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说讲话稿中的气势生成
浅说讲话稿中的气势生成
什么是气势? 《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形势。俗话也说,气势如注,气势如虹,就是讲文章的气势犹如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空谷作响;恰似长虹贯日,辉映碧空。文各有致,风格殊味。有的若山涧小溪,款款而下;有的如大流入海,汪洋恣意;有的平白如话,娓娓道来;有的先声夺人,摄人魂魄。古人作文,尤重气势。苏轼自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讲的就是文章的气势。古代文论家对文章的气势十分重视。如清人方东树说:‚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
讲话稿作为常用的公文之一,是上级、领导或特定讲话人阐述形势、布臵任务、工作动员、回顾总结、提振人心的重要载体。讲话稿如何让听众得到启迪、受到教益,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考虑听众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所谓认同度和接受度,也就是说讲话稿所传递的信息能够使听众认同或接受的程度。而这种认同接受的程度,除了讲话稿本身所具有的前瞻思考、深邃思想等理性感染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豪气、雄气、硬气甚至于霸气等气势力量的冲击与吸引。长期以来,人们对讲话稿的价值观照追求‚雅‛,习惯于做‚官样文章‛,但现实生活中有的讲话稿俗不可耐的套路、味同嚼蜡的语言、枯竭干巴的表达,令言说者的讲话索然无味,使听讲者恹恹欲睡。其实,自古而今,无论是学界圭臬,还是政坛领袖,都十分注意讲话稿的气势与韵律。尤其是毛泽东、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们无论是战前讲话还是政治动员等都十分注意掌握受众心理,讲究气势。像郭沫若同志的‚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等等,既是政论,更是美文。所以有气势的讲话稿,能够使听众有所体悟、有所警醒。
如何使讲话稿做到气势如注?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讲稿语言本体。笔者认为,一篇讲话稿具有气势与否,主要在于逻辑的彰显、语言的表达、感情的贯通和韵律的跌宕四个方面,并由此形成理性美、艺术美、情感美和韵律美的完整统一。
首先是评事论人切中肯綮,环环相扣,富有理性美。
好的讲话稿给听众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讲稿的内容既建筑于生活常理之中,又能独出机杼,语他人所不能语,让听者感受到新意,所以在评事论人上,要求判断斩钉截铁,干净利落;论证科学严谨,无懈可击;推理环环相扣,咄咄逼人,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灵魂的震撼和理性的力量,从心底里真心信服并将其中的观点、思想自觉融入其思想架构中。所以,优秀讲话稿中透射出的思想、观念、哲理往往为听者所津津乐道并口耳相授,如晕轮般向四面八方辐射,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古人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种境界。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文章一开始就摆出观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真理表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那人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紧接着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是对前述观点的补充,更是升华,信手拈来,简明易懂。既然人的生死有轻重之分,那评判标准是什么呢?这就要看其是为人民利益而死,还是替法西斯卖力而死。前者重若泰山,流芳百世;后者轻若鸿毛,遗臭万年。这句也是逻辑学中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部分,然后笔锋一转,‚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推出‚小前提‛,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不容臵疑,整段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文意恰似东流之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让听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壮美与气势。
其次是词章句段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富有艺术美。
语体的表达、语词的选择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对讲话稿都提出了行文建筑上的独特要求。尤其作为讲话稿,要求在一开始就先声夺人,能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让听众与讲述者同呼共吸,并随着讲述者的思维流动而充分享受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就尤为严格,或文白相间,今古辉映;或寓庄于谐,发人深思。讲话稿一般采用短句,并大量运用对偶、排比、譬喻等多种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和听觉冲击力。如何使讲话稿做到气韵生动,富有艺术美,方法有二:一是排比的大量运用。排比可以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捧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取一片最热的……‛(《选取生命的珍宝》)就是以兴开篇,采用分句连排,气势辉煌,启迪人们对于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追问。二是譬喻引语的使用。在讲话稿中大量使用譬喻,往往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从而增强文章的气势。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中就连用‚懒婆娘的裹脚布‛、‚对牛弹琴‛、‚瘪三‛、‚开中药铺‛等来比喻、针砭好写长文、不看对象乱发议论、空洞无物以及含糊其词的庸俗文风,既生动贴切,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恰当的引语对于增强讲话稿的表现力、冲击力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相同的意思,引用的内容不同,效果也就不相同。诸如同样阐述时间流逝,‚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脂粉气息太浓,远不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来得那么宏阔、高远、博大,所以前者就没有后者富有气势。
再次是传递精神情真意切,如品新酿,富有情感美。
既然讲话稿总要传达一定的思想、观念,那么在传达过程中就要浸透写作者对事与人的褒贬臧否,要表达讲话者的爱憎好恶,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达与倾向往往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文以气为主‛,这个‚气‛就是指作者的精神、胸襟与追求,就是要求写作者要养成‚浩然之气‛并且‚至大至刚‛。韩愈也认为,文章气势之所以盛,内在力量之所以强,与作家的个性及平时的学养功夫密不可分,所以他提出‚不可以不养也‛。一篇讲话稿是否做到‚正气凛然‛、气韵生动,不仅是判断其是否具有人性美的道德底线,而且也是体现了讲话者是否能做到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动引领。
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在全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说:‚天津解放50多年了,城市垃圾乱堆、小摊小贩乱占就真的管不了?加强市容管理是政府的本分和人民的基本需要。我每天上班,不总走一条路,就想多看看。群众住不安稳,走不出去,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去,怎么行?……市容比较差,群众有意见,外地有反映……我有责任。我来天津工作两年多,抓得不够,抓得不狠,向你们检讨。‛ 戴相龙同志的讲话,一个‚管不了?‛一个‚怎么行?‛连续两个反问,绵里藏针,振聋发聩。这就是讲话者向群众掏心交心,虽然都是平实白话,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足使听者动容、闻者警醒。
再比如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这是闻一多先生在闻讯李公朴被暗杀之后从内心迸发出的悲愤之词,声声诘问,字字如匕首、投枪,把国民党反动派与人们为敌、残害民主人士的丑恶嘴脸批驳得淋漓尽致,如决堤之水,似下山猛虎,大快人心,势不可挡。
最后是语序传达抑扬交错,轻重缓急,富有韵律美。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的演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以如椽之笔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缓急交错、如泣如诉的真情演奏,既有如溪流般的温情倾诉,也有暴风骤雨式的强力抗争,这是弹奏艺术的境界。同样,一篇成功的讲话稿,也是十分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的。缓是为了急,轻是为了重,朴素是为了繁华,就是在轻重缓急之间来充分表现讲话稿的内在张力。反之,如果通篇都是如话家常,恰似温开水一般,不急不缓,必然不能激起听众的心海涟漪;同样如果通篇都是金刚怒目式的表达,留给听众的也只能是声嘶力竭和强词夺理。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道理,作为讲话稿更需要绵延起伏、幽谷峻峰,追求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非常朴实沉稳的一段话,极其平静地告诉人们马克思离开人世的事实,与一般性表述毫无二致,这是轻和缓,含而不露。然后第二段,恩格斯话锋一转:‚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以简洁有力的表述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对人类、对革命、对学术的重大损失,铿锵有力,令世人对马克思肃然起敬,这就是重与急。该文通篇就是在这样的轻重缓急中表达一种内在的节奏,让听众的情绪随着文字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令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气势是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讲话稿是否成功的基本表征。如何使讲话稿具有宏阔的气势、流动的气韵和冲霄的气概,从写作者本身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之外,还要求写作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学养。日常多读、细读经典文献,仔细体悟,认真揣摩;融入社会,主动实践,望山观海,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撰写讲话稿的过程中既言之有物、理性昭然,又才气汪洋、情意盎然。
第二篇: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常州市觅渡桥小学郑 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进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而有的却给教师带来意外的烦恼。的确,生成的未必都是有效的。对于生成出来的“意外”,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扰乱师生的视线,带来“散乱的活跃”,有的甚至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使学生陷入困境,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从某中意义上讲,善于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志,也是一个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标志,还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下面这堂课是我在三年级上的,所上的内容是3B的Unit11的第一课时。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打算让学生先掌握认读单词再学句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单词:swimming, skating, climbing, skiing, rowing, fishing, running和句型I like „。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图片和头饰创设一个虚拟的情景进行教学。随着一副副图片的出现,我叫学生们边设想图片里的场景边做动作,学生们的情绪也不断高涨,纷纷抢着戴上头饰来表演:“I like „。”特别是平时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更是站立起来,大叫着“Let me try!”恨不得冲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表情,我真是得意于我的预设是如此成功。正当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只见有一只手仍然固执地举在那里。我一看原来是乐桦杨: “Le Huayang,any questions?”得到允许地他很快地站了起来,说:“Miss Zheng,我一点都不喜欢跑步,你为什么一定要我说I like running.呢?你能不能先问一下我们是否喜欢,喜欢的话再叫我们这样说,顺便也教一下我们不喜欢怎么说。Thank you!”一说完,他如释重担地松了一口气便坐了下来。这下可好,全班学生听了他的一番话,纷纷自由发言起来,“是啊,我也一点不喜欢跑步„„”“对啊,老师,你应该先问一下我们是不是喜欢啊„„”“老师,你教我们不喜欢怎么说吧„„”“乐桦杨说得对„„”„„讨论后他们一起把矛头指向了我。此时此刻我犹豫了,如果顺着他们的意思进行下去的话,那就和自己备的教案大相径庭了。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不情愿地被我牵着鼻子走,不如尊重
他们的意愿。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影响下,或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再者下一堂课要学的正是这个句型,如果他们今天学会了不也是一举两得吗?我稍做思索就与学生们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T:I like running.Do you like running?
P1:Yes.But I like swimming,too.Do you like swimming,Miss Zheng?
T:No,I don’t.Do you like fishing?
P2:Yes.Do you like fishing,Miss Zheng?
T:Yes.I do.„„
随着对话的进行,我把下堂课的重点句型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写在了黑板上。我当时还想暂时中断一下师生的对话来领读一下这个重点句型,没想到学生在听了几遍师生问答之后竟然都掌握了这个句型的认读。他们纷纷转向自己的好朋友,你问我答热闹了起来,学生们完全投入到了热烈的对话中,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一次不经意的“抗议”竟也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这使我不禁明白,顺畅的课堂教学如果被意外事件所打乱,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顺着他们的思路,解答他们的疑问并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原本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课堂的小插曲还让我明白了杜威斯说过的一句话:“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态度和我们对待生活垃圾颇为相似。我们认为垃圾就是废物,必欲弃之而后快,而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对待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的态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前,我们一味地讨厌、惧怕“生成”,对它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殊不知,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就能让全班学生都受益。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捕捉和利用那些偶发事件来促成我们课堂动态生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
程。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必然是民主的平等的和宽容的。
2善于捕捉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这一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在学生资源出现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立刻接过学生的话题)还是延时捕捉(课上不予理会,课下再说);是可以直接引用(学生资源顺势就能用)还是间接引用(需要转化之后才能用的)。这里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捕捉。在课堂中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教师就要做出短时判断,这确实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需要教师时刻带着学生资源意识,这样才能进行捕捉。
3重视教学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相对“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其次,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注重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4坚持写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提高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有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经验多了,在教学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丰富了。特别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要在不断地反思中取得不断的进步。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
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的“预设”固然重要,但若一心跟着预设走,又哪来课堂上孩子们绽放的智慧火花?所以我们不该代替孩子思维,而应该走入孩子的思维空间,就像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纯真世界,用一颗童心来和孩子们交流,以心换心,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才会得到更多意外的精彩。
第三篇:在快乐中生成作文
在快乐中生成作文
——训练记叙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作文是中考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一篇作文的成败可以决定语文成绩的高低。从过去中考看,每次都有一些平时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作文没写好而造成中考语文成绩不高。中考作文大多文体不限,有些考生错误地以为可以随便写,所以有一部分考生写的作文就是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写到哪,这是很多考生的一大弊病。不限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每一篇文章还是应该有一种主要文体形式的。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应先看自己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是否是独到的见解。再看论据是否充分,如事实论据是否新颖,能否证明论点。道理论据中引用的名言是否准确,能否有说服力。如果这些具备了,考生可以写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了;否则,不如写一篇来自生活、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散文等。那么,这样看来,记叙文写作在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中,深感在记叙文训练中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一直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此外,当前中学生普遍出现的母语水平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视野狭窄。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国内15所名校中文系曾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对一群被称为“语文拔尖生”的考核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我首先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故意要求学生用“兰”字组词,学生们踊跃答题,但答案多重复,“木兰”、“兰花”,没说几个词之后,“AC米兰”、“兰带啤酒”等词开始跳出,引起了一阵哄笑。我不慌不忙的举出了“兰颐”“兰章”“兰友”等形容风度翩然、文章上乘、品格优秀的词,学生们频频点头。这时,我再不失时机的倡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其次我为学生开列了一份必读书书目,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找出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等描写,场面描写、借景抒情、写物寄意,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等,并作好笔记。从时间上看,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是很感兴趣的,这种兴趣正是我所需要的。
第二,针对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猛兽的情况,说明了作文对于我们以后生活工作的必要,从而使他们树立非写好作文不可的信念。其次,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阐述有关概念和理论时,引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观念,而在进行相对应的训练时,具体明确地说明该课时要达到的目的,不给学生提过多的要求,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取材。如进行“记叙要素”的训练时,要求学生对刚刚经历过的小升初派位入学中的自己进行一番心理描写,只要是能把有关要素交代清楚的,就给予高分奖励,在进行“动作描写”训练时,则根据学生体育课训练的情况,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至少用上10多个动词来描写体育训练时的活动,并声明动词用得越多越恰当,分数也就越高。第三,采用不愤不启的原则。学生因阅历浅、阅读面不广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对某些概念不大理解,对某些练习感到无从下手等,都是正常的,这时我就采用不愤不启的原则进行辅导,从而达到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效应,比如:“景物描写”,我设计了一个题目,要求学生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诗句,勾描出一幅我国古代农村的恬静、闲适的生活画面。起初,学生对这一题目显得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才好,在下面议论纷纷。我便故意踱到教室外面去,把时间留给学
生自己处理。十分钟后,我回到教室,提问了几个学生,发现他们对所要求的画面有了一定的感觉,但还是不能清晰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于是,我便给他们讲起了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几个词语:杨柳、牧童、钓翁、篱笆、鸡犬、炊烟、童子、老翁、饮酒品茗。作文上交后,我大感欣慰,学生的想象力,用词的恰当程度等都超过了我的想象
通过对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对我自己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系统的复习回忆了记叙文的有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从身边取材,设计出具体、有吸引力的训练情景,从而方便学生训练,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相信我会更加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经验,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借鉴。
积累有效素材,拒绝谎言作文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禾山中学 胡先锋
2010年5月10日
本学期开学伊始,我便定下语文作业:每周周记一篇,每两周写作文一次(800字,课内完成)。本来这个作业的初衷是很好的(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平时多练笔,积累一些素材),可是一到学生那里,就变了味道。周记经常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常见于开学第一周);“这次又考砸了„„”(常见于考试后);“我对XX很生气,凭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家长?„„”(常见于被老师批评后)„„作文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要么就随意构思(“撒谎”作文;要么就上网查找资料„„)而且周记和作文基本上千篇一律,每次考试都这么写,每个学生都这么写,大家都“按套路来出牌”,这让我深感担忧:这种写作方式何时能了?除了谎言,学生们心中难道就没有值得去写的东西吗?
近来,社会对虚假作文(或称“撒谎作文”)的讨伐声浪高了起来,“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韩寒一不留神又冒了一句名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近日在一个会议上呼吁: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认为,“现在中国文化、学术缺少诚信就是撒谎作文带来的后果,如果不消除撒谎作文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土壤,将来社会就谈不上真性情、真文章。”
我深感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种“被写作”的状态中,思想会禁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考试时没有素材可供选择,仍然写谎言式的作文,这必将导致学生思想僵化。于是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积累身边真实的素材,在周记里面大胆运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呢?
其实,学好语文很容易。写作肯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从学生相当喜欢写日志就可以看出来:有一次我批评一个学生不写周记,他直接就说,老师,你去我QQ空间看我写的日志吧,肯定是真实的事情,还有你一定要给我写评语。)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学生不爱写周记作文,肯定是被某种思想束缚住了。如果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让他们用心去写,那写什么呢?
(1)、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真实),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我跟学生这样说:当然我要检查的周记,如果
你觉得可以给我看,你就交上来;如果你觉得不能让我知道,你可以另外写一篇来应付我。其实每周写两篇周记也不多,对吧?)
(2)、在周记中可以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
(3)、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我跟同学这样说: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假装深沉是蠢驴„„明白了吗?)
(4)、周记可以有多种文学样式:小说、散文、诗歌„„,小说是什么,小说是谎言吗?不是!这样给你说吧:散文就是一个人平平常常地走在路上;小说就是一个人平平常常地走在路上,忽然被推到水里;诗歌就是一个人平平常常地走在路上实然感觉到大地把他弹到月亮上。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所以作文的本形是“米”,是真实存在的,肯定不是谎言,只不过经过了加工,但是你不会的话最好不要加工成诗歌,因为诗歌“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写诗歌容易醉,我怕你受不了。
通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提高。而且让我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们都爱上了写周记,而且他们很期待看周记本上的评语,这是对他们辛勤写作的一种肯定,于是上课前我都花一些时间来讲解学生的周记:写得感人的,写得有新意的,写得幽默的„„每次对他们的一种赞美,也都潜移默化的鼓舞了他们写作的信心。我知道这来之不易,于是我将继续探究下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肯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以后的摸索过程中,我还得多向前辈们学习,下面我把本学期学生周记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第四篇:情境中体验论文:情境中体验体验中生成
情境中体验论文:情境中体验体验中生成 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以达到知、情、行最佳统一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模式的目的在于以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的一些体会。
1.以问题引领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以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进入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享受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我在讲“做有责任感”的时候,采用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公交司机不负责任出交通事故。另一个是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出心脏病,在生命垂危之际,他
完成了三件事,让学生看完案例后探究下面的问题:1.责任感会人带来什么?而不负责任又会带来什么?学生对两个案例很感兴趣,问题一出,学生讨论热烈,因为学生每天都在做公交车上学、回家,当然对于公交车司机的行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谈到,公交车司机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他的车上坐着许多乘客,关乎乘客的生命安全,前一个公交车司机没有责任感,结果出了事故,违背公交车司机的职业道德,接着学生又予了我们昆明一位公交车司机开车时一直在打电话,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比较的另一位公交车司机,学生谈到这位司机太有责任感了,而且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司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同埋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负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懂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样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
2.以表演体验情境,凸显教学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情境表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跨越障碍 正确选择”的内容时,针对同学中并非全无是非观念,但有时应同学之邀,不知怎样选择,我请同学们进行小品表演,小品的题目是《选择》,剧情讲的是八年级(2)班和(3)班在足球赛时发生了冲突。(2)班的小昆被(3)班的小钢一拳打在脸上,鼻子出了血,小钢向小昆道了歉,小昆心里
不平衡,他把这事告诉了他表哥。第二天,小昆的表哥来找小林约他一起去教训小钢和(3)班的人,而小昆和小林是好朋友。我让学生模拟表演了小林的选择。(小林的选择有几个,一是为了朋友义气,不分是非去帮着打架;二是考虑到后果拒绝去,这样一定得罪朋友,还有一个办法,说服小昆不去打架,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指导学生设想更多的想法和细节,使小林有多个选择,学生可分成几组进行表演。几组同学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表演,其他同学好像也被带入了创设的情境当中。通过剧中的精彩对白,学生知道了哪种选择是正确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生活中出现了情感与原则冲突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经过讨论,学生们更明确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无数个正与误、善与恶的岔路口,这时正确的是非观将给你勇气和指引,使你不至于失踪懊悔。我们在采用情境表演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表演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表演不能仅仅为表演而过于形式化,应有精神内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防止“笑场”,使表演成为闹剧。最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去体验、去感悟,不仅掌握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二是表演时间要短,否则,就会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合作以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全班相互点评,既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赋,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生生互动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互动的着力点。因此,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感受中进行主体体验,以主体的自主建构获得道德认识,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体验的深化不断地设置新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尊重父母——化解爱的冲突”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在让学生畅谈自己和父母发生冲突之后,没有马上让学生寻求化解的方法,而老师谈谈当年自己和父母的冲突以及现在的感受,还谈了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情景,通过与老师的对话来感受自己的不成熟或者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周后的调查发现,同学们都开始主动地和父母进行真诚的沟通,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和父母冲突的办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所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实际的。老师、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心灵互动,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以故事推演情境,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感悟道理,寓教于乐,也是品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
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在讲“正确面对竞争”时,我讲了《西班牙与沙丁鱼》的故事,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中运到码头时,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沙丁鱼不好卖,倘若抵港时间时沙丁鱼还是活的,活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在学生津津有味地倾听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提高沙丁存活率,为了帮助渔民在获得更多的收入,请你为渔民出个“金点子”学生七嘴八舌地想出了一些办法,可能有的同学听琮这个故事,为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了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讲到这里,有的同学问老师,那沙丁鱼还不被鲶鱼给吃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沙丁鱼会被吃掉吗?让学生讨论后,我接着讲,沙丁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只有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让学生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感悟到引进鲶鱼就是引入竞争,为了生存而竞争,这是动物的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正是在同自然界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的。竞争可以催人奋进,可以促进发展。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能更深刻理解
竞争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竞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设置情境,把握情境,升华情境,让情境真实化、情感化、艺术化,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较好地回归生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五篇:在兴趣中生成--小班
在兴趣中生成 在主动探索中习得
——小班体育活动《小乌龟顶球》案例分析
一、活动背景:
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在地上爬,也比较喜欢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在平时讲故事时,幼儿也喜欢听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当一讲到小动物是怎样走或动时,他们就模仿个没完没了了。为了使活动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与积极参与,选择了幼儿比较熟悉的小动物之一——小乌龟作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小班幼儿好模仿,更好动,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拥有而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根据纲要的要求,与幼儿的特点,我选择了这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希望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亲身体验并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动作的协调性。所以把这个游戏的目标定为“练习边爬边用头顶球的动作,发展爬的能力。”然后再进行游戏活动时,从简到难,先让幼儿学习小乌龟的爬行动作而后再学习边爬边用头顶球的动作,把游戏的重点和难点分清,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本领从而发展幼儿的能力,丰富幼儿的经验。
二、活动实例:
活动片断一:
老师和小朋友都戴上小乌龟的头饰,“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老师当乌龟妈妈,小朋友当小乌龟,跟妈妈一起做做早操吧!”“小乌龟”们围在妈妈的身边都积极主动地跟着“妈妈”做模仿操,转动脖子,上下肢屈伸运动、腰腹运动、跳跃运动等。评析: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模仿小动物,老师以动物妈妈的角色带领幼儿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更加感兴趣,活动时也更加容易进入角色。
活动片断二:
老师让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在场地上四散玩球,“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玩呢?”一开始孩子们玩球的方法比较少,孩子们只停留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拍皮球。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玩法比较单调,就再次鼓励孩子们“孩子们,我们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玩呢?除了用手玩皮球,还可以用什么进行玩球呢?”这时,有的幼儿想到把皮抛起来再用手接住,有的孩子在原地拍皮球,有的幼儿把皮球放在地上用手把球滚来滚去,有的孩子把皮球扔在地上用脚来踢,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似的,有的孩子干脆跑到大型玩具那里把皮球扔到滑滑梯上,看皮球再从上面滚下来,孩子们都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在玩球,知道除了用手玩球,还可以用脚也能玩球。
评析:小班的孩子经验比较少,一开始活动都比较容易停留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上,这是如果老师一味的放任孩子自己玩,也积累不起多少经验,于是在适当的时候我就再次鼓励孩子们,“想一想出了手可以玩球,还可以用什么来玩球,乘机打开幼儿的思路,活跃幼儿的思维,孩子们就把注意力从手转移到脚,使他们知道了“噢,原来脚也能玩球的。”这样幼儿就在无意中又多积累了一种经验,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活动片断三: 孩子们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玩球,这时我看到浦新杰小朋友把皮球放在地上,头低着看着皮球,我就轻轻地走到浦新杰小朋友身边“浦新杰是不是想到与大家不同的玩法了?”他笑着看着我轻轻地说“我想用头玩球。”“那你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行。”在我的鼓励下他就大着胆子开始尝试了,只见他双手着地,双脚直着,跷起小屁股开始用头顶皮球了,可这皮球却不怎么动,而他的动作让人看起来很吃力,我就提醒他“这样是不是很累,想想看,怎样更省力一点。”在我的提醒下,他想到了双膝着地爬,只见他顺利地用头把皮球顶向前了。这时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并让大家一起来看浦新杰的新玩法,并让浦新杰进行示范玩法,很自然的引出游戏的主题,在通过讲解示范爬行的方法和要领后要求大家一起练,于是大家就很快地进入角色。
评析:正如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正因为“关注幼儿的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再加上及时地引导,孩子终于克服了滞留不前的胆怯情绪,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积累到新的经验,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片断四:
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进入“小乌龟顶球”的角色之中,高兴得把球从草地的这端顶往草地的那端,而苏嘉仪和陈天毅两个小朋友抱着皮球站在草地的边上,没有一丝想加入角色的迹象,我就走到他俩的旁边轻轻地问:“咦,你们两只小乌龟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呀?”他俩对我摇摇头。“那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去顶球呢?”苏嘉仪说:“在地上爬裤子会弄脏的。”“噢,没关系的,小乌龟最勇敢不怕脏了,要是脏了,妈妈会给你细的。”有了我的安慰,她高兴地跑到草地中间加入了活动中。我又对陈天毅“哎呀,这个宝宝你是为什么不爬呀?”他怯怯地说:“我不会。”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进行尝试。“没关系,跟着妈妈一起慢慢地顶好吗?妈妈知道我的宝宝都很能干的。”在我的鼓励、帮助下,他也加入到游戏的角色之中了。
评析:幼儿的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在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并能在活动中找到乐趣,无需老师太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比较强,常常需要老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才能进入角色,而苏嘉仪和陈天毅就是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杂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悦。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对他们的活动提出要求,那么这个活动下来,他们不仅得不到锻炼,更是积累不到新的经验了。如果发现以后厉声斥责,那么他们同样也学不到真本领,经验也得不到提升、内化。
三、案例分析:
(一)教材选择的分析
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比较喜欢在地上的活动,比如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喜欢看小蚂蚁搬家,喜欢看毛毛虫,也喜欢看蜘蛛织网、吃蚊子等,他们特别好模仿、好动。而小乌龟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之一,每当讲到故事中的“小动物是怎么走的?”孩子们就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在新《纲要》中还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生成这个活动也是相当合理与适当的。
(二)活动过程的分析
整个游戏以小乌龟为导线,贯穿整个游戏活动,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特点,通过练习学小乌龟爬,学小乌龟边爬边顶球的动作层层递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也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学到新的本领和技能。
在活动中老师以乌龟妈妈的身份,幼儿以小乌龟的身份进入角色,幼儿的兴趣相当高,都很快地进入角色学起小乌龟爬的动作,纷纷跟着妈妈做模仿操。做完模仿操让幼儿每人拿一个皮球自由的玩球,同时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玩球,如:采用站、蹲、仰、卧等姿势用头、手、脚等部位进行玩球,在玩球的过程中,一开始幼儿的动作比较单调,都是人云亦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进行指导,幼儿玩的形式就多了,有站着用手扔球的,有边跑边用脚踢球的(把皮球当成足球踢了),也有把皮球放在地上用手滚来滚去的……看到幼儿能有这一点点的进步我有点欣慰,但不能满足,于是我再次鼓励幼儿再想想还可以怎么玩,孩子们有成群的开始玩了,我发现浦新杰小朋友蹲在地上,似乎想到该怎么玩了,于是我就轻轻的走到他的身边,“浦新杰是不是想到与大家不同的玩法了?”“我想用头顶。”他轻轻地说,“那你就试一试看,能不能行。”于是他就大着胆子开始试了,他双手着地,双交直着,翘起小屁股开始用头顶球了,让人看起来很吃力,我就提醒他“这样是不是很累,想想看,怎样更省力一点,于是他想到了双膝着地爬,当他成功了我就及时进行表扬,并让大家一起来看浦新杰小朋友是怎么玩的,很自然的引出游戏的主题,再通过讲解示范爬行的方法和要求让大家一起练,于是大家就都开始模仿浦新杰小朋友的动作了。孩子们在顶球的过程中兴致都很高,开始为了让孩子们都较快地克服这个难点,先让孩子们在跑道上自由练习边爬边顶球的动作,通过几遍练习后,就让孩子们顶球进球门,从草地的一段出发,边爬边用头顶球向前方,直至将球顶进球门,这是游戏的一个难点,虽然在跑道上练过,但要边爬边顶球进球门,这是最难的,小班幼儿的方向感差,边爬边顶球使大部分幼儿不能顺利地把球顶进球门,而且在爬行的过程中还经常将鼻子擦在皮球上,但大家学得很开心。为了使幼儿能跟好地掌握这个技能,又再次进行练习,虽然方向感差,但基本上能边爬边顶球前进。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经验,最终学会了小乌龟顶球这个游戏,孩子们也得到了发展。
(三)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还存在着较多的失误。
1、教师的考虑还要全面。
在活动时虽然已考虑到孩子动作发展的差异,但一些细节还有欠考虑。比如在自由玩球前,我只提出让孩子们自由的玩球,却没有及时地向幼儿交待游戏活动的范围,以至于在自由玩球的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幼儿拿着皮球跑到滑梯那边去了,把皮球仍到滑梯上进行玩;有的幼儿乱扔皮球,结果连自己的皮球扔到哪了也找不到了;有的幼儿跑的离开了老师的视线,走过去一找,他们却躲在“山洞”里互相滚皮球。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一定会注意,尽量考虑的多一点,考虑全面一点,把许多不该发生的错误消灭在未萌芽状态,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在用头顶球前进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幼儿该用头的哪一部位顶球比较好,所以在顶球前进的过程中,好多小朋友在用额头顶球,这样很容易使幼儿受伤。
2、教具的准备还要充分。
还有在游戏时所用的皮球太小了,虽然在课前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想用一个幼儿家中都有的充气球,作为活动的器材,也试着让孩子们带来,但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带来,为了能使活动正常进行,我就用这个小皮球来充当了,但由于这个皮球没有充气球的大,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都用额头在顶球,以至于鼻子擦在皮球上、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幼儿的鼻子因碰撞皮球而受伤出血。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活动中也要考虑孩子的安全。
3、指导要全面,要关注到每个幼儿。
在整个活动中我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幼儿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指导还不够深入。在活动时我只注重了大部分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却忽略了动作发展比较慢一点的个体。在大家进入角色时,却还有两个小朋友没有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我看到后虽有提醒,但没有好好引导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参与到活动中来,对能力弱一点的幼儿指导要多一点全面一点,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但却被我忽略了,使得他们在最后的环节中没能很好地得到锻炼和练习。
4、常规教育。
一个活动效果的好与坏,最大的因素还要取决于一个班级的常规教育,但常规教育不是一两句话、一节活动课就能改变的,他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去抓、去管,有一个良好的常规,才能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在最重的、最刻不容缓的还是常规教育,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吸取教训,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