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场域中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审视
学校场域中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审视
摘 要:语言本是我们用于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媒介,是表达想法和传递感情的重要枢纽。但是,近几年来,在学校场域中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现象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甚至走上了轻生和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师出于种种原因使用语言暴力,自以为不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显性的影响,事实上使用语言暴力这个现象给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后果还是挺严重的,与学生遭受体罚相比,后果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语言的暴力虽然是一种软暴力,但这种暴力破坏的是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转变,很有可能会变为他们日后行凶的凶器。降低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频率,从而减少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当前教育系统需要大力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通过学校场域中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透析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提高教师自身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学校场域;语言暴力;伦理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暴力是一种教师在学校场域里的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具有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一种导致学生在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上受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行为。有调查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对自己或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使用过语言暴力。
一、教师语言暴力在学校场域中的体现
在学校场域中,随着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减少,一种新型的采用讽刺、挖苦、恐吓、威胁、蔑视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行为却逐渐增长。例如:“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就没见过比你还笨的,猪都比你聪明”、“你怎么这么没用,跟个废物一样”等这类讽刺挖苦型的语言暴力;“不好好学习就给我从教室滚出去”、“你是猪啊你,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对,更何况这种类型的题我讲过无数遍了,你怎么还是记不住?下次还考这么几分,就回家种地去吧,不想再看见你”等这类威胁恐吓型的语言暴力;“你干脆笨死算了,就你这样,我看你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等这类妄下论断型的语言暴力。以上所述的这些例子,无一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类型的语言暴力实质上没有直接清楚地教给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而教师也只是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停留在了单方面对学生无尽的指责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改进。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单纯地知道教师在责骂、批评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了被老师羞辱和被同学嘲笑的痛楚,但是他们丝毫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更不知道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更正的方法。教师在使用语言暴力的同时,经常还会伴随着严厉的眼神、激烈的语调和浮夸的动作,这些无疑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让学生产生恐惧、自卑的心理,挫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还会给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带来厌学、逃学等严重的恶果。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语言暴力主要有隐蔽性、持久性、自我性三个特点。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的行为与体罚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是文明的,但是这种精神伤害、精神虐待更容易给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留下阴影。体罚是一种对学生肉体进行惩罚的行为,这种惩罚给学生带来的伤痛是暂时的,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的恶果却是长久不易消散的。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说带有鼓励、认可类型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使用带有讽刺、侮辱性的话语,无疑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的心理。之所以说语言暴力具有自我性是因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暴力往往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对学生随意指责、批评,有时出于一时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自尊心,对学生的评价不客观。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更进一步地关心学生,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失望感,更为糟糕的还会致使学生不愿向老师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会远离教师。
据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而中小学生正是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最容易受到心目中崇拜的对象,尤其是教师对他们行为评价的影响,他们对这些评价深信不疑。此时,身为教师就应该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会他们是非对错。相反如果教师不以身作则,不给学生起到良好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不做正确的引导,频繁使用软暴力,反而会让学生朝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发展。其次,教师被中小学生视为最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缺少分析能力,对事物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的模仿性更强,尤其是对教师的模仿,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事事注意严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之,会导致学生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模仿,妨碍他们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最后,教师语言暴力不仅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还会给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带来双重伤害。当教师对学生使用“你这个废物”、“你怎么这么笨?是猪脑子吗?”、“是个人都比你强,你还有什么脸活着”等这些话语时,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老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己真的很笨、不聪明,老师肯定是不喜欢自己了。在诸如以上情况中,学生会产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的心理,也会产生和老师对着干的想法,甚至会引发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频繁发生,不利于学校场域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预计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实施语言暴力的原因及伦理措施
(一)教师实施语言暴力的成因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严加管教是必要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训要绝对服从。师生关系平等性的偏离是教师语言暴力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次,教师语言暴力与当前教育评价的功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变化,他们不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把争取利益作为目标,把教育看作是通过评优、职称评定、按成绩获得劳动报酬获得经济利益的筹码。有的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学校和同事的压力下,他们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释放,稍微不注意,他们的这种压力就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语言暴力。教师劳动价值观念的异化是教师语言暴力存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预防和消除语言暴力的伦理措施
不管是古代传统教育理念大力倡导的师德内容,还是当前我国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都特别关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师德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有效地预防教师语言暴力的频繁发生,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自我,是一个价值的主体;而作为个人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是价值的客体。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社会需要,人需要社会关心他、爱护他、希望社会能够平等地、人道地对待他,需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由此可见,在学校场域中,教师把学生的成绩看得比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价值,这就与人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偏离。
教师要平等地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尊重、鼓励、信任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常记于心,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夸奖和赞赏,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得把严格要求和科学引导相互结合,不能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实教学水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场域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频繁使用语言暴力的现象反映出学校教育中各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杜绝学校场域中的语言暴力,仅仅靠谴责和处罚是不够的,相关的法律干预机制的建立和教师心理教育机制的健全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文建,李强.抹去“心罚”点亮心灯――对校园“软暴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12).[2]王红梅,刘冬冰.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学研究――以信阳市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9.[3]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胡杨,邢永宏.良言一句三冬暖――关注教师的“语言暴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5]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二篇:浅谈教师语言暴力问题
浅谈教师语言暴力问题
1.教师语言暴力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谩骂或贬损等不文明的语言,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伤害的行为。
常见的语言暴力表现为:“你比猪还笨”“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爸来”“像你这样下去,连扫马路都不够格”等。
2.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1)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有的教师依然固守“师道尊严”,没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正在发展的人,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2)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年轻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如果所教班级成绩落后于其他班级,心理素质低的老师不能自我调节压力,就会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口不择言。3.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
中公教育
(1)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教师的语言暴力,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学生逐渐远离教师,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2)导致生生关系恶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对某一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对该生的看法和态度。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的态度不好,就容易造成学生同伴间感情的破裂,使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进而影响到班集体的氛围。
(3)损坏了学校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的语言暴力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等,长期下去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4.如何杜绝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就如何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将表扬和适当批评相结合,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宽广的胸襟,和蔼、热忱、耐心、平等地对待学生。
二是学校应该多关心教师,广泛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
三是教育部门应把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纳入教师职称考核评定中,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和有效的惩戒方式。
中公教育
四是学生家长应提高维权意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反映。
总之,教师语言暴力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解决,进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8云南普洱教师招聘浅谈教师语言暴力问题
puer.offcn.com
2018云南普洱教师招聘浅谈教师语言暴力问题
【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即将来临,很多考生对2018云南教师招考充满期待,为了让大家顺利备考2018云南教师招聘,今天普洱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浅谈教师语言暴力问题,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语言暴力的问题,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中,命题人会以此为命题角度,来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出题形式上以教育现象类题目为主。】
1.教师语言暴力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谩骂或贬损等不文明的语言,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伤害的行为。
常见的语言暴力表现为:“你比猪还笨”“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爸来”“像你这样下去,连扫马路都不够格”等。
2.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1)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有的教师依然固守“师道尊严”,没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正在发展的人,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年轻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如果所教班级成绩落后于其他班级,心理素质低的老师不能自我调节压力,就会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口不择言。
3.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1)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教师的语言暴力,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学生逐渐远离教师,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
(2)导致生生关系恶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对某一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对该生的看法和态度。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的态度不好,就容易造成学生同伴间感情的破裂,使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进而影响到班集体的氛围。
(3)损坏了学校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的语言暴力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等,长期下去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4.如何杜绝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puer.offcn.com
就如何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将表扬和适当批评相结合,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宽广的胸襟,和蔼、热忱、耐心、平等地对待学生。
二是学校应该多关心教师,广泛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三是教育部门应把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纳入教师职称考核评定中,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和有效的惩戒方式。
四是学生家长应提高维权意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总之,教师语言暴力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解决,进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更多教师考试信息关注普洱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四篇:家庭的语言暴力
家长最伤害孩子的话 潜伏在家庭的语言暴力
不知道以下的声音你是否熟悉—— 父母之间相互指责
“你怎么这么没眼力劲儿,没看见被没叠,地没擦呀?你说你,一个大男人成天待在家里,有什么出息?一瞅你我就来气,外面不成,回家也不干呀?你说,我哪儿指得上你……”
“怎么了,又喝酒了吧?你说你跟你那帮狐朋狗友成天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我看着他们没一个顺眼的,你呀,这辈子算没什么指望了!”
“就不爱跟你回去,一看见你爸妈我就来气,上次我就嫌有一道菜不好吃,这下他倒没完了,唠叨了那么多,你爸还添油加醋,哦,来你们家我就是受气的呀?”
“哪儿那么多废话呀?!”
“我就讨厌你成天挞拉个脸,跟谁欠了你似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母亲:“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现在他几门功课不及格了。”
——父亲:“养这个家容易吗?我没日没夜地忙,为了什么?叫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
——儿子:“别吵了!你们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只照顾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们害的!”……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从而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对子女来说,更会形成一种只知道埋怨外界的人格特点。
宋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家长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所以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不要乱说如:
侮辱讽刺型语言暴力的施暴者通常会对施暴对象使用一些蔑视、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他们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典型的话语如:(1)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2)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用其反语义)(3)你这个无用的东西/不孝顺的孩子!!(4)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长记性,你的脑袋长到屁股了去了吧?
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对施暴对象的伤害最为严重,矛头直指施暴对象的自尊}L}和人格,从最本质的层面对施暴对象造成伤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受到这种语言暴力以后,激起的却是施暴对象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而且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或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严重影响了施暴对象的心理健康。
贬低压抑型有些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时,其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施暴对象的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的字眼来表示全面而彻底的否定。典型话语:
(1)你根本不是读书/画画/弹钢琴的料!
(2)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重点班/研究生,太阳从西边出来!(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施暴对象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使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得了,长大以后也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施暴者带给施暴对象的无能力感会毁掉其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会在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中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典型话语如:“你们班的某某同学都不学习比你考得好,看来你就是不行!”“某某人都是个弱智,人家还会这些题目呢,你怎么就不会?我看你比弱智都傻!”等等。利用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造成贬低压抑,比单纯地进行贬低压抑更能打击孩子的情绪,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方式一般是找一个在某方面在这个小区或者班级已经很差的孩子来进行比较,自己的孩子本身已经认同了对方的低评价,而家长对其进行的更低评价会让他们产生自己是最差的这种感觉,长期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彻底从内心丧失了在某方面赶超的希望,从而造成终身的伤害。
因此,施暴者对施暴对象的这种武断而粗鲁的态度,会给孩子或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威胁恐吓型有些施暴者常用威胁性的话语恐吓施暴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力的幼小孩子。典型话语:
(1)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2)告诉你,你再不听话/再不睡觉/下次再考成这样,我就不要你了。(3)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如果施暴对象只是偶然听到父母讲这类话,精神压力会很快解除,对孩子的危害比较轻;但是,如果父母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常常是在教育过程中已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性的语言,这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了终身压抑,将来面临单位的上级、权势部门等等也会产生精神压力和主观上的害怕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其将来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抱怨哀求型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犯错误时,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无力的心态来,尤其是一些在施暴者看来无可奈何的错误。典型话语如:(1)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2)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3)我走/求你转个学,行不行?我实在教不了你了!(4)你太不懂事了,太不听话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倒霉鬼?!(5)妈妈打你,都是为了好!
(6)妈妈生你的时候,别提多受罪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7)这孩子就这样,什么都听不进去,还跟我撒谎,你说,我养他/她有什么用?
这类话语对施暴对象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这类情况相当多见。我们认为,这类语言在当时或许能够起到一点作用,尤其是对已懂事的孩子,但施暴对象难以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因而无法发自内,L}地对父母或者老师表达自己的歉疚,这会让施暴对象体验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强迫关怀型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前,我国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城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用语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时时处处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从而使孩子失去了主体性和自我选择的权利。父母用自己的理性干预孩子自然发展,依其经验、理念去建立孩子的生活,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孩子的发展方向,剥夺了孩子切身体验生活的权利,将来孩子步入社会会难以真正独立。
——“反正我尽到我的责任了,你爱学不学!”有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教育都白搭了!孩子可能反而在心里反弹一句:“我就不学了!看你把我怎么着!”
——有的母亲批评了孩子之后叹口气:“哎,都怪你妈命不好哦!”这下孩子更有借口了。
——有的父亲教育完孩子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另外,类似的话还有:“爱管闲事”、“傻瓜”、“没用的东西”、“去,上一边去,快点。”“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这些话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七成家庭存在子女成长问题
据统计显示,约有73%的中国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子女成长问题。而不善于与孩子对话,是中国近3亿家庭所共有的问题。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子女大量的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并且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代沟问题应引起家长重视
为解决教育的代沟问题,宋承昊说,采用″情感牵引教育法″能够改善并促进沟通。他以曾辅导过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式的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对孩子怎样说、说什么,这是沟通的重点。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且家长应该积极看待教育问题,并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成长机会。情感牵引教育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让孩子形成任何不良的情绪习惯,要让孩子保持心情轻松,心态平和,随时都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眼前的行动中去。这就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无声言语胜过有声说教,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近年来,宋承昊按照“情感牵引教育法”已为近十万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为近千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宋老师总结说:“家长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伤害”以后,施暴对象会显出多方面的变化。语言暴力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语言伤害”的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会不能集中精力,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大部分无法继续全身心投人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如果语言暴力是对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前景等出现怀疑,进而对语言暴力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认同,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升学困难,流入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
2.出现逆反心理。在语言暴力的干涉下,施暴对象会对施暴者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对家长或老师的语言暴力所干涉的事情做出与家长期望值相反的举动来,甚至完全走向家长或老师初衷的反面,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老师成为学生眼中无法亲近的对象。尤其是某学科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会浇灭学生对这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
3.导致自闭倾向。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平时说话带有讽刺挖苦的语气,或者长期和一些“问题孩子”不说话,有意识地冷落他们,将会对孩子的自尊,合和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隐性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孤独,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会造成“精神刺伤”。
4.影响将来的身心健康。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心灵,这种伤害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孩子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够尊重,出言不逊,恶语伤人,那么很难想象孩子日后会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对待社会。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会表现出两方面的倾向。有的性格偏执、语言张狂,有的极度自卑,畏首畏尾。
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好好说话”,达到良好沟通呢?宋承昊提出“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的主张。他说,家长本身必然也会有缺点,随着孩子降生,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宋承昊通过解答家长们提出的诸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问题,解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无意中常犯的错误。他认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第五篇: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我听说行为暴力却没有听说过语言暴力这个术语。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只知道有这种事件就不知道如何描述。不管这件事情从复了多少次,只知道说事情的经过动作却不能用专业的述语来说明,以致于让专业的人员也无法明白事情的真相导致费时费力,事情也没有解决。
当我看了一篇关于家庭伤害的新闻之后,才听到专业人士说出来的。新闻报导说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因为家里父母亲为了不让他痴迷上网而对他说:“如果你再不听话而去上网的话我们就挑断你的手筋和脚筋让你永远都不能出去玩。”就因为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孩在家里的油里放了药而导致一家人食物中毒。这就是语言暴力教育引起的后果。当记者问小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小孩子的回答令人惊讶,“如果我把他们都毒死了就没有人来管我了,我要干什么都可以了。”原来家庭中使用的语言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