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时评(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8: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时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时评》。

第一篇:公务员时评

热点时评:不该以医疗特权奖励体育冠军

日前,上海市体育局与华山医院签署医疗保障协议,华山医院正式成为上海市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奥运项目冠军的医疗保障定点医院。据悉,这是一份终身制的免费医保。享受这项政策的上海运动员,包括刘翔、陶璐娜在内共23人。另外,四名沪籍教练员也得以享受这项政策。(3月17日《华商报》)

华山医院作为原卫生部部属的三甲医院,属于典型的公立医院。既然是政府部门与公立医院合作的项目,既然相应的政策也是以政府名义发出的,就必须遵守公共政策必须遵守的规则——公平。

既然资金是纳税人的,资源是公共的,那么,相应的政策就不能单单使一部分人得利。同样是纳税人,同样在为这个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其他的普通人仍然需要承担自费的那部分,包括刘翔在内的23位运动员及4名教练员却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这种区别对待的理由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冠军为国争光了,他们的教练员为国家培训出优秀的运动员了,他们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理应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

体育冠军、明星们由于其本身的成就,早已获得了来自体制内的大量物质奖励,并且大都从商业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其生活保障早已非普通人可比,为他们单独制定某些政策,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现在医疗改革的趋势是,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已经相继取消公费医疗,公务员看病也要按照一定比例报销,上海却用“免费医疗”的特权去奖励冠军,显然不合适。按照各地的对体育冠军的奖励制度,世界三大赛的冠军一般都能够得到体制内的安置,也就是说医疗保障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免费医疗的激励性也并不太明显。

体育冠军不是不可以奖励,但是不宜用特权作为奖品。这么做刺激公众心理,伤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也有违体育精神。

申论热词:服务型政府

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一改革方案,解决了一系列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重要一步,必将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六次规模较大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改革,正是从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机构调整的方向和所涉及的中央部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方案》在许多领域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突出强调职能转变,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大视野中,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这“四个推进”,既强调简政放权,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也强调监管责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符合现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发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定位,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革的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下大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开辟新路。这是中国机构改革的方法论,也是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必然路径。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机构怎么调整,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方案》通过后,确保改革方案落实到位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任务要克服困难、坚决抓好落实,做到令行禁止、尽职尽责,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确保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热点时评:何谓好文风

一个求真务实、敬业创业的领导干部,他的文章不会只是照搬照抄本本和文件,四平八稳、空话连篇,而一定会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鲜明。

一个善于解决问题、办事高效的领导干部,他的文章不会只是拘泥程式、拼凑文句,刻意追求形式美,而一定会有鲜明的针对性,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努力做到意尽言止、言之管用。

一个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领导干部,他的文章不会只是苍白无力、陈旧干瘪、机械呆板,而一定会密切联系实际,言人未言、力求出新,为读者喜闻乐见。

一个作风朴实、心系百姓,真心想干事、善于干成事的领导干部,他的文章不会装腔作势、故作深奥、卖弄新术语,而一定会深入浅出、简洁平实,以真情实意打动人心、令人信服。

需要指出的是,提倡“短、实、新”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反对“假”和“空”也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长”则应辩证分析。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如果让我发表两个小时演讲,我马上可以登台讲;如果让我发表半个小时演讲,要给我三天准备时间;如果让我发表五分钟演讲,则要给我一周准备时间。这说明,在主题确定、主要思想观点确定的前提下,文章越短越难写。而“两个小时”、“半个小时”、“五分钟”,究竟哪个好呢?那要看主题和任务的需要,看听众的反映和评价。一句话,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来说话。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如海潮般涌来,知识呈爆炸状增长,而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文章要提倡短。但这并非说越短越好,当有的道理篇幅太短说不深、说不透时,也可适当延长篇幅。所谓“适当”,就是实事求是、恰到好处,决不刻意拉长,把简单道理往复杂上绕。与此相应,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也需要作辩证分析,关键是看文章的质量、价值和可读性,而不必一味拘泥于长短。还应注意的是,文章上百种,主题各千秋。写理论、文艺、新闻等专业文章各有规律性要求,写讲话稿、演讲稿和公文的要求也各有区别。因此,对于文章长短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来确定。

申论热词: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破除“城镇化就是农村变城市”的误区。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这一过程中,一是要把涉农产业纳入国家产业大格局中,获得产业平均利润率;二是要使农村居民获得社会平均公共服务。

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吸纳大量农民进城,让他们有序转化为市民,享有市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农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因此,城镇化既不是把农村变为城市,也不是把农业变成工业,而是通过减少农民和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通过调整农村的生产组织方式,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只有优化各种发展要素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形成,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热点时评:24公里高速路何以绊倒30名官员

广东佛山市人民检察院3月13日对外发布《2012年度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综合报告》,对佛山去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报告》称,佛山职务犯罪案件和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工程建设、国土资源、医疗等领域仍是职务犯罪多发区域。其中,江肇高速高明段短短24.3公里的建设区间,30人被立案查办,平均1公里倒下逾1名干部。(3月14日《新快报》)

在公众的印象中,“高速路”成为“腐败路”已非“新闻”。早在2000年,辽宁省出资修建的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在沈阳市境内仅有的50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有62名干部因贪污、受贿、挥霍3000万专项资金受到查处。有数据显示,从1997年至今,全国已有新疆、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安徽、北京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位交通系统高官“前腐后继”,倒在高速公路上。

众多案例表明,高速公路从立项审批、投资、贷款、工程承包、验收,到收费经营、公司上市等相关环节,都存在腐败生发的空间,都有大大小小的蛀虫染指。不过,在时隔十多年之后,与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相同的一幕再度在江肇高速高明段上演,带给人们的不只是震惊,还有气愤和质疑:现行制度设计对官员,特别是腐败多发、易发岗位的监督已经日趋完善,“高速腐败”为何屡禁不止?

究其根源,一是投融资体制使之有了生发的土壤。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很少,地方政府、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占比较重,项目、资金、市场的“三集中”,导致“权力”绝对地掌握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手中;二是政企不分,建设单位既是业主又是管理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三是工程招投标制度不够透明,相关监督纸上谈兵、似有实无;四是惩处不严,量刑过轻,违法人员违法成本太低,付出代价不大,受教训不够深刻。

置身在这样“大气候”中,换谁都难以“出污泥而不染”,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对此,美国学者阿密泰在其著作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但多年来,我们总是在一个劲地切除那些腐烂的“苹果”,而对那些盛苹果的“筐”却很少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曝晒消毒。如此本末倒置,前车之鉴未能防止类似事件反复发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想不腐败、想不“前腐后继”都有点难!

“高速公路”这只“苹果”总是烂,是时候该检查盛苹果的“筐”了。当务之急,必须从源头上根除“筐”里“筐”外的“病灶”,从招投标告示到建设实施全过程都必须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决策者与执行者要分开,执行者与监督者要分开,同时引入人大和第三方全程监督。如果止于见一个烂苹果切一个,而不去反思、封堵体制上的漏洞,不给“筐”及时消毒,那么,“24公里高速路绊倒30名官员”就不会是最后的“绝唱”。

申论热词:稳定物价

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3.2%,比1月份扩大了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鲜菜、粮食、肉禽、油脂的涨幅尤为突出。开年CPI超出预期,食品价格领涨,这一现象当然值得高度警惕。

虽说2月份CPI蹿升,离不开“舌尖上的春节”带动,眼看着天在转暖,应季大路菜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扬,但食品涨价对老百姓过日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很容易引发大家对物价新一轮普涨的预期。更何况,无论是国内劳动力、原材料及流通成本继续走高的压力,还是主要国家大搞量化宽松、印钞救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确实都导致了通胀风险的累积。这也是我国把今年的CPI控制目标定在3.5%,比去年2.6%的实际涨幅要高的主要原因。从方方面面的情况看,今年我国稳定物价,特别是缓解农产品价格频繁大幅震荡的任务丝毫不容掉以轻心。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食品价格在我国CPI构成中占有很大权重,其他类开销比如居住尚没有被特别充分地计入。而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房价以及房租的上涨已经让许多人感觉到肩头上的担子明显加重了。这不仅提醒我们坚持楼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紧迫性,更提醒我们,任何宏观调控都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对症下药,尽可能将对市场和社会心理的冲击,对房租等基本生活支出的影响降到最低。

物价稳则民生稳,民生稳则发展稳。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特别强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就2月份的各项指标而言,出口、投资、信贷等一连串数据大都显示了经济企稳回升的阵阵暖意。正是在这样的基本面下,我们愈发要管理好价格总水平,为实体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让中国经济不但能往前走,而且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愈发要管理好流动性的水龙头,通过更趋紧一点的货币政策,防止投资规模过大快速拉升物价,减轻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不良感受和不安预期,让大家生活得更踏实、更安心。

热点时评:河道死猪事件要有信息公开

近期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目前已打捞死猪数超过2800余头,上海防疫部门已从死猪样品中检出猪圆环病毒。

虽然上海市水务局称松江当地的自来水水质“数据正常”,但对此事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一方面沿江取水农户众多,取水口安全并不代表沿江所有区域水质都安全。另一方面,至今死猪来源尚未查明,还须严防后续污染。希望职能部门像防疫部门那样,及时公开所有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尽到自身的治水之责。

信息公开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防止有关部门“不作为”。3月5日,松江当地的水域保洁公司就向当地环卫署报告了情况,但直到3月8日,在网友微博爆料,媒体介入后,相关部门才正式对外披露信息。另一方面,公众要问上海在河道沿线的水质监测点到底密度够不够,水源保护区设置范围到底够不够?

同样,信息公开也更能制约跨区域污染者。欧洲莱茵河流经9个国家,因为有了密集的水质监测点、透明的污染者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任何一家污染企业都不敢开罪9个国家的人民,最终,这条曾经严重污染的大河重新清澈见底,不少河段水质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希望上海也能借鉴全球成功经验,让信息透明成为黄浦江的保护神。

申论热词:生态文明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突出强调、代表委员的关注热议,再次显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平同志曾讲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天,生态问题的凸显,再次验证了这一论断。举个例子,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成倍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正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求温饱到搞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时代场景转换的背后,是发展阶段的深层递进,也对“美丽中国”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随着人们的环境敏感越来越强,生态诉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最直接、最基础的民生工程之一。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态问题不是朝夕形成的,也不能指望朝夕之间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投入巨大、收效长远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离不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历史情怀,离不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执政胸怀,也离不开注重“潜绩”的制度保障。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干任何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对眼前负责,更应该对历史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把成绩书写在碧水蓝天。

热点时评:“困难紧迫秩序”才是最优

捐款者遇困难可优先获救助,这样的“首创之举”,其出发点无疑是极好的,目的不言而喻,便是鼓励人的向善之心。

但任何有着良善出发点的事情,其行为方式却未必经得起推敲。于这“优先获得救助”而言,便也让人茫然。何谓“优先获得救助”,就是放着有人更困难不去救助而救助那些曾经的捐款者么?果真这般的话,似乎又背离了传统的价值秩序。须知,救助款的资源,无疑是有限的;而被救助人的辐射范围,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救助无限的被救助者,无疑需要智慧、也需要技巧,即要用有限的救助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如此审视,大抵可知,就救助人而言,其最优的救助秩序,无疑是困难的紧迫秩序。可以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两个家庭都很穷,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但其中一户家里有人生了病,急需钱,没钱医治的话,生病的那人就要命归西天了;另一户则是曾经的捐款者。如按着“优先救助”的原则,就要救助曾经的捐款者,那另一户人家的生病者,怕是只能等死了,如此现状,岂是你我愿意看到的?故而,在救助面前,只有紧迫程度之说,没有“曾经的捐款者”之说。

换言之,在困难面前,在生命面前,救助更应看重紧迫性,而不是看重“曾经的过往”。只有将救助金的作用,发挥到最恰到好处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也才能更大限度地彰显救助的价值。

“困难紧迫秩序”是第一救助秩序,这一点常识,理应被每一个人熟记在心,唯有如此,公平正义的光辉,才可能更好地抵达。

申论热词: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铁路政企分开,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强化市场监管部门职能的统一性……连日来,社会各界对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后个别部门的名称“物议纷然”,不少人见仁见智,提出了不同看法。

中国人习惯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某个事物,往往求“名”轻“实”。对机构改革来说,叫什么部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后这些部门的职能是否真正转变,是否真正消除了原来那种叠床架屋、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的现象,真正建立起政府不越位、不缺位,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乱插手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格局。因此,舆论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名称上,不如凝聚在政府各部门如何落实职能转变上来。

大部制的机构改革,历经多年,经过前几轮的改革,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暴露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弊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已成为共识,许多矛盾都将集中反映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中。要推进改革,固然要理顺涉及的相关部门的关系,衔接好相关的工作,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但不能因此延缓改革,对改革根本诉求讨价还价。因此,与其说机构改革是把相关的政府部门作为对象,不如说机构改革为的是激发政府部门的活力,提高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效能。

我们希望,对于新一轮机构改革,不论是涉及到的改革部门,还是社会大众,都能跳出“名头”之争,集中到支持推动改革方案落实,实现改革既定目标上,使大部制改革真正收到简政放权之功,做到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热点时评:习近平“官商不要勾肩搭背”告诫谁

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他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正确的路线政策决定以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干部腐败不仅是发展的绊脚石,而且还是破坏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蠹虫。腐败的实质是领导干部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事实证明,腐败像蠹虫一样蛀蚀着干群团结,使干群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造成上访频繁,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因此,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就要打造一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从我国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官员腐败除了自身思想堕落以外,还有某些不法商人用金钱、女色等“糖衣炮弹”诱惑的原因。官员腐败大多与工作中结识而成为“朋友”的商人有关,与商人交往攀比,心理落差逐步加大,会导致私欲膨胀,加上不法商人看好官员手中的权力这只“潜力股”,就会想方设法对官员进行拉拢利诱。而他们往往出事前都把包裹着“贿赂之心”的“糖衣炮弹”当作友情,把“潜规则”当作自己应得的回报,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怎样和商人交往,和商人交往的底线是什么,值得深思。

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这既教会了我们和商人打交道的方法,也给我们划出了和商人交往的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权力、敬畏法纪,要时刻警醒自己,要把握好和商人打交道的度,谨记“权力是人民所给,只能用来为民办事,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决不搞权钱交易,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领导干部。

申论热词:时间表

“时间表”成为两会的一个热词。

养老金双轨制备受诟病,人民网的调查显示,9成以上的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对此,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坦言,正在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但是双轨制合并尚无“时间表”。

有关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现有的18大税种中,只有极少数税种由全国人大立法,其他全部都是授权国务院作暂行规定或条例。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全国人大在2013年年底之前,收回税收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回应,人大对国务院的授权决定现在依然有效,什么时候收回,还要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路线图,也没有时间表。

有关房产税改革——房地产调控进一步加码,相关举措引人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财政部正积极研究扩大房产税试点方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开征遗产税,目前尚无时间表;商业车险改革,暂时没有具体时间表;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短期内无时间表……

“改革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共识,使公众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迫切的期许。希望在一定时间内,得知相关改革的进程,这种要求应该不算过分。

民意的压力,是改革最好的推动器。两会是一个独特的舆论场,让问题变得透明和尖锐,避而不谈显然不太可能,面对“时间表”的追问,相关部门和官员们,已不像以前那样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暂无时间表”的回答,会让“心急”的公众不满意,却是实话实说。相比于问而不答,或不切实际的空头承诺,它更真实。得承认,不管是养老金双轨制并轨,还是房地产调控,抑或治理大气污染雾霾天,都有着现实的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然,这些问题也不会成为“沉疴痼疾”。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伤及”一些人的利益,要让大多数人都满意,不太容易。政治的复杂之处就在于,不仅要有良好的初衷,有胆识有勇气,还需要智慧和技巧,逞不得匹夫之勇。

改革允许试点和试错,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下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平衡起来往往艰难微妙。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也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决策,操之过急反倒误事。与其急忙做出一个方案,将来再推倒重来,不如审慎求实,有序推进。

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之外,各种阻力也是改革难有时间表的原因。没有谁会站出来说“反对”改革,坦承存在阻力——国家发改委官员说,收入分配改革继续推进,不存在阻力;央企负责人称,央企不阻挠收入分配改革;大部制改革中,相关部委一再表态,不会成为阻力……可实际上,阻力并非不存在,它们显而易见或深藏不露,明争或暗斗,以种种方式牵制着改革的推进。

既要承认问题的复杂性,也要直面阻力,却并不意味着变革遥遥无期。尽快确定“时间表”,既是对公众期待的一种回应,也是自我改革的一种压力。“时间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重要工程项目中,常见各种各样的倒计时;每个人的心里,也不时有距离某个重大事件XX天的计时。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才有监督有质询,有兑现承诺的压力和迫切感——“2012年教育经费占GDP4%”,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时间表”上,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复杂问题的谨慎,也要有突破困境的勇气,破除阻力的果决。于民众而言,要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于两会上的“代言人”而言,要多一些“责成”的分量和力度;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多一些坦诚和行动。

热点时评:房贷政策应体现差异化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贯彻楼市调控“国五条”,相应的调控信贷政策将出台。(3月7日《人民日报》)

“国五条”细则出台后,市场在等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具体贯彻实施办法。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限购范围如何扩大?二是房地产税收政策如何落地?出售自有住房20%的个人所得税具体如何征收?房产税试点范围如何扩大?三是房贷政策与“国五条”细则如何对接,特别是第二套房住房首付比例和利率如何提高?哪些地区提高?

就落实“国五条”细则的信贷政策要求而言,尚福林主席明确表示“相应的调控信贷政策将出台”。那么,按照“国五条”细则总体要求,应该出台一个怎样的“调控信贷政策”呢?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坚持“有保有压”,充分体现“差异化”要求。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贷款对象上应该“有保有压”体现差异化。“国五条”细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好对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严格执行第二套(及以上)住房信贷政策。”差异化主要表现在首套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区别对待上。要保首套房,对首套房实施优惠的信贷政策,比如:首付款比例3成,贷款利率8.5折,过去执行的不够好,是否优惠由银行自己说了算,貌似没有强制性,时松时紧。这次一定要按照“国五条”细则要求切实落实好。

二是在地区上要体现出房贷政策的差异化。对一线城市和房价上涨较快的二三城市要实行较为严格的住房信贷政策,对其他城市可以适度放宽个人住房贷款门槛。保首套房,对首套房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同时严格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政策,适度收紧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政策,才能准确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无论是相关部门的税收实施办法,还是住房信贷政策具体落实细则,都应该有紧迫性,越早越快出台越好,越拖越慢出台无论是对住房市场还是对信贷安全都没有好处。

其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住房信贷政策的长效机制。应将首套房定位为准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银行利益的问题。银行是金融企业,信贷业务是追求效益性的。让银行赔本支持首套房需求,对银行来说不公平。银行根据其内部资金宽松程度、额度充裕程度和回报高低发放贷款无可厚非。但在目前存贷款利差较大情况下,首套房贷既是执行八五折优惠利率,赚头仍然不少。如果将来利差缩小后,八五折利率银行不赚钱或者赔钱时,政府应该对银行在税收以及补贴上给以补偿。

笔者的一个设想是,应该成立一个准政策性金融机构专司保本微利的首套房贷业务。政府在一方面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应该着手筹建这样一个支持首套房刚需的金融公司。通过筹集社会低成本资金包括公积金结余资金,用来发放支持首套房贷款业务。公司化运作,以保本微利为经营目标,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与公积金利率差不多。形成一个稳定支持首套房贷款需求的准政策性金融机构,彻底解决首套房刚需优惠政策飘忽不定的问题。这样的话,保障型住房和准政策性首套房优惠的覆盖面将会迅速扩大,使得我国住房矛盾得到实实在在的缓解。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大部制改革

日前,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3月10日新华网)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彰显中央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坚定决心。它意味着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即将紧锣密鼓地展开,并逐步从中央推进到地方。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部门简单的合并,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部门之间的权限,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自运行其职责。

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据笔者所知,世界上成熟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普遍呈现“机构数量较少,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一些大部门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管理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

现在,大部制改革面临着继续深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大部制改革,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破除部门利益束缚。改革必然面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激烈的权力角逐。部门利益、个人权力,在大部制体制改革面前,不应成为阻力。二是改革要追求质量,要深入。此次改革是历次机构改革的延伸,同时又是新的政府公共服务精神的起点,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深化改革,使改革获得明显的成效。

大部制改革,基础在合,要害在转,重在提效。此次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缩短议事链条,方便集中决策,明确问责行政。我们期待,大部制改革能更好的顺利推进,成为新一轮释放“改革红利”的突破口。

热点时评:找到改革“最大公约数”

医保全覆盖后怎样再提升?异地高考破题后如何保障公平?今年全国两会上,改革再次成为关键词。“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代表委员争相为改革献策建言,努力让两会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平台。

小组讨论时,有代表说,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变成了问题,这是改革的成就之一,体现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进步。比如,政务公开、预算透明甚至是火车票发售、农民工子弟上学,都是新问题。也正因为关注的点多、层次深了,面对矛盾问题时,如何认识、怎么理解、怎样解决,尤为重要。

今天,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价值和利益多元多样,一项改革决策出台,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重要的是,需要统筹各方利益诉求、汇聚各家真知灼见,让群众更有序、更有质量地参与到改革中来。代表委员汇聚群众的声音、表达社会的诉求,参政议政做好了,才能凝聚共识、凝聚民心,最大程度减少改革的阻力。

“民齐者强”。改革关系人民利益,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不能没有人民参与,更不能少了人民创造。这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言: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申论热词:中国贡献

世界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开始超过对美国总统国情咨文的关注。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变化。

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宏观经济?有比较才有鉴别。这需要国际视角和国际比较,一方面中国已经深深地大规模地融入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前所未有地影响中国经济,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也不会独善其身,还需要时时应对来自国际上不可预见的外部冲击。

从世界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长达5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在延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仍处在各种经济危机之中。如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高失业危机,经济增长率几乎零增长或负增长,正在经历第一个“失去十年”;美国经济有所增长(2%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拖而不决的财政悬崖又转化为联邦政府开支自动削减,连美国白宫都认为“直接扼杀经济增长和就业”;日本的持续经济低迷、通货紧缩以及负债累累、已经在技术上破产的中央政府,被视为典型的“日本病”,正在经历第三个“失去十年”。

与欧美日这般萧条危机景象相反的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中国。这里我们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从国际比较看,以世界五大经济体(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和印度)2012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做横向比较:中国不仅是经济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最高的,而且还是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最低的国家,经常性账户盈余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从2007年的10%降至2.6%,为调整解决世界贸易不平衡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既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27国组成的欧盟。

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在延续、扩展和变化。中国再次显示了“我自岿然不动”,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比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大,中国反应更迅速,应对更有效。如果不是中国表现特殊,特别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体的话,还不知当今世界会如何?这显示了,欧美日不好,世界不好;世界不好,中国好;中国好,世界才转好。

为什么中国会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大考”中独树一帜呢?如果简单而关键地回答,就是“两只手比一只手好”。中国能够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即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又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两只手都要硬”,是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加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都要活”,是活而不死,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避免或减少各自的劣势,也有相互制衡、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作用。

热点时评:请女硕士不要挖苦农民工

“年薪5万元,低于农民伯伯,叫我这个中文硕士情何以堪。”近日,武大校园BBS上的一则帖子引起众人争论。(3月1日《武汉晚报》)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女硕士与农民工,本是一组不可相提并论的群体,加上文化层次不同,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劳动强度等不同,相比起来更有难度。不过,女硕士年薪有5万元,有这个年薪的农民工,一定为数不多。

女硕士期待自己的薪水多一点无可厚非,但不谈自己的综合情况,只与农民工比薪水,不与农民工比辛酸,与其说是抱怨工作薪水低,不如说是讥讽、农民工,以显示自己的生存优越与幸福感。我不怀疑女硕士的学识,但决不认可她用这种方式挖苦农民工,因为这不利于农民工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使农民工的收入与权利形成更大的反差。

硕士文凭,只是学习了某个方面知识的证明,是一个人潜在能力的说明。但学的东西多,知识尚没有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社会价值,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薪水。如果有这个文凭,就觉得很了不起,甚至薪水、报酬、工作环境、生活现状都要高人一等,那就错了。错不是错在这个文凭上,也不是错在获得这个文凭的过程中,而是错在对工作、职业、择业及劳动价值等问题的认知上。

我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干又脏又累的活,工作在太阳下,浸泡在汗水中,透支生命与健康,毫不体面地谋生顾家。他们没有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金,没有大病医疗,一年难得与老婆孩子见一面,更谈不上满足生理需要。即使将妻儿接到身边,子女也不能在工作地入托、入学。他们常常被歧视,甚至不能按月领取薪水。这样的农民工生活现状,是女硕士可比和羡慕的吗?

申论热词:城镇化

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城镇化是其中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将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政策选项之一,李克强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种种信息表明,城镇化将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国的城镇化世界瞩目。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镇化不仅会为中国创造更多发展空间,而且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驱动力。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的表述,说明决策层对其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认识清醒、把握得当,但如果不改变传统行政思维方式,执行层面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把城镇化唱成“空城计”。

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会“空洞化”。农民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他们上楼与否、进城与否,取决于其经济条件、生活意愿。城镇化离不开行政力量推动,但基础性的作用在市场,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一阵风地造城,一个劲地逼迫农民上楼,快则快矣,但终会因缺少产业支撑而把城镇化变成农民的梦魇。个别地方迫使农民扛着锄头上楼的做法,就是一种警示。

没有公平制度环境,城镇化就会“空心化”。当前,推动城镇化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瓶颈,让农民进得来、有活干、住得下,这显然要比单纯造一座新城需要更大勇气、更多智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不重视人的发展,没有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即使进了城,农民也还只能是匆匆过客。

没有个性差异,城镇化就会“空泛化”。营造宜居环境,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原则。城镇的规划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传承、环境特点和功能要求,突出个性,保持风格,不能简单地拆民居、盖楼、造城,也不能一味地贪大求洋,搞成城乡同质、千城一面,否则,就会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去自我,让人感到陌生。

城镇化是中国重大发展机遇,要将这一最大内需潜力释放出来,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估计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热点时评:世界“聚光灯”为何投向两会

两会召开,世界的“聚光灯”转向中国。两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周期,也正在成为世界的政治周期。随着中国话题成为世界话题,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方案,中国两会日益凸显出世界意义。

世界不仅关注中国的发展,更关注中国的世界贡献。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承载着全球治理的希望。

这种希望,突出体现在两会模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上。两会模式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类治理模式。

以两会模式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政治模式,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政治文明成就,同时结合中国文化、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发展中大国政治现代化模式,成为后发国家可资借鉴、甚至超越西方的成功案例。

其一,超越西式权力观。在西方中心论情结下,西方政治体制形成对内民主、对外专制,对内多元、对外普世的悖论。中国的两会,基于权力分工协作、共存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共识,实现权力—权利的结合而非对冲,避免了西方多党制的党同伐异与政治内耗。

其二,中式协商民主超越西方程序民主。协商民主并非中国人的发明,却结合中国文化与国情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践中得以发扬光大。以两会模式为标志的中国协商民主,正在丰富国际社会对民主制度的理解。民主是形式,民心才是目的。中国人实现民主的方式与西方秩序相反:民享,民治,民有,先以人为本,然后法制,再法治和选举。因此,中国与西方的民主争执不是根本性的,而是在民主实现方式(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和秩序(先法制还是先选举)上。这反过来也证明中国的民主实践对西方的补充、超越,体现其世界意义。

其三,超越二元对立思维。西方的思维是“要么你和我们一样,否则你就是在反对我们”。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在政治治理上的体现就是权力制衡,尤其体现在两院分权制衡上。而中国早已打碎了贵族—平民的社会架构,政协、人大不是上议院、下议院关系,不是贵族、平民的代言人,两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的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承诺,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对立统一、“致中和”的文化理念。

其四,超越“最不坏”,追求最好。丘吉尔曾断言,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这既是西方政治自信的流露,也体现出西方政治的无奈。今天,我们放眼欧美,不难发觉,民主扭曲、错乱的例子俯拾皆是。中国的两会模式,通过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在政治实践中完善,在人的素质、民主自治等方面超越了西方以追求“最不坏”为目标的旨趣。只有追求最好,才能接近最好。

上述种种超越,也表明中国的现代化注重吸取一切人类先进文明包括西方政治先进文明的结果,凸显中国政治模式本身的世界色彩和世界意义。

中国的体制、模式需要改革,但不是简单的复古或接轨,更不能否定今日中国的成功探索。明白中国两会的世界意义,就能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申论热词:民生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各方解读声音不绝于耳。3月6日,这份报告中着力强调的“民生”,成为舆情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分析说,5年来,民生答卷最厚重。的确,从2011年“入园难”写入报告,到2012年PM2.5写入报告,再到今年的报告提出全面推开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一个又一个关系百姓福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回顾过去5年,我国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网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首次实现了财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标。一如《工人日报》题为《“民生账本”传递“温暖路径”》的评论所言,这份报告清晰显示,民生关切就是政府关切,这份报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梦”的“温暖路径”,让人民增添了实现“中国梦”的崭新希望。

“离百姓很近”,是媒体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普遍的评价。这份报告让人们充满希望,也正是因为,它所呈现的一系列民生数据,折射着更广泛的民生追求和更清晰的民生路径。

民生诉求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社会的和谐安宁,不仅有物质丰富,还有公平正义。“让公平正义的梦想照亮现实”,是这些民生数据所要体现的最终价值。在人民网访谈中,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的分析代表了今天人们对“民生”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这位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说,“我不仅关注GDP,也同样在关注CPI和PM2.5,还关注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劳动报酬的占比、最低工资,以及各项社会保障的水平。所有这些,其实都和民生紧密相关,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成本。”

今日民生,需要更多投入,尤需要更积极的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无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构筑增长机制;还是“增加投入”改善公共福利;或是“攻坚克难”直面社会难题——《新华每日电讯》所言的中国民生路径,事实上就是创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路径,每一步都涉及社会利益的调整,每一步都需要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

在这一条民生的路径上,最大的挑战来自政府自身。《中国证券报》曾刊文指出,当前中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政府救济式的反哺,而是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打破资源和权力的垄断,继续深化劳动力、资源、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的市场体制改革,通过要素松绑释放要素效率。

今天,我们满怀激情,高扬民生主题,立足以人为本,将发展的主旨更鲜明地指向民生,这不仅是执政者的理念,更是中国在转型发展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舆论正热切期待,代表委员能在房价、物价、就业、就医等这些民生大事上激辩热议,在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上寻找突破路径,回应民生期待。

第二篇:2017年安徽公务员面试热点时评(8)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7年安徽公务员面试热点时评(8)

干部要从“会场”走向“现场”

【背景链接】

近日,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芳华刹那,精神永恒。廖俊波,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一位自称“樵夫”的“砍柴人”,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四有”的楷模,是“两学一做”的标杆,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学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不仅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还要学习他“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方法和务实精神。(4月20日 光明日报)

【标准表述】

现场和会场,一字之差,干部的态度、境界、作风、效果大不一样。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亲身到现场,那是一种朴实,“俯首甘为孺子牛”,满是公仆情怀;那是一种深入,“绝知此事要躬行”,满是干事风采;那是一种担当,“功成必须在我”,满是尽责态度。无论做什么工作,抓好落实是关键,现场查看、现场指挥、现场实干,必然是大有作为。

对领导干部来说,在现场、在会场都必不可少,关键在于时间分配。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会场,怎么了解实情、实施科学决策?如果说在现场是调查研究、倾听民意、解决问题,那么在会场就是充分讨论、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廖俊波用他求真务实的一生,验证了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人生有涯,为民无涯。”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群众工作的主场在现场,只有在现场才不会走过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常常突发于现场,表现出很强的即时性、突变性和偶发性。如果不到现场、不感同身受、不换位思考,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能让小事变成大事,小患酿成大患。特别是现在正处于精准扶贫的攻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坚期,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干部就必须深入一线、身临现场,走村串户、摸透情况,进行精准指导、精准决策。否则,就可能出现返贪或假脱贫。

【问题表现】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会场多、到现场少。问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问他们基层有什么情况,回答不是“形势一片大好”,就是驴唇不对马嘴。这些人之所以不喜欢去现场,要么是感到现场工作不好做,自己能力不够;要么是思想懒惰,不愿吃苦,不爱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也许有的领导干部会说,在会场听听汇报也能了解民情,看看下级报送的材料也能发现问题。不可否认,开开会、看看材料或多或少能掌握一些实情,但汇报材料的内容很多是经过“包装”的,有的早已不是“第一现场”,而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俗话说,身到才能心到,心到才有实策。

【参考对策】

一、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须沉下心。沉酣民生才追逐现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沉在心底,干扰不了,动摇不了。在廖俊波工作过的政和县东涧村,多年来一直喝山泉水,一到雨季就犯愁,雨水浑浊,还会有小虫。廖俊波知道后,马上带人勘察,不到两个月,过滤池修好了,吃水不再是问题。他抓农业,和农民交心;抓工业,就和企业家交心。沉下心,守定宗旨,守住节操,守住职责,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往好里做、做得更好。

二、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要沉下身。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一种姿态,一种作风。当地群众眼中,廖俊波“扑下身子、没有架子”。而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沉下身“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同甘共苦,才有同心同德;沉下身“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条分缕析,去伪存真,才有心心相印;沉下身“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钻“矛盾窝”,感同身受,才有万众一心。沉下身子,有见多识广,有底气底蕴,也就有了政声政绩。

三、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要沉下力。到现场既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要扎扎实实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对党和人民的工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作过脑过心,亲力亲为,抓则留印留痕,干则建功立业。沉下力不是虚张声势的张扬力,而是脚踏实地的扎实力,不图出彩,不求好看,只一心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出人民满意的效果。沉下力,不是急功近利的肤浅力,而是正气充盈的深厚力,不搞短促突击,而是夯实基础,做好眼前,顾及长远,始终有那么一股劲。

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有思想,有行动,有力度,当是每个干部应有的品格。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一时不难,长久不易;形式上做到不难,做出实效不易,这就需要坚持和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比地位比业绩,不比奖杯比口碑,笃行坚持下去,就能干成事、干好事,让广大群众称心满意。

第三篇:新闻时评

新闻1:《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带你邂逅温情 上周六晚,央视一套全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慢慢读、细细品的文化空间。

这一次,凭借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爆红”的董卿,不再只是主持人,而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制作人。

时评:这档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是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演员濮存昕借老舍篇章感念改变自己命运的骨科医生;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重读为儿子婚礼亲笔书写的寄语;无国界医生蒋励回忆战火前的坚持与勇敢;“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初为人母的惊喜与感动,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回忆往事,情难自已,数度哽咽;鲜花山谷里的一对夫妇,半世相濡,对诵情诗„„

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与当下所有国产综艺的法则背道而驰,也不够有“看点”,但却在首播后获得赞誉,在评分网站豆瓣拿到了9.3分的高分,酷云实时收视市场占有率达5.41%,列居同时段全网收视前五。

来自观众的实时反馈更是让人惊喜。有观众发现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有人第一次听说许渊冲这个名字,同时为老人桃李满天下的大师风范所折服;而算得上“素人”的鲜花山谷夫妇,更是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洗刷了不少观众对爱情的理解。

对董卿来说,这也许已经接近了她当初的设想,“就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上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

这种将文学转化成节目魅力的做法,看上去风险极大,但从董卿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也算是有迹可寻。她的父母都曾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董卿的硕士学位就是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的古典文学专业,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她对古诗词的信手拈来,就已经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了,现在可以有契机去做一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也到了一个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职责和使命的时候。”董卿说。

相较于朗读类节目的“始祖”、英国的《Letters live》,《朗读者》摒弃了用全明星阵容、表演式朗读的方式,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从现有节目来看,原先单纯的朗读被拆解为三大部分:嘉宾讲述个人故事、嘉宾朗读、读后专家解读。

“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会更有代入感,也更能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设定,围绕着董卿对节目“见人见情”的诉求。

据她透露,对于这档节目的形态,节目组最初有很多不确定,“比如,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这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大家对他很陌生,观众会不会不感兴趣?或者对节目形态看不懂?”

不过,节目的播出效果,让董卿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老先生的讲述引起了最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我觉得可能不必太在乎大众是否熟悉他的事情,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才是更重要的事。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可爱和执着,真的是打动了无数人。”

《朗读者》与既有同类节目的最大不同,是出现了普通人的身影,而不仅仅是明星和演员的舞台。“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董卿透露,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对鲜花山谷夫妇印象深刻,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经历也打动了很多人,“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在国内综艺界,文化类节目向来被视作所有节目模式中最难把握、市场前景也相对冷清的门类。从去年上半年《朗读者》开始对外招商算起,这档节目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最后敲定冠名商和播出编排。

“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董卿直言。

这次首播成功,给了董卿和节目组不少信心,“它是个风向标,让我们看到了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有文化类节目的可能。但它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朗读者》,没有花哨的形式包装,没有耸动的节目效果,只有或铿锵或温润的嗓音,流淌出一个个带着温度的别样人生。而这,正是现如今这个充满浮躁与喧嚣的社会最需要的。

新闻2:

被评为安徽省劳模不到半个月,石台县七都镇七都村党总支书记钱朝阳,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安徽省转办的群众信访举报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钱朝阳分析,自己被举报是沼气池消化不了猪粪,散发的臭味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更重要的是,相关项目没有申请环保“三同时”验收。(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时评: 钱朝阳的另一个身份是当地惠农生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按照约定,他所在的合作社给贫困户免费发两头猪苗,养大之后再由合作社按市价回收。在七都村,有40个贫困户有养殖意愿且具备养殖条件,他们都获赠了合作社的猪苗。可以说,在当地精准扶贫实践中,这个合作社发挥了带头作用。

致力于带头脱贫,被评为省级劳模,这是“功”;产业发展过程中没解决好环保问题,成了“反面典型”,这是“过”。功过虽不能相抵,但钱朝阳身上一正一反两个标签,值得其他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引以为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也是开展扶贫工作需要贯彻践行的重大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也要算好“环保账”。

一段时间以来,为尽快完成脱贫任务,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环境保护的倾向,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有的地方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忽视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有的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板结、重金属超标;有的地方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大规模发展耗水产业。此外,还有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了“竭泽而渔”的苗头——当地有限的资源往往被当成“摇钱树”透支使用。

扶贫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环保账”,否则势必会影响脱贫实效与长效。一方面,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能富一时,以后也难免得花大力气重新治理环境,从前这种亏我们已经吃得不少了。另一方面,如果发展扶贫产业之时不重视环保,可能会让一些贫困户在脱贫同时又因环境污染而染上重病,甚至可能因病返贫。这种脱贫,价值又有多大?

精准扶贫,一定要坚守“绿色本金”,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顾此失彼。诚然,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但不能成为不要绿水青山的理由。因此,职能部门有必要科学调整脱贫考核体系,适当增加扶贫工作中的环保权重,引导地方扶贫工作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追求环保效益、长远利益。绿色发展不仅要“记在心上、写在纸上”,更要“抓在手里”。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时,一定要把环保纳入统一规划,提前考量,不能上马“利在一时,病在千秋”的落后产业。

其实,钱朝阳去年就已经意识到污染问题,他购买了3台臭氧机,试过各种除臭剂,但效果不明显。那段时间,他只能用防渗膜将猪粪闷着。这也提醒我们,对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扶贫产业和脱贫大户,还需要及时推出以奖代补、部门帮扶、技术支持、社会捐助等措施,以多元投入机制,帮助相关企业和个人切实整改到位,让脱贫致富的成色更足。

新闻3:11月7日,立冬。中国电影却迎来了发展的春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时事评论:将于2017年3月1日施行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它的通过意味着,电影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而通过简政放权降低电影行业准入门槛、通过正向倡导为从业者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尤其是明确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一系列重大利好,必定会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送来“春风”。

从2003年开始启动电影立法,到2015年10月30日首次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到酝酿出台的三次审议,一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决心和成就。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电影全年票房还不足10亿元人民币。然而,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电影年票房已达390.48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变化尽管有价格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电影更多赢得观众、赢得市场。

比票房数字更振奋人心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的不断攀升。从改革前的电影院门可罗雀,到现在全国近4万块电影银幕、255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5万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从过去谈中国电影导演必提“第五代”“第六代”,到今天的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新制片人、新的技术专家等创作新力量集群式涌现;从过去的“墙里开花墙外不香”,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进入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观众的认可,电影人才梯队的完善,全社会电影文化的提升,乃至更多的中国电影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无一不是中国电影产业生机活力的佐证和美好未来的象征。

“最关键、最需要、最有利”——一位从业40年的老电影人在仔细研读过电影产业促进法后如此评价。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中国电影,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作用下,面临着百年来最复杂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市场的开放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从市场份额到价值观念的挑战;以法律保障和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以法律维护文化安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行业的呼声——电影产业促进法正是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而政府简政放权,坚持放管结合,禁止通过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等,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将进入“最有利”的发展时代。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也将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酝酿了13年、承载了几代中国电影人梦想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终于开花结果,人们更期待着,这部法律从“纸上”落到“地上”,护航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新闻4:在祖传苗医传人、北大专家、养生保健专家、御医世家传人兼风湿病专家、祖传老中医、蒙医第五代传人等多重身份中变换,3年内做过9种药品和保健品广告。近日,“知名假药广告表演艺术家”刘洪滨火遍网络。而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大学等均称查无此人。此事曝光后,网友们指出,像她一样的表演艺术家至少还有三个,这四人堪称虚假医药广告圈的四大神医(6月22日红星新闻)。

时评:所谓的专家或神医不断变换各种身份,冒充各种领域的专家,以电视访谈的方式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地向不知情的消费者推荐假冒伪劣药品、保健品,让很多对电视台及访谈节目非常信任的中老年群体上当受骗。可以说,这些“神医”的行为相当卑劣,但其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发布者等推手们更该严惩。如此方能做到源头治理,让各大“神医”销声匿迹。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变相发布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电视台等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药品、保健品广告。药品、保健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得利用代言人作推荐或证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应由相关部门先行审查,否则不得发布。

由此可见,这些“神医”及相关电视广告罪行累累,几乎触及了广告法的全部红线。但要说这些“神医”有多么神通广大,以致能在全国多个省份的电视台表演“访谈节目”,恐怕稍有常识者都不会相信。从报道可知,很多中介公司或者电视购物公司与地方电视台签订协议,然后再雇佣“神医”、主持人、话务员相互配合表演,对一些假冒药品、保健品进行吹嘘、包装、宣传、推销。这一过程中,甚至是客串健康顾问的话务员连公司卖的“具体是什么产品自己也不清楚”。

也就是说,那些“神医”和其他演员不过是提线木偶而已,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才是最关键的“导演”和元凶。见钱眼开的地方电视台同样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骗人舞台。具体而言,关于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的规定以及该产品是否取得批号,广告主、经营者不可能不清楚。那么,广告主或经营者就是明知故犯,其行为就不仅是虚假广告那么简单,更可能涉嫌犯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或者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而没有审查相关资质或者对违规广告视而不见的电视台,无疑充当着帮凶角色。

按照相关规定,对此类行为,监管部门可对广告主、发布者、经营者处以最高200万元罚款,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这些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进一步而言,这种赤裸裸的、假到不能再假的广告难道不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吗?要知道,这种经过策划、包装,“演员”角色齐全的“访谈节目”,与猖獗的电信诈骗套路何其相似。

监管部门不能继续选择性失明,对招摇过市的“神医”和虚假广告漠视不管,任其行骗。既要对“神医”追责,更要深挖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还应构建信息共享的黑名单体系和协同配合机制,让违法者一处受罚、处处受限,避免出现一人身兼9个“专家”在各个电视台客串的乱象。这样才能净化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在真实的信息中独立自主地判断产品优劣,不被虚假广告所迷惑。

新闻5:近日,北京某法院受理一起案件,一物业公司认为“摩拜单车”在停车场乱停乱放,影响了其物业管理秩序,因此起诉摩拜,索要管理费用。据悉这是因共享单车停放混乱而致的首例民事诉讼。

时评:这不禁令人联想起目前一线城市的部分地区已单车“成灾”,尽管各地也出台了一些共享单车管理规定,但收效不大。然而还有更加令人不安的一则消息。据媒体调查,2016年近20个品牌共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将接近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如果它们被丢弃在各个角落,将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一方面,是共享单车急速扩张,据调查,平均每15秒即可组装一辆共享单车;另一方面,是共享单车即将因维保、回收难题而“撞墙”。据测算,平摊下来每辆自行车维修保养成本约1000元,这甚至要超过一辆新车的价格。由于单车所含最有价值的回收物——废钢铁价格便宜且量少,回收企业对共享单车兴趣不大。而留给单车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并不宽裕。虽然如北京、杭州要求共享自行车连续使用3年即强制报废,但很多自行车显然就要提前报废。

因此,以方便出行、价格低廉、创新型经济等面貌问世的共享单车,在尚未探索到盈利模式前,就已经给社会管理造成困扰,甚至有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或产业,除了考虑盈利和收益,该怎样评估环境危害,防止环境污染?

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一制度的内核简单来说,即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拿共享单车为例,单车生产前其生产者就有责任了解并解决当单车废弃后,如何从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废弃单车的问题。

思路既有,只差落实。共享单车从一降生就身披创新的光环,推动了城市健康出行理念普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当前既已面临维护和回收等问题,则理应当仁不让,从自身做起探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其他行业做出表率,推动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的提升。倘如此,相信大众仍将对共享单车热烈欢迎,继续抱有宽容,并积极参与到环保流程中去。

新闻6:

父亲节,就是在朋友圈一片晒父亲热浪中,北京房山区一位伤透心的91岁老父亲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告上法庭,只为他们能常回家看看,照顾自己。

时事评论:“常回家看看”孝道入法三重难

杨老汉的诉求很简单,“一是弄点饭,二是弄点药,跟我发脾气不行”。他说,除做饭外,其实还是想多看看子女,攥着每月7000元的退休金,他并不差钱,缺的是子女的陪伴。

对父母的赡养可以分为物质赡养、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三方面。对于不缺钱的杨老汉,他需要的是精神赡养也就是常回家看看,还有基本的生活照料。

“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五年,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可是,五年下来,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是孝道入法,难在执行。为了让法律能落地,对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这一内容,各个地方纷纷出台配套的地方条例进行了强化,其中除了鼓励性的规定之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创新举措。

比如,《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规定,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买房、贷款等经济活动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可现实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毕竟少之又少。

二是孝心入法,清官也难断家务事。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在调解过程中,因为年事已高,虽不能完全听清楚3个儿子的话,但杨老汉能从他们的表情、手势中感觉到,自己有些“不受待见”。“常回家看看”是一种道德良知,更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道德缺失,靠法律弥补是没有前途的。对于不孝者,强制手段也强制不出他们孝敬父母的热忱。

在问题的背后更有生活的压力。当一个常识性的人伦行为变成大众普遍关注问题,其背后必然折射的是社会的无奈以及亲情教化的缺位。

三是,我们在感恩父爱如山的恩情同时,也在反思如何去做一名父亲,如何做家长。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很早就相对固定下来了。此外,早在10到11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就已完成了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转变。所以,他律道德强制不出孝心,自律孝道在儿时就已定型。亲情教育才是王道。

杨老汉说:“我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这种悲凉让我想起朱自清《背影》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如何从传统的孝道理念转化为现代孝道文化,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又要义务对称,“孝”与“慈”相辅相成。只是无论作为子女,还是家长,都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新闻7: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正是目前对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赖”——进行联合惩戒的一份文件。

时评:严惩失信才能让诚信发光

对“老赖”进行信用惩戒,光靠法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行动。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也守护着社会的和谐运行。而要维护信用体系,离不开对违法背信行为的制裁。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正是目前对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赖”——进行联合惩戒的一份文件。

近年来,公众对“诚信滑坡”颇有怨言。最令人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失信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有的“老赖”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制造资不抵债的表象;有的“老赖”通过假离婚、假合同转移财产,以各种方式干扰、阻碍执行。不久前发生在山东曹县的暴力抗拒法院执行事件,就是“执行难”的一个缩影。

限制“老赖”入党、录用为公务员、担任国有企业高管,限制“老赖”坐飞机、坐高铁、领取政府补贴、从事食品药品行业,限制“老赖”子女上高收费学校……随着此次《意见》的出台,一张针对“老赖”的天罗地网正越织越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正在建立健全。违法背信行为不仅在当下受到制裁,更会在个人信用上留下难以去除的污点,对就业、升学、贷款等重要事项造成长远负面影响。

这也是世界各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许多人感慨,在一些国家,开证明不用盖公章,签个名就行;下馆子不用开发票,有收据就行;买车票不用找黄牛,网络预约就行……事实上,这些国家普遍诚实守信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失信惩戒机制。如果不对挑战社会底线的失信行为加以惩戒,损害的不仅是胜诉当事人的权益,还有司法公信和权威、社会公平和正义。

对“老赖”进行信用惩戒,光靠法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行动。此次出台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中办国办印发,本身就表明了中央在顶层设计层面的重视。只有联合起来,补齐短板、形成合力,对“老赖”处处设限,真正戳到“老赖”的痛点,才能改变过去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的不正常现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和“破窗效应”的出现。

需要提醒的是,随着失信惩戒机制的加快推进,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对个人和单位产生重要影响,越是这样,越需要法治保障,越需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实施;法院要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审核纠错机制,确保名单信息的准确规范。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谓“扬善必须抑恶”,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必能发挥牵引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浓郁起来,让人人守信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人民日报》(2016年09月26日 05 版)

新闻8: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上海市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的使用期截止到6月25日。也就是说,6月26日起,原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

时事评论:在“闻老色变”的舆论场上,这则消息带来了太多联想,有人理解成上海对老年人终于“不爱了”。比如有年轻人就讲:早就应该这么做,省得老年人天天和我们抢座位。这种异样解读,让人不是滋味。看新闻要有系统眼光,不能只知其一,更不能只看标题。完整地看这则新闻,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交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而且取消是在实施之后。今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关于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通知》明确,上海对老年人实施真金白银的补贴。根据新的补贴方案,只要具有上海户籍,并且年龄在65周岁以上,就可以每人每月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这一综合津贴制度已经从今年5月1日起实行。从中不难看出,不是说上海对老人“不爱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从过去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制度,变成了面向老年人的货币化补贴制度。货币化补贴,覆盖了老年人的出行、营养等需求,更加方便老年人选择。就拿出行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交通出行也有着新的需求,也有一些新潮的老人想试试网约车。过去免费的只是公共交通,现在老年人直接拿到补贴,则可以选择网约车了。由此可以看到,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特意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当前舆论场出现了一股不好的倾向。一直以来,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老人,都是一幅面慈心善的形象,可一段时间以来,老年人的既有形象被无情地解构。其由来,是从当年“彭宇案”开始的,而后随着多起“扶不起”新闻的发生,加剧了部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傲慢与偏见。再后,随着众多“公交让座冲突事件”的发生,以及广场舞带来的群体隔阂,导致误解越来越深,一句“不是老坏人而是坏人老了”更是带来了模式化的轻佻解读。

在传统道德语境里,尊老是一个永恒话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尊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削弱。社会是接力发展的,谁也不能逃脱岁月的洗礼,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尊重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只有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尊严,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尊严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和谐和幸福才有实现意义。

这种对老年人的关爱,是社会的义务,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来,在关爱老人上,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包括很多城市实行的老年人免费乘车,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这些人性化的成果,只应加强,不应搁置。但有必要指出,关爱老人不是静态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需求在不断变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应该跟上这一变化。上海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给老年人发放真金白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由此不难看到,取消免费交通并非“不爱了”。事实上,站在政府的角度,对老年人的关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甚至提高了含金量。这也是想要提醒年轻人,不要进行错误的解读,尊老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自觉。

新闻9:“爱心冰箱,免费领取。”最近,一台放满面包、任何人都能免费拿取的保鲜冷柜,在温州迅速走红。“爱心冰箱”又叫“分享冰箱”,几年前从欧洲开始风行。它主张居民将家中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冰箱或冷柜中,帮助有需要的人。今年9月底,上海出现了国内第一台“爱心冰箱”,随后贵阳、扬州等地也陆续出现。这种做法,有人赞扬,也有人对食物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时事评论:“爱心冰箱”分享的是可贵的慈善

基于在国外的见证与经历,国内出台了第一台“爱心冰箱”,主张居民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的冰柜或者冷柜中,供需要有帮助的人。如此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解决了每个家庭食品超量而且容易变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尤其是城市流浪人员或者乞讨人员以帮助,在避免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变相实现了第二次分配。作为一种舶来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公众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严重。

温州版的“爱心冰箱”,目前还是一己之力——蛋糕店的老板没有把当天未销完的蛋糕用于第二天销售,而是放在“爱心冰箱”中,供人免费拿取和分享。相信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其对蛋糕的质量将会进行严格把控,这样的付出,需要相应的成本作为代价。不过,若是没有其他人的共同参与,这个“爱心冰箱”仅具样本价值,也没有普世的意义。不过,作为在当地“开先河者”,“爱心冰箱”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形式上的倡导。即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分享,并实现触手可及的善意。

最好的慈善应是最容易实现的慈善,“爱心冰箱”所体现的意义,最大之处在于,一是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极容易做到。二是可以长期坚持与实施,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者,都很容易坚持下来。只要家中有没有变质的多余食物,那么都可以将其放入“爱心冰箱”中供人分享。三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食物消费有一个即时性,若是在当时没有被吃掉,那么就会成为“剩余食物”。不过,放入“爱心冰箱”则不同,所面临的群体和受众更多,需求也更为广泛,可以解决个体或者家庭不能实现的消耗。

慈善除了救危济困之外,还有实现资源共享。“爱心冰箱”则恰好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也为社会普适和共同参与的慈善搭建了一个平台。事实上,实现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国外,还有大件产品的集中摆放场所,一些家庭把自己不需要,但质量又很好的家具或者家电等物品放于其内,以供需求者进行选用,从而让物品找到了好的归属。这种做法,既免去了家庭处理的烦恼,又解决了另一方的现实需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大家都如此做之后,社会的参与度与公众的支持度,就会实现大面积的增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体之间有好东西应当分享,社会成员之间也应如此,这便是所谓的共享。时下提倡“共享经济”,其实也应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准则。“爱心冰箱”平台虽小,不过却传递出分享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其应得到提倡与弘扬的主要原因。因为“爱心冰箱”的模式既可以复制,也可以进行无限化的扩大,并通过习惯的培养与巩固,带来个体观念与社会价值的转变。当每个人都有了“爱心冰箱”式分享的追求与坚持,那么基于慈善的社会道德,也会实现整体的提升,“虑及他人”的价值传承与实现也会更有张力。

新闻10: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最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2015年,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组建了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在这里,原先要跑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的业务现在一枚印章就能办好。园区充分用好“互联网+”,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老百姓不由称赞。

时评: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养老保险,不用再跑到市里,真是方便!”近日,在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的便民服务中心,59岁的陈子立对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第七督查组说。

改革赞不赞,群众说了算。在河南多地,由于市县乡村数据信息的上下联动,原本村民要去县里、市里办理的业务,如今在家门口的乡级便民服务中心或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就能办结;税务系统、工商系统、公安系统均开发和应用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网上办理业务系统,大大节省了办事者的时间和精力,群众纷纷对“放管服”改革拍手称赞。

让“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目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大力推进,是其背后的重要支撑。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信息在跑网路时,可能会遇到红绿灯。

第七督查组发现,在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虽然国家、省、市、县四级发改委审批系统已经纵向连通,但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横向互通并不完善,致使信息交互共享程度不够,网上审批操作的应用性、便捷性就打了折扣。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同样面临相似问题。为了方便群众办理,郑州市各级政务大厅采取房管系统和国土系统工作人员合并办公,或二人合坐一桌,或二人对桌而坐,从而实现“一口受理”。但是仔细一瞧,二者登记的信息多有重复,原因就在于部门的信息交互共享设了个红灯,影响了办事效率。

可见,“互联网+政务”能突破传统行政方式的局限,却也会受到行政组织结构的制约。对政务信息共享而言,上下联动相对容易实现,横向流动就要面对体制机制和利益的藩篱。部门之间不设红灯,是关键所在。

当前,仍有个别部门常用“维护信息安全”和“技术不能突破”来做挡箭牌,但从事多年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人员却非常肯定地表示,信息共享与安全并不矛盾,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更应该是共生共存共赢的关系;信息共享完全可以通过端口开放和对接,或者软件更新,或者加设信息交互共享平台来解决。其实,如果信息在更大范围互联互通,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还能够大大提高各个部门的业务受理效率,从而解决一些部门放权之后“人员不足、经费有限”的难题。

政务信息的纵横联通,存在“能不能做”的现实条件限制,但更多是“愿不愿做”的主观考量。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本身就是冲着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去的,整合部门利益、释放制度红利,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协同,也需要改革者敢于担当、勇于亮剑和善于创新,在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之间、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信息共享已经在路上,大势不可逆。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破除各种共享障碍,才能让“放管服”改革的红利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惠及每一位公民。

第四篇:时评作文

1.当街摔童的戾气从何而来

日前,一个母亲手推载有两岁孩子的童车,经过大兴区庑殿路一个公交车站时,因为停车问题与驾车俩男子发生争执。突然,其中一人竟然将熟睡的女童抱出来,举过头顶狠狠一摔,然后扬长而去。这令人发指的一幕过后,留下了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卷起了人们群起声讨的怒潮。

又一个不幸的孩子受到伤害。两年前,一个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童曾让全社会为之揪心。那时,“路人的冷漠”让人们陷入深深的反思。而今天,那残害孩子的重重一摔,让公众在震惊、愤怒、痛惜之余,也在经历新的拷问:是什么把人性之恶放大到如此地步?是什么把人的行为推到如此极端的境地?

回顾摔童事件的起因。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什么巨大利益纠纷,只不过是我过个路、你停个车之类的小纠纷。就这么点小事,竟然就让一个大男人极其凶残地去伤害一个婴儿。这种丧尽天良的恶行,照见了个人品质之卑劣,据说摔童者曾因盗窃罪被判刑,今年刚刑满释放,看来是没有改造好的害群之马。

然而,更让人们担忧的是,当街摔童的悲剧,从小到大,从口角到伤人,其发酵的过程中,涌动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戾气。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原本是停车过路的小问题,你让一让,我等一等,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却不想成为一次情绪化的宣泄、极端化的冲撞,甚至在冲动恶魔、歹毒意念的牵引下,有人丧心病狂地把毒手伸向了无辜的孩子。这种践踏法律、毫无底线的恶行,与此前东北盗车杀婴案等丑恶现象如出一辙,理应依法从重严惩。

当街摔童的案例固然极端,但其中折射出的戾气之害却有普遍性。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上车占座、电梯拥挤引发的打斗,到并线超车导致的斗气驾驶;从“多看了一眼”带来的纠纷,到网上动辄恶语相向的谩骂攻讦,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透过这一幕幕,好勇斗狠、怨气冲天、毫不容人,戾气的火星何尝没有弥散在社会空间之中?各种人际紧张和冲突又何尝不在积累着安全的风险?而这些成人社会的负情绪,又何尝不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伤害着孩子们?

昨天,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范围部署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保持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的严打高压态势。守护平安,亮出法治利剑当然很有必要,但也不能忽视,驱除内心的阴霾、追求心灵的安适,同样是一个社会得以和谐安宁的重要基础。(陆文江)2.中国游客被妖魔化是一堂启蒙课

近来出现了一个似乎总在“惹是生非”的群体,那就是“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写上“到此一游”,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上打架,在德国高档的酒店里大声喧哗„„

这个群体最近又有了新的“骇人”之举,竟然将脚伸进了法国卢浮宫外的水池。据说,以高端优雅自居的法国人喜欢用“新富”这样的词汇描述中国人,以表现其对“暴发户”的嘲讽:你们有钱但是缺乏品位。显然,最新发生的“水池泡脚”事件再一次损毁了中国人的形象。但按照卢浮宫方面后来的说法,“水池泡脚”其实是常有的现象,而且“西方游客尤其多,中国游客倒并不常见”。很多国人于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人家也这么做了,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但无论如何,在卢浮宫前泡脚总算不上是一个文明的行为。我们并不能因为西方人这么做了,就认为它是合理的。

其实,在中国游客惹下的是非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算得上是“文明的冲突”。就像在鸡犬相闻的村庄里,常常可以听见某位妈妈站在屋旁呼唤孩子回来吃饭,这样的情景总会让人们心中泛起温馨。但这事如果发生在都市里,那就会被视为大声喧哗的不文明行为了。同样,国人在就餐时喜欢热闹的场面,但这在西方人看来就显得有些嘈杂,这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

有些是非只不过是个案,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游客身上。但经过炒作放大之后,这些是非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似乎只有中国游客才能做得出来。例如,中国游客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上打架一事,充其量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偶发事件。打架事件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几个相互并不熟识的中国游人身上,相信没有人会将打架列为中国游客的“恶习”。

如今,国人普遍开始注重礼仪并相互监督。有媒体甚至为中国游客列出了“四宗罪”,那就是吵闹、不守规矩、随意拍照和不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但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似乎正在被妖魔化。但凡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的“糗事”,都被肆意炒作,并汇集塑造成中国游客的集体形象。

一方面,这种自我反思给中国游客上了一堂集体启蒙课,知道如何入乡随俗,既不妨碍他人自由,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祥和顺畅的旅程。另一方面,自我妖魔化“中国游客”只会给国人带来一种“文化自卑感”,仿佛中国人在素质上注定远逊于西方人。而对于西方那些炮制所谓“黄祸论”的别有用心者来说,妖魔化“中国游客”似乎又提供了新的佐证。

中国游客大规模涌向世界各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当初,日本游客也曾到欧洲商场抢购奢侈品而被诟病。如今,日本游客以安静、守秩序著称,连续多年成为最受欢迎的游客。这就说明,游客素质的提升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有过程,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合。(赵海建)3.坚守“七条底线”,弘扬网络正能量

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提出网络空间的“七条底线”,成为了与会者的共识。这“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8月15日人民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正悄然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诚然,网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但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是蒙蔽了很多人是双眼,让很多人失去理智,频频出现假信息的“一窝蜂”事件,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也打乱了网络的和谐、健康环境。此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出的“七条底线”,这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力称赞和支持。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身份有一定隐蔽性,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过于畅所欲言,随意发布虚假信息,不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至于因网络假信息引发的公众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数的调查结果都是发布信息者根本事件发生的不在现场,没得任何信息来源,甚至只为提升个人微薄人气,这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论是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中,都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反之,不遵守者都应该首要相应的处罚。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好了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惩处丑恶,可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是损毁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正能量,杜绝网络歪风邪气,让我们的国家、公民都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最忌讳的就是虚假信息,因为虚假信息更容易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让人们失去理智,对错误信息的事件进行批评和指责。因此,作为公民,我们在遵守“七条底线”的同时,还要提高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而相关单位应该对违背“七条底线”的人进行处罚,让更多的人引起重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

“七条底线”既是一种网络约束,也是一种社会规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遵守。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定能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也定能维护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方沫)

4.有必要反思“秦火火”为何能“火”

前天,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公司,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2名成员被警方抓获。

铁道部向“7·23”动车事故意大利遇难者赔偿近两亿元、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这些耸人听闻的“热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也就“火”了起来。火起来的他们利用虚拟空间的种种漏洞,不但让自己成了网络名人,而且所在的公司也是名利双收。

说起来“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的牟利手段很简单,也很常见:利用一些凭空杜撰的、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谣言,制造网络热点话题,谋求出名;所供职的公司以非法删帖替人消灾、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牟利;为牟取更多营销利益,作为网络推手,策划炒作凤姐事件、干露露事件„„玩火者必自焚,制造谣言、传播谣言,利用恶俗、无底线的炒作赚取利益,这些终将受到法律的追责。然而,在今天,我们似乎也很有必要追问一下,“秦火火”为什么能火起来?

正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自己所说的,网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夜之间摧毁。而他们的信条则是“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这一方面表明网络世界对于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法律界定,让“秦火火”得以用一个谣言来终结另一个谣言;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真实信息的欠缺透明、公开也给了网络谣言得以滋生的土壤,有些时候,正是政府部门的出言不当、对事实真相的捂着盖着藏着,把网民逼进了网络谣言的陷阱,让网民很容易被“忽悠”。

此外,网民的猎奇心理也进一步助推了“秦火火”们火爆网络。像凤姐事件、干露露事件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与网民的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都脱不开关系。明知道是恶俗、色情的炒作,为何还甘于做传播者?难道仅仅是因为转发评论不用负责任?恐怕不仅于此。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律。这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被抓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网络毕竟不是法外之地,超出边界必然受到法律惩罚。但若想净化网络,仅此还不够:其一,“秦火火”、“立二拆四”因为造谣传谣被抓了,那些其他造谣传谣的普通网民或者网络“大V”是否也应该同样受到法律问责?据“秦火火”初步交代,他们和某些“大V”达成了协议,互相帮转微博,警方已表示将进一步查清。这其实也在警示网民,网络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其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的尔玛公司雇用网络水军炒作非法牟利,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某些地方的评奖评优中,也不时出现网络水军刷票的情况,有的甚至明码标价,这是否也应该受到追究?(李龙)5.消解“读书无用”在于“上下通畅”

每到一年开学季,“读书无用论”总能死灰复燃。“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说这话的是成都女生玲玲的父亲。在开学日,家住成都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表示收废品都比大学毕业后赚的多,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意“学费打水漂”。

读书有没有用?这是一个伪问题,读书当然有用。从经济的角度,总体而言,教育的程度和收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教育投入也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投资。读书在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增加认知度和幸福感方面的价值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试看古往今来,才俊人士又有几个是没有读过书的?

读书有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曾几何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甚嚣尘上,让“读书无用论”敢于“摆事实”。不错,我们八卦“北大才子卖猪肉”之类热点题材,又有多少人享受着“术业有专攻”带给我们的便利?别说你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啊。

俗话说,数字最有说服力。据一份去年的大学生收入报告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而农民工月均收入已突破2000元大关。也许上面的数字已经能说明问题。再加上,某些“拼爹”又挤占了部分公共资源。无怪乎,一些人对上学心灰意冷。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跟“这些”关系又有多大?看看近年某些高校的“花边新闻”,我们只能说,打铁还得自身硬。

确实,学费越来越高,连恋爱成本都要计算在内,家长不肉疼才怪——反正毕了业也是个打工的命。表面上看来只是“教育投资”收益问题,其实暗含更多,比如教育的公益性,就业的公平性等。不能让读书成为奢侈品,更不能“龙生龙凤生凤”——阶层间需要无电阻流通,不需要绝缘体。

就算抛开种种不得意,我们也要重新认识教育。姑且不论读书的价值能够体现在经济上、功名上,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常人,长期来看,更有发展前途。书读得好不一定就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是人才市场化的必然现象。但一个人读书会比不读书更有前途。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个别受教育较低的人更成功,比如飞黄腾达和富足,但这仅仅代表人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今天,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大学生一时不如意,就怀疑教育的价值;更不能因为某个没有或很少读书的人比读书人更富有、更有社会地位,就否认读书的价值。系统的教育不是短期的培训,好比一把利刃,系统培训是锤炼,短期培训的打磨,没有基础何来发展?当然,我们在解构“读书无用论”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看看,我们有没有给年轻人留下足够的上升渠道,有没有为困难人群获得充分的教育留下足够的资源,等等。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下该做的是,降低大学费用,提高学生素质,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才是正途。(孙连宇)

6.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

在现代文学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严格,轻易不能随便搬动。

动辄给人排座次,估计是宋元时勾栏说书人那会儿兴起的,如《说唐》以力量值排隋末十条好汉。第一名好汉的李元霸个子虽小力气最大,他挥舞一双重达八百斤的大铜锤,在说书人嘴里打得十八路反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这种江湖好汉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纯以蛮力取胜,跟作家财富榜有异曲同工之糟。

排在现代作家座次榜上者,在现代文学史里长期享着荣华富贵。过去的“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事先就要定好什么人可以占多少篇幅。如鲁迅可以占三章,老舍占一章,沈从文、萧红等可只占一节两节,张爱玲等根本就不能存在。文学史教材反映了现实,真个是等级森严,一点都乱不得。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把沈从文、张爱玲排在那么碍眼的位置,让国内某些读者看起来多少有些肉跳。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时,还请专家逐章逐节地加以删节,勉强“维护”了国内文学等级制度的森严。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一直很维护作家等级制度,鲁迅等“六大天王”的作品长期占据了教材的很大分量。现在老“天王”的位置被新“天王”占了——很多“天王”的名字连我这样的资深文学工作者都从未听说过,多是“心灵鸡汤”教材体写作之辈,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孩子们却被迫一年年地学习这些在教材里的霸王。

鲁迅文章被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替换,这样的事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说原来的教材比新修订的好,而是“排座次”的观念在作祟。教材编写环境如果正常,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应该纳入平等的考量。

语文教材体现的是教育思想,文学性考量从来退居三线。因此,即便小说已经成了文学中的最大类,可选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样不朽的杰作,如老舍的《猫城记》这样的本土名作,随便选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却是所谓“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东西占据着最大篇幅。鲁迅过去被选入教材里的作品大多不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只是编写者用来体现某个单元的中心思想的道具而已。教材编写者把自己杜撰出来的标准理解用来压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个人感受,人为地把文章弄“深刻”了来吓唬学生。

鲁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语言也是第一流的。过去我支持减少他的作品数量,但全面退出则让人“惊诧”——那些“篡”了他的位子者,不仅不高明反而很糟糕。除读者熟知的《百草园》《故乡》《社戏》等散文外,鲁迅杰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编》里很多精彩篇目如《眉间尺》等,都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教材编写者也不必弄块叫做“深刻”的石头来给学生使绊子,而显示自己的高级地位。中小学生完全可以兴致勃勃地读完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故事。教师也不必装出高深的面目来告诉学生们非要以某种标准理解鲁迅。

鲁迅的全面退出,是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也寓示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混乱仍需漫长的沉淀才能成新的价值。□叶开(上海作家)

7.《爸爸去哪儿》背后的教育困惑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电视里,明星父亲化身超级奶爸,单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陌生的村庄,开始72小时的郊野生活。这档节目充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这档奶爸带萌娃的“人在囧途”,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成年人通过这档节目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并重新发现了父爱;为人父母者透过这档节目,重新开始审视自身的责任,并重新发现了那个未曾完全了解的孩子。这样一个重新发现彼此的过程,有惊喜,有欢笑,有逃避,有勇敢,父母子女之间感觉到了心灵的靠近。

虽然父母子女在这短短72小时的冒险内,惊喜地发现了彼此,获得了短暂的心灵靠近,但这种发现恰恰证明了,现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已经在时空与心灵上隔阂了太远。一档亲子电视节目,让人拥有瞬间的感动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父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陪伴,彼此了解,彼此感受。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父亲教育缺位的传统困境下,年轻父母没时间或不愿意陪伴、了解孩子,正在成为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

从今年初的《小儿难养》到最近的《爸爸去哪儿》,“辣妈”“奶爸”“萌子”开始成为电视荧屏的新宠,育儿题材扎堆,亲子话题热议,这背后反映出初为人父母的80后,对亲子教育的困惑,对事业与家庭平衡的诉求。

在现实生活中,80后父母们既需要面临工作、生活压力下无暇陪伴孩子的无奈,又延续着传统文化中亲情缺席的困惑。湖南卫视公布的收视数据就显示,《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25岁至34岁群体的占比也高达36%。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有天晚上,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自己的丈夫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妈妈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也较低。

“爸爸去哪儿”提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困惑: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去哪儿了?父母又将指引孩子们去哪儿?一个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首先必须跟着父母的脚步前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或许也是诸多亲子节目能获得火爆收视、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会去哪儿。(李妍)

8.给“为老不尊”者划一条规制的底线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在朋友圈里流行甚久,似乎略显过时的段子,却被近来几则“为老不尊”的新闻再次变成舆论热点。唐山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为女孩不肯为其让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

在国外,用来称呼老人的英文单词是senior。这个词的本义是资深的、高级的。而孔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也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欲,不逾距!”可见,人活到一定年纪,眼界应该更为开阔,心境应该更为豁达,不但在年纪上资深,在看待人生百态,对待周围人时,也应该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宽容。

可看看我们周围的个别老人,公交地铁上,抢座的气力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被让座时,一副理所应当的架势,从他们嘴里说句谢谢比登天还难。跳广场舞时,为了占跳舞的场地,左三层右三层,给私家车贴条,对前来相劝控制音量的人恶语相向。更别提那些摔倒被扶时,讹诈好心人的了。

有人将少数老人“为老不尊”的根源归结为他们的成长年代,“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环境下,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是喝着狼奶完成启蒙和基础教育,得到的是一种丛林里比划谁的拳头大的价值观。”于是乎,坏人变老后,我们周围遭遇到的就不再是儒雅的senior,而是疯狂的lower(低级的)。

如果说曾经的政治运动,让人性中最为恶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那人格形成时期,造的恶难道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吗?当周围的环境时移世易,不再是上纲上线的斗争,不再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在此后的许多年间,社会进步又对他们的性格矫正起了哪些作用呢?

发展中的中国,最大的改变是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过去乡里乡亲,谁不认识谁呢?就像《白鹿原》里写就的乡土中国,一纸《乡约》比村民们不知道的朝廷法律更管用。在一个举目望去,人人相熟的社会里,道德目光的规范力量无比强大。而随着人口大量迁徙,陌生的城市里,人们也就不拿面子当回事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公交车上抢座的路人,都是只见一面的缘分,打过这一架,我们不用再相见,于是撕破脸皮成了常态,自我利益最大化成了一些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人性本善说和人性本恶说,其实都在强调教化和社会规范的力量。要改变少数人“为老不尊”的现实,检讨曾经的道德沦陷,全民疯狂的运动,反思历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当下的环境。实现“为老者自尊”,一方面要创造出自尊的条件,一方面要对不自尊者进行惩罚。

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这些常见的不自尊行为,能否呼吁全社会进行谴责?能否动用适当手段,加以惩处?将救人诬为撞人的,能否引入强有力的刑事处罚措施,不再是教育一下敷衍了事?

如果“为老不尊”者,缺乏道德底线,那么就要由社会给他们划出一条底线。如果“为老不尊”者,没有禁忌没有界限,那么就要由社会让他们在道德、法律的规制下,有所敬畏、有所畏惧。(刘晶瑶)9.惩戒讹人老太护佑良知的种子 “蒋老太摔倒索赔”事件调查处理情况,证明伤者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并认定蒋氏母子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对蒋氏行拘7日,对其子行拘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这起儿童扶老太被讹事件曝光后,无数人为之愤怒。警方迅速查明真相,对讹诈做出惩罚,可谓大快人心。从某种意义讲,这是在以法治激励善举,以规则传递文明,是对类似以怨报德的无良行径的最好警示,必将带来善“扬”恶“抑”的结果。

事情已尘埃落定,那三个孩子善良的童心遭受亵渎,那些孩子家长遭受老太及家人的纠缠骚扰,想来仍令人揪心。不过,此事也有太多令人欣慰之处,比如,很多目击民众纷纷出面作证,警方查实证据还原真相,给予这种恶行及时惩罚,都让人看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一面,让人感受到法律制度的激励价值。

真善美总是在与假恶丑进行较量,遗憾的是,有时真相被蒙蔽,善心被侮辱,美好被污染。此前很多事例表明,在面对这类讹诈行为时,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常常失灵,有时甚至形成反向激励。当年的南京彭宇案,就曾有人感叹“让社会道德倒退30年”;前段时间,汕头两名高中生护送骑车摔倒老人回家,反遭诬陷。此类事件表明亟须一次法治纠偏,来荡涤这种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

年逾70的蒋老太终因敲诈受到惩罚,她并不值得同情,而且应该谴责。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社会有这样的老人,就改变敬老爱老的传统伦理。现在,法治能以积极作为传递正义,使良善精神得到辐射,也会催发人们去固化内心的善良和传统伦理,护佑良知的种子。

法治应该通过激励生活,最大程度释放文明。此次惩戒达州老太,就是对以往法律失灵进行的一次纠错,就是法治在传统文明方面释放出的制度善意。期待以此为契机,能通过法治手段让那些讹诈者都为自己的无良行径支付沉重代价,而不是逍遥法外,或者简单道歉了事。只有这样,法治才能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来传递更多惩恶扬善的价值能量,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被更多善良的阳光普照,让施善者安全、放心地伸出援手。(单士兵)10.尊重春节传统不等于因循陋习

家住山西晋中的詹女士今年春节过得很不愉快,本来应该合家团圆的春节,却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习,离婚的她带着孩子在宾馆过了一个除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过年***俗不但没能增加年味儿,却给很多人带来了烦恼。(2月6日《京华时报》)

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都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春节特有的温情。与此同时,诸如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农村赌博等很多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则在割裂家庭温情,约束人们行为,影响社会风气。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节越过越没劲,“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说不。“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本身就是旧社会对女性在人格上的一种歧视,且有悖于新时代“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至于初五走亲戚会破坏财运,“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民间说法,更是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完全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对于这样的春节陋习,公众应该主动移风易俗,摒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过年内容,有关部门也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指出陋习的荒谬,卸掉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包袱。

事实上,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电子鞭炮等为节日注入新元素,成为新民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就指出,“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新民俗。”在欢度春节时,人们不妨多多尝试新的过年方式,丰富节日内容,用时尚元素占领节日阵地。

与那些旧时代的“余毒”相比,春节赌博忙暴露出节日期间文化娱乐的贫瘠。现在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不少农村楼房越盖越高,公路越修越宽,但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严重匮乏,精神生活十分贫瘠。外出农民工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过年回到家乡便觉得无所事事,于是赌博找乐子就成了另类的年文化。如果农村能拥有规范的文化书屋和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娱设施,当地政府在农闲时节和春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农民就会很自然地离开麻将桌、步入文化园,涌进健身场。

春节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除旧布新的同时,不妨盘点一下还有多少过年陋习在因循守旧。最好让这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节日元素,也能早日“辞旧迎新”。只有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春节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荡漾出浓浓的中国味。张枫逸

1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人民日报评论员)

第五篇:2018时评高考

2017年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解读特点】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时评的基本特征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

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

即:引——点——议——联——结。除了“联”,驳

下载公务员时评(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时评(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光明日报最新时评

    光明网9月最新时评文5篇,多读多记写作有话说! 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2、起诉讹人者,了断个人恩怨也是捍卫公道人心 3、抑郁症不是猥亵丑行的挡箭牌 4、单田芳去......

    时评“助人为乐”

    热点时评:助人为乐亦为“忧”【字体: 大 中 小 】小月月事件 撑腰体 事件描述 9月3日,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家......

    三农问题时评

    人民日报时评:城镇化并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国外的特大城市是由几十个、上百个小城市组成的,每一个小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主体功能、比较完整的服务功能。居住在里面的人,若没有......

    时评演讲稿

    10月7日,山东青岛,游人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门前“参观”拍照。近日,位于山东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排档宰客事件发生后,引起青岛有关部门的......

    时评四大名著(精选合集)

    时评四大名著(写得很有水平哦) 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言简意赅,思之有理。1、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水浒写了......

    最新时评选读2018

    时评选读2018.3.10 “妻管严”遭经济封锁,算家暴吗? 背景:3月1日是《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两周年。日前,杭州市妇联发布了一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调研报告,指出杭州主城区居民对行为......

    2013年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时评(合集5篇)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 1、 两会也讲家常话 全国两会,如何讲话?响应中央八项规定中有关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

    新闻时评:大学生为何如此热衷于考公务员

    报考公务员再现火爆。据报道,通过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审核者,已突破105万人,比去年增加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高于去年的60:1。有一个职位,竞争比例竟高达4732:1。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