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

时间:2019-05-14 17: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

第一篇: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

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

任课教师;翦继志

课程中文名称:经济法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Law 课程类别: 必修

课程编号:0301101043 课程归属单位:法学院法学院 07法学1班 43人 时间: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下午 5-7节 上课地点:一号教学楼229教室(多媒体教室)

第五章 经济法的实施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实施概述

一、经济法实施的概念和意义

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主体贯彻执行经济法规范的活动,具体包括国家机关根据经济法规范的授权,严格依照经济法规范的有关规定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市场主体遵守和执行经济法规范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程。广义上还包括国家司法机关根据经济法规范的规定处理经济活动纠纷、惩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司法活动。因此法学界一般将经济法的实施描述为经济执法、经济守法和经济司法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经济法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经济法的实施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重要条件。制定经济法律法规只是解决有法可依的环节,而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则都是属于经济法的实施问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法的实施。其次,经济法的实施对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要搞市场经济,没有一个完备健全的经济法律体系固然不行,没有一套规范透明的经济法实施保证体系同样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二、经济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法律实施的基本标尺,是我国多年来法律实

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结晶。因此,其也是经济法实施的首要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国家经济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运用经济法规范进行经济管理活动和处理经济纠纷案件时,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在经济法诸范畴中,以事实为根据还包含着一种特别的含义,即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客观的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必然要被经济规律惩罚,最终付出惨重的代价。

以法律为准绳是指经济法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经济法规范。就经济守法的层面来讲,就是要求每一个市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须依照经济法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得利用各种方法规避法律。就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的层面来讲,就是要求适用经济法规范的国家经济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首先要按照经济 法的规定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不得越权。

(二)经济奖励与经济惩罚相结合原则

经济奖励与经济惩罚相结合是经济法实施的特有原则。在经济法中,不仅有许多禁止性规范和准许性规范,而且还有许多奖励性法律规范。因此,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规范效能,是通过经济奖励和经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的。我国经济立法为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即主要侧重于经济奖励规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就多以经济惩罚的法律规范为主。

(三)经济法主体在适用经济法规范上一律平等原则

经济法主体在适用经济法规范上一律平等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经济法实施中的具体体现。提出这一原则对于我国经济法实施的现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现实中经济法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由来已久。首先,在经济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主体操控了一切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对被管理主体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虽然从形式上并非完全平起平坐,而是同样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从实质上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互对称的,法律赋予了管理者各种管理权,也确立了这些经济管理权的基本边界,同时规定了被管理者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 权利,以及受到侵犯时各种抗辩权和最终救济权。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次,就同样作为被管理者的市场主体来讲,这种法律与事实上的不平等也是普遍存在的。多年来我国的企业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既建立起形式平等的公司制度,又保留了以所有权定权利的身份立法传统,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仍未能真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法律面前的真正平等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有待于我们共同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我国经济法实施的现状

(一)经济法的实施成就

我国的经济法实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宏观调控方面来看,已经按照计划法律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九个五年计划,并制定了2010年的远景计划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前景;通过预算法的实施,我国的财政政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和贯彻,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中央银行法的实施,实现对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从微观规制方面来看,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实施,初步建立起了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法律实施体系,对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参与方面来看,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实施,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改变了国有资产管理混乱不堪的局面;通过公司法和 国有企业改制法规的实施,初步建立起科学的企业制度,为进一步塑造市场经济良好的微观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涉外管制方面来看,通过对外贸易法、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的实施,实现了外贸领域的良好法制环境;通过外资管制法律法规的实施,在大量和有效利用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近二十年经济的迅速起飞功不可没。从市场监管方面来看,通过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的实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通过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的实施,规范了金融市场活动,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已在经济法的实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权大于法、钱大于法、情大于法在全国各地各行业都普遍存在。这些扭曲公理、违背良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经济法制的尊严与权威,损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损害了现代社会弥足珍贵的道德基础。与经济法制定环节相比,经济法实施环节的缺陷是中国法制事业的硬伤。

就我国目前经济法实施的基本程序来看,缺乏完整、独立、统一的经济法诉讼程序。“凡是违反经济法,侵害了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个体权益的违法行为,受害人根据《民事诉讼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依据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凡是违反了经济法,侵害社会经济利益和经济秩序的行为,则由行政机关依据《行政处罚 法》直接进行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如不服行政处罚,可依《行政诉讼法》起诉到法院,法院根据行政诉讼程序审理。构成犯罪行为的,适用《刑事诉讼法》追究刑事责任。”(韩志红(经济法第九届年会论文)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法院系统曾普遍设立了经济审判庭。但在几年前的法院机构改革中,最高法院指令用民事审判庭替代了经济审判庭。有学者认为,原经济庭审判的多数案件与民庭审理的案件相同,最高法院对于经济庭的撤销应视为真正的经济庭设立的转折点。因此,经济审判庭宜改不宜废。(颜运秋)。韩志红教授将经济法的实施归结为经济法的调整机制问题,认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适用经济法的国家机关及程序为:(1)行政机关适用行政程序法主动追究行政相对人经济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该程序具有主动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快捷性等特点;(2)行政机关有行政司法权,行政机关可根据法律授权,对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权益争议,按照一定程序进行调解、仲裁或裁决,如《商标法》第39条规定即是;(3)司法机关适用诉讼程序法被动追究行为人经济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包括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民事诉讼和检察院提起公诉。

与发达国家经济法的调整机制相比,我国适用经济法的国家机关及程序还有如下特点和缺陷:(1)我国行政执法机关垄断行政处罚权;(2)行政机关可强制行使行政司法权;(3)我国没有经济公益诉讼制度;(4)我国法院对经济违法案件没有经济处罚权,司法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除了以上一些学者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法实施的最大问 题就在于:(1)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不甚明确;(2)经济法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3)对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及程序。

有学者建议,(邱本教授)经济法实施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保证经济法实施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其预算独立;该机构是一个专职机构,专司经济法实施,严禁染指其他事务。(2)建立科学的分工制度,行政机关通过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实施经济法,司法机关通过对违反经济法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实施经济法。(3)完善经济法实施的程序,完善经济法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4)提高经济法司法人员素质。(5)加强经济法实施的监督,建立必要的监督制度、监督体系、监督措施和监督程序。我们赞同第(2)至(5)项建议,但第(1)项建议缺乏理论依据,也绝不可行。

第二节

经济法律行为

一、经济法律行为原理

二、市场行为

三、政府经济行为

四、社会中间层行为

第三节

经济法责任

一、经济法责任的表述方式和定义

(一)经济法责任的表述方式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法的责任,一直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经济 责任、经济法责任、经济法律责任、经济关系中的责任、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等。

在经济法责任的诸种表述中,目前学术界使用比较多的是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律责任。从语义上来看,经济法律责任的范围更宽。因为经济法律很容易被理解为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即与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的所有法律。就经济法律法规来看,也有多种渊源,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也就包括了所有这些法律中所规定的责任,范围十分宽泛。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应该采纳“经济法责任”这一表述方式。称经济法责任是按照部门法性质对法律责任进行分类的结果,表达很简明,意为违反经济法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经济法责任更好的表述方式。本书赞同使用“经济法责任”这一表述。

(二)经济法责任的定义

有学者综合梳理了学界对经济法责任下定义的方式,比如:通过经济违法行为来界定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于经济违法行为而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经济法这一部门法来界定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是违反了经济法律规范的规定,应该对国家或受害者承担的相应的法律后果;通过经济法规的违反与特定事实的出现来界定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是因违反一般经济法规或特定的法律事实出现而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经济法权利义务来界定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对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杨紫垣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是指由于违反经济法义务而引起的经济法规定的不利后果,也就是说,经济法责任是对不同渊源的经济法规范规定的义务的违反而引起的不利后果。徐孟洲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是对经济权力的滥用和对不承担经济法义务所产生的强制性后果。

二、经济法责任独立性问题的争论

经济法责任是否具备独立性是经济法学界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对经济法责任目前在我国法学界大体上有三种认识:

(一)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

张守文教授从责任独立性研究的客观前提、基本路径和重要限定等三个方面出发,对经济法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的欠缺与对“责任客观性”的认识不足有关。经济法责任的客观性,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上的理解:第一层是指对义务的违反所产生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第二层是指独立的责任形式。对第一层意义上的客观陛,持肯定态度的居多,对第二层意义上的客观眭,则理解不一。研究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应该超越有关法律责任划分的一般理论,摒弃对三大责任的过分强调,看到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实际上存在的紧密联系。因为经济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法责任在独立性方面存在许多重要的限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经济眭、规制性、自足性和可诉陛等,同时也涉及主体角色的特定性、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非平衡性等。

随着经济法地位的逐渐清晰,部分经济法学者已开始从将经济法 责任等同于民法责任、行政法责任的框架中跳出来,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所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它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所具有的责任形式。同时,不应当将经济法责任视为上述三种责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种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相并列的新型的法律责任形式。它是一种以社会为本位、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而对违法者所追究的责任。这种责任应当通过单一的经济诉讼程序,同时运用类似于民事、行政和刑事手段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

(二)经济法责任具有相对独立性

程宝山教授认为,经济法本身是公法和私法的融合,是一种社会法。从制度范畴上看,与社会法相对应的是社会责任制度。这也就决定了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经济法责任既有公法的性质也有私法的性质。经济法责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责任,在性质上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

(三)经济法责任不独立

有学者指出,法律体系的独立不等于责任的独立。经济法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是所采取的责任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三种方式。还有人主张,经济法是否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与经济责任是否是独立的责任种类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经济法责任的独立与否与经济法的实现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可以综合运用其他责任形式来实现经济法。

三、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将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等同于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1)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2)须有经济违法行为;(3)经济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昌麒教授认为法学理论一般是从责任主体、行为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以及因果联系等多个方面,去把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也应当从这些方面去加以认识,但是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的具体所指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来讲,经济法责任包括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非职务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等。

在经济法责任领域,既有过错责任,也有无过错责任。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无过错责任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法律制度的新发展,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为成立要件,而是依照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刘瑞复教授论证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事实发生的成因和后果、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损害对象的主体特定性等方面,都发生了量的扩大和质的变化,于是,立法上出现了无过错责任制度的创设和完善。无过错责任是经济法上的重要责任,它同扬弃了传统民法局限性的过错责任一起,共同构成经济法责任制度。

吕忠梅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因主体不同而有所不 同。“经济法责任四构成要件只能是某些经济法责任形式的构成要件,并不是所有经济法责任形式都必须具备四要件。”韩志红教授认为,“承担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需要违法行为已经造成经济损失,以突出经济法维护社会利益,防范出现社会性危害事件的功能”。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经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经济法律责任与经济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经济违法行为的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过这些学者又认为,“在经济法中,除了规定违法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还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合法,只要造成了法律规定的一定的后果,就要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经济法责任的特点

经济法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法责任具有相互分离性。即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经济法的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并非同类,且不属于同一层面,应分别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

2.经济法责任具有双重性。“经济法责任由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构成。本法责任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他法责任指经济法主体在违反经济法有关规定时,也违反了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从而亦应承担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例如,反垄断法中,当受制主体实施垄断行为时,其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属 于民法上的责任,是他法责任;而因该行为给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所产生的责任,属于本法责任。

3.经济法责任具有鲜明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经济性表明它是国家在经济调节中发生的法律责任。社会性是指这种法律责任直接同社会利益相关。国家调节经济具有社会共同职能性质,违反经济法所损害的主要是社会利益,而承担责任也主要是为了防止、弥补或消除社会损害。在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中,认定责任条件、界定责任标准、掌握归责原则,最重要的是基于社会总体利益的考虑。

4.经济法责任追究的特殊性。‘‘经济法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责任制度,如两罚制度乃至多罚制度、共同危险责任制度”。

5.追究责任手段的综合性。经济法中除了运用经济法自身的手段外,更多地同时运用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追究责任的手段,其手段具有综合性。

张守文教授与吕忠梅教授均认为,“他法责任严格来说已不属于经济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但基于合并处理的效益性,才使本法责任与他法责任得以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密切联系且被协调并用。”

五、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方式

漆多俊教授提出,经济法责任可以分为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经济行为方面的责任、经济信誉方面的责任和经济管理行为方面的责任。

1、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简称财产责任或经济责任)。是指经济法义务违反人因其行为给国家、社会或特定的社会组织与个 人造成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损害,而应当以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给被损害者以补偿的承担责任的方式。经济财产责任承担的条件是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失,责任范围一般应是等价补偿。

2、经济行为方面的责任(简称经济行为责任)。是指经济法义务违反人以其经济行为受到某种限制作为代价而承担责任的方式。经济行为受到限制,是指限制或剥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资格和手段,限制其某些经济行为方式。但对责任人经济行为的限制,必须是与其危害行为相关的那些经济活动领域或相类似的经济行为,应受限制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经济行为种类不宜过宽。经济行为责任形式是经济法责任中普遍适用的一种责任形式,其适用对象为国家经济调节中的被管理主体。

3、经济信誉责任。是指经济法义务违反人以其经济信誉受到损失为代价而承担责任的方式。经济信誉是经济活动参加人的信用和声誉的简称。以经济信誉受到损失为代价而承担责任,能够对违法行为人起到有力的惩戒作用,防止危害继续发生,有时也能教育、警戒社会上的其他人,消除不良影响。经济信誉责任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承担这种责任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社会危害的大小和范围相当。

4、经济管理行为责任(简称经济管理责任)。所谓经济管理行为责任,是指违反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管理义务而承担的责任,适用于圄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以其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某种限制力代价而承担责任的方式。经济行为受到某种限制,包括限制或剥夺 其经济管理资格(经济管理职权),纠正、调整其经济管理行为。实行这种责任形式,可以终止其继续危害,减轻、补救其危害行为造成的损害,防止危害行为继续发生的可能性,消除其违法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

以刘瑞复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将经济法的责任分为固有责任和援用责任。所谓固有责任,是为经济法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责任。概括起来,固有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和组织监管责任。经济责任是以经济资产作为承担责任方式的责任,是按照法律规定或约定主体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组织监管责任是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规章,被监管主体所应承担的基于国家组织经济和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所产生的责任。这种责任存在于国家与经济活动主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所谓援用责任,是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但需要适用行政法、刑法或其他法律、法规方能实施的责任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经济法责任,应特别关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因为该制度与民事责任中单单强调对经济损害赔偿的理念相反,兼具赔偿功能、制裁功能和遏制功能。这不仅充分保护了相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充分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法责任。

六、经济法制裁

经济法制裁是指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由有权限的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所采取的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措施。

(一)经济法制裁的属性

经济法制裁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法律责任措施。不构成法律责任,就不存在法律制裁问题,或者说法律责任是通过具体的制裁而得以实现的。

有学者常用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互为解释。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是指人们违反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所应当付出的代价。„„经济法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责任有:对被调节主体而言,包括经济(财产)制裁、经济行为制裁(如强制整顿、停业、吊销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强制解散等)、经济信誉制裁(如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或限制从业资格)。对国家调节主体而言,应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制裁,对于给国家、社会公众或具体的组织和个人造成损害的,需要给予经济(财产)制裁。”(漆多俊)。在论述经济制裁种类时,学者们也多将经济责任的承担形式加以重述。对此,我们应当加以注意。

(二)经济法制裁的种类

由于学者对经济法责任形式的分类有所不同,相应地对经济法制裁也有不同的分类。

朱崇实教授将经济法制裁划分成七个部类:(1)罚款。包括定额罚款、定比例罚款、定倍数罚款、特殊形式的罚款如滞纳金、滞报金等。(2)没收财物,没收的对象是非法经营的工(器)具、原材料和产品以及非法的赢利和所得。(3)勒令停业整顿,即强制违法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停止行使某项经济法律权利能力的惩罚措施。(4)撤销生产经营许可证,撤销营业执照。这是剥夺违法行为人的经济法律资格的 措施。(5)行政处分。是经济行政机关依行政法的规定,给予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制裁,其形式与一般行政处分一样。(6)权利主体承担的违法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行政处分和责令退赔和罚款。(7)其他制裁种类,如降价、修理、重做、调换和退赔等。

刘瑞复教授认为,按照制裁的性质,经济法制裁可分为固有制裁和援用制裁。按制裁的主体划分,可分为经济行政制裁、经济司法制裁和经济仲裁制裁。经济行政制裁,是国家有权机关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行政决定、命令方式对经济违法行为所实施的制裁,它既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制裁,也包括物价、审计、计 量、税务等国家经济部门的制裁;经济司法制裁,是人民法院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经济审判方式对违约当事人所作的财产制裁;经济仲裁制裁,是经济仲裁机构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经济仲裁方式对违约当事人所作的财产制裁。

漆多俊教授则将经济法制裁分为两种情况:(1)对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所实施的经济法制裁,包括罚款、滞纳金、罚息、减少或停止或提前收回贷款、追回被侵占挪用的资金、收缴应上交收入、没收非法所得等货币制裁;征购、征用、减少或停止计划物资供应、没收、强制许可使用等实物制裁;强制整顿、强制停业、吊销生产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强制解散等经济行为制裁;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取消或限制从事某些经济活动资格等经济信誉制裁。(2)对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的制裁。包括责令调整原所下达的计划指标、责令减免被管理主体原来规定需上交的利润和收费、撤销摊派,停止、纠正或撤销错误或不当干预、管理行为,限制或剥夺经济管理资格等,也可给予赔偿损失等经济责任。

第三节

经济公益诉讼

一、经济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点

(一)从经济诉讼到公益诉讼

经济诉讼是经济审判的同义语,经济审判和经济检察共同构成经济司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执法共同构成经济法的实施。对于什么是经济诉讼,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经济诉讼是指当事人发生纠纷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应诉,人民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对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沈关生);有的认为经济诉讼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对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发生法律上的争议,并将争议提交国家司法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在争议双方的参与下,根据经济法律法规,遵循经济诉讼程序(或经济特别程序),对争议事实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时发生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总和;(孟庆瑜)有的认为经济诉讼是一种复合型的,但又独具特色的新型诉讼机制。

近几年,经济法学界又提出用公益诉讼这一概念来诠释经济诉讼。有学者解释: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现代关于公共利益的保护,是由公务员代表国家履行。罗马法当时的政权机构,远没有近代这样健全和周密,仅靠官吏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利益是不够的,故授权市民代表社会集体直接起诉,以补救其不足。当今的公益诉讼在各国的表现形式和称谓不尽一致,但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法律特征。(蒋安)第一,起诉 主体的广泛性。与传统诉讼制度相比,公益诉讼中的原告并不限于具体的合法权利或财产受到损害的特定人。第二,利害关系的不特定性。在公益诉讼中,违法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利益,对于普通民众往往只有不利影响,而无直接利益上的损失。即使个案中该行为在侵犯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触及特定人的直接利益,法律仍然允许在该特定人不愿、不敢或不便提起诉讼之时,普通民众为了公共利益之维护而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第三,受案标准的严格性。严格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原告滥用诉权。

(二)经济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能否与经济诉讼实现对接?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适用可以通过民事、行政诉讼程序实现,也可以通过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来实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现行诉讼程序能否完全适用并全面穷尽对经济冲突的解决?解决受制于经济法评价的经济冲突,诉讼程序是否需要具备某些特点?一般而言,新型诉讼形式的设立决定于三个因素:第一,诉讼存续发展之实体基础的特定内涵;第二,相应社会冲突的个性特征;第三,冲突能否纳入已有诉讼制度得以彻底有效解决(而不仅仅是了结)。而这三个因素的分析都支持经济诉讼程序的独立设置。经济诉讼所支持的实体法是经济法,经济诉讼的个性特征是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追求目标,而原有诉讼程序不能彻底解决经济的冲突。这一独立程序实质上就是我们所寻求的经济公益诉讼。由此可以认为,所谓经济公益诉讼,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政府法定部门、社会组织和自然人,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 反经济法规范、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经济法责任的诉讼活动。

(三)经济公益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

韩志红教授认为,经济公益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1)诉讼目的不同。民事诉讼是为了维护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益;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滥用并保护受到损害的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刑事诉讼与经济公益诉讼所保护的虽然都是公权,但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保护人民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而经济公益诉讼的目的是通过确认合法行为、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民事诉讼属于“民告民”诉讼,双方法律地位平等;行政诉讼属于“民告官”的诉讼,原告只能是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只能是处于管理地位的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刑事诉讼属于典型的“官告民”,除自诉案件外,均由检察院代表国家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济公益诉讼中属于“官告民”诉讼,尽管有社会个人或其他组织以个人名义提起诉讼,但实质上这些个人代表的是国家和公共利益。(3)诉讼客体不同。行政诉讼中的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国家是否赔偿;刑事诉讼中客体是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何种罪,应处以何种刑罚;经济公益诉讼中的客体是经济行为是否构成违反经济法,应予以何种制裁。(4)解决的原则和方式不同。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直接起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有意思自治权;行政 诉讼中有些案件需有复议前置程序,被告负责举证;刑事诉讼以国家干预为原则,当事人依法处分为补充;经济公益诉讼必须在穷尽其他救济程序后才能提起,国家对经济公益诉讼适当干预,在举证责任上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同时以被告举证为补充,个别案件实行被告负责举证原则。

二、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

(一)什么是法的可诉性

对于什么是法的可诉性,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有学者认为,“法的可诉性是指法所具备的为了判断社会纠纷的是非而使纠纷主体可诉求于法律共设的判断主体的属性”。“法的可诉性是法必备的基本属性。司法权力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立法赋予法律的可诉性为前提,法律的可诉性程度越高,则司法的作用越显,从而司法独立的程度越高。”有学者认为“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可由一定主体请求法律公设的机构(特别是法院和仲裁机构)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用来判断纠纷的属性。法的不可诉性则是法律规范不具有可诉性。”

(二)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中,不可诉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权利和经济职权列举得不厌其详,对经济义务表述得淋漓尽致,但对包括诉权在内的补救权利则忽略不提,有权利义务而无诉权,也无其他救济条款。有的经济法律法规中尽管明确规定了诉权条款,但作了限制性规定,实际上也是限制了诉权的充分实现。C353有些经济法律法规尽管规定了哪些主体可以何种方式进行救济,但对于该救济手段的具体实施程序却没有进一步说明,从而使得该法律规定在实践中被架空。

经济法进入现行司法操作面临诸多困境,三大诉讼程序因其特定机理所限,无法穷尽对经济冲突的解决,更无法通过自身机制的运作与主体多重责任的彻底追究完全相衔接配套,通过程序的移转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面对程序繁复、成本高昂、周期迟延等诸多弊病。经济法程序机制的司法盲区意味着经济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解决,相关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三)经济法可诉性缺陷的成因

目前在中国还不能因企业或者公司、自然人违反市场规制、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法规范,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等事由,由政府部门、组织或者自然人以国家名义起诉这些企业或者公司、自然人。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民法、商法在建立和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秩序方面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民法、商法不能调整因政府干预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调节机制上出现了民法、商法不能完全适应规范公平竞争、反垄断、保护弱者的需要。在保护的利益结构上也出现了民法、商法不适应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现象。二是主体或者组织机构不到位。谁能代表国家、谁能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法院经济审判组织机构被取消,由谁来受理这类案件?三是经济公益诉讼的程序法没有制定,而民事诉讼法又无法完全适应经济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在我国,目前只有国家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公 诉人身份,向法院提起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公益诉讼。

也有学者对造成我国经济法可诉性欠缺的原因作过这样的概括:(1)实体规范存在缺陷。首先,许多经济法规范对国家经济调节主体的授权过于原则、含糊,造成了经济调节主体职权范围的不确定性和行使职权的随意性。其次,经济法规范对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尤其是缺乏对有关经济调节主体追究责任的规定,增加了经济法实现可诉性的难度。(2)诉讼保障机制的不确定与缺位。我国经济法除了在一些条文中规定准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起诉外,很多条文并未规定纠纷解决方式。这样,哪些主体拥有诉权、应当依照何种程序提起诉讼、应由什么法院受理案件等问题在法律上均无明确规定,其结果就是相关的经济法规范实际上不具有可诉性。(3)我国司法现状的制约。在我国,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还不具有足够的权威。司法权受制于行政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司法审查制度也迟迟未能建立,因此,政府的许多行为包括一些经济调节行为游离于司法监控之外,妨碍了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

三、经济公益诉讼的理念及制度创新

诉讼理论认为,诉讼价值目标体系由公正、效率和效益三者构成。因而,经济公益诉讼理应确立公正、效率、效益这些基本理念,并将公正、效率、效益作为基本原则来遵循。在进行经济公益诉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现社会干预和公平原则。社会干预原则是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原则在司法程序上的反映。“社会干预”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社会力量在诉前、诉中和诉后对社会权益争议的司法救助途径的基 本要求。这一原则的确立,有利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经济公益诉讼的公平观念受制于经济法的公平观念,而不是根植于其他部门法的公平观念,也不同于其他诉讼的公平观念。经济法将结果公平引入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保障国家对过分差距的收入和财产实行直接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果公平。经济法对结果公平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会和起点公平,从而达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良性互动;审理经济纠纷时法官也应当在内心深处树立这种公平理念。(颜运秋)

(一)经济法程序机制架构及其理念

有学者对经济法程序机制架构进行了分析,认为程序架构的实质是权力的配置。经济法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应立足于以下两大基本理念:(1)权力领域分布的科学与效率理念。在国家权力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作用经济生活,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因此,国家功能与市场自身逻辑的恰当定位是经济法配置权力资源必须明确的首要前提:国家的市场纠偏行为应对应市场调节的不能与不足;市场规制与经济调控过程中权力分配机制的创设、运转及方式的采用应最大程度地保障权力行使的科学性,即合乎市场内在理性与经济客观规律、尽可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维护私权效率、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效能(益)的最大与最佳化要求。要科学确定国家权力的合理界限,只有程序才是实现的制度保障。(2)权力配置与行使的规范和制衡理念。权力的理性来自于秩序、规范和制衡。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控与规制的权力本质上属于国 家权力的范畴,具有主导、扩张、强制等特性。权力的不正常行使除了侵害其他权力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利的侵害。为了保证国家权力作出质的分解和量的分配,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一定的权力,才能达到力量的牵制和均衡,以保障国家对经济规制与调控的规范、有序与合理,并防止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上述两大基本理念决定经济法程序机制必然是一个多元一体化的系统。

经济冲突的司法排解,借助三大诉讼程序并非法律目标实现的理想境况。诉讼形式的生命力源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回应,突破经济法程序机制的司法盲区与困境,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同步性,势必要改变我国传统诉讼类型的固有结构,更新扩大诉讼机能,建立起独立的经济诉讼程序。

(二)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模式

对于经济法可诉性实现的模式,经济法学者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漆多俊教授提出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建立独立的经济诉讼制度(即独立诉讼型);另一种是完全依附于既有的诉讼制度(即完全依附型)。我们倾向于第一种模式。

理由之一: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上讲,经济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在客观上就要求建立独立的经济诉讼制度,以作为经济法实施的保障机制。有的学者认为,“实体经济法规的大量颁布是经济诉讼产生的逻辑前提”。有的学者认为,“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大量诞生和实施,是经济诉讼得以独立存在的实体法律依据。” 理由之二:从社会冲突、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来看,大量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冲突、社会纠纷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建立独立的经济诉讼机制。有的学者认为,对于各自拥有不同属性和特质要求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冲突,不能采用统一的纠纷解决机制来应对,而体现国家干预和社会公益性质的经济冲突的大量存在和尖锐化,是经济诉讼独立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

理由之三:将经济公益诉讼完全依附于既有的诉讼制度来处理,无法真正保护社会整体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有的诉讼法学者认为,经济法是民事实体法,而民事诉讼法制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法的诉讼保障制度。在行政法学界,多数人认为经济法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有关经济法的诉讼理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但是在我们看来,如果运用现有的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程序,则只能体现保护私益或国家利益的要求,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可能成为空缺。

(三)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据和意义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据和意义在于:(1)特殊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的经济法的存在,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产生的逻辑前提。(2)侵害国家经济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事件的急剧增加,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产生的现实根据。(3)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领域的体现,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和司法保障。(4)实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能极大地促进实现经济法治。

四、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及程序设想

(一)经济公益诉讼提起的主体

提起诉讼的主体可以是享有特定经济案件诉讼实施权的行政机关如反垄断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享有其主管范围内经济案件的起诉权,检察机关则享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起诉权。在发达国家,由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提起诉讼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在我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l997年,河南方城检察机关第一次提起国有资产流失的诉讼。到2001年,全国各地的检察机关提起类似的诉讼已达141起。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做法。

有学者认为,如何确立原告是经济法诉讼当事人制度的重点内容,主张原告应包括:(1)个人。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为维护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提起诉讼是经济诉讼的突出特点。在美国,把个人就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问题进行诉讼的现象称为“私人司法部长”,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这样的诉讼活动以支援,保障个人实际行使权利的可靠性。(2)组织尤其是社会团体。将诉权直接赋予以社会利益为动因的社会团体,在诉讼上能够有限解决卷入纠纷的当事人数量众多或当事人无法确定,个体受侵害的数额微小以及个人起诉搭便车等问题,这方面,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可资借鉴。(3)国家机关。在美国的反托拉斯诉讼中,国家受到反托拉斯法禁止行为的损害,可由检察官代表国家提起诉讼,使国家获得赔偿;州司法长官则可代表公众,以本州的名义在本州法院起诉,防止和限制托拉斯行为,确保受害人获得金钱救济。(二)经济公益诉讼的受理机关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确定了经济审判庭的建制,l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都应设经济审判庭,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经济审判庭。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启动机构改革工作,撤销经济审判庭,将经济(知识产权)、交通运输纳人民事审判的大类,设立四个民事审判庭。对此,经济法学界不少学者建议:在法院内部应当建立新的经济庭,专审经济公益诉讼案件。同时,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较严的经济执法机关,可授予该机关一定的裁决权,如反垄断机关。即便如此,还应确认法院经济庭的最终司法审判权。

考察各国的情况,经济法适用机关大致有三种:一是特别设立专司经济法适用的机关;二是普通的行政执法机关;三是普通的司法机关。与此相适应,经济法的适用程序也大致有三种:一是经济法特有的适用程序;二是普通行政执法程序;三是普通司法程序。目前各国对于反垄断法和限制竞争法的适用多规定了特别程序,对其他经济法规范的适用,则基本上按照普通行政执法程序和普通司法程序。

就反垄断法执法机关而言,各国均设立了独立的机构。如美国的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德国的联邦卡特尔局、意大利的竞争局、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法国的竞争委员会、澳大利亚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等。我国目前尚无专业的反垄断执行机关,多个执行主体之 间的职权界限不清,执行中容易导致许多交叉和漏洞。《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公用企业垄断行为的管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执行;《价格法》规定,对价格卡特尔行为的处罚由物价监督检查部门实行;《招标投标法》规定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的有关性质监督部门决定;行政垄断行为则由实施主体的上级机关责令改正,这里的上级机关的概念过于宽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三)经济公益诉讼的基本形式

经济公益诉讼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代位诉讼。有学者提出,有必要以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为基础,构建相对独立于民事诉讼且兼有公诉、私诉特点的社会保障诉讼制度,制定相应的特别诉讼法。其中,可以参照美国政府采用第三人代位诉讼制度,新设社会保障第三人代位诉讼制度,授权公民和法人对侵犯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作为代表社会公益的第三人依法提起公诉,这将比授权公民、法人举报更能有力和快捷地保护社会保障基金。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法律可赋予工会等职业性社团以原告资格。我们注意到,20世纪初的法国已经作出了承认职业性社团诉讼资格的司法判例,并由随后的一项法令加以确认,许可某些组织,诸如工会或在公共福利领域进行工作的社团保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经济公益诉讼的另一基本形式是集团诉讼。“集团诉讼(class action)是指由一人或一小部分共同诉讼人代表自己和同时代表具有共同利益的一大批或全体的共同诉讼人进行诉讼的一种制度”。对于集团诉讼,我国法律并无明确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中第55条规定的 人数不确定的共同诉讼与国外的集团诉讼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诉讼是有成本的,且有些诉讼案件的成本中的一部分是固定的,称之为“固定成本”。当单个主体的诉讼受益小于诉讼成本时,他往往选择放弃诉讼这种途径。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应的措施只有选择集团诉讼的方式,同时对提起诉讼的胜诉人实行奖励。集团诉讼使得多个同样受到侵害的弱者团结起来,从而使更多的权利获得保护。

(四)受理案件范围

经济公益诉讼提起的种类主要应根据经济法的部门法类别或者经济违法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性质来区别。经济公益诉讼一般可包括,审理垄断、限制性商业竞争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规制市场主体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税务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消费者保护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社会金融案件的公益诉讼、审理涉及社会保障案件的公益诉讼和劳动管理公益诉讼等。其受案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由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识,因此经济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就不可能有定论。

(五)经济公益诉讼的一些特殊规定

有学者认为,公益诉讼与一般诉讼相比,应当设置如下一些特殊规定:

1.受理。为了防止原告滥用诉权,法院应该严把立案受理关。只有在公共利益确实受到违法行为的侵害,影响到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无法直接根据我国现行诉讼法的规定起诉时,法院才可以考虑立 案受理。

2.管辖。公益诉讼的一审法院应是作出违法行为的主体所在地的中级法院,因为公益诉讼案件涉及公共利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可以认定为属于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类型,同时中级法院的法官也更能满足公益诉讼对法官的高素质要求。

3.起诉保证金。因公益诉讼中原告与案件间缺乏足够的利害关系,这就使原告缺乏相应的动力追求胜诉的效果。为防止原告在启动诉讼程序后’,随意退出或无故缺席,造成法院审理机制的瘫痪和司法资源的浪费,可以规定在法院立案受理之时,原告交纳适当数额的保证金,作为保证原告完整地参加诉讼过程的物质制约手段。在诉讼程序终结时,不论原告是否胜诉,法院都将如数退还保证金以及相应的银行利息。

4.诉讼权利的处分。经济公益诉讼中体现了一定的国家干预色彩,“由‘私人检察官’(即一切社会组织或个人)提起的诉讼,原告应当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权利。由国家机关提起的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不能自由处分其诉讼权利。”诉讼法学界有学者认为,对于提起的民事诉讼中涉及国家公共利益的案件,同样应赋予当事人最终决定权,不应限制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至于损害到国家社会利益的,可通告有关国家机关并予以查处,过分的国家干预显然违反了民事诉讼的程序正当原理。

5.调解。在经济公益诉讼中,原告变更。放弃诉讼请求,需征得法院的同意,对于调解制度的运用也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学

者认为,调解原则不适用于由国家机关提起的经济公益诉讼,只适用于由“私人检察官”提起的经济公益诉讼。

第四节

经济法实施的监督

一、经济法实施监督的目标

经济法实施的监督,有些教科书又称为“经济法的监督”或“经济法律监督”,意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经济法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或处理的行为。

从狭义上考察,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仅指国家权力机关针对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施行经济法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的行为。这种监督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等特点。权力机关对经济法实施监督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经济法的各项规范爷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及时发现和矫正经济法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实施的监督具有保障和制裁的双重目的,既包括对合法行为的肯定、鼓励、督促和引导,又包括对违法行为的举报、控告、纠正和制裁;既要保护合法的经济立法和执法行为,又要纠正和制裁违法的经济立法和执法行为。就广义经济法实施监督而言,经济法实施的监督可以设立制裁的目标,但这只能限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在实施经济法以及监督过程中对严重违反经济法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立法机关是无权运用制裁手段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则更无权使用制裁手段。

二、经济法实施监督的要素

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体、客体和监督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经济法实施监督的要素。

(一)经济法监督主体

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体是行使经济法监督权的责任者和执行者,即依法独立参与监督活动,享有监督权力或权利和履行监督职责或义务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二)经济法监督客体

法律监督的客体是指被监督对象的行为。从广义上理解,经济法监督的客体包括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行为;但从狭义上理解,经济法监督的客体只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经济法的行为,主要是经济立法行为、执法行为和司法行为。当国家机关违法、渎职、腐败、超越权限或滥用公共权力时,监督主体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制约权力”。

(三)经济法监督内容

经济法实施监督的内容是指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行经济法的行为合宪性、合法性的监督,包括在实体及程序上对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合宪性、合法性的监督,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执行经济法的活动的合宪性、合法性的监督。合宪性监督,是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经济法的行为在内容上是否与宪法相抵触,通过审查判定其行为是否违宪。合法性监督,是审查国

家机关的经济法执法行为、管理行为、司法行为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超越法律授权、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因此,从经济法实施监督的内容分析,包括对经济法实施行为的合法与否判定、公正与否判定、适当与否判定、规范与否判定等。根据上述标准,无权行为、越权行为、侵权行为、不公行为、不当行为等,都应该被纳入经济法实施监督控制的范围。

三、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

经济法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而国家机关监督又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有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实际上是法律实施行为。以下仅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监督的形式。

(一)权力机关监督

权力机关对经济法实施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对经济立法主体是否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经济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以及对属于经济法性质规范性文件内容合法性进行监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系,所以对立法活动监督也是多层次的。

行政机关作为经济法重要的实施主体之一,权力机关对其监督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经济法的有效实施与否。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权力,以保障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对司法机关司法活动的监督也是权力机关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和司法体制的特点。监督方式包括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提出询问和质询,视察和调查,提出批评、建议和受理申诉、检举以及罢免有关人员的职务等。

(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各种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它包括政党监督、政协监督、社团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直接监督等。社会监督虽然对经济立法和司法、执法活动不产生直接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但它是国家管理民主化的体现,是国家监督的社会基础。

四、经济法实施监督体系的完善

权力机关作为经济法实施的重要监督主体,享有至高的权力,但若不对自身的权力进行有力制约,就会导致权力滥用,严重妨碍经济法的实施。要切实实现人大内部监督体制的完善,涉及的法律问题非常多,包括监督权的确认、行使监督权的方式及程序、处理监督意见及建议的机构和程序以及如何评价监督后果等,都需要认真研究。象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与人大的关系,谁来监督第一把手等问题都应是关注的重点。

随着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完善程度的逐步提高,社会监督的组织、协调、反馈、传导功能的渐趋完善,社会监督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立法会Et益健全,社会监督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要加强对经济法

实施的监督,必须扩大经济民主,发挥群众组织,自律组织的监督保护作用。首先,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是经济法实施监督的重要主体,人们自身的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决定着经济法实施的效果。大力倡导社会群众监督有利于促进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推动经济法的实施。其次,自律的规则往往含有行业、伦理和道德标准的约束,与其他形式的监督相比,作用空间更大。

国家机关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又相互渗透,构成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体系。要完善我国现有的这种监督体系,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发展监督组织协调体系。目前,我国权力机关的监督与各种社会监督存在着交叉重叠的问题,给协调配合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除了各个监督组织要继续完善自身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个多方配合较为松散的联络体制或机构。其工作重点是监督业务的沟通与协调。通过这种沟通与协调,可以避免业务交叉工作中的矛盾,减少重复劳动和财力的浪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第二,完善、发展监督组织技术体系。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是推动经济法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中,监督信息资源分散,无法共享,对经济法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此,应考虑建立全方位的全国监督信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监督的组织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信息功能。复习思考题:

1、如何划分经济法律行为的类型?

2、如何规制市场行为和政府经济行为?

3、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

4、经济法责任有哪些新形式?

5、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第二篇:《经济法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推荐)

《经济法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法以独立法律部门的面貌在一国出现,始于 [ ] A.19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2.下列()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混淆行为。[ ] A.甲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作夸大其词的不实说明

B.乙厂的矿泉水使用“清凉”商标,而“清凉矿泉水厂”是本地一知名矿泉水厂的企业名称 C.丙商场在有奖销售中把所有的奖券刮奖区都印上“未中奖”字样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复印在所有的产品包装上

3.企业国有资产,是指 [ ] A.国家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B.国家对企业的货币出资

C.国有银行向企业的借款 D.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4.根据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规定,有权依法奖惩职工的是 [ ] A.职工代表大会 B.工会委员会 C.管理委员会 D.厂长

5.统一印制、发行人民币的机构是 [ ] A.财政部 B.国务院 C.中国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6.下列项目中,不需要征收消费税的是 [ ] A.服装 B.洗面奶 C.香烟 D.白酒

7.下列()既是消费者的一项权利,也是消费者的一项义务。[ ] A.消费者安全权 B.消费者知情权 C.消费者受教育权 D.消费者受尊重权 8.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金额不得超过 [ ] A.1000 元 B.2000 元 C.5000 元 D.10000元

9.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 ]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10.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5人,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 [ ] A.四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二分之一 D.三分之二 11.根据2013年新修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 [ ] A.1 倍 B.2 倍 C.3 倍 D.10倍

12.下列所得中,免缴个人所得税的是 [ ] A.赵先生的年终奖金 B.钱先生出售本人绘画的收入 C.孙先生的个人保险所得的赔款 D.李先生的储蓄收入

13.甲公司因与乙公司有经济纠纷,甲不再经营乙公司的产品。当老客户询问甲有无乙的产品时,甲的职工故意说:“乙的产品不行了,价格又高,我们不再经销乙的产品了。甲的行为属于 [ ] A.侵犯乙公司名誉权 B.侵犯乙公司荣誉权 C.虚假宣传 D.商业诋毁

14.当前我国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是 [ ] A.工信部 B.中国人民银行 C.财政部 D.发改委

15.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原则编制。[ ]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绩效预算 D.增量预算

16.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全聚德”公司发现,“仝聚德”烤鸭的价格仅为“全聚德”的1/3。“仝聚德”的行为属于 [ ] A.商誉诋毁 B.低价倾销 C.市场混淆 D.虚假宣传

17.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政府采购等是产业政策法的哪类保障措施? [ ] A.间接诱导手段 B.行政、信息指导手段 C.间接管制手段 D.直接管制手段

18.根据《价格法》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 ] A.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 B.保护价制度 C.临时集中定价权限 D.价格监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现行经济法中的经济行为制裁方式包括 [ ] A.强制整顿 B.强制停业 C.宣告破产 D.吊销营业执照

2.消费者在使用其在租赁柜台购买的商品过程中,因产品缺陷导致其人身受到损害,但此时柜台租赁期已满。消费者可以向()要求赔偿? [ ] A.生产者 B.销售者 C.柜台出租者 D.广告代言人

3.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包括 [ ] A.工商总局 B.发改委 C.商务部 D.财政部

4.产业政策法的实施手段具有综合性,它由()构成。[ ] A.财政手段 B.金融手段 C.直接规制手段 D.行政指导手段

5.下列()不属于《产品质量法》所调整的产品。[ ] A.建筑配件 B.建设工程 C.原煤 D.军工产品

6.认定市场支配地位,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 ] A.市场份额 B.控制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C.经营者财力和技术条件 D.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7.按照产业结构政策法的目标和功能进行划分,产业结构政策法大致上包括了 [ ] A.产业扶持政策法 B.产业调整政策法 C.产业技术政策法 D.反垄断政策法

8.银行业监管的内容包括 [ ] A.市场准入监管 B.业务合规监管 C.收益监管 D.风险监管

9.下列制度遵循自愿原则的有 [ ] A.企业质量体系认证 B.产品质量认证 C.企业内部产品质量管理 D.产品质量抽查

10.()属于我国国有资产形成的方式。[ ] A.国家依权力认定的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B.国家投资经营形成的资产 C.事业单位的创收收入 D.国家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

11.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 ] A.存款自愿 B.取款自由 C.存款有息 D.为存款人保密

12.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包括 [ ] A.个人独资企业 B.合伙企业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

13.下列()存在缺陷时,适用产品质量召回制度。[ ] A.汽车 B.奶粉 C.服装 D.玩具

14.政府投资主要用于 [ ] A.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C.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D.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15.下列产业国家需要扶持的包括 [ ] A.支柱产业 B.先导产业 C.瓶颈产业 D.夕阳产业

16.下列属于预算收入的有 [ ] A.税收收入 B.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C.国家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入 D.罚没收入

17.各国投资开办国有企业或其他国有经济形式的目的有 [ ] A.财政性目的 B.政治性目的 C.经济性目的 D.军事性目的

18.金融市场一般应具备的要素有 [ ] A.市场主体 B.交易对象 C.交易工具 D.交易价格

19.以下属于税法中的实体法要素的有 [ ] A.税法主体 B.征税客体 C.纳税时间 D.税率

20.依据《价格法》的规定,调控价格总水平,不排除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但应尽量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下列属于调控价格总水平的经济和法律手段的有 [ ] A.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 B.通过财政政策和措施控制收支

C.设立价格调节基金 D.通过货币政策和手段合理调节货币供求

21.陈某到某美容院作美容。美容院使用甲厂生产的护肤液为其做脸部护理。结果因该护肤液系劣质产品而致陈某脸部皮肤严重灼伤。陈某为此去医院治疗,花去医疗费10000元。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 A.陈某有权要求美容院赔偿医药费 B.陈某有权要求甲厂赔偿医药费

C.陈某若向美容院索赔,可同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D.美容院若向陈某承担了责任,其可以向甲厂追偿

22.商业秘密的核心特性包括 [ ] A.秘密性 B.商业价值性 C.保密性 D.无形性

23.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 ] A.存款准备金政策 B.基准利率政策 C.再贴现政策 D.再贷款政策

24.下列个人所得中,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适用20%的比例税率的有 [ ] A.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B.稿酬所得

C.劳务报酬所得 D.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三、判断题:

1.消费者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日益恶化是消费者保护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 2.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 3.我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采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县级以上(含县级)财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管理。[ ] 4.金融监管法应属经济法的市场秩序规制法。[ ] 5.经济责任是经济法责任的简称。[ ] 6.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因违反《企业国有资产法》取得的非法收入,依法予以追缴或者归国家出资企业所有。[ ] 7.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不承担银行业监管职责。[ ] 8.我国财政采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 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称的消费者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 ] 10.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 ] 11.一切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 12.接受财政转移支付的主体只能是地方政府。[ ] 13.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消费者权利”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 ] 14.我国《反垄断法》未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 ] 15.上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 ] 16.政府采购不得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 17.广告代言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的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 18.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19.涉及国有资产转让的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该合同可撤销。[ ] 20.我国国债发行一般采取摊派法。[ ] 2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质是与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相悖的行为。[ ] 22.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 ] 23.国有企业并不必然以营利为目的。[ ] 24.从功能上看,经济法是利益资源和权利的一种分配法。[ ] 25.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推荐服务时不得牟利。[ ] 26.国债的认购具有准强制性。[ ] 27.《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保护未注册的商标。[ ] 28.事业单位的创收收入属于国有资产。[ ] 29.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未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同意,不得在其他公司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兼职。

[ ] 30.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范围、价格水平,应当每年按时调整。[ ]

四、名词解释:

1.消费者 2.相关市场 3.财政转移支付 4.提倡性规范

5.银行业金融机构 6.经济法 7.产品缺陷 8.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9.企业国有资产 10.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 11.产品召回制度 12.宽恕制度 13.垄断协议 14.财政安全原则

五、简答题:

1.简述市场缺陷的表现形式。

2.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3.简述消费税的特征。

4.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5.简述经济法和民法的联系和区别。6.简述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宏观调控法将成为经济法的核心?2.简述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关系。

3.简述商业银行经营应当遵循的原则。4.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C 8.C 9.A 10.B 11.C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 4.ABCD 5.BCD 6.ABCD 7.ABC 8.ABD 9.AB 10.ABCD 11.ABCD 12.CD 13.ABCD 14.ABCD 15.ABC 16.ABCD 17.ABC 18.ABCD 19.ABD 20.ABCD 21.ABCD 22.ABC 23.ABCD 24.BCD

三、判断题:12.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四、名词解释:

1.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2.相关市场: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3.财政转移支付:中央或地方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时发生的财政支出。4.提倡性规范:鼓励、提倡人们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5.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6.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7.产品缺陷: 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8.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凭借该地位,在相关市场上实质性地限制竞争,违背公共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而为反垄断法所禁止的行为。9.企业国有资产: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10.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基于某种政策考虑,对特定行业、特定组织或特定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的一项法律制度。

11.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发现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缺陷时,经营者依法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

12.宽恕制度: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13.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14.财政安全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财政权力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应当将有关事项如预算收支、税收计划、国债构成等向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公开。

五、简答题:

1.答: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发展。市场存在三种主要缺陷:

(1)市场障碍。市场障碍,即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障碍,是指竞争秩序遭到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破坏,市场调节机制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2)市场惟利性。市场惟利性,是指投资者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重视眼前可实现的利益,对于当时赢利率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或者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和产品,他们往往不愿投资。因此,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一些市场机制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的领域。

(3)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作用之所以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是因为从投资、生产运营到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反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各个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滞后,不能及时调整其投资经营决策,往往等到市场供求严重失调、产品大量滞销过剩时才做出反映。

2.答:根据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3.答:消费税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征税范围具有选择性。只对一部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

第二,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只在消费品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某一环节征收,而不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的所有环节征收。

第三,税率、税额的差别性。根据不同消费品的种类、档次、结构、功能以及供求、价格等情况,制定不同的税率、税额。

第四,税负具有转嫁性。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消费者负担。第五,消费税是价内税,即以含税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

4.答: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金政策。(2)基准利率政策。(3)再贴现政策。(4)再贷款政策。(5)公开市场业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可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运用诸如优惠利率、信贷计划及限额、专项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达到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5.参考答案;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主要是:两者都调节经济领域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区别主要在于:(1)民法调节民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主要调节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民间经济调节关系与国家

经济调节关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前者的当事人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经济交换活动,而后者中的一方以国家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双方是管理与被管理,调节与被调节的关系。(2)在经济关系内容上,前者是互利、有偿和等价关系,后者不必等价有偿。(3)在经济关系形式上,前者是自愿协商关系,后者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

6.答:各个不同部门法的调整方法有着基本共同点,但是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是:既采取强行性规范方式,又有许多任意性规范方式,尤其注重采取大量提倡性规范方式,实行提倡性规范与必要的强行性规范相结合;既规定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制裁等否定式法律后果,又注重采用奖励这种肯定式法律后果形式,实行制裁与奖励相结合。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是由经济法的任务和它的调整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六、论述题:

1.答:经济法的核心,通常是指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即在一定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法立法体系中,何种法律处于最重要和主导的地位问题。由于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所以经济法的核心是国家调节的重点和主要问题,是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全局中起关键作用因而最需要国家予以调节的地方,这方面的法律便是经济法的核心。

(1)经济法体系的核心是发展变化的。经济法体系有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三个方面基本法律构成,该三个方面法律,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反垄断法作为现代经济法最早出现的法律,在西方国家长期居于各国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发达并长期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则是国家投资经营法。如今,世界范围内,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正在日趋发达和完善,宏观调控法正逐渐上升为各国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2)宏观调控法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核心的原因在于:

首先,当代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生产更进一步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国家对本国经济的调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特点,以进行必要和有效的调节。因此,制定和实施国家计划和各种经济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并使之形成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其次,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由于借助现代高科技,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它们的强大力量及其流动性正在削弱当地政府施政的效率,改变政府管理的方式。政府的作用仍是必需的,但是其作用方式需要改变,应当主要是对企业予以引导、促进、提供帮助和服务等。这也促使国家不得不加强和完善其宏观调控体系及其立法。

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从英国开始的全球私有化浪潮,使国家直接投资开办的国有企业急剧减少,国家投资经营这种国家调节经济的方式及这方面的立法,在国家调节三种基本方式及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下降。企业更乐于接受对其经营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的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

第四,促使宏观调控法在西方国家经济法体系中地位的提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核心地位的反垄断法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国家的垄断和竞争政策日益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总目标相协调,统一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方式,国家出面反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远不如宏观调控这种作用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影响面大和效果显著。

第五,宏观调控法在中国经济法体系中地位的提高,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这就是国家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国家投资经营这种调节方式和国家投资经营法在国家经济调节和经济法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有所降低,其核心地位正在逐渐让位于国家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法。此外,我国的反垄断法在经济法体系中迄今仍然基本上缺位。虽然我们应立即着手制定反垄断法,它也不会成为我国经济法的核心。(3)综上所述,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法的核心正在发生两股相向的变化趋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法体系的核心正在由反垄断法移向宏观调控法;在中国,则由国家投资经营法逐渐让位于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2.答: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是:经济法所调整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一种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行政法所调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经济管理关系。

但这两种国家管理及其产生的管理关系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1)管理的目的、任务不同;(2)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3)管理原则不同;(4)管理内容与深度不同;(5)侧重的角度不同;(6)管理主体不同。

3.答: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2)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3)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

(4)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5)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6)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7)商业银行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4.答: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首先,两种责任性质不同。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是一种经济法责任,既包括产品质量违约和侵权的民事责任,也包括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其次,判定承担责任的依据不同。判定承担产品责任的依据是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即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其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并不考虑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判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是是否违反默示担保或明示担保以及产品是否具有缺陷,即除了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外,还可根据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合同关系来判断,如果由于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造成违约,即使没有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也应承担违约责任。

再次,承担责任的条件不同。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是产品存在缺陷,并且造成了他人的损害,是一种事后救济;产品质量责任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任何环节,只要有违反质量义务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了损害,均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既有救济功能,也有预防功能。

第三篇:经济法学概论

中南大学

经济法学概论

一、填空题

1.“经济法”一词最初出现于法国摩莱里《__________》中的表述。

2.现代法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应当是德国学者赫德曼在《__________》中的概括。

3.经济法的性质有:广泛的社会性、__________和表现形式多样性。

4.经济法的性质有:__________、内容的变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

5.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资、_____、合伙等。

6.市场主体破产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主体是_____ 和其资产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7.市场竞争规制法包括_______________和《反垄断法》。

8.市场竞争规制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_______________。

9.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是_____。

10.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大量销售商品,以排挤对手独占市场的行为叫做

_____。

11.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是美国的__________。

12.日本1947年颁布的反垄断法名称是 __________。

13.只要因缺陷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责任,而不再考虑经营者有无过错,这是__________。14.我国《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情形的,应向消费者支付相当于消费价款数额_____ 的赔偿金额。

15.产业政策法属于经济法重要组成部分的__________法。

16.WTO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财政的三大职能是:调节分配收入、配置资源、__________。

18.《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有调解、__________和诉讼三种方式。

19.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价格垄断行为、价格欺诈行为和_________。

20.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是__________。

21.______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命名的《社会保障法》。

2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法律是《著作权法》《专利法》和《______》。

23.价格紧急措施主要有两种:冻结价格措施和____________。

24.劳动仲裁不同于一般民事仲裁,实行仲裁前置和____________原则。

25.我国目前规范涉外技术转让的专门法规《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是_____年施行的。

26.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1844年在____________国成立的。

27.纯羊毛标志是常见的国际性____________。

28.______是国际标准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英文简称。

29.中央银行一般充当三个角色: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____________。

30.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的______项权利。

二、选择题

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规定发行国债法律制度的是。

[

] A.《证券法》

B.《银行法》

C.《国库券法》

D.《期货法》

2.按不同标准,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

[

] A.干预主体和被干预主体;B.卖方和买方;C.流通主体和制造主体;D.上家和下家

3.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的税种是_____。

[

] A.财产税

B.流转税

C.所得税

D.行为税

4.下列政府部门中,属于经济法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主体的是

[

] A.国家工商局

B.铁道部

C.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D.农业部

5.既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又属于劳动法律规制对象的是。

[

] A.劳动报酬纠纷

B.商业秘密保护纠纷

C.工伤赔偿纠纷

D.广告合同纠纷

6.反垄断法的归责原则有无过错原则和

[

] A.社会效益原则

B.实际损害原则

C.本地发生原则

D.行为主义原则

7.不属于社会保险制度范畴的保险是_____。

[

] A.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财产保险

8.回扣在法律意义上是

[

] A.商业贿赂

B.合同行为

C.商业欺诈

D.不当得利

9.社会福利制度涵盖的范围广泛,但_____不在其中

[

] A.廉租房制度

B.义务教育制度 C.生活救济制度D.就业指导制度

10.非法有奖销售的行为主要被

所禁止

[

] A.反垄断法

B.反不正当竞争法

C.产品质量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1.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可以通过_____。

[

] A.自然取得

B.依法登记取得

C.上级公司赋予

D.达到一定年龄获得

12.卡特尔主要指的是一种。

[

] A.行政垄断

B.不正当竞争

C.自然垄断

D.经济垄断

13.市场经济的特性有竞争性、自由性、公平性、_____和信用性

[

] A.科学性

B.营利性

C.计划性

D.规则性

14.存在不合理的危险,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是指产品

[

] A.不合格

B.有缺陷

C.有瑕疵

D.不符合约定

15.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典型行为是______。

[

] A.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B.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C.商业贿赂

D.经济诈骗

16.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表现有虚假宣传、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侮辱消费者和__[

] A.行政垄断

B.损毁对手商誉

C.单方声明豁免商家义务

D.不执行合同

17.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有本身违法原则和______。

[

] A.合理原则

B.科学原则

C.法定原则

D.结构主义原则

18.消费者解决争议的途径有: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部门投 诉和____。

[

] A.单方请求仲裁

B.申请行政复议

C.请公安部门裁决

D.向法院起诉

19.作为经济垄断的对称,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____。

[

] A.过度管制

B.非法干预

C.行政垄断

D.自然垄断

20.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体系结构包括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金融法 和_____。

[

] A.对外经济发展法

B.劳动法

C.反垄断法

D.国有企业法

21.有关部门对温度计等商品进行强制检验的法律依据是___。

[

] A.消费者保护法

B.产品质量法

C.计量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2.不属于特殊广告准则规范对象的是______。

[

] A.药品

B.烟草

C.工程机械

D.食品

23.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体系结构包括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金融法和_____。[

] A.对外经济发展法

B.劳动法

C.反垄断法

D.国有企业法

24.1962年美国总统_____提出消费者的四项权利。

[

] A.肯尼迪

B.罗斯福

C.胡弗

D.尼克松

25.规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法律制度的是___。

[

] A.《证券法》

B.《银行法》

C.《国库券法》

D.《期货法》

26.属于消费者与商家约定义务的有_____。

[

] A.公平交易

B.出具销售凭证

C.保证安全

D.不满意就退

27.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商品的真实成分,这属于消费者的___。

[

]

A.保障安全权

B.知悉真情权

C.自由选择权

D.接受教育权

28.关于计划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 A.资本主义国家也有

B.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有

C.并不排斥市场规律

D.对计划行为的规范

29.经营者应保证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介绍承诺一致,这被称为___。

[

] A.真实宣传

B.公平交易

C.保障安全

D.货版对应

30.“中部崛起”政策属于______。

[

] A.产业布局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基本产业政策

D.产业调整政策

31.按不同标准,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___。

[

] A.干预主体和被干预主体;

B.卖方和买方; C.流通主体和制造主体;

D.上家和下家 32.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规范属于 ______。

[

] A.行政法

B.民商法

C.国际法

D.经济法

33.下列政府部门中,属于经济法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主体的是___。

[

] A.国家工商局

B.铁道部

C.农业部

D.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34.属于流转税的有______。

[

] A.所得税

B.增值税

C.遗产税

D.印花税

35.反垄断法的归责原则有社会效益原则和___。

[

] A.实际损害原则

B.无过错原则

C.本地发生原则

D.行为主义原则

36.《中国人民银行法》主要规范中央银行的______。

[

] A.借贷行为

B.对外金融行为

C.宏观调控行为

D.为人民提供金融服务行为

37.破产的程序是___。

[

] A.由债权人申请

B.由合同规定

C.由政府决定

D.由审计部门决定

38.我国金融制度中尚未正式颁布的法律是______。

[

] A.银行法

B.证券法

C.保险法

D.期货法

39.使用质量虚假标志的行为主要被

所禁止。

[

] A.反垄断法

B.反不正当竞争法

C.产品质量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0.价格总水平调控制度中,不包括______。

[

]

A.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

B.政府价格检测制度 C.价格合同协商制度

D.价格干预制度

41.股份保有主要指的是一种___。

[

] A.行政垄断

B.不正当竞争

C.自然垄断

D.经济垄断

42康采恩指的是___。

[

] A.合并

B.股份保有

C.协议垄断

D.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43.不属于反垄断法的特殊除外领域的___。

[

] A.董事兼任

B.农产品

C.知识产权独占

D.公益事业

44.利用店堂告示规避经营者法定义务的行为被哪个法律专门规定为违法。

[

] A.消费者保护法

B.产品质量法

C.反垄断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45.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有消费者___、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向法院。[

] A.单方请求仲裁

B.申请行政复议

C.请公安部门裁决

D.与经营者协商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贿赂

2.经济管理责任

3.倾销

4.宏观调控主体

5.独家交易

6.市场监督主体

7.消费关系

8.企业集团

9.计划法

10.合伙

11.产业政策

12.经济法主体责任

13.工伤保险制度

14.破产制度

15.产业技术政策

16.市场规制法

17.养老保险制度

18.市场准入

19.财政预算

20.强行交易 21.流转税

22.价格垄断行为

23.劳动关系

24.劳动争议

四、简答题

1.说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2.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3.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6.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是什么?

7.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8.请列举三个以上的社会保险立法 9.个人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0.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1.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五、案例分析题

(一)蒋小姐在A商场购物,由于踩到刚刚用水拖过的地板而摔倒,造成手臂骨折。蒋小姐在医院进行治疗和误工共损失了12000元。蒋小姐要求商场赔偿其损失,而商场却认为蒋小姐是自己不小心踩摔倒的,只愿意承担2000慰问金。你认为蒋小姐的要求应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二)2002年10月,齐丹女士到某超市购物,当齐丹购物要离开时,超市的工作人员怀疑齐丹拿了超市的东西,要齐丹留下。随后,超市保安部门对齐丹进行盘问并进行搜身,结果一无所获。齐丹因此感到侮辱,刺激很大。为讨回公道,齐丹向某人民法院起诉。1,超市的搜身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的相关规定?侵犯了齐丹什么权利?

2,齐丹可以向该超市提出哪些请求?

(三)某市一饭店为吸引顾客,特地让一些穿着印有“傻冒”、“笨瓜”字样服装的服务员在店堂里为顾客点菜、端菜。许多市民纷纷表示此举不妥,并要求相关部门干预。该饭店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法律依据是什么?应如何处理?

(四)2006年,某市几十家豆腐生产商组建了豆制品协会,之后该协会以原料涨价为由,要求市内豆腐生产厂家统一将豆腐出厂价格从每500克1元提高到每500克1.5元,使得该市豆制品价格大涨。请结合所学经济法知识谈谈: 1,豆制品协会成员的做法属于何种行为。2,该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个法律的相关规定?

3,此案应由哪个部门处理,应作何处理?

(五)四川一家刺绣生产厂的工艺品因宣传力度不够,销售不广。为促销,该厂在商品标识以及包装上表明了“苏绣”的原产地标志。该厂的行为属何性质?应作何处理?

(六)易伟公司的业务人员在民山市推销产品时,因在其室外广告上标注“中国驰名商标”的字样,被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干预,经调查,该公司产品并没有经任何有权机构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以下给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可能被适用处理本案的一些条文: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这些规定,你认为

1、如何给该行为定性?

2、民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如何处理本案?

(七)在华洋公司工作的李明发现最近一年中,公司几乎每周六都加班,但却从未征求员工同意,也未付过加班费。他向公司人事部门要求对以前加班的劳动给付报酬,但遭到拒绝。李明想到通过其他途经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为他设计解决争议的可能的方案。

(八)夏先生在某大型超市以126元的促销价买到一只“天尚牌明视灯”,其外包装上和使用手册中均有标注“增加负阴离子”字样。使用中发现该灯与普通灯并无差异;同时李先生发现天尚公司在网上公布的该型号明视灯的价格也是126元,而且该超市原来并没有以其他价格销售该台灯,不存在促销员所称的“原价256元、现价126元”的优惠问题。

问:1,夏老师什么权利受到了损害?为什么?

2,你作为夏先生的法律顾问,应当怎样设计维权方案。

(九)2006年10月,某市市民刘先生在该市宏升商场发现其出售的矿泉水存在异味,欲向有关部门举报。后经调查该商场出售的该牌号矿泉水各项指标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而且,该商场售货员发现此批矿泉水有问题后向经理反映过,但商场经理依然决定销售。

问: 1,刘先生最好向各部门举报?

2,判断该商场销售此批矿泉水行为性质应依据何法律?

3,有关部门应对该商场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法典; 2.经济学词典; 3.内容的变动性; 4.广泛的社会性; 5.公司; 6.法人; 7.反不正当竞争法; 8.反垄断法; 9.商业贿赂; 10.倾销; 11.谢尔曼法; 12.《禁止私人垄断法》; 13.产品责任原则; 14.两倍; 15.宏观调控法; 1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GATT); 17.保障社会稳定; 18.仲裁; 19.暴利行为; 20.暴利行为; 21.美国; 22.商标法; 23.临时集中定价权限措施; 24.法定仲裁; 25.2002; 26.英国; 27.产品质量标志; 28.IEC; 29.发行的银行; 30.九。

二、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6.A 7.D 8.A 9.C 10.B 11.B 12.D

13.D 14.B 15.C 16.C 17.A 18.D 19.C 20.A 21.C 22.C 23.A 24.A 25.A 26.D 27.B 28.B 29.D30.A31.A32.D33.C 34.B 35.B 36.C 37.A 38.D 39.C 40.C 41.D 42.B 43.A 44.A 45.D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贿赂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

2.经济管理责任是指违反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管理职责和义务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以其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某种限制为代价的后果。

3.倾销是指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大量销售商品,以排挤对手独占市场的价格竞争手段。

4.宏观调控主体是为实现综合平衡经济总量的机关。工作重点是社会经济整体宏观和长远的协调发展。如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独家交易指生产商限制销售商仅能销售该企业商品,禁止其销售同类竞争对手产品的行为。

6.市场监督主体是负责市场监督管理的主体,工作重点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如工商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

7.消费关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自然人与经营者发生的关系,但围绕农用生产资料发生的农民与经营者关系也属于消费者法意义上的消费关系。

8.企业集团是通过股权控制或合同的安排,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9.计划法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合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经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经济组织。

11.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对产业加以调整、引导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2.经济法主体责任,简称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所应当承担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

13.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产业结构政策是调整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平衡发展的政策。

14.破产是债务人全部资产不足以抵偿债务,或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面临着消除其经济活动资格和清算偿债的状况。

15.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

16.市场规制法是指国家规定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其权利义务,以调整市场关系、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18.市场准入,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经济活动主体及其产品依法具备进入某些市场资格和条件的确认。

19.财政预算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0.强行交易是指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依靠自身优势强制他人购买其指定商品,排斥其他经营者的行为。

2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2.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3.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录用和被录用关系。

24.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又称劳资纠纷。

四、简答题

1、答: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2、答: 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表现形式:回扣等。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3、答: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1)经济特区辐射政策;(2)沿海地区开放政策;(3)中部经济调整发展政策;(4)落后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政策

4、答: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分

5、答:(1)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

(2)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3)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6,答: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7,答: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有: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8,答: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

9,答:个人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有: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违约责任、保密条款等。

10,答:破产的条件主要有:主体必须是法人;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破产程序主要有: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破产财产的清算管理以及财产清偿。

11,答:我国《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有欺诈情形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相当于消费价款两倍数额的赔偿金额。一是要有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二是消费者可以就此得到两倍的赔偿。

五、案例分析题

(一)答:应当得到支持。因为商场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环境,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明文规定了的。商场应该在清洁地板后尽快将地板去湿,并在去湿之前避免顾客踩到。蒋小姐之所以踩到滑湿地板,正是因为而商场未尽到该项义务,致使不幸发生。所以商场应承担赔偿蒋小姐损失的责任。

(二)答1,超市的搜身行为,违反了《消法》中关于经营者尊重消费者、保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规定;损害了齐丹的人格权。2,齐丹可以要求被告某贸易中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一定经济损失损失。

(三)答:该饭店店员着装行为属于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行为,应为违法;依据可以参照我国《广告法》第7条第七项之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工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该种广告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道歉,也可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四)答:1,该行为属于价格垄断行为(或价格联盟行为)2,该行为违反了我国《价格法》的相关规定(或第十四条规定)3,此案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了处理;应责令豆制品协会及参与该行为的豆腐生产厂家改正,予以警告并可处以相应罚款。

(五)答:1,该厂擅自使用“苏绣”的原产地标志,构成了虚假标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工商管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使用该原产地标志,并以刊登广告等方式消除影响。

(六)答:(1)该行为属于虚假宣传行为;(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易伟公司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七)答:此案涉及劳动争议有以下解决方案:(1)请求劳动争议调解,可以在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2)如果调解失败或公司不愿履行调解的决定,则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请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或公司不执行仲裁裁决,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答:1,夏先生作为消费者其知悉权受到了损害。原因: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超市和厂家将实际上普通灯“包装”成保健灯,欺骗了夏先生;同时用假的价格对比吸引消费者,同样构成了欺诈。2,维权方案:①分析夏先生依据法律能获得的利益:结合《消法》第八条、第十一条和第四十九条,夏先生可以获得买一赔一的赔偿,即夏先生可以从商家获得126元的退款和126元的赔偿;②途径: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

(九)答:1,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

2,依据《产品质量法》和《标准化法》

3,(1)责令其停止销售并回收已经出售的该批矿泉水;(2)没收尚未销售的该批矿泉水;(3)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定罚款

第四篇:经济法学课件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经 济 法 学

主讲:

陈江华

chjh0551@126.com

教材:

经济法实用教程

主编:

陈广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 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三节 公司法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 反垄断法

整理制作:向龙浩注:仅供08经济学类(1)班内部传阅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节 产品质量法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1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概念最早使用—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著《自然法典 》。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失灵需要经济法。

经济法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德国。

1、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国家规制市场的法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1890年《谢尔曼法》。

2、“战争经济法” 的出现(20世纪初)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时及战后一段时期大力推行经济管制,于1919年制定了以“经济法”命名,对重要物资实行社会化的特殊立法。1919年《煤炭法》。

(二)经济法的发展

1、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年--1945)

其典型事件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法律被学者形象地概括为“危机对策经济法”。

德日等战争发起国家及其他参战国,运用强制手段,全面掌控国家经济,将其纳入战时体制。“战争经济法”。

2、战后经济法的发展(1945年--1989年)

战后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和日本,初期表现为制定法律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恢复市场竞争秩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表现为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法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贸规则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法律的走向。

(三)建国后我国经济立法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法(1949年—1978年)

2、改革开放后至入世前的经济法(1979年—2000年)

1979年至1986年,由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有关经济的立法受到重视且发展迅速,对这些法律的研究也空前繁荣起来。

1986年之后,从《民法通则》的颁布,到统一《合同法》的实施,私法走进社会主义中国的舞台。据统计,二十多年来,我国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达几千件。

3、入世对我国经济法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世贸规则本身以及我国入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政府必须对市场管理监督,二是政府不得直接介入市场,同时必须对管理监督的不当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后者,必须建立立法违宪审查制度及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制度。

(四)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客观基础:市场缺陷——“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形。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市场的不完全(垄断)。②市场的不普遍(公共产品)。③信息失灵。④外部性。⑤公共产品。⑥经济周期。

(2)政府失灵

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政府干预不起作用。①政府运行效率低下。

②政府过度干预。集权体制下,及向市场体制转型时。③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④政府不受产权约束。国有产权;侵害非国有产权;政府财产责任等。⑤预算分配偏离社会需要。

⑥权力寻租。实质就是寻求政府的强制性或特权供应,以便获取市场价格与权力价格之间的差额。

2、社会原因

(1)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融合是经济法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2)国家间战争是诱致性社会原因。

3、政治原因

任何国家都有经济管理职能,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行使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同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之经济法制有限的,而且是主要以间接干预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民商事法为主。财税法主要是发挥“组织收入”功能(消极干预)。

垄断阶段后,为了化解各种社会经济危机、协调各种社会冲突,国家更全面地调节社会经济成为“兜底性”选择(积极干预)。财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之法。

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移植与创建需要。

4、法律原因

(1)从法律文化角度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2)从部门法角度看

民商法调节作用存在有限性、局限性。民商法律确立了三大调整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 3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总称。如:工厂超标排污。

5、经济学理论对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合理性的论证以及先导国家的经济立法与实践的成功。

6、经济法得以充实和前进的新动力:二战以来不断高涨和深化的各种人权运动。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定义

主流定义:“需要国家干预说”(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协调说、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关系说、纵横统一说、国家调节(制)说等。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经济法最基本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2)经济法仅调整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3)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划定界限。

(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市场秩序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

4、社会分配关系

社会分配关系,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调整全部的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初次分配中需要由国家干预的部分分配关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和经济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主张从干预的正当性与谨慎性两个方面把握。干预的正当性,在于强调干预必须基于法律授权。干预谨慎性,在于干预的合理性,着重于将“市场之手”与“国家之手”有机结合。解决规则的刚性与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主要体现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国家本位”、“个体本位”、“社会本位”。把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标明国家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价格水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经济法方式的调节时,必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另一方面,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这一方面的例子就是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三)经济民主原则

经济民主是与经济独裁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各经济法主体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分配协调、恰当,从而充分发挥各经济法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938年罗斯福提出经济民主主义,“与政治民主相辅相成,它以经济机会的均等和经济权利的平等为主要内容。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国家尽可能

保障企业之间无论大小、强弱、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一方面,经济民主使得国家对市场竞争中的失利者进行救助有了正当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与经营者相比较,消费者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在传统的法律框架内是难以有效解决的。经济民主的推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这种形式平等掩盖下的实质不平等,从而求得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四)经济公平原则

“公平问题是一个人类价值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恒久追求,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追求的一个最高目标。一切社会规范形式,诸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等,都将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体现在和渗透在自身的规范结构之中”。

在形式上,各社会主体因为法律的适用而得到了一种平等。一是机会的公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平等地向市场主体开放,每个市场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起点的公平,这是指每个市场主体的竞争起跑线公平,即任何参与竞争者都按照其参加的市场形态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竞争的,尽管每个市场主体的具体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受到形式上的歧视;三是规则的公平,这是指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竞争时都适用相同的规则,各市场主体都平等地拥有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手段。但是,这种形式的公平带来了实质的不公平。经济法构筑了一种与传统法律不同的公平——实质公平。经济法的这种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秉赋等方面的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它是一种实质的公平。

(五)经济安全原则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因此享有经济职权或权利,承担经济职责或义务的当事人。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一)国家机关;

(二)社会组织;

(三)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及其它自然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实现。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物、货币和有价证券、行为、智力成果。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要素,是连接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经济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的地位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的地位

广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狭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1、主体不同。

(1)主体范围不同。(2)主体的地位不同。

2、调整对象不同——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调整的方式不同。经济法私权和公权并用。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

1、主体不同。行政法主体一方为行政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权力从属关系,大多数不直接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

3、调整的方法不同。

4、作用不同。

5、调整程序不同。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三节 公司法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

1、广泛性。国家、国家权力机关,企业内部组织等。

2、具体性与地位不平等性。

民法主体视为平等、均质的抽象人。经济法将法律关系视为实力不相同的具体个体,主体地位不平等。

3、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与不同场合之下,经济法主体有不同的身份。基于对实质公平价值的追求,权限具有不对称。

(二)经济法主体体系架构

1、国家干预主体(1)国家-特殊主体

国家是宏观调控主体,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2)权力机关。争论:权力机关不受法律追究,不能成为主体。(3)行政机关

2、社会中间层主体。

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介

作用的主体。具有中介性、公共性和民间性。

行业协会,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其目的在于促进该行业中的产品销售和为雇佣方面提供多边性援助服务。

3、市场主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二节 企业法

一、企业法概述

二、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

一、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企业法定义

是凝聚着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依法成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组织性、赢利性、法定性、独立性。

企业角色一直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不同时期强弱不一样。

企业法是确认企业的法律地位及调整其内部组织关系的法。或以企业为规范对象。确认并调整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本、投资者相互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企业与其它管理者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企业形态法定化与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形态法定化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企业形态,从而以利于建立起相应形态的企业法律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

手工业者(个人独资、业主企业)基于继承和扩大经营

→合伙企业

基于连带风险出现→有限合伙(隐名合伙、两合公司)

资产阶级萌芽阶段快速积聚资金→股份有限公司适应中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2、企业法律形态----法律形式

(1)以责任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

(2)以所有制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 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三)市场准人法律制度

市场准人制度,是指有关国家或政府准许自然人、法人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规则的总称。包括一般市场准人规则和特殊市场准入规则。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

以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是企业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

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二 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一)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8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投资人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除外。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合伙企业的设立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

2、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合伙人可以用劳务出资。

3、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为合伙企业的财产。除非有合伙人退伙等法定事由,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

4、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有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两种形式.5、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

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损益分配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三)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照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通过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企业。

3、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四)国有企业

是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

第三节 公司法

一、公司法的概述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公司法的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其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者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并依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二)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股东的责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公司。

2、英美法系国家的分类:人合公司和资合公司

3、公司的隶属关系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4、按照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1)母公司、子公司。

5、按照国籍标准:本国公司;外国公司;跨国公司。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章程

是规定公司的组织及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之一。公司章程效力范围—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公司章程变更。

(三)公司资本和出资

我国公司法注册资本是公司股东认缴资本

1、公司资本三原则(1)资本确定原则。

公司资本的认缴、募集等严格要求。(2)资本维持原则。

公司应当维持与公司资本总额相当的财产。(3)资本不变原则。

公司资本总额不依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变更。

2、股东出资方式和期限:

(1)方式:货币出资和实物、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能用货币估价、依法转让,法律法规不能作为出资的除外”。

(2)货币不低于30%。知识产权出资比例不能超过

20%,但高科技公司的除外。非货币出资必须评估作价(3)部分采用分期缴纳出资制。

两年之内可以分期缴纳(按实缴资本行使权利,承担责任按照认缴的)。股份公司募集设立、一人公司不允许分期缴纳。

3、最低法定资本:

有限公司不低于3万(一人有限公司10万);股份公司500万。

4、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颁发出资证明书,股份公司股份表现为股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转让限制。

(四)公司成立、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1、公司名称核准后,符合条件办理工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成立。采用准则主义设立原则。

2、法定人数。有限公司股东(1-50人),股份公司发起人(5-200人)。

3、股份公司设立方式:(1)发起设立(2)募集设立

发起人依法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其余部分向社会发行而设立的公司,发起人认购不底于股份总数的35%。

4、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五)公司债券

1、发行主体

2、公司债券发行条件和种类

3、公司债券转让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应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记名债券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的方式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无记名债券以交付方式转让。

三、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东会

1、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但非常设机构。

2、定期会议,按章程规定按时召开;临时会议,由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可提议召开。

3、股东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1名董事主持。董事会(执行董事)不能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职责的,由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召集和主持。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不召集和主持,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4、议事规则:股东会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或约定)行使表决权,但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除外。普通决定过半数通过,特别决议即重大问题须经2/3的有表决权(总表决数、出席会议总表决数)的股东同意。

重大事项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变更公司形式、修改章程。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本身并不违法,而是利用并损害公司、他人利益。

(二)董事会

(1)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2)由3至13人组成(国有独资公司为3-9人)。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应有职工董事。

(3)董事的任期每届不超过3年,可连选连任。

(4)董事长(或经理、执行董事)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人数少可不设董事长,设一名执行董事。

(5)董事会应按期召开,1/3的董事可提议召开董事会。

完善董事长不能或不履行职务的规定补救措施。规定一人一票。

董事会任期届满没有改选,还有就是个别董事辞职新董事还没有就任,这时原有董事仍然履行职务。

(6)董事会下设经理,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由董事会聘请或解聘。(7)董事会、经理的职权。

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股东。

(三)监事会

1、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对股东会负责。成员不少于3人,每届任期为3年,可分股东监事和股东监事。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所有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必须有监事会。

2、规定监事会的调查权。

3、规定了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解决因为信息缺乏问题,第151条第2款。费用保障措施,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监事会费用

4、规定监事会的例会制度。集体行使职权,每6个月开一次会

(四)充实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义务的规定。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第148条

2、将董事、监事、经理的义务扩大到所有董事、监事和所有高级管理人员 财务负责人是指财务总监。

3、充实忠实义务的具体规定

第149条

增加程序上的内容,借款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另外关于担保问题

4、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义务的赔偿责任。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

(五)完善股东权保护措施

1、股东知情权。(1)股东可查阅相关文件、记录。(2)有限公司股东查阅会计帐簿的程序。

2、股份公司股东的提案权和质询权。(1)提案人资格:3%股份,但是没提持续持有多长时间;(2)提案程序;提案内容。(3)股东大会审议,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鼓动大会并接受质询,第151条。

3、股份公司的累积投票。可以使中小股东选出他们可以信任或者满意的董事或者监事。抑制控制股东支配的问题。

3、累积投票的前提:章程有规定或者股东大会有决议适用范围

4、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充实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消之;股东利益损害赔偿之诉。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持股180日以上并且持股1%。程序。利益归属:公司)。

5、增加少数股东自行召集股东大会制度。少数股东资格:第102条,持续持股90日以上、持股10%以上;前提条件:;自行召集与主持。这对保护中小股东很有意义,注意这里叫少数股东权,而不叫中小股东。

6、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请求者的条件:投反对票。适用的范围:3种事项。

7、公司回购股份的缓和。

职工持股,股票期权、股份奖励本公司职工。

(六)利害相关者利益保护

1、完善职工利益保护。

(1)职工参加董事会扩大到所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可以设职工董事。“可以”引导。(2)监事会的职工比例正式为不低于1/3。(3)征询意见和建议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公司。

2、债权人利益保护。(1)会计信息的真实。(2)公司合并、分立须公告债权人。(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揭开公司面纱)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公司人格被否认,相关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否定法人人格 ;一人公司证明自己和公司财产分离。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产品质量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

1、含义

市场秩序规制法,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2、调整对象

(1)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

①对特殊的交易主体的规制。

②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

③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2)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 ①垄断。

②限制竞争行为。③不正当竞争行为。

(3)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末叶,美国1890年《谢尔曼法》和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标志。

2、发展趋势:

(1)立法宗旨更关注消费着利益。(2)法律规制更趋于灵活。(3)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①对跨国合并的规制。

②一国竞争法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竞争政策上采取双重标准的作法成为普遍趋势。③确立国际层面上的统一的竞争规则。

(三)基本原则

1、维护市场活动中的经济民主原则

2、保障市场活动中的实质公平原则

3、维护市场运行的整体利益。优先考虑社会整体效率,兼顾公平。

二、垄断法律制度

(一)反垄断法概述

1、垄断是指各国反垄断法律中规定的,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2、垄断的危害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阻碍社会技术进步。(2)破坏市场公平竞争。(3)损害消费者利益。

(4)垄断影响经济民主制度。

3、反垄断法

是国家对市场主体以排斥和限制竞争、控制市场为目的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主体是市场主体。企业、联合组织、其他社会组织(政府、行业协会)。规制的行为是反竞争行为。

反垄断法是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相结合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反垄断法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判例“限制贸易应受谴责”。1890年《谢尔曼法案》。发达国家的反垄断立法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反垄断法得到不断修改和调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纷纷立法。全球化趋势带动反垄断法的国际化

5、反垄断法理论分析

(1)经济学理论分析。垄断的负面影响在于人为的市场进入壁垒带来经济低效率。垄断的产生和存续与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有关。

(2)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学的价值是保护弱者、主持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等。表现在经济上为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

(3)法学理论分析。西方法律思想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变迁。

(二)垄断行为的分类

1、经营性垄断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行政性垄断

(三)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1、横向限制竞争协议 —竞争者

(1)固定价格的协议 —索思比和克里斯蒂固定拍卖佣金。(2)划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协议—石油减产

(3)控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协议 —日本三啤酒(4)联合抵制协议 —两石油公司拒供90号汽油(5)其他限制市场竞争行为

2、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竞争者与交易相对人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药厂向医药销售商规定的合同最低零售价格,只能以此为唯一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药厂给医药销售商限定的合同零售价格,此价格之上可以销售,限定了几个波动的空间。

垄断协议例外: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是指企业凭借已经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或进行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反垄断法对具有市场支配的企业规制经历了一个由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的过程。

2、市场支配地位及其确定(1)市场支配地位

企业在市场中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能够独立决策而无须考虑其它经营者,并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界定相关市场(Relevant Market)

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期间内就某种商品经营所涉及的区域和范围。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相关时间市场。(3)市场支配地位确定

推定经营者具有支配地位: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 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2/3的;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3/4的。②③达不到10%的不算。

3、类型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制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6)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7)其他

(五)经营者集中

1、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成为一个企业的资产合并;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经营控制型合并,包括: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受让或承租其他企业全部或主要部分的经营或财产、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或受其他企业委托经营、干部兼任、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的人事任免等。(1)经营者合并

(2)经营者通过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3、对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1)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社会整体效益。(2)企业合并的控制程序。①事先申报制度; ②行政调查制度; ③司法审查制度。(3)法律责任

(六)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

1、定义和危害

行政性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而形成的垄断。(1)扭曲市场机制。(2)违背公平竞争原则。(3)消弱企业的竞争能力。(4)违背WTO规则。

2、行政性垄断表现形式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行政地区垄断(2)行政部门垄断(3)行政性强制交易(4)行政性限制竞争协议

(七)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与域外适用

1、定义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即适用豁免,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特定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的法律制度。其意义:(1)对反垄断法基本制度的修正。(2)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2、适用除外的范围:

(1)国家垄断。国家对某些产业领域或经济活动实施独立控制。(2)自然垄断。某些产业自然性质所形成垄断,如电信、水电气等。(3)知识产权。权利人独占权利,如专利权、商标权。(4)特定的联合行为。

3、域外适用

一国的反垄断法对国外的某些影响国内利益的行为形式域外管辖权的制度。

(八)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1、知识产权滥用

是指知识产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法律范围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行使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2、知识产权滥用引起的垄断。(1)不正当维持独占行为。(2)限制竞争行为。(3)知识产权滥用加剧市场力量集中。

3、民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

4、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规制。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1、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法律特征:(1)是一种违背诚实信用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违法行为;(2)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经营利益。(3)是一种滥用经济优势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立法模式

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假冒仿冒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二)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又称商业混同行为,它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性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 16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或误购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是指擅自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的行为

(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2)销售明知是仿冒注册商标的商标;(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行为。

4、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三)商业贿赂行为

1、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特征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2、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区别明示

(四)虚假宣传行为

1、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的引人误解的虚假的宣传。

2、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种类

(1)虚假宣传。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如将国产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等。

(2)引人误解的宣传。

(五)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秘密性。(2)实用性。(3)保密性。(4)信息性。

2、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以盗窃、利诱、协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此外,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以上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六)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有奖销售的含义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奖品或奖金的手段进行推销的行为,主要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形式。

2、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商品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产品质量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概述

1、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2、消费者问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其权益受到经营者侵害而引发的问题。

3、消费者问题存在原因

(1)科技水平的局限性,包括经营者在内人们不能认识和克服的缺陷。(2)经营者对利益的不当攫取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3)消费者自身的局限性。

(4)政府保护不力和立法滞后。

4、消费者运动

消费者运动:是指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自发或有组织地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的社会运动。

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1891年,纽约消费者协会。1898年,消费者联盟。1983年,国家消费者组织联盟(3.15)。

5、消费者保护立法

我国消费保护法适用范围

(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适用消法。(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参照消法。

(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适用消法。医疗纠纷是否适用效法?

(二)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1、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真情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知悉有关商品、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获得赔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知识的权利

8、受尊重权

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权

(三)经营者的义务

1、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2、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

3、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4、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5、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的义务

6、商品、服务品质的保证义务

7、售后服务义务

8、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9、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义务。

(四)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争议的解决

1、途径

2、损害赔偿主体确定

(1)一般情况:销售者;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销售者或生产者。(2)原企业合并、分立的—变更后企业。(3)使用他人执照—销售者、或持有人。

(4)展销会、柜台出租——销售者;结束后,展销会举办者、出租人。(5)虚假广告—销售者,广告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的)。

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1、产品质量法

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品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使之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既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非商品。各国的产品范围不一致。我国的产品不包括:天然物品,如煤、油、水等;农副产品;建筑工程;初级加工品;专门用于军事的物品;

人体的器官及其组织体。

3、产品质量的含义与分类。

产品质量指产品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和特征的总和。产品质量可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大类。

其中:合格又分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符合部级质量标准、符合行业质量标准和符合企业自订质量标准四类。不合格产品包括:(1)瑕疵。(2)缺陷。(3)劣质。

(二)产品质量责任法

1、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1)默示担保条件 商销性和适用特定用途(2)明示担保条件(3)产品缺陷

设计、制造、指示缺陷

2、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保证产品质量(2)产品标示符合要求

(3)特殊产品的保装要符合要求

3、销售者义务

1、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示。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2、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3、销售者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销售产品。

4、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产品标准品质量管理标准: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通常标准。(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5)奖惩制度

(四)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1)消售者承担的瑕疵担保责任(2)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生产者 销售者 责任竟合

2、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述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1、宏观经济调控的定义

对宏观经济调控在理论界虽然有着不同表述,但学界趋同的认识是: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国民经济的供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 20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的特征

宏观经济调控不同于市场秩序规制,对其特征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1)宏观经济调控以经济总量平衡为主要目标。(2)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3)宏观经济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

3、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及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之法。

宏观调控法以宏观调控关系为其调整对象,而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关系、价格关系、金融关系等。宏观调控关系不同于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有自身的特殊性,可概括表述如下:

(1)宏观调控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也必须是国家。国家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关系是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而形成的。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采用间接手段,如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而并非象市场秩序规制法运用直接规制的方法,明确这一特质,更有利于依法规制宏观调控关系。

(3)宏观调控关系是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即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而非个体、个量分析。总量分析这一方法,不同于个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区分经济法不同调整对象,更有利于理解宏观调控的法理念及法价值。

4、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1)计划法、产业法。计划法是宏观调控法的龙头之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着重调控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政策目标;产业法则主要规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

(2)金融法、财税收法、价格法及投资法。这些法律制度规范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法律手段及宏观调控目标。

(3)国有资产法及自然资源管理法。这些法律制度重点规制市场经济外部条件的宏观调控目标及其手段措施。

(4)对外贸易法。也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对此学界存在不同认识,主要规制对外贸易,保证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发展。

(二)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1、计划指导原则。计划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计划。这一理论运用于宏观经济调控中就是:计划法,它在宏观调控法之中位阶最高,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计划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向及举措。

2、间接调控原则。宏观调控法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间接规制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间接调控运用的是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通过间接的利益机制促导国民经济的均衡有效发展。

3、公开原则。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公平、公正,更要求经济公开,公开是公正、公平的前提条件。公开原则,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应及时公布相关宏观调控的信息,例如汇率、利率、税率等宏观调控政策,应有畅通的经济信息渠道,保证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及规范性。

4、合法性原则。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符合宏观调控法的规定,其合法性的原则不仅要求宏观调控的主体资格合法,而且要求宏观调控的程序必须合法。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 证券法

(一)证券法概述

1、概念:

调整证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证券法律关系,包括证券发行、交易等业务关系,也包括国家对证券机构、证券业务的监管关系。

2、适用范围:(1)股票;(2)公司债券;(3)政府债券;(4)证券投资基金份额;5 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境内公司股票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故人民币B股的认购、交易不适用。

3、基本原则:

公开—指基本交易制度公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公开,信息传播公开。公平—指地位、权益平等。公正—指监管者一视同仁。

4、证券机构及证券管理机构(1)证券交易所:

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新法取消了证券交易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定位。集合竟价.(2)证券公司: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法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经营业务确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且须是实缴资本。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3)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4)证券服务机构:

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5)证券管理机构 证券业协会:

是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证券公司应当加入证券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现为证监会。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二)证券的发行制度、证券发行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证券发行,即公开发行,指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依照证券法、公司法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或债券,从而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活动。

2、发行股票的条件

(1)设立发行股票的条件: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2)发行新股条件:

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3、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

(1)发行非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2)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除应当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本法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4、发行程序

(1)聘请保荐人。(2)申请。

(3)核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发行审核委员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该机构外的有关专家组成,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4)公开信息:

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发行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证券公开发行前,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5)承销: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

承销种类:证券代销;证券包销;承销团承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承销期: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承销责任:

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

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证券上市交易制度

1、股票上市交易条件: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2、股票上市交易程序: 聘请上市保荐人:

申请: 申请股票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报送下列文件:(1)上市报告书;(2)申请股票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3)公司章程;(4)公司营业执照;(5)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6)法律意见书和上市保荐书;(7)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8)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文件。核准:

签订上市协议:

公告文件及法定事项:

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告股票上市的有关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上市交易。

3、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条件:(1)暂停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 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2)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内未能恢复盈利; 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4、持续信息公开:

(1)包括发行公开和上市经营公开,即初期披露和持续披露。

(2)持续性体现:除当时公告上市文件(第六十四条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依法公开发行股票,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依法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依法公开发行新股或者公司债券的,还应当公告财务会计报告)外,还应在上市期间:

报告—第二年四月底前。中期报告—每年8月底前。

临时报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3)信息披露要求:

真实—不得有虚假记载;

准确—不得有误导性陈述;

完整—不得有重大遗漏。

5、上市公司收购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上市公司收购:指投资者为取得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实施对某一上市公司的兼并,依法定程序公开购入该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行为。其中实施收购行为的投资者称为收购人,作为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称为被收购公司或曰目标公司。(2)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要约收购—指收购人为取得或强化对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向目标公司全体股东公开发出购买该上市公司股份的收购要约方式,收购该目标公司股份的行为。协议收购。

(3)要约收购的程序

①大股东的持股报告义务及相关义务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作出书面报告及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股份变动报告及公告义务:当已持有5%,如果所持比例每增减5%,仍应报告及公告。②强制要约收购:

持有30%时,继续收购的,应向该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并不得超过六十日。

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及收购行为完成后的情况处理:

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终止上市交易;

90%,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

被收购公司不再具备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企业形式。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

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该公司解散的,被解散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四)禁止的交易行为

1、针对发起人的限制: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2、针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3、针对公司:

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4、针对证券机构及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为前款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须依法转让。

5、针对其他社会中介机构: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五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6、针对公司大股东: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三十日内执行。公司董事会未在上述期限内执行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禁止交易行为:(1)禁止内幕交易行为

内幕交易的含义: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内幕交易即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自己买卖;泄露该信息; 建议他人买卖。

(2)禁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

(3)禁止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行为。(4)禁止欺诈客户行为。(5)禁止的其他行为

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禁止法人出借自己或者他人的证券账户。

依法拓宽资金入市渠道,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买卖证券。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第八讲 合同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

三、合同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六、合同的担保

七、违约责任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分类:

(1)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3)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4)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二)、合同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1、合同法是指调整因合同产生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适用范围:婚姻、收养、监护协议等有关身份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订立合同的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合法原则。

二、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就是当事人为缔结合同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一)、合同的形式。

1、订立合同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它形式。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合同的条款。

1、一般指示性规定条款。

2、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1)规定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义务,确立了保护相对人的规则。①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公平原则。②提请对方注意的义务。

③应对方要求对条款予以说明的义务。(2)格式条款的无效。

3、对格式条款的解释。

(三)订立合同的程序

1、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2、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A,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B,要约的内容具体确定。

C,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3、要约引诱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27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a,承诺应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b,承诺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c,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d,承诺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3、缔约过失责任:

⑴缔约过失责任,就是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责任,是指缔约人由于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是自缔约人为订立合同而相互接触或协商期间逐渐产生的注意义务而非合同生效后产生的给付义务。⑵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三、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效力

即已成立的合同的法律效力,其含义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且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获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果。

(二)合同生效的要件。

(三)合同生效的时间。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

是指合同虽已成立,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追认才能生效。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2,行为人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3,没有处分权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4,表见代理。

5,超越代表权订立的合同。

(五)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

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欠缺生效的要件而自始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2,无效合同的种类(情形)。

(六)可变更及可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撤销)合同是指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存在着法定的可变更(撤销)的因素,经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后予以变更(撤销)的合同。

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原因 ①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②订立时显失公平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3,撤销权的消灭。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七)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处理

1,关于财产后果的处理 ①返还财产;②折价补偿;③赔偿损失

④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适用于恶意串通无效合同。

2,合同无效,被撤销或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二)合同履行规则。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辩抗权 2,后履行抗辩权

3,不安抗辩权: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它情形。

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应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一方可解除合同。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

(四)合同的保全(代位权、撤销权)。

4、留置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更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留置可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及其他法律规定可以留置的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一)合同的变更

双方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合同转让

是指当事人将依据合同享有的权利或承担义务,全部和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债权转让 2,债务转让 3,概括转让

(三)合同终止

1、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3、债务的相互抵销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个。

7、法律规定其它情形。

(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三)债务的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六、合同的担保

(一)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的法律措施。

(二)担保形式:

1、保证:

(1)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保证合同应以书面形式。单个保证合同、连续保证合同。

(3)保证的方式有两种: 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4)保证期限

①合同约定。②合同未约定: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2、抵押:(1)抵押

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流质抵押无效: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3)抵押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

当事人以法律规定的特定财产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登记之日起生效。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质押

(1)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值而优先受偿。(2)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合同为实践合同,自质押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3)权利质押

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财产权利出质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生效:①交付债权人生效、②登记生效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

(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七、违约责任

(一)概念

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实行严格责任为主导,以过错责任为补充。

(三)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

1,继续履行

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例外:

①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

②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 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2,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3、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下,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货币。

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4、定金

5、价格制裁

6、采取补救措施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违约责任的免除

1、法定免除理由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约定的除外。

2、约定免除事由

(五)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

竟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从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在民法上多种责任形式并存和冲突称之为“责任竟合”。如:出售有瑕疵产品造成人身伤害的;保管人非法使用其保管物造成保管物毁损的;供电部门违约停电导致损失的。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2)标的物的交付。(3)标的物的风险承担。

(4)出卖人的权利保证(物权、知识产权)。(5)价款支付。

(二)供用电合同

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

(三)赠与合同

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接受赠与的合同。是单务、无偿、诺成合同。

(四)借款合同

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五)租赁合同

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期限不超过20年。租赁期超过6个月的应采取书面合同,未采取书面合同视为不定期合同。

(六)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应约定租赁期满后,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出租人。

(七)承揽合同:承揽人按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八)建筑工程合同

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九)运输合同

承运人将旅客或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运输费用 32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的合同。

(十)技术合同

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服务订立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十一)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

保管合同 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是实践合同。

仓储合同 是保管存储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十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委托合同 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的事务的合同。行纪合同 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居间合同 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方支付报酬的合同。

居间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

世界范围内经济法现象

例1:近年来微软遭遇反垄断诉讼

2004年3月,欧盟委员会反垄断机构做出历史性裁决,认定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打压REALNETWORKS等其他软件厂商,并对微软处以高达4.97亿欧元的罚款。不过,微软对此裁决提出上诉,欧洲初审法院正在受理此案。

2007年,在微软VISTA操作系统发售之际,由IBM、诺基亚、SUN和甲骨文等公司组成的一个名为ECIS的联盟指责说,VISTA是微软企图将其市场垄断地位扩展到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步。

该联盟称,微软试图以自己的计算机语言格式取代现行的HTML作为互联网文档的标准,而这一语言格式依赖于微软的操作系统,从而对别的操作系统造成歧视。此外,微软还发布了一个新的平台文件格式,而这种文件格式只能在微软的OFFICE平台上无缝运行。

例2:消费者运动

19世纪工业发达、产品消费引发的消费者人身及财产 损害,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者运动:1881年的《美 国消费者同盟》;二战后日本的《消费者同盟》。产生 了一类新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确立了许多新制度:

消法中的双倍赔偿

经营着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

产品法中的特殊、危险产品的生产许可(药品、食品)

质量监督制度(抽查)

例3:对垄断行业及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

价格听政制度

2007年之前中国铁路春运提价的价格听证

中国民航2003年的价格听证 听证会变成----涨价会 “没钱不要喝水”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没钱不要看电视”

例4: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从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政府运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就业、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调节控制资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利息率的调整,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政府综合运用税收、信贷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配置;

例如:2005-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第五篇:《经济法学》简答题

《经济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2、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1,两者调整范围不同;2,主体构成不同;3,主旨思想不同;4,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3、简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集体财产属于集体所有;2,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它不同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企业实行的是共同劳动;4,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4、简述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私营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关系;3,私营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5、简述合伙企业的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特征:1,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订立合伙协议;2,合伙企业是一种共同经营体;3,合伙企业是人合企业;4,合伙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6、简述合伙企业的出资方式和设立合伙企业的程序

答:出资方式: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设立程序:1.合伙人产生合伙意向进行合伙商谈; 2.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订立合伙协议,并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3.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履行出资义务;4.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5.企业登记机关自收到申请登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对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说明理由;6.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7、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基本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必须由一个自然人投资,有合法的企业名称,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以及必要的从业人员,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经营主体资格;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它是由个人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独立享受收益,承担风险,并依法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3,个人独资企业是一种个人独立的经营体,它既不同于人合企业的合伙企业,也不同于作为资合企业的公司,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4,个人独资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种独立进行商品经营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个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行业相符合;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包括投资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即个人投资企业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住所和个人独资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8、在哪些行业中或情况下,合营企业合同中应约定合营期限

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规定,属下列行业或者情况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一是服务性行业的,如饭店,公寓,写字楼,娱乐,饮食,出租汽车,彩扩洗相,维修,咨询等;二是从事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三是从事资源戡查开发的;四是国家规定限制投资项目的;五是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约定合营期限的.9、简述合作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合作企业的主体包括外方合作者和中方合作者;2,合作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企业;3,合作企业设在中国境内.10、简述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外资企业是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设定的;2.外资企业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3.外资企业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资。

11、简述外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答:权利:(1)财产所有权;(2)经营管理权.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包括制订生产经营计划权,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权,劳动人事权和土地租用权等;(3)解决争议请求权。义务:(1)登记义务.(2)纳税义务.(3)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12、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答: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

答:1,任职资格:(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3)担任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人;此外,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本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担任公司的监事.2,义务:(1)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2)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3)不得泄露公司秘密,但法律有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的除外;(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职务,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赔偿;(5)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6)董事,经营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7)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14、简述破产财产分配顺序。

答: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15、简述预算管理职权的特征

答:1,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2,预算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3,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4,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5,预算权与预算紧密相连,具有严格的周期性;6,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16、简述国债形式特征。答:(1)国债的自愿性;(2)国债的有偿性;(3)国债的灵活性。

17、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答: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购主体的特定性,政府采购主体一般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我国主权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二是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即由纳税人交纳的税款所形成的财政资金;三是采购程序的法定性,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性;四是采购目的的公益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18、简述产权交易行为特征

答:1,转让企业产权的交易主体,应是被交易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2,产权交易是以企业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一特定的企业财产权利和经营权利为标的物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3,产权交易一般是有偿的,转让方要收回企业产权的资产价值;4,产权交易行为最终导致被交易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变.19、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答: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具体说,税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税收活动必须以税法为依据.税法是国家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税收和税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税收都以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并借助于法律的约束力保证其实现.因此,税收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税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是税法的实质内容,税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20、简述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哪些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答:1,资本性支出;2,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6,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22、简述税收保全措施的形式条件。答:(1)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2)税务机关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3)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4)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23、简述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答:(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法律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24、简述经营者在价格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答:权利:1,自主制定市场调节的价格;2,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3,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4,检举,控吉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义务:1,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2,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3,经营者不得在加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25、简述《会计法》确定的会计原则有哪些

答:1,合法性原则;2,单位负责人负责原则;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4,统一性原则。

26、简述审计的特征.答:1,它既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又是经济监督的一种方法;2,审计必须由会计人员以外的第三者依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内部审计也必须如此;3,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包括会计资料以及与会计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4,审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对会计活动所提供的一切会计资料的审查来进行;5,审计是为了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6,审计具有多种职能.27、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答: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人们任何差别影响,一律受害,不受地区,国界限制,到处危害;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及时发现,长期潜伏,“慢性杀人”,一旦爆发,则往往不可收拾;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地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4.复杂性: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而一旦释出形成新的污染物,令人防不胜防;5.代价高:污染使受害者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高昂代价。

28、简述反垄断规则的内容有哪些。答:(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限制竞争协议;(3)企业合并;(4)行政性垄断。

29、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答:1,特定的经济部门;2,知识产权领域;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为。30、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答:(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3)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31、简述《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的免责条件是什么。答:(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32、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答:(1)将消费者作为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实质公平的原则.(2)消费者权利神圣原则.(3)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4)国家对消费者提供支持与援助及保护消费者权利不受侵犯原则.(5)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33、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特征.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是平等,自愿,有偿,有期.2,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法律地位不变,土地所有者只享有土地使用权.3,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经营.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由土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代表国家实施.

下载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法学课程讲稿6(第五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法学--简答题

    六、简答题 1. 简述国有资产立法概况。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立法主要有: (1) 国有产权界定管理。主要包括《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

    经济法学概论汇总

    (一) 单选题 1. 经济法以独立法律部门的面貌在一国出现,始于( )。 (A) 19世纪中期(B) 18世纪末19世纪初(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期参考答案:(C) 没有详解信息!......

    经济法学重点大全

    题型:选择 判断 简答 综合 1.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亦称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主体,它是指受经济法调整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参加者即当事人,是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

    经济法学习题集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范围内最先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年代是(A)。 A.1755年 B.1842年 C.1843年 D.1889年 2.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经济法概念的人是(D)。 A.德国学......

    《经济法学》案例:

    《经济法学》案例: 1、外方A企业与中方B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合资经营公司C。各出资15万元,以30元为注册资本。当年1月29日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审批。3月9日C公司召开首次董事会形成......

    经济法学论文[精选]

    -------------------------------------- - -线-4-3--2-1--0-4--0-5--2-1--1-------号---学-------- -------订佳--炜---吴------ -----名---姓- ------ --- -----班---二--......

    经济法学论述题

    论述题1、(128)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指法律直接面对的,并对之进行确认、变更、规范、整合或控制的一定类型的社会关系。 因此,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

    经济法学后感想

    1、 美国的毒计美国不断地印钞,美元不断地贬值,受害的是债券国,当年的日本也就是这样子:被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