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时间:2019-05-14 19: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第一篇: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或手工业者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的污染;再到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与各种公害事件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资源的稀缺与枯竭,照成的局部区域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到最后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大难防范的威海中的全球环境危机,都反映着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的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总是迟钝的,任何事物只有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安危,以至于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应为如此,环境问题被人们真正当一个问题予以讨论,重视的则是从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对于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之后才出现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平时观念里典型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环境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经济根源、宗教根源、哲学根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经济根源:

应为人类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外部性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也存在着非排他性,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变成了一种必然。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例如: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法人资源存在的非排他性则更是加重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的严厉程度。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个人不需要对自己对于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而在造成的这一部分危害则会平摊在政府,社会,甚至其他完全与利用这部分环境资源不相关的人身上。用一句比较有趣和话来形容这就是,“光上车、不买票”。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百分百的利润就不惜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惜上绞刑架,而正是由于环境这种共有资源的对于个人的低风险性,则贪图便宜的资本家蜂拥而至,则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也在意料之中。

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基督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旧约全书·创世记》的第1章第28节说,“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世记》的第9章说,“神就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

正式在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的超然与自然地地位的强调,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利用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找一个适当的限度,完全是一种支配一切的世界统治者的姿态去面对环境,所以人们从心理上不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夹杂着利用环境资源蕴藏的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也就不可能有着对于这种行为可能照成的后果的考量,从这一点看出现现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必然。哲学根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反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西方世界“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主客二分”思想之先河,近代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特别是笛卡尔,对“主客二分”式的机械论哲学的最终确立和占据统治地位,做出了最有成效的努力。

在著名的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他在精神和肉体之间划出了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态度,从物质本性中剔除精神的每一丝痕迹,留下一片由惰性的物质碎片杂乱堆积而成的、没有生命的疆域。”

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对于以人类的纯粹的理性去征服改变世界妄想,使得人们盲目的相信通过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改变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以至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存在的必然性,还妄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完善最终可以克服自然的反作用。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大体感知到当代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用一个模式来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来说,我想用佛家的一个因果关系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对于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不是通常意义做了“好事就会有福报,进天堂,做了恶事就会入地狱”的简单的单线因果关系,这是被世俗庸俗化了的佛教哲学。原始佛教上的善恶报应之便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使得人们难以正确选择其中的多样化的利益关系。

以环境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做山上有着一片稀疏的树林,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可以被人利用,现在你和你的朋友来到这片山上,你们有两种选择,善的方向是你们可以在这座山上广泛种植花草树木,这样做的结果是山林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变成一片人间天堂这算是你们善行的善报;还有一种选择是砍伐山上所有的树木,这片山头的生态从此被破坏,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原,这就是你们恶行的恶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选择善行还是恶性?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选择的是善行。现在我们继续看看这个问题,你要种植花草树木把这片荒地变成人间天堂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漫长的的时间,而当你的不断地付出,快要或者已经要得到福报的时候,你已近死去了,虽然你的行为时造成的福报可是这种福报并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如果你砍伐所有的树木,把这些变卖,你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然后你离开了这片山林,去其他的地方,可能你拿着这笔钱做生意发了一大笔财,虽然还是会有这片山林变成荒原从此被完全破坏的恶报存在,可这样的恶报与你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可能会落在其它人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是会选择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的嫁衣裳的善行呢,还是选择虽然会让其他人受到危害而自己却走向完美生活的恶性呢?

善恶行为与报应之间的不对等,造就了这样选择的纠结,似乎没有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上,则是以完全理性人作为他们建立学说的主体,所谓的理性人就是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按照他们学说的选择则是选择作恶行而自己得福报,而把恶报转嫁给他人的身上。在这样的学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二.环境法的产生与效用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面对这样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如何消除这些负外部性对我们带来的损害?我们都知道,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建构在一些列法治原则下运行的,那么人们在解决棘手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还是走法律途径。于是乎环境法则由此产生,这也是历史发展上的必然。

环境法产生问题的辨析:

对于环境法的产生,不少人认为这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其实这样的提法有所不妥。

首先,古代社会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较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来的更加激烈。许多人只是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看作是二者矛盾的表现,其实,自然对人类近乎“残忍的”反作用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啊!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近代以前,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一个灾害发生,动辄数万人的生命丧失,而我们却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而现在虽然面对环境的反作用,至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大还是以前大呢? 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且古胜于今,现在的矛盾相对于以前来说是减轻了的。

既然环境法或许不像多数人所说的那样——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源于什么而产生? 依我浅薄的见解,它还是是人与人的矛盾的产物!

我们可以顺着以下的思路展开:

人类为什么要制定环境法?是因为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不保护,环境会恶化。环境恶化又有什么后果?环境一旦恶化,人类自身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使得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人类自身。

仔细分析从以上的因果关系链,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环境法由人类制定出来以后,又是规范谁的行为呢?毫无疑问,还是在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简单地说,从环境法产生的原因、环境法的制定者、环境法产生后规制的对象、环境法实施后的受益者等诸方面来谈,这些统统只和人类自身有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换言之,法律是由于人与人的矛盾而产生的。环境法的产生的确源于一对矛盾,但是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倒不如说是人与人的矛盾更恰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家到底在争些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利益,用法律语言来说,是一种权利,即人类对自然所享有的权利。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行使这种权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当然人口也比较少,无论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又多么尖锐,人类的这种权利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其实这个时候人类只是行使了可行使权利中的一小部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行使这类权利的能力增强了,诸多人行使权利时,矛盾就产生了:你行使了这些权利,就很有可能侵犯了我的权利,比如你有权在这块草地上放羊,以前我可以去别的地方;现在人口膨胀,资源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我去哪里放羊?单独个体之间、各个群体之间,对环境利用权力的争夺使大家迫切需要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大家合理、公平地行使这种权利,使大家在行使权利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于是,大家在一起制定了各种规范,我们给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总和一个气势恢宏的名字——环境法!

马克思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这单一的决定论存在着一定可商榷的空间,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普世性的。我们现在的环境法的立法观念与其运行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发展模式之上的,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创造的市场经济制度而维持的,虽然对于其奢望能调和当下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现在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我敢妄加断言,这样的环境法的调整,不可能取得任何的实质性的效果,更本没法妥善解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的威胁。

道理很简单,你想维护现有的制度,但是又想极力消除这种制度的副产品,这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就如何朱元璋想肃清吏治,但贪官越杀越多的道理一样。

环境问题中的超稳定结构:

上次听了王加卫老师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剖析,感触良多。于是在整理这个报告的时候呢,不自觉的与那超稳定结构的那套概念去套这个论题,居然找到了一定的契合点。

按照超稳定结构的说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三个方面的组成,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放在环境法问题上,经济制度自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而意识形态方面则是以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三大资本主义思潮所建立的,对于广泛自由和纯粹理性的鼓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又是以法治为核心,强调私法自制的权利本位论,和民主制度。是的这三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作为掌握了当代社会话语权的企业或资本家们。他们渴望建立无线的私有制,与广泛的自由,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当资本家们掌握了政治权利之后,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维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迫使更多的人接受他们意识形态的洗礼。然而超稳定结构中有一种无组织力量的蔓延,是的原本设计好的完美路线出现了异化,这种无组织力量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生产的负外部性,由于资本主义对与生产力的无限制的要求解放,则这种负外部性不断的累积,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越发严峻,众多的生态资源被完全的破坏而人们却束手无策,从而种种公害事件频发。

当然,资产阶级也不是傻瓜,他们意识到这种负外部性的难以可克服之后,开始吧这种风险向外转嫁,而这些发外部性引发的风险的承受者,也就是对于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为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数额是最大的。很多人感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优美,远远没有像我们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从人认为那些发达国家在各种制度上非常健全,他们的环境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实效性。其实这都是表象,发达国家环境清洁的更本原因,只不过是他们把生活必不可少的,附加值不高的,但却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放到了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污染的量少了,治理自然也方便,而他们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上,从而以低成本,低风险赚取高额利润。所以不是说发达国家的污染由于治理而减少,而只是他们把自己该承受的污染所转嫁了。

这种转嫁自然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不断增加的负外部性终将会蔓延到世界的某个角落,现在的全球性气候事件,正是这种境况的反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和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最终还是会波及那些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凡此种种全部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从中蕴含着颠覆这种超稳定结构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颠覆的危害性却不是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的颠覆这么简单,这是破坏的地球整体的稳定,这样的颠覆后果,我们还不能明确的获悉,但是从2012中也可略见一斑了。三.打破超稳定结构——中国当代的努力

面度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我浅见,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而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最重要的则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产发展方式的改变。用具又红又专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这种中国特色不是指当下的柔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标准的经济体制,不是现在即民主又集中的政治制度,不是现在的一颗红心向着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可为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含有西方思想精髓的一种博采众长的制度。

这里的话说的已近有点大了,而且很空泛,有点夸夸其谈的味道。但就环境问题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传统取经,在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自然地亲近感,与尊崇感是独特的。我们有着丰富和天人合一的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到“形神凝视,与万化冥合”,我们骨子了那种对于自然地向往与追求者在西方人是不曾有的。而早在我国西周在颁布《伐崇令》中就有:“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的规定,这些规定本为军事纪律,但是它却包含了生物资源保护的内容。夏代规定(据《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亦有如此的理念,而这在外国传统中式不曾有的。

中国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远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激烈,我们的环境问题的计划,也是在接受了资本主义理念的洗礼之后才出现的。虽然我们在出现近代环境问题的早期就提出了对于环境问题要注重防御,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却倒现在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其原因不仅是在于大家说烂了的中国立法效力低下,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效用低下者,更重要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层面上,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翻版,并没有多少真正特色的成分。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在环境问题上的弊病,我们无法克服,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中的部分劣根性与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多种顽疾的竞合,是的在面对环境问题上我们遇到更大的苦难。要从根本上结局环境问题,我觉得应该先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不是拘泥于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

某禅宗大师所言:老衲三十年前尚未修行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略有修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修行在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话本是修身之言,这里我用来概括今天我想要表达的理念。我们创造了五千年的绚烂文明,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度不曾有了,我们传统挂念里必然有着很多远超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到了近代我们被迫卷入了近代化,工业化,西方化的洪流中去,备受压迫和欺凌,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重新审视一下我们面临的当今社会,洞悉西方制度的弊病与我们经历挫折的原因,回顾我们的传统,在传统中寻找我们的出路,达成那个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最终境界。

话题讲到这里,已经太过空泛了,也该就此打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了,今天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仅此而已。

谢谢大家!

第二篇:环境问题演讲稿

环境问题演讲稿

What can I do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evening I’m very glad to stand here and give you a short speech.Today my topic is “What can I do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 hope you will like it.Today we live in a world of prosperity but still threatened by so many new problems.One the one hand tourism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dus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great opportunity to see everything there is to see and to go any place there is to go.It has turned out to be the driving force in GDP growth and has the magic to turn a backward town into a wonderland of prosperity.But on the other hand many problems can occur-natural aren’t natural anymore.Deforestation to heat lodges is devastating Nepal.Oil spills tourist boats are polluting Antarctica.Tribal people are forsaking their native music and dress to listen to U2 on Walkman and wear Nike and Reeboks.All these appalling facts have brought us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we can no longer stand by and do nothing.From now on we mus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To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even more concrete measures.First it should let people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education.Second much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t the population plann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because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ollution.Those wh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intentionally sh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We should let them know that destroying environment means destroying mankind themselves.Finally governments should have a lot of work.Legislative step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e have a lot of more work to do.We should unite in fighting to protect environment.We should be aware of how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environment no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orally but to bear something in our hearts.Follow our hearts our environment can be better.Thank you very much.

第三篇: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卯田宗平

1、教学目的○了解生态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一些理论○提高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了解中日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情况

○通过用PPT发表,提高学生的Presentation能力

2、教学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

3、教学安排

1、介绍课程内容

2、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3、环境问题的历史变化

4、自然环境有关的思想史

5、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①

6、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②

7、社会实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噪音问题)

8、环境问题相关的调查方法(户内)

9、环境问题有关的调查方法(户外)

10、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日本琵琶湖有害外来鱼事业为例)

11、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江西省鄱阳湖渔民的生活变迁为例)

12、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农村生活变迁为例)

13、环境问题与信息技术(GIS、GPS、RS等)

14、社会实践(北京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的问题)

15、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

4、关键词

人类生态学、环境社会学、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思想、田野调查

第四篇:经济法与环境法的关系

论经济法与环境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摘要: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被普遍认同为社会法域的两部法律,公法、私法贯穿其中,许多学者甚至将环境保护法划为经济法范畴之内,它们之中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从其基本理念着手对两部法律在公法以及私法领域的联系和调整对象、方法的区别上对其关系进行分析。关键词:联系;区别;社会法;调整。

一、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

1、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经济法是国家协调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快速、稳定、高效、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与民法、商法不同,经济法追求在协调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法益结构。经济法承认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并将其作为自身保护的首要利益,具有进步性。经济法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自己法益结构中的首要利益,适应了通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实现从总体上保护自然人、法人利益的需要。因此,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亦或“社会本位”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相应于法的理念,经济法的理念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法对于公平正义自有其独特的追求,经济法的正义观,在于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社会性的正义和公平。这种正义观,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的、社会主义的正义观。所以,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了新颖而科学的“环境定义”,主要有两要点:第一,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第二,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另外在环境科学领域,人类的环境分为两大方面: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通环境。在法学领域,我认为还是采用狭义的环境观,即只指自然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如果采用列举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法就是保证狭义环境的安全,而环境安全已经成为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安全态势的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紧迫,若一国无法保障环境安全则对国家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都无法保障,这将对社会发展构成威胁。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状态。环境安全是当今市场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因为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害的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所以确保环境安全无疑是最根本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价值应该与其他安全价值如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安全概念。

二、以经济法的公法调整手段支撑环境保护法

现代社会,公、私法呈现渗透和交融的趋势,“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对公、私的二元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一般来说经济法是一种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是国家干预之法,是用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于是经济法普遍被认为是“第三法域”或者“社会法”的代表。但是笔者认为,经济法应该以更高的眼光来看待,因为经济法本身就比其他法律部门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经济法跳出了公和私的二元论圈子,其实社会(虚拟主体)、国家、个人应该构成一个三元论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法(内容包括经济法、环境法等)、公法和私法是三元论的基础,前者是上位法概念,后两者适用特定领域,是下位法概念。对环境权的解决,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目前公法调整的氛围是很浓厚,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扩大私法调整的力度,强调民法调整。我认为,民法调整当然是要存在的,并且民法调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实际中,作为经济体的私利人不会用很大的成本去关心自己周围环境的,除非环境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其经济权益。可见,民法保护,也只是一厢情愿,在理论上无法给予充足支撑。

环境权的公权内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而且在立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行政行为等详细的规定。在实体法方面和程序法方面,公权的实现更加有效可行,这是现实因素。但是公权的实现也有弊端,比如成本较大,司法不够健全等,启动私权保护可以利用经济人的利益驱动机制,使环境权的保护更加广泛并能根植人心,有利于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是私权保护有着背离环境权目标的嫌疑,因为,环境权的解决在现实中有其复杂性和地域性,需要政府参与协调,环境是个动态和多维的概念,这其实已经决定了公权解决方式的主导地位。经济法作为宏观调控之法,不像民法或者行政法具有片面性,它结合了公权手段和私权手段两者的优点,可以更好的保护公民环境权。因此,经济法的优越性表现在;恰当的对环境权进行了双重保护。

三、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的不同

(1)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

调整对象即法律所调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关系非常复杂,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同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广泛社会活 动密切相关,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和污染防治关系两个方面。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将环境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调制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分为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调制关系。为防止市场失灵,经济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弥补传统法特别是传统私法的调整不足,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规制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包容性增长的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以改善民生、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依托,防止财富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是以“环境”为中介而形成的,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两者的显著差异(虽然“环境”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2、调整方法的不同

法律调整方法是法律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施加法律影响的原则、方式、手段、类型、机制等的综合,因此调整方法既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模式),又规定人们违反或遵守准则所导致的后果。虽然环境法和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综合运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多种调整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法律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逐步加深,法律调整经验不断丰富,法律调整方法也日益呈现准确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特点,人们“发明”了许多新的更加有效也更为公正合理的调整方法。环境法“生态性”调整方法与经济法“包容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既显示了这两个法律部门的显著不同,又反映了法律发展日益精细化的趋势。

(1)环境法中“生态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

生态性调整方法是一种以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调整方法,它比环境法中其他调整方法都更能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环境法的科学技术性特点。生态性调整方法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生态性调整方法大多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但从法律调整的角度看,它调整的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生态性调整方法既重视正面引导和事前预防,又重视事后控制和补偿,是环境法调整方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全面的调整方法;再次,这些调整方法的应用所最终增进的既不是个人私益,也不是国家或政府利益,而是社会环境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生态性调整方法又可以分为预防性方法、整治性方法和补偿性方法。所谓预防,就是为了避免环境损害的发生,提前采取的各种防范性措施和手段。预防性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清洁生产等。整治性方法,是指对依靠工程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进行恢复、整顿、治理和补救的步骤、程序和措施等所做出的相关规定。整治性方法包括环境应急、污染物集中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复垦等。补偿性方法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及污染所作的补偿、恢复和综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财政补贴、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等方式是生态补偿的具体实现形式。

(2)经济法中“包容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

所谓“包容性”调整方法,是指经济法通过法律的干预和调节,纠正市场失灵,使经济整体运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的。“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共享”,通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制度设置,不断消除人民公平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动力来源。经济法的“包容性”调整方法既不表现为对某个自然人和法人的直接控制,也不表现为对某个自然人和法人的个别保护,而是以确认和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基点,对社会经济生活施以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构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规制,均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运用国家公权力来实现。但是,政府这种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而不能滥用国家公权力。经济法不仅要确认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更要规制国家干预经济权力的行使,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法。环境法与经济法调整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环境法调整方法所体现出的“生态性”以及经济法调整方法所体现的“包容性”。

3、调整目的不同

(1)环境法的调整目的是实现环境安全和环境正义

环境安全,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状态,即安全状态。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安全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内容的议题。环境安全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可再生资源的退化与损害、人口增长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环境匮乏;环境匮乏带来的多种多样的直接社会后果,包括农业生产下降、经济衰退、人口迁移、制度的权威性下降与社会关系的冲突等。

环境正义则是指人类在处理环境损害问题时,对所涉及的各个主体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待。环境正义包括代际环境正义和代内环境正义(代内环境正义包括国内环境正义和国际环境正义)。环境正义即环境问题所涉及的正义问题,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时,所涉及的各个事物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环境正义是环境法的目的,也是其基本出发点。美国学者彼得·S。温茨在《环境正义论》中对环境正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温茨分析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并据此对环境正义论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同心圆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与某人或某物的关系越亲近,我们在此关系中所承担的义务数量就越多,并且或者我们在其中所承担的义务就越重。亲密性与义务的数量以及程度明确相关。”“同心圆理论并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些问题在其中能够被理性地、富有成效地加以思考。”

环境正义涉及的方面很多。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环境正义涉及自然的权利问题;从人类与其它动物间的关系看,环境正义涉及动物权利问题;从人类与人类的关系看,环境正义分为代际间的环境正义和代内的环境正义,代内的环境正义又分为国际环境正义和国内的环境正义。环境法关怀的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保存问题,即人类自身及其繁衍保存与人类社会文明及其持续发展的保存,超越了对经济利益(不论是个体的还是公共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为实现上述调整目的,环境法需要对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涉及环境的规范,进行整体的“绿化”改造。

(2)经济法的调整目的是实现经济安全和经济正义

经济法通过抑制经济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控制经济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保持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维护国民经济整体安全。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凸现为国家安全。经济正义是实质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矫正正义,给予“受惠最少者”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公平地分配经济的和社会的机会和报酬,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使之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经济正义”也被世界著名法学家费肯杰教授在其对经济法定义中重点说明。他认为:“经济法是在一般原则上和通过总体或个别干预调整经济财产的流转安排的自由和其定分归属,在被确立的经济宪法框架内,保障依据经济正义的尺度所衡量的经济公民的自我发展和供给的重要法律规范的总和。”在费肯杰教授看来,经济法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它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正义原则。劳动法“适用”的是雇员保护,著作权法是对作者的创作和“行为的”艺术家的表演的保护,商法是对商人的私法特殊需要的保护,社会法是对贫困者供给的保护。而在经济法中,人们总萦怀于两种保护需要:一为“企业家”的保护需要,其欲立事功而谋发展;一为“消费者”的保护需要,其期冀被供给。经济法必须在其上“行驶”的两个轨道就是发展和供给。这两个“轨道”保持平行殊非易事,但平行必须被保持,庶几不致车逸于辙。这两个正义目标的结合构成了经济法的魅力和困难,以此为依据的框架秩序基于个人和社会的理由而被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红一.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属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2] 艾衍辉,赵福建.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反思[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04)[3] 周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北自学考试.2006(11)[4] 艾远凤.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4)[5] 周晋滢.对经济法的公法性与社会法性之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 张焕霞,陈文明.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反思与检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7] 何鹰.国家经济职能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8] 张惠峰.经济法调整对象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8(04)[9] 张瑾.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10] 胡泓.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市场化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1] 陈萍.浅议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消费导刊.2007(07)[12] 周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J].现代商业.2008(11)[13] 顾佳.从利益本位入手看经济法独立部门法的地位[J].行政与法.2006(12)[14] 张瑾.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15] 程鹏,海彦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观浅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2)[16] 赵雪丽.论经济法的地位[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4)[17] 邓波.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求实.1999(11)[18] 程宝山.论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19] 王红一.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属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20] 叶菁.经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03)

第五篇:植树节演讲稿:植树节与环境

随着一股强冷空气的入侵,3月11日,十堰下了一场壮丽的三月雪。本是植树节前夕,这种天气似乎会使人有些惋惜。然而,突降的大雪并没有挡住热爱环境的人们上山植树的热情。

绿色森林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因此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并有了法定的植树节。但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是美国内部拉斯加州制定的。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树木稀少,土地干旱,风沙很大。为了改善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莫顿先生在1872年4月10日倡议全民植树100万棵。其后,每年的这一天此州全民动员义务植树。就这样十几年间,此州1000公里的荒山野岭变成了森林,1885年,内部拉斯加州议会为表彰莫顿先生的功劳。以它的生日4月22日作为当地的植树节,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

我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为了绿色和环境所设定的节日。如今,仍然有很多爱护环境的人们保持着植树节植树的习惯。但是,也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植树节这个重要的节日到底在哪一天。这是不是对环境的一种不尊重?是的。先不说植树罢,为什么还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们随意伐树,破坏水源,浪费石油,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环境不是重要的,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定了植树节?希望所有破坏过环境的人用心的去想一想。人类的家园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切生物的!难道人们都是冷淡的吗?难道一定要剥夺动植物们生存的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保护环境靠大家,如果人们多付出写,相信大自然也会给予我们热情的报答。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事例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浪费多少木材?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用一只塑料袋。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有多少白色污染?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寄一张贺卡。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耗费多大的资源?

拥有了好的环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下载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品与环境演讲稿

    商品与环境演讲稿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

    环境与生命演讲稿

    环境与生命演讲稿环境与生命演讲稿 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韩城市的一位少先队员,为了能让大家能珍惜 、保护环境,特写这篇 让大家共建美好家园!同学们,在我们......

    环境与健康问题讨论

    环境与健康问题讨论——论中国的集体林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

    中国物流与环境问题

    中国物流与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行各业都存在环境问题,物流行业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新兴行业必然也逃脱不掉这样的责任——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

    论我国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精选五篇)

    人类社会早期实际上就存在公共关系的某些观念和某些类似的活动,但是这些观念和活动充其量只能是现代公共关系的雏形。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了这门新兴的学科并经历了两次学习的......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白种生活在寒区,日照时间短,所以皮肤白,天气寒冷,所以体毛较多,较长,空气含氧少,所以鼻梁高,黑种人则完全相反,黄种人介于二者之间 一:随着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气候不同,影响到他......

    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乡村分散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转为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