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

时间:2019-05-14 17: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

第一篇: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

考试题目一、二、三、四、五、填空题(1分*10题)单项选择题(1分*10题)简答题(10分*2题)

阅读理解(4+6+4+6=20分)作文题(20分*2题)

考试范围

一、填空题

1:p11,最后两段

2:p21,第一行~第四行 3:p25,倒数三行 4:p30,最后一段

5:p34,上阕(上半部分)6:p40,上阕

7:p42,第三部分(醉过才知酒浓)8:p88,第二段

9:p93,第一段倒数三行:况吾与子… 10:p209,最后一段;p210,【收尾】那里

二、单项选择题

1:p61,“莫春者….”,“莫字通假”;“吾与点也”,“与”字通假 2:p71,三个成语“井底之蛙,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3:p84,第一段最后一行,“伏”字通假

4:p138,解释词语“美日、辄、藉、卉、中坐、殊、戮力、克复” 5:p206,注释„

6:p212,雷雨,一共有多少个人,他们的关系

7:p259,考题目“我有一个梦”以及作者“马丁·路德·金”

三、简答题

1:p40,文章用了几个典故?分别是?有何用意?有何效果? 2:p201,戏剧类型(只考性质分),写出悲剧、喜剧,分类,分别写各个分类的一部作品

四、阅读理解 P138,《雪夜访戴》,注释,注音,翻译,作品艺术特色,世说新语概念,王子㷕的性格

五、作文

1:不超过400字 2:不超过150字

(ps:听说有一道是关于“什么叫做志愿者”)

语文复习资料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村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摸鱼儿》------辛弃疾

分析者首词是怎样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词作继承了《离骚》香菜美人的传统,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惜春、宫怨这些欧美的意象,语法了词人的悲壮爱情思。

你读过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吗?比较一下它与本篇在内容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答:《破阵子》豪放派风格,《摸鱼儿》婉约派风格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梦与诗》 散文得到文体特征。1.形神两旺的散文本质。2.见情见性的散文其韵。3.启心益智的散文理趣。4.多姿多彩的散文语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本文选自《论语*先进》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该句用场面烘托人物。翻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时候,穿上夹衣,成年人有五六人,孩子有六七人,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坛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秋水》选自《长子》中的《秋水》篇。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答:通过寓言故事将其思想形象化,具体化,文章中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反诘句的配合运用,使文笔汪洋恣肆,气势滔滔,极具说服力。《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凿就“三窟“的看法。

答:三窟,即:焚劵市义,西游于梁,立宗庙于薛。《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本文是如何用对比来进行说理的?

答:用好的和坏的进行对比。前后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对比中突出庄宗的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论学问》--------【英】弗朗西斯 培根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世说新语》二则

《过江诸人》选在《世说新语*言语》 《雪夜访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1.举例说明《世说新语》“简介传神“的艺术特点。答:两个人物的语言对比。《过江诸人》重在记言,两人的呵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

人物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雪夜访戴》重在记行,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他任性放达的一面。

2.谈谈周侯与王丞相二人的形象有何不同。答:周侯是消极的心态,王丞相是积极的心态。3.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答:自由、非功利的唯美的生活的色彩正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有钱、任性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麦琪的礼物》----【美】欧 亨利

戏剧的类型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戏剧的主要特征 1.假定性 2.综合性 3.冲突性 4.剧场性

戏剧(剧本)的写作与阅读

(一)精心组织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的四种形式 1.人与人的冲突 2.人物与内心的冲突 3.人与社会的冲突 4.人与自然的冲突

(二)戏剧情境的设置

(三)戏剧场面的设置

(四)写好台词

(五)舞台指示

《长亭送别》选之元代杂剧《西厢记》 这一折戏的曲词有那些艺术特点?

首先,这些曲词充分表现出《西厢记》的抒情诗剧的特色。其次,这些曲词的语言风格亦俗亦雅。最后,曲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艺术手法。《雷雨》----曹禺

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资本家与无产阶级(工人、农民)的矛盾 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

1.依托网络的电子文本2.超链接的立体结构3.多媒体演绎的综合艺术4.追求简约的语言表达 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 2.感染性 3.口头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科学性、小品性 新闻文体的分类

1.消息 2.通讯 3.新闻评论 4.深度报道 《神降临的小站》-----李少君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是狗屎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体现在那种涟漪状的想象与书写策略上,极力给我们展现了北方静谧、悠缓。空旷

第二篇: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课(09-10学年第一学期)

题型及分值比例: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古代文学10小题,中国现当代、外国文学各5小题。

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中国现当代、外国文学各1小题。

三、分析题,2小题(只任选一题作答,共20分)

古代文学(诗歌方面的赏析)

四、作文,1小题(共40分)

材料作文

一.古代文学部分(重点):选择题、分析题(赏析题)

1.了解和掌握《诗经》的名称、内容、性质(音乐)分类、表现手法

2.赏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3.《楚辞》名称起源、含义内容

4.赏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姊妹篇《湘君》)

5.先秦历史散文的几部重要著作(几个第一)

6.先秦诸子散文的几部重要著作

7.先秦历史散文《秦中如何通过个性化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晋殽之战》

8.先秦历史散文《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论辩技巧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9.汉乐府的概念

10.从《短歌行》、《咏荆轲》看曹操、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色

11.从《垓下之围》、《归去来兮辞并序》看司马迁、陶渊明散文的风格特色

1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杜甫诗风的区别

1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苏轼、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区别

14.元散曲及杂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选择题、简答题

15.小说的主要特点、表现手法、结构、类型等

16.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小说类型包括哪些

17.鲁迅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分析

18.汪曾祺小说《受戒》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9.诗歌的分类、现当代文学的诗歌流派

20.徐志摩诗歌《我不知道风从哪一个方向吹》的艺术特色

21.散文的分类、特征

22.比较朱自清《给亡妇》、巴金《怀念肖珊》、孙犁《亡人逸事》这三篇抒情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23.戏剧的分类、名词术语等基本常识

24.话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分析

三.外国文学部分:选择题、简答题

25.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

26.莎士比亚喜剧及“四大悲剧”代表作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7.普希金诗歌《致凯恩》的艺术特色

28.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高利奥、拉斯蒂涅等)

29.卡夫卡小说代表作

30.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格里高尔)

四.作文

※写好材料作文的两个“必须”

1、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2、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材料作文应试的三点技巧

1、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2、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思维模式,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进行立意。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3、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材料作文写作的“四忌”

1、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尽管都有材料,但二者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材料可用可不用;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材料在文中必须出现。不少学生写惯了话题作文,导致忽视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以致于“另起炉灶”。

2、忌不按指令写作。材料作文的试题,一般包括两上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或以提示语出现,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审题时,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写作的具体要求,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

3、忌观点提炼不准确。材料作文的文章主旨是从材料中得来的,考生如果在阅读材料时提炼的观点背离了材料的内涵,那么将直接导致该篇作文的失败,即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忌漠视材料中的关键句。作为材料作文,每篇材料都有关键句,只不过有的不明显而已。关键句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一些考生过分强调整篇材料主旨而忽视关键句,导致写出的文章很难出彩。

第三篇:大学语文资料

前几天,就读于某“211”高校物理系的博士生小沈,又一次收到导师的修改意见,算来他的论文改稿次数早已突破百回。令小沈尴尬的是,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源于学术问题,更多的则是中文表述上的硬伤:标点、叙述、字词用法等。老师怕他心里有疙瘩,曾问:“这样修改,你觉得烦吗?”小伙子倒也实诚:“是我自己功底不好,改再多也认了。”他的好几位学长学弟们,也多多少少曾为文字表述的差错吃过批评。那位严师常感叹:“中国的大学生,连母语都掌握不好,学问怎么做得好?”

老教授的担忧事出有因。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不容乐观。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专业学得好、公式用得对不就行了。

为大学生“母语水平”焦虑,是否杞人忧天? 博士论文卡在文字软肋

无独有偶,另一所高校的数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在即,论文却屡屡被权威期刊退稿,理由是文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学生急得团团转,老师只能帮着一遍遍梳理。

有人曾将学生在中文能力上的软肋归为四类。一是不会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写论文摘要,原本应该充分表达的亮点,却往往套用“该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考”等语义模糊的话。二是应用文写作基础差,许多学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的基本格式也没有掌握。三是行文不严谨,把口头语、网络用语当作书面语言。如实验报告中,“看一下”简写成了“看下”,“数量较少”成了“数量好少”。四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璞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字词的写法、用法上基本没啥差错,这有赖于高考复习时对片段知识的强化训练。可一旦真正涉及到对书面文字的驾驭、人文常识的掌握,及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却不那么得心应手,而这些才是汉语言文字的精髓。

严谨学术需要规范语言

当大学教授为学生中文能力担忧之际,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虽然有大学语文这样的必修课,学生还是不愿耐心翻翻语文课老师开出的阅读书单。大三学生小郑直言,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个砝码,很少听说企业用人要看中文好不好的,连秘书招聘都只强调外语、计算机水平。有位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说,“我们在国外期刊发论文都用英语,中文好像没多大用场。”

这些理由,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导袁小平教授并不认同。他的博士生们有张特殊课程表:周四下午讨论数学问题,周五下午则是阅读沙龙,袁教授会为他们介绍怎样欣赏鲁迅小说,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以及《草原帝国》等文史领域的佳作。在他看来,即使专业分科再细,学问钻得再深,中文母语永远是“根”,不可轻慢。从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若无法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组织,思想如何交流,观点如何沟通?这很可能带来学术探索的瓶颈。更需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学问,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以阅读拓展时间、空间上的视野,才能读懂世界,进而在科研领域更上层楼。

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眼中,对语言文字的准确应用更代表了严谨学术规范和治学态度,这已是在全球学界公认的“法则”。以物理专业为例,作为推论证据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论文中所用的动词也不一样,在英文里以 “suggest”、“indicate”、“prove”、“reveal”等语气强弱程度不同的词来表达,在中文里,“显示”、“推定”、“证明”等也有微妙的区别,使用时容不得一点夸大、变形。

专业分科母语莫“分家”

专业分科,母语不能“分家”。据了解,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母语方面的能力,英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进入了几乎所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表,而且绝大多数是必修课。哈佛大学新生入学时甚至需接受写作测试,且必须在第一年修完写作课。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提升学子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强化中文名家经典导读的内容。王璞认为,大学语文不应限于字词句的工具化教学,而应通过有选择地导读名作名篇,让学生欣赏中文之美,让此前因准备高考无暇阅读的年轻人补上这一课。篇章精心选择,教师精心准备,才能令学子在这个平台上真正打开视野,提升精神文化品质。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有一门“双胞胎课”,同样以“论语导读”命名,由哲学系、中文系两位老师从专业角度各自开班开讲,两者学术水准和授课水平都很高,给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

但也有业内专家持“悲观看法”。他们认为,培养对母语良好的驾驭能力,是中小学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一阶段学生学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再抓,为时已晚。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大学语文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已经确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已有条件:

课程组全体教师从教材建设、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目前,大学语文已发展成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同时,本课程还与《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选修课程均被纳入我校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培养学生对古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满足大学语文实际教学需要,课程组自编了教材。本教材思路清晰、体系严谨、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以以历代优秀作品的学习欣赏为主导,采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同时,介绍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较系统地领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髓。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

(1)吸取省内外其他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影响力,力争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

(2)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更大程度的提高本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和关注程度。

(3)适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综合能力。

建设内容:

(1)以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材为载体 ,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特色,吸纳更多精华 , 开阔学生的视野 , 为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以更新教学模式为主题,以优化教学主体为本源,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人文素质;

(3)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料 , 通过课件的制作 , 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 , 从不同角度 , 不同方法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 , 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张力 , 形式和趣味;

(4)通过教学研究和学历提升两个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高级职称的人数、硕士学位人数达到课程组人数一半以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

(5)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实施方法:

课程组广泛征求校内外学生的意见和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找出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从充实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开始,一直到教材、备课、讲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改进与提高,努力建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教学体系。、统一改革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故统一认识,十分重要。要多层面、多场次召开研讨会,深入领会教材的编辑思想、编写体例,讨论《教学大纲》的修订,讨论大学语文的学科重新定位,讨论大学语文功能,讨论全学期校内及外出讲座的安排,制定本学期教改的举措、讨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

每学期开学前,集中备课一次。重在以老带新,重在统一改革思路,重在交流经验,让老师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大家各展所长发挥创造性。、转换教学主体,重视方法教育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把这门课程当作素质教育 , 终身教育可供操作的起始点 ,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 , 传授如何获取图书资料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努力建构终身学习的平台。、贴近学术前沿

教材中的作品综述及赏析比较简略,要求教师备课时作适当补充,及时把自己和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去。理清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探索和总结它的发展规律,考察不同时代文学形式的流变和成败得失。在“梳理”并“激活”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树”,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

本课程在教学中拥有许多写作方面“链接”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练笔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作潜能。5、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在高年级开设一些诸如《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及新国学系列讲座,构建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框架,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实施计划:、在近期之内,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将传统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年之内,建立本课程的网页,将本课程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相、课件及科研情况等教学内容系统网络化,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页面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介绍(2)教师介绍(3)教学大纲(4)授课教案(5)电子教材与参考书目(6)授课实况录像(部分)(7)多媒体教学课件(8)教学素材库(教学图片、音像资料、课外经典读物等)3、修订和完善自编教材,编写后续公选课讲义。4、建构“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开设 5-8 门公选课。、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换教学主体

教材本身定位于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教材之间的现实为转变教学主体提供了方便,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学校进一步将大学语文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广泛支持,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扩大师资队伍。同时,多数专业增设“应用写作”课程。1999—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在人文知识、审美能力和处世能力乃至思想道德诸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请参看《湖工教学通讯》1999年,第10期,复印件附后),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大学语文教研室在学校优秀教学评价工作中得到“干劲足、工作成绩不小”的评价。

2001——2003年,教研室在全校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人文教育任重道远学生潜能亟待开发——湖北工学院人文教育调研报告》。在大量的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督导自学、因材施教、以考促学、崇尚实绩”的语文教育新模式。教改方案在200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得到了广泛赞赏,教学实践在省大学语文教育界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教改项目,参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所制课件在200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课件比赛获一等奖。我校骨干教师周金声被选为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2004年至今,我们与外国语学院合作申办“对外汉语”专业,2005年得以批准,人文教研室归入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语言文化传播系”,从此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这种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种组构模式,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和形成特色的机会:

首先,《湖工大“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方针。”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将大学语文定位在面向普通理工院校学生、落实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针,强化“人文修养+汉语能力”培养的特色。我们团队完成的“拓展语文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其次,2006年完成了《切实提高学生写作与口才能力的实践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科技项目,2007年完成了《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说写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省教育厅(2007y052)项目。2007年我们还完成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研究》的校教研项目,出版了体现创新理念的教材《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将原来的“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结合起来,构成新型的综合“大学语文”——包括“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体系。

第三,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项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试验加入职业汉语测试的内容,在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2008年我们又申报成功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协调策略研究》(08JA740019),这是全国大学语文界唯一一个将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结合研究的项目。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我们的鲜明特色:有别于名牌综合大学过于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的特点,也力求避免职业教育中重视应用而忽视人文修养的可能。

第四,我们的团队同时承担“大学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两项任务,这使得我们团队的成员既有单纯承担大学语文课程老师的教学实践的体验,又有汉语专业要求的学术但当的压力,也比单纯从事公共课教育多了一些学术资源。从08年开始我们就指导05级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和07级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生参与“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以及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三层次衔接问题研究”课题,09年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论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推广与大学语文改革策略初探》。从2110年起,我们将开展“大学母语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关系研究”的探索,这是全新的课题,是我们这个特殊的双重结构的团队肩负的创新的任务,也是我们未来冲刺国家课题和精品课程的突破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公共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具体内容包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程以中外文学文化发展史为纲,以名著名篇导读为维,使每部分内容有内在联系;中外著作和作品有点有面,课堂精讲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文学切入观照文化,启发学生开拓视野,深化学习;注重文化源流和现代作品,评介与分析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读、思、说、写”的自学自悟能力。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

徐显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功能的理论指南。可以说,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总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这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随后有医学、神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她只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其为“人才培养”。1810 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人到了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服务社会,便成为大学的又一大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然而,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文化,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的生活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在当今,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有时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体现在少数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教育者身上。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崇高地位。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大学正是通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君子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和为贵”, “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人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引导。多元社会中尽管价值也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因价值的冲突而被抹煞。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有知识无文化的大学是很可悲的。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胡锦涛总书记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当今世界上,有四种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其一是祟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其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其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政治文明;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生态文明。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博扬而进人社会,并会传至后世。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有人预言,文化上的冲突已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充分展现出来了。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再一次提醒世人消除文化冲突的重要性。但是,政府也罢、企业也罢,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它们的职能不在于文化。但是大学,却是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我们的大学责无旁贷。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就其意义而言,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提供方向与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驱动动力,这正如汽车的方向盘与发动机各有各的重要性一样。大学第四功能的拓展,为高等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的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守成有时候比创新更艰难。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的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2007年5月10日)“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昨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其中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的《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等。清华大学对于2006年新生实现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获悉,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提出高校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据了解,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今后,大学语文教师若想继续深造,可以报考攻读“语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南开大学最新设置的这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还是首家。

此前,高等中文教育并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的学术团体和许多知名学者屡次呼吁,高校中文学科要担负起培养大学语文师资的责任。

经过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备案同意,南开大学今年自主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授权学科。这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说,此举既是出于调整学科的需要,也是出于强化母语教育的考虑。“‘语文高等教育’学科培养的是既具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又对通识教育的规律有所研究的高级人才。”陈洪认为,当前的母语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外语热潮和网络语言等带来冲击,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屡受质疑。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的师资教育十分关键。

由于今年招生考试已经结束,南开大学最早将在2008年开招“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

2007年05月10日15:48 【新民网·连线报道】5月10日上午,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新民网随即连线教育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新民网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据新民网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链接: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专题

2007年05月11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叶志军

新闻源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而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当“作家财富榜”成为衡量作家的地位和贡献的时候,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功利时代,实用至上。一边是雅思、托福的一“号”难求,一边却是大学语文的“少人关心少人问”。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尚属一个未知数。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尽管学校祭出了“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的法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也不过是类似于春晚赵本山的“忽悠”,当不得真。虽然有不少的“老外”争先恐后学汉语,那他们也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去的,和咱们一门心思考“托福”一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喜欢和热爱基本没什么关系。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大概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最应该回答的问题。不然,即便用行政命令约束大学生学语文,恐怕也是“强按牛头不喝水”。毕竟,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语文和外语的“含金量”差别还是相当大,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

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大学语文的“疲软”似乎更像是一个“用进废退”的结果。在阅读量节节后退的年代里,谁能指望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完成我们的精神救赎?更别想着拿“不过就不能毕业”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完成大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2007年05月11日 新京报 丁东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丁东,北京学者)

2007年05月23日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界一些专家提出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开大学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的经验是——

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

南开大学教师在上大学语文课。耳畔回荡的是流行歌曲,书上是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歌手的形象……这是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堂。上课的老师,都是文学博士。在很多人看来枯燥的语文课程,在南开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趣味盎然。老师说周杰伦的“„4/4拍节奏‟加快了汉语的全球化步伐”,《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是罗大佑,与李白、李清照、纳兰性德并肩而立,这些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特聘顾问陈洪教授表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词。中国“诗三百”都有曲调,可以吟唱。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作为全国最早恢复语文教学的大学之一,南开大学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诉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尴尬的今天,他们却撑起了另一片天空。

大学语文课的“伤口”来自哪里

作为2005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编,陈洪自嘲看不懂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至少有一半没写清楚,吃过这种苦头的绝对不只是个别人。”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竟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在陈洪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理当学习这门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

南开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今天,它是南开每一名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过,“大学语文”的处境起初并不乐观。青年教师冯大建回忆他的第一堂课时说:“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老师的授课热情“当场降到冰点”。冯大建的同事张培锋副教授深怀感触地说:“基础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伤‟了!”

“伤口”既来自应试教育,也来自新语言环境的冲击。“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的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传统的语文课冷了,网络用语与短信文化却热气腾腾。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带来的新的语言交往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强烈。陈洪认为:“如果一两代人都在这样的语言文化中成长,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日渐明显,“青年学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大学语文课要担起责任,引领这些„引领者‟。”

让大学语文课“叫好又叫座”

“大学语文原来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名南开大学理科生直白的感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转变,是改革者最简单的期待。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自此,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变“火”了。他们使用教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

令胡学常副教授颇有成就感的是,改革后的南开语文课,改变了学生的印象。不仅教材内容、形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老师授课的风格也迥然不同。

过去大学语文是中学的延续,现在老师可以发挥专业所长,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所侧重地授课,学生试听后根据口味选课。但每位老师都不必担心“上座率”,因为每个人所讲的都跟别人不同。

冯大建把《论语》和王小波的作品一起比较讲授,还为学生绘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路线图,“大学语文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体会。这片知识领域和审美高度是全新的,必然受到欢迎。”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的体会。他认为,如今不仅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明显增强,有了专业性教学的端倪。

“语文课特别容易出彩,但怎么能叫座?第一,学生觉得很好,但说不出所以然的,你给讲出来。第二,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这是曾经在南开讲授语文课多年的陈洪教授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课本挑选的都是经典文本,只要略加发掘就很生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领域有新鲜感,因为里面所有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含量都是在其他专业里找不到的,“只要老师把这些实现了,就会受欢迎。”

把大学语文课堂搬上网络

2006—2007学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平时一本正经的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教学点评”可给老师打分,“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师生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

更富特色的是“私塾学苑”。每个老师一间,作为本班的自留地。到此光临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原本不常上网的教师,也每日必上论坛,与网线另一端的学生们谈笑风生。

有时候,课上的争论也蔓延到了网上。一次,周志强讲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着重强调了“恪”字的古怪读音,却把原因解释错了。当晚他来到“私塾”时,顿时目瞪口呆:学生们已把关于“恪”字发音确切来历的大量资料都整理出来了。

网上比拼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和灵感:在“原创天地”连载小说或戏剧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写出的旧体诗,有的让文学博士赞叹不已;很多人甚至半夜都在“文豪挥笔”。

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更加灵活。网上题库中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占期末成绩的三成;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的一成。

让语文成为“必修课”

数学必修、外语必修、电脑必修,母语的位置在哪里?对于这一富于争议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回答是:从明年开始,“大学语文”将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升格成为公共必修课,就意味着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

陈洪表示:“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现在,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提倡,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却处境尴尬。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堪忧,课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

“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陈洪说。

那么,怎样开好大学语文课?在陈洪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统一认识,“中国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条基本思想应得到贯彻。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概论式的。同时要贴近青年人,兼具时尚性,产生亲近感;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李瑞山教授则表示:“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即使不上这门课了,也对语文的美有所感悟。有鉴赏力,有见识,一辈子受用。”

南方周末 2007-05-24 张英

虽然教育部并未强制规定将大学语文定为高校必修课,但必修之风却迅速波及全国……

“我搞了三十年的大学语文,眼看着它从几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全国高校的集体行为。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社会赞成,我真是很欣慰。”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9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坐在嘎嘎响的藤椅上,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学语文,满脸笑容——这是文革之后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5月10日,《北京晨报》登了一篇不起眼的报道:“以前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及格也不能毕业。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报道被转载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5月11日,教育部网站刊发声明:“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自此,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了一直在推动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的背后推手——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通知”背后

“媒介的报道太简单了,没有讲清楚基本事实。”对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引发的社会争论,陈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这封编号为“【2007】38号”的教高司函后面,还附上了一份5页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陈洪说,这个研讨会跟去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印象中这还是国家第一次提到要加强语文教学。”

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研讨会。研讨会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与会者有七十多人,包括两家主办方,部分高校人文学院和文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负责人等。“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和文科处处长刘向虹也参加了这个会议。”齐森华说。

在两天的会议里,专家围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培养目标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大家一致呼吁,应该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所以最后就以纪要加通知形式,作为高教司第38号文件正式发到各高校。”齐森华解释了媒体没有弄清的“基本事实”接到通知后,各地高校反应强烈,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也因此出现了“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说法。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陈洪分析教育部之所以会发表5月11日的“声明“,是担心有“负面影响”,“现在国家对学时有限制,各学科都想增加自己的学时,要增加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意味着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而且教育部现在主要职能是指导办学,没有强迫执行的行政权力。” 1402种教材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程,最高兴的是出版社。

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大家都不敢相信,可这是事实。一门课程有这么多的教材,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就发生了。”齐森华说。

1952年我国采用前苏联教育模式,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加上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出版以后到2005年光正版就卖了1700万册,各出版社见《大学语文》有利可图,一拥而上,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就这样出现了。

“一些大学里的编写者靠这个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评职称;还有些大学的教材是自编自售,获取经济利益;规模小一点的大学几所联合起来,也能够消化掉自编教材。”齐森华说。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担心的是,在大学语文普遍成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后,地方自编教材会越来越多。

齐森华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虽然品种多,但看上去却很相似。在他搜集的五十多种教材里,从框架到编选的文章、注解、思考题,大同小异,大多都是抄来抄去。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在研究会上他呼吁说,如果要面向所有大学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材出版必须有一个准入机制。

目前,这一呼吁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在陈洪看来,比较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出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百种《大学语文》组织最高水平的语文专家进行评审,选出五到六种大家认为质量最高的教材,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的教材。谁来教 怎么教

据齐森华估计,从2007年9月起,几百所高校将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大家推广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很高,对这样的热潮,无论是徐中玉,还是齐森华和陈洪,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更多的是忧虑。“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大学语文这门课对老师要求很高,同样一本教材,有的人教得非常好,换个人就索然乏味。”徐中玉说,怎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课讲得优美动听,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1934年,徐中玉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考入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我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的都是老舍、叶石荪、台静农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不仅有很多活泼的比喻,还拿自己的创作举例。”

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再去找老舍那样的老师?1952年以前,各大学都是让本校最好的老师教大学语文,但随着院系调整,文理科分家,大学语文取消,这些老师不是到图书馆去工作,就是改行当了秘书。到1980年代,各大学想恢复大学语文时,突然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任教——他们不是去世了,就是年岁已高。齐森华更加焦虑的是,能教大学语文的新老师也不会多。

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但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托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些教师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和效果比较好——但对课程建设缺少全面长远的考虑。

惟一的好变化是,许多新毕业的博士、硕士进入了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但问题也很明显——根据大学语文研究会调查,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60%,讲师和助教占了一多半。针对这样的现象,在与教育部高教司沟通后,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准备成立两个大学语文教学培训中心,北方的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方中心设在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

齐森华看到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了2位博士后和7名博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南开大学的这个队伍里,除1个管理人员,其他8个都是博导、硕导。“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话说不清楚、信写不流畅的现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配备最好的教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修整、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在陈洪的推动下,南开大学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南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管把文章讲好,学生们听完课回去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

“如果一个同学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那他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我们发现,这个激励机制建立以后,学生们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发表的文章都有跟帖评论,大家还经常交流。学生把这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线写作。”陈洪对现状很满意。

但南开只是一个例外。虽然大学语文这门课从恢复到现在已有30年了,一些高校也一直有这门课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素质教育的课程,是语言、文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精髓,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摇篮。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充实精神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在更高层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自觉肩负起传承华夏文明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时期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这门课程本身也需要改革、调整、充实、提高,设计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形态,建立起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会上,海南大学介绍了学校语文教学情况。该校注重文科教学改革,从以往片面追求“专业教育”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模式,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之一,同时设立全校公共选修课,定期举办专家人文经典讲座等,相互影响彼此配合,让学生广泛阅读,重回经典,在大学生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所承载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心田,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人生的大仁大爱

20世纪初期,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经学大义”、“诸子”和“作文”等国文基础课程即在京师大学堂等机构开设,之后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出现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新中国建立之初,仍开设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但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才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而我校正是在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之后筹建的,因此,在之后的近30年间,我校一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开设的初衷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匡亚明《大学语文·序言》)。我校其时是最典型的工科院校,鉴于当时学生的实际,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伴随着瑜珈山的冬去春来,本课程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历届校长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李培根等的支持下,这近三十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八十年代为本课程的建构时期,此时期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中文系创建之初,即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在全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文学。

九十年代是本课程的完善与成熟时期。为了实现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独立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在八十年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正式将《大学语文》课程更名为《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由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扩展为中国语言与文学,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特色。但由于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师资的不足,《中国语文》课程教学逐步由大规模授课代之以《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同时由何锡章、尉迟治平主编,多年活跃在《中国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参编的《中国语文》教材也编写完成。

2006年,有感于当代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日常读、写和表达能力的欠缺,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潮流。2006年,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下文要求高校重视《中国语文》教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我校在杨叔子院士的关怀与李培根校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6-2007学年下学期在部分院系开设《中国语文》课程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由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牵头,我校校长李培根院士、常务副校长王乘教授、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教务处处长许晓东教授、李光玉副处长以及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副院长程邦雄开会商讨,制定《中国语文》课程为本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国语文》课程,共32个学时,2个学分。中文系也非常重视《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

近三十年来,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代老师的辛勤教学和不倦探索,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老师们以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忠诚、职业的良知、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将使本课程成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最受欢迎的公共必修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课程组今日之宗旨。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语文》是高等学校为除中文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外所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继续进行母语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公共基础学科。然而,当前《中国语文》的教学存在如下四方面的重点与难点:

一、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其内容虽然也包含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然其主体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文字的学习,虽然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单一,含有较为浓重的功利性目的——升学考试,致使这种学习不能达到完全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中学语文教育终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窗口,而且这扇窗口面向学生打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且实际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中国语文的能力,如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就对《中国语文》课存有更大的期待。《中国语文》课如何满足这种期待,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中国语文》课程的内在含量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不足。中国语文包含的知识内涵广阔:一是对象的历史悠久,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而言,可以上溯到岩画和陶器上的写意文字,到当今,历史跨度悠久;其二是跨越了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这三方面知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32)相对而言并不充足,这样形成了教学中课程知识涵盖面的阔大与有限课时学习的矛盾。

三、当前并没有完全符合《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材。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大学语文》、《大学国文》、《高等语文》等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都侧重某一方面,并非中国语文知识与文化的全部。我校编有《中国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大学语文》教材的缺陷,但因为乃初创之作,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其中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编写上按照知识结构带来的比例的失衡,而且本系已经开设有部分高质量的文学类公选课,与《中国语文》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有鉴于此,我校所编《中国语文》极有必要进行重修。

四、在传媒时代和知识爆炸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潜心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和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方面的兴趣,实际地把中国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重点与难点,《中国语文》的授课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语文》知识并通过《中国语文》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文知识等素质?

一、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关系。经典文本是一切知识的承载体,通论所表述的一切知识现象都具体坐实在经典文本上,但因《中国语文》包含内容的广阔与现有教学课时的有限的矛盾,极有可能带来如下问题:通论与经典文本不能兼顾,如果偏重通论传授,如同讲述镜中花水中月,经典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就无从让学生感受;如果偏重经典文本,则缺乏提纲契领的归纳总结,那么中国语文就会让学生觉得乃零乱烟茶。本课程重点之一即解决此问题。

二、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影音文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较少引入影音文学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即便已有引入影音文件,也仅仅是一种浅尝则止的临时补充和辅助手段。本课程之所以提出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影音文件教学,是试图建立在《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影音文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和通论、经典文本解读相对等的长效教学机制。将影音文件作为《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必要的长效教学机制,一方面是合乎本课程的要求的,因为近现代产生的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本就是《中国语文》的一部分,而当前国内相关大学语文教程和教材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同时,语言与文字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通过影音文件也能非常直观表现,所以引入影音教学,丰富了《中国语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电影等影音文件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快速对经典文本形成感性了解,并通过对这些影音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同异的讲解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三、通过对上述两项的研究,初步建立一种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式,以期尽可能地解决上述两个教学矛盾和难题,并充分发挥《中国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

四、确立《中国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物质内涵即确立本课程讲授理应包含的对象,也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发生发展悠久历史中的经典文本和影音文件。文化内涵也就是,就是要确立在应该持有的恰当的“中国语文”观。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在《中国语文》课程而言,指的是一种新的文本阅读或文本参与的方式:即个人有机会阅读和接触到中国的经典文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参与到民族文化传统当中,认识到那一切和自己都有关系。这种文化参与的状态就是《中国语文》培养民族精神的本质涵义。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否仅限于此,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课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具有普适性的《中国语文》教材。

五、完善《中国语文》教学课件。完成《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网上资料库和网上师生讨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网络平台,争取早日开通运行。将担任《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课程资源上网公布。

一、教学理念

本课程是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授课对象为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作为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力图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在教学中力图通过知识性的传授进行美的教育,进而培养认识民族文化的能力和民族情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少、学生层次迥然有别的特点,本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教学设计:

1.坚持启发和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清晰讲解课程的重要内容之后或同时,不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2.注重课堂讲授的示范性,力求精讲与泛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坚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特征;

4.坚持开放的研究型、探讨型教学理念;

5.重视独立意识与创新性能力培养。

第四篇:2013大学语文资料整理

2013大学语文资料整理:

文学常识 简答

1.金缕曲(赠梁汾)文学常识:作者: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他极富文学天才,诗文俱佳,尤以词作著称于世。代表作《长相思》、《侧帽集》、《饮水集》。金缕曲艺术特色:1,文章全篇构思完整,从开头纳兰性德从上阕开篇讲到我是一个狂傲的人到没有朋友再到有朋友到最后的劝诫朋友,形成完整的构思。2,一气贯注,气势充沛,真纯感人。从诗词上阕开篇以“狂生”自许,转入“谁会”的落寞,再转以“青眼高歌”的昂扬,继而跌入“英雄泪”的感慨,最后以“月如水”宕开一笔,既是写景又展胸襟,首尾一气贯穿而又跌宕起落。3,用典恰当。恰切自然的使用典故自然联想到屈原,阮籍,李贺和平原君,作品表达的人生态度也因此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2.《湘月》(天风吹我)文学常识:作者:龚自珍,清后期或晚清最重要的诗人。才情过

人,又得风气之先,被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古典文学的殿军。

思考与讨论:“屠狗功名,雕龙文卷”与“怨去吹箫,”“狂来说剑”都属一文一武的意象,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比较“萧”与“剑”的意象。

“萧”用来比喻文人墨客,“剑”用来比喻武将战士。“箫”是出世的代表,“剑”是入世的代表。“箫”是追求自由、隐逸。“剑”则是暗指建功立业,功名利禄的理想得意。“箫”是古典诗歌中极富脂粉味的意象,充满儿女之间的相思柔情,寄寓着绵绵的幽思与哀怨,而“剑”又是极具阳刚之气的兵器,象征七尺男儿的豪情壮志。一柔一刚,一张一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龚自珍的思想是出入于儒侠之间的,他期盼积极入世,胸怀改革变法的宏图远志,但更多的时候却又是孤独悒郁的,常在佛学、音乐中寻找人生的寄托。“萧心”与“剑名”正是作者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箫者,以发柔情;剑者,以扬雄心。其人侠骨与柔肠并存,其词雄奇与哀艳并蓄。这首《湘月》词就集中体现了词人剑气与箫声的结合、壮怀与哀怨的兼融。

3.《蝶恋花》文学常识: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部美学著作。

《红楼梦评论》第一部用现代方法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宋元戏曲史》第一部戏曲史著作。

P327王国维用“百尺朱楼”喻高洁脱俗,显现楼中人之情操、怀抱。“临大道”和“楼外轻雷”揭示楼中人所处之外在环境:俗世牵扯,无间昏晓,欲摆脱而实不得。“独倚栏杆”“窈窕”“闲中数尽”„„写楼上人的风仪、姿态:或谓美好妙曼、初中纯真、娴雅不俗;或谓置身事外,冷眼观世。“行人小”时的超然,持久,以及迷离。“一霎”喻事变起于突然,无法预知,也喻忽然惊醒。“车尘”喻堕入现实,或现世无从规避„„词之视角

4.《钓台题壁》作者: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成立创造社。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5.《我有一个梦想》文学常识:作者:马丁·路德·金。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美国纪念日。

6.《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文学常识:丘吉尔连续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第二层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7.《给青年的忠告》文学常识:作者:马克·吐温,代表作《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其散文独树一帜,幽默讽刺尖锐而富有哲理。文章艺术特色:名为“忠告”实为“正话反说”淋漓尽致的体现马克·吐温招牌式的幽默风格。

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文中提到“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文章艺术特色:叙事简洁而有法度,渐进的文言体写成骈散相间,繁简相宜,文采斐然。

9.《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大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陈寅恪,历史学家,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

10.《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两个堕落”和“三个防身药方”分别是什么?

堕落:1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2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防身药方:1总得时时寻求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3总得有一点信心

11.《论语·先进》(节选)文学常识:作者:孔子,至圣。《论语》开先秦散文语录体之先河。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本文的艺术特色:结构完整跌宕生姿,充满戏剧性。人物的口吻,神情宛然如现,语言个性符合人物形象。词约义丰。

12《孟子·梁惠王下》(节选)文学常识:作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辩论技巧:巧设悬念。虽意在劝导,但并未流于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移情入境的悬想和代言方式形象对比。气势充沛。

背诵:

13.《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

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14《湘月》(天风吹我)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15.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16.《钓台题壁》

不是尊恰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翻译

17.《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译文:(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18.《孟子·梁惠王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译文: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了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礼记·大学》(节选)

19.背诵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彰显、发扬光辉美好的品德。要改变百姓,最终达到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内心才能安定而不浮躁,一旦内心安定下来精神就会变得宁静平和。一个人就能达到安宁的状态。安宁下来,才能够思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获得。事物都有头玩呢,有重点和非重点。都有开始、终结,只有知道了事物的先后顺序才能得到永恒的真理。

治国——治理国家 齐家——治理大家族 修身——修养品德、德行 正心——端正内心 诚意——诚实自身意念 至知——探究事物最根本的知识道理格(追求)物——穷究事物的本源

第五篇:2016安徽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复习必备资料

2016安徽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复习必备资料

一、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主题、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阅读篇目

《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灯下漫笔》、《论学问》、《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叙》、《故都的秋》、《香市》、《爱尔克的灯光》、《饮酒》(其五)、《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关山月》、《再别康桥》、《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赤壁赋》

三、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及见于孔子曰(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社稷之臣也。(4)无乃尔是过与?(5)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陈情表》

了解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陈情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3.《灯下漫笔》 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分析说明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4.《论学问》

了解这篇有关学问的论说性随笔,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培根的经验之作。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5.《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体编定者是西汉刘向。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4)窃以为君市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3)孟尝君怪之。(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5)驱而之薛。(6)先生所为问市义者,乃今日见之。6.《张中丞传后叙》

了解作者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理解“后叙”的含义。

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能通知二父志。(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7.《故都的秋》

本文选自郁达夫散文集《闲书》,是一篇游记散文。

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

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8.《香市》

本文是茅盾所写的一篇记事散文,选自茅盾散文集《话匣子》。理解本文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现象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分析本文总体上前后对比,以及各个方面层层对比的表现手法。掌握全文结尾的含义及其深化主题的作用。9.《爱尔克的灯光》

本文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斯文。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分析并说明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特点。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10.《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

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背诵这首诗。11.《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善于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

理解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理解、分析本诗“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及诗中表现的诗人情趣。重点句子: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重点词语:(1)竹喧归浣女。(2)王孙自可留。背诵这首诗。

12.《行路难》(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划分本诗层次。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重点句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2)多歧路,今安在?(3)直挂云帆济沧海。背诵全诗。13.《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理解、分析本诗各联的内容。

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体味诗中所寄寓的感慨。说明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掌握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的特点。重点句子: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词语:

(1)锦官城外柏森森。(2)三顾频烦天下计。(3)两朝开济老臣心。背诵全诗。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边塞诗,七言歌行体。作者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掌握本诗写景笔调夸张、比喻新颖、联想奇妙的特点。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重点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词语:

(1)瀚海阑干百丈冰。(2)中军置酒饮归客。(3)风掣红旗冻不翻。背诵全诗。

15.《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

理解本诗以“月夜”贯穿全诗的结构特点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重点句子: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重点词语:

(1)朱门沉沉按歌舞。(2)沙头空照征人骨。(3)中原干戈古亦闻。(4)遗民忍死望恢复。背诵全诗。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

理解、分析全词是怎样表现词人蒙受国破家亡的艰难之后,只身流落他乡的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感情的。

理解词中九组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重点句子: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重点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7.《前赤壁赋》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赋。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由本文了解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的特征。理解本文的主客对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重点词语:(1)举酒属客。(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8)侣鱼虾而友麋鹿。18.《再别康桥》

了解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徐志摩早年留学欧美,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和建筑的形式美。

四、试卷题型及比例 选择题 约10% 填空题 约5% 词语解释题 约10% 文言文翻译题 约5% 简答题 约15% 分析题 约20% 作文题 约35%+

下载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考试资料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库课网2014大学语文内部考试资料

    http://www.xiexiebang.com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名人的“字”,属于孟子的是 A.令伯B.伯阳 C.子舆D.仲尼 2.庄子《秋水》一文中,将“天地”分别比作 A.小石与小木B.大山与大仓 C......

    大学语文考试

    汉字的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

    大学语文考试

    语文考试重点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开创......

    大学语文考试

    公共课《大学语文》学习与考试说明(给学生) 附录一、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填空题(约12分,12空,每空1分,来自教材) 二、选择题(约10分,5个,每个2分,来自教材) 三、翻译题(约8分,2个,每个4分,来......

    大学语文资料(合集五篇)

    公文考点要素 1) 本标准将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 ①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宽度同版芯,即156mm)以上的各要素统称训眉首; ②置于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

    赏析大学语文资料整理

    。 32. 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小说集 《呐喊》 和 《彷徨》 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

    大学语文资料(共五则)

    大学语文资料 公文格式 一、公文格式改错(将改正之后的正确文书打印一份上交)机 密 01 紧 急 XX省农业厅公文 X农字(2011)第05号 X省农业厅申请春季抗旱救灾款的请示报告 省政......

    大学语文考试提纲

    大学语文公共课 第一单元 记叙文 一,【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 ,与 , ,合称 。相传是春秋末年 为解释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