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讲稿

时间:2019-05-14 17: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应商管理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应商管理讲稿》。

第一篇:供应商管理讲稿

供应商管理讲稿

今天我们要讲的课程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章,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书本上关于沃尔玛的案例,沃尔玛的供应商认证体系。这边我列举了一些成为沃尔玛供应商必须要满足的条件:要想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首先你供应的东西质量要好,而且价格还要最低,他还要你的全部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评判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成为他们的供应商;第四点就是你第一次去和他谈合作的时候要带上你们的样品,让他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你们公司可以提供的商品的质量是否符合他们公司的要求;第五点是要有销售记录的增值税发票;最后一点也是最为苛刻的一点就是你能够满足大批量订单的需求,如果有供应短缺,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如果你三次不能满足他的订单,那么你们的合作关系就会被取消。

下面我们正式的进入我们的课程学习。本章一共分为四节内容,第一节是供应市场的分析,这一节不是我们本章的重点,所以等会讲的时候速度会有点快,稍微带过就好。第二节是供应商的开发,这一节还是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同学掌握的。第三节就是我们本章的重点了,在我讲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仔细的听讲,并做相应的笔记。最后一节供应商资源整合,也不是需要掌握的知识,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了。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把书翻到第38页,供应市场的分析可以从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供应市场结构分析、供应商分析四个方面去分析,从宏观经济角度去分析的话主要是从整个世界或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去分析,国内的话可以借助各类指标去衡量。行业分析,顾名思义就是从行业的角度,从你行业的发展态势去分析。说到供应市场结构,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哪几类?供应商分析的话就是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你的供应商,比如说生产能力、获利能力等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的能容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这一节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首先书本上供应商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同学们可以画一下。供应商开发的过程,第一步就是要发现潜在的供应商,然后评估潜在供应商,看其是否可以成为你的供应商,第三步就是选择供应商,最后就是发展供应商。发现潜在的供应商可以借助很多渠道,书上一共有八种,对于供应商目录来说,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部门会将所有可能的供应商列举在一个目录里,不仅可以方便查询供应源还可以为采购经理估计价格和采购成本。其他的就不仔细说明了,同学们可以看书本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供应商评估与资格论证,采购人员可以依据供应细分法来评定供应商是否可以成为战略供应商,战略供应商是指公司战略发展所需的少数几家供应商。如果是的话意味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购商未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就必须花费时间与资源进行评价。战略型产品供应商的评估可以从九个方面去评价,书本上可以每个小点都画下来。下面我们接着来看供应商的选择,他这边主要就是和我们说了一下选择的方法,有主观经验判别法,这个方法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打分法的话就是比较全面,他从供应商的各项指标去评判,是比较科学的办法,采购成本比较法的话就是比较注重成本,这种方法对于刚刚起步,资金还不是特别稳定的时候是可取的。供应商的培育与发展,第一点,供应商培育的方法,主要是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改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培育,供应商的研发能力培育,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供应商的发展主要就是六个阶段,同学们可以画一下,了解一下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本章最重要的知识,也是本章的难点,你们可以适当的做一下笔记。为什么要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呢,因为供应商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提前期、库存水平等方面的表现都影响着企业的成功。所以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可以分为传统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和现代供应商的关系管理。传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办法有直接判断法和ABC分类法。直接判断法的话全依靠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ABC分类法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吧,在物流学和仓储课上都有讲到过。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下什么是ABC分类法。

现代供应商关系管理,彼得卡拉杰克创建的2乘2的模型使是我们现代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一个办法,就是供应细分矩阵。X轴表示的是成本或者价值,Y轴表示的是风险程度或不确定性。风险程度或不确定性低,成本也低的是第一种类型叫做策略型。风险程度或不确定性低,但是成本高的是第二种杠杆型。风险程度或不确定性高但是成本低的是关键型。风险程度或不确定性高成本也高的就是第四种战略型。第一种的产品数量往往占到企业采购整体数量的80%左右,而采购总支出一般只占总支出的20%左右。

其实我们平时吃饭也是一种采购,去二楼食堂吃饭相对于别的地方来说,是充分可得的,是一种标准的产品,也是很容易被替代的,它的价格相对较低,我们平时基本上是在二楼食堂采购我们的食粮的,我把它列为我们的第一种类型—策略型。一楼和三楼就相对来说价格比较贵,也就是采购成本比较高,但是也是充分可得的,当然如果你不想吃食堂的话还是有别的选择的,所以一楼和三楼也很容易被替代,我把它列为第二种—杠杆型。来本部这么久了,好像只有一鸣真鲜一家是卖蛋糕面包这种可以作为早饭的食物的,杭州湾那边还有爱拉屋,绿姿和麦香烘焙三家可以竞争,所以它几乎垄断了我们大红鹰这个小市场,替代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价格可以接受几乎可以算作是低成本的采购了,因为是保质期只有两三天的蛋糕所以没有很对的存货基本上早上就可以卖断货的,你中午去买的话可能就采购不到你想要吃的蛋糕或是面包了,所以他的风险很高,可以算作我们的第三类—关键型。在大红鹰这个小市场里,身为重口味的我当然不能放过蜀一蜀的冒菜了,在大红鹰好像也只此一家,所以替代或是更换比较困难,但是它的采购成本很高,稍微点一点就要20多,所以我把它列为都四种—战略型。你们可能和我不一样,举这个例子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很多大型的企业应该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对他们的供应商的关系进行管理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供应商的分类管理,一共可以吧供应商分为四类,分别是普通关系供应商、优先关系供应商、合作关系供应商、战略关系供应商。普通关系供应商提供的是策略型的产品,供应商可以有很多,而且可以低成本的更换供应商。但是也不能应为他们是普通供应商就忽视对他们的管理,对于他们企业应该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利益共享。优先关系供应商提供的主要就是供应型的产品,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消除供应风险,寻找替代供应商。合作关系供应商对应的主要就是关键型的产品或服务。这类产品虽然价值不高,但是对于企业的经营仍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关键型的产品或是服务市场风险比较大,供应商不多,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要加强对于这类供应商的管理,防止合作关系间断而增加经营的风险。对于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企业应该集中采购、扩大采购范围、短期合同管理。战略关系供应商对应的产品是战略型产品或服务,由于价格高,风险大,几乎没有可以替代的供应商,随意这类供应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应以长远发展为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形成供应联盟,集中采购,减少供应商的数量,通过战略性的产品或服务将竞争优势最大化,拓宽市场,确保产品质量,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商的关系有建立当然也有解除合作关系的,有些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必须结束与供应商的合作,比如说供应商因为能力有限不能再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产品或服务的,在这种时候企业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平和的语调、专业的理由通知你的供应商,友好的结束你们的合作关系,尽量减少对双方的影响。

这里对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模式做一点补充,其实和那个2乘2的供应细分矩阵差不多。我们可以根据供对于生产的重要程度将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就是重要程度高,采购量大、消耗量也大的关键原材料,对于这种原材料的供应商我们应该建立关键性的伙伴关系。第二种是瓶颈物资,重要程度高,但是采购数量少,对于这种产品的供应商企业应该竟可能的寻找他的替代者,避免该供应商的物资短缺不能及时提供给企业造成经营风险。第三种就是办公用品,重要程度低采供数量也不多的产品对于这种企业应该寻找集成供应商,建立一般的契约关系。第四种就是重要程度不高但是采购数量大的一般性的原材料,建立一般性的伙伴关系即可,企业对于这类供应商可以公开招标,价低者得。

供应商资源的整合由两部分构成,第一个就是整合的作用,第二个是整合的趋势。一个大型的企业比如说沃尔玛,他的供应商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都有,那么数量如此庞大的供应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整合的话势必会造成管理混乱,采购费用高,采购谈判盘没有优势等不好的现象。所以对于供应商进行资源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来看供应商资源整合的作用。第一点就是可以降低成本改善效率,缩减供应商的数量,与少数的几家供应商合作会获得更好的采购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如果你的采购数量大,并且都是同一个供应商的话它也许会把你提升为他的主要客户,会第一时间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商品,效率也会因此有所提高。第二点就是准确预测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库存,也可以获得采购成本的优势。第三点就是优化供应商,第四点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第五点是创造市场价值。供应商资源整合趋势,第一个是精简供应商,很多公司都在精简自己的供应商,这样子可以集中采购获取做大的价格优势。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本53-54页的宜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批量的采购可以取得较低的价格,挤压竞争对手的盈利空间,同宜家的集中采购相比,仿制着无法以相同的低价获得原料,产品价格如果想和宜家一样的话就要偷工减料才可能实现,所以无法和宜家价格低东西好相比。精简供应商的数量有两点好处,第一个就是供应商的作用增强,第二就是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供应商也得到了发展。不过精简供应商的数量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你现在只有一个供应商而且你也不是他的主要客户,在资源短缺的他肯定是优先提供给他的主要客户,那么你将面临生产原料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第二点就是供应商的分级管理比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一级供应商肯定就是食堂了,二级供应商的话就是其他的小吃店。这样的话是不是更好理解。

第三章就这样结束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话现在可以提出来,没有的话就自己再看看,完成课后相应的作业。

第二篇:《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法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于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法过程与立法背景

现代社会是个高风险的社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因此死亡,2003年的“非典”、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江南雪灾、3.14拉萨事件、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陕西、湖南、贵州铅中毒,H1N1流感、新疆7.5骚乱事件,其影响深远,损失难以统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起草缘起于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4年修改宪法。SARS危机初期信息不畅、协调不灵的情形表明,一事一办或者临机处臵的经验型、应付型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处理当代危机事件的实际需要。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早先提出要制订《紧急状态法》,后来《紧急状态法》的制订转为《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原因在于紧急状态是一种极端的社会危机状态,它的法律标志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民主决策体制的运行发生严重障碍,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受到严重限制和剥夺,立法机构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发生的几率很小。而目前突出问题是局部的、不至于达到

极端程度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从有效利用立法资源的角度,优先制订一部行政法意义上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对这些频繁发生的局部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

二、法律地位与法律结构

(一)法律地位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兜底”性的应急管理法。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单项应急法的关系上,我国已经有诸多涉及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出现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首先运用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如果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不能克服危机,再考虑使用本法规定的应急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也是一部应急管理的“龙头”法。当代突发公共事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及时动员各类行政应急资源。为了正确运用应急权力,法律必须规定应急管理的一般原则和程序,各种应急措施也应当有一些共同性原则。这些都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要规定的事项。总之,《突发事件应对法》不可能穷尽所有应急法律问题,但是它规定了基本的应急管理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

(二)法律结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0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臵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和附则。

1.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6大原则。一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对法第5条规定:突发事件应 — 2 —

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比例原则。应对法第11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三是迅速反应原则。应对法第7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臵工作。四是分类、分级、分期原则。应对法第3条规定:“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对突发事件予以科学分类、分级、分期,有利于国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迅速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和应急处臵。五是行政公开原则。应对法第10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第53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信息。六是社会动员原则。应对法第6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2.明确规定了应急管理体制。应对法对应急管理体制的原则性规定是: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第4条)。同时,进一步细化规定了应急管理体制的若干具体内容:一是明确“以基层负责为主,上级负责为辅”。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第7条)。二是明确“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第7条)。三是明确应急领导机关。即: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和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第9条)。四是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即: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8条)。

3.明确规定了4项应急制度。一是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这是应对法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包括6个方面:其一,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机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应急管理培训(第25条);各 — 4 —

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30条);基层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第29条)。其二,加强隐患调查和监控。规定要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第20条);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隐患排查(第22条、23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第21条)。其三,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第17条)。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其四,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第26条)。其五,强化突发事件应对的经费保障(第31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物资储

备保障(第32条),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臵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臵装备的生产、供给。通信保障(第33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人才和技术保障(第36条)。其六,城乡规划应当满足应急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 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第19条)。二是监测与预警制度。具体内容分别是:其一,监测工作。规定要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立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第37条);建立专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第3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及时、客观、真实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第3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加强信息的分析、会商、评估和通报、交流,第40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 — 6 —

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第41条)。

其二,预警工作。规定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标示;预警警报一般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守三项原则:属地为主的原则,权责一致的原则,受上级领导的原则(第43条)。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规定统一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预警级别划分的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预测,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等(第44条);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是,责令应急救援队伍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转移、疏散或者撤离人员,转移重要财产等(第45条)。在以往的抢险救灾实践中,常常发生因个别人不肯撤离现场导致重大伤亡的情况,这种情况对突发事件预防危害很大,— 7 —

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避免因个别人的行为导致损害扩大。当然,如果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将不会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三是应急处臵与救援制度。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应急处臵与救援,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其一,规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臵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第49条)。其二,规定了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第50条)。其三,规定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影响(第51条)。

四是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内容包括:其一,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 — 8 —

要措施(第58条)。其二,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第59条)。其三,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根据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第60条)。其四,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第61条)。

4.明确规定了3种相关法律责任。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责任主体也有3种,即政府责任,有关法人和组织的责任,自然人的责任。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第63条规定了迟报、谎报、瞒报、漏报信息,未及时开展恢复重建、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等8种情形,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与处分。第64条规定了为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监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等4种情形,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在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任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以下的罚款;构成违法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违反本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施行,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也标志着依法行政进入更广阔的领域,对于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法过程与立法背景

(一)立法过程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起草缘起于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4年修改宪法。SARS危机初期信息不畅、协调不灵的情形表明,一事一办或者临机处置的经验型、应付型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处理当代危机事件的实际需要。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栏目的第二项提出要制订《紧急状态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上海市法制办分别接受国务院法制办委托,着手起草立法草案建议稿。在近两年的立法过程中,《紧急状态法》的制订转为《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资源的配置必须着眼于当前最急迫的社会需求。紧急状态是一种极端的社会危机状态。它的法律标志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民主决策体制的运行发生严重障碍,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受到严重限制和剥夺,立法机构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发生的几率很小。目前突出问题是,局部的、不至于达到极端程度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从有效利用立法资源的角度,优先制订一部行政法意义上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对这些频繁发生的局部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比制订一部《紧急状态法》更为迫切。

(二)立法背景

1、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是个高风险的社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因此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0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江南雪灾、3.14拉萨事件、亿元。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陕西、湖南、贵州铅中毒,hini流感、新疆7.5骚乱事件,其影响更加深远,损失难以统计。

现代社会中的突发事件,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损失大。突发事件往往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造成人身损失;不仅造成眼前损失,还造成长远损失。二是影响广。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经济影响,还会产生社会影响、政治影响。三是社会关注程度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生命的珍爱、对财产的关注、对行为的预期、对秩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因而,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相应的也更高。

因此,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检验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纵观世界历史,因为突发事件导致政权更迭的不乏先例。

2、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从依靠经验向依靠法制转变。

SARS危机初期信息不畅、协调不灵的情形表明,一事一办或者临机处置的经验型、应付型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处理当代危机事件的实际需要。应对突发事件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更重要的应当依靠法制,这是我国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仅仅依靠经验和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不足以达到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控制突发事件危害的目的。现代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自身规律,概括起来说,这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快速判断、果断处理,整合资源、协同应对。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相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

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

这三个转变的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和无预期,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3、现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亟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总结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哪些是政府的责任,哪些是社会的责任,界限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责、多头指挥,甚至互相埋怨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一些可以减少损失的突发事件未能有效控制危害的扩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了,能够控制的危害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也不少,但是造成很大损失,尤其是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却不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国家有着相对完备和成熟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做到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突发事件应对,尤其是应急处置,往往需要行政主导,以提高处置效率,减轻危害。这就需要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更多地限制公民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力往往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者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而行、按章办事。这些年,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提高,这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性进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顺应这种历史的潮流。胡锦涛同志曾说,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单行法律和行政法规60多部,部门规章50多件,有关文件110多件;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深化突发事件应对规律的认识,提高应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二、法律结构与法律地位

(一)法律结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0条,内容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预防与应急,在预防与应急准备中,规定了6个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还要加强预防,提供保障,例如二十五条到三十六条规定的保障措施。第二个层次是:监测与预警。四十二条规定了三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四十六条规定了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制度。第三个层次是突发事件真实发生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四十九条规定了三种一般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五十条规定了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候的专门措施。五十一条规定了政府采取措施的条件。第四个层次就是事后恢复与重建。这个阶段应急措施停止执行,但要采取后续防范措施,防止继发性影响。

(二)法律地位

《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说是一部“兜底”性的应急管理法。这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单项应急法的关系上。我国已经有诸多涉及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出现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首先运用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如果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不能克服危机,再考虑使用本法规定的应急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也是一部应急管理的“龙头”法。当代突发公共事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及时动员各类行政应急资源。为了正确运用应急权力,法律必须规定应急管理的一般原则和程序,各种应急措施也应当有一些共同性原则。这些都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要规定的事项。总之,《突发事件应对法》不可能穷尽所有应急法律问题,但是它应当规定基本的应急管理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

三、总体思路与概念解析

(一)总体思路

1、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

预防和应急准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一般而言,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有两种,一种是常态管理,一种是非常态管理(危机管理)。相对而言,人类对常态管理具有较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而对危机管理,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制度上都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从管理的对象看,危机管理要比常态管理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们的生性特点是适应常态的,而对非常态的环境和不可预测的发展,往往心理紧张,作为无序,内心焦躁不安,呈现一种不理性的内心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防和应急准备重视不够,做得不实。为了改变我国“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本法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规定了20多条,占全部条文的1/3.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规定:一是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二是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作了组织和制度准备;三是建立了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提供了前提;四是建立了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资和经费保障;五是建立了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六是建立了由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单位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武装部队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为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员保证。

2、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

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任何关于应急管理的制度设计都应当将有效地控制、消除危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以有利于控制和消除面临的现实威胁。因此,在立法思路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根据中国国情授予行政机关充分的权力,以有效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确保危机最大限度地得以控制和消除。

同时,又必须坚持最小代价原则。控制危机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但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代价。具体要求是:①在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的前提下,必须把对自由权、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②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即只有在常态措施不足以处理问题时,才启用应急处置措施;③把对正常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严格控制应急处置措施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为此,需要规定行政权力行使的规则和程序,以便将克服危机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必须强调,缺乏权力行使规则的授权,会给授权本身带来巨大的风险。在制度上,决不允许为了克服危机不择手段,否则后果、危害会更加严重。因此,本法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级、分期的基础上,确定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授予行政机关与突发事件的种类、级别和时期相适应的职权。同时,有关预警期采取的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在价值取向上都体现了最小代价原则。

3、对公民权利依法予以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在应急处置期间,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需要对公民个人的某些权利加以限制,或者增加公民的义务。但是,这种限制应当要有一个“度”,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因此,本法确立了比例原则,公民的财产被征用有获得补偿的权利,预警期间的措施主要是防范性、保护性措施等。

4、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突发事件应对体制。

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提高效率的根本举措。美、日、俄、英、意、加等国都相继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首的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并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部门或者在政府办公厅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综合协调,提供统一的信息和指挥平台。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法规定,国家 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中央,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是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权主要表现为以相应责任为前提的指挥权、协调权。

所谓综合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所属各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各有关政府、政府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团体的协调;二是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进行的日常协调。综合协调的本质和取向是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强化统一指挥、协同联动,以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确定管理规则,明确分级标准,开展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此外,由于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因此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分类负责,以充分发挥诸如防汛抗旱、核应急、防震减灾、反恐等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所谓分级负责,主要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突发事件的级别不同,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一般来说,一般和较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分别由发生地县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其中影响全国、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超出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社会安全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原则上,也是由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处置,但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处置。需要指出,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地方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请求支持。接到下级人民政府的报告后,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下级人民政府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必要时可以启用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有关突发事件升级的,应当由相应的上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所谓属地管理为主,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即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就应当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为主。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该银行实行接管,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利益,恢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能力。再比如,《核电厂核 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

(二)概念解析

1、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特征。(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是指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末及,难以准确地把握。(2)公共性或社会性。首先,突发事件的公共性体现在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即对公共财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上。其次,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上,这不仅意味着行政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时意味着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合作与沟通,在高度信息化、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尤其如此。最后,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公共权力介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上。(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是难以预测的,特别是在当做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复杂化,已经超出纯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5)处置的紧迫性。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6)广泛的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3、分类与分级。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进行区分,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级,分别以红橙黄蓝标示;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四、主要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整部法律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也是涉及条文最多的一项制度。本法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共二十条,几乎占全部条文的三分之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包括如下具体内容:一是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基础性制度,主要包括:①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②基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③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④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二是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这是最重要的预防制度,主要包括:①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②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隐患排查。③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三是应急预案制度。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

四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这是重要的组织保障制度,主要包括: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③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④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五是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为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物资、经费等提供了保障,主要包括:①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②经费保障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③通信保障体系。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六是城乡规划要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此,本法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这是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为了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包括:①信息收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①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②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③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必须强调,无论是完善哪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都要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测人员或信息报告员。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机制不够健全,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不够及时、人员财产损失比较多的重要原因。预警制度是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不同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预警级别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标示。考虑到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发展过程不同,法律难以对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规定统一的划分标准。因此,预警级别划分的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原则上,预警的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享有警报的发布权,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守三项原则:属地为主的原则,权责一致的原则,受上级领导的原则。

三是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旨在强化日常工作,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和其他有关的基础工作,是一些强化、预防和警示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预测;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是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一级、二级警报,意味着事态发展的态势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这时采取的措施应当更全面,更有力,但从措施性质上仍然属于防范性、保护性的措施。在法律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些措施中有的可能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如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等。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立法的总体思路上来,思考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比较利益的大小。在以往的抢险救灾实践中,常常发生因个别人不肯撤离现场导致重大伤亡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救援人员苦苦哀求一些人撤离,这种情况对突发事件预防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避免因个别人的行为导致损害扩大。当然,如果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将不会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处置,组织营救和救治受伤人员,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各类控制性、救助性、保护性、恢复性的处置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

二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由于社会安全事件往往危害大、影响广,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反应、控制有力的处置机制,坚持严格依法、果断坚决、迅速稳妥的处置原则。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控制、强制的特点。这些措施包括: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

三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的措施。这里所说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危机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税率,宣布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等调控措施;调节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投向,规范金融秩序,实行外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管制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受影响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三是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

四是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发展的优惠政策。

(六)法律责任制度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的责任

(1)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

—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

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

—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2、单位的责任

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3、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

—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4、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本法的学习贯彻

(一)认真宣传这部法律,做到家喻户晓。这是一部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法,要贯彻好这部法律,首要的就是要让社会公众了解这部法律确立的原则和主要制度。宣传这部法律重在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完善制度和机制。根据这部法律规定对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清理,同时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如预警的分级标准、城市规划如何落实突发事件应对的要求等。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应对好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证。

(三)加强协同演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加强协同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四)建立督促落实的机制。这部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法律,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实践中不应被束之高阁。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也不应当仅仅成为各级法制机构和应急机构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建立起一套督促落实这部法律的工作机制,使突发事件应对法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进而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篇:电商讲稿

刚刚我们组的几位成员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微信和支付宝的发展史和详细的内容,下面由我和我的搭档为大家进行深一步的比较。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应用的太广泛了,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用过,那么现在我想问问大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相比,你生活中更常用哪个。。。。

虽然你经常用_____但是你更喜欢用哪个?为什么?。。。。

那么刚刚几位同学有喜欢支付宝有喜欢微信支付的,那么到底哪个更好?下面就让我进行分析来研究一下。

一.相同点

两者都着重抢占线下购物场景。。。。

二、过年红包大战

其实就我看来,微信和支付宝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喜欢钱。相信今年春节期间的红包大战大家还是津津乐道的吧。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现在有没有红包可以抢,有没有红包可以摇一摇。据公开数据统计,除夕当天支付宝共发出来2.4亿个红包,而微信的则发憷了10.1亿个红包,中国一共才13亿人,相当于每个人都在抢红包,毕竟也不会有比合法抢钱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了。尤其是除夕夜零点抢红包达到峰值,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虽然支付宝红包拆开次数没有微信支付多,但是支付宝通过这项活动扩大的知名度却不可估计,据不完全统计,支付宝在春节期间共投入了6亿元,真是下了血本。而微信通过摇一摇吸聚的人气也不可小觑。在这场红包大战中,双方究竟谁更胜一筹仍有待商榷。

下面由我和我的小伙伴为大家818支付宝和微信究竟谁在这场撕O大战中更有优势。

二、不同点

1.资金处理不同:微信施压支付宝

微信则专攻资金的流动量。。。。。

而我们支付宝则是专攻资金的存储。从支付宝来说,其切入点是支付宝这个平台,或者说是以淘宝买家为切入点,追求对资金的储存。淘宝采用的是担保交易模式,用户要做的是首先要将钱存入支付宝 中或者以支付宝为中转平台,然后享受购物、生活等各种服务。可以说,我们支付宝的基因就是天生的居中资金管理者,切入支付的手段是将用户的钱留在自己的账户内。即使是在移动端,用户也必须在支付宝中存入一定的资金才能享受便利的移动支付生活。因此,我们追求的是资金的存储,总之,把钱都给我们就对了。

2.支付流程不同:源于安全标准不同

微信 则完全简化了支付流程。。

我们的支付宝的安全标准则比微信高很多。这是因为我们除了要保障链接的安全、账户资金的安全以及与银行渠道的安全以外,还要保证余额宝资金的安全。因此,支付宝在移动端的支付宝钱包上添加了诸多安全保障措施,也由此显得支付流程比较繁琐。但是针对此项弊端,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例如新出的免密码支付和六位数字简化支付,都是为了留住已有的客户。而且我们强大的安全措施增强了用户的信心,体现了一个信息,那就会把钱存给我,你会很放心。

3.入口不同:社交体系与金融体系的较量

微信 的支付功能主要是依附于微信庞大的用户量。。。。

虽然微信的社交网络群体庞大,但是我们支付宝早早地就在移动端布局,推出了支付宝钱包这款移动应用,并将网页版的支付功能逐步迁徙到移动端,支付宝钱包通过阿里集团构建的金融体系作为入口,千争百战,一统江湖。早在数年前,凭借在网购市场、支付市场的一家独大,支付宝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虽然说不上是密不透风,但也没给其他追赶者更多的渗入空间。可以说,我们支付宝多年来积累的品牌效应、建立的金融体系不是微信轻易能够撼动的。而且,在理财产品方面,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已经一骑绝尘,截止今年,余额宝规模已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这是微信难以望其项背的。虽然微信经常出“幺蛾子”,但是我们支付宝也不会害怕。

三、支付宝未来发展

纵观支付宝已有的优势和劣势,支付宝的未来发展方向其实很明确,首先要保障已有的金融体系的完善,支付宝的优势在于多年积累的品牌效 应和金融体系,而弱点是公众服务的不完善和在移动社交方面的欠缺,拓宽社交体系势在必行。比如在服务平台方面,支付宝已经凭借功能强大、完善的支付工具建立起服务平台,但在移动端还是略弱,没有充分满足用 户的需求,我们仍会继续努力,满足用户各种的需求。

四、微信未来发展

微信目前则是先逐步推出公众服务平台。。。。

我们组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跨境电商PPT讲稿

大家好,我们是SO-TO小组的成员,本店铺是主营户外用品,涵盖野营用品、登山用品、常规运动装备的店铺,我们以健康、运动、生命力为经营理念。我们愿意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客户满足的服务,向客户提供始终如一的、专业化的消费体验。我们希望我们的店铺能成为在户外运动类的金牌店铺。

我们团队分为运营、推广以及美工三部分。通过市场分析,我们得知户外用品有很大的市场。就以美国为例,据分析,美国2014年,参加户外活动的人占总人口的49.4%,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美国人,大约1300万人会购买户外装备。确定目标行业后,我们对该行业进行了详细分析,详细分析得出以下几种类型的产品的供需指数较高,因此我们选定这几类产品作为我们的首选产品。

我们将店铺定位到为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目标客户主要为极限运动爱好者、运动青年、学生等年轻中年客户。

俗话说的好,人靠衣装马靠鞍,店铺也少不了一件适合自己的外衣,由于本店铺经营的对象是热爱户外运动的人,从其豪爽的性格出发,我们店铺的整体风格为简单大方。店铺最上方的是店招:店招背景采用了活力艺术型图案,彰显我们大学生创业的活力和激情。球鞋的图案表明是出售的类目为户外用品,在居中偏左侧添加了我们的店铺名字So-To和口号“Live Well”。这是我们的店招。大家可以看到,店招的最左侧添加了我们店铺的二维码,这样可以引导顾客进入手机端下单(店招图片需提前一页)。在店招的下面我们安排了4张大海报图片,突出本店特色宝贝,做到聚焦分流效果。紧接着的是店铺优惠券,把优惠券放在店铺首页,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方便领取优惠券,以此来提高下单转化率,促使顾客下单。再往下看是本店宝贝的分类。

我们放置产品的位置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人们的视线往往首先落在所见区域的左上角至右下角以及它们的下半部分,因为我们将心中的主推款放在这些优势位置,以达到预期效果。经实践表明,放在优势位置的产品的确达到了预期的出单效果。当这些产品达到预期效果之后,我们会更换产品,推出新的利润款。一步一步地扩大店铺利润款出单。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主页。

运营推广是店铺经营十分重要的环节。运营的第一步是选品,针对市场分析得出的产品类目,我们在“选品专家”中找出对应的类目,并找出其中最热销的产品,展开属性值,选择热销的属性组合进行选品;最后在1688批发网上找符合上述属性的产品。第二部是计算价格。价格由进货成本,国内运费,国外运费及利润组成。这是我们计算价格的公式:

总成本=进货成本+国内费用+国际运费(W*90.5+挂号费)售价=(总成本+利润)/折扣率

最后我们将计算所得价格与速卖通平台上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做适当调整。在计算价格时,最重要的是对产品进行定位,将其定位为爆款或着主推品,我们采取“二七一”法则,加入不同的营销分组。即爆款占总产品数量的一成比例,利润几近为零;主推品占产品总数的20%,利润较少;剩下的70%作为普通款,利润相对较高。主推款选择特点明显且价格低于其他卖家平均价格的产品,而普通款价格一般设置在平台其他卖家的平均价格浮动区间内。独立的营销分组方便活动设置以及全店铺打折。

店铺针对不同国家设置了不同的运费模板,让顾客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物流方式,真正地做到从客户角度出发,便利客户。

在发布产品的时候我们也很有讲究,基本上所有的图片都是以白底像是展现,规格统一,左上角添加统一LOGO,针对复杂产品配有使用说明图。尺码表都是我们精心制作的,详情页最下方的特殊说明我们也是全文字形式添加。

出单后,我们会对每一款产品检查并拍照留底,货物包装好后,我们会对产品称重,以及面单拍照。

为了更快更好的成长店铺,我们用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营销方式,而是采取营销手段组合。我们的营销手段有限时限量折扣、产品关联、满立减、优惠券、口碑情感营销(新增)、邮件营销、SNS站外营销。限时限量打折。限时限量打折针对的对象就是爆款和主推款,限时限量打折建立在全店铺打折的基础之上,针对打折不成功的产品也进行限时限量打折;

产品关联。针对不同的类目做不同的关联,针对性的关联,店铺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全面提升商品曝光度。下面这些图就是本店铺一部分关联模板。

满立减。店铺实行多梯度满立减,让消费者持有买得越多越划算的心态,以此来轻松提升客单价。

优惠券。为提高下单转化率,店铺设置了优惠券。店铺发放面值为多面额的优惠券来刺激买家下单。针对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发放领取型优惠券;针对老顾客,我们发放定向发放型优惠券。

口碑情感营销。口碑情感营销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在无形之中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了人们对我们店铺的信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保持客户的忠诚度和粘性。下面是本店铺收到的好评截图,这些客户也许就会向朋友推荐我们的店铺,这正是口碑情感营销的体现。

邮件营销。我们利用电子邮件,给我们知道的邮箱地址的客户发邮件:用欧美顾客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在邮件的开头写一些问候语、祝福语,随后附上本店铺经营的产品、链接地址,再发邮件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高频词汇和句子。

此外,我们通过邮件向未付款的顾客发送邮件,与客户及时沟通,这样可以加大成交转化率转化率;同时也向未确认收货的顾客发送邮件询问是否已收到货物并请求对方给予好评;本店铺十分注重对老客户的维护,因此我们会向老顾客发送邮件,推荐其先前购买过的关联产品,提及新产品的性能、优点。每逢节日,我们会给老顾客发送与店铺相关的祝福消息,顾客在看到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本店铺的新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销售率。

SNS站外营销。SNS站外营销的优点在于可以花费较少的钱却获得更有效的推广效果。我们会在国外社交平台(如VK,相关论坛等)上发布我们的店铺链接以及产品图片。给网民有节制地发广告,并且适时合度地更新产品信息,保持店铺发布信息的新鲜感、吸引力与亲和力,以激发挖掘新老顾客潜在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去购买企业的产品,从而达到增加新产品销售的目的。以下两张图片就是我们在VK上发布的产品广告。十月份的销售额为$304.78,店铺正式出单共两个月,销售额达$641.82,虽然从销售金额上没有很明显的提升,但在利润上却翻了好几倍,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带动了利润款的出单,且店铺正在持续稳定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店铺会很快成长起来。

本店铺运营初期发展目标为:(删除壮大发展目标)1.传好每一个产品,优化每一个细节。

2.提高产品的转化率,及时追踪物流,争取好评 3.利用好评做宣传,以此来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在店铺初期运营的基础奠定下,店铺已经开始步入正轨。我们将继续巩固运营初期的成果,对部分业务活动和功能进行深化。同时拓展产品类目,扩大店铺规模。参加平台的大型活动,比如双

11、团购等。

下载供应商管理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应商管理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晓星:商法学讲稿

    第一章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法律界定 (一)商的含义 1.辞义学上的商 《说文解字》:商最初是用于度量衡的一种单位。 《汉书》:“通财鬻货曰商”。 《韦氏新国际辞典》:商指商品交换......

    陈晓星:商法学讲稿

    第一章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法律界定 (一)商的含义 1.辞义学上的商 《说文解字》:商最初是用于度量衡的一种单位。 《汉书》:“通财鬻货曰商”。 《韦氏新国际辞典》:商指商品交换......

    电商讲稿(改好的)(5篇)

    电商运作模式比较 一、网店的概述 它是开设在因特网上的店面,一个可以让顾客从家里的计算机购物、商人可以在线上贩卖产品或者服务,又可以缩减维护实际店面管销成本的地方。电......

    营商环境提升动员讲稿

    营商环境提升动员讲稿今天,我们召开营商环境“好差评”问题整改暨“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全省、全市创建一......

    工程造价管理讲稿

    工程造价管理讲稿 主讲 马静 第一章 工程造价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1、掌握建设项目的组成、工程造价的概念、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造价的计价特征 2、了解造价工程师的有关制......

    信仰管理讲稿

    人格架构下党员干部的信仰管理 永安市委党校李秀清 著名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这句话的前一半是针对......

    情绪管理讲稿

    情绪管理 教学目标: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是可以选择的,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掌握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教学重点:觉察自己的......

    压力管理 讲稿

    压力管理讲稿 (修订中) ——10心咨张欢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日益的丰富起来但是伴随这一系列的益处,同时额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坏处,比如——压力。今天我们要来谈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