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7: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

第一篇: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

一般答题模式:内涵+特点+形式活动+社会作用+文化与人 ① 文化的含义

② 文化的特点(4点)③ 文化的形式

④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⑤ 文化与政治经济 ⑥ 文化与综合国力 ⑦ 文化与人

例题

1、[2014·浙江卷]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① [答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② 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 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例题2.2012年9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这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家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所在地甘肃省,在西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不但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针对这种优势,甘肃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三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甘肃省委、省政府应如何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12分)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紧密结合;(4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柱产业。(4分)

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才。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积极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创新人才,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分)

2.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学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请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12分)

答.①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中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利于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4分)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分)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中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4分)一般答题模式:文化现象+内涵+特点+形式活动+社会作用 ① 文化的含义

② 文化的特点(4点)③ 文化的形式

④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⑤ 文化与政治经济 ⑥ 文化与综合国力

材料略。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我市各区县要出新招、出妙招来发展文化产业?并提出你自己的建议。(14分)

32、原因: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一定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我市各区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南阳经济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南阳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各区县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市各区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南阳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我市文化产业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很大。

建议:①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市的科技水平。

一般答题模式: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析--(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析--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是源头,发展是动力),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析--

八、微观考察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一般答题模式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析--

3、[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析--

九、微观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010年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一般答题模式: ①立足社会实践。析---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⑥在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传播手段上都创新。

2、(2013安徽)28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⑶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分)答案:

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1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2014·江苏卷]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图(a)和图(b),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答案] ①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经济价值。②后者破坏了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违反社会公德,不利于健康文明风尚的形成。

18.[2014·北京卷]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材料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 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答案]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地铁串联“文化珍珠”,体现了地铁对文化交流的作用;地铁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体现了地铁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地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1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纂《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了3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答案] 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回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中冯洪钱采取的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足社会的需要”“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等,从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角度分析。

20.[2014·重庆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③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解答此题要明确设问依据:中俄文化交流。明确设问指向:分析对发展我国文化的意义。所以此题应立足文化交流,分析文化发展。立足文化交流角度,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繁荣本民族文化角度来分析。立足文化发展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来分析。

21.[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12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 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

进去”的认识。(11分)

答案

(2)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3分)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它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2分)

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3分)

④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它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3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模式解析

(三)十、宏观考查《文化生活》一二单元知识

(2013北京)材料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9分)

答: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三、【重要观点】

1、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具有时代精神。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7、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感悟高考】

1、(2011浙江试题)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2、(2011广东模拟)西关是老广州的缩影,西关骑楼建筑在广州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也领略融会了广州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和以“利”为重的市井文化特征。骑楼建筑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其中突出的是“商”和“住”。西关的骑楼建筑与西关的商贸、饮食、人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骑楼文化具有浓墨重彩的商贸文化个性,与西关饮食文化相得益彰,演绎着别具风情的人居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2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骑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6分)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骑楼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

(评分说明:学生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12分。)

3、(11北京二模,38)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民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所在。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政协委员们展开了讨论。

甲委员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也是我们文化认同的纽带。推动文化发展,需要我们有文化的认同感。”

乙委员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真正好的文艺作品,需要有时代特征。”(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8分)(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分)推动文化发展,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2分)

(2)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推动文化发展。(2分)

(3)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2分)(如果评析甲或乙委员的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12江西模拟)材料二: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12分)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4分)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4分)

三、【重要观点归类】 关于教育(1)教育属于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作为文化的作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性、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常见主观题探究】

题型一:微观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例题:(13广州模拟)材料一:广东省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2012年作为券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攻坚”,拨款新建美术馆等三馆,供免费使用;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丰收年”,举办“开心广场、百牲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提升年”,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同时,还围绕“广东精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文化强省建设做法的依据。(12分)①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拨款建三馆供免费使用。(3分)

②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分)④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3分)题型二:微观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例题:(13安徽模拟)话题四: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近年来,安徽扎实推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瓴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请你为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几点建议。(6分)

建议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样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议二: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建议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建议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6分)题型三:微观考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例题:(13广州模拟)材料三:广东某沿海城市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大财政对图书馆、电影院、社区健身活动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沿海传统文化积极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公益性休闲娱乐产业和系列文化产品,开展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组织“美丽家乡”志愿者文明劝导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该市是怎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12分)①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该市加大财政对图书馆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物质保障。(3分)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该市利用沿海传统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3分)

③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该市大力发展公益性休闲娱乐产业和系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④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建设和谐文化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3分)

【常见答题角度】

(1)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4)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5)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6)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主观题解读

(本课内容微观考查可能性不大,更多情况是与其他课内容结合考查)例题1: 2008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句“道德的血液”,不仅是政府要求企业家对社会承担责任,更是对全体公民的殷殷期许。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国家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1)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3)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必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例题2:(09浙江卷41)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答案】(1)“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

(2)“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3)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4)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例题3:(13石家庄模拟)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节目创办以来的l l年间,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婆,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12分)(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节目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2)文化影响人。《感动中国》节目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节目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节目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每点3分,共12分)例题4:(13浙江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10(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1(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答案:(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12(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表3 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

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①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②

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③

【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是文化生活的表格题,根据材料分析,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①主要是文化对人的作用;②很明显是文化遗产的作用;③文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1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答案】(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察《文化生活》的主观题。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没有了文化生活的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活材料题。这也吻合文化生活的学科性质。第一问,让我们分析妈祖文化的作用,其实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材料;

14(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15(2011高考上海文综政治卷39)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8分)

第二篇: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

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

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 • ——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 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 主体 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高考政治主观题九大类型: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

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

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

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

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

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

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

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解题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

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

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典型例题:

(2008年安徽文综卷39题)⑸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采,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制结合起来;有助于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题型

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

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典型例题:

(2008年合肥一模39题)材料五 面对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地灾区紧急启动抗旱应急预案,投入抗旱资金2.46亿元,动用各种抗旱设备84万多套,派出23个工作组深入灾区帮助抗旱救灾。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方方面面紧急行动起来,进行一场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山城人民满意的抗旱“战役”,市级各部门共派出25个抗旱救灾工作组,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54亿元。

(8)分析在这场抗旱救灾的“战役”中,四川、重庆两地的党委政府行动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12分)

•答: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分)

• ②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

利益的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各项国家职能。(6分)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第三篇: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

高考命题改革要求做到“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重点考察学生: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全面探秘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 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4)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句、材料中心思想;

怎么抓——通常可找“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观点、主张、事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做某事产生的影响等等”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每小点的字数控制在40-60字以内,每小问的字数在25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八大题型分析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说明)类试题的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涵”“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某某范围内的哪些道理”,或者要求考生“运用某某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等。这类试题能够很好地实现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结合,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答题模板】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的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或者说明了什么,因此,材料是解答体现类试题的关键。考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知识点”的格式。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现象),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课本原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题型

三、“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一般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何”“原因”“依据”“理由”“分析……的合理性(或重要性、必要性)”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采取某种措施或对策的依据,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技巧】:一般从必然性(理论原因)和意义(现实原因)两个方面来考虑(1)必然性:包括理论依据(教材中的原理等)和现实依据(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及当前形势等)(2)意义:包括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意义等,尽可能全面多角度来分析,如果试题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还应该答出后果或危害。思路一 原理+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

原因型的作答顺序如下:原理、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先经济后政治、由文化到哲学、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①原理——(做)这件事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理论根据。②重要性——(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④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思路二 联系四个角度分析原因 ①联系课本分析原因

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②联系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现状,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③联系主体分析原因

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如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④联系地位分析原因

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在高考中出现的原因类主观题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全面考虑、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一般思路和步骤:通读全题,逐个认真研读设问和材料,提取关键字、词、句、用关键字词句折射相关知识和理论,筛选所用观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一看:先看设问再看材料

二定:一定设问类型,二定答题切入点 三结合:材料、教材、时政观点相结合 题型四:“意义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1.解题程序

有效材料信息+相关的教材知识内容+相关的时政精辟观点。2.解题技巧

(1)根据主体谈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公民、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等)。

(2)寻找角度谈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从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3)确定范围谈意义。一是知识范围;二是区域范围,如对“当地”、对“国家”、对“世界”有何意义。

(4)回归教材谈意义。即把设问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5)分析材料谈意义。要充分提取材料中每一个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强分析、归纳和提炼再组织成完整的答案。

(6在组织答案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

①从小到大:先回答对个人的意义,而后回答对集体的意义,最后回答对国家的意义。②从近到远:先回答目前(眼前)的意义,而后回答长远的意义

③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扩展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扩展到多个层次

意义类试题的答案常采用以下表述方式:这是……的需要,这是……的客观(必然、本质)要求,……有助于(或有利于)……,它关系到……,促进了……等。3.注意事项

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意义还是影响。意义与影响不同,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而意义一般只指积极方面;如果要求回答意义,要明确是某一方面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分析A对B具有的意义(作用),就是运用B的观点,分析A的意义。

【经济意义】(1)从个体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个体是指材料中所反映的比如农民、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消费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

(2)从集体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等。(3)从国家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4)从对外交往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拓宽我国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题型五:“措施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此类试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1.解题程序

抓主体——定范围——找措施——联材料。2.解题策略

(1)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2)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3)找措施。

第一,从所学知识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所学的相关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第二,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第三,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4)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所学知识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答题常用语:坚持、完善、加强、健全、制定、创造、保护、贯彻、提高、调整、改善、转变、培养、发挥、调动、按照、处理等。

经济生活中见到如何做时,应想到: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 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2.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题型六:“评价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结合材料,针对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辨析),这是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高频题型之一。评析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这类试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情境材料(某一现象、某一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所反映的现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认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从设问角度看,一般以“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形式呈现,有时省略“如何”二字;从待分析的对象看,试题或让考生谈对“意义”“积极影响”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做法”“行为”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观点”“想法”的看法。1.基本方法

“一分为二”,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2.解题程序

教材原理+分析+正确的做法。

3.解题策略(找准辨析点,步步为营,答好评析题)(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2)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3)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不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有正确的成分等。

(4)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析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启示类试题一般以典型的事件、漫画、哲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为背景,要求考生谈谈材料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启示,设问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一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等,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模板】

第一步,从设问中明确要回答的启示的知识范围,即看要求回答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哪一方面的启示,明确答题方向,对要求“怎么做”的设问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第二步,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从背景材料的呈现方式、关键词中去感悟材料说明的道理。对材料要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要分析“怎么样”和“怎么办”两个层次。从“怎么样”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怎么办”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

第三步,作答。解答启示类试题,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思考,但是应略答原理,详答方法论,重点分析“怎么办”。

在解答启示类试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只简单罗列材料知识,没有分析从材料中得出的启示;二是原理与方法论相脱离,要么只写原理性的知识,要么只写方法论的内 容。对于现状的分析,直接找到的往往是原理性的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不应忽略其方法论要求;对于措施的分析,直接找到的往往是方法论的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也应指出方法论的原理依据。

题型八“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

。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第四篇:政治主观题解题浅谈

科学审题&规范答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科学审题及科学组织答案,减少过失性丢分。教学重点:主观题审题及解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

一、审题中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一):先看材料,后看问题

(2)问题

(二):脱离问题做题

建议:审题三步曲

第一步: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第二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步:主语谓语限制语

结合材料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域水质属于劣5类。

材料二 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的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办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答案:

问题(1)见多媒体

问题(2)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该市市委的上述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

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该市市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提出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体现。③这是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该市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问计于民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

④这是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需要。该市市委通过供水危机事件深刻反思、深入调研、加强理论学习、问政于民、果断采取措施等做法,正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具体体现。

问题(3)①该市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该市市委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等,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做到了正确认识规律,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利用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③该市市委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转变发展思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等做法,做到了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自觉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

二、答案组织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一):答错后乱划。

(2)问题

(二):答案无序号或序号过多。

(3)问题

(三):不在规定范围答题。

小结:学会科学审题和规范答题,可以提高在考试中的得分,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第五篇:文化主观题(推荐)

1.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求;它贴近民情,顺手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材料二 为实现道德崛起,某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并通过电视台广播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倡导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

材料三:我们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是展方向,我们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引领文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抓好阐释解读、传播普及和实践养成,让积极培育和践行价值观蔚然成风。

(l)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案】

(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

②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能传递正能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人们积极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未成年人的精神力量,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2.‚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山区贫穷的根源除了资源贫乏外,另一个主要症结是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差。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请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书写两条公益广告语。【答案】

试卷第1页,总24页(1)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与一定的经济。文化扶贫可以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解决文化贫困,能够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

(2)弘扬中华美德,关爱贫困家庭;关心贫困人口,关心扶贫事业;扶贫济困,践行友善等。

3.材料一:进入21世纪,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浪潮,深圳的突破在哪里?虽然创造了神奇的‚深圳速度‛,但土地、能源、环境、人口等压力也让深圳人深感‚难以为继‛。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和突破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确立‚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后,多年来始终坚持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跨越发展,城市的价值观念创造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大提升。

材料二: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改革促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并先后提出了‚拼文化‛、‚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创新理念,有效引导了改革实践。(1)分析材料一说明其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指出深圳‚文化立市‛的具体举措。【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深圳经过快速的经济增长,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实的压力也让深圳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文化立市”战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2)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深圳“文化立市”就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带动城市发展。

②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涌流,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③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名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地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浙江嘉兴、江西于都河、甘肃会宁、陕西延安……一个个红色地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拨动着群众的心弦,唤醒着曾今的记忆。历经岁月的磨洗,红色地名默默记载着我党光荣历史,见证中我党从孕育到壮大的历史过程。许多红色地名正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瞻仰,去沉思,去纪念。红色摇篮井冈山、中央苏区瑞金、长征转折点遵义、革命圣地延安、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创业典范红旗渠等一系列红红色地名在中共党史上熠熠生辉。然而,也有一些同样凝聚着红色足迹、红色故事的红色地名,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为人熟知,甚至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亟待我们抢救、挖掘、保护和弘扬。(1)红色地名镶嵌红色记忆,延续红色纹白,需要我们挖掘和保护。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

试卷第2页,总24页(2)某校拟开展‚探寻红色足迹‛ 教育实践活动,请围绕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文字精炼、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答案】

(1)①红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能够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提新的物质载体。②可以为唤醒红色记忆,延续红色文脉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有利于使人们在红色传统的传承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2)答案示例:唤醒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重温红色历程,增强精神力量;挖掘红色财富,丰富精神世界。

5.中国农民画以中国各地民俗为养分,以农民自身生活为源泉,充分体现了农民画家‚画天、画地、画自己‛的绘画特点,具有原创、粗放、抽象的艺术特征,是勾勒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的中国绘画艺术。目前在中国2800多个区县中,有68万个乡村,数百万农民绘画艺术家。农民画的发展壮大,充分说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家更需要人民滋养‛。

材料一:陕西户县是我国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为做大做强农民画品牌,该县不断创新模式,扩大农民画的影响:开发农民画产业,与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旅游新亮点;开展农民画新壁画运动,先后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绘制壁画20000多平方米;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余幅公益广告宣传作品在全国的100多个大中城市传播展示;加强对外交流,28名作者35次到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讲学,三幅户县农民画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显示屏展播。

(1)结合材料一,请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2)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促进中国文化品牌走向世界‛提两条建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充分挖掘文化的社会价值,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 国际竞争力。(答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影响,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也可酌情给分)

(2)从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交流;保持文化品牌的个性和特点;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平等对待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回答均可。(答出两条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2)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试卷第3页,总24页 【答案】

(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

7.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釦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致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互联网+教育‛模式中科技对教育发展所其的作用。【答案】

科技进步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教育”,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教育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创新了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科技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通过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8.手工技艺的传承,既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在手艺的传承中,良工巧匠对手艺的细节要求很高,注重追求手艺的完美和极致,特别强调要有对精工细作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以便让自己的精品力作流传于世,造福人类。时至今日,我国一些行业和岗位仍在传承着这种传统‚工匠精神‛。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手艺》第五季,讲述了一个个当代承袭手艺的创新青年,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纪录片在给观众带来强烈时代气息的同时,也让人们通过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看到了工艺之美与人生经历的交织,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看到了 ‚工匠精神‛的沿袭。(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前我国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2)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答案】

(1)①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继承和创新。②传承传统“工匠精神”,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传承传统“工匠精神”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④传承传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

⑤传承传统“工匠精神”,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

试卷第4页,总24页(2)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1)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需要加强文物资源保护,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和道德的力量。【答案】

(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

②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功能,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③有利于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培育文明和道德的力量。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④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10.材料一:每到传统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有对于家人与故乡的眷恋,还有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珍视。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竞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千百年的年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年俗文化正逐渐形成:在网上采购年货,在群里拜年、抢红包、晒晒年夜饭,看看网络春晚,网上订张机票或者电影票…… 材料二: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用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人们就能随时随地享受从沟通交流到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互

试卷第5页,总24页 联网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的交流结构、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针对传统年俗的变化,有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会迸发出新的生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答案】

(1)观点一: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理由:

①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上的连接更紧密,但现实空间中的关系却日渐疏远,于是每到节日时,人们总是感觉味儿淡了。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节日需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节日习俗中最宝贵的仪式感与虔诚度的渐渐逝去,在互联网漂亮的外衣下,最终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观点二:会迸发出新的生机。理由: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应因时而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节日文化应不断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节日有了更广博的共享空间。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11.材料一: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材料二: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试卷第6页,总24页 【答案】

(1)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2)①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②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提高公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12.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继承了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上海开埠后,西方文明在上海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参与学校活动还是小朋友间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2)假如你是一名上海学生,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传承上海话来弘扬海派文化提两条建议。【答案】

(1)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文化传播,江浙人带来江浙文化,上海开埠通过贸易往来,西方文明进入上海。传统文化在世化相传保留着基本特征,江浙人继承了吴越文化的冒险性格及拓边精神。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海派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继承传统、博彩众长的过程中渐趋形成

(2)多播放一些优秀的上海话电视剧。在幼儿园、小学开设上海地方戏选修课程。(符合题意即可)

13.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如今,中国制造也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蜚声海外。但近年来,中国人争相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牙膏、洗发水……让‚中国制造‛颜面尽失。其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的沦落。痛定思痛,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

(2)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创新需要‚工匠精神‛。请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为培育我国‚工匠精神‛提出两条建议。【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人们恢复和发扬敬业、精益求精、创新的执业操守,从而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试卷第7页,总24页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能够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全社会形成“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答案示例:永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

14.2016年央视春晚在泉州设立了分会场‚央视春晚,泉州最美‛。泉州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是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世纪,泉州就与南海各国有交通往来。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古波斯、阿拉伯、印度等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孕育出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今天的泉州,是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传承着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以及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等经典艺术瑰宝。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关知识,分析‚央视春晚,泉州最美‛的原因。【答案】

泉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泉州文化源远流长,泉州海上交往历史悠久,是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文化博大精深,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是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拥有众多经典艺术瑰宝和多种特色民俗;泉州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泉州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孕育出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

15.(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39)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答案】

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16.面对风起云涌的新技术浪湖,素有‚枪打出头鸟‛的中国如何培植‚创客文化‛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从上一辈‚言必称希腊‛到改革开放时代‚口必曰西方‛,20世纪的中国‚挨打‛‚挨饿‛,21世纪的当下变成了‚挨骂‛…归根结底,缺乏了中国气派,中国风骨。只有立足于伟大的时代,哺育民族的精神积淀,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大浪淘沙,践行核心价值增强精神定力,勇敢地在世界舞台上说‚中国话‛,传递‚中国声音‛。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人在培植‚创客

试卷第8页,总24页 文化‛过程中怎样才能彰显中国气派? 【答案】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提高文化鉴别力,奏响主旋律,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精神支柱。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17.由央视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起了数千万网民的热议,收视率迅速登顶。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国人提笔忘字,已成常态,汉字书写面临危机。不少网民认为,汉字听写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其理由有:

①‚听写的每一个汉字、词语背后都有一则文化典故或历史故事,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②‚汉字听写大会上,竞赛的选词、命题、解释、评判,使参赛选手、文化名人与电视观众之间产生文化交流、碰撞。‛ ③‚观看听写大会的过程,就是全民自我教育的过程,不少人把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 也有网民认为,汉字听写难以起到拯救汉字文化危机的作用。其理由为:

①‚把娱乐与文化混杂,观众在写错字的尴尬中哄堂一笑,缺乏文化认识、文化诉求和对自己文化的热爱。‛

②‚参赛选手只局限于读写记忆,却无心品读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传统经典,此活动难以承担文化重任。‛

③‚比赛中不少字词偏僻生冷,且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字词较少,局限于纯粹文化,影响狭隘。‛

(1)假如你赞同‚汉字听写能拯救汉字文化危机‛,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理由。(2)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①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有利于了解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汉字听写所产生的文化碰撞,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营造学习汉字文化的良好氛围。

③汉字听写的举办,引发人们的文化反思与反省,从而激发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18.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人的信仰迷失,信念动摇的等现象,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是立足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化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试卷第9页,总24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针对当前出现的某些人的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诚信缺少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将成为激励中华儿儿女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1)结合材料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

(2)作为即将毕业的当代高中生,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提出二点要求。【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中华文化的力地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化和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①学习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

②投身实践,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看活动,做到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5月,江苏综艺频道举办的《江苏方言大赛》第二季正式和观众见面。《江苏方言大赛》基本操作方式是参赛者通过听读,将题目中方言的大致含义写下来。大赛只考察对方言含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参赛者们会说不同的方言,或者写下正确的汉字,因为好多方言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传承。有人认为,方言听写大赛除了娱乐性外,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传递的文化意义。

第二季方言大赛用当下的时尚、流行元素对方言进行包装,既能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又能够以多元、新鲜的形式让古老方言呈现新气象。考题除接地气、讲人文之外,还融合各地特色、人文风貌,出题方式上既体现评弹、白局等各地传统曲艺,也有rap、老外游江苏等新风尚元素的融入,各地热心观众通过外拍短片出题,让乡音乡情醇美难忘。(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江苏方言大赛的文化价值。(2)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答案】

①具有区域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大赛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方言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方言大赛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②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0.2016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新春系列活动陆续登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推动中国春节成为国际性节日,2016年‚欢乐春节‛在多国同时启动。201

5试卷第10页,总24页 年12月19日,由罗马尼亚欧亚艺术团组织的大型舞台音乐剧《丝绸之路》,在布加勒斯特阿尔库波剧场举行;2016年1月9日,‚中国春节体验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体验展‛涵盖了中国春节知识趣谈、剪纸、猜灯谜、写春联等民俗艺术表演和展示;1月15日,‚中国诗词新年音乐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欢乐春节‛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品牌,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广大观众带来猴年的新春祝福。

材料二:2016年1月5自全国文化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文化系统针对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议要求:一要推动改革创新,从文化建设实际出发,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二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春节‛能成为‚国际性节日‛?(2)假如你是中国春节国际化的形象大使,请你撰写两句推广词。【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需要我们把“中国春节”变成“国际节日”,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 ②文化是民族的。“中国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把中国春节推向世界,能够让世界各国领略中华文化的韵味;

③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世界各国开展“欢乐春节”活动,能够让世界人民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包容性,既能求同存异,又能兼收并蓄。把“中国春节”推向世界,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文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示例:龙行天下,中国年;过中国年,感受家的文化。

21.《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甫一上映,就受到观众的好评。

材料一:夏日早晨,云南香格里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藏族姑娘卓玛正在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第三集《转化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腊肉的时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烤炉上滋滋作响的肉夹馍饼,大铁锅里翻腾滚动的芋头炖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透明若纸的金华火腿……《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乡愁纪录片。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食材,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引起了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材料二:它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还有食物的演变过程,包括广袤的祖国山河。它虽是美食纪录片,但充满了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充满了浓浓乡愁。结合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试卷第11页,总24页 【答案】

①《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食材、传达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②云南香格里拉精灵般的松茸、安徽南部独有的毛豆腐等,体现了各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其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大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汉族人喜食的黄馍馍、苗族人擅长的腌鱼和腊肉,无不体现出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体现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人民群众也享受文化。人们制造美食,人民又享受美食,《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饮食文化需求。

22.‚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同构‛传统。‚小家‛的宁静温馨和与‚大国‛的风平浪静真正声气相闻,‚我的传奇‛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传奇,‚我‛才可能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带来每一个人的幸福。只要每个人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就在体现‚家国情怀‛。只有每个公民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展现的就是家国情怀。

材料:清明时节,央视新闻30分推出了‚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

‚本来早该函达问候,怎奈站在紧要前方;双亲大人:若儿难归请必保重玉体;家中的妻:若我难归,望勿以我为念;亲爱的儿:不要忘记,未曾停止爱你。‛70年过去‚重读抗战家书‛,我们感受先烈浓浓的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营养,唤起心中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补好精神之‚钙‛,赋予我们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文化知识,说明‚先烈浓浓的家国情怀‛怎样‚赋予我们前行的信心和勇气‛。【答案】

先烈们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凝聚共识,展现民族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繁荣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唤起国人自信心和责任感、鼓励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和增强我国竞争力;有利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23.材料一:近年来,某市在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开展‚唱红歌,诵经典‛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信念;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全市大力开展各种争优创先文明活动,大力宣扬诚信、文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科博会,在展示本市科技成果和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交流中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大对公益事业投入力度和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围绕宜居城市和教育城市两大主题,不断提升该市的知名度;开展‚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稿,全市掀起了一场共建美丽城市的热潮;联合多个部门整治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净化了文化环境!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1)结合材料一中某市的做法,谈谈我们应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试卷第12页,总24页(3)结合材料,为‚一带一路‛建设选定任意一个传播媒介,并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不超15字。【答案】

(1)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唱红歌,诵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信念。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创建活动中,大力宣扬诚信、文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利用科博会,促进了文化创新。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了对公益事业投入力度和文化企业扶持力度。

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联合多个部门整治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净化了文化环境。

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①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要坚持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坚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答案示例:

传播媒介:高铁候车室的大屏幕;

宣传标语:一带一路,世界人民的幸福路!(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24.材料:南海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古籍中,早在《后汉书》和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有对南海的记载,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的依据。

【答案】

(1)①文化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南海的文化记载反映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就在南海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表明南海自古就隶属中国。

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历史上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的强盛可以实现对南海的隶属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早期对南海的文化记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南海隶属我国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自古以来我国古籍对南海的记载表明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5.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引起高度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化创意产业是继农业、加工制造业乃至电子产业后的第四波经济动力,是凭

试卷第13页,总24页 借人类独特的创意,让原本注重于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强调量大、集成、快速的生产模式,迈向量小、多样、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理念,新发展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的攻坚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以人文和环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驱动,对文创人才的引进不能急功近利,要从改善投资环境、科研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鼓励创业,更要容许失败。

(1)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以人文和环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请就如何利用我国文化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两条建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②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为推动以人文和环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④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照样产业,文化创意倡导以人文和环境为核心,对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2)①扎根文化,聚集创意,打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②搭建创意平台,发挥文化优势,探索发展模式。(其他答法,若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6.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不仅仅是这个‚芈‛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1)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2)2015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确定:2016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在湖北枣阳汉城‚开写‛。这无疑给大家关注汉文字、领略汉文化魅力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遇。请你就此为当地制作两条富有文化意义的宣传广告,每条不超过16个字。【答案】

(1)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答案示例2:反对“使用生僻字”: 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答题示例:枣阳好风日,留醉与汉字;汉字听写落户枣阳,文化底蕴成就枣阳;枣阳携手央视,传承中华汉字等(不能超过2条,超过取前2条。两条中间必须用分号或句号隔开。)

试卷第14页,总24页

27.吴清源,著名围棋大师,出生于中国福建福州,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吴清源在下棋前总要通读一遍《道德经》,其中‚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心境澄明,发挥出最好的水准。吴清源晚年又将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吴清源去世后,聂卫平曾回忆说:‚有一年我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后,主动走过来很认真地对我说:‘搏二兔,不得一兔’。我听后如醍醐灌顶,大受震动,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吴清源的辉煌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2)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就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具体做法。【答案】

(1)①吴清源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道德经的思想巧妙地运用于围棋比赛之中。

②吴清源成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吴清源在围棋对决中发挥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质,与日本围棋界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既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取得了辉煌成就。(2)答案示例:经典国学诵读;学习民间艺术、国粹精华(书法、武术、京剧、国画)等。

28.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9.材料:民族节日作为传承民族精神和维持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集中体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习俗;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

试卷第15页,总24页 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早就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目前,中国春节已被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15个国家定为当地法定假日,2015年2月15日美国《侨报》评论标题写道‚春节不单是华人的节日,更具有国际范儿…。

有网友认为‚中国春节应植入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文化元素,才能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对此,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的意义。【答案】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国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增强中国人对春节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中国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春节的活力。

30.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开发布。《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主流是好的,同时,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意见》要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不断丰富形式,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引领社会风尚。

(1)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析材料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做法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2)《意见》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据此要求,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每条限15字以内)【答案】

(1)①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

③增强“三个自信”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④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2)创作扎根人民,文艺服务群众;向人民学习,创群众满意作品;激发创作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写出2条,合理即可)

31.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

试卷第16页,总24页 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于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做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他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领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线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答案】

(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3)答案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

32.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省文昌市的汉族民俗文化,是当地渔民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史料记载,中国人是南海诸岛的最早居民。从汉代开始,中国开通了与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是必经之地。无数的商船乘风破浪,满载中国传统物品驶离,同时运回众多国外奇珍异宝,航海贸易应运而生。由于南海岛礁散布,被航海者视为险途,向有‚危险地带‛之称,有谚云:‚走水行 船三分命‛。于是,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将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分类整理,谱就渔民智慧的结晶——南海航道更路经。据专家考证,南海航道更路经形成于明代,如今,海南的渔民们仍然在实践中补充丰富着南海航道更路经。

作为历史文献,南海航道更路经既是历史的见证,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南海航道更路经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对于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通过南海航道更路经这一物质载体,可以看到海南居民开发建设南海的悠久历史以及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南海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如答文化反映政治、经济,可给分)

33.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如何认识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如何明确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与方式?201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四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

试卷第17页,总24页 和‚魂‛,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正德、利用、犀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彰显中华特色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善用外部备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

文章提出,要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我们不仅要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

(1)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的理由。

(2)加快文化‚走出去‛能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请你为如何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出两条建议。【答案】

(1)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②传统思想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团结、凝聚中华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中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2)答案示例: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方式,深化文化交流;在国外举办中华“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中华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扩大文化贸易和含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

34.维护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最高利益。材料一: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从激烈军事冲突,到长期尖锐政治对峙,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两岸同胞开始交流往来。1993年4月,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建立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并增进互信。两岸关系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2014年2月,国台办和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两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开辟了新的两岸沟通管道。

材料二: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历史性会面,共同擘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宏伟蓝图。此次会面,开启了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踏出两岸高层政治互动往来的关键一步,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强调,60多年来,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

(1)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海峡两岸最终能够实现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你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朗朗上口,每条标语不超过20个字。【答案】

试卷第18页,总24页(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海峡两岸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海峡两岸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海峡两岸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海峡两岸走向繁荣、强大、统一的精神动力。

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①促进文化繁荣,共创两岸双赢。②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交流合作。③一脉传承,创意未来。

35.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会议要求,统筹城乡,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时政、税收等政策不断增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到2020年要全面脱贫任重道远。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时刻把人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特别是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大局意识。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整体扶贫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原因。

(2)如何引导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体性扶贫,请你就此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答案】

(1)①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发挥优秀文化促进我国整体扶贫发展的积极作用。

②发扬他们可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为我国整体扶贫提供大的精神动力。

③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我国整体扶贫的立业根基,为贫困地区人民不断开拓进取提供精神力量。

④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2)答案示例:

①扶贫济困你我他,践行善心靠大家;

②扶贫路上你我同行,温暖人间爱心相伴;

③人人都是扶贫使者,个个都是济困力量; ④扶贫大家帮,共同奔小康。(考生一定要从公民角度拟定,要有“主动、积极”参与扶贫之意。)

36.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

试卷第19页,总24页 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于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做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他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领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线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答案】

(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2)答案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

37.‚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也门撤侨行动中的感人瞬间,到陕西粱家河村的今昔对比,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东南亚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2)青年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答案】

(1)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建议一:制作动漫作品或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外宣传。

建议二:通过参加中外文化社团活动或文化沙龙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38.‚创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想‛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是某地同学查找的三组

试卷第20页,总24页 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材料三:【积聚能量、放飞梦想】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就越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

(3)①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引进外国优秀文化;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

39.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答案】

①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4分)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6分)

40.材料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古代‚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用先进文化塑造我们的人生。(1分)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②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l分)

③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1.数字化时代对汉字规范书写造成巨大冲击,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试卷第21页,总24页 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汉字书写规范。

为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必要性。【答案】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范汉字书写,对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有利于营造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良好氛围,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央视等大众传媒,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推动汉字规范书写,有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2.材料一: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我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源自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格言,它们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在本校的体现和具体化。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广西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2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列出三所大学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说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答案】

(1)①勤劳勇敢、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勤劳勇敢

③自强不息。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精神动力。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3.材料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

试卷第22页,总24页 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普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其基本分类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中国茶文化揉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材料二:古话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针对人口老龄化,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必然趋势;国外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占80%左右,机构养老占10%,还有以房养老、互助养老等形式。

注: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等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在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答案】

(1)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其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深受政治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不同茶品和茶文化。

③中国茶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并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每点2分)

44.中共中央2015年10月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面对丰饶而富于创新性和成就感的时代文艺景观与现实文化生态,颔首认同者有之,拊掌称颂者有之,不置可否乃至不为所动和不予首肯者亦有之。对此,有专家认为,尽管见仁见智历来就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状况评判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正常现象,但以解读和阐释的方式对之进行拔翳纠谬,以求返璞归真,也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产生深刻影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能培育“四有”公民,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团结中华各族人民。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发展。(每点2分,共8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4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

试卷第23页,总24页 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2分)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2分)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2分)

④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分)

46.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总书记2014年9月9日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材料二: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指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根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的发展也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和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结合才能使文化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谈谈我们应结合哪些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涵义。【答案】(1)(12分)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文明交往行为和方式,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3分)

②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3分)

③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分)

④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激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2分)

⑤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分)(3)(4分)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如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我们应寻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契合的部分,再与相应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第24页,总24页

下载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政治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合集5篇]

    高考政治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一般设问形式是分析某一事件的“经济政治意义”,或“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文阅读解题方法与答题思路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 基本要领:做好现代文阅读,主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首先快速整体阅读全文,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

    【2012年高考阅读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2012年高考阅读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一)高考文言文选材特点: 近五年选材均是以二十四史为主的人物传记,但是,选材重点由前几年的《史记》《汉书》转向南北......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解题思路归纳梳理技巧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解题思路归纳梳理技巧☆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

    说明文解题思路(定稿)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 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

    葵花小宝典(二)《政治生活》主观题主要答题思路(未完成)

    注意提示自己从这些角度来考虑,结合材料,思考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公民的角度,注意设问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注意涉及的答题要点是哪几点,不一定要把所有的要点都罗列上......

    高中政治主观题归纳答题[全文5篇]

    高中政治主观题题型归纳 题型一:“体现(说明)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设问形式】(1)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

    2016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

    京盛博文教育--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大作文只需写一句话就考18分 2016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 答题技巧 一、政治主观题答题步骤及方法 在掌握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