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之中,并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今后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的六项重大制度之一,明确提出“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的任务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民主选举、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逐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所熟知和认可,另一方面“拉票贿选”等新问题也在干部工作扩大民主、强化竞争的进程中随之出现,严重影响到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一、贿选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何谓贿选,顾名思义,选举中的贿赂行为,即在选举中竞选者通过一定的金钱、财产或者其他方式对参加选举的代表和选民进行贿买,以使自己在竞选中胜出。中办发2009年20号”的文件在第五部分明确了认定贿选的标准:凡是“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都是贿选”。具体表现形式有:
1、向选民赠送金钱、有价证券、实物,或提供请吃、消费享受,或者提供其他利益,以获得选票支持的;
2、向选举工作人员行贿,寻求获得选票帮助的;
3、向其他候选人(自荐人)赠送金钱、有价证券、实物,或提供请吃、消费享受,或者提供其他利益,要求其退选或者帮助拉票的。
二、村官贿选在新时期已经普遍存在
笔者于2011年2月期间刚经历一场关于X村切切实实的“贿选战争”,候选人于选举前承诺给予现金、村级惠农政策等方式收买选举人,更有甚者选举前一晚还上门赠送现金,各家各户相互串客相互比价,那场面比拍卖会更精彩。一位老村民还评论说,这些年头这竞争越演越烈,从一张票5元、10元到现在发展到最高上千元,那些远在外面打工的、甚至连正在等排期出国的村民都凑这热闹。什么人当这官,就看他能给多少。这让我想起了列宁的那句话: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
如2003年4月17日上午,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召开村委会选举大会。主席台上,选举主持人村支部书记史吉堂将一个装有现金的铁箱子举起来“亮相”:“这是王玉峰拿来的现款”,并当众问王玉峰:“如果你当上村委会主任,今天能不能给大家发钱?”王答:“能。”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选举结果王玉峰得票480张,超过半数,当上村委会主任。
又如北京通州区A村的村民白金福2007年曾坦然对记者说:“先不说别的,我本人就贿选。连买选票带吃喝,砸进去150多万元”即使如此,白金福还是落选了,据说当村委会主任的杜友俊投入贿选的钱比他还要多。在温州2008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村民戏称为:“首恶为官”、“首富为官”、“望族为官”。这三种非正常渠道以贿选为主,常常交织在一起。这种行为在国内大同少异,屡见不鲜。村官贿选在新时期已经普遍存在,并且有进一步蔓延扩散的趋势,这给村委会选举带来严重的影响。贿选是近代以来随着民主活动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腐败现象。从调研情况分析,新时期贿选的变化趋势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更善于使用间接手段。从前几届选举情况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贿选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间接,取证越来越困难。许多候选人从本人分发财物,转为通过他人分发财物;从本人宴请选民,转为通过亲朋好友宴请;从以选举之名宴请,转为借各种民间风俗名义宴请。同时,还产生了选举保证金等多种不同形式。候选人越来越多的转入幕后操作、遥控指挥,千方百计逃避法律责任。
2、更讲究选举策略。从选举情况来看,一些候选人越来越注重贿选的策略,通常在宣布参选之后,都会和自己的“智囊团”一起共同研究过去选举经验、本届选举办法,并根据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的贿选策略,确定贿选的重点对象、数额等,企图用最低的成本赢得选举。
3、更注重贿选效力。从贿选的时间来看,越来越多的候选人懂得越接近选举日越有效的道理,通常都在选举日前连夜分发财物或通过等对方先贿选,再依据竞争对手的贿选数额确定自己的贿选数额,以确保取得最佳的选举效果。与此同时,由于贿选与选举日时间相差越来越短,一旦出现贿选行为举报,启动贿选查处程序,往往取证完成时,贿选人已经当选,只能宣布其当选无效予以处理,不利于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处置决心。
三、拉票贿选原因分析
(一)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贿选往往与腐败藕断丝连。村官贿选从根本上说是企图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人是有理性的经济人,是追逐最大利益的。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驱动力”,一些人认为,当上村官就可以为自己或家人谋取更多的利益。选举意味着公共权力的获得,而公共权力获得者即取得了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当选村官后,实际上也就掌握了经济利益的控制权。因此,随着农村经济资源的增多,参选人就会通过贿选当上村干部,达到控制经济资源、对现有的经济利益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的目的。
(二)缺乏政治文化在选举中的约束作用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村民自制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政治文化建设却多有忽略,这是造成村官贿选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民主选举要有与民主选举相适应的科学选举的政治文化,随着村委会选举发展的深化,传统政治文化维度所带来的阻力就越来越严重了。封建传统制度的影响一直不减,深深扎根在农民的思维模式中,对农民民主观念的培养构成了很大障碍。宗族现象在农村的选举中较为普遍,在选举时,他们控帮结伙,推举家人、亲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基层选举的结果,就会导致选举失去应有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许多候选者坚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向钱看”等思想,以不端正的态度来参与民主,可以想象最终受苦的还是广大农民。”
(三)现有制度法律以及监督不能有效实施
现有的关于农村民主选举的制度虽然很多但却很难有效执行。新制度学派对制度的重新研究对我们探讨制度有很大帮助,村委会选举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把制度形式转变为制度规范的过程,然而现存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实施力度很差。在村委会选举中,虽然各地依法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机制,但还有些环节容易被钻空子。第一、代写选票、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的监督未到位。贿选者会去委托“中间人”给一定的好处,“买”代写选票权。有的贿选者亲自或派“亲友团”、“专门班子”跟随票箱,采取许诺或暗示甚至胁迫等手段拉票。第二、专门机关的监督有限。各地各级每逢换届选举,纪检监察机关虽然都参与其中,但大都只是阶段性参与而不是全过程参与。第三、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不到位。新闻媒体对选举中的深层次情况难掌握,很难披露事件的真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对贿选的真实情况也是困难较多。因此,设立的举报电话、举报箱、难以较好发挥作用。
(四)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现阶段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很难发挥。上级党委对民主选举中出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它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农民合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与民主选举的研究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执行选举程序不严谨,领导和组织选举的工作方法简单,对选举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监督不力;这不仅会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还会影响党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亿万人民的民主实践,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基层的选举是中国民主的基石,而贿选是我国民主进程的“暗流”。有必要从制度上加强反贿选工作,提早作出防范,匡正选举风气。
1.提高代表的素质,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
贿选的对象多为素质低者,对参选代表素质的要求,现行法规没有具体规定,未有解决代表素质与被选举权的对称问题;将竞争机制引入人大代表选举,允许代表候选人以见面、演讲、答问甚至辩论等多种形式宣传自己的观点、见解和设想,给他们以公正、平等的展示机会,从而不但使选民对候选人尽可能有广泛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增加选举的透明度。良性竞争能激发选民或代表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有优胜劣汰的作用,避免素质低者当选。把代表的素质关口前移,强化代表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有效落实党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2.加强对贿选的法律惩治。
贿选者之所以敢于贿选,在于法律对贿选的规定过于宽泛,对贿选的处理过于轻缓。如,在我国刑法中,根本没有关于人大代表参与贿选的犯罪量刑的规定。因此,应当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贿选的法律责任。应该制定《选举工作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力求从制度上保障选举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笔者建议酝酿出台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相关法规,将基层换届选举中的贿选问题纳入法律范畴,并对相关内容做出详细规范,确保只要在换届选举中出现为自己和别人拉票的,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应明确受理、控告、调查、申诉、审核与处理等程序。就反贿选而言,是增加不法投票者的政治、经济风险,从而规范其投票行为。3.要加强对代表履行职责的刚性监督
建议细化现行法规中有关选举方面的部分,明确界定贿选与非贿选的明确标准,加强反贿选法规的操作性,运用法纪、舆论监督、道德约束、代表行为惩戒等手段,规范选民或代表的投票行为,加大贿选者的成本和风险。借鉴境外特别香港、澳门行政区反贿选的经验,设立反贿选的专门工作机构,制定类似特别行政区的《选举行为准则》。如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回归后的立法会选举中,由廉政公署颁布法规,成立“反贿选研究小组”,介入调查贿选舞弊行为,专责研究一系列预防和宣传廉洁选举信息、调查工作。在现实选举过程中,应专门设立监督信箱,开通监督举报电话,专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老”人员和组织工作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形成对选举工作的广泛有效监督,让选举当事人不能拉票贿选。
4.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
完善选举制度是治理贿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要按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转变执政方式。防止权力腐败,制约公共权力。要解决公职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淡化官本位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强化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要把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原则统一起来。要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的意识,把公民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同时,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我们要适应选民或代表利益的新变化:他们所代表业界、地方、城乡等方面要求越来越清晰,选民或代表结构的复杂化、参选的积极性高涨。应该让这些利益合法表达,协调各方利益,减少贿选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动机、现实行为、目标取向上来看,拉票贿选都与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拉票贿选,不能漠然置之,等闲视之,而要深挖之,痛究之,从根本上斩断其蔓延发展的势头。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着眼解决存在的贿选问题,大力搞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努力探索村级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大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篇:村委换届选举拉票贿选专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操作不断规范、民主不断推进。但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拉票贿选问题,严重妨碍村民行使自由选举权利,破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任其蔓延扩大,势必危及农村基层基础,必须引起各级党
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之年,坚决查处严厉打击拉票贿选行为,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进行,是我们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就村委会换届选举拉票贿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研究分析拉票贿选的成因,深入探讨有效遏制拉票贿选的对策措施,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氛围。
一、贿选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贿选是近代以来随着民主活动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腐败现象。贿选,即贿赂选举,通常被理解为用金钱或其他利益进行收买选民、选举工作人员,以为自己或为自己的伙伴获得选票,从而赢得选举的行为。就村委会选举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的解释,贿选是指“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都是贿选。一些学者指出,从法理上讲,贿选是“行为犯”而非“结果犯”,在选举过程中同时具有贿赂的故意和贿赂的行为,即可构成贿选;只要贿选的行为一经作出,不管是否真的使选民违背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中实际作出舞弊行为并对选举工作产生影响,均不影响贿选的构成。另外,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相关法律对贿选未遂犯也有处罚的规定。因此,我们认为在选举过程中,当事人或指使他人以给予或承诺给予钱、物、职位、地位等方式来收买选举人、候选人、选举工作人员,以达到使自己或者他人当选的行为均应界定为贿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本人或指使他人向村民赠送现金、实物,购物券、电话充值卡等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拉票的;(2)本人或指使他人以交保证金形式,承诺当选后分发村民进行拉票的;(3)本人或指使他人为外出村民支付往返机票等交通费用进行拉票的;(4)承诺免除村民债务等进行拉票的;(5)本人或指使他人以吃请方式进行拉票的;(6)本人或指使他人为村民提供旅游、娱乐等消费进行拉票的;(7)以承诺捐助公益事业,但根本无意或无法兑现而作虚假承诺进行拉票的;(8)以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诱使或收买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工作中进行舞弊活动的;(9)他人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为某竞选人进行拉票的;(10)其他不正当手段,进行拉票的。
二、贿选的危害性
1、影响选举公平性。贿选的最大危害是破坏选举公平,通过运用利益手段左右选民的选举意愿,提升个人的支持率,借机赢得选举。从实践来看,贿选行为在一些村愈演愈烈,竞选的成本不断抬高,使农村选举完全依靠财力比拼,逐渐沦为“有钱人的舞台”,实际上等于变相剥夺普通群众的被选举权。如东山街道某村在上一届选举过程中,由于参选双方互相“竞价”,最后赢得选举一方投入贿选资金高达数百万元。
2、容易导致选后腐败。贿选以利益为手段,许多候选人在选举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甚至一些地方出现候选人为了选举倾尽家财,甚至举债参选。当选之后,为了偿还债务或收回成本,必然会通过非法途径敛财,客观上提升了腐败的机率。从调研情况分析,当前一些经济发达村村干部存在三种明显的敛财途径:一是资产。通过违章建设、暗箱操作,侵吞集体资产。二是项目。通过暗地承包集体建设项目或其中的子项目等形式,获取非法利益。三是资金。通过决定集体资金存储点,获得金融机构的高额回扣或红利等。
3、影响优秀人才参选积极性。出现贿选现象之后,一些真正想为村民做事的优秀人才会对农村选举“望而却步”,导致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下滑。一是由于一些低素质人员参选积极性增高,农村优秀人才觉得与他们“同台竞技”有失身份,特别是如果输给他们更会影响在村内的威望。二是因为一些农村优秀人才本身没有侵吞集体资产的意愿,也因此不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用于贿选,但是不贿选便可能选不上,所以干脆退出选举。三是贿选行为通常会通过农村黑恶
势力帮助操作,一些正直的候选人认为即使赢得选举,也会大量树敌,影响自身安全和正常履行村干部的岗位职责。
4、败坏社会风气。贿选行为具有一定的蔓延辐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容易加重本村选民的逐利心理,许多村民原本反对贿选,但是多次尝到贿选的好处之后,容易受到直接利益的影响,而逐渐产生支持
贿选的不良思想,失去对候选人的正确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会对周边其他村的选举工作造成辐射影响,特别是一些目前还没有贿选现象的村,一些选民会受逐利思想驱使,鼓动候选人贿选,或提出不贿选就不投票等口号,给候选人造成压力,使贿选逐渐成为覆盖整个地区的“潜规则”。同时,由于贿选容易产生“竞价”、“比拼”等现象,候选人之间因直接利益损失而导致互相仇视,会不断加深村内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风气。
三、贿选的原因分析
1、集体资产升值带来的“权力诱惑”。从调研来看,我市贿选现象主要出现于2005年的第七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当时正是我市房地产价格快速升高,土地价值大幅提高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市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重点工程项目数量多,涉及的返回地指标多,一些城郊及平原经济发达地区村的返回地、旧村改造等项目投资超过亿元的不在少数,而且现有的制度对村干部权力存在监管的空白区,使村干部手中的权力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岗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不少人产生“有投入才有产出”的思想,进而导致贿选行为的出现。比如东山街道,近几年正处于开发的高峰阶段,几乎村村都存在贿选现象,飞云镇近几年随着火车站建设等重点项目的上马,贿选现象也在许多村露出苗头。
2、贿选实施过程产生的“直观效应”。一方面,候选人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特别是村干部岗位诱惑增大之后,参选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如果不通过贿选,当选的机率很低。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有143名村主要干部有违法犯罪前科,如果通过正常途径参选,几乎没有当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实际观察或操作过程中,候选人逐渐发现贿选对选举结果的有效作用,逐渐把它认定为赢得选举的“杀手锏”之一。比如某村上一届选举时,第一轮选举甲的贿选投入多,得票数领先,但是因为两人都没有过半而进入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前乙加大贿选力度,而后赢得选举。
3、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利益优先”。一些村在过去的日常运转中没有及时进行村务公开,使群众对村集体资产去向产生质疑;一些村原任村干部因为违法乱纪受到国家机关查处,使群众丧失了对村级组织的信任感; 一些村的候选人素质普遍不高,使群众对他们的当选履职不抱多少期望。在以上各类因素的作用下,有些贿选村群众产生只顾眼前利益的消极情绪,认为谁当选都会千方百计侵吞集体资产,既然结果一样,还不如先趁其未当选时“ 拿多少算多少”,“ 谁给得多让谁当”,这种思想进一步助长了贿选行为的愈演愈烈,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公开行为。同时,农村的风俗人情习惯也使选民无法直接拒绝候选人贿选,拒绝谁便等于不投谁的票,容易产生矛盾。
4、法律法规滞后催生的“有恃无恐”。现有的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执行上只能“定性”、无法“定量”,为主管部门的不执行、执行不到位提供了推拖依据;相关的单位太多,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出现“踢皮球”现象;处罚的力度太小,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人最多仅能处以治安拘留,无法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因此许多候选人认为最多白选一次,不会带来其它损失,从而更加有恃无恐。而且在实际选举过程当中,各级党委政府更关注选举的进度,打击贿选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的顺利产生和总体进度的推进,因此容易被忽视。
四、新时期贿选的变化趋势
从全市层面来看,当前我市贿选现象出现比较明显的蔓延趋势,除了近乎公开的城郊各乡镇之外,一些半山区乡镇上一届也已经出现个别村的贿选现象。从贿选行为本身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更善于使用间接手段。从前几届选举情况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贿选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间接,取证越来越困难。许多候选人从本人分发财物,转为通过他人分发财物;从本人宴请选民,转为通过亲朋好友宴请;从以选举之名宴请,转为借各种民间风俗名义宴请。同时,还产生了选举保证金等多种不同形式。候选人越来越多的转入幕后操作、遥控指挥,千方百计逃避法律责任。如我市东山街道下埠村,前届换届贿选被成功查处,下一届选举东山街道各村的候选人必然会采取更加隐蔽的贿选方法。
2、更讲究选举策略。从选举情况来看,一些候选人越来越注重贿选的策略,通常在宣布参选之后,都会和自己的“智囊团”一起共同研究过去选举经验、本届选举办法,并根据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的贿选策略,确定贿选的重点对象、数额等,企图用最低的成本赢得选举。比如上一届塘下镇个别村出现过候选人第一轮不贿选,但是游说其他村民投白票,使对手第一轮贿选落空,然后集中财力在第二轮选举中贿选拉票,最终战胜对手赢得选举。
3、更注重贿选效力。从贿选的时间来看,越来越多的候选人懂得越接近选举日越有效的道理,通常都在选举日前连夜分发财物或通过等对方先贿选,再依据竞争对手的贿选数额确定自己的贿选数额,以确保取得最佳的选举效果。与此同时,由于贿选与选举日时间相差越来越短,一旦出现贿选行为举报,启动贿选查处程序,往往取证完成时,贿选人已经当选,只能宣布其当选无效予以处理,不利于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处置决心。
五、防止和治理贿选的对策措施
1、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由于贿选一旦成风,难以打击查处,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除了常规的悬挂条幅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重点加强三方面宣传。一要公开通告。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在新闻媒体发布专项打击贿选工作的通报,公布举报、监督电话,明确“露头就打”、“举报必查”等要求,营造打击贿选的高压态势。二要媒体宣传。要通过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在广播电视上开设专栏,介绍前几届部分村因贿选导致建设落后、发展停滞、集体资产流失的典型案例;将因贿选被宣布当选无效的个案、以及贿选行为当选的村官因其他违法违纪被查处的案例汇编成册,印发各村、村民代表、候选人手中,加大反面案例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正确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三要会议宣传。要召开现任村主要干部、村党员、村民代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会议,宣传市委市政府打击贿选的决心与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丰富承诺形式,打造公平的竞选平台。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引导候选人通过正当的途径宣传自己,全面开展竞选承诺。一方面,要作好口头承诺。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候选人集中开展竞职演讲,并把不搞贿选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另一方面,要写下书面承诺,要组织候选人签订承诺书,保证在选举过程中不贿选,当选后不以权谋私、违章建设、侵吞集体资产等,否则将承诺引咎辞职。正式选举之前,各选举委员会要将候选人的书面承诺在村内公开公示或印发到每位村民,接受村民监督。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公示候选人的工作实绩、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等,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同时,将贿选行为取消其候选人资格、即使当选也无效的规定,写入《村选举办法》。
3、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有效的处置力量。健全完善统一查处协调工作机制,市、乡镇(街道)均要成立贿选等破坏选举行为查处工作组,普通贿选案件,由乡镇负责查处,重点难点贿选案件由市级负责查处。市级查处组由市纪委、公安、检察院、法院、组织部、民政等部门成员组成。对于重点贿选案件,对于充当村委员会竞选人“中间人”角色进行贿选的企业老板、个体经营户、“有钱有势”人员,必要时可协调市工商、税务、质监、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联合行动,从严查处,除追究其贿选行为的责任外,还要从其生产经营、质量环保、税收规范等环节予以检查,如有违法依法从重处罚。对黑社会势力介入村选举的,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同时,要认真研究分析可能出现贿选的重点村、关键人物,及时掌握动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查处打击。
4、选准选好试点,增强试点的指导作用。要突破过去换届试点只选好村、稳定村的做法,在今年的换届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市乡两级试点同时启动的模式。在市级试点的选择上,重点在上届贿选问题严重的街道、乡镇各筛选确定1至2个村作为换届试点村,由市纪委、组织部、人大法工委、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组建指导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所在的乡镇(街道),指导乡镇共同推进试点工作,从预防贿选、查处贿选、事后处理等方面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形成预防有效、查处有力、处理得当的工作机制。对试点村出现贿选行为要“零容忍”,做到违规必纠,违法必究,从严查处,并将案例进行剖析,通报全市,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达到震慑之目的。
5、坚持打防并举,形成长效巩固的治本方法。一要完善法律法规。要及时向上级立法机构提议,完善贿选打击的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贿选的界定标准、负责机构,加大处罚的力度。特别要抓住关键环节,比如贿选“中间人”的处置问题,明确其同样属于“破坏依法选举秩序”行为,可以追究法律责任。二要健全村级各项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加强监管,通过加强村干部经济审计与日常监管,特别村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使一些对村集体资产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三要优化选举环境。要鼓励德才兼备的农村人才参与村干部选举,树立比能力、比知识、比贡献的正确导向。要保证选举秘密投票落到实处,实行进出口分离,严格委托投票,对于书面委托的,实行电话联系确认,以防范书面委托造假,推行委托书公证制度;要加大对村民代表贿选、人大代表贿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社会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环境。
第三篇:警惕乡镇换届选举中的“拉票贿选”行为
警惕乡镇换届选举中的“拉票贿选”行为
——XX市狮子乡“贿选乡官”带来的思考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选举工作是乡镇换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整个换届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为确保今年即将开展的乡镇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对乡镇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的行为进行深刻分析。XX市原狮子乡2003年7月在乡人代会选举中,组织推荐提名的候选人双双落选,两名非提名候选人采取贿赂收买和串通拉拢等手段最终高票当选,这种行为为乡镇换届选举工作敲响了警钟。
一、狮子乡“贿选乡官”的基本情况
2003年7月9日,XX市原狮子乡人代会选举中,43名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不是候选人的该乡财政所出纳滕德志、广播站站长李平分别以29票、35票当选狮子乡副乡长。而组织提名的两名候选人分别仅得8票、12票。事后一些知情人分别向XX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举报了狮子乡选举工作的贿选问题,XX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庚及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大白:滕德志、李平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二人不惜重金,采取请吃、请喝、送钱等方式进行感情投资。从2003年4月至7月,滕德志先后向18名乡人大代表累计行贿人民币10100元;李平先后向21名乡人大代表累计行贿人民币8300元。2003年8月13日,XX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宣布原狮子乡选举副乡长的结果无效。10月20日,滕德志、李平涉嫌破坏选举罪被依法逮捕。此后滕德志、李平分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六个月和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对涉及该案的9名党员干部均予以立案调查,其中4名触犯刑律的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贿选乡官”的原因分析
(一)有限的领导职位与少数人的需求愿望相矛盾为“贿选”提供了存在的可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同时,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政治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有限的领导职位与某些人的需求愿望发生矛盾时,必然会促使一部分处于“候选人”或“边缘候选人”的人选倍加关注自己的政治命运。狮子乡滕德志、李平这些人为挤上这座“独木桥”,便铤而走险,不择手段,非法采取贿赂、串通、拉小集团等途径进行“贿选”的行为便应运而生。
(二)“潜规则”的普遍认同为“贿选”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在狮子乡贿选案中,参与贿选的并非组织推荐的候选人。作为贿选者,他们认识到,一旦在提名阶段被“封杀”,就意味着了丧失了被选举的机会。于是在选举未进行时,就产生了企望借助金钱的魔力来争取机会的强烈冲动,一些拉选票的非法行为便粉墨登场。
(三)选举制度的缺陷为“贿选”提供了存在的条件。一是正当的竞争途径不畅通。从现行制度上看,选举工作主要是通过民主程序把组织推荐的候选人选举出来。这一较为明显的“组织意图”,使一些具备条件或接近条件的人选丧失了参与竞选的机会,导致他们选择各种非法途径进行“贿选”。二是对选举中不法行为的惩罚操作性不强。我国《选举法》、《刑法》对运用暴力、威胁、欺骗和贿赂等手段破坏选举的非法行为有专门的惩治规定,但这种惩罚主要针对贿选者,而对接受贿赂的人大代表如何加以惩处,缺乏规定,从而导致有的人大代表步入“法不责己”的误区。
(四)部分人大代表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贿选”提供了存在的诱因。据调查了解,狮子乡部分人大代表在选举中接受宴请、收受钱物的直接动机并不是“牟利”,其真实心态是投谁的票感到无所谓,如果有人“意思意思”,就顺水推舟投他一票。代表有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对“贿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政治环境的封闭性及其受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较深,致使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和农村的人大代表观念狭隘,他们在选举行为上更具轻率性。再加上一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些群众对选举存在回避、观望、冷漠的态度和心理,对一些腐败行为的认同心理和参与心理,都对乡镇人大选举中的不法行为起到了助长的作用。
(五)选举监督不力为“贿选”提供了存在的机会。原狮子乡的“贿选”案件,是由于个别拒贿代表或工作人员检举、揭露后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介入。在选举过程中,乡党委、乡人大主席团的知情人士没有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反映。这表明,选举缺乏内外监督,尤其是缺乏监督代表的法律依据,缺乏监督代表的必要手段和形式,缺乏比较独立的选举监督职能机构。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已成为“贿选”现象的根源之一。
三、“贿选乡官”现象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乡镇民主选举制度,为遏制贿选行为“堵漏”。“贿选”等非组织行为之所以在乡镇选举中有存在的空间,既与贿选者的主观动机有关,也与组织上确定候选人和现行乡镇民主选举的一些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有关。为此,我们应通过发扬民主、健全制度来遏制贿选者行为。一是把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规范提名程序。在公布职位上,要把空缺的相关职位及任职条件、推荐范围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在民主推荐上,在乡镇(街道)特别是缺职乡镇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民主推荐;在组织审核上,组织部门要综合分析干部群众民主推荐结果和干部日常考察情况,并结合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格结构等因素,每个职位提出2—5名初步人选名单;在常委会提名上,组织部要将参考人选名单及基础情况提交县(市、区)委常委会,进行推荐提名,乡镇党政正职人选由全委会讨论决定;在确定考查对象上,组织部根据常委会民主提名结果,确定考察对象,采取等额与差额相结合方式进入干部考察程序。只有这样,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拓宽选人视野,体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原则,让更多的人获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推进提名环节的规范化、民主化,增强选拔机制的客观性、公正性,提高被任用干部的公认度,有效避免少数人甚至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二是规范竞选规则。在确保公平提名候选人的前提下,将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允许候选人以见面、演讲、答问、辩论等多种形式陈述自己的施政纲领,使选民对候选人尽可能有广泛深入的了解。这样通过扩大各类候选人的正当参与渠道,给他们以公正、平等的展示机会,增加选举的透明度。三是加大对“贿选”行为的惩处力度。在制度逐步完善和代表素质有待提高的今天,还需从党纪政纪和法律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加大惩处力度,对参与“贿选”者,一经查实,坚决重处,绝不手软。
(二)加大对乡镇选举工作的监督力度,为防止贿选行为“正本”。从狮子乡“贿选乡官”案例可以看出,加强对乡镇选举的监督,是遏制“贿选”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法律上,人大代表应接受选民的监督,选民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但在实际中,由选民监督人大代表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实施起来很难操作。因此,这也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选民参与选举的严肃性、主动性不够。表现出对人大代表选举的一种政治冷漠,选民对人大代表无法行使直接有效的监督,认为选谁都一样。二是部分人大代表对人民赋予的权利不予重视。认为人大代表只是一种政治荣誉,缺乏基本的政治责任,更不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我们既要加强乡镇换届选举的制度建设,保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行使权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加强对代表履职情况的监督,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实现对乡镇选举工作中“贿选”行为的遏制和根除,切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高人大代表素质,为避免贿选行为“清源”。人大代表是听民声、察民情、吐民意、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使者”。由于人大代表的产生长期偏重于其先进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而忽视了依法履行职务应有的专业性,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以致个别人大代表的基本素养一直难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预防和遏制“拉票贿选”现象,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大代表的综合素养。一是优化和改善人大代表的组织结构,体现代表“比例”服从代表“素质”的要求。二是逐步改革现行选举制度,完善现行代表的产生办法,加快代表竞选机制建设。三是倡导人大代表“淘汰制度”和去职制度,提高人大代表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重视人大代表的教育培训,提高代表的思想素质和法纪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所投出的选票,不仅是义务,更是神圣责任。只有广大代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和违纪违法行为,“拉票贿选”行为最终才会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失去市场。
第四篇:治理拉票贿选问题的民主途径
治理拉票贿选问题的民主途径
作者:谭用发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630
拉票贿选,不仅严重扰乱和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信心和决心,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治理拉票贿选,目前关键是要注重运用民主的方法清除障碍,堵塞漏洞,化解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将此作为惩治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来抓。
清除思想障碍
由于受拉票贿选等问题的影响和危害,一些同志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特别是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出台后,有的同志误认为“民主推荐已不那么重要了”,“任用干部的权力在收了”。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懈怠。现在,有的地方民主推荐干部,已开始出现弃权票、随意票增多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强调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其意义极为深刻。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现在既存有因拉票贿选导致民主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存有因个人“专权”造成民主程度不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有的放矢,对症用药。眼下尤须突出抓好两点。一是要切实加大治理拉票贿选的力度,解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失真失实的问题。拉票贿选与民主相伴而生,是民主的“衍生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同遇到的障碍。面对这一障碍,唯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穿越它,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向前推进。二是要切实规范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走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怪圈。在选人用人上,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这也是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所在。我们切不可因为改革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放松对选人用人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治理和解决。
堵塞制度漏洞
拉票贿选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与民主制度尚未健全有很大关系。有的是因制度缺失,被拉票贿选人员钻了空子。如民主选举中的代表联合提名问题,就是因所提人选是由少数代表在会上临时动议提出的,事前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组织考察把关,拉票贿选人员往往只 要贿赂好了几位代表,就能成为候选人正式参加选举,其疏漏显而易见。有的是因缺少公开竞职的平台,让一些善于背后游说的人占了“先机”。还有的是因制度过分笼统、原则,给人留下了投机的空间,等等。
治理拉票贿选,迫切需要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从源头堵塞漏洞。如,在民主选举中,要认真改进代表联合提名的方式与途径,让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和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一样,事前也有一个充分酝酿和推荐考察的过程,使参选候选人,无论是组织提名还是代表联合提名,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都很优秀,不给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拉票贿选人员有可乘之机。又如,要积极完善和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制度。只要坚持把民主推荐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位,投人情票、交易票的自然就会少起来,搞拉票贿选也随之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再如,要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公开表达意愿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公开竞争是古今中外选拔优秀人才的“捷径”。抓好此项工作,不仅可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可有效地减少拉票贿选对民主选任干部的冲击和影响。还如,为防止一些人在执行制度中搞变通、打“擦边球”,设定制度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原则上”“一般情况下”等模糊概念,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推责诿过的空间。
严把关键环节
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必要形式,也是抵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当选任干部的原则、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干部选拔任用中出现的 腐败案件,大都与程序颠倒、程序空转有关。如靖宇县李铁成卖官案,当时该县提拔的干部,无一不是由他先圈定人选,然后再让组织部门去履行程序。有的单位和部门为保证“内定”人选“胜出”,通常是先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然后通过班子成员分头向中层干部打招呼,再由中层干部下去做工作。对此,不仅群众很有意见,也给拉票贿选人员留下“把柄”,成为他们搞歪门邪道的“借口”和理由。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从“动议”到“任职”确定了五个重点环节,构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程序。此程序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实施中不能“错位”,不可“掉扣”。特别是“动议”环节,一定要准确把握,规范操作。现在,有少数地方以抵制拉票贿选为由,“动议”阶段便把拟推荐的职位全部确定到人头,这显然是不大妥当的。先确定推荐人选,后组织民主推荐,明显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动议”的本义主要是对领导班子进行分析研判,对选任干部的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提出初步建议,形成工作方案。除少数特殊工作岗位外,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应坚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平时考核、一贯表现和人岗相适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充分酝酿,确定考察对象或人选,而切不可简单从事,让民主推荐流于形式。
畅通监督渠道
治理拉票贿选,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无论拉票贿选人员的手段是多么的隐蔽和高明,都难以逃脱他们的眼睛。因而在治理 工作中,一定要大力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构筑群众监督防线。近些年,一些地方通过在群众中聘请观察员、监督员等形式,建立了广泛、严密的社会监督网络,发挥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此做法很值得肯定和推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新闻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透明度高等优势,是民主监督的重要阵地。要积极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对拉票贿选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治理拉票贿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位受过处理的拉票贿选人员坦言,他们最怕的就是新闻记者和网络举报,因为那些不光彩的事一经舆论曝光,不但升官无望,而且脸面丢光。
严肃查处问责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必须依法治理拉票贿选。首先,清除“法不责众”的消极情绪。事实表明,拉票贿选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好成就。其次,加大查处的工作力度。依法治理拉票贿选,查处是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手段。对拉票贿选不仅要坚持依法依纪、从严从快查处那些拉票人、买官者,还要坚持依法依纪、从严从快查处那些帮助拉票的人,卖官的官。只有这样,治理才能够持久,才会有实效。再次,强化领导责任。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或部门,治理拉票贿选的力度、氛围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态度、责任及决心。治理拉票贿选,尤其要注重落实好一把手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对因领导或工作不力而导致拉票贿选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要实行严格问责,严肃追究,以此增强责任感,促进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治理拉票贿选问题的五大民主途径
治理拉票贿选问题的五大民主途径
2015-03-02 09:47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谭用发
拉票贿选,不仅严重扰乱和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信心和决心,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治理拉票贿选,目前关键是要注重运用民主的方法清除障碍,堵塞漏洞,化解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将此作为惩治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来抓。
清除思想障碍
由于受拉票贿选等问题的影响和危害,一些同志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特别是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出台后,有的同志误认为“民主推荐已不那么重要了”,“任用干部的权力在收了”。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懈怠。现在,有的地方民主推荐干部,已开始出现弃权票、随意票增多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强调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其意义极为深刻。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现在既存有因拉票贿选导致民主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存有因个人“专权”造成民主程度不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有的放矢,对症用药。眼下尤须突出抓好两点。一是要切实加大治理拉票贿选的力度,解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失真失实的问题。拉票贿选与民主相伴而生,是民主的“衍生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同遇到的障碍。面对这一障碍,唯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穿越它,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向前推进。二是要切实规范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走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怪圈。在选人用人上,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这也是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所在。我们切不可因为改革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放松对选人用人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治理和解决。
堵塞制度漏洞
拉票贿选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与民主制度尚未健全有很大关系。有的是因制度缺失,被拉票贿选人员钻了空子。如民主选举中的代表联合提名问题,就是因所提人选是由少数代表在会上临时动议提出的,事前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组织考察把关,拉票贿选人员往往只要贿赂好了几位代表,就能成为候选人正式参加选举,其疏漏显而易见。有的是因缺少公开竞职的平台,让一些善于背后游说的人占了“先机”。还有的是因制度过分笼统、原则,给人留下了投机的空间,等等。
治理拉票贿选,迫切需要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从源头堵塞漏洞。如,在民主选举中,要认真改进代表联合提名的方式与途径,让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和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一样,事前也有一个充分酝酿和推荐考察的过程,使参选候选人,无论是组织提名还是代表联合提名,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都很优秀,不给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拉票贿选人员有可乘之机。又如,要积极完善和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制度。只要坚持把民主推荐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位,投人情票、交易票的自然就会少起来,搞拉票贿选也随之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再如,要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公开表达意愿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公开竞争是古今中外选拔优秀人才的“捷径”。抓好此项工作,不仅可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可有效地减少拉票贿选对民主选任干部的冲击和影响。还如,为防止一些人在执行制度中搞变通、打“擦边球”,设定制度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原则上”“一般情况下”等模糊概念,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推责诿过的空间。
严把关键环节
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必要形式,也是抵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当选任干部的原则、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干部选拔任用中出现的腐败案件,大都与程序颠倒、程序空转有关。如靖宇县李铁成卖官案,当时该县提拔的干部,无一不是由他先圈定人选,然后再让组织部门去履行程序。有的单位和部门为保证“内定”人选“胜出”,通常是先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然后通过班子成员分头向中层干部打招呼,再由中层干部下去做工作。对此,不仅群众很有意见,也给拉票贿选人员留下“把柄”,成为他们搞歪门邪道的“借口”和理由。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从“动议”到“任职”确定了五个重点环节,构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程序。此程序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实施中不能“错位”,不可“掉扣”。特别是“动议”环节,一定要准确把握,规范操作。现在,有少数地方以抵制拉票贿选为由,“动议”阶段便把拟推荐的职位全部确定到人头,这显然是不大妥当的。先确定推荐人选,后组织民主推荐,明显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动议”的本义主要是对领导班子进行分析研判,对选任干部的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提出初步建议,形成工作方案。除少数特殊工作岗位外,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应坚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平时考核、一贯表现和人岗相适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充分酝酿,确定考察对象或人选,而切不可简单从事,让民主推荐流于形式。
畅通监督渠道
治理拉票贿选,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无论拉票贿选人员的手段是多么的隐蔽和高明,都难以逃脱他们的眼睛。因而在治理工作中,一定要大力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构筑群众监督防线。近些年,一些地方通过在群众中聘请观察员、监督员等形式,建立了广泛、严密的社会监督网络,发挥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此做法很值得肯定和推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新闻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透明度高等优势,是民主监督的重要阵地。要积极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对拉票贿选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治理拉票贿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位受过处理的拉票贿选人员坦言,他们最怕的就是新闻记者和网络举报,因为那些不光彩的事一经舆论曝光,不但升官无望,而且脸面丢光。
严肃查处问责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必须依法治理拉票贿选。首先,清除“法不责众”的消极情绪。事实表明,拉票贿选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好成就。其次,加大查处的工作力度。依法治理拉票贿选,查处是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手段。对拉票贿选不仅要坚持依法依纪、从严从快查处那些拉票人、买官者,还要坚持依法依纪、从严从快查处那些帮助拉票的人,卖官的官。只有这样,治理才能够持久,才会有实效。再次,强化领导责任。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或部门,治理拉票贿选的力度、氛围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态度、责任及决心。治理拉票贿选,尤其要注重落实好一把手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对因领导或工作不力而导致拉票贿选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要实行严格问责,严肃追究,以此增强责任感,促进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