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监督法》的认识(讲稿)
沅江市委学习中心组 第四次集中学习资料
对《监督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提纲)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邓华圣
(2007年6月6日)
《监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简称。二十年铸一法。该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同日签署第5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今年1月1日起实行。《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改革等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大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人大的性质与职权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进行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
(二)人大常委会监督特点。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权力的特点是只作决定,自身并不具体执行,由政府、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负责执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要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公正司法。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目的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人大监督同其他监督有明显的区别。1.同党内监督的区别; 2.同司法监督的区别; 3.同行政监督的区别; 4.同审计监督的区别; 5.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区别; 6.同社会组织监督的区别; 7.同人民群众监督的区别。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内容。一是工作监督,所谓工作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二是法律监督。所谓法律监督,就是不论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同级政府,如果他们制定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决定、命令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予以撤销,以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二、监督法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
㈠主要内容。监督法共九章,48条(详见小册),九章分别是: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
告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九章 附 则 ㈡基本精神。
制定监督法的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六届全国人大开始酝酿到现在出台,历经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前后20年。历时这么长,主要是因为这部法律的政治性很强,涉及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涉及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高票通过监督法,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实属来之不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确定监督法只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依据宪法规定,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有对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但是,人民代表大会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不可能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经常性的监督。依据宪法有关规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二是,这些年各地方为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所进行的探索和迫切需要加以规范的,也集中在如何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问题上。因此,制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加以规范,更为切合实际。
2.监督法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做好监督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主要是三条: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力,集体决定问题,是人大常委会的全部活动包括监督活动的重要原则。
3.监督法强调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
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它自身的各种活动包括监督活动,也要受代表大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是常委会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为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报告,接受监督。
二是常委会受人民监督。因为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的,人大常委委员是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人大常委委员是常任代表,所以常委会的权力来源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当然要接受人民监督。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学习贯彻监督法要做到五个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法律,中共中央、全国人大高度重视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监督法是历时20年,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台的,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政府、法院、检察院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在学习贯彻监督法中需要做到五个明确。
一要明确实施监督法的重要意义。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法院、检察院进行监督,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
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监督法,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的特点和优越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切实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为监督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明确监督工作应坚持的原则。监督法明确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持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坚持公开的原则。准确把握监督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正确行使监督职权,又充分发挥“一府两院”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把握好监督工作的原则,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和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人大各项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保证。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得到正确、全面的贯彻执行。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开展监督工作,努力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采取的重大措施,要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贯彻党作出的决策。
三要明确行使监督权的主体及监督的对象、目的和重点。由于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不可能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任务就自然落在人大常委会的肩上。《监督法》将法律的名称定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从而确立了人大常委会独立的监督地位,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按照法律规定,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即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国家机关中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凡是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机构,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法规的实施涉及到的相关机构,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也应纳入监督对象的范围。要通过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为此,人大监督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明确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内容作了规定,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工作监督,就是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否正确行使职权等进行监督。法律监督,就是对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监督。监督法明确了人大常委会的主要监督形式,包括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和决定撤职案等。同时,还对监督程序进行了规范。这些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联系地方人大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实践探索,把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自行整改与依法纠正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监督形式,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做到尽职不越位、监督不代办。
五要明确监督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都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为此,人大常委会既通过监督来纠正执法、司法工作中的偏差,又真心实意地帮助“一府两院”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做到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一府两院”要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
系,充分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要加强对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集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监督,促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三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关系。各级人大常委会是监督法的执法主体,要带头依法办事,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的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增强监督实效。
第二篇:《人大监督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 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给县代表,在常委会审议议题时每次邀请6名乡镇基层县代表列席,以此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坚持向社会公开原则。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七种形式
宪法和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监督法规定了七种形式: 一是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的监督; 二是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五是询问和质询;六是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七是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四、监督工作计划制定
制定监督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前明确下一监督议题、监督方式、承办机构、实施时间等内容,保证监督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监督法第8条、第9条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原则、议题计划制定作出了规定,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的计划制定也参照这两条规定确定)
1、监督工作计划的制定。依照监督法第8条的规定,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监督议题建议由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每年11月底前提出。根据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
2、监督计划的通过和公布。依照监督法第8条第2款规定:监督计划需提请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部分 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监督法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对七种规定监督形式作了详细规定,下面具体学习:
第二章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听取和审议
一、具体工作的程序(要把握7点)
1、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第10条作了规定)目的是充分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审议的质量。
2、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交换意见。监督法第11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报告的主体。依照监督法第13条的规定,具体报告的主体是本级政府对某一专题所作的工作报告,本级法院或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
4、审议内容。审议重点内容是报告机关是否依法开展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5、审议意见的处理。依照监督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当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把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一府两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6、工作评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报告机关的专项工作进行评议。经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未超过半数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重新报告。
7、督办。常委会可以对审议意见和决议执行情况组织跟踪检
查,也可以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实施跟踪检查,督促执行反馈。
第三章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具体形式包括: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及审计工作报告。
一、预算监督
(一)预算、决算监督的重点内容。按照监督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监督以下7个方面的情况。
1、遵守预算法律、法规和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执行。
2、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就各级预算而言,预算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是否存在虚假平衡。
3、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所有的支出需要,必须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支出。
4、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5、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6、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以及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7、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及其使用情况。今年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市区县人大成立了预算工委,并制定了《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预算审查监督办法》。
(二)预算监督的主要形式
1、审查和批准决算。监督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应当在每年6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听取和审议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监督法第16条作了具体规定。
3、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在本级
人大常委会。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报预算调整的有关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
监督法第16条、第17条、第20条、第21条规定对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作出了相应规定,监督程序与预算监督程序基本相同。具体监督形式有4方面:(一)听取和审议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二)审查和批准计划调整方案。(三)听取和审议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监督法规定,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这是一个新的监督形式。(四)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三、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监督法第20条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执法检查作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证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检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执法检查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执法检查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和案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案件,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提出意见,交由法律实施机关依法办理。
第二,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三,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是法律实施机关。人大执法监督 的特点则主要是同级监督,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应当是本级法律实施机关,本级法律实施机关除“一府两院”,还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的直属机构。
第四,执法检查既是法律监督也是工作监督。
前面学习了监督计划的制定,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在监督法第24至27条有具体规定,这里重点学习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根据监督法第27条规定:一是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应当研究处理并提出报告;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在收到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后,应当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二是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是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执法检查工作,往往容易忽视执法检查后的跟踪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一、备案审查的含义和分类
1、备案审查的含义。是指规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报法定的机关备案,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进行分类、存档,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间,依法对其监督审查的活动。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范围监督法第28条有明确规定,监督法29条把制定相关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的权力,授予了省级人大常委会。
2、审查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主动审查,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国家机关和公民提出审查要求或建议的情况下,由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动开展的审查工作。被动审查,是以某些国家机关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提出审查要求为前提。从实际情况来说,审查工作是以被动审查为主的。依照新规定,四种情形可以主动审查:一是对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二是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利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义务的;三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的;四是其他认为需要进行审查的。
二、备案审查内容和范围
审查内容:(监督法第30条作了规定)一是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二是是否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三是是否有其他不适当情形;四是是否与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相抵触;五是是否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六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审查范围:在《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范围:一是县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明确为由同级政府负责。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对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转送同级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创新的基础是依法履行职能职责,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人大工作创新,就是用足、用好、用活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形式,更多的监督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收集到的群众对“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意见,就可以采取提出询问和质询的形式及时解决。最近城区一些街道在搞绿化,群众意见反映到了人大,就可以通过询问和质询的监督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就绿化方案作出说明、解释,假如人大组成人员认为绿化方案不符合实际、不科学或者耗资极大,就可以对绿化方案提出意见建议,要求重新答复。这比采用听取政府城区绿化工作情况报告的监督形式更
加及时和有针对性。)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一、询问和质询的性质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询问和质询的目的,是为了获知“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或者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批评,以督促他们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询问和质询虽然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其性质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监督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二、质询案的提出与答复
1.质询案的提出。监督法第35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第2款规定:“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根据上述规定,提出质询案,必须符合以下六项要求:
第一,提出质询案的主体,必须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二,质询案必须符合法定人数,即: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第三,质询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如果以口头形式提出,应当按照询问处理。第四,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对象。一个质询案,应当只针对一个质询对象,以
便明确答复机关。第五,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问题。一般来讲,一个质询案应当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需要质询,可以分别提出几个质询案。第六,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质询的内容。
2、质询案的答复。监督法第36条有规定,质询案的答复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第二,口头答复的,必须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到会答复。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签署。第三,质询案答复后,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委会会议。
3、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的处理。监督法第37条规定:“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山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监督法总结实践经验,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范围、调查委员会的组成和权限、调查报告的提出和审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39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规定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需要。对于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第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是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无法胜任完成的重大问题。
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织
1、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出。包括两种:一是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提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议,监督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
2、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审议和表决。提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由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同时提出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提出和审议决定
监督法第43条规定: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监督法第八章,第44条至46条作了具体规定。
1、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监督法第44条规定撤职对象分三类:一是个别政府副职领导人员。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由人代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副职领导人,本级人大常委会也是可以决定“个别”撤职。二是政府正、副职领导人员以外的其他组成人员,包括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等。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十)项的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本级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免,因此也有权决定撤职。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外的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审判、检察人员。因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撤职的对象范围不包括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撤职案的处理。撤职案提出后,其处理程序有两种:一
是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撤职案,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直接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二是对于撤职案指控的事实是否成立,证据和事实尚不清楚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向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3.撤职案的审议和表决。列入常委会议程的撤职案,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审议。撤职案经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如果没有对撤职案提出相反的事实和证据,意见比较一致,主任会议应当将撤职案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表决撤职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本次学习内容到此结束,由于自身在监督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监督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第六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八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
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 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
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 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十七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第二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第二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
(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三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三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 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 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三十八条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条 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
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二条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三条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 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篇:对监督重大事项的几点认识
深入贯彻实施监督法
依法加强对政府重大事项的监督
德江县人大常委会
加强对政府重大事项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之一。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政府重大事项的监督工作,突出监督工作的重心,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把握重大事项监督的重点与内容
人大监督不能事无巨细,而应把握一个“大”字,即要把着力点放在本地区政治、经济、民政、文化教育等重大问题上,加强宏观监督,每年选择几件有影响力的重大事项,依法、按程序进行监督,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这样的监督搞好了,就能“影响大、震动大、促进大”,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县人大对重大事项的监督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紧紧围绕全县工作的重点实施监督,适时把党的各项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人大的决定、决议,并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是常委会落实科学观,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全县“十一五”规划的顺利推进,常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县、科教强县、开放活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听取和审议了全县工业经济、城市建设、“两基”教育、生态茶产业等工作报告,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常委会从实际出发,为解决我县在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依法批准了县政府提请审议的玉南新区开发建设、县城供水扩建、2009年农村公路建设、桥头村至黎家堡村公路建设、德江一中整体搬迁等工程项目的贷款事项,累计贷款额达1.5亿元,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施监督,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近年来,常委会在每年年初审议财政收入预算目标时,在认真调研、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多次向县政府提出不搞有水分的高增长指标,重在改善和提高财政收入的结构和运行质量的审议意见。县政府及财政部门连续几年调整和改善了财政预算结构,并狠抓落实,使一般预算中非税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2007年,为增强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切实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常委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德江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决议》。县政府认真执行常委会的决议,规范了非税收入的管理,仅当年就使可用财力增加了2800多万元。
(三)紧紧围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这个着力点实施监督,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普法工作计划,认真监督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做好督促检查;坚持和完善任前法律考试、任前调查、供职发言和就职宣誓等制度,真正使那些德才兼备、群众信赖、能够担负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重任的干部走上国家机关相应的领导岗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宪法、法律,推进我县依法治理工作,常委会始终把法制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每年都要会同司法部门开展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暨法制咨询活动,向广大群众发放法律知识宣传资料,讲解法律常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深入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
(四)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监督,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烤烟是我县重要经济支柱,烤烟收购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烟农关心的热点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烟农利益和干群关系。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在每年的烤烟收购期间,都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到收购点视察,指导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开展评议工作,坚决打击和抵制压级压价等收购行为,从而维护烟农的合法利益。中小学收费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针对义务教育中存在乱收费现象,常委会每年都要提前介入,深入到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视察调研,督促检查,有效杜绝了教育乱收费行为。常委会每年都要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代表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督促解决人民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如,2005年针对潮砥镇和复兴乡群众反映强烈的偏岩子大桥和洋南坝大桥建设问题,组织代表到实地进行视察,提出了修建大桥的建议意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分别筹措资金210万元和110万元进行修建,使当地人民群众几十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
为了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我县于上届专门制定出台了《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议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决定》,《监督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对重大事项监督的内容又进行了细化,具体包括:一是体现同级党委意图的事项;二是本行政区域内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涉及全局性的事项;三是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密切相关的事项;四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带有决策性的事项;五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六是交由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人大代表议案;七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要求解决的事项。重大事项监督内容的界定,既防止了越位,又防止了缺位,确保了合理用权。
二、明确重大事项监督的形式与方法
《监督法》规定了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对于重大事项的监督,我县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力争在听、查、评三方面下工夫:
(一)健全专项工作报告制度,力争在“听”字上下工夫。每年选择若干重大问题,有计划的安排听取和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通过听取工作报告,了解、督促政府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依法办事或公正司法,是否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听取、审议工作中,对于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根据需要及时作出决议,交给政府执行。近年来,我县先后作出了《关于德江县玉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决议》、《关于将楠杆镶边油路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贷款还本付息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决定》和《关于将支付县第一中学整体搬迁项目委托代建款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决定》等几十项决议、决定,推进了我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力争在“查”字上下工夫。常委会始终把确保法律法规在本辖区内顺利实施,作为监督重要内容,紧紧抓住执法难度大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组织执法检查活动。在每次开展检查活动前,都详细制定了执法检查计划和具体方案,组织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视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听取法律实施主管机关及有关方面的汇报,了解和掌握法律实施的情况。先后检查了《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几十项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通过检查,提出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建议,促进了政府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07年、2008年我们连续对义务教育法、贵州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两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两基”教育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采取措施筹措资金,加快城区学校建设,解决部分村级小学“一有五无”问题等建议,引起了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规定时间内逐一按督办内容启动实施。
(三)推进评议工作专项活动,力争在“评”字上下工夫。常委会每年都要选择2—3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评议,把对工作的评议与对人的监督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人大任命的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为了更好地规范述职评议工作,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开展述职评议工作的决定》,对评议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和跟踪检查、落实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去年我们开展了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评议工作。重点围绕两个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履行工作职责、作风建设、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和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等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评议。在评议会议上,委员们结合会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不仅指出了两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工作评议会结束后,两个部门高度重视评议整改工作,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行动,认真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在规定时间内逐一进行整改落实。由于各项工作严格依法进行,注重把握关键环节,评议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到达了评议的目的。我县在开展工作评议的同时,还建立和完善了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对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实行履职情况月度报表制度,并不定期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人大对重大事项的各项监督工作,应当贯穿于决定重大事项及其后的实施的全过程。我县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提前介入,一是在政府提起审议、决定重大事项之前,人大常委会做好调查研究、初步审议工作。二是在政府所作的某一决策尚处酝酿、讨论、听证阶段时,人大参与论证等工作。(2)审议决定,依法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并交由政府组织实施。(3)监督落实,由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视察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落实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的实施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整改,真正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切实把人大的决议变成政府的实际行动。
三、突出重大事项监督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检验《监督法》在地方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所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监督法》学习班上强调,要按照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要求,“把初次监督和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对计划中安排的初次监督事项,在监督检查、提出整改建议以后,为促使整改措施得到落实,必要时应当再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务求一抓到底,见到实效。”这为我们开展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如何做好跟踪监督指明了方向。
(一)要敢于监督。要选择一些当地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监督,加强监督针对性,做到举一反三。如,我县在监督县政府2003年“十件实事”办理情况时,常委会组织专门的队伍,对“十件实事”办理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到时间已近年底,而 “十件实事”的办理总进度不到50%,广大干部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在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十件实事”的办理情况的报告》未获通过。面对表决结果,县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未办理的实事进行落实,并由县政府办牵头成立了“十件实事”督促组,跟踪监督,经过积极努力,“十件实事”在年底前全部办好,给人大代表们和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加强跟踪监督。常委会注重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对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在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形成专门的审议意见,以《审议督办》文书形式送政府和有关部门,并责成常委会办事机构跟踪督查,定期反馈整改情况,防止监督活动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常委会加大跟踪督促力度,努力做到督必有果,行而有信。如“要求执行枫香溪袁场村四组宅基地侵权案”,这是潮砥片区的县人大代表提了多年的建议,因种种原因的阻挠,历经8年之久均未得到办理,当地人民群众对此反映极为强烈。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常委会及时将这起“执行难”案件纳入了监督视野,以书面形式向县人民法院进行督办,要求在2007年6月底以前办理完毕,并责成法工委对这起案件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县人民法院很快将其列入了在全县开展的清理执行积案大会战统一行动中,于2007年3月24日,在公检法司几家的联合出动下,依法采取强硬措施,严厉打击了不法行为,使这起“钉子”案画上了圆满句号。
(三)强化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开的监督,其开放性、参与性和时效性最强、最广、最快。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可以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面,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可以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怕通报,只怕见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闻媒体的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为此,常委会对重大事项的监督,通过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这一独特优势,扩大人民群众知政知情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常委会在开展重大事项监督前,预先通过地方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让群众及时知晓,共同参与;在监督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再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的监督,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能够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解决。
第五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摘 要:当前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的比重越来越大,此时会计监督便成为了在会计系统运营过程中较为直接有效的监督方式,人们对会计监督也抱有很大的希望。不过通过分析各种数据,会计监督的效果却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效果。自从会计进行改革后,便面上社会一直在呼吁加强会计的监督,但是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效率极低。在1995年10月26日举行的全国会计工作讨论发表了意见,表示将对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施监督并及时找到修改措施。第二年四月,我国国务院也根据了会计监督的现状颁发了相应的政策,政策中提到了要让各地方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目前会计监督问题中所有的问题,在对会计监督的深化改革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即会计监督系统,来确保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避免重大失误的发生。我国政府近年来也陆续的出台了对会计工作的各种条例。与此同时,世界会计组织也对会计监督加大了修改措施,做出的修改措施提高了会计监督的效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善会计监督的现有状态,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也会首要任务。
关键词:会计监督;认识;管理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会计监督是对生产经营和预算经营情况监督的管理性活动,建立会计监督体系是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的一种机制,构建有效的会计监督支持体系对于会计监督、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管理、审核和质量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企业应该重视会计监督的构建,保证会计监督过程的完整性。
一、对会计监督的概念及属性的再认识
从古至今,我国自从引入了经济发展的概念后,因为较为集中的经济发展体系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约束,是我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也使会计的发展遭到了阻碍,同时耽误可财务的发展,甚至将财务与会计被混为一谈,导致了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办法说明财务发展与会计的发展的根本区别于关系,因此,会计监督也就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外界对会计监督的定义的模糊使会计监督在我国实行起来困难重重,甚至漏洞百出。周所周知,一个公司想要拥有严格的财务经济与制度,就必须要有正确的财务收支,但是如果把公司财务收支的工作交给会计工作,不但要接受企业高层领导的监督,也要严格控制在财务人员手中,这样会计监督也就成为了一个并没有实际应用的地位。中国市场调研讨论中不断地更正会计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职能和会计管理机制,想要让会计监督发挥其正确的职业功能。不过也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改善我国会计监督虚设的现状,甚至使情况与人们预期的情况更加不同。我国财政部门也逐渐调整我国经济市场中会计工作的体制。现在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就是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都是听从政府的安排,对于会计工作者的聘用也由固定人员担任,这样的工作分配方式不仅不适合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可行性极低。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系统已社会主义为中心,从概念上解释会计监督就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的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种合法法律的规定,对某一特定的经济活动是够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有可实施性、活动内容计划是否真实、活动是否完整和对企业内部资金是否符合预算等所展开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促进各个企业在完整的监督系统下合理发展的保障。
会计监督分为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部分。自我监督是会计工作人员因为自我培训修养等进行的自我约束;外部监督为一个企业和管理者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认为监控。以上两种监督形式就是会计监督作为一只监督手段的运行方式。由此可见,通过进行会计监督来督促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保障。以上便是会计监督的定义。根据定义可以总结出会计监督的几个特点。
1.会计监督的构成
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是会计监督的主要构成单位。因为会计监督有很抢的约束力,所以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只能在被允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某些特定的会计监督。举个例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个公司的代理人在为了公司资金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申请会计机构于会计工作者来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也必学在精度过程中一公司的主观意愿为主体。其中,如果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会计监督,就不应该带有意愿来进行监督,而是秉承一切以我国经济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监督,不可以成为会计监督工作中的直接受益人或者直接受害者。只有拥有委托人,才可使让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成为会计监督的主体。
2.会计监督的对象
指定主体的发展活动以及活动中会发生的资金变化是会计监督的对象。所谓的制定主体大多指会计主体,进一步说就是委托会计机构的特定机构,其中可以包括大小公司、企业、个人或者团体等,甚至是政府。所谓的活动中的资金变化是指因为企业的发展需求,对所拥有的资金分配时所产生的变动,也涉及到某些经济表现的联系。而资金变化是根据会计工作性质来判断的。会计的根本原则就是根据所工作的对象来进行统一计算,然后将制定的主题资金变化以及经济情况的数据变成通信的数据信息作为反馈。
3.对资金变化进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在资金变化以及活动中的经济走向进行监督,体现了完整性、多元化、连贯性、以及准确性。会计监督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我国国家物价、上税率、会计、政府流通、金融养老等,还体现在会计监督的工作性能评估上。会计监督的多元化牵涉了各种经济活动以及资金收支,不论涉及范围大小。会计监督的连贯性变现了会计监督的稳固与连续。一直伴随着经济活动和资金变化的发生,也就是说在进行财务统计的过程中同时也实施了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准确性是指爱委托人、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工作者同时进行草屋的统计和会计的监督管理,实时将信息统一整理并修改问题。
4.会计监督的目的
会计监督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将各项经济活动和资金变化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可利用性等,社会主义针对实现会计监督分化了各项职能:(1)真实的变大所有信息的内容,例如收支,运转以及投资等等;(2)表示出了各种资金的收支比例和盈利数目;(3)约束了财务方面上的各项问题,改善了各种在资金利用上的失误,规范了正常的经济运营模式。这样的职能综合起来不仅可以发展经济、约束经济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可以让资金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将增强制定主体的经济水平等。
二、对会计监督的内容的再认识
根据会计监督的对象不同,将会计监督分成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因此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也就分成财务会计的会计监督和成本会计的会计监督两个内容。
1.财务会计的会计监督
财务会计会计监督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者根据委托人的指定委托与权力,对指定的主题财务会计过程做出相应的监督与管理。财务会计的会计监督主要特点有四个:其一是可以提供准确的、可参考的财务报表,是经济活动更有保障;其二是严格遵守我国会计法律的相关规定;其三是可以依赖于完整的会计监督系统;其四是严格衡量交易的标准与属性。所以,财务会计的会计监督重点在于财务信息的计算,计算的内容就是需要进行会计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涉及点如下:
(1)对最初的交易内容进行监督和管理。而这一点是对于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手段,是财务会计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对制定主体进行监督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者,在进行对财务会计内容监督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对财务交易内容是否是真是的,是够符合法律要求是够符合企业的资金运算,并且将那些不符合监督标准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拒绝,尤其是发现财会内容存在着严重违反法律要求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一旦证实要立刻掌握其数据证据,向有关部门提交审核申请,对进行不合法的财务会计内容的负责人进行责任的追究。二是可以有权利将一些交易几率出现漏洞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驳回,经过补充更改后再次申请财务会计的会计监督。
(2)对财务账本的会计监督。财务账本是记录着制定主体的资金收支的重要凭证,是会计监督系统的总结积攒财务会计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指定对象的经济活动和资金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督财务账本,要求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严格按照我国法律和会计监督的进行各种统计,一旦发现虚假的不符合实际的财务账本应及时勒令停止并令其改正,对于停止并不及时改正的现象,应上报国家财务部,请国家财政部进行强制执行。
(3)对实际物品与资金的财务监督。制定主体的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者应及时对实际物品和财务资金进行督查管理,使其形成严格的物品与资金的清产制度。一旦发现实际物品和资金与财务账本数据不符的情况,及时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解决,如果出现超出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者的能力范围的工作,应向上一级的管理者进行反省,申请制定主体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重新审核与更改。这样制定严格的财务记录制度,可以保证委托人的最大利益。
(4)对各种报告的财务监督。监督财务报表可以让各部分的利害主次分明,人性化的进行委托人的监督申请、完整的对资金收支进行估算、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加强了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所以,制定主体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者对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督查的作用不可小视,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委托人的资金信息准确并且有可行性。如果发现别有目的更改财务报表的行为应及时勒令停止并改正;对于不听从监督结果的,实时上报给国家财务部,使其积极服从国家财务部的安排及措施。
(5)对财务收支的会计监督。指定主体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对制定主体的财务收支会计监督,有几点需要着重监督:其一是在督查和管理各个财政收支是,应合理管理那些不顾和规定的财务收支,进行补补返回修改。其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违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采取勒令停止并改正的方式,如果不听从监督结果,同样需要上报给国家行管财政部门,或者由委托人直接在下达书面处理的十天内及时做出更该,并对其造成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2.成本会计的会计监督
成本会计监督的定义是指定主体遵循自己机构的指定特性建立符合自己的管理机制,自发性的对经济活动以及资金变化进行监督和管理。成本会计的会计监督设计了提前估计,过程中的实时反映以及结束后的反思与总结。换句话说就是指定主体的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在实时某项经济活动或者资金变换前需要严格的估算出活动的预算资金,统计不同的运行方案按确保经济活动不产生严重性的失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应实时的反映活动的各种信息一遍会计监督人员可以对现有的情况作出最准确的判断,以防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情况误差过大的情况。在经济活动后,指定的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统计活动中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下次活动顺利进行作出更改。
三、结束语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础职能,也是最重要的监督手段,对于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通过上述对会计监督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无论在哪里,会计监督都会占有很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翁绍华,孙海波,吕宏迪等.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关系[J].北方经贸,2013,(9):94-95.[2]王秀清.浅谈如何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3,(22):130-131.[3]闫宝华.关于会计监督职能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0):432-433.[4]张博.基于伦理视野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创新科技,2014,(24):34-35.[5]梁瑛.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再认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1):115.作者简介:何纪玮(1994.04-),女,汉族,重庆沙坪坝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在读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