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8:0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

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

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刘忱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农民工文化问题的内容。所以我的题目叫做“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

一、时代背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与城镇化指标

我们第一个问题是看一看打工文化它的时代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我们先看什么是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国家正式的一种说法,一个定义叫做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镇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四化”战略,城镇化是其中之一。中央政府在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很系统的,非常完整的大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这个城镇化当中是有各种指标的,什么指标呢。首先就是城镇化的水平。我们所说的城镇化率,其实城镇化率指的是人口,就是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口的比例。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比例。这两个比例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等一会我们会讲到。第二个指标就是城镇化要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是流动人口受教育、职业培训、整个的社会服务、医疗、养老、住房体系这样一种建设。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基础设施,比如机动车、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宽带建设、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等等。第四个指标我就是资源环境,包括这样几项,就是人均用地、再生资源的利用、绿化程度、空气质量是不是达标。这是城镇化的指标基本上这四个。

(二)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刚才我说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城镇化率具体指什么,指的是城市化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其实一开始是很低的,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我们的城镇化虽然起点很低,但是发展很快。到了2006年达到43.9%。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46.6%。到了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约7.3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3.7%。去年2014年,国家土地局又公布一个数字,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4.74%,这个数字真的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个数字当中我们看,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常住人口地还有一个数字其实是户籍人口。通过这样两个数字的对比,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已经达到了,这是2012年的数字,我们看到城镇化常住人口达到52.6%,可是还有一个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其实没有那么多,户籍人口比例35.3%。也就是说,我们有17.3个百分比在这个当中不是户籍人口,他们是什么人口呢,叫流动人口。所以这个当中我们看到,流动人口的问题就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很严肃的问题。所以这样对很多志向远大、渴望成功的农村青年来说,城市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按照推拉理论,就是农村还有一个巨大的推力,这个巨大的推力何在呢,就是一个很严肃的现实。种粮食不挣钱,不仅在中国种粮食不挣钱,而且对全世界来说农业都不是一个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业。所以问到很多农民,你种地、种果树,一年收入多少呢,农民说十亩地万把块钱,种水果的也说,也就一两万块钱吧。如果去打工呢,打工就挣钱多了。现在农民动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多少呢,70%左右。这样一个收入,其实就是说在农村不挣钱,在城市又很有吸引力,所以城市形成了强烈的集聚效应。可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做好,政治权利没有做到,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就是从80年代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现在都已经年龄超过50岁了,因为没有太多的劳动技能,或者说没有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现在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并没有在城市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城市里安乡晚年,他们面临一个处境就是必须回家。而他们已经好长时间不种地了,现在回家就是守着,在农村还有没有发展呢,很多农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能力,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为在这几年长时间,把农村当成抽水机,从农村抽取劳动力、抽取土地、抽取粮食这样的过程,农村现在已经处于衰败的过程。所以农民工普遍感到我回不去农村。但是城市又留不下,处在这样一个两难的状态中。所以他们在城市里,我们看到回不去农村的话,在城市里生活的好不好呢。

我在这里引用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就是中国农民工生存感调查报告,在2013年度的时候做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我们看到,2013年和其他年份相比较,农民工总体上他的幸福感指数还是增加了,比如生活水平、健康状况、成就感、安全感、对未来的希望、家庭关系、工作学习、整体幸福感的时候还都是逐渐增加的,这两个数字,2011年和2012年的比较,这两年之间有不同的指数。第一个是农民工幸福感总体提升,第二个他的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低层次的满足。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状况提高了,成就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安全感也比过去好了一些,对未来的希望也都有增加,家庭关系改善都有了提高。但是幸福感却来源于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幸福感,高层次有关的幸福感指数数据同比是下降的。比如说人际关系,农民工感觉到对于融入城市,对在城市里生活的渴望是在逐步降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参与方面的需求,幸福感也是比较低的。另外就是社会地位,我们看到社会地位这一条时候,发现其实农民工对于社会地位的感觉,感觉自己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所以从这个表格中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得以改善,但是农民工的社交,社会各界的差距拉大,农民工普遍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感到失望。这是2013年时候中国人民大学作的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其实在这两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没有改变吧,这个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度非常高的,在2013年的时候,网络上大家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据说建筑工人的工资大幅度提高,连搬砖的小工每个能赚七千块钱,据我所知现在七千还不是多的,小工每天其实能挣比这个还要多一些。这样让我们有一些社会其他人士感到不公平,说搬砖能挣钱七月千我一个硕士毕业生现在挣四千,让我情何以堪啊。这个社会上已经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了,出现了一些改变了。

另外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停事件,这个关停事件大家不作这样的研究,或者不接触这样群体的话,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这样一个关停事件从2011年开始,比如说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关停事件,每关停一所学校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说,这些学校应该关停,因为他们都是黑校,缺德学校。有一些人说不行,不能关停,因为关停了以后,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就没地方上学了。对这个问题真的是要分两方面看,确实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一些黑校,但是我们也看到,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孩子在学校里读书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沦为留守儿童。据我自己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调查,我认为如果一旦这些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可以说这个孩子基本废掉了。而我们国家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字分别是多少呢,我们的留守儿童数字是6102万,流动儿童就是跟着父母在城市里漂泊的孩子数量是3580万,合起来将近一亿人。这一亿人的文化教育如果我们不做好的话,可以说我们这个社会就等于给自己埋下了炸弹。也可以说今天少盖一所学校,明天等于要多盖一所监狱,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先生说的。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事件每次都成为社会的焦点。

我们看这张图片更有意思,这是绍兴某家企业在春节以后工人回到厂子里上班时候,工厂的高管列队在厂门口欢迎这些普通的工人回厂上班。这些高管甚至在鞠躬说欢迎你,感谢你还来到我们厂上班。为什么呢,我们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因为这几年连续对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我们农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向城市输出了。十年前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3岁,去年我们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平均38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一些年纪大的人在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放弃他在农村安享晚年的机会,到城市里务工。这个国家人口红利已经用光,用工荒不是大家吹的,是一个夸张的问题,而是确实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所以这些工人在回厂子上班的时候,高管们都怀着一种很感激的心情,不管是处于什么心态,还是非常感激的心情来欢迎这些工人回厂上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问题解决的了呢,其实还真的不是这样。

这是我引的《人民日报》在2011年写的社论,这个社论当中谈到我们中国很严重的问题,它谈到就是户籍制度的门槛、用工制度的壁垒、利益呼声的沉没、讨薪历程的艰难、社会歧视的冷眼,有形无形地把“异乡人”推向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造成了“社会拒人、权利亏人、心理贬人、文化伤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尽管我们很多制度正在改革之中,但是社会排斥这样一个现象到现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二)农民工的代际变化与诉求变化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农民工有这样诉求,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过去说,第一代农民工指的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到城市里来务工的这些人。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挣几个钱养活一家老小,然后要回到自己家乡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些农民工进50岁以后,开始逐渐返乡。还有他们的子女,就是我们所说的80后、85后甚至90后,这样的一些人我们管他叫做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跟自己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哪里,首先是他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过去他们是普工,不需要太多的劳动技能。现在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现在从普工到技工。另外就是他们还有不仅仅想挣钱,他们还想在城市里有更多的发展,所以过去他们讨薪是讨工资,现在不一样,说讨身份。因为要融入城市,这是他的主观愿望,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过去要吃饱饭,现在要尊严。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内心焦虑,焦虑回不了农村,留不下城市,现在说了,不仅仅是焦虑,而且还要参与行动、参与集体行动。所以2010年时候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所发布一个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这个报告里调查了一个数字,当问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你的劳动权利被侵犯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有55%的人说会选择和大家一起集体行动,来讨回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看到农民工代际变化了,代际变化了,他的诉求也变化了。所以我们在当中做了很多调研,就会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己的中国梦,他的梦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这是我通过调研得到的结论。那么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融入城市包括什么呢,包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处、心有所属。这个也是写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内容,心有所属这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所以要求就是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劳动,要有交往有生活,受尊重被关注,向上发展渠道畅通。这是他们的具体诉求。

另外我在这里谈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我的核心观点实际就是城镇化说的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市民化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而是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权利,城镇化不是铺大城市摊子,而是人口质量与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农民工的将来,决定着中国的将来,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仅享受社会权利,而是让农民工在文化上融入城市,八成是当做自己的家,这才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其实我们国家对农民工的问题从很早就开始重视起来了。我们国家对于农民工的政策也一直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对于农民工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政策和行动我们早就开始有了具体一步一步的说法。

(三)我国政府关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的政策和行动

下面我们就从国家政策和行动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党和政府,党和国家到底是怎么样来具体的 倡导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说:要把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我用红笔标出来了,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的文化怎么解决。国家提出的是: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这是国务院的通知。

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这个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二次以文化为主题召开的全会,这个全会上明确的提出:“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第二篇: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下)

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下)刘忱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三、“工友之家”: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农民工文化非营利机构

他们到底是怎么开展活动的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实际是我关注最久,去的次数最多,而且了解程度也最深的机构。就是北京的工友之家。它的经验在这里就是八个字“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农民工文化非营利机构。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就是坚持说你不要用农民工来称呼我们,因为农民工这个字眼他们认为是带歧视性的字眼,所以我在他面前,在工友之家开会的时候,或者跟工友之家交流的时候,我绝口不提农民工这个字眼,而用打工者的字眼。这个工友之家全称: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是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审批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这是它的性质。

它的基本构成:理事会、顾问团队、社区工会、新工人艺术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工友影院、新工人剧场、同心实验学校、同心互惠商店、同心女工合作社、同心创业培训中心、工友图书馆、新工人网、大声唱网站、同心农园等。最近正在筹建党支部,因为他们有几位是党员,所以要给这些党员找到一个家。

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皮村就在朝阳区和顺义区的结合部。确实比较远了,但是大体的方位就在机场航站楼的方向,距离北京市天安门46公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北京现在的城镇化,就在皮村的边上现在划了一道杠,为什么呢,到皮村之前乡村公路4个车道,到了皮村这个地方是2个车道。而且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大卡车、大货车,川流不息,到处弄得乌烟瘴气。而且这个地方上空是飞机航道,按照国家规定,这个村子不能建高层建筑,所以它的楼没有超过3层楼的。这样一个地方,限制了它城镇化的发展。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房价对于打工者来说比较便宜,所以它吸引了全国各地到北京打工的人,大家都居住在皮村,不仅是全国各地来的,而且原来已经有一些人,从已经住在北京的城里,可是北京城中村改造的时候,把他们租住的市民房子拆掉了,但是他又住不起更好的房子,于是只好向更远的地方搬,他们就搬到了像皮村的这样的地方。皮村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是道路畅通的地方,是一个枢纽,所以这个地方有好几趟公交车,虽然打车不方便,大家公交车还是有的。这样有很多在城里工作的打工者,也住在了皮村,而皮村的情景我在北京城里走了很多地方。这是中国打工者生活的一个很典型的村庄。就是它的本地人口两千人,可是外地人口已经将近四万人了,我们到城里走一走,北京周边城乡结合部大体都是这样的状况,本地人口只占10%,而外来人口几乎已经占到了90%左右。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皮村就是这个样子。既然没有城镇化,这个村庄非常简陋,私搭乱建的房屋很多,而且街道上比较乱、比较脏。越是这样子,确实是它的房价便宜,生活成本比较低,打工者基本上聚集在这里。他们自己当时还做了logo,打工青年艺术团正式成立logo。他们在为社区、工地演出的时候,遭遇了一些问题。就是现场的观众经常跟他们提出来,我们打工者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侵权怎么办,如果孩子上不了学怎么办。我们的工资拖欠了怎么办,我们受了工伤怎么办,所以他们感觉一时解答不了,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国家的政策、法律条文,并且把这些政策和法律条文,用油印机油印出来,在演出场所派发。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成了一个打工的演出问题,实际是一个打工的国家政策、法律宣传的阵地了。这是他们的logo,这是他们当时在演出时候观众的情景,这个都是我在他们的纪录片中记录下来的。我们看这些打工者其实都带这安全帽,安全帽都没有摘就在里面听他们演出。

(二)创造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 演出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演出,后来他们和皮村社区合作,就把村里的文化中心接管了下来,这个中心里日常给农民工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所以后来他们成立了把自己的打工青年艺术团,也改了名字叫新工人艺术团,而新工人艺术团以后,他们逐渐提出了自己社会责任。他们说社会责任跟别的艺术团体社会责任不一样,在这里我们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提出自己文艺艺术宗旨,就是要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服务,说我们的文化服务是第一要维护工人权益,而且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参与社区建设呢,说城市并不是我们生活停留的地方,我们将来哪怕不是我们,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参与城市生活的,也要变成城市人的。所以说城市也是我们的。所以他们曾经写出一首诗叫“北京我来了”。所以在这里,一方面维护权利,一方面要参与社区建设,其实我知道,好多跟他们私下访问交谈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其实经历了一个过程。就是维权的时候我们是哭着的,我们哭着维权,但是维权成功以后,我发现劳动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和谐,相反的工人和厂长、和老板之间更加对立了,而且跟城市之间也越来越对立了。

比如他们曾经唱过一首歌,这样唱的,叫做辛辛苦苦干一年,老板不给结工钱,寒冬腊月要过年,全家老小把我盼,工友们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起在台下喊,叫做“团结一心跟他干,调解一个结工钱”。每次他们工地上唱这首歌的时候都得到工人的热烈响应,大家一起在台下跟他喊“团结一心跟他干,条件一个结工钱”。唱到这的时候,包工头不干了,大包工头出来说唱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撵他们走。唱这个歌虽然工人很欢迎,但是表达的不是一个更高、更和谐的社会理想,不是一个梦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个转变,就是我们也是建设者,我们也是这里的主体,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所以我们不要哭着维权,现在我们要笑着建设。所以在2002年成立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主要还是自己自娱自乐,就是倡导了很多维权,跟资本家、跟老板怎么斗争的问题。

到了2009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就以举办打工文化艺术节为平台,邀请了社会各界来参与他们的文化创造的活动。其实我就是在那个时候介入到他们的事情。所以我们这里以2009年举办第一界打工文化艺术节为界,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自主发展时期,后一阶段为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时期。这是两个歌手先,演出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歌手们都没有化装,没有穿演出服,演出的设备非常的简陋,其实就是简单的一个话筒,只要找个砖头话筒架起来就可以了,穿的都是工装、牛仔衣、牛仔裤,这是他们最简单的。而且他们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不穿演出服,不化装,另外所有唱的歌曲全部是自己原创,不唱别人的歌曲。这也是他们的演出特点。展示新工业文化的第一次是2009年1月2号,第一界打工文化艺术节,这个场景就是在新工人文化剧场里拍照的。新工人剧场里可是没暖气、需空调,所以冬天冷的要命、夏天热的要死,但是我们看,人人都在这里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用文艺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有一种感觉,就是彼此靠近,相互温暖,这样非常友善的氛围。这是当时的孙恒在延长。就在第一节文化艺术节上,工友之家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打工文化,提出这样的口号: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这是提出来打工文化。又在同年的11月份,又是在皮村举办了第二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我们第一届叫打工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改名了叫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因为我们国家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农民工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已经把新工人,把农民工叫做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和建设大军,新兴劳动大军和新兴建设大军是新工人。所以他们提出一个口号,我们叫做新工人。参加的人多了,而且场面比第一次更加热闹了。

到了2010年的10月份时候,又举办了第三届新工人艺术节。这是艺术节上拍到的照片,都是我拍到的,而且我还获得了参与他们内部讨论的机会,这是内部讨论。我们看到很多来自于打工者的人,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些我们工人的发展问题、我们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开始觉醒。

除了这样一些活动外,他们也开始了一些艺术创作,像这样一些艺术创作,全部都是由工友之家的年轻人自己写出来的,自己演出来和唱出来的。比如这样的词曲和演唱者叫姜国良。姜国良就是来自于辽宁营口的一个打工青年,他原来干过建筑工人,后来因为会打鼓会跟走江湖、卖艺的民间艺术团体,到处流浪过,卖过唱。来到皮村工友之家找到了归属感,而且自己开始创作。而且不仅是唱歌,他还自己会写歌。他这样写的,歌的名字叫做《边缘年代》。他说:月儿升起来,人儿想起来。漂泊在外的这些年,一直在城市边缘徘徊。风儿吹起来,泪儿流出来。酸甜苦辣都尝尽,你是否一直在期待?城市因为有了我们才更加可爱;天空因为有了我们更加绚丽多彩。我们要用执著的心追逐未来,我们在用勤劳的手改变这个时代。话儿说出来,歌儿唱起来,无奈离家在外的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舞台!心儿还在期待,梦儿醒过来。我们在用漂泊的青春,去编织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首歌写的昂扬向上。

这是一个女歌手,也是一个新工艺术团的一位女歌手段玉,写的一首歌,叫《我的名字叫金凤》。她写这首歌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有一段故事。她认识了一位叫金凤的打工女孩,这个金凤长的圆圆脸,非常腼腆不敢说话,很长时间才慢慢跟别人讲自己的精力,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在一家工厂打工。长长的流水线,流走了我的梦想。双手每天都在忙碌,在那针线中,经常加班到深夜,在那儿工作两年整。后来我又去开电梯,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后来我又去学美容,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我又到饭馆里端过盘子,他们把我呼来唤去,没有一个人叫我的名字,他们都叫我打工妹,其实我有自己的名字,我有自己的名字,我有自己的名字。嘿嘿依儿呀儿呦,嘿嘿依儿呀儿呦。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我们看了很简单的是对自己名字的坚持,实际是对她自己个人主体的坚持,是对自己个人尊严的坚持,我有自己的名字,我不愿意让自己抹杀在所有的数字当中,统计表格当中我是一个有生命、有自己尊严的人。这是段玉写的歌曲。

这首歌叫做,词作者叫来子,来子是一个建筑工人,他讨薪讨不到,然后在劳动局碰了一鼻子灰,坐在马路牙子上看到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发出自己的感慨。叫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有没有我的家?歌很长,我选的都是一些其中的片断。他说,我心中的姑娘,你到底要何时才会出现?我心中的梦想,已慢慢模糊了。北京啊北京,你是否还是我心中的北京?你难道只是我的驿站,离开你,我又要去何方? 这是来子坐在马路牙子上发出的感慨,这些歌词并没有多少诗意,甚至也不太讲究韵律,但是它里头提出一个很严峻的事实,就是农民工对于城市的疏离感,这首歌就是由许多,是个浙江人,头发上有个卷毛的一个年轻人,由他把它谱成曲子唱起来。后来我才发现全国打工者都很喜欢这首歌,而且这首歌的歌词经常被改掉。我们看这是北京北京,有人把它改成广州广州,有人把它改成上海上海,还有人改成深圳深圳,大家把它改成北京好大好大,深圳好大好大,上海好大好大。可见它这首歌传达了很多工友共同的感情,它引起了广大工友的一种共鸣。这首歌写的并不是说很高亢,很主旋律,但是它是工友的心声。

另外是孙恒写的这首歌,它所讲述的事实,虽然已经逐渐的发生了变化,但是这首歌传达的情绪,其实到现在工友们都觉得传达的还是非常到位的。不光这个彪哥,词曲作者都是孙恒,也是孙恒演唱出来的。我们待会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写这首歌的时候,孙恒也是认识了一个建筑工人,叫彪哥,很瘦,不善言辞,可是在工友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一次他喝了酒,就向孙恒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孙恒把这段故事记下来,然后就写成这首歌,这首歌非常口语化,很亲切、很家常,但是这首歌所传达的内容确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他说,认识你的时候,已是在你干完每天十三个小时的活儿以后。(现在大家都知道,建筑工地上是严峻干这么长时间的活的。不能够干十三个小时,但是加班除外)。大伙儿都管你叫彪哥,你说这是兄弟们对你习惯亲切的叫法。喝醉了酒以后,你说你很想家,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维持老小一家——安稳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你说你感到特别的累,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维持老小一家——安稳的生活。你说你最痛恨那些不劳而获的家伙,他们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却总是看不起你。你说究竟是谁养活谁?他们总是弄不清这个道理。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你拥有的只是一双空空的手,你总说也许明天日子就会改变,可清晨醒来后,只能继续拼命地干!这就是一个农民工的自述,彪哥这个也可以改成一个农民工的自述。这是简单我把他们有代表性的歌词跟大家说一下。

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出版了唱片,出版了七张唱片。我在这里举了几张,并没有举完。这是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张,都已经出来了。所以他们这几年是非常勤奋的编歌、写歌。

第三篇: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大家好,最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我今天的授课重点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繁荣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今天的讲课有三讲,第一讲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第二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一)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个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比显得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上世纪末,以中国的电影为例,中国的电影十分的箫条,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的火爆的情况相比,电影的观众大幅度的减少,很多演员到国外去谋生。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电视的崛起,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夕阳的产业。

但是1998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当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放映,一下子惊动了震动了整个中国的影坛。当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年大致是8个亿左右,《泰坦尼克》的收入占了将近一半。

紧接着第二年1999年,另外一部好莱坞的大片《花木兰》也在中国放映,同样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两部电影使当时的中国人感觉到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电影的消费,而是我们没有好电影。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情况。不光是电影业,在中国很多的文化产品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比方说我们中国儿童欣赏的动画片也是主要以国外的大片为主。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个调查,就是在中国儿童当中最有感召力的前20个动画形象,其中19个是国外的大片。中国只有一个动画形象是来自中国的本土,就是孙悟空。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看到在世纪之交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我通过我们中国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说明,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其实,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化设施的落后上。我们知道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载体,2002年,也就是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一年,我们中国2800多个县中,其中有252个没有图书馆,272个没有文化馆,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有馆无设,也就是说,建国很多年以后,我们还有大约将近十分之一个县没有图书馆或者没有文化馆。此外,全国4300多个乡镇,有5300多个没有文化站。

我们也可以比较美国和中国文化发展一些主要的数据,美国的人口是3亿人,中国的人口现在已经是13亿多了。美国3亿人享有17000多个博物馆,中国到目前为止大约只有2500多个博物馆,也就是说我们的博物馆的数量只相当于美国博物馆的十分之一。美国现在有16600多个图书馆。我们全国的图书馆数量只有2850个,美国的报纸有1万多家,但是中国只有不到两千家,美国的刊物是11000家,中国的刊物是9800多家,唯一在刊物上中美的数据是比较接近的。电台、电视台美国有11200多家电视台,中国现在仅仅有3000多家。通过以上一些数据,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我们国家文化设施方面的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差之甚远。第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兴起。第三个是文化生产组织形式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文化体制,我们讲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也就是2003个年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们中国的文化生产组织基本上是叫做国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是把我们所有的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都授意为一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最后是评价机制滞后。中央领导同志在很多场合对我们目前文化产品的评价机制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都有一个概述,这个概述就是国家是文化产品的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很多的文化产品我们的评奖很多时候其实是给领导看的,并不是放到市场去让我们的观众去鉴别,通过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选择。评奖是我们很多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放入仓库。以上也说明我们文化体制必须要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所以在新世纪初的一次文化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文化发展有两个不适应的概括:第一个不适应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文化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方面的中外争夺会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还不能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锦涛总书记的这两个不适应可以说是对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文化为什么要进行体制改革,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概括。以上是我讲的第一大部分的第一个内容。

(二)文化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个问题想讲一讲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首先要说明我们今天所讲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说的文化体制改革是特指2003年以来,我国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一直在进行变革,但是系统的全面的对我们现有文化体制进行调整,对我们现在的文化管理的机制进行变革,是从2003年开始,重点是对我们的演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三大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调整。这一次改革的思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五大方面:

1、重塑市场主体。所谓重塑市场主体,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要真正能进入市场,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要从我们现在的当时作为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编制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市场的主体,成为一个企业,这叫做重塑市场主体。

2、完善市场体系。我们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那么一定要相应的市场体系来作为支撑,这就涉及到我们市场的要素的建立,这是 我们完善市场体系要做 的工作。

3、改善宏观市场管理。这主要是对政府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的一个要求。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调整作为依托。

4、健全法规政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的要求,文化领域也同样是如此。

5、转变政府职能。必须要改变过去,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文化的一种做法。一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我们的文化市场,管理我们的文化企业,管理我们的文化产品。这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总体的思路。具体来讲,我把它概括为两属性、两分法、四分开和三不变。我认为我们国家从2003年以来推动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的做法或者说基本的思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 第一是两属性,首先我们是怎么看待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在2003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中央领导和我们的相关的文件当中对文化的属性做了一个阐发。就是文化属性既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一般的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这就改变了原来只承认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承认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的一种传统的看法。为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两属性。第二是两分法,就是把我们现在文化统治称为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第二种类型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企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只占我们现有的文化单位当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可以说99%其实都属于经营型文化企业,都要走向市场。

第三是叫做四分开,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终要实现四个分开,第一,事企分开。所谓事企分开,就是我们原来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都统称为文化事业单位,那么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都要成为企业,事业承担的职责和企业承担的职责应该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的,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划分,这就叫做事企分开。

第二,政企分开。原来我们政府和企业是常常是不分的,以前很多地方广电局局长又兼了电视台的台长,有些地方新闻出版局的局长同时又是出版社的社长,或者是出版集团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这就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改革就一定要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职责要严重的区分开来。你作为政府的公务员,你绝对不能成为企业的董事长,那么反之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政企分开。

第三,政事分开。同样作为一个政府公务员也不能够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同样如果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的,也不能在政府系统里面做公务员。第四,管办分开。这是对政府而言的。如果你的职责是管理企业,那么你自己就不能办企业。反之如果你自己办企业的话,你就要从管理职能里面脱开,叫做管办分开。这四分开可以说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第四,三不变。改革并不是否定我们过去所有的做法,过去一些做法如果我们不认为正确的话,我们还要坚持,其中三不变就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中需要坚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党的喉舌性质不变,这是指我们的党报党刊作为党的喉舌性质并不因为我们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改变了党报党刊作为喉舌的性质;第二,党管干部不变;第三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以上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也是要实现的一些目标,有些是属于我们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思路。

(三)做法和成效

第三,再讲讲做法和成效。应该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来了,在党的十六大当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其中一项改革和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就提出来,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的6月,党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9个省市39家单位作为改革的试点,这是2003年的6月份召开的会议确定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到了第二年,试点单位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和更广的领域在拓展。

到了2005年的年末或者说也是2006年的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标志着我们党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转企改制。前面我讲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两分法,所谓两分法就是要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第二类是经营型的文化产业。其中95%以上或者甚至99%以上都是要转化为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的。那么转企改制主要是指这个绝大部分的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要改变它的性质。

那么转企改制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讲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从2003年以后,我们就逐步的开始实施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那么最早新华书店的转企改制可以说是最早的。几乎所有的新华书店现在都转化为企业,那么紧接着是我们的出版社,580多家出版社转企改制,那么到目前为止除少数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保留下来,绝大部分也已经转企改制,这是第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的内容是讲公益性事业媒体的经营性部分剥离转制,转化为企业。有些作为党的喉舌、作为时政类的媒体,比方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虽然这些媒体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保留的,但是它所包含的比方说印刷厂、比方说广告公司,电视台的比方说电视剧制作单位,也仍然要把它剥离出来,转化为企业。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制作了一个图表,这个图表主要是反映我们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分类。就是说我们国有文化单位实际上包括有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承担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哪些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第一作为党的喉舌,我们把它称之为时政类的,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比如人民日报,还有一类就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比方说民族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它的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少,完全靠这些文化单位独立去生存有困难,而且它承担的是某种文化的传承的功能,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因为这些功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有是具有大众共享性的,比方说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所谓大众共享性的一些职能,这些都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除此之外都属于另外一类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经营型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样也有一部分企业或者是单位比方说中国电影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时报,诸如此类。这是举例,都是属于经营型的文化产业,这一类在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当中是处于一种主体的地位。

2003年以来,经过了七八年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目前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我这里面有一个图示可以大致反映我们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看出版社到目前为止也就是说到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出版社改制已经完成了94.4%,我们的新华书店改制已经完成了100%,电影制片厂已经完成了92.9%,电影公司完成了87.7%,电影院改制已经完成了88.6%,电视剧制造机构,这是指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的电视中心,剥离出来的数量已经占到87.7%,党报党刊发行机构100%的剥离出来了,广电网络的整合已经达到了75.9%,综合执法机构这些主要是指地方执法原来是分头执法的,文化部有执法机构,广电总局有,其它机构也有,现在是要提出要综合执法。这个综合执法也已经完成了84.5%,三局合一,是指副省级以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中由单业到合并已经69.6%,其中文艺院团的改革相对来说步伐要慢一些,是因为文艺院团的改革相比于其它要更为复杂,所以这个完成的任务比例相对要低一些,现在是27.9%。通过这一个图示,我们也能够看到尽管文化体制改革时间不长,只有七八年时间,但是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

第四篇: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核桃小学“宣传干部上讲堂”讲稿

学习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

主讲人:赵雨

时间: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

内容:毕节市中小学预防学生遭受性侵十严格、十不准

一、严格女生宿舍“封闭式”管理,不准男性人员擅自进入。

二、严格住校女生外出的审批权限, 不准擅自外出或外出超时不归。

三、严格教职工从业资格规定,不准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

四、严格学校警务室登记审査制度,不准来历不明或精神恍惚人员进入校园。

五、严格关注有异常行为的教职工动态,不准因疏忽大意让个别教职工出现不良行为。

六、严格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准在非公众场合或非在校学习时间辅导学生、安排事务、处理教育教学等有关问题。

七、严格午间管理学生教师值班制度,不准滞留学生在教师宿舍或办公室。

八、严格落实家长或监护人的管理职责,不准家长和学校疏于联系,让学生管理出現空档。

九、严格性侵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的教育,不准出现学校不进行教育、学生不知晓的情况。

十、严格学生网络防范知识培训,不准疏于管理,让学生上当受骗。

第五篇: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

干部学习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曲折探索(上)谢春涛 教授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成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49年,国民党集团逃离大陆的时候,丢给共产党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烂摊子,大陆多年积累的财富能带基本上被他们带走了。比如说外汇的储备全带走了,黄金白银的储备也都带走了,包括一些重要的文物能带的也都带走了,所以今天台北故宫的文物虽然数量远赶不上北京故宫,但是档次往往都是很高的,都是国宝级。国民党把烂摊子丢给了共产党。当年在大陆几乎没有一条铁路完整通车的;公路很多也都中断了;一些很重要的企业,比如说鞍山钢铁公司炉子也不冒烟了,当年有些人就是等着共产党的笑话,说共产党打仗很厉害,可以打一百分,搞政治斗争、统一战线也很厉害,起码也能打个80分,但是搞经济就不行,可能就是0分。这种估量应该说严重低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内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都很多,比如说周恩来、陈云,那绝对是经济的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共产党能够动员各个方面的人共同进行恢复经济能力,特别是把各阶层人们的积极性空前地动员起来。

比如说对农民阶级,建国初进行了土改,让3亿多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村分得了7亿多亩的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

比如说工人阶级,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广大的工人阶级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了主人翁,是在为自己工作、为国家工作,积极性也焕发出来了。还比如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工商业者,这个时候我们帮助他们恢复发展生产,国家提供原料、提供流动资金收购它的产品,产供销全都得到了保障。后来有人讲这是民族资本家的黄金时期。

我想这么些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经济恢复就非常快。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经济就恢复到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的水平。这可以说了不起的一个成就。第三个方面的成就就是外交上荡涤帝国主义的污泥浊水。1840年以来,中国可以说遭受了屈辱,很多屈辱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一个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我们的土地被割出去了,我们赔了人家很多钱,关系到国家民主权益的很多东西都丧失了。但是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切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被非法夺取的一些权益,我们失去的东西可以说只有两样基本上没回来,一样是被割出去的土地,我们只收回来香港、澳门,还有更多的土地没法收回,比如说光俄罗斯就割占了我们150多万的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能收回来。还比如赔出去的钱,我们赔给日本人最多也没法要回来,但是除了这两样东西,可以说其他失去的东西基本上都回来了。

比如说,过去帝国主义国家曾经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驻军,就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的东交民巷当年就有一些国家的兵营,49年之后这不可能。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几场战役就扭转了战局,很快把战线重新推进到南北方的分界线北纬38度线附近,甚至一度推到了37度线。此后围绕38线打打谈谈,谈谈打打,53年朝鲜战争结束,还是以38线划界,可以说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目的达到了,这场战争我们打赢了。当然我们也付出了代价,经济上我们大量的开支用到了这场战争。从人力上我们志愿军伤亡36万人,代价是不小的。但是从长远看我认为这场战争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在此之前,中国人被西方人所瞧不起,中国人是所谓东亚病夫,但是这场战争使很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特别是美国人刮目相看。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这一批中国人跟国民党那一批人不是一回事,认识到新中国同就中国也不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二次战争之后美国人在3次局部战争当中吃了大苦头。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一次是伊拉克战争。其中有两次跟中国人有关系,它实实在在领教了新中国,所以前些年陈水扁这些台独分子闹得最凶的时候,美国当局不得不改变他长期模糊的战争,公开声称如果台湾当局单方面挑起的事端他不会无条件援助,他很清楚,如果在台湾海峡不得不同我们发生一场战争的话,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巨大的。

我特别欣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总结报告当中的一段话,他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过去一百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只要在中国的海岸上架几尊大炮,就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觉得这个话讲的非常精采,讲得非常准确。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接下来我要讲一讲社会主义改造,讲一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刚才讲了,建国头7年,我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过渡就是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现的。按照当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把我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全部变成公有的时候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对当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三个方面的改造。

第一个是对个体农业的改造,要把个体农民变成集体经济的农民。第二个方面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把个体手工业转成集体的手工业。第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把私人所有制变成公有制。这样的改造从53年有计划开始,到56年底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我们基本用了2种方式,一种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那就是把它们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走合作化的道路。

具体用了三个步骤,一个是互助组。这个是简单的劳动互助合作,是初期的,把农户组织起来,生产资料还是各归各家所有,大家只是进行简单的劳动互助,比如说农忙时节,秋种是先给你家种,然后再给我家种,这种合作彼此都是有好处的,大家自觉自愿。

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家把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如说耕牛,比如说大车拿来一起用。大家除了根据劳动分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之外,还根据自己的投入的生产资料分红,这也是互利互惠,大家也都是愿意的。

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到了这一步有人不那么情愿了,因为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分到的土地要交出去,尽管不是交给别人,是交给集体,人人都有份,但是毕竟所有权步入抓在自己手里头感受那么真切,但是大势所趋,这一步也是比较顺利的实现。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跟个体农业的改造基本上差不多。

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那就是对资本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也是经历了从低到高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加工订货,这主要是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刚才我讲到的这种方式,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没有人不欢迎的,因为产供销都得到了保障。

第二步政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我跟你合资、合营,我在你这个企业里头加入政府的股份,私人工商业者更加欢迎,因为明摆着如果我这个企业里头得到了政府的投资,有政府的股份,政府怎么会眼看着我的企业垮掉呢?那肯定不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就提出来了,人民政府不能光吃苹果不要葡萄。你不光要同大中企业合资、合营还要同我中小企业合营。政府很痛快,我们全行业公司都合营。这一部很顺利地实行了。

第三步,在这一基础上政府提出来干脆,四方人士退出企业的经营管理,交给我来经营。不管我经营得怎么样,哪怕是亏了,甚至是垮了,我按照你的股份,固定每年付你5%的利息,叫定息。到了这一步很多私营企业家不愿意了,因为明摆着他们祖上几代积累下来的产业要交出去了,自己只能拿定息了。所以北京就发生了这样一幕,白天一些人在天安门广场敲锣打鼓,送喜报,告诉毛泽东我们马上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好象欢欣鼓舞,但是晚上回家之后一家老小抱头痛哭。我想他们这种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的社会改造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之下,那也只能如此。所以56年底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基本完成。从56年开始到66年、67年,私人工商业者就拿这个5%的定息,拿了11年的时间。本来我们准备是多给几年,但是四方人士不要,这个不要好像是自觉自愿的,但是我们要想到当年的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定息毫无疑问被人认为是剥削收入,这些人不敢要,放弃了,所以给的时间并不长,给的钱也不多,毛泽东后来算帐说非常便宜,我们不光是买下这么多生产资料,而且买下了整个资产阶级。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以说走出了一条过去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没走通的路。过去有人设想过,如果能够实现赎买有代价的,那对无产阶级人来说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但是苏东很多国家都没有实现赎买?最终都是靠暴力剥夺,结果造成社会震荡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很平稳,所以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很高。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有人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不高,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你当初的改造是消灭非公有制,而今天改革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发展非公有制。非公有制的规模已经很大了,远比当年要大,你的改革是不是就否定了改造。如果不是,怎么解释?对农业、农村的土地制度,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也认为后来否定了原来的改造。我对这样的说法是不赞同的。

我们看一看当前改造跟今天的改革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么解释?很清楚,我们当年的改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个目的实现了了,但在改造之前,国营经济没有这样的地位。而今天我们改革,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难道是为了否定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吗?显然不是。我们是在保证确认、甚至扩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个影响力、这个优势的前提之下允许各种所有制成分发展,特别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我们认识到国营经济没有必要把小饭馆等等都抓在手里头,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也抓不好,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抓大放小,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只掌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这些最重要的行业就可以了,其他东西完全可以放开,放开对国家有好处,对老百姓也有好处。所以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当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而绝不是要否定它。我们再看看农村,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没有回到农业合作化前。在农业合作化之前,更不要说在解放前,土地是私有的,但是今天我们很清楚,我们农村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我们强调这样的制度要长久,为什么不变?不变当然有不变的道理。不变就说明我们当年改造建立起来的这样制度是正确的,我们要坚持。08年下半年我曾经在我们中央党校听过温家宝总理讲到相关的问题,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正是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时候,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关张了,很多农民工失去了在城里头工作回老家了,温总理就讲到了我们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他认为承包地对农民来讲是最实在的一块事,他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稳定我们这样的制度,但是如果农民没有这样一块承包地,那么在城里失业之后回老家干什么去?他的基本生活就有问题,社会稳定也就会有问题,我们国家就会发生有的国家那样的贫民窟的现象,像印度、南非、巴西等等,不少国家城里头有着另外非常可怕的贫民窟,我就曾经在有的城市见到过。那么中国尽管在城里头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流动人口他们的状况比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要差一些,但是我想比有的国家贫民窟那是好得多,原因就在于我们这样的土地制度。所以我想现实和历史表面上看似乎有一些矛盾的现象,但是仔细想一想,现实并没有否定历史,我们当年这样做,做得是成功的,做得是好的,今天还依然要坚持我们当年建立的基本制度。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大问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整体来讲建国的头7年,我们是走得比较顺、比较好的。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下面讲一下第二个大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这个问题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要从1956年探索开始,讲到1976年文革结束、毛泽东去世。在2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历史主题就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然这个探索很曲折,这中间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发生了严重的事。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先讲一讲探索开始的背景和原因。现在学术界可以说对探索开始的标志没有争议,大家都认为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篇讲话,在这篇讲话当中毛泽东说得很明确,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话很清楚,毛泽东不想再走苏联的路了,想走一条中国自己的路。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当代中国打工文化研究(上)(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干部学习讲稿:行政复议法 课程前言 好,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关于行政复议法,我们知道十几年以来,十几年前我们国家制定了行政复议的条例,后来上升为行政复议法,那么行政复议......

    晚清是如何被想象的?——当代中国晚清文化研究一瞥

    不知从何时起,清朝的瓷器、绘画、雕刻、家具、建筑,清朝的人物、都市、地理、历史、传说„„这一切都扑面而来,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对于晚清想象的全方位图景。与这种多维形态的......

    干部学习讲稿:大党兴衰的历史探源(上)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大党兴衰的历史探源,今天的课程里边我准备从一个组织学的角度来和大家探讨这个题目。今天这个题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

    干部学习讲稿: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上)

    干部学习讲稿: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上) 佟贺丰 中国科技信息所战略中心副主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国外治理大气的经验。我们介绍一些国外主要国家它们是大气污染,雾霾是一......

    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广大党员明确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学好党......

    干部学习讲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

    干部学习讲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跟大家一块学习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政党政治是来自于西方的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我们中国人对......

    干部学习讲稿:怎样当好党代表

    干部学习讲稿:怎样当好党代表 赵绪生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们这讲的题目是怎样当好党代表。按照中央的工作部署,2012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

    干部学习讲稿: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

    干部学习讲稿: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 陈冬生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同志们好,我们这一堂课主要一块儿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