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序到有序,讲稿

时间:2019-05-14 19:1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无序到有序,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无序到有序,讲稿》。

第一篇:从无序到有序,讲稿

无序到有序

今年9月份,我们校更名为省教科院附小,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来看是一个很好机会。

今天在这里,既然是交流活动,我就直说我的感受,希望领导和大家不要介意某些用词和观点,我没有任何的针对性。

刚开始知道更名,非常的兴奋,感觉到我们学校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了。我在工会主席好几年了,在区里的各种活动中,明显有种非贵族感觉。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他们是主要参赛对象,规则他们商定,我们没什么说话权;进行工作介绍,他们学校请到什么知名的专家讲座、培训,提高出了什么先进的工作理念,等等,搞的我们一些学校根本没办法张口,好象他们的工作叫工作,我们的都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我很不服,而且是非常的不服。所以我们工作文体活动中,我每次都十分认真对待,我们在各项比赛中,都争取拿好成绩,让他们不得不服。但是有些地方,我们确实和人家有差距,人家请的来的,我们请不到,人家请的起,我们请不起,人家的宣传渠道我们没有,人家有的关系网,我们没有。但是我知道,随着我们校名的更换,随着教科院的介入,这一切应该会发生变化。

期盼的同时,也有担心。这种担心来源于同区其他学校类似的经历。我担心,一者,只换其名,没有其实;二者,只重宣传,不重行动;三者,只重理论,忽视实践。但是,这半年来的情况却是:教科院的领导能注重基本教学,花时间听遍全校所有老师的课,以了解基本的教学情况;不仅聘请重要级的教育专家来讲现代教育理念,如顾明远教授,还请了很具实践操作性的童玉婷老师来介绍小课题的研究方法;不仅集会上讲科学研究,还能在论文和课题上给予细致的指导。我的担心在慢慢的减少,信心却越来越多。

下面我讲一点我在校本培训上的收获吧。

魔方科学是这个学期一开始,就重点关注的改革内容之一。开始时,听着专家们在讲要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等言论,吓的我一声不响。不仅是响声的“响”,也包括想法的“想”。不敢想,也不敢做,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做。马上去查阅资料,但也找不到,一片迷茫。后来,我们成立科学工作坊,确定了专门的指导老师,还聘请了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健做为我们的指导教师。在那个讨论会上,教科院两位专家、徐教师以及我们几个科学老师一起研究魔方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的阶段的工作目标,让我们的研究具有了很强可操作性。我们有了探究的方向,有了具体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把教学研究搞起来。

还记的教研会上《镜子里的世界》一课,这么一堂课,让我印象颇深,也受益良多。这堂课在开始的设计中,我和组内两位科学老师,就有不同的意见,后来我们请了教研员,帮我们指导,又请了教科院的两位徐老师、沈老师来我们指导,发现大家的观点都不同,而且各有其理。那么,这堂课倒底怎么上?哪种方式更符合魔方科学的主旨呢?在磨课的半个月里,我头脑中始终在思考在纠结?甚至在睡梦中,都会出现教学情景。直到教研会那天的点评中,朱永祥院长评这课时讲到了“从无序中找到有序”这句话,让我一下有种猛醒的感觉,黑暗中的我似乎看到了一丝光亮。我反复的不断的琢磨这句话,因为我知道这句话一定有我想要的答案。后来我去查资料,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无序,得到这样的认识:

特定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就其运动的结构形态而言,表现为特定的“序”,就客观运动着的物质而言,“有序”是绝对的。但“序”在人们的认识中,则表现为“有序”与“无序”。人们认识中的“有序“,是指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特定时空环境下,运动着的物质总体一致性的表现有了一定认识的结果;而”无序“是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着的物质尚未认识清楚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对运动着的物质的认识达到新阶段时,原有的“无序”又以新的“有序”的认识结果反映在人们的认识中,这时表现为新的“有序”;同时仍然存在着新的“无序”。对“序”的认识越深刻,工作也就越主动。

到了这里,我可能仍然没有找到具体的答案,也许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这却增加了我的认识,我们的教学,不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无序找到有序,然后产生更多的无序,再去寻找有序的过程吗?学生在从无序中找有序,我们教师,我们的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这不仅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特级教师高万祥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一个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科研追求和科研能力”。我用这句话,鼓励我自己,也把它献给大家。

第二篇:《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

《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

《从混沌到有序》是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关于“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普里戈金坚韧的科研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经典科学的胜利以及这个胜利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后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抵触。第二部分讨论了两种互相矛盾的物理宇宙观:经典动力学的静止观点和与熵联在一起的进化观点。促进了普里戈金不懈研究,从而发表了耗散结构理论。本书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时间(和不可逆性一样)是一种幻影我们要重新发现时间。

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根据书中的介绍,系统秩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总是和它所反抗的外在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在系统产生的过程中,哪一个要素能够被优选出来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最初的生成状态,因为任意两个要素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在其中一个要素与周围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它顺应了众多要素的发展意志以后,它才有可能成为统治者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出现系统的秩序。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顺应外

在世界的变化并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为先决条件的。外在世界是在规律变化中存在的,系统也是在不断顺应这种变化中存在,然而系统性质却随着中心要素的相对稳定而基本不变,这使得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有一定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随着中心要素的改变而成为另一种性质的系统,或者由于中心要素的不稳定而进入混沌状态。

这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合作很相似,在一个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个精神领袖,也就是“中心要素”。要想成为领袖就必须先融入团队集体,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把一部分的个人利益屈从于集体利益,然后带领整个团队集体与别的团队竞争,获得共同的利益。从而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很好的实现。

封闭没有发展,平衡也没有发展,这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只会自发地发生熵增,自发地走向崩溃瓦解。发展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自组织的机制就是通过涨落的有序,这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涨落也被称作起伏,通常被看作是噪声、干扰。从系统的存在状态上看,涨落是对系统的稳定的平均的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看,涨落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之中的差异,也表现出发展成果中的不平衡。涨落普遍存在,只要是由大量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宏观系统,其中就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涨落。涨落可以是系统的创新之源,涨落也可以是系统发展的建设性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当一定的涨落得到系统整体的响应时,小的涨落就被放大成为引起系统整体进入新的有序态的巨涨落。

这一规律对我们的社会系统也完全适用。当今社会存在许多不正之风,贪污腐败现象司空见惯,对我们的社会和谐产生了消极影响。普里戈金告诉我们,只有开放才能吸收负熵流,抵消系统自生的正熵,减少总熵量。开放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开放越大,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越多,系统活力就越大。行政正是如此,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必然出现“熵现象”,产生混乱和无序,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政务公开就是行政管理开放的基本形式。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正确性的一个很好注解。

这本书中讲的许多知识读起来感觉陌生,不过读后整体的感觉是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角度俯视自然界。使得我对一些身边能感触到的实际存在,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特别是通过书中对系统产生与发展理论的叙述,我对团队合作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班级:研2-103班学号:1011120580姓名:张松松

第三篇:读《从混沌到有序》有感

读《从混沌到有序》第四章有感

在姜婉老师的指引下,我认真地拜读了《从混沌到有序》这本书,这本书是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与斯唐热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作者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和复杂、进化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总结了近三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提出应把自然科学各个门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从混沌到有序》

第四章为能量与工业时代,主要讲述热力学与其发展过程,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熵及其相关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等。不同于大学物理课程仅仅对理论的介绍,本章更注重热力学发展过程和相互的关系,给我们展现了极其生动活泼的科学发展过程及各理论之间的联系,使我们理工科的研究生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对自然科学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这对我们研究生的学习和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是特别有帮助的。

对于我们研究生,宏观与微观是任何物质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性去把握;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进行科学选材有重要启示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过程、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很有帮助。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宏观和微观是相对的概念,是根据研究对象来划分的,一般视为大的系统为宏观,小的系统为微观。沿着微观尺度,科学正向粒子的深层结构及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开拓;沿着宇观尺度,科学正向人类征服宇宙的方向开拓。

1847年,焦耳迈表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了各种能量间的转化关系。威廉·汤姆孙等人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热过程进行的方向和规律。玻耳兹曼的研究结果意味着,不可逆的热力学变化是一个趋向于概率增加的态的变化,而且吸引中心态是相应于最大概率的一个宏观态。以后,随着对热的本质的认识,由宏观进入了微观,将概论引入热力学,建立了统计热力学。

热力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定律根本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有高度的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物质,所研究的系统是一个连续体,用连续函数来描写,而且只讨论宏观量之间的关系,不深入讨论现象的本质。同时热力学主要研究平衡态和可逆过程;对于非平衡态和不可逆过程只给出定性的和方向性的估价,而且不能解决涨落问题。统计物理学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对微观量求统计平均值。这个统计平均值就是热力学的宏观物理量。所以,统计物理方法建立了物体的微观状态和宏观状态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宏观量的本质,解释了涨落现象和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当粒子数很大时,涨落很小,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当系统的尺寸很小,粒子数较少时,涨落现象显着,或在相变临界点附近,热力学理论将不适用。所以,统计物理学是理论更严格、更抽象,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学科。既不要怀疑热力学的可靠性,它已经历了200多年的科学检验,很多热力学参量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同时也不要迷信统计物理学的万能性,因为从微观统计计算宏观特性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只有把微观和宏观,动力学规律与统计学规律﹑决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描述系统的量变与质变﹑无序与有序相互更迭的发展过程。宏观与微观是辨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微观研究为宏观研究奠定基础,而宏观研究又可以带动和提升微观研究。宏观与微观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方面,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要把宏观与微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宏

观上,对以后的科学研究的方向要有全面的了解,能从整体上把握,在微观上,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很深的理解,从细节着手。

耗散结构理论

对于一个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交换的孤立系统,熵流按照定义等于零。只剩下熵产生这一项,并且系统的熵只能增加或者保持不变。于是这里不再有把不可逆变化看作是可逆变化的近似的问题,增加着的熵相当于系统自发地进化。对一切孤立系统,未来就是熵增加的方向。

有什么系统能比整个宇宙更“孤立”呢?这个概念构成了1865年克劳修斯对热力学两个定律所作宇宙学表述的基础:

宇宙的能量是常量。

宇宙的熵趋于最大。

由克劳修斯,玻耳兹曼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结论与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着可逆和不可逆两种过程。它告诉人们:物质的演化总是朝熵增加、向混乱的方向进行。可是,进化论则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朝熵减少、向有序的方向进行。前者给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即退化的时间箭头,而后者则与之相反,给出了进化的时间箭头。

那么,自然界到底是往无序还是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变化呢?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严峻地摆在物理学家面前。普里戈金等科学家创立了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如果某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过渡到一个临界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那么,该系统将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其实,我们研究生做科学研究时经常碰到类似耗散结构的系统,了解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研究生以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热力学的发展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热力学发展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过程如下:

1. 科学的发展过程总是由表及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马克思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就人类的一般认识而言,认识的发展过程总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由简到繁逐步地深化和提高人的认识层次的,科学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形式和认识形态也必然服从这一基本的认识规律。热力学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认识规律,1811年傅里叶只是作出了温度与热量的简单的关系,还未触及本质的关系,所以才有1847年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但这远远不够,能量守恒定律并不能解释所有热力学的问题,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诞生,但熵无法解释“宇宙热寂说”,于是普里戈金等科学家提出耗散结构理论。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说明的是科学发展是不断前进的。2,科学的发展过程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必须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的起点。

人的认识过程表现为逐渐积累的认识模式。认识对象的越来越复杂和高级,认识

者本身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者精力的有限性,都迫使认识者不得不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的起点。当人们没有能力解释科学时,就借助于虚构来解释科学,这种解释也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开始在细节上发展对科学的认识,并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任何人不可能凭空进行科学研究,总是建立在这样那样的基础之上。克劳修斯的熵概念是建立在已有的许多热力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包括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和卡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没有必要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而是以其为起点,来进行突破和创新。牛顿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赞叹牛顿的谦逊,更重要的是说明牛顿的认识是在前辈科学家如伽俐略等的基础之上。

2.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由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正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否认,而发展了力学。傅里叶定律通过对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理论的否定,来达到热力学的发展,当然并不否认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对科学的贡献。由科学发展的否定的过程可知,科学的发展过程是非常曲折的,有时还必须与所谓的科学权威做斗争,傅里叶定律通过对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理论的否定的时候,正是拉普拉斯学派统治欧洲科学的时候,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和他们的门生联合起来,竭力批评傅里叶的理论。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权威,同时有不能迷信权威,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了解科学发展过程,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对自然科学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本书是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着重讨论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精神。科学技术哲学是对科学技术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反思。自然科学在破和立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哲学精神,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首先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的体系被傅里叶打破后,自然留给人们以无穷的奥秘,人们不再承认任何禁区和权威,大胆探索,探索的目的不是解释和论证,而是发现新的未知的原因,近代科学家没有传统的包袱和现存的答案,只相信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建立的知识,科学家求知不仅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也有着为全人类的功利目的。科学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科学家关注于能够直接改变事物的原因,以及能够控制事物生成和运动的力量。

其次是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科学家注重把经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的方法。科学的经验是实验,不是常识,科学的方法是归纳,不是类比。实验的方法按照科学理论设定并限制感觉经验,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特点,从而使经验观察结果起到发现和证实的作用。近代科学家对经验进行科学设计的方法是认识的一大进步,它填补了感性和理性的差距,用实践结果回答了感觉经验何以能够产生抽象概念的问题。

再次是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玻耳兹曼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概率得出熵,牛顿得出力学方程都是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用数学语言精确的描述客观规律,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相信,用数学建立的模型不

是主观创造,对经验加以理想化的处理和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一致的。二是数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致性。最后是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早期自然科学的范式是牛顿力学,它只承认推动和被推动的因果链,不承认上下的等级区分,世界是一架大机器,自然物按照相同的规律运动,没有上下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按照机械论的图式,宇宙间的引力被想象为机械力,人的感觉运动被想象为外物刺激感官,推动神经和心灵的机械运动。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对我们研究生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使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能够进行反思,使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耗散结构http://geoteach.jyjy.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7

2.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宗占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科学哲学导论。张之沧。人民出版社。2004年

4.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刘兵,李正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公民 政治参与 人民代表大会

摘要:人大活动面向公民公开化,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点。逐步实现财政预算审理的公开化、规定人大代表与公众的公开联系方式、建立立法公开昕证制度、实行公民自由旁听人大会议辩论,是当前的四项重大措施。只有有序参与公开的政治活 动,人民群众才有可能提高政治素质。

党的十七大在“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根本的方向。十七大报告论及的公民政治参与涉及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政治参与的重点应是参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实现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公开化。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逐步实现政府财政预算审理的公开化

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活动。在我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的、主要的普通人民群众实际上发生对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就是公民选举人民代表,了解、检查、监督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所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首先的、主要的就是切实保证宪法规定的公民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国家权力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力量为支撑的。列宁指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国家权力归根结底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的经济实力,掌握国家权力归根结底就是掌握国家的财力。所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首先就是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国家的财力当家作主。从现代国家包括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看,首先就是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按照我国现行《预算法》,从设立预算的乡开始直至中央,政府都要向人大报告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而各级人大则相应的都要审查、批准预算的编制和决算,监督预算的执行。自《预算法》实施以来,政府确实是向人大报告(这几年为了缩短全国人大会期财政部的报告只以书面形式发给人大代表),人大也确实审议了报告,但是,这种审议离人民对国家财力当家作主还距离遥远。第一,从全国人大开始,全国大多数人大的预算报告都是有密级的,会后还要收回。因此,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审议,实际上与普通公民没有关系,公民无从了解具体而详细的预算内容。第二,预算被人大审议的时间过短(即使是由人大常委会进行的初审时间也很短,在人大会期中代表的审议时间往往只有一至两天),加之人大代表大多数并非财政专家,实际上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挥审议作用。人大代表的审议不到位。就更谈不上人大代表身后的普通公民了。因此,改革国家各级财政预算的审议制度让普通公民都能了解并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际需要。

据媒体报道,2008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近6万亿元,而支出则将突破6万亿元,这样大规模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在是不能不让公民心中有数,不能不受公民的全面监督。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当前阶段,修改预算法,规定预算的审议不仅面向人大代表,而且面向公民,向社会公开,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预算审理公开化的角度看预算法的修改,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公开要有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使全体公民和全部国家公职人员都明确无误地理解预算审理公开是民主制度的最基本要求,而不是执政者对人民的恩赐;另一方面是要明确不同层级的预算公开的程度,毕竟国家预算还是包括了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不可能全部无限制地公开,但省以下预算的公开一般都不会影响国家安全。广东和北京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从2004年起,广东省人大开始举行预算草案座谈会,在提交人大审议前先征求部分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的意见。一而从2008年起,北京的财政收支状况将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向市人大代表公布,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的总体情况。同时,财政部门在人代会期间提供给市人大代表的关于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将不再收回,代表可据此对每一笔钱的去向进行监督。3这就实际上将财政的全部情况向社会公开了。不仅人大代表有条件认真地研读财政报告从而有可能有效地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督,而且也就实际上使得普通公民有可能通过人大代表了解和监督财政资金。

另一个重点是如何公开要有明确的程序。主要有四条:第一,每年的预算和预算执行都应当在人代会通过以后向社会公开,接受全民监督。第二。在人代会未通过预算以前该年预算不得开始执行,因此,要么为此调整财政的时间,要么调整人代会召开的时间。第三,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机构、人代会全会以及各种征求意见的会议审议预算都应当有充分的时间,以利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充分酝酿、有效审议。第四,预算审计的结果也必须及时公开。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对于中央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其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都已经通过审计公告向全国公开,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还没有完全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应当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尽快实现公开化。

二、从制度上规定人大代表与公众的公开联系方式

迄今为止,我国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都就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作了规定,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代表法的表述与宪法基本相同,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组织法的说法也大体相同。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省、区、市及所属市、县人大都在加强人民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方面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人民代表如何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保持联系,尚无具体规定。因此,做到十七大要求的“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迫切需要具体制度来保证。

这里涉及同一问题的两个方向:一方面是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特别是他们的选民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尤其是选民与他们所选的人大代表的联系。

就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而言,最有效的办法是人大代表对选举他的选民或人大会议述职。这不仅是因为从操作性来看人大代表只有通过一个平台、渠道、机构才有可能面对他的选民,而且是因为述职的性质表明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人大代表的产生及其活动的基础。新世纪以来,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建立人大代表述职制度。如广东深圳市规定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湖南衡阳市规定在衡阳的省人大代表向衡阳市人大常委会述职等等,述职的效果都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实践上,上一级人大代表向选举他的下一级人大(常委会)述职比较好操作;而最基层的人大代表直接向选民述职则还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其中最主要的不在于述职活动的操作方面,而在于要使人大代表的述职内容让最广大选民感兴趣,必须首先使人大代表的工作直接与选民的利益相关。但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目前许多地方的基层人大代表还不完全具备代表选民进行有效政治活动的能力,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述职述什么的难题。所以,建立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也是通过对人大代表的述职要求提高他们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动力。

加强人民群众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则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主动权直接赋予了人民群众。近年来,地方人大在这方面的探索最主要的就是向社会公布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如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公布省人大代表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藉此解决人大代表与选区民众沟通难的问题。对此项措施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是这种让所有的选民都能够方便地联系到人大代表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把人大代表时时刻刻放在人民群众尤其是选民的受托政治关系之中,以从根本上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二是这种做法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就当前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大会议特别是全体会议的会期不长,人大代表的一些政治活动是在全体会议休会期间进行的。让人民群众方便地联系人大代表,就是让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参与人大会议以外的国家的政治活动。

有人认为,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属于个人权利和隐私,向社会公布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对民主制度条件下个人自由的错误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个人自由只能是受阶级政治关系的制约。人大代表在获取选民委托的权力的同时,因之承诺为人民服务、受选民监督,也就承诺了要让选民随时能够与自己联系。在这种政治关系中,人大代表已经不再是普通公民,而是政治上的公众人物,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再是个人权利和隐私,而是他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随着条件的成熟,全国各级全体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都应当逐步公开。

三、建立立法公开听证制度

立法以及作出其它一些重要的政治决定,是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政治权力的首要的和主要的方式。全国人大和省级人大、较大城市的人大立法,尤其是后者,往往涉及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至于市以下人大作出的决定,就更是与民生直接相关。公民参与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让人民群众都能参与立法,这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立法毕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政治活动,因此,让公民都能参与并不等于都来参与,而只能是在一定的环节让一部分人参与。那么,应该在什么环节让公民来参与呢?当然是法律草案表决通过之前。让哪些人来参与最有效呢?是与该法律利益关系最密切、又对立法感兴趣的公民。而符合这两个方面条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立法公开听证制度。

权力机关在决策前采取公开听证以了解民意的做法,近年来越来越普遍。人大立法也逐步开始采用此办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都来参与、都能参与立法。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第一次在立法过程中引入普通公众参与机制。I6而地方人大立法过程中有公民参与的情况就要多得多。比如浙江省各级人大已经建立了多项有利于公民直接、间接参与立法的具体制度,有立法项目征集公民意见制度;人大代表立法议案优先列入立法计划制度;法规草案专家论证制度;涉及广大公民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登报征求意见制度,等等。其中就包括立法听证制度。v

第五篇:由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的思考 ----“寻找事物排列的规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设计评选

由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的思考

----“寻找事物排列的规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2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关于对几个事物简单排列的问题,探索简单排列现象的规律。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按照“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讨论和反思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载体,利用一系列适宜学生研究的有趣事例,抓住找规律的“找”,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感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学生操作体验、列举表述、画图建模,指点研究的方向和主要方法,设计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开展活动,逐步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策略。让课堂充满数学趣味和积极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与发展,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层次地组织例题教学,层层渗透数学方法和思想。2.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引导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验证、抽象、归纳、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借用符号和图形进行有序的操作,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问题的全部答案等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分辨、选择正确的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1.提问:你们拍过照吗?和小伙伴拍过吗?小军和小明两人合影,如果把他们排成一排,可以按什么顺序排?

2.另一个好朋友小红来了,3个人排成一排照相,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图示)

【设计说明:从两个人的排列让学生感悟顺序不同,排法就不同的道理,隐含排列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至三人排列,使学生由简到繁,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讨排列方法。

(1)这三位同学谁站左边,谁站中间,谁站右边呢?怎样才能把所有的排列方法想全呢?请三位同学上来扮演拍照的三个人,自己商量着排一排。其他同学帮他们记住有哪几种排列情况。

存在问题:学生排列缺乏方法,记不清哪些情况已排过,可能会重复。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要有序地思考)

板书:有序地思考

(2)请大家把自己想的排列情况有序地在本子上写出来。请一名同学做小导演,指挥三位同学重新排列。

指挥时追问:为什么要让一个人站在左边不动,另外两个人交换?(三个人排列简化成只要考虑两个人的排列,变得简单)

按这样的思路,接下来该谁在左边?

刚才有些同学用字母或数字来表示这三个人,可以吗?有什么好处?(简洁清晰)

板书:用符号表示

你会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刚才的排列情况表示出来吗?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位小朋友,怎样表示这6中排法? 板书:三个人排列:ABC BAC CAB ACB BCA CBA 我们往往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事物,使思考更简洁、迅速,表达更清晰。【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际地排一排,感受排列。在一开始的无序排列状态下引发思考,怎样才能使排列情况不遗漏不重复,从而促使思维朝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这里安排学生实际排一排,可以提高全班的参与率,在不断的质疑和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整个环节的设计围绕无序----有序、为何要有序、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来开展,突出要“有序思考”的教学重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符号感。】

(3)有没有其他的排列方法?

有学生这样排列:123 321 312 213 132 231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把中间的位置固定,两头交换,和刚才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排列规律的问题。板书课题:寻找事物排列的规律

【设计说明: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方法,给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拓展他们的思路。同时让他们学会如何把不同的方法加以整合,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对排列规律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灵活的把握。这里同时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养成用符号来表达,用符号来帮助思考的好习惯。】

2.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如果不用一一列举,你能想出共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列式:3×2=6(种)

如果是8、2、0呢? 3.“试一试”

前面提到三位小朋友拍照,如果在三人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引导:请三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什么叫3人中选2人排在一起?能用符号把排列情况写出来吗?

板书:AB AC BC BA CA CB

比较:在这里和刚才三个人合影的排列情况一样吗?事先要想好有几种选法,每种选法又有2种排法,所以我们可以用3×2=6(种)。

板书:先选后排

【设计说明:将例题改动后,变为选排列的情况,便于让学生比较区分。在这里还是让学生上来实际排列,直观地感知什么叫3人选2人,再考虑排列顺序。顺应学生接受事物的思维习惯,让选排列的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头脑。】

三、拓展比较,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每两个球队要比赛一场”

大家可以在书上连线,说说你是怎么连的?怎样连才有序而快速?学生汇报老师板演。

有学生从一个队出发,向其他各队连线。提问:为什么4个队,我只连出3条线?当从第二个队出发时,为什么不是3条了?(不能重复)。掌握规律:3+2+1=6(场)

如果现在有5个队比赛,你能知道共要比几场吗?

比较:和三人选两人拍照比较,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前面是先选再排,要考虑顺序,而这里只选不排,不需要考虑顺序。)板书:只选不排

【设计说明:通过画图来解决组合的问题,直观而有效。联系前面的先选后排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一些情况不需要考虑排列顺序,只要考虑有几种组合情况就可以。完善学生认识问题的完整性。】

2.“想想做做”第3题

思考“每两人通一次电话”,AB两人通电话,需要B再打给A吗?和顺序有关吗?

“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是寄了几张贺卡?和顺序有关吗?

同样是3个人,为什么通话3次,寄贺卡却有6张?

3.列举生活中哪些情况要考虑排列顺序,哪些情况不要考虑顺序?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4.补充练习:

在一次聚会上有5位同学。

(1)他们见面后互相握手,如果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2)如果每两个人互送一件礼物,共有多少件礼物?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加深对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规律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寻找几个事物排列的规律,要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一定要有序地思考。还要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哪些情况要考虑顺序进行排列,哪些情况不用考虑顺序。

下载从无序到有序,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无序到有序,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优秀到卓越中演讲稿[推荐五篇]

    从优秀到卓越中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2014年的第一天再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空间能回得来,时间却是回不去的了,尽管初中三年的时光是那么美好,那么......

    论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

    论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 论文关键词:伯顿·克拉克;混沌理论;院校层级;有序;无序论文摘要: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

    自考30年:从无序自学到系统考试

    “天街小雨润如酥”。自考如京城街道上飘落的细雨,浸润着成千上万自考生的心田,滋润着首都各行各业的人们,滋润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北京自考让几百万人自觉投入学习,形成了全社......

    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

    我曾将中学作文教学称为“三无行为”,即:无序、无招、无效。 无序。目前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各类语文教材中在作文教学上均缺少系统的安排,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更是常无章法。一......

    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

    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2006年12月20日 8:25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小] [中][大]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2006年8月4日,作者:张跃,编辑:,将文章发 送到手机上阅读一个领导人不仅仅是能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是完成一个别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