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
“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历史遗留和现实发展交织的产物。由于“城中村”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其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因为“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污水、垃圾、虫害及鼠患泛滥等危害的发生,不仅对城市形象产生了影响,也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危害。虽然目前有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城中村”问题,但更多是在对其综合整治改造的措施上,并未对环境管理问题作出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环境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期改善“城中村”的环境,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现状的探析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及资料处理方法。经过资料的初步查阅与收集,笔者选取浙江省临安市东门村、北门村与马溪村的当地村民和暂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其中22名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式调查,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内在的心声,从而收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对本次访谈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访谈顺序对22个访谈对象依次编号,再对其进行整合。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归纳出影响因素。
(二)“城中村”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从本次调查来看,临安市“城中村”的环境现状是地面上垃圾很多,在村中小巷内路面上和路面旁随处可见垃圾。垃圾主要有4个种类:一是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如烟头、果皮及一次性的饮料杯和饭盒等;二是施工垃圾,主要有废弃的砖头、水泥渣等;三是商业垃圾,主要有商业广告小宣传单等;四是绿化垃圾,包括枯枝树叶和杂草等。同时,地面上还存在大量的积水,并且水沟都表露在外面。积水来源主要有雨天后留下的雨水,而更多的是当地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
(三)“城中村”内活动主体的环境卫生行为状况。“城中村”内的活动主体包括当地的常住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出入“城中村”的各类行人。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当地村民都会把每天产出的垃圾自觉倒入垃圾桶中,有些甚至还要帮暂住在自己家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倾倒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但仍有一部分村民存在乱扔垃圾行为,很大一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随手将垃圾扔在地面上、把痰吐在地上、把污水倾倒在水沟里,不在乎其行为是否会对环境卫生带来不良影响。
(四)“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状况。调查发现,“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的措施仅有环卫工人的清扫,从卫生效果看投入的人力是明显不够的。就调查的东门村来说,由于临安市是山地地形,道路比较曲折,村内的道路面积比较大,清扫比较困难。目前仅配2名清洁工人负责村内的环境卫生,显然对环境卫生的治理不到位。
二、对“城中村”环境卫生影响因素的剖析
(一)“城中村”活动主体及环卫工作主体的素质。从“城中村”内活动主体来看,一方面,当地村民虽然居住生活已经适应了城市,但是行为习惯还是农村式的。同时,村民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怎样去进行环境保护,认为只要自家门前没有垃圾就可以了,门外道路的垃圾会有环卫工人来清扫。另一方面,由于“城中村”房租便宜,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暂住在这里,而这部分人群普遍来自边远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根本不顾周边环境如何,更遑论进行环境保护了。
从环卫工作主体来看,主要是指在“城中村”进行清扫的环卫工人。他们普遍是临安市的一些下岗工人或者是外来务工者,文化素质不高,也没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只要每天早晚清扫两次,清扫的内容是扫除地面的可见垃圾,而道路旁边的杂草、垃圾、污水沟都没有进行清理。
(二)“城中村”内的硬件设施。“城中村”的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垃圾桶的配备和设臵。就东门村来说,整个村内只有两个垃圾桶,都是普通的塑料垃圾桶,且都没有封闭,对垃圾桶本身也没有进行清洁,垃圾桶周围的地面卫生更是不堪入目。北门村则只有一个垃圾桶,还有一个露天的没人清理的垃圾堆放场。自觉的群众就用袋子装好垃圾直接丢进垃圾桶,不自觉的群众为图方便直接将垃圾丢在村内的路面或露天垃圾堆放场。由此看来,垃圾桶配备的不完善和设臵的不合理,对“城中村”环境卫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城中村”的清洁卫生费用。临安市“城中村”内的卫生清洁管理费都是统一由村里支付的,也就是说当地村民不用自己支付清洁费用。这使大部分村民没有支付清洁费的观念,失去了缴纳费用的压力感,以至于一部分村民对垃圾的处理很随意,对环境污染也持不在乎的态度。同时,由于村委会考虑到经费问题,认为能省就省,并没有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去配备环卫工人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由此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
(四)“城中村”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监管机制和宣传机制。临安市对“城中村”进行监管的主要是环卫部门,但对环卫工人及“城中村”内环境卫生的监管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监管人员只是偶尔来村里查看一下,到了市里要来检查时才会进行严格监管,这种应付式的监管根本是不到位的。宣传机制也同样没有起到作用。很少有关于环境卫生保护的宣传,只有在要创建卫生城市或应对各项检查时,才会对当地村民下发一些宣传单进行环境治理宣传,而暂住的外来人口并不了解情况。
三、对改善“城中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思考
(一)加强环境卫生保护的宣传教育。“城中村”内活动主体的素质和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影响到其行为习惯,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对“城中村”环境卫生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城中村”内设臵宣传工作栏,通过各种图片文字进行环境卫生保护与治理的宣传。另一方面,每天定时对村内的环境卫生保护进行宣传,以此强化“城中村”活动主体的环保意识。同时,进一步深入到外来务工人员中,加强环保教育,指出其不合理的行为并要求改正。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临安市“城中村”垃圾桶的设臵对其活动主体的环境卫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城中村”整体环境状况。因此,在加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要注重垃圾桶的设臵。首先,要根据“城中村”实际居住的人口和面积来确定所要配臵的垃圾桶数量,尽可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其次,要对 “城中村”内不合理的露天垃圾堆放场进行拆除,减少废弃物的不合理来源。再次,要改变“城中村”内的垃圾桶模式,可参考广州市地铁站内的垃圾桶样式。该垃圾桶为衣柜型的垃圾桶,柜子下端摆放垃圾箱,两侧为垃圾扔进口,柜子上端为广告宣传栏,可以进行环保宣传。
(三)清洁费用的支付者与使用者统一。清洁费用的支付者(村委会)与使用者(村民)的不一致性,使使用者产生对环境污染无所谓的态度。村委会应适当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清洁费用,让“谁污染,谁治理”深入民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样,也可确保村委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卫生的治理过程中。为解决普遍存在的收费难问题,可以将收费对象统一为“城中村”内房屋产权所有人而不是村内所有的活动主体。因为外来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定期收费,对于这些人群可以由房东适当进行收费。
(四)环卫部门与城管部门联动监管。监管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环境卫生工作必须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应出台相关法律,从法制方面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管理。其次,环卫部门定期对“城中村”日常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管,对涉及不合法行为的应由城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加强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促进环卫与城管部门工作上的分工与协调,环卫部门也帮助城管部门解决“城中村”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城中村”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市容市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难度。为了让“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更有序地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从而提升城市环境整体形象。
第二篇:广州市“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调查范文
广州市“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调查
根据广州市抗击“非典”爱国卫生突击月中暴露的“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严重问题,为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卫管理机制,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进程,近期,市市容环卫局组织专题调研小组到有“城中村”的区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对67个“城中村”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城中村”137条,其中荔湾区3条、海珠区19条、白云区44条、天河区26条、黄埔区15条、芳村区17条、开发区13条。总面积3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万,外来人口125万,日产垃圾2100多吨,占全市日产垃圾量的三分之一。
在现有“城中村”中,被城区包围,城市化水平较高的33条,占总数的24.1%;处在城区边缘,城市化进程有一定发展的47条,占总数的34.3%;距城区较远,城市化进程较慢的57条,占总数的41.6%。按城区标准进行保洁的村55条,占总数的40.1%;自行组织保洁队伍,保洁标准较低的村72条,占总数的52.6%;无保洁队伍,日常保洁制度处于放任自流的村10条,占总数的7.2%o在环境卫生清洁费的收取上,收费率50%以上的45个村,占总数的33%;50%以下的92个村,占总数的67%。垃圾处理费,除极少数经济效益好的村代交外,尚未收取的,环境卫生状况相对较好的有55个村,占总数的40.1%;较差的82个村,占59.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死角比较多,与中心城区的环卫水平差距较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境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抗击“非典”突击月整治前,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多数村垃圾清扫收运不及时,乱丢乱倒、露天长期堆放垃圾,甚至就地填埋、焚烧垃圾,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出租屋和闲臵工地等,乱搭乱建窝棚、乱摆卖、随地丢弃垃圾、乱堆乱放杂物、乱张贴、乱涂画等“六乱”现象比较严重。在抗击“非典”突击月中,全市每天增加垃圾量1000多吨,这些垃圾大多数产生在“城中村”。有的村清理多年堆积的垃圾500多吨。
(二)环卫经费严重不足。按城市居民标准每户每月应收取环境卫生清洁费10元,垃圾处理费5元。但目前只有少数的村收取清洁费,有的村按户收取清洁费仅 3-5元/月,有的村按人收取清洁费1-2元/月。垃圾处理费和外来人员的垃圾清洁费难以收取。以2002年为例,按城区收费标准,全市“城中村”应收取环境卫生清洁费8391万元,垃圾处理费2797万元,但实际收取环境卫生清洁费3737万元,收费率为44.5%,垃圾处理费基本为零。收费缺口部分只能由村经济垫付,经济效益不好的村却无法垫付;大多数“城中村”的环卫收费只能解决日常清扫保洁的费用,无法承担垃圾的运输费用。
(三)环卫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目前,“城中村”在环卫管理体制上多种多样,有的由街进行管理,有的由村自行管理。在环卫收费上,有的由村统一收取,有的由街收取,有的则由环卫工人收取,还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统一支付。在营运机制上,有的实行由区(街)专业队伍统一保洁清运,有的由街发包给保洁公司,有的由村发包给保洁公司,有的则由区市容环卫局保洁所负责保洁清运。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导致“城中村”卫生保洁水平参差不齐。
(四)环卫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从调查情况看,“城中村”环卫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有的环卫设施多年失修,破旧不堪,有的村基本没有卫生公厕、垃圾压缩站、环卫工具房等配套设施。
(五)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差。“城中村”居民虽然已经“农转非”,但身份转换后思想观念并没有转换,旧习俗和旧习惯难以很快克服,对有关环卫法规知之甚少,乱丢乱吐,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拒交环卫清洁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解决“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城中村”环境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面广,涉及部门多。根据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精神,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进程,必须规划先行,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一)规划先行,综合治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中村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制后的城中村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要按照城市标准,纳入城中村总体规划,科学确定规模和布局,体现功能分区合理,适度超前,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要求。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支持配合,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各村、街是主力军,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目标一致,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适当增加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经费的投入。“城中村”的村民已转为城市居民后,“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应同等对待,每年市、区两级在城维费预算安排时,要按照城区现行标准和办法执行,尤其在环卫设施配套和垃圾运输经费上给予适当倾斜。“城中村”的居民应按照城市居民的标准交纳清洁费,不足部分由区环卫经费补贴,以解决城中村的垃圾出路问题。
(三)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分类指导。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城中村”距离城区位臵、建成区面积和流动人口等情况的不同,将现有137条村设定分为A、B、C三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A类为已被城区包围,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城中村”。对这类村按城区的作业标准进行清扫保洁,由市、区负责环卫配套设施和垃圾运输,街道和村负责收取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清洁费和垃圾处理费。在2年内如果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收费不足,则由原村集体经济补贴。
B类为处在城区边缘,城市化进程已有一定发展,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中村”。对这类村参照城区的标准对建成区进行清扫保洁,由市、区负责环卫配套设施和垃圾运输,街道和村负责收取居民的卫生费和垃圾处理费。在3年内如果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收费不足,则由原村集体经济补贴。
C类村为距城区较远,经济实力较差的“城中村”。对这类村应重点解决垃圾出路问题,由市、区负责村的垃圾运输,由街道和村负责收取清洁费用于清扫保洁。环卫配套设施视城市市政设施及城市化进程情况再作考虑。
二是理顺营运机制,实行管干分离。A、B类村实行环卫作业社会招标,统一由专业环卫实体负责保洁清运。C类村先由村和街道组织队伍保洁,街道统一检查考核。三是理顺监督机制。区、街建立专司监督的管理机构,对“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实行经常性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渠道和制度,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四)改进现行环卫收费办法。考虑到目前“城中村”环卫收费难度较大,对收费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设定的A类村的居民和暂住人员的环卫清洁费和垃圾处理费与水费一起收取;二是对B类村的居民的环卫清洁费和垃圾处理费实行与水费一起收取,对交纳垃圾处理费确有困难的村可给予免收1年的过渡期;三是对C类村居民的环卫清洁费降低标准,逐年提高收取;垃圾处理费给予免收3年的过渡期。争取到2006年“城中村”环卫收费率达到80%以上。
(五)逐步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
1.垃圾压缩站。按照城市垃圾压缩站的建设标准,全市“城中村”需建垃圾压缩站177个,目前已建成73个,缺口为104个,可随“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逐年进行建设。
2.公共厕所。全市城中村仅有城建公厕94座,农厕455座。缺口80座。对缺口的部分,根据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逐步建设;对现有农厕,按照城区公厕的标准进行改造。力争三年内使“城中村”的公厕数量、分布达到规范的要求。从厕所数量、分布及未来城区的需要来看,城中村现有的农厕都应保留并改建为城市公厕。
3.垃圾压缩车。目前用于“城中村”垃圾运输的运力缺口约40辆垃圾压缩车。应在三年内分批分期配足“城中村”的垃圾运输车辆,解决垃圾运输困难的问题。
4.环卫工具房。随着“城中村”环卫作业管理标准的提高,环卫机具将大量增加,“城中村”应按城区标准,适量建造设臵环卫工具房,避免露天当街存放。
(六)加大市容环卫宣传力度。
当今“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首要的问题是农村居民缺乏环境卫生意识。因此,要通过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高村民的环卫意识,普及环卫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引导农村居民抛弃小农经济意识和落后的传统习俗,培养他们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关心和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风气。各街(镇)、村还应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搞好环境卫生,提高村民自治自管的能力。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使农村居民养成讲文明、讲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树立现代农民文明新形象。
(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根本在于加强管理。城中村尤其如此。环境卫生管理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抓好建章建制,制定“村规民约”,严格依章依法管理。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对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充分运用行政、教育、经济、纪律的手段促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落到实处。
第三篇: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材料
农村环境治理材料03
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调查与建议
作者:黑树林 于 2011-09-29 12:28:23 发表
只看该作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乡村两级的卫生状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改善。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却逐步恶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制定中长期管理计划,进行长效管理,而不是整治期间有效果,过后又回到原来的“脏、乱、差”。
一、农村环境卫生的严重性
农村垃圾主要包括村民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柴草秸秆、建筑工程垃圾,所含成分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陈年垃圾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只要到农村走走,就不难发现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长期堆积在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大片生活垃圾暴露堆放,既污染水源,又有碍村容整洁,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治污需要。
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作为乡村两级更是经费紧张,多数村环卫经费无保障,处于自生自灭局面,无从谈卫生整治。
(二)公民环卫意识较差。
由于部分村民缺乏社会公德,只顾个人方便,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又不想惹人,怕得罪人,不管不问,街面上污水遍地,造成恶性循环,愈脏愈倒,愈倒愈脏,导致公共卫生环境维护难。
(三)没有专业清洁队,缺乏机械设备。
农村长期没有清洁人员,加上缺少机械设备,造成农村环境长期无人管理的情形,形成了很多村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是随整治任务而完成。
(四)统一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由于农村环卫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检查,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经费投入。县财政要列入预算投入专项经费。保证乡村两级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上的投入。
二、各级政府应统一制定农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缴纳垃圾清扫、清运处理费制度,适当收取费用,以缓解农村环卫工作的经费压力。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乡村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现状,配套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备和排污设施。
四、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机制。理顺农村环卫管理体制,建立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将环卫指导、管理工作深入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对乱倒垃圾者予以重处,强化保洁队伍建设与管理。
五、尽可能规范农村养殖业,采取牲畜进园区的养殖方式,在园区内配备垃圾处理设备,使垃圾在园区内得到处理。
第四篇:环境卫生治理承包合同
环境卫生治理承包合同
甲方:****
乙方:*****
为进一步搞好“三城联创” 和村容村貌工作,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甲方将寨山村307国道内(至原收费站)、通往镇靖乡公路两侧(至镇靖地界)、南环路至亨源中学道路两侧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时清除,现就有关事宜协定如下:
一、乙方负责该范围内堆积垃圾清理,期限为一个月。
二、清理该范围的垃圾涉及机械、人员等安全均由乙方全面负责,甲方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乙方必须将该范围内的垃圾及时清理,如上级验收和平时检查不达标,将扣除50%承包价款。
四、承包价格为叁万陆仟伍佰元(36500.00¥)。
五、付款方式:验收合格后年底一次性付清。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签字之日起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关于”城中村”环境卫生的建议的提案
关于”城中村”环境卫生的建议
我县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还存在城中村、城中街道,环境卫生保洁参差不齐,环卫设施配置不足,长效化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整体城区环境卫生,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环卫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中村环卫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城中村都配备了卫生保洁员、配置了垃圾箱,但是目前存在保洁人员数量不足,保洁质量不高,垃圾箱(池)少、破旧不堪,垃圾收集不及时,清运设施落实后等问题。二是卫生保洁标准低。由于保洁措施不到位,背街小巷得不到清扫,大部分城中村卫生死角依然存在,垃圾池内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现有设置的垃圾箱多为垒砌垃圾池,普遍存在运输设备落后,运输达不到密封运输。三是村干部认识不到位。城中村相对中心城区而言位置隐蔽、偏僻,属于要新农村改造的,因此,不少干部就会认为做好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不切实际,还为时过早,或者认为村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表面应付、得过且过,不愿意真正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四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随着这几年我县城市建设加快,大量县外及乡镇农民涌入县城打工、经商、居住,大多数都聚集到城中村租房,由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陋习较多,导致出现垃圾乱仍、乱倒现象严重。
二、解决“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先行,综合治理。结合城区交通秩序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城中村卫生保洁工作按照城市标准,统一委由住建局环卫处管理,科学确定规模和布局,体现功能分区合理,适度超前,设施完善,提升城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城中村生活垃圾统一无害化处理。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已投入使用,县环卫处管理后城中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完全有条件实现无害化处理;县环卫处统一调配环卫工人,对城中村日常保洁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城中村保洁员工作及时监管,真正形成长效管理。
(三)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明确卫生保洁标准。参照城区道路清扫、垃圾清运保洁标准,结合城中村保洁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把一尺到底的新的管理体系;改变垃圾清运模式。淘汰城中村垒砌或搭建的敞口式垃圾池,统一改为密封式环保垃圾桶,用城区垃圾做直运模式进行清运。
(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根本在于加强管理。城中村尤其如此。环境卫生管理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抓好建章建制,制定“村规民约”,严格依章依法管理。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对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充分运用行政、教育、经济、纪律的手段促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