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委换届选举中产生“贿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之年,虽然村委换届选举已经全部顺利完成,但是选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贿选风气在一些地区呈愈演愈烈趋势,已严重妨碍村民行使自由选举权利。如果任其蔓延扩大,势必会损害群众利益,从而给农村腐败的发生提供温床和土壤。因此,村委换届选举中贿选的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一、“贿选”的表现形式
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就理论而言应该位卑权轻,但现实中村委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具有准政府的性质,同时也是以土地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的集中管理者,具有很大的经济管理权。因此,每到换届选举时,在一些地方出现异常的选举竞争,“贿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1.金钱贿选。金钱贿选是村委会选举中最常见的贿选方式,候选人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将一张选票与一定金钱对等,运用金钱来操纵选民的投票权。金钱数额多的达到上千元,少的也有几十元、上百元。如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村委换届选举中,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王玉峰为顺利当选,向村民发放194万元拉选票;两位副主任候选人也分别向村民发放14.55万元。
2.实物贿选。实物贿选最常送的是香烟,村委会主任竞选选票至少是送蓝嘴芙蓉王,副主任、村委委员竞选选票稍微低一个等级,选举结束后一户平均下来一般可以得两条烟。其次送酒、购物劵或者请客吃饭,通过宴请各小组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从而达到拉票选举的目的。
3.许诺贿选。部分候选人在选举之前常常拉拢自己周围的熟人,由别人带领或亲自登门做工作,宣传自己,笼络感情甚至搞空头许诺,通过熟人关系网一层一层扩大范围。通过向选民许诺封官、许诺入党、许诺修建集体公益事业、许诺解决贫困户低保问题等来获取选票,以保证自己成功当选,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当选之后能不能实现选举前的诺言。
4.威胁恐吓。有的候选人是地方的混混,为达到当选的目的,就组织自己的那帮所谓的“哥们儿”挨家挨户的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必须选某人,否则就有你们家好看。有的经不住威胁,害怕报复,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投出违心的一票。
5.宗族影响。这个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很多小组(自然村)都是由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某些宗族出于维护本族利益的考虑,争夺村委领导权,选举时同姓或同族人串通起来拉选票,常常凭借人多势众,阻碍村委班子选举所要体现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贯彻执行。如:常德市
鼎城区中河口镇麻河村丁、余两大家族为争夺村委领导权大搞火拼,造成严重伤亡。
二、“贿选”带来的负面影响
贿选用非强迫的利益方式影响选民的意愿,是民主政治的副产品,是公共行为的私人化,政治行为的经济化,以非公平和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攫取利益。
1.贿选问题的产生,不仅破坏了选举程序和秩序,扰乱了换届组织纪律,更重要的是使群众意愿无法真正体现和实现。有时还得重新选举,增加了选举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如某村竞选双方都是小有名气的“老板”,且各有一股较强的势力支撑着,在选举过程唱计票环节,对选票的是否有效虽经村选委开会议定,但唱计票一结束,落选方的支持者就以“唱计票不公正”为由纠集了100多人到镇政府、到市政府上访,使村选委没能当场公布选举结果,而另一方也以“要公布选举结果”为由带60多人上访。
2.个别通过不正当渠道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工作主动性较差,不能有效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以致于造成村里工作停滞不前,无法正常开展,当选之后主动辞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受富人治村观念的影响,一般选举出来的村干部都是富裕户,部分村民认为“富人”村干部资源丰富,经济头脑
好,能够带动村里更多的人致富。但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在县城甚至外县居住发展,往往只顾小家利益,对公益事业不热心,把村干部当成“副业”,缺乏奉献意识,长年累月不在村里,导致村民办事找不到人,导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4.通过“贿选”当选的村干部,往往会想方设法捞回当初“贿选”的成本,当上“官”后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将所花的成本“赚”回来。于是一些村干部就利用职务便利随意将集体土地出租、侵占集体资产、向驻村或周边厂矿入暗股、承包辖区内的基建、土方工程等,这样就严重损坏了村民利益,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引起村民不满,导致村民集体上访、告访,影响社会稳定。
三、产生“贿选”的原因
村委会换届选举呈现“贿选”多发现象,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驱动,认为做村官有利可图,集体资产有洞可挖,从而产生贿选行为。
1.法律法规缺失,“弹性”比较大。从法理上来说,村委会的选举办法是比较宽泛的,注重村情民情,体现的是“草根民主”,许多规定都很有“弹性”,都要基层根据实情进行细化,这一方面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性,也给竞选者更多空间。另一方面《选举办法》具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基层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衍生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人户分离”问题由各村自行决定解决,乡镇对村委会选举仅是指导关系,村干部可以也可以不听,但上级要求乡镇完成的任务往往要落实到村里,也就要乡镇干部求村干部做事,村干部不做不完成,没有规定要受处罚;又如对村委会的“贿选”的查处和处罚无论在《刑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中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2.村民民主意识淡薄,贪图小利。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离村民自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农民对民主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如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力缺乏全面了解,对应有的权利如何行使和保护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选民仍只顾眼前利益,贪图候选人的小恩小惠,不顾大局。反正不管谁当村干部,跟自己都扯不上边,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谁出的价钱高,我就选谁。这些人往往忽略了民主选举的初衷是要选一个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好班子,没有去想贿选人花这么大的血本当选之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2.集体资产升值,“回报率”可观。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贿选行为,其最终目的往往是希望获得丰厚的“回报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产大幅升值,加之在农村土地开发、承租和出让、村集体经济资产处臵、集体经营项目承包等方面的监督机制上存在明显的漏洞,现有的制度对村干部权力又存在监管的空白区,使贿选者有获得非法利益的机会和条件,他们权衡贿选的“成本”和“效益”后,选择贿选这种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河北涉县上巷村的王急义为了能够顺利当选村主任甘愿出600多万元的天价就是看中村办企业每年几百万的盈利。
3.政治欲望强烈,渴望权力。部分富人阶层有着强烈的政治欲望,为实现自己从“经济人”向“政治人”的角色转化,依靠自己有钱,以高价购买选票或许诺自掏腰包修建村集体事业来达到当选的目的。企图以“政治人”的角色背景来增强自己“经济人”的角色,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4.选举程序不规范,操作不严格。一些村在组织选举中,选举程序不规范,特别是选民身份的确定、委托他人投票、代写选票、秘密投票点设臵等环节上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有些人由于读书、出嫁、农转非等原因户口早就迁出本地了,一旦在“选民”资格确定时认定其是有效的“选民”,就意味着竞选一方会多得一些选票,尤其是竞选双方势力相当、预计得票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会就此展开争着。或者出现一人多次投票或一次投多张票的情况,这样就给贿选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5.查处力度不够,贿选风险成本低。现有的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只有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中涉及到“贿选”,导致调查取证难,查处力度不够。从当前查处的贿选案件来看,对行贿者的处理是不够严厉的,除了当选无效和贿选资金被收缴以外,对行贿者最多也只能进行党纪处罚;对接受贿赂者来说除了退还违纪资金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其他处理措施。因此许多贿选人认为贿选行为的风险成本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贿选行为的发生。
三、遏制“贿选”的对策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这个民主进程的跨越,但是贿选现象的愈演愈烈却影响和破坏着正常民主选举,因此,治理贿选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素质和责任意识。由于贿选一旦成风,相关部门难以打击查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和责任意识。一要对选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台等媒介真正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到位,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要对选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大局观念和民主意识,深刻认识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明白贿选行为给农村民主政治和村民利益带来的危害。
三要加大反面案例的宣传力度。将因贿选被查处的案例进行剖析整理,印发到各村民代表和候选人手中,引导他们正确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四要加大当选者的素质教育,经常性的对“村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意识,调动他们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增强为家乡、为乡亲服务的意识。
2.强化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制约村干部手中的权力。一要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各级党委政府明确的公开事项都要不折不扣地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且多数群众要求的都应向群众公开。二要进一步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公开监督小组的监管作用,加强对村干部经济开支的审计,坚决杜绝财务公开中的“大额”款项及“其它”之类不明白项目。三要继续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级土地开发、集体经济资产处臵、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方可生效。通过加大监督力度,使一些对村集体资产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这样,贿选者面临的将是高投入,低回报。贿选后“回报率”的降低,将会挫伤他们当村干部的积极性,贿选现象也会得到有效遏制。3.加强监督,规范选举程序。各村要把每个小组(自然村)参加选举的选民情况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布,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二要做好委托、代写投票的确认。严格执行无委托书不能投票和委托数不得超过
一要做好选民情况的公布。8
三个的规定,同时强化书面委托的电话联系确认工作,以此防范书面造假。三要真正做到秘密投票。各选区都要设臵秘密写票间,保证选民能够自主写票、投票,不受外界任何干扰。选民只有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投票,才能真正把公正廉洁、为民干实事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委班子。四要实行公开唱票。投票结束之后,唱票人和监票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当场宣布选举结果,使选举过程和结果得到广大选民的现场监督。
4.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在我国许多尚未脱贫的农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当有人以他们要用一年辛勤劳动才能换得的金钱和物质利益诱使他们放弃民主权利时,他们往往愿意将神圣的选票作价出卖。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切实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才不会再出现部分选民为一条香烟、几十块钱昧着良心出卖自己的选票。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提高村民收入。二要继续扩大补贴项目,加大补贴力度,使农民直接得到更多的实惠。如贴息贷款和农机补贴等实惠政策。三要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四要加大贫困学生扶持力度,切实为村民解决子女读书难、供不起书等困难。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行贿人和当事人的处理力
度。对于贿选行为的一个重要治理手段,就是要坚决查处贿选行为,力争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批,警戒几届。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举报制度、取证制度,并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贿选界限和主管部门等,努力形成预防有效、查处有力、处理得当的工作机制。二要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当前我国对贿选行为普遍处理过轻,除了宣布贿选者当选资格无效外,没有追究贿选者和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加之当事人大部分都是农民,纪检监察部门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才能对贿选者和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在源头、程序和机制上有效的遏制贿选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村委换届选举拉票贿选专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操作不断规范、民主不断推进。但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拉票贿选问题,严重妨碍村民行使自由选举权利,破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任其蔓延扩大,势必危及农村基层基础,必须引起各级党
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是村级组织换届之年,坚决查处严厉打击拉票贿选行为,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进行,是我们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就村委会换届选举拉票贿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研究分析拉票贿选的成因,深入探讨有效遏制拉票贿选的对策措施,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氛围。
一、贿选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贿选是近代以来随着民主活动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腐败现象。贿选,即贿赂选举,通常被理解为用金钱或其他利益进行收买选民、选举工作人员,以为自己或为自己的伙伴获得选票,从而赢得选举的行为。就村委会选举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的解释,贿选是指“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都是贿选。一些学者指出,从法理上讲,贿选是“行为犯”而非“结果犯”,在选举过程中同时具有贿赂的故意和贿赂的行为,即可构成贿选;只要贿选的行为一经作出,不管是否真的使选民违背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中实际作出舞弊行为并对选举工作产生影响,均不影响贿选的构成。另外,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相关法律对贿选未遂犯也有处罚的规定。因此,我们认为在选举过程中,当事人或指使他人以给予或承诺给予钱、物、职位、地位等方式来收买选举人、候选人、选举工作人员,以达到使自己或者他人当选的行为均应界定为贿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本人或指使他人向村民赠送现金、实物,购物券、电话充值卡等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拉票的;(2)本人或指使他人以交保证金形式,承诺当选后分发村民进行拉票的;(3)本人或指使他人为外出村民支付往返机票等交通费用进行拉票的;(4)承诺免除村民债务等进行拉票的;(5)本人或指使他人以吃请方式进行拉票的;(6)本人或指使他人为村民提供旅游、娱乐等消费进行拉票的;(7)以承诺捐助公益事业,但根本无意或无法兑现而作虚假承诺进行拉票的;(8)以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诱使或收买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工作中进行舞弊活动的;(9)他人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为某竞选人进行拉票的;(10)其他不正当手段,进行拉票的。
二、贿选的危害性
1、影响选举公平性。贿选的最大危害是破坏选举公平,通过运用利益手段左右选民的选举意愿,提升个人的支持率,借机赢得选举。从实践来看,贿选行为在一些村愈演愈烈,竞选的成本不断抬高,使农村选举完全依靠财力比拼,逐渐沦为“有钱人的舞台”,实际上等于变相剥夺普通群众的被选举权。如东山街道某村在上一届选举过程中,由于参选双方互相“竞价”,最后赢得选举一方投入贿选资金高达数百万元。
2、容易导致选后腐败。贿选以利益为手段,许多候选人在选举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甚至一些地方出现候选人为了选举倾尽家财,甚至举债参选。当选之后,为了偿还债务或收回成本,必然会通过非法途径敛财,客观上提升了腐败的机率。从调研情况分析,当前一些经济发达村村干部存在三种明显的敛财途径:一是资产。通过违章建设、暗箱操作,侵吞集体资产。二是项目。通过暗地承包集体建设项目或其中的子项目等形式,获取非法利益。三是资金。通过决定集体资金存储点,获得金融机构的高额回扣或红利等。
3、影响优秀人才参选积极性。出现贿选现象之后,一些真正想为村民做事的优秀人才会对农村选举“望而却步”,导致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下滑。一是由于一些低素质人员参选积极性增高,农村优秀人才觉得与他们“同台竞技”有失身份,特别是如果输给他们更会影响在村内的威望。二是因为一些农村优秀人才本身没有侵吞集体资产的意愿,也因此不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用于贿选,但是不贿选便可能选不上,所以干脆退出选举。三是贿选行为通常会通过农村黑恶
势力帮助操作,一些正直的候选人认为即使赢得选举,也会大量树敌,影响自身安全和正常履行村干部的岗位职责。
4、败坏社会风气。贿选行为具有一定的蔓延辐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容易加重本村选民的逐利心理,许多村民原本反对贿选,但是多次尝到贿选的好处之后,容易受到直接利益的影响,而逐渐产生支持
贿选的不良思想,失去对候选人的正确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会对周边其他村的选举工作造成辐射影响,特别是一些目前还没有贿选现象的村,一些选民会受逐利思想驱使,鼓动候选人贿选,或提出不贿选就不投票等口号,给候选人造成压力,使贿选逐渐成为覆盖整个地区的“潜规则”。同时,由于贿选容易产生“竞价”、“比拼”等现象,候选人之间因直接利益损失而导致互相仇视,会不断加深村内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风气。
三、贿选的原因分析
1、集体资产升值带来的“权力诱惑”。从调研来看,我市贿选现象主要出现于2005年的第七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当时正是我市房地产价格快速升高,土地价值大幅提高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市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重点工程项目数量多,涉及的返回地指标多,一些城郊及平原经济发达地区村的返回地、旧村改造等项目投资超过亿元的不在少数,而且现有的制度对村干部权力存在监管的空白区,使村干部手中的权力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岗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不少人产生“有投入才有产出”的思想,进而导致贿选行为的出现。比如东山街道,近几年正处于开发的高峰阶段,几乎村村都存在贿选现象,飞云镇近几年随着火车站建设等重点项目的上马,贿选现象也在许多村露出苗头。
2、贿选实施过程产生的“直观效应”。一方面,候选人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特别是村干部岗位诱惑增大之后,参选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如果不通过贿选,当选的机率很低。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有143名村主要干部有违法犯罪前科,如果通过正常途径参选,几乎没有当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实际观察或操作过程中,候选人逐渐发现贿选对选举结果的有效作用,逐渐把它认定为赢得选举的“杀手锏”之一。比如某村上一届选举时,第一轮选举甲的贿选投入多,得票数领先,但是因为两人都没有过半而进入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前乙加大贿选力度,而后赢得选举。
3、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利益优先”。一些村在过去的日常运转中没有及时进行村务公开,使群众对村集体资产去向产生质疑;一些村原任村干部因为违法乱纪受到国家机关查处,使群众丧失了对村级组织的信任感; 一些村的候选人素质普遍不高,使群众对他们的当选履职不抱多少期望。在以上各类因素的作用下,有些贿选村群众产生只顾眼前利益的消极情绪,认为谁当选都会千方百计侵吞集体资产,既然结果一样,还不如先趁其未当选时“ 拿多少算多少”,“ 谁给得多让谁当”,这种思想进一步助长了贿选行为的愈演愈烈,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公开行为。同时,农村的风俗人情习惯也使选民无法直接拒绝候选人贿选,拒绝谁便等于不投谁的票,容易产生矛盾。
4、法律法规滞后催生的“有恃无恐”。现有的法律对贿选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执行上只能“定性”、无法“定量”,为主管部门的不执行、执行不到位提供了推拖依据;相关的单位太多,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出现“踢皮球”现象;处罚的力度太小,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人最多仅能处以治安拘留,无法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因此许多候选人认为最多白选一次,不会带来其它损失,从而更加有恃无恐。而且在实际选举过程当中,各级党委政府更关注选举的进度,打击贿选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的顺利产生和总体进度的推进,因此容易被忽视。
四、新时期贿选的变化趋势
从全市层面来看,当前我市贿选现象出现比较明显的蔓延趋势,除了近乎公开的城郊各乡镇之外,一些半山区乡镇上一届也已经出现个别村的贿选现象。从贿选行为本身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更善于使用间接手段。从前几届选举情况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贿选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间接,取证越来越困难。许多候选人从本人分发财物,转为通过他人分发财物;从本人宴请选民,转为通过亲朋好友宴请;从以选举之名宴请,转为借各种民间风俗名义宴请。同时,还产生了选举保证金等多种不同形式。候选人越来越多的转入幕后操作、遥控指挥,千方百计逃避法律责任。如我市东山街道下埠村,前届换届贿选被成功查处,下一届选举东山街道各村的候选人必然会采取更加隐蔽的贿选方法。
2、更讲究选举策略。从选举情况来看,一些候选人越来越注重贿选的策略,通常在宣布参选之后,都会和自己的“智囊团”一起共同研究过去选举经验、本届选举办法,并根据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的贿选策略,确定贿选的重点对象、数额等,企图用最低的成本赢得选举。比如上一届塘下镇个别村出现过候选人第一轮不贿选,但是游说其他村民投白票,使对手第一轮贿选落空,然后集中财力在第二轮选举中贿选拉票,最终战胜对手赢得选举。
3、更注重贿选效力。从贿选的时间来看,越来越多的候选人懂得越接近选举日越有效的道理,通常都在选举日前连夜分发财物或通过等对方先贿选,再依据竞争对手的贿选数额确定自己的贿选数额,以确保取得最佳的选举效果。与此同时,由于贿选与选举日时间相差越来越短,一旦出现贿选行为举报,启动贿选查处程序,往往取证完成时,贿选人已经当选,只能宣布其当选无效予以处理,不利于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处置决心。
五、防止和治理贿选的对策措施
1、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由于贿选一旦成风,难以打击查处,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除了常规的悬挂条幅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重点加强三方面宣传。一要公开通告。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在新闻媒体发布专项打击贿选工作的通报,公布举报、监督电话,明确“露头就打”、“举报必查”等要求,营造打击贿选的高压态势。二要媒体宣传。要通过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在广播电视上开设专栏,介绍前几届部分村因贿选导致建设落后、发展停滞、集体资产流失的典型案例;将因贿选被宣布当选无效的个案、以及贿选行为当选的村官因其他违法违纪被查处的案例汇编成册,印发各村、村民代表、候选人手中,加大反面案例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正确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三要会议宣传。要召开现任村主要干部、村党员、村民代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会议,宣传市委市政府打击贿选的决心与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丰富承诺形式,打造公平的竞选平台。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引导候选人通过正当的途径宣传自己,全面开展竞选承诺。一方面,要作好口头承诺。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候选人集中开展竞职演讲,并把不搞贿选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另一方面,要写下书面承诺,要组织候选人签订承诺书,保证在选举过程中不贿选,当选后不以权谋私、违章建设、侵吞集体资产等,否则将承诺引咎辞职。正式选举之前,各选举委员会要将候选人的书面承诺在村内公开公示或印发到每位村民,接受村民监督。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公示候选人的工作实绩、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情况等,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同时,将贿选行为取消其候选人资格、即使当选也无效的规定,写入《村选举办法》。
3、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有效的处置力量。健全完善统一查处协调工作机制,市、乡镇(街道)均要成立贿选等破坏选举行为查处工作组,普通贿选案件,由乡镇负责查处,重点难点贿选案件由市级负责查处。市级查处组由市纪委、公安、检察院、法院、组织部、民政等部门成员组成。对于重点贿选案件,对于充当村委员会竞选人“中间人”角色进行贿选的企业老板、个体经营户、“有钱有势”人员,必要时可协调市工商、税务、质监、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联合行动,从严查处,除追究其贿选行为的责任外,还要从其生产经营、质量环保、税收规范等环节予以检查,如有违法依法从重处罚。对黑社会势力介入村选举的,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同时,要认真研究分析可能出现贿选的重点村、关键人物,及时掌握动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查处打击。
4、选准选好试点,增强试点的指导作用。要突破过去换届试点只选好村、稳定村的做法,在今年的换届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市乡两级试点同时启动的模式。在市级试点的选择上,重点在上届贿选问题严重的街道、乡镇各筛选确定1至2个村作为换届试点村,由市纪委、组织部、人大法工委、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组建指导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所在的乡镇(街道),指导乡镇共同推进试点工作,从预防贿选、查处贿选、事后处理等方面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形成预防有效、查处有力、处理得当的工作机制。对试点村出现贿选行为要“零容忍”,做到违规必纠,违法必究,从严查处,并将案例进行剖析,通报全市,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达到震慑之目的。
5、坚持打防并举,形成长效巩固的治本方法。一要完善法律法规。要及时向上级立法机构提议,完善贿选打击的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贿选的界定标准、负责机构,加大处罚的力度。特别要抓住关键环节,比如贿选“中间人”的处置问题,明确其同样属于“破坏依法选举秩序”行为,可以追究法律责任。二要健全村级各项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加强监管,通过加强村干部经济审计与日常监管,特别村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使一些对村集体资产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三要优化选举环境。要鼓励德才兼备的农村人才参与村干部选举,树立比能力、比知识、比贡献的正确导向。要保证选举秘密投票落到实处,实行进出口分离,严格委托投票,对于书面委托的,实行电话联系确认,以防范书面委托造假,推行委托书公证制度;要加大对村民代表贿选、人大代表贿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社会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环境。
第三篇: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加,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中外跨国企业也日益增多,在跨国经营中,跨文化冲突已成为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和了解产生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应对文化冲突的管理策略,对于跨国经营背景下的中外企业来讲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认识
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很多实例都向我们揭示,一旦跨国公司不能适应多元的文化背景,文化冲突就会出现,最终导致失败的跨国经营。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有效的文化冲突对促进中国国际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跨国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表达,即人类固有文化的表现。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沟通又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职能。在跨国公司里,如何克服语言障碍达到准确无误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一家跨国公司,在加拿大有制造子公司,在台湾有一家合资企业,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有若干销售分公司,这
样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跨语言的沟通,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管理人员的沟通,母公司与外国合作伙伴的沟通,母公司与外国消费者、销售者的沟通,以及各级公司与所在地政府的沟通。
(二)不同国家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企业的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员工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荷兰著名跨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特德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权利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以及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很多方面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上下班时间、节假日、典礼仪式食品等。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会影响到商机的把握、生产的安排及产品的销售。同时,企业在宗教上所犯的错误是不为当地人所容忍的,因此跨国公司必须重视这些宗教因素,做好各项计划安排,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教育水平及方式差异
教育是一国国民接受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着该国人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跨国公司在招聘当地员工时提供的培训程度,时间和费用取决于此。
三、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
(一)建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机制
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的实质,是对彼此尊重和理解。尊重的含义是指对相互间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是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确保跨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形成文化整合。
(二)从不同维度识别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要管理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行为模式,也
就是对企业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文化融合。文化维度分析有利于从各个侧面把握文化的特点,从而找出解决文化冲突和矛盾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跨国企业文化培训
跨国企业文化培训是解决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当前很多企业偏重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国企业文化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母公司文化的;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开展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训练;进行语言沟通、风俗习惯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提高员工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敏感性,引导员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以及提高文化冲突的解决能力。同时,跨国企业文化培训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观察能力和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使员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
(四)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
除培训外,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能够通过学习,深入体会文化的差异以及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员工获得了内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员工才能真正从行动上有所改变。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团队学习机制,鼓励员工彼此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询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学习机制,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进一步鼓励员工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集中集体智慧,解决跨国企业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鼓励员工学习,当然更要自己带头学习,认真研究,上行下效,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谋划跨国企业文化的融合文化冲突的一般解决方法有三种:一是凌驾,即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企业内部文化的一致,避免纷争,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成员长期积压的反感,可能会导致最终更加严重的冲突。二是折衷,即不同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由于这种回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冲突,实际上仍然潜藏着危机。三是融合,即不同的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融合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又是必需的,只有建立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的引导使每个员工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战略和宗旨相结合,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跨国适应能力。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将形成跨国企业文化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逐步形成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最
终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四、总结
文化冲突管理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跨国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而在该国运营失败。特别是对于中外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尤其独特的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与西方企业的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外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也较为明显。国家文化、企业以及员工个体的差异都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企业需要深层的分析成因,切实的贯彻文化冲突管理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冲突,帮助企业的跨国运营。
第四篇: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范文]
【作者】 张成程;
【导师】 洪虎; 胡悦;
【作者基本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民商法学,2010,硕士
【副题名】以经济法学视角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语一直在不断地警醒着人们: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和消费的第一要义。自从1992年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在过分追求财富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商业伦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本世纪初至今,十年的时间中几乎每年都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特别是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被称为是“挤破了食品行业的脓包”,由此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每一个中国消费者。食品卫生和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问题,竟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无辜的婴儿。这使得我们不禁发自心底呐喊——中国人还能吃什么?酝酿多年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凭借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结束了《食品卫生法》统治的时代。但自该法出台之后,在人们为之欢欣鼓舞之余,2009年未全部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依旧在市场上肆虐,它用事实证明了,仅仅依靠几部法律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治好食品安全问题这个顽疾。针对这一“困惑”,本文拟从经济法学相关理论入手,首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并阐明保障食品安全的经济法依据;随后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两个方面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经济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从立法、执法和司法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相关的制度完善提出自己的引玉之见。保障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没有一个人是这个问题的“局外人”,因此,全民参与更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第五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人师时信心满满的状态,而更趋向于一种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在乡镇初级中学特别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在农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既没有担任学校领导、承担相应的事务,所教科目也不是所谓的重点科目,多年工作得不到肯定,也认为自己一事所成,这辈子也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得过且过,因而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产生倦怠。
2.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倦怠。在农村,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主课教师普遍加班加点,早晚监督学生背诵学习,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容易使老师身心疲惫。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赛教,组织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生活,有大批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导致一些农村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困难,学生的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对教师一些做法不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频频受挫,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教师要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工作态度向上的同事探讨探讨。
(2)给自己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3)仔细分析“自我倦怠”的成因,寻找克服方法。是人为造成的,寻找对策。如“问题学生”的出现,家长的不解等,这就正视现实,不回避、不自怨。多一份耐心、爱心就会解决。有的是社会原因,如“购房”“赡养老人”等,这是每个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有韧性和毅力,不将生活压力带进职业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