适合企业盈利最多、增长最快的目标客户群。比如客户满意度、客户印象、客户忠诚度和市场份额只适用于那些希望成为产品或服务市场上重要提供者的企业。

3、为重要的内部业务流程绩效变量设置衡量指标

从内部业务流程角度,管理者必须建立企业在实施其战略时所有的重要的内部流程。内部流程代表了使企业能够完成下列任务的处理过程:交付能够吸引和保持目标市场上客户的价值变量;满足股东财务回报的需求。因此,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应该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完成企业财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流程。

每个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客户创造价值和产生超额财务回报的流程。内部价值链模型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模型帮助公司制定其目标与内部业务流程的衡量手段。一般的价值链包含创新流程、运营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这三个主要的业务流程。

创新流程作为第一部分,管理者对市场的调研主要是定义市场的容量、客户偏好的特点、目标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如企业在市场上领先的产品数量、新上市产品的销售程度等。

运营流程是内部价值链的第二部分,代表了生产与发送产品产流程。运营流程从客户订单开始,结束于产品发送至客户。这些流程强调效率、连贯、及时性。我们可以从质量、时间、成本等方面制定相关的衡量指标。如处理过程中的缺陷率、产出比率(产出的产品与投入的本材料之比)、安排产品批量、原材料整理时间或批量生产准备时间、存货率、订单发送准确率等指标。

售后服务流程是内部价值链的最后一个流程,是售后的客户服务。售后服务流程包括售后保证、保修和退还、账款回收管理。公司的战略应该包括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市场占有率。

平衡计分卡中评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与传统的衡量指标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方法希望监控和改善现有的业务流程。这些方法不但包括财务指标,还有一些质量和时间尺度-但是它们主要还是集中于现有流程的改进。相反,平衡记分可以建立全新的流程使企业能够满足客户与股东的需求。例如,通过平衡计分卡的一部分,企业可以实现开发一个新的流程来预测客户需求可提供新的客户服务。平衡计分卡的差异还表现在将创新流程融合到内部企业流程中。创新流程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未来利润驱动器。平衡计分卡的内部业务流程可以将创新流程和运营流程的目标与衡量方法结合起来。

4、为重要的学习与成长变量设置衡量指标

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包括三部分: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该种类型的指标可包括:第一方面人员。只有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使用的指标如下:职工的满意程度。职工满意是提高生产率,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条件。评价方法可采用调查或滚动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项目可分为;决策参与程度、工作认可程度、创造性的鼓励程度、充分发挥才能的程度以及对企业总的满意程度等,该指标结合职工的稳定性和创新性考虑。职工的稳定性。该指标以保持员工长期被雇佣为目标。因为企业在职工身上进行了长期投资,职工辞职则是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损失,尤其是掌握了企业经营过程的高级雇员。该指标通过主要的人事变动百分比计量,尤其是高级雇员的人事变动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职工的创新性。该指标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可用职工每年申请的专利或研制出的非专利技术数计量,也可用职工获得的奖金额计量。日本部分企业职工每年的创新奖金超过了他们的年工资,这充分鼓励了职工的创新性。第二方面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及时准确地把关键客户和内部经营的信息传递给制定决策和工作的一线雇员所用的时间来计量。第三方面企业程序。企业程序可以检查员工激励与全面的企业成功因素及内部经营提高率的情况。必须指出的是,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条因果链,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经营成果,必须使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要使顾客信赖,必须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为此改进内部生产过程;改进内部生产过程,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开发新的信息系统。

依据上面步骤,把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衡量指标。我们可以建立的一个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如图:

图: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我们可以依据图,来选定绩效考核指标。在对考核指标的把握上宜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贵精而不多,七八个较为适合;贵敏感而不迟钝,能被有效量化;贵明确而不模糊,缺什么考核什么;贵关键而不空范,要抓住养关键绩效指标。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al)、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限时的(Time-based)。

浅析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管理会计迈向更高的层次。本文探讨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为了适应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管理已全面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即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性活动实行总体性管理,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目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会计的诞生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应该探讨如何把战略管理会计更好地应用到企业中去。

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实施战略管理的要求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它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企业真正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即具备了独立的目的意志,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同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管理,做到知已知彼,首先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然后才能通过有效的控制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若能加以保持,企业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的方向有误或战略不当,随后的管理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越走越远。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也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成为必要。

3.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它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推广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

现阶段,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而中国的国情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被全盘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不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式,不生搬硬套那些众多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

(2)中国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讲,人们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教科书,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能否尽可能地规范化,则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推广和普及应用的程度。而管理会计教科书在内容排列的逻辑顺序、基本理论结构、名词、概念以及方法等许多方面的欠规范化却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也不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同时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输出等也愈来愈依靠计算机来完成,而编制管理会计通用软件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3)中国管理会计应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管理会计挺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的管理逻辑,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口。

(4)认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律性。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企业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政府一方面直接控制了企业的人、财、物,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得企业没有独立性和自由性,无法及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又忽视甚至排斥企业自身的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既无压力又无动力而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许多方法显得毫无意义。同时,职能错位的政府,直接取代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能,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投资,或直接取代企业直接投资。并且,政府和政府附属物的企业又不对投资效果承担责任,加之在干部管理上,考核其政绩往往看速度和产值等总量指标,不注重考核投入产出的效益指标,而且企业干部按所在企业规模大小确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等。这就必然会出现有些政府和企业领导在投资决策时好大喜功,不顾客观条件和市场情况,争项目,挣投资,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投资分析哪怕再正确也无法发挥作用。

3.继续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成绩斐然,从而为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现有会计人员中非会计专业转行的以及没有经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员仍有相当多,在实行职称考试之前被评为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中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而且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也比较简单,并且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因此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继续严格坚持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有必要在条件成熟时推行管理会计证书制度,可以相信,这种制度将会有助于管理会计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4.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与会计人员相比,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可能更重要。据调查表明,单位领导不重视被列为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首要原因。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今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它有关方面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该适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内容,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应该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企业领导人本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事实证明,如果企业领导具有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他们就会自然地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等方面的作用。(2)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甚至于以一种行政手段促进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例如在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中,特别是设计项目投资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制。

5.培植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之有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应用

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企业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职工的群体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功的企业都有反映自身个性的企业精神。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形成企业群体价值观,成为激励职工不断进取的动力。(2)给职工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企业要关心职工的生活,让职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职工树立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观念,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增强企业的和谐度、创新力和凝聚力。(3)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融合东西方管理经验。提高职工素质,对职工的文化价值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审美观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和重塑。管理方法上不仅要有“刚性管理”还要有“柔性引导”,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平衡计分卡失效因素

导读: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推行平衡计分卡,而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半数以上企业都存在问题。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认为,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由企业对平衡计分卡不当操作造成的。平衡计分卡本身没问题。下述七种会导致这一战略工具失效的因素,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方面,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成效的案例依然存在。对于一种管理工具来说,哪怕只有一个失败案例,也值得究根问底查出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追溯平衡计分卡的失效问题,要比大力宣扬它的辉煌成就更有价值。对此,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强调:平衡计分卡“知易行难”。为此,他总结出导致平衡计分卡失效的7种因素。

高层管理不认可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工具作用平衡计分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战略意图与实施指标挂起钩来,而战略的制定来自于高层领导的决策。如果领导层不认可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意义,那么,就有可能把它仅仅当做传统的绩效测评工具。固然,平衡计分卡有许多具体指标,但高层如果仅仅看到了它的测评作用而看不到它的战略作用,则失败在所难免。

参与的人太少高层认识到了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性,期望很高,富有激情,但由于领导很忙,高管团队事务过多,所以,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和推进往往落在首席财务官(CFO)和首席计划官(CPO)头上。但是,即便CFO和CPO拿出了很好的计分卡,组织中的一切运作依然照旧,因为团队领导风格和整体运行方式没有改变。所以,推动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需要团队的努力,这就需要从一开始就有相当数量的高管参与和交流。

计分卡停留在公司高层,没有向下推进哪怕是整个高管层都在努力,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计分卡也难以奏效。平衡计分卡最终要让所有员工参与,因为它要使所有员工都理解企业战略并做出相应贡献。一旦下面认为这不过是上面的事,就会失去员工的创造力和革新性支持,战略就不能变成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制定过程耗费时间太长平衡计分卡的设计者追求完美,力求每个指标每个数据都要达到最优,某个指标缺乏相应信息时,非把这些信息弄齐全了才罢休。然而信息齐全了,机会也就丧失了。真正推行平衡计分卡,要及时实施,先干起来,在干中学,最初的指标遗漏和指标不可用都是常事,需要在实施中反馈调整。

将平衡计分卡视为一个工程而不是管理活动有些公司图省事,尽管领导下了推行平衡计分卡的决心,却往往聘用咨询人员来推行平衡计分卡。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导致代价昂贵的失败。一年半载以后,咨询人员会给出一堆报告和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方案,经理们的办公桌面会增加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几乎无人使用这一系统,公司的管理得不到应有的改进。

经理们必须清楚,推行平衡计分卡是自己的事,必须从内部开始,应当着眼于管理。

把平衡计分卡诠释为业绩计分卡推行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也就是用言论和行动诠释平衡计分卡的过程。它是预测未来的战略管理工具,不是衡量过去的报酬管理工具。管理离不开报酬和奖惩。然而,报酬和奖惩针对的是已经做出的行为,一旦把平衡计分卡变成计酬依据,那就会“张果老倒骑驴—向后看”。平衡计分卡必须关注未来发展,只看过去就丧失了战略价值。许多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只是看中了它在绩效考量上增添了非财务指标,其结果是战略不见了,变成了KPI计分卡(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平衡计分卡固然能增加绩效,但这种绩效只有同战略的实施紧密联系起来才具有发展意义。

平衡计分卡首次实施的突破口选择至关重要对于从来没有实施过平衡计分卡的公司来说,首次推行应当从业务单元(事业部)开始,再逐步推进到总公司层次。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性,决定了必须自上而下推行,但这绝不等同于把首先制定平衡计分卡的单位放在公司最高层。按照卡普兰的经验,当业务单元没有平衡计分卡的实施积淀和改进经验时,一下子要在总公司最高层实施平衡计分卡,很难取得成功。

公司层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

【摘 要】文章基于行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的整合,分析现代企业如何从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出发构建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ERP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了该ERP系统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ERP;行业组织模型;资源基础模型;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超级竞争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精心设计并且行之有效的战略”已经成为让一家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受到尊重的最重要的因素。超级竞争的格局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可以借鉴别国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另一方面,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而我国企业基础弱、底子薄,在与它们的正面对抗中处于劣势。如何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并制定、实施和发展有效的战略成了我国企业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构建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实现信息动态共享的ERP系统,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并成功实施和发展战略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行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的整合对ERP系统的要求

行业组织模型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与管理者作出的组织内部决定相比,企业所在的行业对企业的影响更大。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的五力模型指出,一个行业的利润率是五种力量(供应商、顾客、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资源基础模型假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资源与能力的独特组合,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这一模型指出,在21世纪的竞争格局下,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的能力的整合体,企业通过动态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

企业是市场行为和资源能力的组合体。用行业组织模型,可以理解企业的市场行为;通过资源基础模型,则可以理解企业如何开发并有效利用自身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都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需要整合这两个模型,同时动态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来制定、实施和发展最有效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这就对企业要构建的ERP系统提出了要求。

一是要根据企业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来设计系统平台和系统模块,既要满足统一的公司层战略的要求,又要满足不同的业务层战略的要求,即构建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二是要能动态地收集和处理关于供应商、顾客、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有效信息,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三是要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理解并整合企业运营中创造价值的环节,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把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最大程度地集成化,做到有效动态共享,为企业实施和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二、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

满足同时动态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来支持最有效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要求的ERP系统可以由四个部分组成: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总账和报表系统及输入输出接口。这四个部分通过动态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动态共享。

(一)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

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可以分解为由生产管理系统、存货系统、采购系统和销售系统组成的物控管理子平台;由财务结算系统、存货系统、采购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销售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组成的电子商务子平台;由财务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无形资产管理系统组成的长期资产管理子平台。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满足企业不同的业务层战略的要求。企业可以在上述设计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业务流程对平台内各个系统的共享程度对平台进行改造,也可以根据不同业务流程构建多个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使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更具灵活性和可扩性,更加适合企业不同的业务层战略的要求。这是把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与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分开的意义之所在。

(二)总账和报表系统

总账和报表系统之所以能作为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ERP系统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总账和报表系统在依赖于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和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产生的记账凭证进行自动记账和报表编制的同时又利用生成的报表服务于企业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在整个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输入输出接口

输入接口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主要满足企业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需要。输入接口能将企业收集到的有关外部环境(供应商、顾客、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并存入数据库,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输出接口主要是满足企业管理层对数据库中信息查询和打印的需要。

(四)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

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包括总部费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三个部分。总部费用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总部费用进行核算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整合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总账和报表系统及输入接口提供的数据,形成能够支持企业战略决策的数据、图表等文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整合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总账和报表系统及输入接口提供的数据,进行预算目标的确定与下达、预算编制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和预算分析与考评工作。

三、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实现机理

构建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有效动态共享,为企业实施和发展战略提供支持,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要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有效动态共享,必须进行财务、业务动态信息平台和流程化统一编码方案和数据标准化生成模版的设计。

(一)流程化的统一编码方案

在财务业务动态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单据或者记账凭证以及总账和报表系统根据记账凭证自动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过程中,上下游单据、记账凭证之间、科目与科目之间、记账凭证和科目之间的数据关联需要通过流程化的统一编码方案来解决。流程化的统一编码方案包括单据号、记账凭证号的流程化统一编码和科目的流程化统一编码。

记账凭证和科目之间的自动关联可以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需要,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在记账凭证号中的事件性质编码、事件的实现方式编码、事件涉及的资源编码与科目编码中的一级科目编码、二级科目编码之间建立关联关系来实现。科目的辅助核算信息也可以根据记账凭证号的编码信息来获取。

(二)数据标准化生成模版

在总账和报表系统中生成的数据和通过输入接口进入系统的数据在格式和数据定义上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这就对决策支持系统充分运用企业内外部信息来形成能够支持企业战略决策的数据、图表等信息文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设计一套数据标准化生成模版,使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数据和企业内部产生的数据具有相同的格式和数据定义,形成对比式的信息文件。

四、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应用要求

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要进步就要有付出。以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方式方法和资源状况来实施ERP系统是必败无疑的。企业要想实施好ERP系统,并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提高管理水平,成功实施发展战略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战略先行,实施跟上

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战略基础上的,它的设计必须同时符合企业公司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要求,要得到企业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同。在设计和实施ERP系统之前,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制定有效的公司层战略,并在公司层战略的指导下分解和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制定业务层战略,并把战略思想落实到业务的各个基础环节上。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ERP系统才能有效地把整个企业联系成一个信息共享、协同运作的有机整体,从而反过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和素质

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实施,要求把企业的战略思想落实到业务的各个基础环节,做到全员战略。这就对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里的企业员工是指企业的所有成员,包括从最高领导到最基层的员工。ERP系统的实施要求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要有能正确并充分应用ERP系统来进行管理的能力;同时,由于ERP系统中财务和业务的高度一体化,ERP系统的实施要求企业基层的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财务基础知识。

(三)财会人员积极转变职能

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高度的自动化使财会人员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高级的管理工作。财务会计人员必须适应在ERP系统下工作的要求,积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

(四)业务流程标准化,工作语言规范化。

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要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以提高系统工作效率。自动化实现的基础是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关联。这一基础必须通过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工作语言的规范化来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和工作语言规范化的程度越高,上下游的数据关联程度越高,系统自动化的程度越高。

五、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的优势和作用

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在设计上既满足了企业对于内外部信息有效动态共享以支持企业战略的需求,又满足了企业既要发展统一的公司层战略又要发展具体的业务层战略的需求。外部信息的有效动态共享和对于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双重考虑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相对于普通ERP系统的核心优势。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既有普通ERP系统共有的功能,又有其独有的功能,能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生成的企业内部信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和自动传输并且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有利于提高管理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进而增强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作用。二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高度自动化的实现,能使财会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高级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支持了企业战略。三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能有效实现对外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对企业深刻认识外部环境进而实施和发展有效的企业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中的公司层战略系统平台从企业整体出发支持企业公司层战略的发展,业务层战略系统平台从具体业务出发支持业务层战略的发展,两个平台之间通过动态数据库相互联系很好地把企业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结合起来,做到企业战略的上下互动,实现全员战略。

六、结语

基于对行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的整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下的ERP系统,是把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设想,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细节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但是,其巨大优势是令人向往的。在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国企业能否及时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能否实现赶超,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战略管理已经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战略成本管理完善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体系,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相比传统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目的。它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对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将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分析和利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地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当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也应该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阔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1)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管理基础,它立足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为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所以,战略成本管理超过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分析了较长时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争取到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并随着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改变而改变。(2)外延性。战略成本管理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3)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方式。它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价值链分析,不仅注重产品生产阶段,同时也关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其他阶段;同时,它也将供应商、顾客方面的成本纳入管理视野,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力、才尽其用。(4)动态性。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重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变化。由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成本管理必然有差异,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战略调整,那么成本管理工作必然也要作出相应改变,即保持了动态变化特征。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方法

1、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只是一味重视降低成本费用的数额,忽略了和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结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要求管理者要将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为经营者服务。二是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决策,它从战略实施的开始就将成本控制纳入到战略规划之中,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始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视掌握竞争对手(包括成本信息)的一切信息,从而使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有力措施以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第一,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企业的利润则是整条价值链列示的总价值与企业由于从事各项价值活动所投入的总成本的差额。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由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活动等分析,了解企业内部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洞察全局,来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状况,以决定企业是否在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中进行经营活动,以及确定从事经营活动时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第二,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再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其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也不同。波特就企业的竞争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已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第三,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优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野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和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三、现代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途径

近年来,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管理模式。目前,我国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还比较少,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正确认识战略成本管理观念。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企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对企业的全体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培训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让他们理解接受多动因理论观念、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等新的观念,真正意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参与实施,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获得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运用得更充分、更有效,如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使价值链分析法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突破地域、人员和信息的限制而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另一方面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3、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不同于现行的财务会计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数量较大,而且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拓展信息来源渠道,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国际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收集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信息、客户与同行企业需求信息、资源信息等。

四、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

为了克服传统成本管理的诸多缺陷,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因而对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定位。

1、降低成本。既要考虑有形成本动因,也要考虑无形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途径考虑的是有形成本动因;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指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等诸方面。这种途径考虑的是无形成本动因。

2、增加企业的利润。众所周知,通过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竞争利益进而促成企业利润的增长则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思想。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取得竞争优势。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长期利益最大化,并最终确定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有时成本的提高可能成为有利的动因。但企业在提高成本时也应权衡成本提高的风险,将来获利的概率,环境变动的影响等,即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4、实现社会目标。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自己对用户及社会的责任,一方面,企业必须对本组织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部分责任。企业注意良好的社会形象,既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争得信誉,又促进组织本身获得认同。企业的社会目标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参与社会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和地区建设活动等。

以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目标层次是逐级提高的,目标层次越高,所考虑的时间段就越长,所获收益的风险性越大,高级层次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观点和更为宽广的基础。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长期成本效益最大化是中高级层次成本管理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创新思维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是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竞争,本文提出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进行经营创新的几个思考方向,旨在改善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经营;创新

一、序言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先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竞争。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所给出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中一般应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是其所处供应链的管理者,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具备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将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同时,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同样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核心企业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从而在与其它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可以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节点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功能转移”,即将供应链中的基本活动(功能)转移到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企业上,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和协调有效运作,使供应链的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过进行经营创新,发现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获得供应链组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策略优势及利润空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创新符合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产生之前,主导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直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产品生产职能为中心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业务上,导致整个企业效率下降,反应迟缓。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扬弃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扩展式的企业。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又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节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资源与服务的享用者。一方面,节点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其它的节点企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个要素而与其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活动都要受到整个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通过企业经营创新,将各节点企业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及价值优势统一起来,符合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的形成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其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形成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是具有互补性的,因而符合供应链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整合资源,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的输赢关系转变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多赢的关系。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思维的方向

我们以一个含供应商、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为例(其中生产企业为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方向进行分析。

(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从单一的企业(生产企业)内部职能管理观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经营管理观念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内部各业务环节(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及营销等)协调运作,另一方面要与外部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使成员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资源共享,以使供应链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顺畅运行,从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创新。

(二)在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的目标要从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单纯自身的利润管理理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赢”管理理念转变。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的利润是在供应链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经营管理思想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应链环境下,要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推进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商流方面的订货、发货、收货,资金流方面的货款结算处理,信息流方面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物流方面的货物进出库、分拣、分类、装、加工等,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因此不仅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内联网,进行自动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互联网,以交换信息,实现协同作业,从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此,生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需要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生产企业)能够实现与其的信息传递准确、快捷。这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供应链系统中的必然需要,而且这种投资是能给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要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实施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化的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供应链进行观念的彻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组织,进行供应链业务合并与扩大授权,充分发挥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整合业务流程则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把现代企业管理程序化,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联,保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畅通地流动,为企业与零售商和供应商保持零距离,使企业实现零库存、零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市场、创造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五)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要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创新向供应商参与创新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不断受到挑战,企业为提高产品开发的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并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设计、制造有关的模具及设备等。如今,许多企业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产品开发的定义阶段、甚至概念阶段就通过采购将伙伴供应商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应商参与创新最初在日本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丰田公司最初采用供应商参与创新模式,后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及重视,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莱斯勒引入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产品开发成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制造成本。

(六)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要从以生产导向到以营销导向、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整个供应链要在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顾客的营销策划:以需求为基础,主动地发现潜在市场,通过创造需求来制造流行;以客户关系为核心,坚持质量、服务、营销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理念,为顾客提供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与公众的良好关系;以满意为目标,要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服务本身价值和超过顾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顾客高度满意的条件。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话题。没有了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但创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使企业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创新可能被争对手淘汰;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因素而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作为企业创新中的经营创新的几种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其改进供应链的经营状况,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管理与JIT物料配送模式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各个环节高效地协同工作,建立一个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对顾客的服务质量。而目标之间呈现出互斥性: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总时间周期的缩短,交货品质的改善必须要以库存、成本的增加为前提,因而无法同时达到最优。对于企业,如何在相关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取先进的物料配送手段使得供应链总体效益提高,过程中又需面临哪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管理,使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就是要对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管理。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一、传统物料配送模式与JIT配送模式的比较

配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集货、配货的基础上,按货物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的。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较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配送按照客户订货要求,在现代生产力和劳动手段支持下,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客户,从而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往往接受了企业的长期预测分析或销售订单后,生产车间根据需求会先从企业内部仓库领料,而库存中的需要外协的物料往往都是提前几个计划时期就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请求,这样就造成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现在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的提高,使JIT配送成为可能。及时性(Just in Time)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1973年以后,引起其他国家生产企业重视,逐渐在全球推行开来。JIT配送强调准时,即在客户规定的时间,将合适的产品按准确的数量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较少的供应商,甚至单源供应。JIT配送认为,最理想的供应商数目,是对每一种原材料只有一个供应商。

(2)采取小批量,高送货频率的配送策略。JIT配送旨在消除原材料和外购件库存,为了保证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购进,需要多少购进多少的要求,配送的批量必然是小批量的,这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

(3)对交货准时性更加严格。JIT配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交货准时,以满足准时生产的条件,提前交货和延迟交货都违背JIT配送的目标,因此对供应商的生产和运输要求更高。

(4)对信息交流需求加强。JIT配送要求供应与需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供应与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快速的双向交流,才能保证所需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按量供应。

可见实行JIT物料配送改善了企业的库存管理,降低了库存成本,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图2描述了企业JIT物料配送模式,当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上在收到看板上的需求时就不用在到自己的库存中去领料,而是供应商在特定的时间送达刚好达到需求数量的特定质量的某些物料。JIT物料配送配合相关先进库存管理方式使用,可以使得企业降低库存成本,甚至实现零库存,但由于其单源供货等特性及“牛鞭效应”,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并且对于供应商的要求更高了。

二、JIT物料配送模式实施

某生产制造企业其所需零部件大多为一些高尖端精密电子原件,供应商发货地点比较分散,未实施JIT配送模式前,当生产部门接到需求时根据物料生产计划提前几天发出指令通知中心仓库给内部仓库送货以满足未来几天内生产上的需要。当仓库人员发现库存中的存货不能满足以下工作周期时,就会提前几周通知供应商送货,供应商根据自己的送货频率定期把货物送到仓库,以满足下一工作周期的货物需求。

准备工作完成后,进入JIT物料配送实施阶段,同时相应的采用了VMI库存模式,企业将运行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式建立阶段、初步实施阶段以及改善并完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阶段,这个时间大约需要6个月左右。首先企业与供应商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确定各方投入资源,初步制定合作所需条件,并通过评估指标对初步提出的条件进行校验,通过差异的分析评价制定的条件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需要返回上一层面重新进行决策;如果通过校验,就到达下一层面——制定所需条件与双方协,最后确立整个运作方式及系统建置。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大约需要六到八个月的适应期。

由于企业刚实施JIT配送模式,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尚不够紧密,企业在初期未把自己的需求量以及库存的报表等信息完全透明的给供应商,而是给供应商企业自己的预测量。此外,由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企业为了避免发生供应上的偏差或者不足等现象的产生,企业在初期自己的实物库存中划分一个区域专门实施JIT物料配送,其余23左右的物料还是使用传统的订货法先入库到仓库中。

生产线实行看板模式,当生产线根据看板上的物料需求向库存中心领料时,供应商在恰当的时间内把恰当数量的货物送到仓储中心的配送区域,领料员直接将物料运送到生产线上投入加工,以此节省了入库、出库的繁琐步骤,节省了人力和资金,减轻了企业内部仓库的库存压力并且大大减少了货物出入库的损坏频率。在初期双方人员至少每周一次开会讨论具体细节,并逐步建置合作方式与系统,包括补货依据、时间、决定方式、评量表建立、系统选择与建置等。经过不断测试,使供需作业方式与程序趋于稳定,并针对特定问题做处理。为将来实现完善的配送模式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完全实施阶段。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已经有了较长的合作期限,企业将自己的需求量以及库存的存货状态等信息完全透明与供应商,完全由供应商通过生产线物料的需求计划制定送货时期、匹次等。最终实施的JIT物料配送大致流程如下:

1.供应商工作人员通过自动销售信息系统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时的需求信息,并通过EDI报文技术导入企业的库存存货信息,按照生产线物料需求量进行需求预测计划,经计算后提出建议订购量。订单管理系统发出补货通知单,由制造商进行订单确认。

2.得到企业的确认之后,按照订单管理系统以及制造管理系统排定的主生产计划制定配送计划。按照配送计划将补货计划通知制造商并进行实际补货。由于由供应商与制造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供应商会配合企业生产线上的看板计划送货。

3.仓储管理中心人员进行收货,货物不入库,直接暂放在仓库配送区域,并对货物进行核对以及分拣。

4.生产线人员凭借看板计划上的信息到仓储中心的送货区域领料,仓储中心人员核对看板计划的信息与物料入库的信息,引导生产线人员领货,这样物料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生产线上,节省了出入库的繁琐步骤。

三、JIT物料配送模式实施结果评估

通过对企业在使用实施前、初步实施以及完全进入JIT配送状态的库存以及物料状况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库存成本从23%降到了4%,物料由于出入库造成的破损率由12%降低到接近0%,物料由于入库堆积造成的过期报废率也从原先的6%降低到了0%,可见库存的压力以及物料的非正常性损坏在实施JIT配送之后得到了极大改善,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更好的把握JIT物料配送项目实施效果,我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了评判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估。我们先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价,这样能较好地解决了定性指标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

首先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并通过专家咨询,最后设计出作业成本u1、作业效果u2,双方评价u3三个因素类,各因素的评价可分

第四篇:论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本文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如何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以台州市商业银行为例设计了战略地图和银行经营绩效评估表,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呈现资产规模扩张趋缓,资本补充显著加快,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的趋势,但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规模关系不大,而且其经营状况,在地域上长三角地区要明显好于珠三角地区和内陆地区。大多数城商行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客户规模过大,信贷相当集中,其中不乏地方政府的市政贷款和指定贷款。其实城商行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具有信息与服务本地化的比较优势,确立“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十分重要。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完善中国银行体系的关键。

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创始人大卫·诺顿发明的一整套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衡量与评价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体系。它将企业的主要绩效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设计各角度的绩效目标,涵盖决策所需要信息的绩效衡量指标,分析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及评价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不断地审核这一过程,以保证企业内部策略及远景目标的达成。

实施平衡计分卡要求银行明确战略目标,并将其转化成可评价的绩效指标,同时要层层分解至各部门及员工予以贯彻落实。银行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估时,有必要增加银行经营过程中特有的风险控制角度。平衡计分卡的基础是目标的衡量,根据每个角度设计恰当的衡量指标,制订出可量化的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指标,称为关键绩效指标。财务类指标直接反映银行资产经营状况,非财务指标则间接协助分析完成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财务类指标主要考察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资产质量等,体现了战略目标对财务绩效的要求,也是其他角度指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客户类指标则关注客户需求,为目标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内部流程类指标针对银行内部流程进行控制,强调导向财务成功和客户满意,是银行改善业绩的重点;风险管理类指标重点控制信贷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等管理体系,规范信贷前后的操作、检查和报告的情况;学习与成长类指标表明银行获得持续提升并创造价值需要员工不断的成长。

台州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为市场定位,努力发挥地方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机制优势,与台州中小企业共生共荣,赢得了广泛认同。基于此,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为台州市商业银行设计了战略地图。首先,应该明确台州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巩固在本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市场地位,防范经营风险,增加净利润。其次为了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从不同方面找出支撑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财务方面,保障收益的持续增长,从优质核心目标客户中争取最大利益,同时降低信用成本和加强支出管理;客户方面,提供快捷的服务、量身定制的理财方案、区域性行业咨询和中小企业融资建议,成为客户可信赖的财务顾问;内部流程方面,认真执行管理规定,加强业务训练,建立有效监督,开展专家管理,保持协同合作与有序竞争机制;风险控制方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加强项目资产真实性的调查,完善贷前审批环节的操作,强化贷后风险的追踪报告;学习与成长方面,为员工提供优质的业务培训,有激励性的薪酬和升迁制度,并与工作业绩挂钩,以及积极沟通企业战略的实现情况。

这样,通过对不同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详细分析,制定出可执行的保障制度和管理方案,由下至上,从加强员工的学习和银行的成长,注重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内部流程,到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争取更大的核心利益,完成既定的财务指标,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而本文也设计了台州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估表,选择了相应的指标来科学评价银行的经营情况和绩效水平。财务指标中为了考察资产负债业务规模、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经营效益、优质客户贡献度等项目,选择了存款/贷款余额、中间业务收入、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指标;客户指标中为了考察客户满意程度、客户开发/维护水平、服务专业水平、投诉处理水平等项目,选择了客户满意度、客户开发率、客户流失率、劳动技能测试达标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限等相关指标;内部流程指标中为了考察业务分流、业务量水平、客户维护功效等项目,选择了自助机具使用率/金额、柜台平均业务量、业务查询差错率等相关指标;风险管理指标中为了考察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规模、利率和外汇风险等项目,选择了贷款风险分类、贷前调查、审批环节规范操作、贷后检查情况、重大风险事项报告制度执行、利率和外汇风险分析等相关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为了考察员工素质、员工工作表现、员工满意程度以及内部管理情况,选择了员工培训时数、出勤率、流动率、员工提升/表彰次数、内部沟通次数、产品研发水平、内部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专业金融软件工具使用情况等相关指标。

总之,运用平衡计分卡要切合银行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设计指标,构建科学、合理、有效、可量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如客户满意度这样的不易量化的指标要采用如市场调查一类的变通办法取得,此外还需要高效的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支持。由于城商行资产规模较小,开展业务较少,地域相对独立,所以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经营效益较容易,也便于开展内部测评,但也要考虑到如地方政府等非商业因素对城商行的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因此这项应用既有广阔的前景又面临现实的挑战。

第五篇: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姚宝燕

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01期

下载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衡记分卡在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战略改进工具,其核心思想是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外部和内部......

    论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网

    论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网.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

    平衡计分卡在战略执行与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在战略执行与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并通过四个维度的......

    试论平衡计分卡在A人寿上海分公司绩效管理的运用论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和“需要即人才”的观念,要求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行为、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如何吸引人才,如何让更多的人才为自家公司服......

    浅谈基于平衡计分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

    浅谈基于平衡计分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怎样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可借鉴西方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

    平衡积分卡在团队管理中的最佳实践培训

    平衡积分卡在团队管理中的最佳实践培训 课程简介: 研发型企业/组织在从战略规划转化为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总是碰到这样的一些“断层”: 如何打造组织内从高层直至基层的关于战略......

    公务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三

    公务卡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三: 信用卡报销流程(试行) 1、 用款申请程序不变:该写备忘申请的还得仍要写备忘申请,该写出差计划和报告的仍要写,该写采购申请的仍要写,该写借支的仍......

    公务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一

    公务卡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一:公司信用卡管理制度(试行)1、由在职出差人员填写申请,公司统一办理,并在公司备案并签订协议。公司办理的公务卡(信用卡)主要用于公司公务活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