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时间:2019-05-12 17: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篇: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前预习】

事件 污染 致害原因

玛纳斯 大气污染 洛杉矶

多诺拉

伦敦

四日

水俣 海洋

米糠油 食品

富山 水体

【问题探究1】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四大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资源短缺?

3、八大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4、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其后果是: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后,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如

【归纳总结】

1.资源短缺

2.八大公害事件(注意前四个异同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问题探究2】

1.读图1.8

⑴此图可表明哪一个环境问题? ⑵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⑷怎样治理?课本P60

2.从上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总结】

原因: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⑥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问题探究3】

1.(案例2)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是如何到达极地地区的?

2.从上案例可以看出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总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要深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课堂反馈】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第二篇:当代环境问题-心得体会

实践报告

实践名称: 当代环境问题 系、专业、班级: 星夜的寂静 姓 名:星夜的寂静学 号:星夜的寂静 成绩: 指导教师:

2014年10月30日

“当代环境问题”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2号下午在t204教室,工院本部的教授以“当代环境问题”为主题,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以“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对我们的意义”为开篇,由浅入深,逐步的为我们讲授,为我们铺展开一个新的视野,让我们提高环保意识动手做环保,一下午的学习我们收获颇丰。

刚开始恰如老师所说的,同学们一开始听到要上这个课程,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个课程对我们的专业有什么大的影响?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有什么直接的作用?这样直接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课程面前确实是比较无奈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考虑问题有时候不能这么功利化、现实化。有实际例子表明:我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会在3天内反应、影响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是我们的切身利益的。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跟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某种联系的,这些都是关乎我们人类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的。同时,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已经尝受过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这样的一个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要持续关注,长久的去做的这样一个课题。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还有,因为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最终17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大地震及海啸后,导致核泄漏。这些都是环境问题,这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无奈。

那么什么是环境?生态环境的定义是什么?老师列出了: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并最其中进行分析。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老师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为我们提供一些大意上的理解,让我们逐步的去了解环境,跳脱了专业的范畴,轻松的进入了另一个领域。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几十年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存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上世纪后2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GDP的增长,虽然中央一再强调环境保护,各地程度不同有所忽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把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需付出极大努力。但是,我们统计研究表明每年由于环境问题而抵消的经济值很高,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不仅会阻碍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子孙后代。

所以,学习,探讨,研究当代环境问题,提高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对国家环保政策的认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是一项“基本建设工程”,非常重要,这是国家环保局提出的希望公众“深度参与”环保活动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警醒,跳脱出我个人所专注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外的一种新的尝试。浅显的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以在地球生存的权利,是为了防止“玛雅预言世界末日”实现的一种切实课题。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必须有福共享、保护地球、考虑子孙后代,人类不能对自然界竭泽而渔。人类选择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尊重并不得超越自然的承受能力。

第三篇:地理《环境问题概述》教案)3

1.2 环境问题概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现象、原因、结果的讨论,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掌握对地理现象的调查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环境的变化。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协调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

[教学难点] 根据所得到的环境问题信息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影像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学生平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遇到的问题。请你说说,你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有哪些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书】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说明自己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

【教师总结】凡是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都称为环境问题。【启发提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由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思考活动】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3)地震破坏引的水体污染„„„„„„„„„()(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学生回答】(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次生环境问题)

(3)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次生环境问题)

(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次生环境问题)【承转】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 【教师讲述】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讨论】哪些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 【学生回答】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枵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如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渡提问】当今社会中,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呢? 【板书】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生回答】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 5~7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②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影响;③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是: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阅读课本第5页的阅读材料,说明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 不利影响: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产生的“三废”污染了环境。【读图思考】读图1-2,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图l—2世界人口l804—1999年增长示意”说明了什么问题?(2)它将产生哪些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后果?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世界人口呈高速增长趋势,每增加l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迅速减少。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二是环境污染加剧。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对工农业生产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土地的占用、对其他各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多。因此,随着人口增加,资源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加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任务也更艰巨。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并且后者更重要。

【承转提问】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产生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科学技术进步不但为人类带来文明,也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如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废旧物资的增加等等,对环境的破坏力都随之增强。如:猎捕工具的改进,导致大量动物资源濒临灭绝;淘汰的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承转】阅读课本第6页阅读材料“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

【讨论】回想自己身边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请你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也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有哪些危害表现? 【实践活动】调查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都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板书】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师讲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污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世界有哪三大酸雨危害区? 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

危害

全球变暖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加上毁林,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酸雨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

酸雨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危害,它还腐蚀建筑物,在某些情况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臭氧层遭破坏 造成臭氧损耗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过量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等。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2.酸雨(Acid rain)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世界上有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引申思考】①全球气候变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外,还可能产生哪些危害? ②为什么欧洲、北美洲和我国的南方成为世界上三大酸雨区? 【点拨】第①题全球变暖的危害可启发学生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变化,气候要素变化等方面考虑;

第②题可提示学生从酸性气体的排放、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考虑 【板书】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教师讲述】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讨论】讨论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等

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洪涝灾害加剧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

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减少。

水土流失

与降水、土壤、植被破坏有关。水土流失不但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扩展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过渡】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也是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就属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阅读】阅读课本第13页阅读材料“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归纳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实践活动】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竟答

根据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利用活动卡——因果关系卡片,反映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其规律,通过竟答活动,促进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活动方式:

(1)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将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给各组。

(2)各组阅读、讨论卡片内容,然后各持一卡准备应答。

(3)各组依次宣读本组“现象卡”。每宣读一张“现象卡”,其他各组成员(有时是本组成员)应立即找出相应“结果卡”、“原固卡”及“实例卡”并宣读。(注意,通常每一现象卡含有2-3张相同“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

(4)各组将“现象卡”宣读完毕后,若还有“实例卡”则继续按组依次宣读,使各组的“实例卡”与相应的“原因卡”吻合。

(5)待各组“现象卡”宣读完毕后,按照其每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重新分组,各组重新宣读该套“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讨论它们的因果关系和防治措施。计分方法:

各组起始分100分,答对加加分,若不能正确地持相应“结果卡”、“厚因卡”及“实例卡”应答,则倒扣10分。抢答结束,统计各组的积分,对该班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

第四篇: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

1.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课前预习】

1.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2.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问题探究】

一.环境概念和分类

1.环境的概念?

2、填表环境分类: 概念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良性

恶性

二、人类与环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归纳总结】

1.人类离不开环境

2.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课堂反馈】

读下图思考回答: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第五篇:高三地理热点专题--资源环境

2006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

(三)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整合)

一、热点问题的背景

1.资源 “ 瓶颈 ” 敲响节约警钟。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 , 特别是人均 GDP 超过 1000美元之后 , 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 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 ,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 67.6%o 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 源消耗的产业 , 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 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 , 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 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 “ 吃、穿、用 ” 到 “ 住、行 ” 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和使用方向的变 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 , 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 , 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 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 1400 万~1500 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 41%, 到 2020 年估计达到 6096 左右。一般来讲 , 城镇人口人均 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 3.5 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已是必然趋势 , 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 3 位 , 但人均占有量居第 53 位 , 仅为世界人 均占有量的 1/20 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 , 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 45 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 , 据 估计到 2020 年时我们将有 9 种严重短缺 , 有 10 种短缺。所谓 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 40%~70% 之间 , 外贸依存 度超过 70% 以上为严重短缺。

温家宝总理指出 ,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 软肋 ”, 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 “ 心腹之患 ”。这种基本国 情 , 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当前 , 我国资源 “ 红灯 ” 已经亮起 , 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2.环境污染和主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2005 年 1 月 27 日 , 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 “ 环境可持续指数 ”(ESI), 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在全球接受 调查的 144 个国家和地区中 , 中国位居第 133 位 , 列全球倒数第 12 位。

我国的化学耗氧量(主要是水污染物)、二氧化硫、消耗臭 氧层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 界第二。我国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 我 国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 7.1 倍、美国的 5.7 倍、印度的 2.8 倍。我国 1/3 的国土被酸雨侵蚀 ,7 大江河水系中 劣五类水质(即丧失水功能 , 不可农业用、不可工业用 , 更不可 作饮用水源。专业术语称为 “ 劣五类 ”)占 41%, 沿海赤潮的年 发生次数比 20 年前增加了 3 倍 ,1/4 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 , 1/3 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 ,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 不足 20%,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 32%, 全球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中 , 中国占 5 个。

据世界银行测算 , 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 的 8%;中科院测算 , 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 水平高 7%,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 GDP 的 15%;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 , 仅西部 9 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 GDP 的 13%。

环境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明显的危害 , 去年 , 我国患 病的人数已增至 50 亿人次 , 因健康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8000 亿元 , 相当于当年 GDP 的 7%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02 年报告称 , 中国每年空气污染导致 1500 万人患支气管 病。

3.“ 粗放型 ” 经济增长方式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但经济增长主要 “ 依赖资源的高投入 ” 来实现的 , 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 境代价。上世纪最后 20 年 , 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 , 实现了 GDP 翻两番的目标。资料显示 , 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 率约为 33%, 比发达国家低 10 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 40%。而电

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 8 个行 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 ,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 40%O 机动车 油耗水平比欧洲高 25%, 比日本高 20%o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15~25 个百分点 ,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 先进水平低 20 个百分点。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 就是要处理好经 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 才能达到人与自 然的和谐 , 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及其特征和利用状态

(一)什么是资源(经济常识上册P47)

(二)资源特点:(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利用的资源具有有限性,不可再生性)

(三):当前人类利用资源特点:①受经济利益的推动,利用资源呈现掠夺性②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消耗呈现膨胀性③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利用呈现不平衡性④经济发展方式与水平不同,利用资源常常呈现紧缺性、浪费性、对环境的破坏性等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性矛盾更显突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经济方面:

1.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目的)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所决定的。

3.这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4.这是加快我国对外开放,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5.这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政治方面:

1.它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的大事,是贯彻我们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它是事关国家安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重要作用的需要。

四、如何推进资源节约性社会建设

(一)国家

1.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有关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有关机制和有关体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的政策,反对和控制资源浪费,制定和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严格监督检查。

3.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促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4.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5切实履行好国家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二)企业:

面向市场生产,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改进技术和设备,降低产品的消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竟争力和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三)消费者:

广大消费者要切实转变对资源消费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资源节约的活动格局和局面。

五、应掌握的与热点问题相关的教材观点

(一)、经济学角度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直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 , 万能的 , 市场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 所以 , 我们要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 , 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 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 , 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 制度。如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对严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 依法严肃查处等。

2.依靠科技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 “ 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 ” 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 , 在这种经济中 , 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 ,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 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 缺与枯竭 , 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目前 ,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 材料和水资源消超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浪费

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要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必须要 依靠科技进步 , 调整经济结构 , 切实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的经济 增长方式 ,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此穷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 ,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 “ 三赢 ”。

3.生产决定消费 ,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近年来 , 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 , 比重偏大 , 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 必须注重结构调整 , 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而要做到这 J 点 , 除了要重视体制、法律、政策的作用外 , 还必须重视发挥消费的反作用 , 注重优化消费结构 , 鼓励公民消费能源 资源节约型产品 , 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 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风尚 , 以剌激生产者生产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产品。

(二)、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客观 ,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建设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作为基本国策 , 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 , 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19 毛、4.5%、42%、18% 和 7.3%, 重要资源短缺已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近几年 来 , 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供应全面紧张 , 凸现了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 软肋 ”, 淡水和耕地紧 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在这样的国情下 , 解决我国资源供求矛盾 , 促进经 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 根本出路在于 , 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 , 事物 , 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 , 将节约型社会观念塑造为全民的主流意识 , 一切妨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观念都 要坚决冲破 , 以此筑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文化堤坝。同 时 , 清理一切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 , 并在此基础上 , 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 , 健全节约资源能源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体系 ,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 规律是客观的 , 我们要尊重规律 , 按规律办事。传统经济是粗放型的 , 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 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依靠先 进技术和科学管理 ,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 , 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 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 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符合规律的选择。

4.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 ,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可见 , 加 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 , 是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的体现 , 我们要从战略 和全局的高度 , 充分认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 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往我们坚持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 而忽视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 导致人们大量不合理的活动 ,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 最终也不利于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 又要 重视其生态价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正 是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体现 , 它必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 把经 济社会发展带入科学发展轨道。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 历史的创造者 , 要坚持群众观点 , 走群众路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 , 它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 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 建设节约文化 , 倡导节约文明 , 形成 “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 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 , 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 , 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 , 形 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政治常识角度

1.国家履行经济职能。

国家有组织经济建设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 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 , 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

2.国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国家有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发出《关于做好建 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 也是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 保护自然环境 , 保持生态平衡的表现。

3.国家机构坚持 “ 对人民负责原则 ”, 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对人民负责 , 努力为人民服务 , 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 , 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的体现、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要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实施有关法律;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 施强制性标准 , 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和环保工作。

5.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 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都体现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

六、应了解和掌握的与热点问题相关的一些重要观点

1.必要性。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 , 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 , 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2.措施。(1)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 , 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 降低这 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

(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 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 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 推动产业循环 式组合。

(3)进一步健全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 ,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管理制度。

(4)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 , 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 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

(5)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 , 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 , 积极发展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

(6)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7)同时 , 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 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 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 ,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七、命题角度的多维思考

1.设置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耗与产出上的对比材料 , 用经济学原理说明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 用政治学原理说明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 , 并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依据。

2.结合哈尔滨环境污染的事例 , 从政治学角度说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职责 ,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政府应怎样发挥作用。

八、练习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表明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①实行企业破产制度②让大企业兼并小企业③采用先进技术④降低消耗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①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②能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材料启示我们: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材料要求政府:

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充分发挥经济调节的职能④党提高执政能力,履行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职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运用经济常识有关道理,说明怎样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6、材料一: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一批电石、硅铁、焦化等项目在刚刚建成或即将完成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时,由于受到市场变化,政策调整,下游消费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猝死”,尽而引发了失业增加,财政锐减,投资蒸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陷入萧条,部分投资者和工人闹事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投资者15亿元血本无归,厂房空无一人,设备闲置,政府反陪投资者500多万元的惨状,人们戏称为“乌海现象”。

运用有关哲学道理说明其行为的后果。

7、材料二:甘肃省张掖市,曾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水则是张掖市的生命。它居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游河口,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张掖的经济迅猛发展,黑河取水量大增,下游供水不足,导致下游经济发展受阻,成为北方沙尘暴的策源地。张掖必须向下放水。国家一道行政命令,使张掖人痛苦地做出了选择,由种植高耗水的小麦、水稻改为种植低耗水的玉米、草畜和蔬菜。并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运行机制。张掖继续呈现着绿洲一片,庄稼喜人,经济发展良好的局面。

运用政治学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区这样做的道理。

参考答案

5、①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治的手段规范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通过价格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使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

③企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④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小事做起。

6、材料一

①该地政府没有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其行为盲目,故其结果事与愿违;

②该地政府未能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大发展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当,故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③该地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违背客观规律又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该地政府未能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导致决策失误

7、材料二

①该地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当地经济;

②该地政府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③该地政府切实履行经济建设和管理职能,通过产业结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水资源节约; ④该地政府坚持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做到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选择题:1B 2D 3D 4A

下载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地理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教案(本站推荐)

    当代国际社会 第四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意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的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透过纷繁复......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演讲稿)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复习教案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201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 等值线专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

    2012高三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复习目标 1. 记住日本的领土组成和自然地理特点。 2. 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复习重点 加强区域分析和比较。 复习难......

    高三当代国际社会概况复习教案

    高三《当代国际社会概况》复习教案 湖北武汉中学 刘国胜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国际社会的构成、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理解: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教 案 课程标准: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什么是环境问题,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

    《22 环境问题》教案

    《22 环境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能从......