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文化之鉴chapter 7演讲稿
Good morning everyone , today ,I’ll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Perceiving Culturally’.Generally speaking , ‘Perceiving Culturally’ means feeling cultures with your every sense to perceive the world, such as eyes , ears , nose , fingers , skin , even the muscles and nerve endings.And all the human beings’ hardware are similar , no matter who he is or where he lives.Then we use our similar eyes , nose , ears and muscles sense the world.Besides , when we speak of culture, we have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actually I mean physical world.As we all know , the physical world exist apart from our ability to sense it.The moon , the mountain ,the sun exist even we have never been there or talked to anyone who has been there, they are just there.There is a physical reality that others know these things too.Just as I said , the world and the sense are quite similar ,but we still have so many different cultures.this is because our sense and the world beyond our bodies are physical realities that have noting to with culture.The world is too big ,thousands of places , thousands races ,thousands of areas.people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then they became familiar with the place they live.if one of them come to an another place ,he will be uncomfortable about it.For example ,a man from a tropical country ,when he sees snow , he can’t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types of snow ,except the help from native.Well ,before I read the article ,I can’t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m too.When a European coming to an Asian country ,such as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he may think all of the people there look alike ,cause these people he sees with black hair and dark eyes everywhere , wit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hometown.After a whole time ,this pool outland can adapt the environment.it is the same with the taste of food and the sounds of music
For foreigners, various kinds of rice just taste alike.He can’t figure it out either unless we tell him the difference.See?Our sense and the world beyond our bodies are physical realities that have noting to with culture, yet we interpret the information we receive from our sense and this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s molded by our own culture.Just like we feel uncomfortable when we be other places.And that is why when we see something are strange but quite normal among native.This is culture ,this the difference among cultures.A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said ,when she came to china ,everything need to be learned again ,how to ride a bicycle ,how to ride a bus ,how to climb a mountain ,even though she knew how to do all these things before she came to china.Sometimes , You know when you come to a new country ,everything need to be learned from the start, it is so troublesome and irritating.you have to spend a whole time to adapt the new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is is easy to understand ,I will show you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In about 30 countries and areas ,people walk and drive on the left.Such as UK, Australia ,Island, Japan and Singapore.As a matter of fact ,the countries that people walk on the left are not too many ,most countries’ people walk and drive on the right.(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到达一个国家时,你得清楚这个国家的基本生活习惯,以防闹出笑话。在大概30多个国家,人们习惯在左侧行走或者驾车,剩下的国家大部分是靠右行走或者行驶)
High contact and low contact cultures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dward.T.Hall.points out some cultures use one sensory system ,vision for example ,more than another ,touch for example ,to orient themselves in physical space.If a culture relies more on sight than touch ,then people from that culture are likely to stand and sit apart from others.If the culture uses touch for orienting then people have to be close enough to other people and things.(不同的文化对感官的使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偏向于使用触觉,有的则是视觉,这就造成了文化大致分成“高接触文化”和“低接触文化”)Hall divide the population into two categories.The former one is low contact cultures and later one is high contact cultures.In the low contact cultures , people stand a certain distant away to communicate ,which will make sure we do not sense the other person’s body heat or subtle smell , but we can see a frown or a smile.In a general way ,countries belong to low contact cultures including United States ,Canadian ,North America and United Kingdom.However , the high contact cultures show a quite different scene compare with low contact cultures.People from high contact cultures gather together.everywhere is full of noise ,smells.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everywhere corner.People close to each other ,I mean quite close ,hand-to-hand-head-to-head kind of close.Well ,by the way ,cause I am a man prefer quiet.Too much noise makes me feel uncomfortable and nerves.At last, high contact cultures countries includes Arab, Southern Europe, China and so on.When a man from low contact culture come to a high contact country, he will think everybody around him is staring at him and so close to him, he will feel it uncomfortable.But when a man from high contact culture come to a low contact country, he might think everyone around him is so cold, and every people try to away from him, especially during th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this is uncomfortable too.The world of sensory perception(感知世界)
All humans can, see, hear, smell, thin ,touch.We learn how to use these senses in culturally specific ways.We live in different perceptual worlds.Different cultures own different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Under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people learned how to synthesize their various senses and what to pay attention and what to ignore.(在不同的文化里,对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可能会不一样)Comparing the arts of various cultures is an excelle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For exampl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Landscape painting has been particularly influential in defining for viewers what they expect to see in a
painting in China.Similarly the realistic style using linear perspective has been especially influential in the west in defining what viewers expect to see.(就是说,中西方不同的绘画艺术方法决定了看画的人想看到的是什么,中国画向观众战士了他们想看的,西方画利用了透视法来决定观众想看到什么)It’s fair to say, Chinese painting arts are more free.Artists of Chinese use various lines with brushstrokes draw anything , from grass, people to mountains and lakes, even the air, the wind, and the universe.Chinese paintings don’t pay more attentions on things’ appearance and form, they just express their emotion to readers.Some great artists can even draw the environment from Chinese abstract poetries.This is wonderful I think.How a great mind can several mountains, big lakes and rivers just with few lines ,and make you fell that this is the whole universe at the same time!On the contrary ,western paintings pay more attention on appearance.Everything in the painting are quite reality.and they don’t use lines to express what they think.Actually, at the most of time ,I don’t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in their paintings.Some one told me that they just draw things around, few of their paintings have deep meaning, what the painting draw what they want to express.Yes, abstract paintings, normal people like me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ey want to say ,what they want to express.And what is strangest is that these paintings worth a lot of money.That confuse me for years.Back to the topic ,generally speaking , western paintings pay more attention on man instead of nature.But Chinese artists think we human beings is just a little part of the whole world.We are too small.They often put philosophy into the painting, I like it.And the western artists usually use so many kinds of colors to express the topic , which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Finding meaning in visual worlds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one of my teacher told me that if a Chinese artists want to express spring ,he will just paint a branch with a little cute bird on it , that means spring, and that’s enough.But in western paintings ,there will be so many people panic on the grass ,enjoy the warm sun and delicious food, even some naked woman are necessary , no offence for that.Sometimes ,I just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e western paintings want to say.Here is a small video about Chinese paintings.(中国动画经典,《牧笛》)Anyway ,I have so many words want to say about Chinese paintings.Visual space is not as “friendly” as tactile space
Hall says that we do tend to experience we take in with our eyes as separate and distant from us, contrast to which, we feel connected to the space and things experienced through touch.People in some cultures rely more on sight at far distances.(视觉空间并不会比触觉空间更加“友好”)
European cultures emphasize vision at a distance and architects from that culture have long designed publ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that are meant to be impressive when viewed from afar.(欧洲人建造公共设施和纪念碑时,建的很高,以确保能从很远就能看见)Americans like to live in houses with big windows, not windows aligned to capture the heat of the sun, but windows for looking out.(美洲人,他们是喜欢更大,更多的窗户,但不仅仅是为了阳光,更重要的是为了看的更远)
Sensing through movement
When you move to an unfamiliar culture from one another.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move, such as how to cross the street and how to appreciate a garden.It is quite strange ,the Chinese art of landscape design incorporates all the sense in a way that is unfamiliar to westerners , westerners tend to orient themselves by using sight ,and that is why there are so many kinds of flowers ,trees and grass in the gardens.As we can see from the picture, that is so colorful and beautiful.All of these serve for their sight.Then westerners often put various plants in a small place to make it more colorful and beautiful.Some time ago, I went to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拙政园)I found that in the Chinese gardens including Japanese gardens I think , they don’t so many flowers, just trees and trees ,stone and stone.Well ,Chinese gardens’ function is making people feel quiet and sile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gardens.If the flowers and trees can talk, I think gardens of western are lively.(我认为在中国园林中,花不能太多,花一旦多了起来,就会显得很庸俗,很繁杂,很无序).Just few flowers to embellish(点缀)the gardens.All of the elements among the gardens, like shadow, leaves, path, stone, even the sounds of birds and rain,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s.By the way, eastern people appreciate gardens not only use eyes, but also use other senses, such as nose, ears, even the skin.You can smell the fresh air ,hear songs from birds, feel the breeze in the skin.(园林中的各种元素都是可欣赏的景色,包括我们各种感官对园林的直观体验,都是园林整体的一部分)The more typical American or European monument is raised above ground level on a pedestal.However, Maya Lin’s design, incorporating the experience of movement she learned from Chinese culture,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stone tablets inscribed with the names of the soldiers who died in the war set low to the ground.As we all know ,in traditional china ,monuments are always small compare to American or European monuments Climbing mountains in china also confuse the author.In the west ,people climb mountains just hold the idea that get to the top, and enjoy the view in the top.On the contrary ,Chinese people show more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during climbing mountains , get to the top is not important enough.In my opinion , the difference came from the history.As we all know ,before the America was found ,west people drive ships through sea for so many time ,which makes them has a strong spirit of adventure.But at that moment we Chinese people lose the door to the outsides, which make us very backward.(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爬山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为了体验爬山带来的感受,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相反的,西方人则更加注重爬到山顶之后的景色,爬山在西方人的眼中类似于征服,山顶上的景色是征服大山的奖赏。这种差异的产生是有历史原因的,西方的这种冒险精神和地理大发现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与此同时,中国却紧锁大门,封闭自己,造成了这种差异)
Auditory space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much different tolerances for particular sounds and loudness of sounds.For example, American parents try to keep silence and dark when their children are sleeping.The result is that many Americans cannot sleep unless they are in a quite place.But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people can sleep in almost any place.In a whole ,when you at a noise means happy.In many countries it is against the law to use the horn on a car except in an emergence.But in china we can image that we know how important a driver thinks his passenger is by often and how strongly he leans on the horn.(很多国家无故按汽车鸣笛是违法的,除了在紧急情况下。但是在中国,司机恨不得一直按着喇叭才能体现出他的乘客的重要性)Screening Sounds:The Japanese screen visually in a variety of ways but are perfectly content with paper walls as acoustic screens.The Germans depend on thick walls and double-doors to screen sound, and have difficulty if they must rely on their own powers of concentration to screen out sound.(东方人因为整体环境相对嘈杂,所以在声音筛选方面要比西方人更加有优势)
The world of smells Smells is the most powerful sense for recalling our memories and arousing emotions.The power of smell to remind us of the past probably plays a part in people’s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local place and their childhood homes.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vision.(母亲的饭菜,,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Smells are quite important for people’s memories.Things you might not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ell and memory are very close, even closer th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sual and memory, smell better evoke(唤起)early memories take us back to childhood, olfactory abilities decline(下降)may be a harbinger(预兆)of aging(衰老);training another way of smell is expected to slow aging(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嗅觉和记忆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比视觉和记忆的关系还要密切,嗅觉更能勾起早期记忆,带我们回到童年,嗅觉能力的下降有可能是衰老的先兆;训练嗅觉有望为延缓衰老另辟蹊径)The role of the sense of smell is not only that, it also affects our ability to learn things.And good smell can also increased appetite.That is amazing.(嗅觉可以唤起儿时的回忆,也能影响人得学习能力甚至是记忆能力)
But in the America ,smells are quite few around them.One reason is that they are more mobile than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They use kinds of deodorants to cover their bodes’ smells, which makes them have few smells in their society.(当今很多西方社会都缺乏味道,不仅仅是因为美国人经常移动,更是因为他们大量的使用各种香水和除臭剂,造成社会上味道的缺失)
第二篇: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
西
方
节
日
文
化
之
比
较
论
文
顾婷婷工业09-1班22090373
国庆节和独立日的比较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下面来看看中国国庆节和美国独立日各自的由来、发展和习俗。
(一)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National Day)。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
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三次。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
(二)独立日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从15世纪末起,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开始向北美洲移民。17世纪到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并加强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当地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抗。1775年,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掀起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组成了“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托马斯·杰斐逊。来自各殖民地的56位代表在《宣言》上签了字。宣言的标题是《美利坚十三国联合邦的一致宣言》。《宣言》全文约2500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著名的人权原则,《宣言》指出:“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二部分谴责英国殖民当局的种种暴政。第三部分宣告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关系。《独立宣言》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愿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奋起参加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对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推动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及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独立宣言》发表以后第5年的9月,英国军队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被迫同美国讲和,并于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洲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在美国各地都举行隆重的盛典,进行歌舞、体育、游行等活动。早期的独立日庆祝活动主要是游行和演讲,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以后增加了体育比赛等户外活动。有一个时期,美国人民燃放鞭炮、烟火庆贺国庆,20世纪以后,政府为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和火灾明令取消了这种形式。每年的独立日这一天,全美大小教堂钟声齐鸣,而头一个敲响的是费城的自由钟。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这一天,举国欢腾,万家同乐,展现着
美国人民的爱国热诚。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JohnAdams)说,这个节日将成为重大的周年庆典,人们应铭记这个获得解放的日子……从东岸到西岸,从现在直到永远,都应该举行盛大庆典和游行,都应该通过表演、娱乐、体育竞赛、放礼炮、鸣钟、放烟火和张灯结彩,隆重庆祝这个日子。7月4日也是一个重要的公民日,体现深植于英-美政治自由的传统。每年,大批游人会在独立日前后拥到国家草坪广场(NationalMall)──即美国国会山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大草坪,参加一向在7月4日前后两个周末举行的史密森民间艺术节(SmithsonianFolklifeFestival)。今年的民间艺术节展示不丹国的文化风情,得克萨斯州的音乐、饮食和葡萄酒,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发展史。2007年民间艺术节的国际文化主题曾是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北爱尔兰。在7月4日这天,从首都的国家大草坪到地方城市公园,全美各地普遍举办大大小小的烟火晚会。在纽约市,梅西百货公司(Macy'sdepartmentstore)赞助的独立日烟火燃放活动已有31年历史,号称是美国7月4日最大规模的烟火表演。梅西30分钟的2008年烟火晚会将燃放35000枚礼花弹,由停泊在东河(EastRiver)和纽约港的6艘驳船发射。据梅西估计,将有300多万人直接观看。近年来这项活动一直得到全国电视转播。7月4日也是家庭欢庆的日子。人们通常到郊外野餐或者在户外烤肉。美国的7月夏日炎炎,成千上万美国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去海滩或其他度假场所避暑。美国的很多法定假日固定在星期一或星期五,但独立纪念日例外。很多上班族会利用年假让自己享受一个长周末。有时,一些重要的公共工程选择在7月4日开工。伊利运河(ErieCanal)、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Monument)及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BaltimoreandOhioRailroad)都是在7月4日破土动工,从而让这些改善民生的工程更具象征意义。
独立日在美国是一个相当热闹的节日,每逢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鸣,以纪念美国独立。首先敲响的是费城自由钟。美国人民总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喜庆。美国的独立日,与宗教、民俗节日一样隆重,老百姓在节日前清洁院落,装饰家居,悬挂国旗。美国人庆祝国庆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民众自发参与程度很高。到了这天,不用联邦政府动员号召,一些地方和非政府组织或者社区机构,都会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比如花车巡游、燃放焰火等,举行各种露天艺术Show(表演),普通美国人也非常乐于参加。早期独立日的庆祝活动主要是游行和演讲,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后来又增加了户外活动、体育比赛等项目。燃放爆竹、烟火的活动一度也十分流行,20世纪后才被取消,以防发生危险。直到现在,各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庆祝游行,有的扮作骑马的旧时牧师或坐着古式马车的贵族小姐举行化妆游行;有的组成家庭小乐队参加游行,还有的全家祖孙几辈载歌载舞,边舞边行。各种彩车、模型车、杂技车和小孩玩具车同欢乐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前途,景象十分壮观游行结束,人们往往聚在公园或公共场所共同欢度节日。在一片乐曲声中,人们或翩翩起舞,或席地野餐,商人们忙着叫卖纪念品,政客们乘机进行竞选演说,孩子们则在草地上做各种游戏,全美各地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欢乐景象。
第三篇:试析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之差异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页
一、绪论
(一)课题背景及目的
究竟什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通过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差异的比较去发现中西方文化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核心价值观及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以美国和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以欧洲文艺复兴为思想基础,这种文化看重个人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喜欢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并以“爱”为社会核心,具有开放性、尚武性的外向型文化特征。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别是在科学观、法制观、民主观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的观点差异十分明显。为了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本文拟从两种文化的遗传基因即哲学思想的起源上找出差异的基本点,并分析这两种思想文化各自不同的演绎过程和发展方向,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寻找基本依据。
(二)课题研究动态与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的比较广泛且深刻,但对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差异方面极少研究。本人认为,一个国家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起源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该民族文化的原始基因所在。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从中西方最早期的“物质起源”说的形成、发展和演绎过程来辩析和梳理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并把中西方哲学思想起源高度概括为“气一元论”和“原子论”的两种不同的学说,探索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方向及深远影响。
(三)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差异及影响;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2页
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演绎方向; 第三部分:探讨实现我国思想文化复兴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民族文化复兴的肤浅认识。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3页
二、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差异的比较
究竟什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是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这个民族多数人的共同思想行为准则,这个民族会在这个准则中构建同一种文化。
(一)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西方古代哲学“原子论”的初步形成
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都产生于物质存在。人们对于物质存在的意识又是一切形态的文化意识衍生的根源。在古代,生活在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的本源是“原子”状态的,原子是充实于空间中的实在并非一个东西,它是由无数细小的,小到令人难以察觉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之内本身没有虚空,而是完全充实的。他们也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们被称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原子是永恒不灭和永远不变的,他们都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但是它们大小不同,因而也重量不等。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世间万物,聚合到一起的原子分离之后就导致万物的消散。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1]我们称之为“原子论”。
2、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初步形成
古代东方黄河流域的人们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元气”状态的,“元气”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源”,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元气学说使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创之“元气本体论”。混沌是宇宙的究竟本源,由于它是客观存在故谓之自然,或自然的同义语。元气作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物质元素,不能外在于它独立存在,必以混沌为归宿,我们称之为“元气论”。
3、中西方不同文化遗传基因导致不同的哲学思想形成
这些在人类初始阶段形成的特征意识,恰恰各自成了这些不同民族文化与哲学等意识形态的核心构成。以西方原子论物质概念为主导衍生的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成以个体性、自由性和竟争性为主的价值观,后来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根基;以元气论物质概念为主导衍生的东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成以整体性、秩序性和中庸和谐为主的价值观,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4页
后来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根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几千年来,无论风云变幻沧桑巨变,都难以动摇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二)中国哲学物质概念发展历程
1、“五行说”的多元物质概念的提出
在中国,早在商周之际就提出了原始的五行观念,它后来发展为多元的物质构成学说。按照《尚书·洪范》记载,其五行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原始的五行观念的提出,反映人类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不过,它对事物的客观联系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反映了一种朴素唯物论,并没有升华为关于世界的物质成因的哲学范畴。到了春秋时期,以老子为代表提出了一套最完整、最精致、最独特的宇宙生成论,提出了唯物的物质观。老子的物质观集中反映在荆门郭店竹简《老子》编组中,“太一生水”,老子把水作为“太一”的起源,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起源说。之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观点,“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显而易见,这里所谓的“五行”已经不再是《洪范》中所说的五种实物,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了。
2、“气一元论”物质概念的提出
西周末年,当时的伯阳父用阴阳说来解释发生在陕西泾、渭、洛三川地区的大地震。他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地震,是阳失基所而镇阴也”。在伯阳父看来,阴阳二气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两大物质力量,它们的矛盾运动是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内部根源。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并逐渐发展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者共同接受的气一元论物质概念。
3、“气本论”物质概念的形成
战国末期的庄子和荀子都表现了综合精气说和阴阳说的趋向。庄子不是唯物主义者,但《庄子》一书却对气一元论物质概念作了很好的概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基于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荀子向我们宣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气在这里被规定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共同的存在根据,明确标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的高度发展。北宋时期张载提出“一物两体”学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5页
说,明确指出:“一物两体,气也。”然后,又有王夫之的“阴阳并建”的观念,认为“阴阳并建而捷立,以为大始,以为成物”。所有这些都是旨在说明气自始就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这种阴阳说就是在元气论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论的物质概念。气本论物质概念的提出,已然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概念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峰。
4、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物质概念大抵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一开始是五行说的多元的物质概念,主要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构成;而后才逐渐过渡到气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不可能截然划分,但二者阐明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提示万物结构的成分,后者着重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源。中国哲学物质概念的这个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历史程序;人们总是首先看到万物形态的多样性,然后才能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共同性。从多元的物质概念向单一的物质领地的演变,正是这样一个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而自然发生的深化过程。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哲学起源早,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巍巍华厦,对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产生了悠久的历史影响。
(三)西方哲学物质概念发展历程
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之后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中,西方人赶了上来,并且有了新的发现和发展。
1、水为万物本源的提出
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米利都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利斯(Thales)于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之源”。在泰利士看来,万物产生于水,而又复归于水。水在这里已经不单是一个具体实物,而是作为万物统一的基质的本原性物质概念了。米利都第二位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继而提出以无限者作为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又都灭入无限者。[5]阿那克西曼德的年轻朋友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大约卒于公元前527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气是自然界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基质,它充满了全宇宙,稀释开来形成了火,浓缩起来依次形成风、云、水、土、石。在古代,中、西方哲学对气的理解也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哲学把事物的[6]
[3]
[4]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6页
生灭变化归之于气的分散和凝聚;西方哲学把事物的生灭变化归之于气的稀释和浓缩,气的稀释和浓缩不就是气的分散和凝聚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由此推出了物质永恒的思想。既然气只有聚散、稀浓的形态上的变化,那么它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了。
2、“四根说”、“种子说”物质概念的提出
但是,与中国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停止前进。先是小亚细亚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Heraklit)用火取代了气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物质,但是,他所理解的原始物质并不是米利都人所称的水或气,他称之为“原始火”。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他所说的火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火,而是具有一般的引申义,或许我们可称之为一种原始能量。在他眼里,这种“原始火”似乎又是一种神性的东西,并且也居于人的灵魂之内。但是赫拉克利特的这种思想后来相继为“四根说”、“种子说”所代替,最后发展到留基波(Leukippos)和德谟克里特(Demokrit)用原子代替水、气、火说明万物的构成。自此,单一的本原性的气概念被抛在一边了,接踵而来的是多元的结构性的原子概念。
这是西方哲学物质概念的重大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中间环节是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的“四根说”和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的“种子说”。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们先后认为,水和气是世界的原始材料,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埃利亚哲学家则更倾向于土。恩培多克勒首次将这四种元素平等地并列放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我们都熟悉的“四根说”,即认为火、水、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使那种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种原始材料构成的古代哲学走向了终结。[8]
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和其他自然哲学家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关于万物的问题上他们还是存在着分歧。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有无限个,在他看来这些原始材料质量各异,他称之为万物的“种子”或“胚芽”。
3、“原子论”物质概念的形成
而原子论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具体事物都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用卢克莱修的形象说法,这就“有如那单个的字母拼成无数的单词”。[9]在留基波、德谟克里特以及其他原子论者看来,被恩培多克勒称之为四根的火、水、气、土并不是什么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和其他实物一样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复合物”。复合物是有成与毁的,[10]
[7]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7页
它们的成是原子的聚结,它们的毁是原子的分解。而原子是无成与毁的,因为原子内部没有虚空(部分)、是绝对的充分,所以是不可再分割、不可破坏的。它们是组成具体事物的物质微粒,是构造整个世界的基本砖石。原子如何结合成为大小不同的具体事物呢?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把它归之于原子的旋涡状运动所造成的互相冲撞;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则把它归之于原子直线下落运动的偏斜所造成的互相冲撞。总而言之,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的互相撞击这种纯粹机械的原因而聚集在一起的结果。这就是西方的原子论。
4、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对西方的深刻影响
西方古代哲学原子论突出贡献显然在于它对物质结构的猜想。只有原子论才能产生物质的结构性原理,而物质的结构性概念才能促成西方纯形式逻辑的形成,直到有纯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才促成近二百年来西方科学的诞生,西方科学的诞生,又推促西方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以原子论作为根基,产生了科学、民主政治、法治和市场经济。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8页
三、中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演绎方向
西方哲学从元气论出发,用不断分割的思维,把混沌一团的气无限分割为原子,分割到原子他们还没有停止,又假设了原子怎样构成各种事物的“结构”概念,结构概念产生也并没停止,又从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一直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定理》推演出一整套形式逻辑学,又用这逻辑学把原子论的假说推向了实正科学。在后来的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及原子能的利用,对电学的创造和发明上,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两种不同的认识论
世界上的知识有两种发展轨道:一种叫目的论,一种叫机械论。
什么叫目的论?什么叫机械论呢?按英国哲学家罗素(公元1872—1970年)的说法是:当问到面包师为什么做面包时,有两种答法:一种是说人们要吃面包;另一种回答是因为我们有面粉、烘烤设备、酵母等,条件具备。前者是从做面包的目的出发,所以叫目的论;后者是从所具备的条件出发,叫机械论。目的论最容易导致以人的目的为最终因;而机械论最易导致执着于对物质世界的原因探索。中国元气论的产生,就是对世界形成的原因按目的论回答的,即是按人的目的去回答,而不是按物的本身规律去回答。
1、以“目的论”来解释世界的古代中国哲学
以人的目的为最终因解释这个世界,中国就有老子、管子、庄子、孔子、孟子奠定了这个解释的基础,后面接着解释的就有汉朝的董仲舒,宋朝的朱熹、二程(程颢、程颐),还有后来几个朝代的陆九渊、王夫之等等,这就是被哲学家称之为的“人学”。研究问题,西方向物,中国向人。向人必然从情感出发,从情感出发必然向虚不向实。向虚的结果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总带着无所不包的玄学,对什么问题都想整体把握,总想找到一种具有有机联系、整体性、功能性复杂的物质,因而必然导致“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认识论、辩证法、伦理观混为一体。中国的大文化(在知识分子中传播的文化)是这样,小文化(在民间传播的文化)更是这样。农村至今对风水、算命、推背图、奇门遁甲信而不惑,长期陷入愚昧状态就是这个道理。
2、以“机械论”来解释世界的古代西方哲学
而西方从机械论出发,从客观条件、从物出发,来解释这个世界。先是由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留基波、德谟克里特等人奠基,后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9页
他们就把形式思维作为最高典范,古希腊依照几何学建立的静力学和光学都把形式思维当成必由之路。纯形式逻辑思维奠定的这个基础十分重要,不管被后来的培根及康德进行了几次革命性的发展,但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始思维的雏形。
形式逻辑思维的本质,是人类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然后对客体“打碎重组”。在古希腊,不管几何学本身,还是仿照几何学的公理系统而建立的天文学、静力学或光学等学科,都是从公理系统出发的纯粹演绎系统。到了牛顿时期,又产生了高等数学,动力学,使西方的科学向前大大地跨了一步。一直到近代的工业革命,科学使世界呈现出昌光流丽的景象,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昌明,人类在科学面前激动了。
(二)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元气论的整体观念,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着力建立一个有秩序的集体”,显然为这个秩序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秩序,以及由此派生的人与自然的秩序。总之这些秩序是以人为中心,与人紧密相关,而不是与自然紧密相关,不是自然的秩序。因此,要有这种秩序就得研究人,研究人的本原,即人性。西方人研究物的本原,把“人”也是作为物的一个类来研究的;中国研究人的本原,物是作为人的附属来研究的。
老庄孔孟四大哲人认为:要有好的社会秩序,就得人人都有善心。所谓善就是利他,要利他就得克制私欲,要克制私欲就得修心善性等等,所谓私欲即食欲、性欲、求知欲。而这些人的基本私欲,是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对它的克制、限制就必然有碍社会的发展速度。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忠”与“恕”是“为仁”的两个基本施行原则。“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重强调扶助他人的利他精神;“恕”是指“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提倡损害他人“有所不为”的道德态度。两者概括起来说,就是克服损人利己的自私心理,树立爱护他人之心,从而将之贯彻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之中。[11]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意即为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把丧失的善良心性寻求回来。他认为保养本然善性而不使其丧失的最好办法是克制自身的各种私欲,即“养心莫善于寡欲”,从而专注于内心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12]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减损自私的欲望,达到“不欲”的境地。老子将“道”的混沌状态概括为“朴”,人心要与“道”“玄同”,故而也应具备“朴”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0页 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作用就在于压制、去除私欲。[13]
庄子主张人应达到“齐物”、“坐忘”的“无己”境界;安时处顺的“无为”境界;“无侍”于物的逍遥境界。庄子认为“坐忘”是达到“无己”的修养方法,也是一种在心态上与道同一的精神境界。达到了无己的精神境界,即摆脱了私欲和偏见的羁绊。“无为”是“无己”的行为体现,旨在摆脱一切追求身外之物的行为。既无心于外物(无己),又不谋求外物(无为)。而在精神上超越一切具体界限而在时空中遨游,这样便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便实现了“无侍”的逍遥游。
他们要创造一个人性善的社会。
孔子提倡孝亲敬祖,用孝悌忠恕四端来待人,就会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从孝的原则出发,已延伸到爱所有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空乏其体”式的向人的内心开发的“心性学”。这都有力地促成了君臣、父子、夫妇的秩序的建立。中国人特点中的软弱、谦恭、自卑、忍让、苟安、轻信、面子、封闭等,都是由此而产生的。这就是中国人的人学。
正因如此,西方的哲学最终演绎为科学,中国的哲学最终演绎为以伦理学为核心的人学。
(三)两种不同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三大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取向大一统的皇权,秩序性取向为大一统服务的宗族形式的秩序,中庸性取向非竟争性的安定,总之价值观都取向于人治。这种人治的结果不仅维护了千百年来皇权的统治者的利益,形成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和历史辉煌,稳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同时也由于这种价值观的不足,导致了近二百多年来中国科学的落后,国力的积贫、积弱,中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西方的三大核心价值观,个体性取向每个人的独立能力、崇尚个体的力量,自由性取向民主,竞争性取向比较进取。经过二千多年的走向,以原子论古哲学思想为遗传基因的西方文化在近二百年来逐步成为人类主流文化,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使得西方文明昌光流丽,耀眼辉煌,不仅极大地推进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1页
四、和平崛起必先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西文化遗传基因的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以“元气论”为遗传基因的东方文化较之以“原子论”为遗传基因的西方文化,可以说是各有其长,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不同的思想行为准则。东方文化以老、庄、孔、孟为代表,他们要创造一个人性善的社会,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至今仍是符合全人类理想的构筑世界新秩序的美好蓝图。中国是一个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千多年来,正是这种“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哲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维系了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形成“中庸”“和谐”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三教合一”的“和谐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同的明显特征
东汉初期,佛教开始进入中国,汉末以来的政治大动荡和魏晋玄学的兴起,打破了儒家垄断知识的局面,汉末魏晋时期思想界活跃的局面,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环境。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到了唐朝,唐王子追认老子为远祖,道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进一步发展,南北道教合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隋唐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政治体制比秦汉帝国更能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以“元气论”为基础的儒、道、佛“三教合一”所形成的“和谐文化”与“和谐哲学”才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千年帝国的持续发展而不至于没落,千百年来东方文明得以名振四海,天下共仰。
(二)中国思想文化的人学特征
这种“三教合一”的“和谐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同的明显特征:一是提倡全人类文明的“五湖四海”,中国从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族主义、部落主义、山头主义,否则中国的统一也就难以维系。二是儒家讲“仁爱”,道家讲“不争”,佛家讲“慈悲”融合成现代社会科学所说的“社会向善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包容。而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生硬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的国家和民族。三是有老子反对“以百姓为刍狗”,孟子赞成除掉专政的“独夫”这样的中国本土“民族主义”思想。在佛教传来印度“平等”思想的结合下,一方面统治者面向草根群众,发展了“父母官”必须有“子养下民”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唤醒了广大农民争取生存权利的觉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客观地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自新、自清。实质上,在中国当前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元气论”的哲学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2页
起源说应该正确理解为“以民为本”、“以德为本”。简言之,只有除去“官气”,社会才能和谐。如果按照“原子论”的哲学起源说来认识“以人为本”,就只能理解为“以我为本”、“以人权为本”、“以自由为本”。因此,就会导致人类价值观的混乱,走出一条“以我为本”的单边世界之路。四是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有机联系的,而且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艺术、电视、电影各个领域之中。
(三)弘扬精华,摒弃糟粕,实现民族文化新的复兴
以“原子论”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走向,形成了近二百多年来的无与伦比的辉煌,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主流文化。然而也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创造性的破坏”。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一方面形成了现代西方文明,而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社会繁荣背后的道德真空,这种道德真空可以从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打压中国,妄图遏制中国崛起的心态中查觉。西方人对中国之崛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感到惊愕、担忧、妒忌,甚至恐惧,它们总想让中国的崛起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然而,西方社会虽注重强调民生、人权、科学,但缺乏人性的平衡、缺乏和谐,很难为中国文化所传承。西方文化中无节制的欲望、对金钱的贪婪,其中包括美国政治在世界上的霸道,都和西方在思想体系上的欠缺有关。西方近现代文化虽昌盛于世二百多年,恰恰正是西方文化的普及带给现代人类社会一个恶果,那就是道德真空和人类的仁爱精神的沦丧。
因此,我们不要用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语境去讲中国的道理。习近平最近提出,我们应当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致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文化和中国语境来认识世界,你会觉得在政治领域里没有任何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因此,和平崛起之中国不可能打上西方的政治文化之烙印,在一定时间内,东西方文化都不会将对方同化,但太阳在东方升起,东方文化的千年辉煌将会再度出现。我们要积极吸纳西方哲学思想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发挥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成果复制能力极强的优势,把西方文化中好的一面拿来为我所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弘扬自身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重塑东方文化所拥有的信仰精神、求知精神、仁爱精神的传统优势,实现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复兴,再现一个东方文明千年辉煌。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3页
结论
不同的价值观构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来源于不同的遗传基因。本文通过试析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之差异,剖析了双方不同的发展和演绎方向,指出我国与西方所形成的完全不相同的三大核心价值观,同时指出由于我国思想文化及价值观上的不足,才会导致近二百多年来科学落后,国力积贫积弱的现象,明确提出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复兴必须首先实现思想文化复兴的基本观点。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4页
注释
[1]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第17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121
[3]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第17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6 [4]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15 [5]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16 [6]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17 [7]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第17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83 [8]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第17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84 [9]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198
[10]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47 [11]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12]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19 [13]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5页
参考文献
[1]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第17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3]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 [4]尚明.中国古代人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第六 [6]国语·郑语 [7]国语·周语 [8]庄子·知北游 [9]荀子·王制 [10]正蒙·参两 [11]周易外传·序封传
第四篇: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2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3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4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 6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 7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8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0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1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3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无法挽回的毁灭--欢乐之家女主角莉莉的悲剧 15 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7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18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20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2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23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24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26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 27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28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29 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34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35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 37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 38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40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43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 4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45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47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49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51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52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 55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57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59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60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 62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63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 66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6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6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70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72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74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75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76 中美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77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79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1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8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83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8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86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88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 89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91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94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95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 96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97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98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00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03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05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106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09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110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12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113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14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16 英汉颜色词翻译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18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119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20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22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24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25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127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129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130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132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3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135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36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13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39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141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14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44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146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147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 148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149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 15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 152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53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154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155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56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57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58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159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0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161 The Causes of Maggie’s Death i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16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63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64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165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166 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 167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168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69
170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171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173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174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175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176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77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178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179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180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81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82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183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184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185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186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87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88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89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190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91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192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193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94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 195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196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197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198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99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200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creation of the people.Is also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history.Exactly speaking, culture refers to a country or a nation's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code of conduct, way of thinking, values, etc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rigin, customs and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 on, l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though between western interior also has a difference, but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difference is undoubtedl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individual;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ourse;and moral standard difference values;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s;differences in social etiquette;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etc..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Heaven and heaven two points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so-called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refers to the people obey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 worship, people use nature of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the season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ctivity cycle is consistent,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move in circles, and harmony with nature.Influence of the “harmony” idea,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in ideology, mode of thinking and speech act, all tend to seek the overall, integrated.The thought of “harmony” is everywhere, as in a unique to China's tea 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cover, bowl, tray three piece set composed of tea on behalf of the day, people, harmony and unity, are indispensable.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Western cultural advoc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stressed tha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two” way of thinking.Western culture is not a part of the human being as nature, but human as the natural ruler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world, all of nature is to serve mankind, have to listen to the mercy of the hu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querors and the conquered.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always tries to highly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quer the nature, natural plunder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允许,夫妇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三)中庸和崇尚武力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value goal of collectivism,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first place.Since the harmony is the best order and state, so how to achieve the “and” ideal?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o mainta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A middle course is a regulator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dvanced philosophy so as to reach the neutralized state.Taoism's mesotes is thought such negative inaction, not to fight.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sotes created Chinese peace weak culture character, therefore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not in, not like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Becaus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f individualism, that individual supreme, so western nation has always been to “profit” and “force” as the value of health, to encourage people to actively pursue practical utility, and compet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To be successful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must defeat opponents, it must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the backing, and who dares to figh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thus forming the West Chong force still struggl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spirit.(二)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有面子。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ce and facework.Mingenpu that “face” is a key, can open the password is only in possessio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character box.The face that face, this face is to give others to look, also is to live decently in the eyes of others, never lose face or lose face.For the Chinese people, no matter what the problem is, firs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nsider how to save face, resulting in Chinese often in order to maintain face and insisted on the wrong, will be at the expense of practical interest for the form.Dinner meal variety is more complete, more abundant component more demonstrate their enthusiasm in decent, but also make the guest feel valued, peculiar face.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在金钱问题上,西方人也十分务实,朋友聚餐要实行AA制,搭乘朋友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别人的电话要付电话费,即使是孩子替父母干家务活也要索取报酬,绝不会因为考虑面子而含糊了事。
Westerners are different, the general everything straight, practical,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They like to win without pride, to lose with grace.Such as the TV drama “Beijing in New York” in Wang Qiming's former boss, David, in a commercial failure could not care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to subordinates.In the west, this approach is worthy of praise, but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typical of the shameless.On money matters, Westerners are very pragmatic, friends should implement AA, a friend's car to share the cost of gasoline, using someone else's phone to pay the phone bill, even children for parents to do the housework to obtain compensation, will not be because of face and vague.二 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是农民,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不祭神,神就不在了。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不登三宝殿。除了宗教节庆和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是难得去求神拜佛。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是佛教的信仰者还是道教的信仰者,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他们并不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佛、道的教团组织也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传教。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化的信仰特征和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明知故犯的行为也是有的。但做了错事后他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是以和平争斗的方式进行的。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是由于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灭,是由于其他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是相互和平共处。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取的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他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其教,和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中华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总之各个不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统。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是在硬性地排斥其他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和其人民---皈依基督教,然后就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他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加入基督教团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和宗派也是争斗激烈。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条文;尔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具有火药味的排他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但是,教派的排他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是当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波黑冲突、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冲突更是其典型,这都是这种冲突的热点。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强烈得多。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根据中国和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
三 礼仪方面的比较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 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 “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 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 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 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 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 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 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 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以失去礼节, 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 夫妇也分开而座, 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 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 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 内穿白衬衫, 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 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