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大党兴衰的历史探源(上)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大党兴衰的历史探源,今天的课程里边我准备从一个组织学的角度来和大家探讨这个题目。今天这个题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党兴衰的规律性的命题,看看我们党历史各个阶段是怎么认识这样一个大党兴衰的历史命题的;第二个,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政党这样一个组织的兴衰、生命周期有什么样的规律;第三个,以最典型的一个案例,苏共解体的案例,用我们的分析框架来看它为什么会衰亡,它衰亡的原因在哪里;第四个,最后我们回到一个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办,然后来探寻怎么来让我们的执政党永葆生机,能够更加地长寿。
一、大党兴衰的历史命题
第一个部分,大党兴衰的历史命题。《资治通鉴》里边有一句话叫做“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中国古人也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里边一个很核心的精神。我们党也恰恰是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中来汲取教训,才找到了进步的动力,这是我们的一条进步经验。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政党都是要讲究大势和规律的。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这样一个问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政党如何能够避免走向衰亡,如何能够保持勃勃生机?
要探讨这个历史兴亡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在建国之前,我们在夺取政权之前非常有名的“窑洞对”,“窑洞对”是我们的民主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和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对话,毛泽东同志其实很早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经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1945年,当时的黄炎培作为一个国民参政会的代表访问延安,当时延安还属于一个边区的位置,黄炎培先生当时是这么说的,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然后他最后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周期律。
所以,当时,毛主席,包括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是非常推崇这样的一本著作的,而当年恰恰是《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七十周年的日子,所以这本书今年的时候也引起了进一步的讨论,这本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当时毛主席看到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后,是把它当做了“延安整风”时候的一个重要读本,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返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还写信给郭沫若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看作整风文件看,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这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所以,在著名的“窑洞对”之所以能够信心满满地说住民主新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我们党当时还没有夺取政权,也没有发生国内战争,和国民党进行正面的大规模的较量。在那样一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却看到的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势,在思考党兴衰起伏的命题。
在经历了三大战役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后,我们到1948年、1949年的时候,整个全国和平统一的局势基本上已成定居,而当时的中央准备离开河北西北坡,搬迁到北平,临上车之前,当时毛主席又提到了这样一个李自成败亡的教训,他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一个好成绩。”这是特别有名的“进京赶考”的说法。同时在西柏坡会议上,我们党提出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一定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当时的一种对于整个精神懈怠这一方面的忧患。在我们党的这样一个建党90周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发表了“七一讲话”,更进一步阐述了我们党的这样一种忧患思想和执政理念。“七一讲话”里讲到,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是“四个危险”。
同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当时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执政党理念的认识,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提出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努力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可见,这样的一种忧患意识在我们党的认识中是不断去深化的,精神懈怠对政党衰落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一直是有这样的一种警惕的。
包括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也一再提到了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这样一种理念。我们最近推行的,包括像整个的“八项规定”、党的群体路线教育实践运动,所针对的“打四风”,我们要开展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是要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必须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同志就此进行了很多的讲话,包括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是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乱,牢牢把握主动权,要让我们党时时刻刻有一种警醒、警惕之心。
(二)对大党治国的忧患意识
同样,我们看到除了精神懈怠一方面的警惕以外,我们还能看到对于我们党的这样一种大党治国忧患意识的看法。黄炎培先生当时讲的区域一步步扩大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当时并没有太遇到,当时是处于一个从革命党到执政的转变过程中。在随着我们党组织一步一步的规模的扩大,党员数量、干部数量一步一步地增多,这样一个党的组织规模的扩大,对于我们政党管理和组织的整个的成败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这样的认识是近年来才慢慢地有体会的。
我们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的一个基本情况,从一大到十七大的时候,一大的时候,当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成立的时候,我们只有13个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当时的共产党员只有50多个人,到了1949年,我们党成立的时候,当时的党员数量是449万名,占到差不多5亿人口里边的0.83%。而2011年的时候,全党的党员按照中组部的统计是达到了8026.9万名,差不多占到总人口的5.85%。
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给整个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到去年十八大的时候,按照统计我们已经有了8512.7万名的党员,基层组织有420.1万个,这样一个党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政党,有的人也许会说,和我们整个的人口总量,十三点几亿的这么一个人口总量,这么多党员好像也不算多,只占到将近十三点几亿人口的6%,但横向去比较一下,2013年,欧盟最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全国人口是8033万人,而法国人口就6000多万人一点,这些国家全部是由我们的中共党员来组成的话,这个人口的规模和数量带来的管理难度是很难以想象的,治理拥有这么多人口的一个庞大国家,治理拥有这么多党员的一个大党,我们既感到一种光荣,我们觉得我们党的事业欣欣向上,但同时我们又感到这样一种压力和困难。我们刚才提到一个数字是,我们党的党员大概占到总人口的6%,但这个6%恰恰有很多学者来看,恰恰是存在这样一个危机和危险。
有的学者提出一个罗马尼亚悖论的现象,这个罗马尼亚悖论是指在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前苏联,东欧剧变的前夜,这些国家的党员占人口的比例都不低,一般都在6%以上,其中,像罗马尼亚的党员比重是最高的,达到了16.1%,差不多6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是党员,但在苏东解体的过程中,垮得最厉害的恰恰是罗马尼亚,政权还没有瓦解的时候,这些共产党员基本上各自土崩瓦解,最后就作鸟兽散了,包括罗马尼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最后也是通过很暴力的活动然后来把他进行枪毙,把他给拉下政权。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党员的人数能够越来越多,但政权却垮得越来越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罗马尼亚悖论?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干部越来越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党就勃勃生机?恰恰不是的,罗马尼亚悖论恰恰要告诉我们,党员人口的这样一种发展对于一个政党的组织的健康成长来讲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我们党对于大党治理,尤其是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有警醒,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当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指出,说:“我们党这么大一个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如果放松管理肯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今年在总书记在河南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也专门提出来这么一个大党治理的命题,他讲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我们党的这么大一支队伍怎么给它充分发挥作用?他说聚沙成塔,聚水成涓。800万的公务人员,8000万的党员,如果都能在每一次的群众路线中解决一起群众的实际困难,那党的事业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群众的困难就能解决8000万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取得巨大成功。他是对8000万的党员提出勉励。同时,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也提出,说,我们党现在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38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又处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保持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现在有的人入党当干部是认为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要把入党当干部作为个人和家庭、亲属获取利益的政治资本,所以,发展新党员的时候必须认真分析入党动机,要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质量,切忌带病入党的现象。
第二篇: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核桃小学“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学习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
主讲人:赵雨
时间: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
内容: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十严格、十不准
一、严格女生宿舍“封闭式”管理,不准男性人员擅自进入。
二、严格住校女生外出的审批权限, 不准擅自外出或外出超时不归。
三、严格教职工从业资格规定,不准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
四、严格学校警务室登记审査制度,不准来历不明或精神恍惚人员进入校园。
五、严格关注有异常行为的教职工动态,不准因疏忽大意让个别教职工出现不良行为。
六、严格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准在非公众场合或非在校学习时间辅导学生、安排事务、处理教育教学等有关问题。
七、严格午间管理学生教师值班制度,不准滞留学生在教师宿舍或办公室。
八、严格落实家长或监护人的管理职责,不准家长和学校疏于联系,让学生管理出現空档。
九、严格性侵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的教育,不准出现学校不进行教育、学生不知晓的情况。
十、严格学生网络防范知识培训,不准疏于管理,让学生上当受骗。
第三篇: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
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谢春涛 教授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成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49年,国民党集团逃离大陆的时候,丢给共产党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烂摊子,大陆多年积累的财富能带基本上被他们带走了。比如说外汇的储备全带走了,黄金白银的储备也都带走了,包括一些重要的文物能带的也都带走了,所以今天台北故宫的文物虽然数量远赶不上北京故宫,但是档次往往都是很高的,都是国宝级。国民党把烂摊子丢给了共产党。当年在大陆几乎没有一条铁路完整通车的;公路很多也都中断了;一些很重要的企业,比如说鞍山钢铁公司炉子也不冒烟了,当年有些人就是等着共产党的笑话,说共产党打仗很厉害,可以打一百分,搞政治斗争、统一战线也很厉害,起码也能打个80分,但是搞经济就不行,可能就是0分。这种估量应该说严重低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内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都很多,比如说周恩来、陈云,那绝对是经济的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共产党能够动员各个方面的人共同进行恢复经济能力,特别是把各阶层人们的积极性空前地动员起来。
比如说对农民阶级,建国初进行了土改,让3亿多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村分得了7亿多亩的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
比如说工人阶级,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广大的工人阶级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了主人翁,是在为自己工作、为国家工作,积极性也焕发出来了。还比如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工商业者,这个时候我们帮助他们恢复发展生产,国家提供原料、提供流动资金收购它的产品,产供销全都得到了保障。后来有人讲这是民族资本家的黄金时期。
我想这么些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经济恢复就非常快。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经济就恢复到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的水平。这可以说了不起的一个成就。第三个方面的成就就是外交上荡涤帝国主义的污泥浊水。1840年以来,中国可以说遭受了屈辱,很多屈辱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一个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我们的土地被割出去了,我们赔了人家很多钱,关系到国家民主权益的很多东西都丧失了。但是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切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被非法夺取的一些权益,我们失去的东西可以说只有两样基本上没回来,一样是被割出去的土地,我们只收回来香港、澳门,还有更多的土地没法收回,比如说光俄罗斯就割占了我们150多万的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能收回来。还比如赔出去的钱,我们赔给日本人最多也没法要回来,但是除了这两样东西,可以说其他失去的东西基本上都回来了。
比如说,过去帝国主义国家曾经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驻军,就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的东交民巷当年就有一些国家的兵营,49年之后这不可能。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几场战役就扭转了战局,很快把战线重新推进到南北方的分界线北纬38度线附近,甚至一度推到了37度线。此后围绕38线打打谈谈,谈谈打打,53年朝鲜战争结束,还是以38线划界,可以说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目的达到了,这场战争我们打赢了。当然我们也付出了代价,经济上我们大量的开支用到了这场战争。从人力上我们志愿军伤亡36万人,代价是不小的。但是从长远看我认为这场战争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在此之前,中国人被西方人所瞧不起,中国人是所谓东亚病夫,但是这场战争使很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特别是美国人刮目相看。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这一批中国人跟国民党那一批人不是一回事,认识到新中国同就中国也不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二次战争之后美国人在3次局部战争当中吃了大苦头。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一次是伊拉克战争。其中有两次跟中国人有关系,它实实在在领教了新中国,所以前些年陈水扁这些台独分子闹得最凶的时候,美国当局不得不改变他长期模糊的战争,公开声称如果台湾当局单方面挑起的事端他不会无条件援助,他很清楚,如果在台湾海峡不得不同我们发生一场战争的话,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巨大的。
我特别欣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总结报告当中的一段话,他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过去一百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只要在中国的海岸上架几尊大炮,就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觉得这个话讲的非常精采,讲得非常准确。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接下来我要讲一讲社会主义改造,讲一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刚才讲了,建国头7年,我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过渡就是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现的。按照当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把我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全部变成公有的时候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对当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三个方面的改造。
第一个是对个体农业的改造,要把个体农民变成集体经济的农民。第二个方面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把个体手工业转成集体的手工业。第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把私人所有制变成公有制。这样的改造从53年有计划开始,到56年底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我们基本用了2种方式,一种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那就是把它们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走合作化的道路。
具体用了三个步骤,一个是互助组。这个是简单的劳动互助合作,是初期的,把农户组织起来,生产资料还是各归各家所有,大家只是进行简单的劳动互助,比如说农忙时节,秋种是先给你家种,然后再给我家种,这种合作彼此都是有好处的,大家自觉自愿。
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家把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如说耕牛,比如说大车拿来一起用。大家除了根据劳动分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之外,还根据自己的投入的生产资料分红,这也是互利互惠,大家也都是愿意的。
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到了这一步有人不那么情愿了,因为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分到的土地要交出去,尽管不是交给别人,是交给集体,人人都有份,但是毕竟所有权步入抓在自己手里头感受那么真切,但是大势所趋,这一步也是比较顺利的实现。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跟个体农业的改造基本上差不多。
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那就是对资本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也是经历了从低到高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加工订货,这主要是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刚才我讲到的这种方式,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没有人不欢迎的,因为产供销都得到了保障。
第二步政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我跟你合资、合营,我在你这个企业里头加入政府的股份,私人工商业者更加欢迎,因为明摆着如果我这个企业里头得到了政府的投资,有政府的股份,政府怎么会眼看着我的企业垮掉呢?那肯定不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就提出来了,人民政府不能光吃苹果不要葡萄。你不光要同大中企业合资、合营还要同我中小企业合营。政府很痛快,我们全行业公司都合营。这一部很顺利地实行了。
第三步,在这一基础上政府提出来干脆,四方人士退出企业的经营管理,交给我来经营。不管我经营得怎么样,哪怕是亏了,甚至是垮了,我按照你的股份,固定每年付你5%的利息,叫定息。到了这一步很多私营企业家不愿意了,因为明摆着他们祖上几代积累下来的产业要交出去了,自己只能拿定息了。所以北京就发生了这样一幕,白天一些人在天安门广场敲锣打鼓,送喜报,告诉毛泽东我们马上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好象欢欣鼓舞,但是晚上回家之后一家老小抱头痛哭。我想他们这种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的社会改造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之下,那也只能如此。所以56年底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基本完成。从56年开始到66年、67年,私人工商业者就拿这个5%的定息,拿了11年的时间。本来我们准备是多给几年,但是四方人士不要,这个不要好像是自觉自愿的,但是我们要想到当年的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定息毫无疑问被人认为是剥削收入,这些人不敢要,放弃了,所以给的时间并不长,给的钱也不多,毛泽东后来算帐说非常便宜,我们不光是买下这么多生产资料,而且买下了整个资产阶级。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以说走出了一条过去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没走通的路。过去有人设想过,如果能够实现赎买有代价的,那对无产阶级人来说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但是苏东很多国家都没有实现赎买?最终都是靠暴力剥夺,结果造成社会震荡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很平稳,所以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很高。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有人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不高,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你当初的改造是消灭非公有制,而今天改革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发展非公有制。非公有制的规模已经很大了,远比当年要大,你的改革是不是就否定了改造。如果不是,怎么解释?对农业、农村的土地制度,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也认为后来否定了原来的改造。我对这样的说法是不赞同的。
我们看一看当前改造跟今天的改革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么解释?很清楚,我们当年的改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个目的实现了了,但在改造之前,国营经济没有这样的地位。而今天我们改革,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难道是为了否定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吗?显然不是。我们是在保证确认、甚至扩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个影响力、这个优势的前提之下允许各种所有制成分发展,特别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我们认识到国营经济没有必要把小饭馆等等都抓在手里头,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也抓不好,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抓大放小,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只掌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这些最重要的行业就可以了,其他东西完全可以放开,放开对国家有好处,对老百姓也有好处。所以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当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而绝不是要否定它。我们再看看农村,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没有回到农业合作化前。在农业合作化之前,更不要说在解放前,土地是私有的,但是今天我们很清楚,我们农村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我们强调这样的制度要长久,为什么不变?不变当然有不变的道理。不变就说明我们当年改造建立起来的这样制度是正确的,我们要坚持。08年下半年我曾经在我们中央党校听过温家宝总理讲到相关的问题,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正是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时候,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关张了,很多农民工失去了在城里头工作回老家了,温总理就讲到了我们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他认为承包地对农民来讲是最实在的一块事,他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稳定我们这样的制度,但是如果农民没有这样一块承包地,那么在城里失业之后回老家干什么去?他的基本生活就有问题,社会稳定也就会有问题,我们国家就会发生有的国家那样的贫民窟的现象,像印度、南非、巴西等等,不少国家城里头有着另外非常可怕的贫民窟,我就曾经在有的城市见到过。那么中国尽管在城里头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流动人口他们的状况比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要差一些,但是我想比有的国家贫民窟那是好得多,原因就在于我们这样的土地制度。所以我想现实和历史表面上看似乎有一些矛盾的现象,但是仔细想一想,现实并没有否定历史,我们当年这样做,做得是成功的,做得是好的,今天还依然要坚持我们当年建立的基本制度。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大问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整体来讲建国的头7年,我们是走得比较顺、比较好的。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下面讲一下第二个大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这个问题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要从1956年探索开始,讲到1976年文革结束、毛泽东去世。在2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历史主题就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然这个探索很曲折,这中间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发生了严重的事。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先讲一讲探索开始的背景和原因。现在学术界可以说对探索开始的标志没有争议,大家都认为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篇讲话,在这篇讲话当中毛泽东说得很明确,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话很清楚,毛泽东不想再走苏联的路了,想走一条中国自己的路。
第四篇: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课程前言
好,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关于行政复议法,我们知道十几年以来,十几年前我们国家制定了行政复议的条例,后来上升为行政复议法,那么行政复议制度已经全面的建立和实践,那么这个制度到今天为止后来国务院又制定了一个关于行政复议法的实施条例,作为在实践当中这个制度不断地完善,无论从立法,还是从执法的角度。就现代行政救济制度而言,行政复议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还有行政赔偿,这三大制度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行政救济。那么行政复议最大的特点,因为无论是赔偿还是诉讼都是司法的,都是法院的那套制度。唯独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身的,所以我们过去把它叫什么呢,叫行政的自我监督和纠错的制度。当然也叫行政纠纷的解决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行政自身的这个救济和监督,所以它在成本上我讲当事人如果要通过这个方式去解决自己的权利保护问题,要去纠正违法和错误的行政决定的话,那么这个成本是最低的。另外一个,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什么,就是行政复议,从事行政复议的都是上级和下级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内行,没有一个外行审查内行,内行糊弄外行的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它要纠正起来从业务上来讲它更具可能性,还有一个优势它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通过行政复议来监督,你要么是通过人民政府要么是上级主管行政机关,那么它的权威性除了它的上下级关系,其实我们讲它的权威性和它的有效性比别的部门,比那个行政机关以外的部门应该说更能发挥作用。所以它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很奇怪的是行政复议制度我们实行了十来年,却发现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是什么呢,就是行政复议的案件数量并不多,没有我们预期或者想象的那么多,也就是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大概每年按照前两年十来年的算法的话,每年大概就是八万件到十万件,甚至超不过行政诉讼的案件的数量。本来很多人都认为行政复议是最方便的,也是最快捷的,成本最低,时间最快,业务能力最强,最有纠错的这种功能性,但是后来实行的结果却发现很多人不走行政复议这条路,而走了别的途径,所以这个是我们在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当中现在正在完善的一些重要的方向和点。我们今天在这个标题下我们讲既要顾及到现有的法律规定又要讨论一下关于完善的一些方向性问题。这样的话我们讲三个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申请行政复议的这个申请人资格问题。批到你的房顶上,批到你的房檐下,你不是这个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但是你的权利却被这个审批行为侵害。所以你虽然不是相对人但是你是利害关系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叫其它非相对的利害关系人,所以两类,一类是相对人,一类是不是相对人但是同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那么它也能做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也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具体情况非常复杂,所以我们来讲几种具体的标准。第一,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你要告的那个行政行为,它涉及到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你就能做行政复议申请人,有什么权利呢,相邻权和公平竞争权刚才我举那个例子就是相邻权,张三要翻修他的房子,那么行政机关批准了它批准的这个图有一个角伸到了你们家院子里,那么它侵犯了你什么权呢,你的权力就叫相邻权,你和邻居的这个权利,但是被行政审批这个行为侵犯了,所以你能够当行政复议的申请人。这是一种。
第二种,公平竞争权,咱们大家都在一个程序里面去竞争一个权益,那么如果这个竞争的过程被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导致不公平,你可以告它。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去告,比如我们来举个例子,行政机关搞的这个比如说这个出租车运营资格的这个审批或者是竞拍,是吧,出租车运营资格几十万一个,谁在卖,交通部门。那么你拿出来十个然后有一百个人来争,只有十个人能拿到,那么另外九十个人就没有,那九十个人都有资格来告你,那就叫公平竞争权。对吧,你比如说采矿许可权也是这样,这个矿,你也想要他也想要,来了十家企业大家都来竞争,然后政府通过筛选,投标,招牌挂等等这个过程都是政府干的,那么政府最后拍定给了那个企业,然后其它九家都不给,那么这九家可以以侵犯了你公平竞争权为由来申请行政复议。当然,能不能赢这场官司,政府是不是有违法违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它可以当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它可以当原告。这是第一。
第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者在行政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这是什么意思,本来你不在这个行政行为程序当中,但是行政复议却把你弄进去了,我们讲有两个行为,第一是行政机关最初的一个具体行政行为,然后有人不服就去告它,告了以后,好了,就开始了行政复议,对吧,那么在这个行政复议决定当中涉及到了你的权力,那当然你就要把它弄进来,你既然要申我的权利那我当然就有资格进来,这是第二。
第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也可以当行政复议申请人。当然这个是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什么叫要求主管机关追求加害人法律责任呢,张三欺负了李四,李四到行政机关去告,对吧,然后行政机关来查处张三,但是呢,这个李四认为行政机关的查处行为是偏袒张三的,他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告它。你比如说公安机关运用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吧,张三打了李四,李四报警,警察处罚张三,但是,警察说他没什么事,算了,就不处罚了,那李四不干。或者,公安机关给张三一个警告处罚,或者比较轻的处罚,而李四认为不行。这是违法的。这不够,李四可以申请复议,要求公安机关严厉惩处张三,所以他也可以这是第三。
第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其它人,这是一个兜底规定。就是说,无论是哪种具体形式,你关键要看,你这个行政行为,就是被告的这个行政复议这个行为,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种种形态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有,那么他就能,这个受到影响的这个人,他就能作为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我给各位讲个例子,比如说,公安机关扣押了一个当事人走私的车辆,那么它扣押车辆的时候它有个扣押清单,这个扣押清单上写谁的名字,正常情况下你扣谁的你就写谁当然这是个公司,公司走私的汽车,那么你扣押了人家二十多辆车那你就写一个扣押清单,扣押清单的抬头就是这家公司,对不对,那么它不服,它可以告你,但是,我们有的公安机关不这么做,它扣押的时候它不写你这个公司的名字,它写谁呢,它写那个你车从另外一家公司买过来的,对吧,那么我写上一家公司的名字,这样的话,实际持有这个车的这个主人,它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查封扣押清单上面。所以你要去告,有的行政机关就说,我说我没扣押你的,我写的是那一家的名字,但是那一家又不会来告,为什么,因为你扣的又不是它的车,它告什么,所以形式和实质有时候会脱节。那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来认定,根据什么来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人,就根据实质。你实际涉及到的是谁的权利,他就有资格告你,所以我们讲其实行政复议申请人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千条江河归大海,关键是要看谁的权利。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审查标准
第二,行政复议的审查标准是什么,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就是讲行政复议机关,它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当中,它要去评判,去审查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你合法呢,还是不合法,违法我就给你撤了,合法我就给你维持,对不对,那好,这个标准是什么,有哪几个标准,按照复议法法律的规定,有这样几个标准。
(一)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第一,行政机关的这个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就叫违法,这第一个标准,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有这样几种情况,一,叫没有事实。压根就没有,至少它没写。就在决定文书上,就没写事实。你以为没有么,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看看,有一个民航管理部门让一个航空公司的飞机停飞,你知道它怎么写么,它这样写,根据市政府什么什么函决定让你停飞。那么市政府那个函里面是讲了这个公司有什么样的问题,它讲了事实,但是那是市政府讲的事实,而不是你民航管理部门讲的事实,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那么民航管理部门做出的这个让别人公司的飞机停飞的这个决定当然涉及别人的权利义务,航空公司靠什么挣钱,就靠飞机起降,它既不能起它当然就没办法降,它不起降它挣什么钱,所以这个决定很厉害,可以置一个航空公司以死地,那么这么大的一个事,它不写事实,我们不知道它是没有事实还是有事实没写,法律上结果都一样,这就叫什么,这就叫第一种情况没有事实根据。
第二呢,有事实,但是不正确。你认定了这个事实但是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你说的是a其实事实上不是a而是b。如果我们认定,你认定错误了,不是这么回事,事实认定不正确,那这个决定就是违法的。这是第二。
第三,事实认定不清楚,什么意思呢,你行政机关做了这个决定,你写了事实,但是,你没把它搞清,你自己都没把它写清,你这一榔头那一榔头,东一榔头西一棒,到底是谁打了谁,你就没认定清,这一群人打了那一群人,那是谁打的,谁先动手的你认清了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你没认清,那对不起,这个是上述三种情况,都属于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是第一。这是我们讲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因此,行政机关要求它的所有行政决定都要事实清楚、证据充足。
(二)超越职权
第二,超越职权。你不能越权,这个事归你管,但是你得在权限范围之内去做。如果你要超出权限在法律上就叫做越权。而越权的行为是无效,是违法的。所以这个决定在行政复议当中会被撤销。那越权在实践当中主要我们认为主要它有四种形态。
一种叫主管越权,这是第一,什么意思呢,这个事压根就不归你管,这个行业你都搞错了,你要来横插一杠子,我们比如说工商管流通,质监管生产,工商去管质监的事,质监去管工商的事叫不叫超越主管权限呢,对吧,公安机关可以处理治安案件,也可以处理刑事案件,但是你不能去插手民事纠纷。如果公安机关去插手民事纠纷,那就叫主管越权。对不对,这是第一种越权,主管越权。
第二呢,级别越权。级别越权就是指你处理的这个事情属于你这个行业管,但是对不起,不属于你这一级行政去管。因为上下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有分配的,哪些案子归市级,哪些案子归省级,哪些案子归中央,哪些案子归县区。你有明确界限划分的你不能上蹿下跳。如果你僭越了这个,那我们认为这在法律上构成越权,叫级别越权。这是第二。
第三,我们叫手段越权。什么叫手段越权呢,也就是说法律上你有没有采取某种措施手段的权力。
第五篇:干部学习讲稿: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上)
干部学习讲稿: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上)佟贺丰
中国科技信息所战略中心副主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我们介绍一些国外主要国家它们是大气污染,雾霾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然后怎么治理的大气污染,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启示?这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主要内容。
主要来说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大家交流一下大气污染与雾霾的背景知识,因为我们要首先了解一些概念,才知道我们下一步要讲什么。第二部分是国外治理雾霾的典型案例,我们主要是介绍国外的几个主要城市和工业区,包括伦敦他们是一种煤烟性的污染,还有美国的洛杉矶,它是一种光化学的烟雾,还有法国的巴黎,它也是不定时的发生一些污染,还有就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怎么来治理雾霾的,第三个部分是对前面两个部分做一个总结,得出来对我们国家的启示及借鉴。
一、大气污染与雾霾的背景知识
(一)什么是大气污染
第一个是关于大气污染与雾霾的背景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达到足够的时间,不是说短暂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一般来说包含天然的污染和人为的污染这两大类。天然污染主要由于自然原因形成,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等我们都比较清楚,像头几年欧洲航空爆发,造成很多航班都延误,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像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也造成空气质量的变差。更为严重的是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人为污染又包括两类污染源,一种是固定污染源,像烟囱、工业排气管在那里固定不动的,另外还有流动污染源,主要是汽车、火车,主要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因为它是一直在移动的。
人为污染源应该说是更严重的,因为来源也更为广泛,它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几类,像大气颗粒物,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pm,pm10啊,pm2.5等等,还有一氧化碳、臭氧(o3)、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硫(so2)等。这些都是人为污染源。在咱们国家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里面有70个是严重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雾霾笼罩在三分之一国土上空。就是说,一个是从13年1月份以来,雾霾时不时就来一次,就说明它持续的时间长,然后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现在咱们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每天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手机里装的应用程序,来查看污染指数、颗粒物浓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要不要跑步,要不要锻炼,可能都需要看看颗粒物浓度有多大,如果颗粒物浓度太高,能不外出就尽量不外出了,特别是我们的老人和小孩更为重视。这里有一张图,是美国的nasa根据一些卫星图片合成的一张图,这张图是全球的主要国家的城市的pm2.5浓度值的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从蓝色一直到红色、黑色进度条,越蓝代表浓度越低,颜色越深,向着红色、黑色发展的,就说明我们的pm2.5的浓度越高,这里面中国的东部地区,包一些中部地区,应该说pm2.5的浓度非常的高,可以看到我们华北地区基本是趋向于黑色,我们的pm2.5浓度比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还要高一些,可以说形势非常严重。从这张图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全球形势比较好的像澳大利亚,包括美国、加拿大,包括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包括非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包括西欧一些国家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比较差的像中国,包括印度,还有西亚地区,包括北部非洲地区,pm2.5浓度都是相对比较高一点,这样我们在全球这样一个大的形势里,这个站在了全球前列,这个并不是什么好事,这个我们一定要加紧治理。我们第一部分主要是和大家介绍了几个概念,后面我们说的时候还是用雾霾这个词代替,因为大气污染,大家说起来没有那么熟悉,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是说雾霾问题怎么怎么样,后面我们还是来讲国外治理雾霾的一些典型案例,但这个在不同的国家可能当时也不一定叫雾霾,就是还是因为空气问题造成的。
二、国外治理雾霾的典型案例
首先我们看国外雾霾都有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应该说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先行工业化国家也都是经历过的,所谓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就是基本已经走过了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我们这里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来看如美国的洛杉矶,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包括日本的东部沿海工业带,都曾经发生过大气污染和雾霾的问题。那么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工业结构的不同,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也各不相同,因为雾霾的形成有时候并不只是有排放就一定有雾霾,有时候还跟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是不是有利于扩散,包括你的工业结构都有很大关系,各个国家各有各的不同,就像一个文学家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国家在雾霾的发生上也是各有各的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都认识到这些雾霾问题,应该说大气污染,雾霾的发生可以推的更早一点,大概是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但当时也是工业化在全球刚刚兴起,可能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没有重视,就觉得有污染就有污染吧,也没有什么,那么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个问题逐渐被社会公众所认识到,对它的严重性,危害性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些国家也是开始了长期和卓有成果的雾霾治理,逐渐实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脱钩就是说经济还在增长,但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已经开始下降了,这两个不再是一个同向增长的曲线,而是两个曲线分离了,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减排,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国家应该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行的经验,经常说咱们国家有一些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别人已经走过这条路了,我们可以从它那里吸取教训。
(一)伦敦雾霾治理措施与启示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英国的伦敦,大家也都知道,一提起伦敦,原来脑袋中都有一个词和他联系,叫做雾都。雾都在伦敦身上也出现的比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因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就在英国,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雾霾问题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让伦敦“雾都”的名声举世皆知。应该说雾都的名字也是伴随它几十年,现在伦敦基本已经抛掉了雾都的帽子,这里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看两幅图片,左侧这个图片是当年伦敦发生大气污染的时候,伦敦空气浑浊不清,路灯在大白天就已经打开了,右侧是最近伦敦的照片,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伦敦早已不是所谓的雾都,而是变成了全球生态城市的典范。
伦敦雾霾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一个梳理,其实伦敦最早的雾霾的发生可以追溯到1813年,也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有大气污染相关的问题了,后面这个问题一直在发生,包括在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年又发生了多次大气污染的事件。
在记录当中,1952年12月,这次大气污染事件最为典型,也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个事件叫做伦敦烟雾事件。
大概是在1952年的12月5-8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了整个伦敦,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伦敦市的死亡人数达了4000人;其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易感人群就是一老一小,易感人群的死亡率就是比平时明显上升,而且像肺炎、肺癌、流行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这还只是在那几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头,这起事件总共是造成了大概1万2千人死亡,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像伦敦烟雾事件不只是损害了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好多人死亡,一些疾病的高发,包括这种空气中大量的污染物,连建筑都腐蚀了,包括像突然的贫瘠,水质的恶化,包括很多植物的生长,一些树木,包括一些鸟类都因为雾霾的发生都远走他乡,不在这待着了。
形成这种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因为那个时候,包括它的供暖,包括它的生活用煤用的量还是比较大的,包括工厂也是排放大量的浓烟,包括汽车也排放一些废气,比如当年在伦敦,每天都有大量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二氧化碳2000吨、盐酸140吨和氟化物14吨。更严重的时候,燃煤粉尘里面含有一种铁化物,叫三氧化二铁的一些成分,它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成分叫二氧化硫,氧化产生三氧化硫,进而吸附粉尘表面的水分,形成了硫酸的雾滴,进入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一种硫酸,硫酸大家知道,这个腐蚀性是非常强的,光这个东西每天都大概形成800吨。
包括当时伦敦的家庭燃煤,包括集中供暖,大家知道烟雾事件形成是在12月份,当时也正是供暖的季节,很多家庭还是整个燃煤取暖,因为1952年也是刚刚二战结束不久,伦敦大家知道二战的时候也是被轰炸的非常厉害,英国为了调整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勒紧裤腰带,把优质的燃煤出口,一些劣质燃煤自己用,造成污染更为严重,包括像前面说到的形成的硫酸雾滴,进入呼吸系统,大家知道硫酸的腐蚀性那么强,进入呼吸系统,对呼吸系统的腐蚀、侵害肯定是非常大的。另外就是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到空气的逆温层,排放不出去,在那凝结,就形成了烟雾事件.这并不是伦敦发生的唯一的一次,在接下来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到80年代则进一步下降,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伦敦逐渐成为了全球的生态之城。在12年的伦敦奥运会大家都看到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