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理念
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绿色理念
——低碳生活,还地球美好蓝天
研究小组成员:
前言
绿色理念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
当代大学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自觉采取低碳行为,进行低碳消费,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为了解决世界性的环保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一、选题原因
(一)践行绿色理念是时代的需要 1.1党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重视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由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现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83年12月31日国务院决定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这期间,制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始有法可依。
1.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2013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201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的通知》
(二)践行绿色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1.1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全球性变暖、气候变化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威胁着我们的生存;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存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大量的垃圾也在不断堆积成山,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几年前就敲响了,但是我们个人在环境不断恶化进程前的行动仍显得过于无力。
1.2保护生态平衡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叶启文曾在《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中说过:人与环境中的诸要素,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之间,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建立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单元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维持着相对的生态平衡。所以人类以及一切生物要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比例才能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如果这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我们会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我们要想继续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就得保护好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践行绿色理念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1.1部分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有差异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的家剧,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但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强化,我国大学校园里仍然存在着种种环境破坏和不文明现象。可见绿色理念不止在语言,也需践行。
2.2践行绿色理念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环境保护,的确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问题,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它其实更是一个小问题,小到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随地扔垃圾,旁人会觉得他的教育是失败的。相反,若他看到地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我们就会觉得他的品行还不错。
我们都知道,品德是个人素质体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也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组决定探讨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二、研究情况综述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公民对这个问题知识不多,认识不够。
(一)东西方古代的环境意识
在中国古代荀子就曾提出“制天”“化物”“理物”的理想,主张改造自然,治理自然。
庄子的因任自然学说,“不一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认为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的,人有了知识,发明了技巧,使自然界和谐美满状态被破坏,庄子主张消除人为因素,回到原始的自然。
(二)东西方近代环境意识
西方的笛卡尔提出借助实践哲学,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及人的“绝对价值”和“客观目的”,并以此作为最高的道德律,并由此强调认识自然的主人,即“人是自然地立法者”。而黑格尔则把绝对理性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实际上是把人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东西方现代环境意识
1972年,芭芭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完成《只有一个地球》,明确提出要重建“地球上的秩序”,为此进行三方面努力:爱护共同享有的生物圈;学会在技术上圈内共存,制定人类生存的战略。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就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7条原则,表达26条共同信念。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多篇著名报告,提出“地球是有限的”,“必须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有机增长”等新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3年国务院万里副总理指出,环境问题的治理,要大家负责,各司其事,各尽其能。要做到“谁污染、谁治理”。那些污染大、得力少、对人民损害大的工厂,要关停并转,不要舍不得。他还提出,应当向人民群众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发动群众进行环境监督。1983年中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步发展的思想。
三、研究型学习成果
当代大学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自觉采取低碳行为,进行低碳消费,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为了解决世界性的环保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第一,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自己的环保素养。
大学生不乏先进的知识理论,但是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仍是有待提高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改掉以往落后的观念思想——如一个人的努力是太微小了、环保是政府和企业单位的事,与我无关、就浪费一点资源不算什么、环保太难做到,其次,大学生应该把环保当作自己的责任,将环保视为个人美德的体现,以做到环保为荣。环保是一件个人和全人类社会同时从中受益的好事,例如,如果你了解减少碳排放的意义,你会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不仅给个人减少开支,而且也会给地球带来绿色的关怀,造福子孙后代。大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和素养的形式有:课题研究、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我校也可以成立一个环保社团,以促进校园环保。第二,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让环保成为生活习惯。从小学起我们就被教育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资源的重要,但是,我们是否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呢?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仅一个有着4名学生的寝室,如果每天电脑、电灯等不及时关闭,一年下来要多消耗100多度电。倘若每一个大学生都如此,浪费的电能就真是相当巨大了。可见,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刻不容缓。大学生可以做到生活习惯有:离开房间时关上电器,拔下插头;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少骑电动车、打的士;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筷子、剃刀、纸杯等;节约用水,随时关闭水龙头,洗脸、洗澡、洗衣物的水用于冲洗厕所„„等等。即使是一粒米,一张纸,一本破旧的教科书,一支用完了的笔芯,我们也能加以回收利用,循环使用。
第三,宣传环保,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大学生自己做到环保还远远不够,大学生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动员全社会的人们,才能有力地解决环保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义工的形式向社会传达环保理念,如曾有大学生志愿者到某名山清理垃圾;也可以参加像“必胜客环保周”这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小区宣传环保知识;也可以亲自察看和检测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向有关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一些企业工厂提出环保的建议等等。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关心和支持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来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例如宣传国家出台的“限塑”政策、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等。第四,大学生还应有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环保问题。
如今,世界性的饥荒、水荒问题、石油危机、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等已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人类正面临着这些空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京都协定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而未来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将成气候难民,各种瘟疫疾病恶性扩散,南极冰川正在消逝„„我们已经不能再等了,我们应该加入维护世界和谐,保护这颗人类居住的唯一的星球的活动来。
如今,节约意识、环保理念和绿色消费的观念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一个公民都有践行环保理念、切实保护身边环境、自觉节约资源能源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该以身作则、争当表率,不能让环保理念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以实际行动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课题我组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由于本次的选题有欠考虑,专业性比较强,所以再收集资料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资料很难收集。
2、由于我们的选题学术性较强,我们在资料收集后的讨论确定结论时,成员之间的讨论存在异议。
3、因为我们所选选题涉及范围过广,我们的能力有限,研究的不够透彻,我们很难做出研究的结论。
4、成员之间没有什么交流,演讲稿之间不连贯,造成PPT制作困难
(二)下一步设想
1、我们组决定以后要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
2、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联系实际。
3、进一步明确解决研究学习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不打马虎眼。
4、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五、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1、通过超查找资料的过程,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当下社会的情况。
2、通过本次研究下结论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倾听队员的意见。
3、培养了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从中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从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资讯。
4、锻炼了我们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理解能力。结语 参考文献
《绿色记者沙龙》-------主编:汪永晨、熊志红 《论环境保护》---------主编:李鹏 《环境理念与环保知识》---------主编:刘铁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主编:张一鹏
第二篇: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党的宗旨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宗旨,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曾有接触过这样的概念。在以前的政治课程中,我们简单的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但当时觉得它距离我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也以为它不会与自己有什么大的关系。而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课程。我发现,党的宗旨不再是那么遥远,而是时刻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学习和践行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此之前,我可能并不能明白“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在宿舍中,当垃圾桶一次次地被垃圾塞满,而又没有人去倒垃圾时,我就会感到很不快。有时候会视而不见,任之如此,悄悄地从旁边走过;有时候勉强去倒掉,也会怨言不已,抱怨室友们懒惰,心中十分不平。作为学生会生活部的一员,我也会遇到此类情况。生活部是一个事务繁多的部门,里面会有很多很累的事务,如布置会场、做一些活动的后勤工作等。以前,每当有一些重活落在我肩上时,我就会发出反问: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每次都是怨言和不快中完成任务。但是在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认真地写下了我的入党申请书后,我发现,我必须要改变自己了。我需要用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现在,当我再看到宿舍的垃圾桶中有垃圾时,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倒掉,并且没有任何怨言。每次做完这些后,就会感到很自豪,很充实。感觉自己又向共产党党员迈进了一步,会有感到自己的党性又得到了锻炼。在那以后,我坚持打扫寝室卫生、倒垃圾,感到很快乐。久而久之,室友们也会加入让我的行列,我们寝室的卫生也总是很干净。在学生部中也是一样,我不在抱怨那些重活,反而会主动去要求干一些别人不愿意干的事。虽然有时候会很累,但我还是很高兴。在学校中,我也会主动去参加一些志愿活动,不仅能帮助到他人,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做这些事,我也明白了,其实要做到“为人民服务”并不难,只要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这些小事中培养自己服务他人的意识,就能够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优秀的党员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投身革命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楷模。
我想谈谈我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具有的价值观的几点认识。
价值是有一定的关系范畴的,因此相应的价值观也必定存在于一定的主客体联系中,来自同一客体的影响所产生的价值会因主体要求的不同,实践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大学生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就必须以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境界来塑造自己的人格,明确我们的所作所为的价值主体是全体同学,我们要用我们的热情为同学服务,用激情来诠释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虽然已经很靠近党组织了,但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多的还是同学,因此我们应该把为同学们服务作为最值得我们去做的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然有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招致的也许还会是误解与埋怨,在这种时候,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当弃个人好恶,坚定为同学们服务,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一如既往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自己人认为有价值的事。
同时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其身份是双重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都还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因此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学习应当毫无疑问的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份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党性的基本要求。毛主席在一生中经常强调
学习的重要性,他不仅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一生也是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他反反复复不知圈点了不知多少遍,更是将从中吸取的精髓运用党的治理和国家的治理中,受益良多。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习更体现出其重要性。不学习就难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术业有专攻”如果在相应的专业领域都难以立足,又如何能够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呢?青岛港的码头工人许振超只有初中学历却凭着一股肯学肯钻的劲儿不仅自学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革新了许多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省了巨大的开支,这充分说明只要肯学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应该自觉地坚持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好准备。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党在这样正确的宗旨的指导下,并且一如既往的践行着这样的宗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会获得更伟大的成功,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汇报人:潘灵
2011年12月8日
第三篇: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水滴精神论文
2015年寒假德育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水滴精神
庆安小学
付星
为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空洞无物的摆设,而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大厦,我们确立了以班级为学校文化创造的基点这一思想,使“水滴精神”走进教育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德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涵泳中得以内化和升华。
一、丰实班级文化──生活化
在教育文化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不乏独特动人的文化标识,如“创新”、“素质”,包括“立美”等等,这些前卫精神,由于班级文化的虚化,而只浮现于儿童精神生活之外,因而丧失自己存在的根基。因此,我校尽全力充实班级文化价值的深度与丰富形式以此作为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
首先,增加班级文化含量就是创生有生命的文化。走向生命就是走向生活。盈怀生命的文化,是显现儿童生活的文化,是儿童生长的一种生活境遇,是儿童探寻世界、惊奇发问、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就是让班级充满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我们像“游戏”一样精心构筑儿童的生活,使教育形式游戏化,从而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就班级管理集体、学生自主文化等方法进行了尝试。比如,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习惯形式,我们既不像传统教育那样,也不像有的学校采用的“竞选制”那样,只让少数有能力的人获得这种特殊体验,而是像游戏一样,按学生个性、能力和特长编组形成班级管理集体,在老师辅导下,自主分工,每周一组,轮流“执政”,而且还制定了一套执行的细则,如每天编一期“小主人”报,晨会课汇报前一天的活动情况,商量当天的学习与生活。当一周的“管理”完结,则组织汇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孩童时期珍贵的生活经历。这是让教育走向儿童生活的途径,儿童从自然的生活中看到了游戏,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你到我们的班级中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班级生活的热情,孩子们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喜欢表达,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生活,没有来自成人社会的压力,一切似乎都是一种模拟,是生活的学习。
其次,提高班级文化含量就是要开拓教育资源,增加文化含量即意味着向开放的班级过渡向生活世界寻觅教育资源。正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学者是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我们应让儿童真正临场世界本身,不是间接地理解世界,而是直接地体验世界,儿童应像思想家那样主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支配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最大可能地靠近人类为自己选择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这样才能使虚化的班级文化走出沙漠化的教育境遇。
我们着力校园文化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设施,如图书馆、音美室、植物园、小星星电视台等,开辟了德育基地和劳动基地,营造了深厚人文气息的校园自然生态文化,如校园内的草木介绍,名人字画、校训、班训,雕塑、灯光,寓美于知。寓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校橱窗,如“校园风景线”、“德育天地”、“时事信息”、“校园因特网”、“21世纪等于什么?”、“班级活动集锦”、“有奖征答”、“我们的榜样”、“奋进的祖国”及科普、作文、英语、军事、美术与书法、数学、体育、健康教育、名人画像及各类信箱等,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活世界,一切都融于学校的教育生活之中。这些文化生活不是以学校为中心展开的,是作为教育资源为班级文化所享用,以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班级文化生活的环境,儿童在与周围的自由境遇进行交换时,利用学校广博的文化资源,培养自己创造生活的能力。
二、呵护班级文化──自立化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也是学校中的“个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会冲破形式的掩饰而外溢,问题是要自觉寻求这种精神文化的自立和自足。
1、教育者自立
班级自立,需要主体性的教师,这需要学校的关爱与呵护,当教师个人还处在起步阶段时,学校给予有力的指导,当教师经受磨练已发展成熟时,学校将权威悄悄隐去,这时教师主体代替学校权威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角。权威不在自立者面前释放,只是促进自立的动力。如三年级某班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将教育环境自我化,将班级公共环境分包到学生个体,一人一个小方格,将这个小方格主观的赋予学生,使学生对环境有了一种主体支配感,无生命的环境因这种主体支配感而被学生赋予了个人的情感生命,学生变得像爱惜生命一样的珍惜环境,使环境本身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教育形式。邱老师的“创造”成果,很快被学校教师肯定、认同,“小方格”成为我校班级管理和引导学生求美的代名词。
2、被教育者自主
班级文化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当学生获得真正自由,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班级文化。这需要教育者进行呵护,班主任要特别重视与学生以心换心,与学生结成良师益友关系。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或可能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九八年,我校就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令我们深思,大量的“校园文化”频临生存危机,学生认为漂亮的墙面装饰、鲜艳的橱窗布置都出自老师之手,不是他们自己亲自的劳动成果,他们觉得意义不大。学生简单而率直的话,引起了我们全校师生的大讨论,自此,也奏响了 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序曲。
3、活动自主
由于教育者与学生达到了自立,班级文化便显露出巨大的活力。如:学生三五成群按棋类、美术、音乐、书法、昆虫饲养、科技制作、阅读、数学、编织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成结成互动性的互助合作小组,共同研究,交流心得体会,班主任及时提供学习和汲取营养的素材,提供板报、队会、晨会等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校许多班会都是以这样的主题展开的:如以学生生活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的,运动员将参加市运动会,你有什么悄悄话要对他(她)说;对未来充满幻想和理想主题的,假如你是校长(镇长、老师)„„、21世纪等于什么?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走进一些班级的班会听一听,孩子们以无邪的思想展开对话,将让你发现在童年时的纯真与智慧。
三、创生班级文化──个性化
班级文化作为儿童生活的微观世界,为儿童提供富有个性的文化生活世界。“立美育人”是我校的教育灵魂,给予班级最大的创造想象的自由已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求每一个班级把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运用于一般管理之中,而且要努力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班级可以有自己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由儿童自己主持的“班级之窗”,它每天展示着班级中动人的故事和优秀的人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精心地装饰着自己的心灵之窗,当你驻足于它的面前时,里面的内容之丰富,会让你体验到一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另一个班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都有自己选择文化生活方式的能力。班级开放了,学生才会更多地关爱社会,关爱生活,关爱自己的成长,根基于教育者和班级的实际就会萌发出许多创造之举,在这种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学校的环境由学生自由打扮,各种沙龙、海报、讲座、研讨团体等应运而生,融德育于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之中。
我校以科研为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学校德育工作结出丰硕果实,审美、求美、立美成为师生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学校少先大队、鼓号队等分别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还利用这次寒假让孩子把水滴精神内涵以绘本形式展现出来,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我们校园文化中的水滴精神内涵。
第四篇: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时间的沉积和世事的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感恩,中国传统的理论灌输基本不起作用,但是如果真正放开让孩子去实践,有可能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现在大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花费那个心力。老师更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孩子去担惊受怕了。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进入一些社会企业打工,因为他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慢慢会发现社会和课本不一样。会理解父母的勤苦,会理解社会生存的艰难,也就会换位思考了。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说,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亦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要从小抓起,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感恩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二、要学会感恩同学
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三、要学会感恩老师
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四、要学会感恩祖国
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比如,让他们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灯下批改作业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现别人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由内心萌发出感激之情。其次,要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导之恩。要知道,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其实不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学校,发现学生对师长都很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个子小,却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拿东西;很多学生回家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
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英语教材中的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谢语;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写出家长的生日;音乐课程中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爱家乡,爱祖国》、《大海》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则唱出对老师的崇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课文《掌声》中的同学们没有因为英子是残疾人而歧视她,反而鼓励她,给她掌声,英子也非常感动,而且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最近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开展的沸沸扬扬,我也读了一本帕克•帕默尔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读了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回顾自己的几年教学生涯,我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在我们班级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学会做人。那何为“学会做人”呢?考试分数名列前矛的学生就一定是会做人的学生吗?显然不是,而我个人更偏向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才能算会做人”这一说法,而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呢?我想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而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就更显得突出。
学生遇到问题总爱先找别人的原因,不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两个学生打架,当我了解情况时,往往能听到类似与以下的话,而且这类打架事件几乎都是那样: 甲:是他先打我的。
乙:我没有,我在做作业,是他先打我的。甲:我没有打他。乙:你胡说。……
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是自己没有错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只要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批评他,甚至有些老师还会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而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还是以打骂为主。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不被父母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推卸责任。为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批评、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变得爱撒谎,爱推卸责任。因此想改掉学生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学生做错事,允许学生讲真话,并且要在学生认错之后给予表扬。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而且,他会牢记老师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最后,我想教会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我们平时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第五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消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这个词最近特别频繁的出现在各种报道中,相信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当真正的绿色消费是什么,我觉得好多人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的消费需求和安全,还有健康还要满足我们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绿色消费不只是消费绿色,更是保护绿色,保护环境。
在平时的生活中,浪费现象十分的严重,你可以在学校食堂里看到好多同学把吃不了的饭全部倒掉,而再去买一些零食来吃,还有好多大学生会把好多生活费花在买衣服上,还有就是食堂为了学生的方便,准备了大量的白色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来供大家使用,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绿色消费的表现,我们应该去一起改变这种现象。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绿色消费还是相当简单的,例如下面的一些做法,我觉得既简单。还特别有用:
(1)有的同学去了自习室,就一个人,也会把整个教室的灯全打开,并且走的时候还不关灯,特别浪费,我们要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做到人走灯灭;
(2)还有就是现在大家用的练习本,有的人用一面,就不用了,有的甚至一页就写几个字,我们应该把每一页纸双面使用,可以保留下大片的森林;
(3)还有就是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大家大部分人都会用超市的塑料袋,觉得没几毛钱,还挺方便,但是忘了那是特别大的污染。我们要尽量都自己携带自己的袋子,可以多次使用。
(4)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问题,食堂的饭菜被倒掉一大部分,我们要吃多少买多少,尽量减少消费,继续支持我们的光盘行动。
(5)现在的交通拥堵情况特别严重,主要是私家车增多的原因,我们应该支持出行的时候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车,地铁,或者可以骑自行车。
(6)还有就是大部分人会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把衣服洗得更干净,其实那只是心理作用;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像这些方面的还多的是,这些对我们来说也特别的容易,并非做不到,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周围的人去坚持绿色消费,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省资源,既有利于自己还为我们的后代造福,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