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时间:2019-05-14 19: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大家好,最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我今天的授课重点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繁荣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今天的讲课有三讲,第一讲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第二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一)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个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比显得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上世纪末,以中国的电影为例,中国的电影十分的箫条,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的火爆的情况相比,电影的观众大幅度的减少,很多演员到国外去谋生。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电视的崛起,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夕阳的产业。

但是1998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当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放映,一下子惊动了震动了整个中国的影坛。当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年大致是8个亿左右,《泰坦尼克》的收入占了将近一半。

紧接着第二年1999年,另外一部好莱坞的大片《花木兰》也在中国放映,同样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两部电影使当时的中国人感觉到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电影的消费,而是我们没有好电影。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情况。不光是电影业,在中国很多的文化产品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比方说我们中国儿童欣赏的动画片也是主要以国外的大片为主。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个调查,就是在中国儿童当中最有感召力的前20个动画形象,其中19个是国外的大片。中国只有一个动画形象是来自中国的本土,就是孙悟空。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看到在世纪之交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我通过我们中国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说明,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其实,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化设施的落后上。我们知道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载体,2002年,也就是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一年,我们中国2800多个县中,其中有252个没有图书馆,272个没有文化馆,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有馆无设,也就是说,建国很多年以后,我们还有大约将近十分之一个县没有图书馆或者没有文化馆。此外,全国4300多个乡镇,有5300多个没有文化站。

我们也可以比较美国和中国文化发展一些主要的数据,美国的人口是3亿人,中国的人口现在已经是13亿多了。美国3亿人享有17000多个博物馆,中国到目前为止大约只有2500多个博物馆,也就是说我们的博物馆的数量只相当于美国博物馆的十分之一。美国现在有16600多个图书馆。我们全国的图书馆数量只有2850个,美国的报纸有1万多家,但是中国只有不到两千家,美国的刊物是11000家,中国的刊物是9800多家,唯一在刊物上中美的数据是比较接近的。电台、电视台美国有11200多家电视台,中国现在仅仅有3000多家。通过以上一些数据,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我们国家文化设施方面的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差之甚远。第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兴起。第三个是文化生产组织形式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文化体制,我们讲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也就是2003个年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们中国的文化生产组织基本上是叫做国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是把我们所有的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都授意为一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最后是评价机制滞后。中央领导同志在很多场合对我们目前文化产品的评价机制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都有一个概述,这个概述就是国家是文化产品的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很多的文化产品我们的评奖很多时候其实是给领导看的,并不是放到市场去让我们的观众去鉴别,通过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选择。评奖是我们很多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放入仓库。以上也说明我们文化体制必须要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所以在新世纪初的一次文化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文化发展有两个不适应的概括:第一个不适应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文化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方面的中外争夺会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还不能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锦涛总书记的这两个不适应可以说是对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文化为什么要进行体制改革,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概括。以上是我讲的第一大部分的第一个内容。

(二)文化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个问题想讲一讲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首先要说明我们今天所讲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说的文化体制改革是特指2003年以来,我国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一直在进行变革,但是系统的全面的对我们现有文化体制进行调整,对我们现在的文化管理的机制进行变革,是从2003年开始,重点是对我们的演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三大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调整。这一次改革的思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五大方面:

1、重塑市场主体。所谓重塑市场主体,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要真正能进入市场,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要从我们现在的当时作为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编制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市场的主体,成为一个企业,这叫做重塑市场主体。

2、完善市场体系。我们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那么一定要相应的市场体系来作为支撑,这就涉及到我们市场的要素的建立,这是 我们完善市场体系要做 的工作。

3、改善宏观市场管理。这主要是对政府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的一个要求。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调整作为依托。

4、健全法规政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的要求,文化领域也同样是如此。

5、转变政府职能。必须要改变过去,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文化的一种做法。一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我们的文化市场,管理我们的文化企业,管理我们的文化产品。这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总体的思路。具体来讲,我把它概括为两属性、两分法、四分开和三不变。我认为我们国家从2003年以来推动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的做法或者说基本的思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 第一是两属性,首先我们是怎么看待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在2003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中央领导和我们的相关的文件当中对文化的属性做了一个阐发。就是文化属性既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一般的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这就改变了原来只承认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承认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的一种传统的看法。为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两属性。第二是两分法,就是把我们现在文化统治称为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第二种类型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企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只占我们现有的文化单位当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可以说99%其实都属于经营型文化企业,都要走向市场。

第三是叫做四分开,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终要实现四个分开,第一,事企分开。所谓事企分开,就是我们原来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都统称为文化事业单位,那么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都要成为企业,事业承担的职责和企业承担的职责应该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的,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划分,这就叫做事企分开。

第二,政企分开。原来我们政府和企业是常常是不分的,以前很多地方广电局局长又兼了电视台的台长,有些地方新闻出版局的局长同时又是出版社的社长,或者是出版集团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这就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改革就一定要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职责要严重的区分开来。你作为政府的公务员,你绝对不能成为企业的董事长,那么反之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政企分开。

第三,政事分开。同样作为一个政府公务员也不能够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同样如果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的,也不能在政府系统里面做公务员。第四,管办分开。这是对政府而言的。如果你的职责是管理企业,那么你自己就不能办企业。反之如果你自己办企业的话,你就要从管理职能里面脱开,叫做管办分开。这四分开可以说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第四,三不变。改革并不是否定我们过去所有的做法,过去一些做法如果我们不认为正确的话,我们还要坚持,其中三不变就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中需要坚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党的喉舌性质不变,这是指我们的党报党刊作为党的喉舌性质并不因为我们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改变了党报党刊作为喉舌的性质;第二,党管干部不变;第三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以上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也是要实现的一些目标,有些是属于我们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思路。

(三)做法和成效

第三,再讲讲做法和成效。应该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来了,在党的十六大当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其中一项改革和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就提出来,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的6月,党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9个省市39家单位作为改革的试点,这是2003年的6月份召开的会议确定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到了第二年,试点单位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和更广的领域在拓展。

到了2005年的年末或者说也是2006年的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标志着我们党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转企改制。前面我讲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两分法,所谓两分法就是要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第二类是经营型的文化产业。其中95%以上或者甚至99%以上都是要转化为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的。那么转企改制主要是指这个绝大部分的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要改变它的性质。

那么转企改制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讲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从2003年以后,我们就逐步的开始实施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那么最早新华书店的转企改制可以说是最早的。几乎所有的新华书店现在都转化为企业,那么紧接着是我们的出版社,580多家出版社转企改制,那么到目前为止除少数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保留下来,绝大部分也已经转企改制,这是第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的内容是讲公益性事业媒体的经营性部分剥离转制,转化为企业。有些作为党的喉舌、作为时政类的媒体,比方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虽然这些媒体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保留的,但是它所包含的比方说印刷厂、比方说广告公司,电视台的比方说电视剧制作单位,也仍然要把它剥离出来,转化为企业。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制作了一个图表,这个图表主要是反映我们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分类。就是说我们国有文化单位实际上包括有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承担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哪些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第一作为党的喉舌,我们把它称之为时政类的,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比如人民日报,还有一类就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比方说民族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它的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少,完全靠这些文化单位独立去生存有困难,而且它承担的是某种文化的传承的功能,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因为这些功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有是具有大众共享性的,比方说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所谓大众共享性的一些职能,这些都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除此之外都属于另外一类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经营型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样也有一部分企业或者是单位比方说中国电影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时报,诸如此类。这是举例,都是属于经营型的文化产业,这一类在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当中是处于一种主体的地位。

2003年以来,经过了七八年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目前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我这里面有一个图示可以大致反映我们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看出版社到目前为止也就是说到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出版社改制已经完成了94.4%,我们的新华书店改制已经完成了100%,电影制片厂已经完成了92.9%,电影公司完成了87.7%,电影院改制已经完成了88.6%,电视剧制造机构,这是指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的电视中心,剥离出来的数量已经占到87.7%,党报党刊发行机构100%的剥离出来了,广电网络的整合已经达到了75.9%,综合执法机构这些主要是指地方执法原来是分头执法的,文化部有执法机构,广电总局有,其它机构也有,现在是要提出要综合执法。这个综合执法也已经完成了84.5%,三局合一,是指副省级以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中由单业到合并已经69.6%,其中文艺院团的改革相对来说步伐要慢一些,是因为文艺院团的改革相比于其它要更为复杂,所以这个完成的任务比例相对要低一些,现在是27.9%。通过这一个图示,我们也能够看到尽管文化体制改革时间不长,只有七八年时间,但是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篇: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下)

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下)刘忱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三、“工友之家”: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农民工文化非营利机构

他们到底是怎么开展活动的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实际是我关注最久,去的次数最多,而且了解程度也最深的机构。就是北京的工友之家。它的经验在这里就是八个字“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农民工文化非营利机构。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就是坚持说你不要用农民工来称呼我们,因为农民工这个字眼他们认为是带歧视性的字眼,所以我在他面前,在工友之家开会的时候,或者跟工友之家交流的时候,我绝口不提农民工这个字眼,而用打工者的字眼。这个工友之家全称: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是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审批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这是它的性质。

它的基本构成:理事会、顾问团队、社区工会、新工人艺术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工友影院、新工人剧场、同心实验学校、同心互惠商店、同心女工合作社、同心创业培训中心、工友图书馆、新工人网、大声唱网站、同心农园等。最近正在筹建党支部,因为他们有几位是党员,所以要给这些党员找到一个家。

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皮村就在朝阳区和顺义区的结合部。确实比较远了,但是大体的方位就在机场航站楼的方向,距离北京市天安门46公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北京现在的城镇化,就在皮村的边上现在划了一道杠,为什么呢,到皮村之前乡村公路4个车道,到了皮村这个地方是2个车道。而且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大卡车、大货车,川流不息,到处弄得乌烟瘴气。而且这个地方上空是飞机航道,按照国家规定,这个村子不能建高层建筑,所以它的楼没有超过3层楼的。这样一个地方,限制了它城镇化的发展。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房价对于打工者来说比较便宜,所以它吸引了全国各地到北京打工的人,大家都居住在皮村,不仅是全国各地来的,而且原来已经有一些人,从已经住在北京的城里,可是北京城中村改造的时候,把他们租住的市民房子拆掉了,但是他又住不起更好的房子,于是只好向更远的地方搬,他们就搬到了像皮村的这样的地方。皮村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是道路畅通的地方,是一个枢纽,所以这个地方有好几趟公交车,虽然打车不方便,大家公交车还是有的。这样有很多在城里工作的打工者,也住在了皮村,而皮村的情景我在北京城里走了很多地方。这是中国打工者生活的一个很典型的村庄。就是它的本地人口两千人,可是外地人口已经将近四万人了,我们到城里走一走,北京周边城乡结合部大体都是这样的状况,本地人口只占10%,而外来人口几乎已经占到了90%左右。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皮村就是这个样子。既然没有城镇化,这个村庄非常简陋,私搭乱建的房屋很多,而且街道上比较乱、比较脏。越是这样子,确实是它的房价便宜,生活成本比较低,打工者基本上聚集在这里。他们自己当时还做了logo,打工青年艺术团正式成立logo。他们在为社区、工地演出的时候,遭遇了一些问题。就是现场的观众经常跟他们提出来,我们打工者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侵权怎么办,如果孩子上不了学怎么办。我们的工资拖欠了怎么办,我们受了工伤怎么办,所以他们感觉一时解答不了,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国家的政策、法律条文,并且把这些政策和法律条文,用油印机油印出来,在演出场所派发。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成了一个打工的演出问题,实际是一个打工的国家政策、法律宣传的阵地了。这是他们的logo,这是他们当时在演出时候观众的情景,这个都是我在他们的纪录片中记录下来的。我们看这些打工者其实都带这安全帽,安全帽都没有摘就在里面听他们演出。

(二)创造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 演出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演出,后来他们和皮村社区合作,就把村里的文化中心接管了下来,这个中心里日常给农民工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所以后来他们成立了把自己的打工青年艺术团,也改了名字叫新工人艺术团,而新工人艺术团以后,他们逐渐提出了自己社会责任。他们说社会责任跟别的艺术团体社会责任不一样,在这里我们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提出自己文艺艺术宗旨,就是要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服务,说我们的文化服务是第一要维护工人权益,而且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参与社区建设呢,说城市并不是我们生活停留的地方,我们将来哪怕不是我们,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参与城市生活的,也要变成城市人的。所以说城市也是我们的。所以他们曾经写出一首诗叫“北京我来了”。所以在这里,一方面维护权利,一方面要参与社区建设,其实我知道,好多跟他们私下访问交谈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其实经历了一个过程。就是维权的时候我们是哭着的,我们哭着维权,但是维权成功以后,我发现劳动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和谐,相反的工人和厂长、和老板之间更加对立了,而且跟城市之间也越来越对立了。

比如他们曾经唱过一首歌,这样唱的,叫做辛辛苦苦干一年,老板不给结工钱,寒冬腊月要过年,全家老小把我盼,工友们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起在台下喊,叫做“团结一心跟他干,调解一个结工钱”。每次他们工地上唱这首歌的时候都得到工人的热烈响应,大家一起在台下跟他喊“团结一心跟他干,条件一个结工钱”。唱到这的时候,包工头不干了,大包工头出来说唱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撵他们走。唱这个歌虽然工人很欢迎,但是表达的不是一个更高、更和谐的社会理想,不是一个梦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个转变,就是我们也是建设者,我们也是这里的主体,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所以我们不要哭着维权,现在我们要笑着建设。所以在2002年成立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主要还是自己自娱自乐,就是倡导了很多维权,跟资本家、跟老板怎么斗争的问题。

到了2009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就以举办打工文化艺术节为平台,邀请了社会各界来参与他们的文化创造的活动。其实我就是在那个时候介入到他们的事情。所以我们这里以2009年举办第一界打工文化艺术节为界,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自主发展时期,后一阶段为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时期。这是两个歌手先,演出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歌手们都没有化装,没有穿演出服,演出的设备非常的简陋,其实就是简单的一个话筒,只要找个砖头话筒架起来就可以了,穿的都是工装、牛仔衣、牛仔裤,这是他们最简单的。而且他们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不穿演出服,不化装,另外所有唱的歌曲全部是自己原创,不唱别人的歌曲。这也是他们的演出特点。展示新工业文化的第一次是2009年1月2号,第一界打工文化艺术节,这个场景就是在新工人文化剧场里拍照的。新工人剧场里可是没暖气、需空调,所以冬天冷的要命、夏天热的要死,但是我们看,人人都在这里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用文艺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有一种感觉,就是彼此靠近,相互温暖,这样非常友善的氛围。这是当时的孙恒在延长。就在第一节文化艺术节上,工友之家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打工文化,提出这样的口号: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这是提出来打工文化。又在同年的11月份,又是在皮村举办了第二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我们第一届叫打工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改名了叫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因为我们国家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农民工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已经把新工人,把农民工叫做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和建设大军,新兴劳动大军和新兴建设大军是新工人。所以他们提出一个口号,我们叫做新工人。参加的人多了,而且场面比第一次更加热闹了。

到了2010年的10月份时候,又举办了第三届新工人艺术节。这是艺术节上拍到的照片,都是我拍到的,而且我还获得了参与他们内部讨论的机会,这是内部讨论。我们看到很多来自于打工者的人,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些我们工人的发展问题、我们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开始觉醒。

除了这样一些活动外,他们也开始了一些艺术创作,像这样一些艺术创作,全部都是由工友之家的年轻人自己写出来的,自己演出来和唱出来的。比如这样的词曲和演唱者叫姜国良。姜国良就是来自于辽宁营口的一个打工青年,他原来干过建筑工人,后来因为会打鼓会跟走江湖、卖艺的民间艺术团体,到处流浪过,卖过唱。来到皮村工友之家找到了归属感,而且自己开始创作。而且不仅是唱歌,他还自己会写歌。他这样写的,歌的名字叫做《边缘年代》。他说:月儿升起来,人儿想起来。漂泊在外的这些年,一直在城市边缘徘徊。风儿吹起来,泪儿流出来。酸甜苦辣都尝尽,你是否一直在期待?城市因为有了我们才更加可爱;天空因为有了我们更加绚丽多彩。我们要用执著的心追逐未来,我们在用勤劳的手改变这个时代。话儿说出来,歌儿唱起来,无奈离家在外的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舞台!心儿还在期待,梦儿醒过来。我们在用漂泊的青春,去编织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首歌写的昂扬向上。

这是一个女歌手,也是一个新工艺术团的一位女歌手段玉,写的一首歌,叫《我的名字叫金凤》。她写这首歌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有一段故事。她认识了一位叫金凤的打工女孩,这个金凤长的圆圆脸,非常腼腆不敢说话,很长时间才慢慢跟别人讲自己的精力,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在一家工厂打工。长长的流水线,流走了我的梦想。双手每天都在忙碌,在那针线中,经常加班到深夜,在那儿工作两年整。后来我又去开电梯,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后来我又去学美容,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我又到饭馆里端过盘子,他们把我呼来唤去,没有一个人叫我的名字,他们都叫我打工妹,其实我有自己的名字,我有自己的名字,我有自己的名字。嘿嘿依儿呀儿呦,嘿嘿依儿呀儿呦。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我们看了很简单的是对自己名字的坚持,实际是对她自己个人主体的坚持,是对自己个人尊严的坚持,我有自己的名字,我不愿意让自己抹杀在所有的数字当中,统计表格当中我是一个有生命、有自己尊严的人。这是段玉写的歌曲。

这首歌叫做,词作者叫来子,来子是一个建筑工人,他讨薪讨不到,然后在劳动局碰了一鼻子灰,坐在马路牙子上看到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发出自己的感慨。叫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有没有我的家?歌很长,我选的都是一些其中的片断。他说,我心中的姑娘,你到底要何时才会出现?我心中的梦想,已慢慢模糊了。北京啊北京,你是否还是我心中的北京?你难道只是我的驿站,离开你,我又要去何方? 这是来子坐在马路牙子上发出的感慨,这些歌词并没有多少诗意,甚至也不太讲究韵律,但是它里头提出一个很严峻的事实,就是农民工对于城市的疏离感,这首歌就是由许多,是个浙江人,头发上有个卷毛的一个年轻人,由他把它谱成曲子唱起来。后来我才发现全国打工者都很喜欢这首歌,而且这首歌的歌词经常被改掉。我们看这是北京北京,有人把它改成广州广州,有人把它改成上海上海,还有人改成深圳深圳,大家把它改成北京好大好大,深圳好大好大,上海好大好大。可见它这首歌传达了很多工友共同的感情,它引起了广大工友的一种共鸣。这首歌写的并不是说很高亢,很主旋律,但是它是工友的心声。

另外是孙恒写的这首歌,它所讲述的事实,虽然已经逐渐的发生了变化,但是这首歌传达的情绪,其实到现在工友们都觉得传达的还是非常到位的。不光这个彪哥,词曲作者都是孙恒,也是孙恒演唱出来的。我们待会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写这首歌的时候,孙恒也是认识了一个建筑工人,叫彪哥,很瘦,不善言辞,可是在工友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一次他喝了酒,就向孙恒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孙恒把这段故事记下来,然后就写成这首歌,这首歌非常口语化,很亲切、很家常,但是这首歌所传达的内容确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他说,认识你的时候,已是在你干完每天十三个小时的活儿以后。(现在大家都知道,建筑工地上是严峻干这么长时间的活的。不能够干十三个小时,但是加班除外)。大伙儿都管你叫彪哥,你说这是兄弟们对你习惯亲切的叫法。喝醉了酒以后,你说你很想家,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维持老小一家——安稳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你说你感到特别的累,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维持老小一家——安稳的生活。你说你最痛恨那些不劳而获的家伙,他们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却总是看不起你。你说究竟是谁养活谁?他们总是弄不清这个道理。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你拥有的只是一双空空的手,你总说也许明天日子就会改变,可清晨醒来后,只能继续拼命地干!这就是一个农民工的自述,彪哥这个也可以改成一个农民工的自述。这是简单我把他们有代表性的歌词跟大家说一下。

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出版了唱片,出版了七张唱片。我在这里举了几张,并没有举完。这是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张,都已经出来了。所以他们这几年是非常勤奋的编歌、写歌。

第三篇: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下)试卷76分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下)试卷76分 1、1994年分税制只是划分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

正确 错误

2、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设置几乎分布于各个部门,且在资金使用上交叉重复。

正确 错误 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扩张下快速反弹。

正确 错误 4、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正确 错误

5、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正确 错误

6、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7、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8、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正确 错误

9、我国预算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正确 错误

10、我国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

正确 错误

11、“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正确 错误

12、对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专项转移支付,将政策性转移支付纳入影响因素,在规范后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公性转移支付制度的效力。

正确 错误

13、公共财政,仅指财政支出方向用于公共服务。

正确 错误

14、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下,纳税人无权要求一个责任政府来提供服务。

正确 错误

15、“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正确 错误

16、我国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8、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9、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正确 错误

20、累进税制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功能。

正确 错误

21、美国房屋交易不征税。

正确 错误

22、美国对拥有房产,州政府每年征不动产税,分三次付清。

正确 错误

23、在英格兰,Council Tax对拥有房产者征收。

正确 错误

24、在英格兰,学生和贫困人员是不交社区税的。

正确 错误

25、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

正确 错误

26、中央预算中对已经举借的债务还本付息所需的资金,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正确 错误

27、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列赤字。

正确 错误

28、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正确 错误

29、在英格兰,如果一栋房子有学生租住,社区税全免。

正确 错误

30、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也可改变。正确 错误

31、“十二五”规划第四十七章第一节为()。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32、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21亿元,增长()。

29.80% 34.00%

38.00%

54.00%

33、如果将东部地区作为100,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后,中部和西部人均财力分别提高到()。

54和65 34和38

67和86

以上均错误

34、()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

以上均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35、2013年改革重点不包括()。

完善公共财政预算

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缩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 进一步推进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36、2012年,有()中央部门在几天内尽数公开部门预算,时效性和公开力度远超往年。

42个 36个 98个

27个

37、三项支出改革尤其是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覆盖到()。

市一级 县一级

省一级

以上均错误 38、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全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以上均错误

39、从2012年初开始,()在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启动试点,纳入试点范围企业12万户。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天津市

40、我国规定预算自公历1月1日起,至()止。

12月31日 6月31日

次年1月1日

以上均错误

41、截止2012年末,全国仍有()财政赤字县。

70多个 100多个

90多个

40多个

42、()能够发挥地方政府了解居民公共服务实际需求的优势,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财政支出和落实管理责任。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43、2002年,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44、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有()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涉及资金156.37亿元。41项 32项 28项 17项

45、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土地出让收入占()。

31.00% 39.00%

2%

28.00% 46、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通过()。

《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以上均错误 47、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占()。

21.1% 0.4% 7.1%

53.2%

48、()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乡级 县级 市级

以上均错误 49、2002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50、()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图,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且便于监督检查。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51、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

31.00% 39.00%

2%

28.00%

52、以下不属于预算收入的是()。

税收收入 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专项收入

教育收入

53、()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

国务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以上均错误 54、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占13.00%。

政府性基金 税收收入

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以上均错误 55、2005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为()。

32.6% 45.1%

36.8%

30.7%

56、()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乡级 县级 市级

以上均错误 57、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占7.1%。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一般预算中的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 58、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

21.1% 0.4% 7.1%

53.2%

59、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中央对地方转移和税收返还占()。

31.00% 39.00%

2%

28.00% 60、2005年,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61、狭义的转移支付分为()。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62、以下属于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是()。

一般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县乡奖补转移支付

63、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共计200多项。专项转移支付内容,几乎涉及了()、商业服务、金融等各行各业。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农林水

国土气象

资源电力信息环境

64、预算管理主要问题包括()等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预算与预算执行

政府会计

预算公开

65、以下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是()。

社会保障支出66、复式预算主要有()。

一般公共预算 社会保险预算

国有企业资本金预算

公债预算 农业支出

科技支出

教育支出

67、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68、地方预算由各()总预算组成。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69、专项转移支付内容包括以下哪些领域?()

教育 科技 科技

社保就业

70、广义的转移支付包括()。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7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的财政分权主要包括()等内容。

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

政府间职能的纵向划分

大国治理的政治经济学

以上均正确

72、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指出:“()的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并进一步明确要求,由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负责,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房屋登记 林地登记 草原登记 土地登记

73、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的方针。

节约 勤俭建国

科技创新

减少勤俭

74、中央预算和有关地方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扶助经济不发达的()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 革命老根据地

边远地区

贫困地区

75、()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自治州

76、()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县 自治县 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

77、()应当及时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乡 县 民族乡

镇政府

78、国务院将()政府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自治州

79、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将应当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 截留 占用 挪用

拖欠

80、省、()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自治区 直辖市 设区的市 自治州

第四篇:文化体制改革 进展难点和前景展望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难点和前景展望

2007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向全面铺开发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整体上市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同时,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在建国以来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具有国有资本单一投资主体、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城乡二元结构和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显著特征。应当肯定,在建国初我国文化事业“一穷二百”的条件下,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对文化发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加之频繁的政治运动的干扰破坏,导致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温饱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觉醒,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自主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从而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制和提供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经济体制与文化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使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

从国际方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美、英、日、德、法等西方大国的支柱产业。美国的电影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德国的出版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影视产业无不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眼球,不仅成为其创造利润和财富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实现其产业全球扩张的利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传媒集团,如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德国贝塔斯曼、日本索尼公司等,依托其创意研发和传媒网络优势,迅速成长为跨国运营的国际文化传媒巨头,占有全球70%左右的文化贸易份额。文化市场作为全球竞争的新领域,由于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和穿透力,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地位,因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文化版权贸易一直是我国与之谈判的焦点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强烈要求我国开放文化市场,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通过种种方式进入我国文化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何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应对国际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挑战,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互连网、数字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动因。一方面,互连网、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单向文化传播方式转变为互动传播,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和界限日益模糊化;另一方面,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的无限扩展导致内容严重不足,内容创新和文化创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一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传统文化体制进行变革,从国有单一提供主体向多元、互动提供主体转变,形成全社会创新文化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动活泼局面。同时,新兴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也要求打破传统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条块分割的窠臼,以便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迅速地“越界”流动,优化组合,从而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世纪之初,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之机,正是互连网、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开始大规模推广之时,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情况的回顾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提出了文化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文化发展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论断,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分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新型文化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选择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丽江、重庆、西安、沈阳9个省、市和35家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一些省、市也相继选择了若干地区和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但不享受国家试点地区的政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现将试点的进展情况简要概述如下:

1、在开放文化市场投资准入门槛,发展民营和混合文化市场主体,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非公有制资本开放了演出、报刊和出版发行、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非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投资领域。2005年3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4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和规范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领域的界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商投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同时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同年8月,文化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对外资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范围和持股比例也进行了规范。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据文化部提供的数据,在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资本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到三分之二,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拍摄的电影占总产量的80%以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和有序发展。

2、按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的改革方针,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分类改革要求和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各试点地区积极推动演出、报刊和出版发行、印刷、广电、广告、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等文化行业的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行产业化运营。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111家出版社、11家国有电影制片厂、23家电影公司、29家省市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同时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普遍推行了岗位责任制、上岗竞争制、效益工资制、资产经营目标制等。其中,一些已经完成转企的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其部分经营性出版发行业务为主体,吸收相关国有和民营资本,组建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成立的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10%的民营资本投资,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探索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按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分类改革要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上海画院、重庆红岩连线等文化事业试点单位,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试点地区普遍增加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深圳、杭州、北京等地还进行了公共文化产品面向社会实行政府采购、政府补贴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4月,国务院颁发《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要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并确定2005年为“对农服务年”,基本实现农村边远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两馆建设项目,从2002年到2005年4年间,国家财政投入4.8亿元,对全国1078个有馆无舍或设施落后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解决县级两馆设施空白点和设施落后问题,为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落后状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省、地、县和乡镇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4、文化市场流通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按照试点工作的要求,为培育市场流通主体,破除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市场存在的国有经济垄断、政府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公平竞争的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各试点地区在对民营和外资开放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着力发展连锁、物流等新型文化流通组织业态。以新闻出版行业为例,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华书店已基本完成组建企业集团和转企改制的工作。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已达29家,23个省级新华书店实现了省内或跨省市连锁经营,全国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图书物流中心5个,年赢利水平千万元以上的有10个,全国性的民营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发行网点达10万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投资书报刊发行企业40多家,一批网络发行企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国务院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创办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博览会,东北、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形成集文化产品交易博览、论坛、版权交易和投融资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产品流通和要素配置的平台。此外,北京书市、上海国际电影节、杭州国际动漫节、广州国际音像博览会、成都广播影视博览会等大型专业化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也各具特色。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实现转企改制,人员身份转换和历史债务、坏帐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同时,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和传播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的“意义内容的公共性”,因而同样需要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扶持。试点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改革试点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地区转企改制企业给予3年的所得税免税政策,全国新闻出版单位享受所得税免税政策期限延长到2008年,试点地区新开办文化企业给予3年所得税免税的优惠政策,文化产品出口给予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等;二是财政支持政策。国家财政相继出资设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等,以增量投资的方式强化对公共文化事业和原创精品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通过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清史编纂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推动了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内容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公共化进程和投资机制的转变;三是探索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江苏省以财政增量投资2亿元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探索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打造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市场战略投资者,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式。上海市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对原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运行机制和资助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形成了“政府委托投资、专家管理、管办分离、面向全社会资助”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成为我国第一家比较规范的区域性文化基金会。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中尝试利用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让49%的国有资产,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参股,以1.6亿元的国有净资产实现了3.48亿元转让收入,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2006年,该企业在改制为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买壳上市,在探索文化产业如利用何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6、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文化立法工作逐步加强。为适应文化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央指示,试点地区尝试将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三个政府主管部门合并办公,综合行使文化管理职能。同时将工商、税务和各文化部门的执法队伍整合为综合执法机构。这两项措施,为解决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以及市场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国家和省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经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和《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理》等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推动了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进程,使我国文化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评估、难点与前景展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

从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近5年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理论成果。党中央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文化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四个建设、三个创新、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和指导方针,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是开放成果。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改变了以往国有资本单一投资主体的文化市场封闭局面,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和有序发展。

三是改革创新成果。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文化市场开放、引入社会资本和出版传媒企业整体上市融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新型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露端倪,依稀可见。

四是政策成果。以税制优惠和财政支持为主体的文化经济政策已初步成型,趋于成熟。

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成果。改革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显著。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应当清醒地看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的配套条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统筹安排。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准备不足,因而虽然新体制的嫩芽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明显发挥,但传统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

1、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就文化领域而言,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

2、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目前,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与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如果不加调整,其改革目标存在着落空的可能。

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党政关系仍未理顺,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而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5、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而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例如,上海在市委宣传部设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对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统一行使管理、监督和运营的职能;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不仅在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必须相互衔接、同步推进。而且,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成果难以量化评价的模糊性、投资和消费的审美偏好等,使之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过程中,既有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放大文化的财富效应,以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缺陷所导致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之间的矛盾等。即使是美、英等西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进行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形势展望

从改革的路径选择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应该说是符合国情的做法。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不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同时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不必象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对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经历长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以全面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新阶段。一方面,试点以来文化市场“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进的效应已经显现,我国文化市场的活力和潜力明显释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环境提出了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的落差,以及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目前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和难点,在“十一五”期间,把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起来,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和环境条件。

1、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

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配套政策的重点是人员身份转换和企业的历史债务、坏帐问题。根据一些试点企业“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经验,采取新、老分离,对原事业职工保留事业身份和待遇,从而由政府托底过渡,有利于化解改革的阻力。由此形成的企业财务缺口和历史债务、坏帐,建议由国家财政支付其改革成本,促使转制企业摔掉包袱,焕发活力。

二是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整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同时配套进行书号审批制度改革,以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内容创新的积极性,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杜绝长期以来存在的“买卖书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

2、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在积极推进市场流通组织改革,发展连锁、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文化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版权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

二是要改革现有的行业协会,实现政府与行业协会分开。同时依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发展一批自愿结合、自治管理的文化行业组织,使之在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要加快发展法律、会计、服务代理等文化市场的中介机构。

四是要结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

一是要在目前国家不断加大投入、以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贴息、委托经营等面向全社会的市场化机制。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培育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使之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改革目标,推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理顺党政关系。要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地位,党委部门既要依法发挥领导作用,但又不能以党代政。要科学界定党委与政府的职能分工,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既合理分工,又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工作机制。

二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行大部门制为契机,整合国务院有关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国家文化委员会,切实解决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问题。

三是要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

5、积极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系。

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议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专项资金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出资、专家管理、社会监督、面向全社会、间接资助”的原则,对文化内容创新和民族文化传承给予支持,由此带动具备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设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基金,形成国家财政对文化发展资助的完整体系。

二是要在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新进展。要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培育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促其在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投资兼并、结构调整中发展重要作用,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保障国家的文化信息安全,要借鉴国际经验,对国有传媒企业上市,在股权结构(黄金股或A、B股)、信息披露(豁免制度)、人事安排等方面做出特别的制度安排。

三是要加快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组合投资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加之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强劲,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第五篇: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

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刘忱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农民工文化问题的内容。所以我的题目叫做“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

一、时代背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与城镇化指标

我们第一个问题是看一看打工文化它的时代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我们先看什么是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国家正式的一种说法,一个定义叫做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镇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四化”战略,城镇化是其中之一。中央政府在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很系统的,非常完整的大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这个城镇化当中是有各种指标的,什么指标呢。首先就是城镇化的水平。我们所说的城镇化率,其实城镇化率指的是人口,就是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口的比例。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比例。这两个比例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等一会我们会讲到。第二个指标就是城镇化要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是流动人口受教育、职业培训、整个的社会服务、医疗、养老、住房体系这样一种建设。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基础设施,比如机动车、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宽带建设、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等等。第四个指标我就是资源环境,包括这样几项,就是人均用地、再生资源的利用、绿化程度、空气质量是不是达标。这是城镇化的指标基本上这四个。

(二)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刚才我说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城镇化率具体指什么,指的是城市化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其实一开始是很低的,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我们的城镇化虽然起点很低,但是发展很快。到了2006年达到43.9%。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46.6%。到了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约7.3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3.7%。去年2014年,国家土地局又公布一个数字,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4.74%,这个数字真的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个数字当中我们看,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常住人口地还有一个数字其实是户籍人口。通过这样两个数字的对比,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已经达到了,这是2012年的数字,我们看到城镇化常住人口达到52.6%,可是还有一个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其实没有那么多,户籍人口比例35.3%。也就是说,我们有17.3个百分比在这个当中不是户籍人口,他们是什么人口呢,叫流动人口。所以这个当中我们看到,流动人口的问题就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很严肃的问题。所以这样对很多志向远大、渴望成功的农村青年来说,城市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按照推拉理论,就是农村还有一个巨大的推力,这个巨大的推力何在呢,就是一个很严肃的现实。种粮食不挣钱,不仅在中国种粮食不挣钱,而且对全世界来说农业都不是一个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业。所以问到很多农民,你种地、种果树,一年收入多少呢,农民说十亩地万把块钱,种水果的也说,也就一两万块钱吧。如果去打工呢,打工就挣钱多了。现在农民动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多少呢,70%左右。这样一个收入,其实就是说在农村不挣钱,在城市又很有吸引力,所以城市形成了强烈的集聚效应。可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做好,政治权利没有做到,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就是从80年代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现在都已经年龄超过50岁了,因为没有太多的劳动技能,或者说没有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现在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并没有在城市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城市里安乡晚年,他们面临一个处境就是必须回家。而他们已经好长时间不种地了,现在回家就是守着,在农村还有没有发展呢,很多农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能力,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为在这几年长时间,把农村当成抽水机,从农村抽取劳动力、抽取土地、抽取粮食这样的过程,农村现在已经处于衰败的过程。所以农民工普遍感到我回不去农村。但是城市又留不下,处在这样一个两难的状态中。所以他们在城市里,我们看到回不去农村的话,在城市里生活的好不好呢。

我在这里引用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就是中国农民工生存感调查报告,在2013的时候做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我们看到,2013年和其他年份相比较,农民工总体上他的幸福感指数还是增加了,比如生活水平、健康状况、成就感、安全感、对未来的希望、家庭关系、工作学习、整体幸福感的时候还都是逐渐增加的,这两个数字,2011年和2012年的比较,这两年之间有不同的指数。第一个是农民工幸福感总体提升,第二个他的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低层次的满足。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状况提高了,成就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安全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对未来的希望也都有增加,家庭关系改善都有了提高。但是幸福感却来源于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幸福感,高层次有关的幸福感指数数据同比是下降的。比如说人际关系,农民工感觉到对于融入城市,对在城市里生活的渴望是在逐步降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参与方面的需求,幸福感也是比较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地位,我们看到社会地位这一条时候,发现其实农民工对于社会地位的感觉,感觉自己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所以从这个表格中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得以改善,但是农民工的社交,社会各界的差距拉大,农民工普遍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感到失望。这是2013年时候中国人民大学作的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其实在这两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没有改变吧,这个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度非常高的,在2013年的时候,网络上大家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据说建筑工人的工资大幅度提高,连搬砖的小工每个能赚七千块钱,据我所知现在七千还不是多的,小工每天其实能挣比这个还要多一些。这样让我们有一些社会其他人士感到不公平,说搬砖能挣钱七月千我一个硕士毕业生现在挣四千,让我情何以堪啊。这个社会上已经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了,出现了一些改变了。

另外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停事件,这个关停事件大家不作这样的研究,或者不接触这样群体的话,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这样一个关停事件从2011年开始,比如说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关停事件,每关停一所学校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说,这些学校应该关停,因为他们都是黑校,缺德学校。有一些人说不行,不能关停,因为关停了以后,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就没地方上学了。对这个问题真的是要分两方面看,确实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一些黑校,但是我们也看到,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孩子在学校里读书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沦为留守儿童。据我自己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调查,我认为如果一旦这些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可以说这个孩子基本废掉了。而我们国家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字分别是多少呢,我们的留守儿童数字是6102万,流动儿童就是跟着父母在城市里漂泊的孩子数量是3580万,合起来将近一亿人。这一亿人的文化教育如果我们不做好的话,可以说我们这个社会就等于给自己埋下了炸弹。也可以说今天少盖一所学校,明天等于要多盖一所监狱,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先生说的。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事件每次都成为社会的焦点。

我们看这张图片更有意思,这是绍兴某家企业在春节以后工人回到厂子里上班时候,工厂的高管列队在厂门口欢迎这些普通的工人回厂上班。这些高管甚至在鞠躬说欢迎你,感谢你还来到我们厂上班。为什么呢,我们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因为这几年连续对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我们农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向城市输出了。十年前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3岁,去年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平均38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一些年纪大的人在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放弃他在农村安享晚年的机会,到城市里务工。这个国家人口红利已经用光,用工荒不是大家吹的,是一个夸张的问题,而是确实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这些工人在回厂子上班的时候,高管们都怀着一种很感激的心情,不管是处于什么心态,还是非常感激的心情来欢迎这些工人回厂上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问题解决的了呢,其实还真的不是这样。

这是我引的《人民日报》在2011年写的社论,这个社论当中谈到我们中国很严重的问题,它谈到就是户籍制度的门槛、用工制度的壁垒、利益呼声的沉没、讨薪历程的艰难、社会歧视的冷眼,有形无形地把“异乡人”推向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造成了“社会拒人、权利亏人、心理贬人、文化伤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尽管我们很多制度正在改革之中,但是社会排斥这样一个现象到现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二)农民工的代际变化与诉求变化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农民工有这样诉求,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过去说,第一代农民工指的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到城市里来务工的这些人。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挣几个钱养活一家老小,然后要回到自己家乡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些农民工进50岁以后,开始逐渐返乡。还有他们的子女,就是我们所说的80后、85后甚至90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管他叫做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跟自己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哪里,首先是他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过去他们是普工,不需要太多的劳动技能。现在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现在从普工到技工。另外就是他们还有不仅仅想挣钱,他们还想在城市里有更多的发展,所以过去他们讨薪是讨工资,现在不一样,说讨身份。因为要融入城市,这是他的主观愿望,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过去要吃饱饭,现在要尊严。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内心焦虑,焦虑回不了农村,留不下城市,现在说了,不仅仅是焦虑,而且还要参与行动、参与集体行动。所以2010年时候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所发布一个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这个报告里调查了一个数字,当问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你的劳动权利被侵犯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有55%的人说会选择和大家一起集体行动,来讨回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看到农民工代际变化了,代际变化了,他的诉求也变化了。所以我们在当中做了很多调研,就会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己的中国梦,他的梦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这是我通过调研得到的结论。那么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包括什么呢,包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处、心有所属。这个也是写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内容,心有所属这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所以要求就是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劳动,要有交往有生活,受尊重被关注,向上发展渠道畅通。这是他们的具体诉求。

另外我在这里谈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我的核心观点实际就是城镇化说的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市民化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而是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权利,城镇化不是铺大城市摊子,而是人口质量与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农民工的将来,决定着中国的将来,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仅享受社会权利,而是让农民工在文化上融入城市,八成是当做自己的家,这才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其实我们国家对农民工的问题从很早就开始重视起来了。我们国家对于农民工的政策也一直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对于农民工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政策和行动我们早就开始有了具体一步一步的说法。

(三)我国政府关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的政策和行动

下面我们就从国家政策和行动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党和政府,党和国家到底是怎么样来具体的 倡导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说:要把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我用红笔标出来了,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的文化怎么解决。国家提出的是: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这是国务院的通知。

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这个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二次以文化为主题召开的全会,这个全会上明确的提出:“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94分)(共五则范文)

    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 试卷(94分) 1、刘怡处长指出,税收由不同的税种构成,不同的税种增长状况不同。 正确错误 2、刘怡处长指出,税收收入占我国政府收入的50%左右。 正......

    申论考点重点预测之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振兴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

    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核桃小学“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学习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 主讲人:赵雨 时间: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 内容: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十严格、十不准 一、 严格女生......

    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

    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 谢春涛 教授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成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49年,国民党集团逃离大陆的时候,丢......

    干部学习讲稿: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下)大全

    二、国外治理雾霾的典型案例 (二)洛杉矶雾霾治理措施与启示 第二个国外的案例是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天使城市洛杉矶,洛杉矶一提起来可能最有名的是好莱坞,但是洛杉矶也是美国的工......

    干部学习讲稿:大变局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干部学习讲稿:大变局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一、丝绸之路的没落与复兴 第一个大家知道这个丝绸之路是几千年来这个西汉时期开创,当时实际上中国最大的优势除了瓷器以外,茶叶、......

    文化部负责人解读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

    文化部负责人解读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 文化部负责人解读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 政府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课程前言 好,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关于行政复议法,我们知道十几年以来,十几年前我们国家制定了行政复议的条例,后来上升为行政复议法,那么行政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